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2.1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流程
[2]在实施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时,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成立了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小组,由主抓信息安全的副校长担任组长,各个相关单位和部门的代表为成员,各自负责与本系部相关的风险评估事务。评估小组及相关人员在风险评估前接受培训,熟悉运作的流程、理解信息安全管理基本知识,掌握风险评估的方法和技巧。学院的风险评估活动包括以下6方面:建立风险评估准则。建立评估小组,前期调研了解安全需求,确定适用的表格和调查问卷等,制定项目计划,组织人员培训,依据国家标准确定各项安全评估指标,建立风险评估准则。资产识别。学院一卡通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等关键信息资产的标识。威胁识别。识别网络入侵、网络病毒、人为错误等各种信息威胁,衡量威胁的可发性与来源。脆弱性识别。识别各类信息资产、各控制流程与管理中的弱点。风险识别。进行风险场景描述,依据国家标准划分风险等级评价风险,编写河南牧业经济学院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报告。风险控制。推荐、评估并确定控制目标和控制,编制风险处理计划。学院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流程图如图1所示:
2.2基于PDCA循环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模型
PDCA(策划—实施—检查—措施)经常被称为“休哈特环”或者“戴明环”,是由休哈特(WalterShewhart)在19世纪30年代构想,随后被戴明(EdwardsDeming)采纳和宣传。此概念的提出是为了有效控制管理过程和工作质量。随着管理理念的深入,该循环在各类管理领域得到广泛使用,取得良好效果。PDCA循环将一个过程定义为策划、实施、检查、措施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阶段任务和目标,如图2所示,四个阶段为一个循环,一个持续的循环使过程的目标业绩持续改进,如图3所示。
3基于PDCA循环模型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实现
[3-5]河南牧业经济学院信息系统安全风险评估的研究经验积累不足,本着边实践边改进,逐步优化的原则,学院决定采用基于PDCA循环的信息安全评估模型。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模型为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奠定了理论依据,是有效进行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前提。学院拥有3个校区,正在逐步推进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校园网一卡通、教务、资产、档案等管理系统是学院网络核心业务系统,同时各院系有自己的各类教学系统平台,由于网络环境的复杂性,经常会监控到信息系统受到内外部的网络攻击,信息安全防范问题已经很突出。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小组依据自行研发的管理系统对学院各类信息系统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图4),以便下一步对存在的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根据信息系统安全风险评估报告,提出相应的系统安全方案建议,对全院信息系统当前突出的安全问题进行实际解决。
3.1建立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环境风险评估(P策划)
风险规划是高校开展风险评估管理活动的首要步骤。学院分析内外环境及管理现状,制定包括准确的目标定位、具体的应对实施计划、合理的经费预算、科学的技术手段等风险评估管理规划。风险规划内容包括确定范围和方针、定义风险评估的系统性方法、识别风险、评估风险、识别并评价风险处理的方法。信息安全评估风险评估管理工作获得院领导批准,评估小组开始实施和运作信息安全管理体系。
3.2实施并运行信息安全管理体系(D实施)
该阶段的任务是管理运作适当的优先权,执行选择控制,以管理识别的信息安全风险。学院通过自行研发的信息安全风险管理工具,将常见的风险评估方法集成到软件之中,包括有信息资产和应用系统识别、风险识别与评估、风险处置措施及监测、风险汇总与报告生成等功能。通过使用信息安全风险管理工具,安全风险评估工作都得到了简化,减轻人员的工作量,帮助信息安全管理人员完成复杂的风险评估工作,从而提高学院的信息安全管理水平。
3.3监视并评审信息安全管理体系(C检查)
