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高校教学改革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舞蹈最初起源起人类劳动,渐渐发展成反映人们生活状态和美好愿景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有“艺术之母”的美誉。舞蹈教学的本质,其实是一种审美教学,舞蹈教学就是教师讲授舞蹈知识、传授舞蹈技巧、锻炼舞蹈能力的过程。舞蹈教学以“创造美、欣赏美”为主要任务,它可以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高尚的情操,增强感受美的能力。舞蹈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固定的舞蹈动作、编排技巧和表演方式,更是教会学生实现身体、心灵、大脑全方位的协调,集体舞蹈教学还能教会学生“合作和团结”。舞蹈本身包含形体、造型、服装、舞台等多方面的内容。舞蹈作品的创作和欣赏过程其实就是创造美和欣赏美的过程。舞蹈表演通常与音乐相结合,一来音乐作为舞蹈的背景,二来舞蹈也是对音乐的诠释,二者结合产生的美感更具体,也更形象。舞蹈教学是要教会学生通过身体的造型来表达内心情感和个人情绪,即引导大学生注重用肢体语言表达心灵深处和精神世界。
二、高校舞蹈教学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的舞蹈教育与其他艺术专业相比,起步较晚,条件不成熟,发展水平有限。普通高等院校教学中,由于在硬件设施、师资力量等方面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差异,直接导致了各高校中舞蹈专业的教学质量和传授方法各不相同。近年来,各大高校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深入开展教学改革,在此大背景之下审视舞蹈专业的教学工作改革,可以发现,与最初相比,高校舞蹈教学已经有了较大的改善,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改进。
(一)高校舞蹈教学的基础性和主体性仍有欠缺。在多数学生家长和高校学生看来,舞蹈专业对学生自身的要求极高,一要外形条件优越,相貌出众、线条优美;二要舞蹈功底深厚,身体柔软、四肢协调。基于这样一种认识,即便学生有强烈的兴趣,家长也会顾虑重重。普通高校开设舞蹈专业,主要目的不是输送舞蹈造诣极高的专业人才,而是为了丰富高校文化生活,不侧重舞蹈基本功的苦练,而是侧重成品舞蹈的编排。这对于功底不十分扎实的学生而言,难度很大。对于舞蹈教学,很大一部分学生站在观赏者的角度,而非参与者的角度。以此,不少高校的舞蹈教学主体局限性很大,仅仅是一些舞蹈特长生或者是院系舞蹈队,舞蹈专业的受众人群远不及其他艺术类专业,舞蹈教学的基础性和主体性仍有欠缺。
(二)高校舞蹈教学的发展性和综合性确有不足。当前,高校舞蹈专业的教学工作注重舞蹈外在观赏性的美感,而忽视了学生对舞蹈内涵的体会以及思考感悟。针对高校大学生的舞蹈教学,应该更侧重舞蹈整个过程的系统学习和全面受教,而不仅仅是肢体动作的深抓和舞台表演能力的渲染。高校的舞蹈教学应从创作选材开始,学会表演,更要学会品鉴和思索。学生全面系统地学习舞蹈课程,才能锻炼和提高自身的艺术思维能力,才能扩展和丰富艺术想象空间,也才能挖掘和提升舞蹈感悟能力。高校舞蹈教育未能实现与相关学科很好的结合,导致学生的钻研层面较浅,欠缺学科渗透和融会贯通。与舞蹈教学联系最为密切的应该是美学和艺术心理学、哲学,高校舞蹈教学应该从舞蹈本体主义转移到与多种学科的结合上。
(三)高校舞蹈教学的规范性、标准性有待提升。目前,普通高校的舞蹈教学缺乏完整成套的体系,没有统一明确的教学大纲,导致考核标准模糊,主观决定因素更强。显然,这样的教学模式是不规范的,其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也难以保证,舞蹈专业课程的开设成了缺乏实质性衡量标准的表面功课,学生的成就感无从谈起,老师的荣誉感也缺少教学成绩的支撑,高校舞蹈教学因为过于随意,而显得无足轻重。数据调查显示,普通高校的舞蹈课程设置多以选修课为主,选课的大学生只占一小部分,局限性很强,吸引学生学习的动力不足,高校舞蹈教学应降低门槛,扩大受众面,同时借鉴其他艺术专业的教学经验,规范化教学,标准化考核,提升教学质量。
三、高校舞蹈教学改革的思路
随着高校的不断发展,期待高校培育出更多怀揣艺术家梦想的舞蹈高材生,兼备扎实的舞蹈基本功和深厚的艺术文化底蕴。分析目前的教学现状,不难看出,各高校虽然开始舞蹈教学课程,但主观重视程度有限,师资力量不足,高校不愿投入过多的人力物力,并且舞蹈教师大多是专注于本专业的单一知识结构型老师,自身综合素质较低,这些都限制着舞蹈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基于目前高校舞蹈教学现状的分析,结合高校素质教育改革的新环境和普通高校自身办学的特点,本文总结出一些合理化改革建议,希望能为我国高校舞蹈艺术教育工作提供新思路。
(一)高校舞蹈教学改革要拓宽“受众面”。中国教育的传统一直倾向于“精英教育”,通过各种测试将学生成绩划分优劣,甚至入门时讲究“优胜劣汰”,这对于部分学生的积极性无疑是一种打击。高校的舞蹈教学应该摒弃这种传统观念,敞开式地迎接每一位舞蹈爱好者。素质教育改革目的是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只是优等生的综合素质,重点栽培尖子,忽视其他学生,这种行为是违背教育公平性的。舞蹈艺术教育改革,推行的应该是舞蹈艺术的普及,而非专业院校的专业教育,所以要拓宽其受众面。
(二)高校舞蹈教学改革要提高“软实力”。就舞蹈教学而言,学生的软实力其实就是指艺术观赏力、艺术品评力以及艺术感悟力。舞动作品吸引观众的不只是舞台上绚丽的舞美和华美的妆容,还有舞者对作品的演绎和情绪的宣泄,一部作品应该就是一个故事,舞蹈是有灵魂的,舞者也应该是有情感的,高校舞蹈教学改革需要提升的软实力意义就在此。软实力是相对于硬功夫而言的,舞蹈教学离不开基本功的练习,教学改革要注重二者兼顾,共同提高。(三)高校舞蹈教学改革要倡导“标准化”。高校舞蹈教学改革,需要完善舞蹈课程的学科体系和教学大纲。目前,普通高校的舞蹈教学大都照搬了专业舞蹈院校的教学方法和授课模式,说到底是不适用于非专业类学生的。普通高校应结合自身学生的特点和能力,建立起科学统一的教学方案,专门针对普通高校中的非舞蹈专业学生授课,学要求和考核标准,提高课堂感染力和学习效率,让更多的学生学有所成,高校舞蹈教学改革要统一标准,逐步推进。
四、结语
综上所述,普通高校的舞蹈教学,应该针对本院校学生的舞蹈基础和学习能力,逐步开展教学工作,兼顾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高校的教学目标。在授课过程中不只在肢体动作上严抓严管,也要注重学生舞蹈感悟力和品味力的培养,要让学生的舞蹈表演兼有视觉震撼力和感官冲击力。普通高校舞蹈教学工作的改革从大纲设置、课程安排、作品排练等方面下手,同时对舞蹈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以期全面提升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舞蹈教学的授课质量。
作者:林芷伊 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1-108-01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网络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艺术教学也日益呈现出现代化和科技化,教学质量也在不断地提高。但是,油画教学是一种个性化极强的艺术,许多技巧无法通过现代教学手段进行传授,因而,真正的油画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的个性为特征的,这种传统的师生教学和交流模式是任何先进的教学手段也无法代替。
一、油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媒体技术的发展、新的艺术观念呈现使传统的油画教学模式受到了冲击。同时,随着市场经济在我国的建立与发展,艺术也越来越呈现出商业化、通俗化趋势。油画的主题创作性、人们的精神追求也在经济面前受到影响、遭到冷落。社会上对美术专业性人才需求量较少,具有多种素质的综合性人才日益受到社会的重视和欢迎,高校培养的专业性艺术人才与社会需求明显不符。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学模式与教学量之间存在的矛盾
我国油画教学模式主要受苏联教学模式与法国教学模式的影响,长期以来这两种教学模式已成为我国高校油画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最主要教学的模式。因而我国各高校的油画教学目标与教学课时等均以这两种模式为蓝本。但,根据我国教育部的相关规定,高校油画教学的教学量与专业美术院校的教学量是完全不同的,这就形成了现行的高校油画教学模式与油画教学量不相适应的现象,高校油画教学量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二)课程设置与时代要求之间存在的矛盾
当前我国艺术由于受新媒体技术和现代艺术理念对写实技能排斥的影响呈现出非技术化、无序化,从而使得油画教学呈现出与传统油画教学模式相对立的状态,这对我国以写实为主要教学模式的高校油画教学形成了巨大的冲击。虽然许多高校为缓解这种冲击也对油画教学做出了一些改革,但由于受我国教育体制的约束,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这种传统的油画教学模式。