检查阶段是寻求改进机会的阶段,是PDCA循环的关键阶段。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分析运行效果,检查到不合理、不充分的控制措施,采取不同的纠正措施。学院在系统实施过程中,规划各院系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由本系专门人员上传数据,但在具体项目实施中,发现上传的数据随意甚至杜撰,严重影响学院整体信息系统安全评估的可靠性,为了强化人员责任意识,除了加强风险评估的培训外,还制定相应的惩罚奖励制度,实时进行监督检查,尽最大可能保证风险评估数据的准确性[6]。
3.4改进信息安全管理体系(A措施)
经过以上3个步骤之后,评估小组报告该阶段所策划的方案,确定该循环给管理体系是否带来明显的效果,是继续执行,还是升级改进、放弃重新进行新的策划。学院在项目具体实施后,信息安全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信息管理人员安全责任意识明显提升,遭受到的内外网络攻击、网络病毒等风险因素能及时发现处理。评估小组考虑将成果具体扩大到学院其他的部门或领域,开始了新一轮的PDCA循环持续改进信息安全风险评估。
一、引言
信息时代为国家和个人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和生活空间,但也带来了新的安全威胁。信息安全的威胁可能来自内部的破坏、外部的攻击、内外勾结的破坏和信息系统自身的意外事故等,因此我们应按照风险管理的思想,对可能的威胁和需要保护的信息资源进行风险分析,以便采取安全措施,妥善应对可能发生的安全风险。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是依据国家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有关管理要求和技术标准,对信息系统及由其存储、处理和传输的信息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等安全属性进行科学、公正的综合评价的过程。根据ISO27001的管理思想,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在信息安全管理的PDCA环中是一个很重要的过程,如何处理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所产生的数据,是每一个信息安全管理者都非常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最好的解决方法是开发出一套实用性强、可操作性高的系统安全风险评估管理工具。
二、风险评估过程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系统的设计是针对组织开展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对信息系统中的安全风险识别、信息收集、评估和报告等。风险评估的实施过程如下页图1。
1.评估前准备。在风险评估实施前,需要对以下工作进行确定:确定风险评估的目标、确定风险评估的范围、组建风险评估团队、进行系统调研、确定评估依据和方法、制定评估计划和评估方案、获得最高管理者对工作的支持。
2.资产识别。资产识别过程分为资产分类和资产评价两个阶段。资产分类是将单位的信息资产分为实物资产、软件资产、数据资产、人员资产、服务资产和无形资产六类资产进行识别;资产评价是对资产的三个安全属性保密性、可用性及完整性分别等级评价及赋值,经综合评定后,得出资产的价值。
3.威胁识别。威胁识别主要工作是评估者需要从每项识别出的资产出发,找到可能遭受的威胁。识别威胁之后,还需要确定威胁发生的可能性。
4.脆弱性识别。评估者需要从每项识别出的资产和对应的威胁出发,找到可能被利用的脆弱性。识别脆弱性之后,还需要确定弱点可被利用的严重性。
5.已有安全措施确认。在识别脆弱性的同时,评估人员将对已采取的安全措施的有效性进行确认,评估其是否真正地降低了系统的脆弱性,抵御了威胁。
6.风险分析。风险评估中完成资产赋值、威胁评估、脆弱性评估后,在考虑已有安全措施的情况下,利用恰当的方法与工具确定威胁利用资产脆弱性发生安全事件的可能性,并结合资产的安全属性受到破坏后的影响得出信息资产的风险。
三、系统设计
1.用角色设计。系统角色分为三种类型,各用户在登录后自动转入各自的操作页面。A.超级管理员:拥有系统所有权限;B.评估项目管理员:可以对所负责的评估项目进行管理,对评估人员进行分工和权限管理;C.评估人员:负责由项目管理员分配的测评工作,将评估数据导入系统。
2.系统模型。根据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管理的业务需求,我们构建了以安全知识库为支撑,以风险评估流程为系统主要业务流,以受测业务系统及其相关信息资产的风险评估要素为对象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综合管理系统模型,系统模型如图2所示。