(三)办学规模与先进教学模式之间存在的矛盾
当前我国各高校油画教学由于受办学条件、师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普遍存在办学规模较小、教学模式、学科体系建设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在油画基础教学上还存在着过分强调技能传授、忽视学生创作性能力培养的缺陷。现在国外专业油画美术学院已经实行专业工作室制与多元化的教学理念,而我国高校则由于受资金、规模的影响无法实行。
二、高校油画教学改革对策
“艺术教育的现在似乎决定着今后艺术的文化层次和精神层次,也决定着未来的艺术面貌。传统的艺术教育模式,曾经十分稳固。从历史长河看,绝没有永恒不变的格式或标记。”①面对我国当前高校油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既不能视而不见,也不能企及一蹴而就,而应当与现实条件相结合,推动我国高校油画教学向着多元化、时代化前进。
(一)改革传统的油画基础教学体系
“我们时代真正的艺术并不像连续性断裂的观点所说的那样。艺术仍处在连续过程中。没有艺术的过去, 没有对保持杰出性的以往标准的需要和迫切要求, 像现代主义艺术这样的东西是完全不可能的。”②因而,对于油画基础教学我们应当根据“批判与继承”的原则,做出适当的调整和改革。
1.加强油画专业基础教育
当前我国高校油画教学改革需要将重点放在学生造型技能的培养和训练上,以此来促进学生对造型语言、绘画技能的掌握上,进而为学生创新打下基础。
在油画教学观念上,要实现由单一的写实教学向多元化教学转变,既注重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更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潜在个性的发现和挖掘,在不同阶段加强对学生技能学习的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传统油画教学中一直存在着“重视技能培训,轻视理论学习”的思想。高校油画教学中加强人文基础课程建设已成为高校油画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油画教学并不是一种单纯的技能学习,而是一种审美能力培养的过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注重学生技能知识的传授外,还应更重视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提高油画教学的评价效能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反映了教师的教学观念与教学主旨,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对教学评价给予足够的重视。现行的教学评价侧重对学生技能的量化考核,对学生其他素质则缺乏足够的评价,造成了评价的片面性;教学评价指标过于单一,缺乏针对性;教学评价往往在阶段课程教学完成时,因而缺乏动态性,对教学过程不能进行有效的指导。 因而,提高油画教学的评价效能已成为当前油画教学改革的重要工作。
(三)健全创作教学体系
当前许多教师认为只要学生写生基础扎实了,创新能力会自然形成。在这一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学生的写生与创作相脱离,很多学生直到毕业才有机会进行第一次创作。学生艺术个性的形成是需要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 健全的创作教学体系是一个完整的教学链条,是创作理论、基础训练与创作训练等的有效结合。
当前高校油画教学改革已成必然之势,只有将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环节与时代相结合、与社会需求相衔接,才能使高校油画教学充满时代感,才能使我国高校油画教学走上蓬勃发展之路。
一、高校武术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虽然素质教育已经被广泛的推崇,我国的教学改革工作也日益深化。但在体育教学方面,素质教育的改革相对缓慢,我国现有的体育教学模式仍然存在很多弊端,下面重点介绍高校武术教学中存在的弊端和问题:
1、受应试教育思想的不良影响较大
目前虽然提倡素质教育,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少高校的武术教学仍然遵循应试教育的思维模式,仅仅强调学生对武术技能的掌握,缺乏对学生武德及武术思维的培养。学生往往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这样的“实用主义”不仅不利于学生的武术能力培养,也使得学生的武术学习与终身体育的精神相背离。2、武术教学的课程内容陈旧当前多数高校的武术教学,仅是学习武术其型,教学内容传统老套,武术学习也枯燥无味。在日常的教学中,多数教师依然按照“老套路”进行学习训练,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发展,这样缺乏针对性的教学,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甚至对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造成不良影响。
3、武术教学的教学方式缺乏创新
不少高校的武术教学,往往完全按照教材进行照本宣科的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过于程式化,使整个武术教学变得乏味。同时,程式化的教学也阻碍了教学方法的创新,不利于各种先进教学方法在武术教学中的运用,且也容易将武术技能、武术知识及武术精神这几个方面割裂开来,不仅不利于学生对武术技术及精神的融会贯通,也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素质教育与现代武术教学的关系探讨
所谓素质教育,是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全方面素质及能力为目标的新型教育模式,是一种从整体和长远出发的教育价值观的体现。素质教育是我国经历长期应试教育实践而得出的一种教育改革目标,其并非否定考试及升学率等指标,而是主张对人才进行全方面的评价。并通过这种评价模式反向推动人才培训模式的变革。体育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其不仅讲求拥有强健的体魄,同时也要求学生体育文化素质方面的提升。而体育教学中的武术课程,不仅有武术技巧能锻炼人的体魄,也融合了哲学、美学、易学、医学方面的多种思想文化,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将素质教育理念融入武术教学的改革之中,不仅能加深学生武术学习及武术修养的培育,也能将武术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加以传承,这是很多其他体育项目无法拥有的优势。同时强调素质化的教学,能在教学活动中通过营造轻松的氛围加深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武术及相关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并增强学生锻炼身体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素质教育理念在高校武术教学改革中融入策略
1、改革传统教育理念,将素质教育理念融入
日常教学教学观念是教学改革实施过程中的重中之重,只有相应的教学人员改变了传统观念,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变革不适应素质教育的种种问题,否则,素质教育提倡的再多也不过是流于形式。高校及教师要充分观察素质教育理念于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和教学,确保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全面提升其各方面的素质。针对武术教学来说,要更加主动教学方法和内容的创新,实现趣味化和多样化的教学,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激发,让武术学习的学习效果得以提高。
2、改善武术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要促进素质教育理念在武术教学中的融入,就要针对性的做好武术教学内容的设计,在教学活动中,不仅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及兴趣爱好,还要注重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将武术课程的教学目标提高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层面上来。教师不仅要注重教材的选择,在实际的教学中,还要注重提高教学的趣味性,注重教学方法,促使学生主动进行武术的学习。另外,还要针对武术学习的特点进行教学改革,如武术基本功难练和动作套路复杂,则可针对性的运用多种方法,将相关的知识加以分解,并通过组合性的学习加深学生对武术要领的理解和学习。针对理论知识空洞的问题,教师可进行试验性的教学,让学生更加直观的判断其中的意义。
3、完善目前的武术教学评价模式
教学活动的改革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要将素质教育理念融入武术的教学过程中,还应该完善相应的考核与评价体系。传统的应试教育之所以出现种种弊端,就是因为“唯考为大”,只重视考试不重视其他。而素质教育理念则要求教学活动应该寻求更加符合实际的评价体系。在武术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摒弃传统的评价模式,并深入认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在教学评价活动中,通过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及武术学习情况进行综合化的评价,具体可应用平时表现加考试成绩、教师评价加学生互评等方式进行学生的武术教学评价。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师要做好武术体育教学,就应该积极转变观念,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并积极探索适应学生及课程特点的优秀教学方法。同时,要变革传统的教学评价模式,以更加全面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综合化的测评。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而武术教学作为高校体育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要适应这一要求,通过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张宁 单位:长春理工大学光电信息学院
参考资料:
[1]单锡文.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武术综合能力培养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3,02:83-85
引言:近年来,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陆续在全国各大高校开展,对于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培养非常重视。而作为英语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最为薄弱的一个环节,英语口语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现阶段,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英语口语水平普遍偏低,“哑巴英语”现象较为严重。为了充分培养学生英语交际能力,对英语口语教学进行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
1.大学生英语口语教学现状
1.1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
尽管《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要求》中提出应加强对于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英语能力,但因为长期的受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影响,教师在教学中仍把重点放在传授知识和阅读能力的培养上,大部分的时间都在讲解词汇、课文、语法和句型,对于培养学生英语语言习惯和口语训练不是很重视。学生在课堂上只听,记笔记,而不动口,即使多媒体的教学工具也改变不了这种教学模式。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成为限制大学生英语口语发展的因素之一。
1.2应试教育影响深远
在中国,应试教育的影响深远,涉及到英语教学的各个阶段。小学毕业考试、中考、高考、大学英语四、六级等。很多大学生学习英语就是为了能考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而大学英语四、六级只有当笔试过了一定的分数才有口试,所以学生对于口语没有一定的重视,使得他们的笔试分数高,但口语能力表达差。而这种测试体系也使得教师忽视英语口语教学,一心题海战术,使得学生的口语能力得不到充分的锻炼。
1.3缺乏英语语言环境
在英语的口语教学中,语言环境是至关重要的一项。而在实际教学当中,却存在师资缺乏、课时有限的现状。由于高校的扩招政策,使得生源量激增,但教师人数却没有相应的增多,使得教师的工作量加大,班级人数众多,无法在课堂上开展英语口语练习;在大学的非英语专业当中,一般英语都是开设4个学期,每周4节课,而教学内容繁多,使得教师在课堂上教学时间不够,口语练习更是难以保证。在课堂上都缺乏口语语言环境,在课下使用口语环境更少,从而难以提升学生的口语能力。
2.高校英语口语教学改革措施
2.1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对英语教学影响深远。而在实际的英语教学当中,首要任务是“学”,而不是“教”。教师应该先改变自身的教学理念,才能在教学过程中逐步改变学生的学习理念。在师资缺乏、课时不足的情况下,尤其是对于没有办法单独开设口语课的状况下,教师应该把阅读教学和口语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注重口语和听力的训练,在合理的范围内适当的减少阅读时间,多讲解一些学习策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得阅读教学和口语教学相得益彰,在阅读教学中发展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教师还应在课前对于教材充分的挖掘了解,选择合适的材料和方法,更好的教给学生,让他们用口语进行交流,培养学生口语表达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参与其中,并能够主动提问,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解决问题,使学生的口语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
2.2增加英语中的口语测试
教师可以在期末考试当中增加口语测试的部分,从而引起学生对英语口语学习的重视。如可以选择教材中的内容作为考试题目,每班由两名英语教师担任主考,然后由学生抽签来决定口试内容,给学生8-10分钟准备时间,逐个进入考场进行测试。为了保证口语测试的信服度和难度,对于主考教师在考前安排相关的训练,制定出一系列的口语测试方法和评分规则。对于最终出来的口语测试成绩,按照一定比例计入到期末考试总分当中。从而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
2.3运用多种训练方法,激发学生口语学习兴趣
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多种训练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口语的兴趣。在一定程度上,口语训练结果取决于方法。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练习口语,为学生提供一个说英语的机会。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组织多种训练形式,如问答、描述、复述、看图说话、情景对话、讲故事、现场讨论等,在课堂上保证听说结合,从而有效的提高学生口语水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选择趣味性强的材料让学生进行口语练习,选择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口语活动,如表演式教学、游戏式教学等,激发学生学习口语的兴趣。
2.4培养学生说英语的信心
树立信心是学好英语口语的前提条件。而很多学生对于说英语不自信,不敢说英语。所以,教师在英语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教育学生英语口语的重要及树立学生学习英语口语的信心。从第一堂课就要培养学生敢于说英语的习惯和勇气,对于学生在说英语上犯的错误,教师要以宽容的态度给予充分耐心指导,给学生创造出一个宽松、良好的英语口语学习环境,使得学生可以充分的、无拘束的用英语进行交谈。
结语:高校英语口语教学任重而道远,高校英语口语教学改革不仅依赖于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更是靠教师去充分调动自身的能力对学生进行悉心的主导,对于英语口语教学中的诸多障碍加以解决,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克服应试教育带来的的弊端,培养学生说英语的信心,运用多种训练方法,激发学生口语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大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
参考文献:
[1]高阳.大学英语口语教学改革探索[J].科技信息,2011,10.
[2]李胜玉.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背景下的口语教学探索[J].大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
篮球之所以能够受到广大学生的青睐,与其可以带给人们的娱乐性有很大关系。目前的高校篮球教学虽然也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改善,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仍然影响很大,很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十分重视篮球技术的教授,课程比较传统,缺乏生机和活力,不能很好地适应时展。过分强调篮球教学的技术性,必然使其所拥有的娱乐性和趣味性降低,不仅使课堂氛围比较沉闷,也使得这门篮球技术课失去了其对于学生所具有的真实意义,包括其艺术性和美观性,因而,不能真正掌握篮球的内涵和意义,从而使得教学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2.传统的教学观念影响篮球教学发展。
虽然素质教育的口号已经提出很多年,但是大多数学校仍然以学习成绩来评价一个学生的优劣,应试教育仍占主导地位,分数不仅是评判学生的标准,更决定了教师的质量和学校的声誉,这是传统教学观念所带来的后果。受这种观念的影响,文化课的学习以及成绩成为教学的重中之重,而其他体育课程的学习可有可无,甚至有些学校取消这样的课程,仅为了腾出更多的时间搞其他课程,正是这种思想观念使大部分学校对体育教育事业缺乏正确认识,不论是设施完善方面还是师资培养方面都不够重视。篮球教学亦是如此,设施落后、教师数量少、时间不充裕等原因导致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大大降低,阻碍篮球教学的发展。
3.教学内容和方式存在缺陷。
课堂教学应顺应时展,与时俱进,但目前的篮球教学课程仍然是老一套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受传统教学思路影响,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模式老套,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在教学中忽略学生的个性发展,这都直接影响学生参与篮球运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整个课堂安排几乎以教师为主导,学生没有发挥个性的空间。这些原因都大大影响篮球教学的发展,是教学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二、篮球教学的改革对策
1.更新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模式。
改革篮球教学,首先应该明确,高校的篮球教育并非仅教授学生技术、技能,作为一项体育运动,它有其自身的趣味性和娱乐性,而且可以提升学生的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从而有助于整体综合素质的改善。特别是在进行篮球团队的学习时,更需要让学生理解到相互帮助和相互学习的团队精神,理解这种运动的的真正内涵和意义;针对教学模式问题,学校应该不仅注重课程内容和课程形式的设计,突出其特色性,还应注重考虑学生的需求,可以按照学生的不同水平和情况进行分组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以利于教学效果的实现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2.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高校篮球教学改革,不仅需要在理念和教学模式上进行改革创新,而且在学生的能力培养上,也应该格外关注,如: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组织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自学自练等能力都应该成为高校篮球教学改革中的重要任务。在这样的能力培养中,教师发挥着重要作用,这需要教师能够在比赛或训练时注意观察学生,分析学生的情况,并提出可操作性的建议来及时改变战术或打法,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教师在篮球的课程教授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扮演多种角色,体验多种情况,提升他们其他方面的能力。如可以通过让学生参与裁判工作来使学生在面对复杂多变的临时情况和巨大的压力的同时,做出正确决策,提高他们的临场反应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可见,教师的有意培养可以促进学生不同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体验到除了单纯篮球技术之外的其他有趣事务。因此,教师要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11-0222-01
实践教学是高校教学的基本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以理论联系实际为原则,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对培养和形成学生的社会岗位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我国高校实践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及不足。
一、高校现有实践教学存在的不足
(一)教学理念偏差,忽视实践教学
受到传统的教学理念影响,在高校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使得实践教学不受重视。很多高校认为,实践教学只是辅助理论教学,其内容只是验证理论教学中理论或观点正确与否,缺少设计型、工艺型、研发型、创新型等方面的实践教学内容,忽视了实践教学在学生能力素质培养上的重要作用,使得学生完成课业学习后,理论强,实际动手能力差,所谓的“纸上谈兵”。同时,也不利于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及能力。
(二)实践教学场所设施陈旧,[1]教学内容落后
在高校教学中,实验室是实践教学的主要场所和实习基地。然而,由于高校大多成立久远,所建实验室规模有限,并且当时技术水平地下,使得内部设备设施陈旧,部分由于常年使用已经老化不能使用,因此,实践教学场所很难满足现代教学需要。同时,由于设备设施陈旧,以及高校教学经费相对紧张,使得实践教学内容落后,很难与科技高速发展的社会相适应,因此,教学内容不能与社会发展接轨或同步,使得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出的人才很难适应社会岗位能力素质需求。
(三)实践教学教员队伍整体能力素质水平低
在高校教学中,实践课程教学多为中青年教员承担,这部分教员从毕业院校到工作院校,基本没有社会实践工作经历,部分教师自身动手能力弱,甚至不敢或不会操作,许多内容往往停留在理论水平上,影响了实践教学对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同时,大部分高校从事实践教学的教师往往不受到重视,其工资及职称评定等落后从事理论教学的教师,使得许多人不愿意从事实践教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低下,影响实践教学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质量。
(四)实践教学管理及考核机制不合理
在实践教学中,许多高校都没有建立一套科学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和制度,没有统一的要求,全靠授课教师一人说了算,使得实践课教学在组织和实施过程中松散混乱,影响了培训效果和质量。同时,对实践课的考核方法不科学,部分考核内容过于简单,有的只交简单实践报告,有的甚至不考核,使得学生不重视,学习积极性不高,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教学质量。
二、实践教学改革思路
(一)确定正确的实践教学目标及体系
在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在教学中,合理增加实践教学学时,以社会岗位能力素质需求为牵引,科学确定实践教学目标,使教学目标与社会实际岗位能力需求相符,提高学生的适应社会和工作岗位能力。同时在教学中,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可以分为三步进行:基本实践能力培养、本专业社会岗位能力素质能力培养、相关专业综合能力素质培养,通过该培养体系,使学生提高了自身综合素质、社会岗位任职能力及适应社会工作需求的能力。
(二)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应提高实践教学教师队伍的地位和待遇,使其享受与理论教学教师相同,进而提高实践教学教师队伍的工作热情和整体素质。其次,在企业中聘请与本专业相关、实践工作经验丰富的人员担任或兼任实践教学教师,使教学内容与社会工作实际接轨,同时提高了实践教学教师队伍教学水平。第三,对从事实践教学的教师有计划地到企业顶岗实践、外出进修、参加培训和学术交流,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实践教学能力。
(三)加强实践教学硬件建设
实践教学硬件主要是指实践教学场所、器材及设施。首先,高校应加大对实践教学硬件的投入,完善教学硬件建设,使得实践教学内容与社会发展实际同步。为了节省投入资金,高校间可以对实践教学“硬件”资源进行资源共享,相互依托和使用,使得实践教学“硬件”确保教学内容与社会发展实际同步,同时,在对实践教学“硬件”建设时,因具有一定前瞻性,场地空间便于再次开发利用,设备兼容性、适用范围要好等。其次,寻求或依托一些企业,以合作方式利用其工作岗位为学生提供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及社会实际岗位适应能力,同时减少了高校的投入。
(四)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管理及考核机制
高校应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对实践教学的管理应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成立专门的管理部门负责,对整个实践教学过程进行细化管理,使得实践教学在组织实施过程中有章可循,管理部门对实施过程予以检查和管理,确保授课质量和效果。同时,根据专业、内容不同,结合实践课程,研究制定科学的考核方法。考核方法应能够对学生实践教学学习结果做出科学准确的评估,从而改变学生学习态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三、结束语
只用充分认识到高校实践教学对学生实践能力、适应社会岗位能力及综合素质能力的重要作用和实际意义,认真思考问题的根源,及时改变现有实践教学现状,才能实现高素质社会岗位技能及适应能力强的实用型人才的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8-0208-01
当前传统素描教学体系已不能满足时代的发展和需求,高校素描教师必须客观地认识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合理的改革,寻求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教学模式。
一、素描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观念陈旧,课程设置与所学专业的不合理,不能紧跟时代的发展
1.课程设置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目标单一、孤立,与专业设计课不能形成内在的关联,没有形成系统、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
2.课题资源贫乏、简单重复,缺乏有创意的课题设计。
3.课程内容过分强调以知识和技能为主导,缺少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联系,忽视将创造性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
(二)学生知识面窄,缺乏想像力与灵活性
高校扩招后,大部分艺术考生学素描只是为了应付考试,专业整体水平在下降。传统素描教学以描绘现实客观存在的对象为前提,把注意力集中在真实再现对象身上,缺乏对事物的理解、想象和创造。
(三)评价体系不完善
传统的评价体系主要是教师单方面给学生作出评分,这种评价没有一定标准,有很大的偶然性。在作业标准与评价中十分重视作业的表面效果,即所谓完整性,而对创意、过程、草图等重视不够,忽略多方面基础知识与能力培养。
(四)课时安排不合理,有被电脑等现代教育工具所取代的趋势
有人认为不学素描也照样可以进行电脑绘图。所以目前许多高校素描课时分量很少,设计软件课程课时占主要部分。
二、素描教学改革策略
(一)优化教学资源,加强与专业设计课内在的关联,构建开放性的教学体系
如果一个系统处于孤立的状态,就不能走向进化。只有远离了平衡态,系统才能够走向进化,也就是具有了开放性。在教学中应融入现代教育理论和课程理论的指导,重视多门艺术学科的融合、多种艺术的综合渗透,相互补充、丰富,促进课程体系更加科学化、合理化和规范化,构建教学思想、内容、过程、空间、评价、学习方式开放的教学体系。
(二)适应时代的要求,结合不同专业的特色进行教学
由于专业方向不同,学生在艺术审美、表现形式上存在差异。应改变教学中单一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专业各自的特点和规律合理安排课时教学,使教学与市场实践相结合。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双师素质
1.“教师的素质就是学校的素质”,拥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当前从事素描教学教师只有加强创新、创造教育的研究,才能胜任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工作。
2.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充分发挥其优势进行教学创新。
(四)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关键
创新思维是创造力核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思维品质,以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体现艺术设计的价值。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培养兴趣:激发学生的创作动机是创新的必要前提。教学过程要摆脱“填鸭式”教学模式,注重交流、启迪。
2.创新求异:创造性思维的实质是求异思维,设计创意的本质就是求新求奇。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求异”,加强求异思维的训练,有效地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潜力。
3.设计创意课题,加强多学科的融合教学,寻求兴趣点和创意点,深化课题设计教学。
(五)教学应注重实践应用环节
建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重课堂教学不重社会实践,重虚拟课题不重设计开发的教学模式,加强课程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发展综合实践和探究能力。
(六)合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素描教学效率
电脑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是提高教学活动质量与效率的有效途径。如过分依赖电脑会使我们的思维变得僵化,所以教学中要合理利用电脑等工具,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与知识的趣味性。
(七)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1.教学成果评价:通过教师评阅、学生间相互评阅和学生个人自评三位一体的评价机制,体现评价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2.教学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应成为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在教学中不但要关注教学的结果,更要关注教学的过程,改变教师从关注“教”到关注“学”,及课堂评价重心的转移。
总之,素描教学的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应不断学习、研究、探索,在实践中完善素描教学体系,为艺术设计创造性活动做准备,使艺术教育走在时代的前沿。
【参考文献】
对于高等院校而言,教学是其核心工作,其进行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如今,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这就对高校教育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作为高校要想为社会培养一批综合型专业人才,就需要对现有的教育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不断优化人才培养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从而更好的满足时展要求,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
一、坚持“人本教育观”
首先,转变教学理念。传统的教学理念主要是以教师为主题来开展教学活动,但是其目前已经无法更好的满足时展需求,因此需要对其进行转变,并树立“人本教育观”,把学生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将能力教育、素质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更好的融入到日常课堂教学之中,以更好的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定期为大学生开展多样化的素质教育活动,以更好的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其全面发展。其次,在进行高校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开设相关的训练课程,以更好的加深大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了解和掌握,全面提升大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能力。最后,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教育。高校需要根据大学生的特点、课堂教学内容来为学生增设社会实践教育活动和社会科学相关的课程,引导大学生对社会中常见的问题和矛盾有个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并逐渐形成奋发进取、自尊自信、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同时社会实践教育课程的设置,可以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之中,使他们真正的对社会有所了解,使其毕业后可以更好的步入社会。
二、营造良好的教学改革氛围
良好的教学改革氛围是确保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和前提,此时就需要国家、政府部门、各高校对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给予高度的重视,并为其营造良好的教学改革氛围,具体做好以下几点:1.积极开展教育思想讨论。对于高校教育教学改革而言,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是保障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因此,国家、政府部门需要对其给予高度的重视,可以在资金和政策上给予相应的支持和帮助,通过开展国外考察、全国教学会议、专家座谈会、建立教学改革试点区域等政策来更好的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开展。2.突出教学的中心地位。作为各大高校,大学章程的制定不仅是高校一切工作的,而且也是高校实现自主管理、依法治校的保障,是实现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基本要求。此时就需要高校领导在进行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对大学章程的建设与核准给予高度的重视,树立责任意识和紧迫意识,明确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规范性和合理性。因此,在大学章程制定过程中要突出教学的中心地位,加强对教学质量管理改革与教学改革的力度。3.重视对教学改革工作领导与统筹。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真正实施者,高校对教育教学改革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和义务。此时就需要高校领导对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给予高度的重视,将其纳入到日常的领导与统筹工作之中,作为教育教学改革各个方面的监督和管理工作,以更好的提高其改革效果和质量。
三、完善教育教学改革的激励机制
1.建立教学奖励机制。教学质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教师教学的积极性。通过对现有的教学奖励机制进行补充和完善,不仅可以有效调动教师教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而且还可以更好的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确保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此时就需要高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建立教学奖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进行国家级、省级、校级等申报工作,对于比赛获得好成绩的教师,高校需要给予适当的物质和精神经历,以更好的激发教师的积极性。2.重构教师考评机制。教师考评机制将会对教学质量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此时就需要高校重构教师考评机制,通过教师教学评价、科研评价、学生评价、同行评价、自我评价等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来更好的提高教师考核的公正性和客观性。3.健全教学奖惩机制。科学、合理的教学奖惩机制,不仅可以实现对教师队伍结构的有效优化,提高教师教学队伍质量,而且还可以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性、复杂性的工作,可以通过“人本教育观”、营造良好的教学改革氛围、完善教育教学改革的激励机制等方面对其进行改革和完善,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各方面的和谐发展,而且还可以更好的提高教育教学改革的效率和质量,更好的促进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牛晓慧.关于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的几点思考[J].科学导报,2015,18(9):90-91.
关键词:高校数学 教学改革 问题 途径
key word: University mathematics educational reform question way
作者简介:倪中华: 男 (1977-1)河南商丘人,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助教,本科 学士。研究方向:应用数学
高校数学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电脑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数学的重要性地位也随之更为凸显,已经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校的各个专业基本上都很重视,开设了高等数学课程。高等数学的及格率是挺高的,但是学生对数学思想与方法不理解,不知道如何应用数学知识到生活实际中去。高校数学出现这种结果,一方面是因为数学本身造成的,更主要的原因是因为高校数学教学方面存在不足,对高等数学教学的改革事在必行。本文从高校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出发,探讨高校数学教学改革的途径。
一. 高校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高校数学教材编制存在缺陷。高校数学教材比较落后,跟不上时展的步伐,教材中没有贯彻现代数学观念,使用此种教材,学生也学习不到现代数学观念。现行数学教材忽视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教材中大部分都是理论知识,涉及的实际内容较少,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总的来说,数学教材比较注重教材体系的严密性、抽象性,而缺少实用性与针对性。教材中所设的习题是对所学公式的简单应用,注重对理论的分析与技巧讲解,而对数学建模方面重视不够,激不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高校数学教学手段与方法存在不足。高校数学教学方法还是沿用的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教材和讲解为中心,学生只能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比较单一古板,课堂气氛沉闷。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的是理论讲授方式,向学生灌输大量的公式、概念以及相应的解题方法,在课程的安排上,也只有理论课与习题训练课之分,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对这些知识只能死记硬背,只要会做题就行了。在此种教学模式下,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的空间,也很少有机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再加上教学过程中,很少采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也很少开设数学实验课,导致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效果不高。
二.高校数学教学改革的途径
1.高校数学教学要改革教学内容。高校数学教学内容的的安排逻辑性比较强,逐层推进。在基础知识的教学中,为了学习一项知识,就要先安排相关的基础知识进行教学,这样循序渐进,每一步都是为以后的学习做准备,逻辑性非常强,但是缺陷也很明显,刚开始学生会觉得学这些基础知识不知道干什么,脑海里没有一个目标,只能被动地跟着教师走。高校数学教学内容在选择上要根据专业进行相应地调整,不能完全照本宣科强调数学知识的完整性与系统性。要根据专业的特点和学生以后在工作中对数学知识的应用需求有选择地进行数学知识教学,对一些抽象性比较强,而又很少能够用到的知识可以少讲或者忽略;对一些比较重要的数学知识要精讲、细讲,并教给学生学会应用数学知识。高校数学教学内容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设选修模块的数学教学,介绍现代数学动态以及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让学生紧跟时展步伐。
2.高校数学教学改革要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教师在高校数学教学改革中担当着重要角色,因此,要提高教师的认识,督促教师不断地进行学习,提高自身的知识文化水平,增强责任心,跟上时展的步伐,推动教学改革的顺利开展。高校数学教师要了解当代大学生心理特点,根据其特点调整相应地教学手段与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转变学生对数学的看法,比如数学课公式繁多、符号复杂、概念抽象难懂等,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主导者,其渊博的知识结构和高尚的人格魅力会对教学效果产生非常大的影响。称职合格的教师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教师在教给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在高校数学教学改革中要注重教师素质的提高。
总之,时代的发展和高校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迫使高校数学进行相应的改革。作为高校数学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玉良 时立文,高校数学课程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中国成人教育,200707
关键词:
哲学;教学改革;实践观点;论坛哲学
建国以来,高校哲学教学屡经改革,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明显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各高校展开了许多探索,展望未来,改革应当在多方面同时着力:在内容上逐步强调实践观点的首要地位,在形式上更为灵活多样、丰富多彩,同时突出教学中的交流与对话。
一、哲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哲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教材、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材问题体现在“千书一面”,尤其是本科和专科生用教材,一般使用国家统编教材,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师生普遍反映内容上较为僵化,研究生用教材编写较为灵活,状况相对较好。教学内容方面,表现为陈旧过时,吸收新成果较少,且“讲坛哲学”多于“论坛哲学”,即讲授多而讨论少。教学方法方面,表现为僵化死板,教学艺术欠缺,重视观点灌输而不重视讲清道理。哲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能说只是哲学研究者和教学工作者的问题,而应当放在整个哲学学科建设和发展中去认识。上述三方面的问题,其实是当代中国的哲学学科建设过程中的共性问题,在其他哲学二级学科中也同样存在,甚至也是当代中国所有人文学科共有的问题。但由于哲学的特有地位,尤其是作为各类高校和各级党校的公共课,问题反映的更为集中和明显。出现这些问题的一个根本性的原因是哲学教育观念的偏颇,即长期将哲学教育混同于知识教育或知识传授,这种现象在所有人文学科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长期以来,我们不注意区分人文学科与其他知识性学科的教学特点,也不注意区分人文学科和自然科学的教学特点。就哲学而言,即表现为统编教材、统一体系,强调共识的内容而引入新内容少,多采用灌输教学而讨论少,尤其是在考核方法上,本专科生教学中甚至还普遍使用客观考试方法,大量以客观题形式进行考核,以致于哲学被作为客观知识体系而非哲学。[1]
二、以实践观点为首要观点深化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者逐渐形成了以实践观点为首要观点、核心范式和建构原则来展开哲学教学改革的新探索。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中国学者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这一新的社会实践,深入解读了马克思哲学原著;二是一定程度上受到西方和东欧的启发,其对社会存在理论、社会批判理论、实践观点等的研究拓展了哲学的研究视野;三是中国学界关于实践标准的讨论,关于人、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讨论,关于主体性问题的讨论,关于实践唯物主义的讨论不断深化。[2]马克思本人考察所有哲学问题都是以社会历史和人的实践活动作为基础和出发点的,其具体哲学观如世界观、自然观、辩证法、认识论、价值观都在实践唯物主义视域中得以呈现。实践观点在哲学教学体系中是一种哲学范式,是其逻辑起点和内在线索,也是其理论态度和方法论原则。哲学教学的主要目的,应当是让学生学会以的立场、观点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哲学教学既要回到哲学的本真,也要回到现实世界,不回到哲学的本真,就无法把握哲学的精神实质,不回到现实世界,就无法实现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统一,这两个回归都以实践观点为基础。相对于解释世界,哲学更重视改变世界,世界自身发展出了“人”这一否定性的存在物,并最终使“人”的尺度高于“物”的尺度,改变世界即实现两个尺度的统一。改变世界的途径是人的实践,这里的“人”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际活动的人,通过人及其实践,既改造客观世界,也在改造主观世界,从而使人的尺度和物的尺度重新实现有机统一。同时,哲学作为“以人为本”的唯物主义哲学,必须在对人所处时代及面对现实问题的反思中前进和发展,不关注现实问题和时代特点,哲学势必失去生机和活力。因此在哲学教学中,必然要回到现实世界,教导学生学会以哲学的基本原理独立思考和解决现实问题,使学生自觉树立而非被迫树立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实践观点作为哲学教学改革的首要观点,最终的目标是建构一个具有综合性、当代性和开放性的哲学教学体系。“综合性”是指以实践观点为原则,打破原有的哲学原理、哲学史、哲学中国化、西方哲学等课程的壁垒,将从属于不同分支学科的内容围绕当代社会发展的实践主题加以有机糅合,形成整体。“当代性”是指将哲学的基本原理延伸至当代社会现实生活的语境中,融入现代观点,关注现实发展。“开放性”是指以实践观点为建构原则,充分吸收当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最新成果,将过去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充分涉及或展开的基本原理根据实践需要加以详细阐释。[3]
三、以“三新”模式替代“三老”模式
我国哲学教学主要沿用了哲学原理、哲学史和哲学原著的“三老”模式。其中哲学原理居于核心地位,对于普及哲学的基本理论具有重要历史作用和意义。但同时,也存在着严重的弊端,即原理课对于哲学的概括是相对偏狭和贫乏的,从而导致“不原也不全”的情况。因此,有些学者呼吁用“哲学专题研究”来替代“哲学原理”,以保持开放性和批判性。[4]由此,便形成了哲学原著、哲学史、专题研究的“三新”模式,这是哲学教学改革的有益尝试。但同时也应看到,这种新模式未必适合于从本、专科到研究生教学的所有阶段,对于研究生教学尤其是博士生教学,这种模式较为合适,因为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已经具备了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但本、专科生本身理论基础并不扎实,如果采用哲学专题替代哲学原理,可能会出现新的问题,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研究能力都较为有限,未必能够理解专题讲授的精髓,教师自身的学术素养也未必能满足专题教学的需要。所以本、专科阶段是否采用专题讲授模式尚需思考和检验。如果采用“三新”模式,哲学原著课的作用就更为凸显,因为原著能够直接体现哲学的本真涵义,相对于哲学原理更为全面和准确。但同时,在众多的经典原著中,如何取舍也十分重要。哲学原著可分为早期著作、部分读书笔记和札记手稿、论战性著作、成熟而比较完整的论著等四类。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恩格斯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最适合作为原著课基本教材,原因是这两部著作论述全面成熟且难度适中。[5]但考虑到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本专科和硕士阶段,以这两部著作作为原著课教材是合适的,但在博士生阶段,考虑到博士生所应具备的哲学思维和创新能力,则以《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两部著作作为原著教材更为合适,这两部著作具有更大的哲学张力,也是近年来高水平哲学论文频繁引用的重要文献,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更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哲学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四、走向对话,将“讲坛哲学”与“论坛哲学”相结合
在哲学教学方式的改革中,走向对话是必然的趋势,对话既指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也指哲学与其他哲学乃至其他学科的对话。哲学不仅是社会批判理论和实践哲学,也是“以人为本”的实践唯物主义,因此教学中主体与客体———即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就成为必然的要求。主客体之间的相互尊重与平等相待是对话的基础,这就势必改变以往灌输教育中教师主动而学生被动的局面,而是双方都主动思考和讨论,从而调动主客体双方的积极性。哲学本身是开放的而非封闭的,其发展历程也是与其他哲学思想甚至自然科学频繁交流和论战的过程,哲学的历史地位是因其真理性和价值性而确定的,而真理性和价值性很大程度上就来自于这种交流和论战,因为这使哲学能够批判地吸收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而且在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学生们很容易接触到各种思想,如果哲学乃至的各类二级学科不去面对这一现实问题,固步自封,就有丧失传统思想阵地和舆论阵地的危险。因此,哲学既要与传统的中国哲学、西方哲学进行对话,也要与当代的新自由主义、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女权主义等思潮进行对话,在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批判和借鉴,最终使学生在各种思想的比较中真正树立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对话中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形式是论坛,也有人将这种交流模式称之为“论坛哲学”,反之将传统的课堂教学称之为“讲坛哲学”。近年来,各类高校和各级党校都很流行论坛,甚至有人提出干脆以“论坛哲学”取代“讲坛哲学”,这是狭隘和急功近利的观点,“论坛哲学”和“讲坛哲学”应当是相互补充而非相互替代的关系。“论坛哲学”能够活跃学术氛围,但观点杂乱,并不具备“讲坛哲学”的严整性,过度强调“论坛哲学”只会导致思想的混乱,反而无益于大学生树立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与哲学教学改革的目标背道而驰的。二者只能是相互补充而非相互替代。以上只是对哲学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改革的目标、措施进行的粗略分析,未必符合哲学教学完整的规律和实际。这些改革不仅对教师也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如果能够实行将极大提高大学生对哲学本真思想的理解,是值得探索和尝试的。
作者:谢连生 单位:江西理工大学中央党校研究生院
基金项目:
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人才培养专项(编号13YD019)参考文献:
[1]汪信砚.关于我国哲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哲学动态,2003,(5):3.
[2]袁贵仁,杨耕.哲学教学体系的形成与演变(下)[J].哲学研究,2011,(11):16.
哲学是充满智慧的学问,掌握哲学不但能锻炼和提高人的思维能力,而且,能够推动人类在认识世界的同时,更好地改造世界。既然哲学这么重要,在大学里,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并运用哲学观点吗?这就涉及到哲学教学质量的问题。那么,当前哲学教学在高校的现实境况如何呢?以下是笔者对哲学教学现状及改革所作的简要探析。
1目前高校哲学教师教学现状
1.1教学理念上缺乏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我们一般认为大学生不但思想活跃,而且有很强的问题意识,但现实情况恰好相反,学生几乎很少积极主动的向教师提问;对教师的提问更多地采取避而不答的态度;有的学生过于迷信教材,排斥教师提出的不同于教材的观点。学生问题意识缺乏与进入大学之前的应试教育有不可分割的关系,面对这种情况,很少有哲学教师改变教学理念,大部分教师仍按传统的授课方式教学,这种做法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而且严重阻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1.2教学内容上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
首先,部分哲学教师经典著作阅读较少。为了能把每一个原理讲深讲透,教师必须了解每一个原理的出处及来龙去脉,所以作为哲学教师,要熟读吃透经典著作。其次,部分哲学教师自己都不能真正把哲学理论研究深、研究透,不能揭示出其理论价值和生命力所在,哲学课的实用性不可能体现出来,哲学课必然失去对学生的吸引力。再次,教师对相关科学理论的掌握较少。要想哲学有强大的说服力,就要借助相关的科学理论,因为哲学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1.3教学环节上缺乏科学的设计
哲学教学状况的不尽人意,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教学环节的设计不够科学。具体表现在:有的教师根本不考虑教学内容和课程本身的特点,过多的关注师生问答方式这些形式上的东西,或者只选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其结果是不但学生缺乏问题意识,而且主观能动性也得不到很好的发挥;有的教师为了课堂气氛活跃,过度关注班级当中思维较为活跃爱发言的几个学生,这固然可以帮助这些学生提高自身,但是这种做法很容易使课堂上不爱发言的学生形成自卑感,人为造成课堂学习氛围的两极分化。
1.4教学效果上缺乏必要的重视
首先,大学扩招后学生数量急剧增长,而教师队伍却没有多大变化,造成师生比例严重失衡,在这种背景下很多院校只能选择大班授课或特大班授课,这种大班授课教师很难实现师生互动,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其次,由于哲学教师承担的教学任务较多,很难抽出时间深入的搞科研或者外出进修、交流,水平和能力趋向于停滞不前,这也影响教学效果。再次,有的哲学教师讲课内容过于专业化,对于不是本专业的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2推进高校哲学教学改革的若干举措
2.1在授课理念上,注重师生互动思考
下课铃一响,一堂课结束,许多教师认为授课到此告一段落,应该画上圆满的句号了,但笔者却认为下课铃响不应该是上课的结束,从某种意义来说,更应该是上课的继续和延伸,授课结束前教师应该给学生留下独立思考的空间。在授课过程中,相当多的教师过多地关注把授课内容讲清讲透,忽略师生思考的互动性,笔者认为讲清讲透固然重要,但引导学生独立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能够终身受益,所以,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努力做到师生互动。一个很好的做法是教师可以在每个学期的开始,把合作学习的要求提前布置给学生,准备期间学生可以自由组合,后半学期每节课拿出一部分时间留给学生汇报演讲,这种方法大大加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意识以及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在授课内容上,进行针对性的专题教学
目前高校使用的哲学教材,基本上沿用的是前苏联的那套框架,体系和思维方式较陈旧,这种体系和方式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师教学的创造性,再加上教师为了与大纲一致完成教学任务,讲课势必面面俱到,实效性很难体现。教材是教学内容的基础,但不应是教学内容的全部,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在保持教学内容完整的前提下,对于那些容易理解或者与教学目标联系不紧密的内容可以有选择性的讲解,甚至可以让学生课下自学,对那些重点和难点可以进行专题教学。此外,教师还要根据学生和教学内容的需要,有选择性的补充教材以外的知识,甚至可以选择有争议性的社会性事件,这种做法不但能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够加强学生辨别大是大非的能力。
2.3在授课环节上,以问题为牵引
哲学课是引发人思考的一门课程,不应以讲授为主,哲学教师不同于其它学科的教师,应该与学生一起就某一问题进行讨论,深入研究,让“问题”成为哲学教学的牵引,改变用事例证明哲学观点的传统教学方法,这是提升哲学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关键所在。教学中突出“问题”,坚持以实为本的做法必然能够彰显哲学的活力和重要性。面对“问题”,迎刃而解,学生从中可以磨砺意志、锻炼思维、增长知识,还能激发理论创新。即使有的教学内容教师认为用讲授的方式授课效果更好,也应该对所讲哲学问题的答案持开放态度,鼓励学生敢于思考,敢于创新。
2.4在授课效果上,重视社会调查和实践
大多数学生学习哲学的目的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学习的过程中只求会背哲学观点,根本不会运用,更不会求解来自社会生活的课题,因而满足不了社会的需要。学生学习哲学,目的不是练记忆力,而是要提高辨证思维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这些能力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为此,在哲学授课中应增加社会调查环节,鼓励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让学生从实际出发,对各种现实问题能够做出正确的分析。
参考文献:
[1]谢文成.近年来哲学教育改革研究述评[J].教学与研究,2002.
[2]唐庆民.哲学教学中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的探索[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