3.系统功能设计。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综合管理系统的功能模块包括:①风险评估项目管理:评估项目管理模块包括评估项目的建立、项目列表、项目设置等功能。主要输入项:项目名称、评估时间、评估对象等;主要输出项:项目计划书。②信息安全需求调研管理:该模块用于用户填写安全调研问卷,为安全评估提供数据支持。主要输入项:用户ID、调查答案;主要输出项:问卷标题、调查题内容。③资产识别。系统提供的资产识别,包括:硬件、软件、数据等,根据业务系统对组织战略的影响程度,对相关资产的重要性进行评价;主要输入项:评估对象(信息资产)、赋值规则;主要输出项:资产识别汇总表、资产识别报告。④威胁识别。威胁识别:系统提供多种网络环境的威胁模板,支持和帮助用户进行威胁识别和分析,并提供资产、脆弱性、威胁自动关联功能:主要输入项:评估对象、赋值规则;主要输出项:威胁识别汇总表、威胁识别报告。⑤脆弱性识别。脆弱性识别:系统可提供多种系统的脆弱性识别功能,包括:主机、数据库、网络设备等对象的脆弱性识别。系统支持常用漏洞扫描软件扫描结果的导入,目前支持的扫描系统有:Nessus、NMap等,主机系统支持:Windows、Linux、Unix等,数据库支持:MSSQL、Oracle等:主要输入项:评估对象、漏洞扫描结果、赋值规则;主要输出项:漏洞扫描报告、脆弱性识别汇总表、脆弱性识别报告。⑥安全措施识别。安全措施识别:系统提供基于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安全措施检查功能,帮助用户了解目前的安全状况,找到安全管理问题,确定安全措施的有效性:主要输出项:安全措施识别汇总表、安全措施识别报告。⑦风险分析。系统通过资产评价、脆弱性评价、威胁评价、安全措施有效性评价、风险分析等工作,可自动生成安全风险评估分析报告。主要输入项:评估对象、资产值、脆弱性值、威胁值、安全措施值、计算规则;主要输出项:风险计算汇总表、风险分析报告。⑧评估结果管理。主要功能是对历史记录查询与分析。汇总所有的安全评估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并生成各阶段风险评估工作报告,主要包括如下:《资产识别报告》、《漏洞扫描报告》、《威胁识别报告》、《脆弱性识别报告》、《控制措施识别报告》、《风险分析报告》。并可对当期风险评估结果和原始数据进行转存或备份。在有需要时能调出评估历史数据进行查询及风险趋势分析。⑨信息安全知识库更新维护。信息安全知识库的更新维护主要对象有:系统漏洞库、安全威胁库、安全脆弱点库、控制措施库。为避免造成数据的冗余,系统将在各评估项目中需要反复使用的数据归入基础数据库进行管理,在进行评估活动时再从基础库提取有关数据,这样也能减少重复的输入工作。⑩数据接口。导入数据接口:资产库、脆弱点库、威胁库、控制措施库。支持以下常用的格式:如EXCEL文件等;常用的漏洞扫描工具:如绿盟、启明星辰、NESSUS、NMAP等。
四、结束语
一、前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系统依赖程度日益增强,采用风险管理的理念去识别安全风险,解决信息安全问题得到了广泛的认识和应用。信息系统主要分析信息化业务和信息系统所面临的人为和自然的威胁及其存在的脆弱性,评估安全事件一旦发生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提出有针对性的抵御威胁的防护对策和整改措施,以防范和化解风险。
二、网络信息安全的内容和主要因素分析
“网络信息的安全”从狭义的字面上来讲就是网络上各种信息的安全,而从广义的角度考虑,还包括整个网络系统的硬件、软件、数据以及数据处理、存储、传输等使用过程的安全。网络信息安全具有如下5个特征:
1、保密性:即信息不泄露给非授权的个人或实体。
2、完整性:即信息未经授权不能被修改、破坏。
3、可用性:即能保证合法的用户正常访问相关的信息。
4、可控性:即信息的内容及传播过程能够被有效地合法控制。
5、可审查性:即信息的使用过程都有相关的记录可供事后查询核对。
网络信息安全的研究内容非常广泛,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分类。研究内容的广泛性决定了实现网络信息安全问题的复杂性。而通过有效的网络信息安全风险因素分析,就能够为此复杂问题的解决找到一个考虑问题的立足点,能够将复杂的问题量化,同时,也为能通过其他方法如人工智能网络方法解决问题提供依据和基础,网络信息安全的风险因素主要有以下6大类:
1、自然界因素,如地震、火灾、风灾、水灾、雷电等;
2、社会因素,主要是人类社会的各种活动,如暴力、战争、盗窃等;
3、网络硬件的因素,如机房包括交换机、路由器、服务器等受电力、温度、湿度、灰尘、电磁干扰等影响;
4、软件的因素,包括机房设备的管理软件、机房服务器与用户计算机的操作系统、各种服务器的数据库配置的合理性以及其他各种应用软件如杀毒软件、防火墙、工具软件等;
5、人为的因素,主要包括网络信息使用者和参与者的各种行为带来的影响因素,如操作失误、数据泄露、恶意代码、拒绝服务、骗取口令、木马攻击等;
6、其他因素,包括政府职能部门的监管因素、有关部门对相关法律法规立法因素、教育部门对相关知识的培训因素、宣传部门对相关安全内容的宣传因素等。这些因素对于网络信息安全均会产生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
三、目前网络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信息系统涉及社会经济方方面面,在政务和商务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信息安全问题不单是一个局部性和技术性问题,而是一个跨领域、跨行业、跨部门的综合性安全问题。据统计,某省会城市各大机关、企事业单位中,有10%的单位出现过信息系统不稳定运行情况;有30%的单位出现过来自网络、非法入侵等方面的攻击;出现过信息安全问题的单位比例高达86%!缺少信息安全建设专项资金,信息安全专业人才缺乏,应急响应体系和信息安全测评机构尚未组建,存在着“重建设、轻管理,重应用、轻安全”的现象,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各部门对信息系统风险评估的重视程度与其信息化水平呈现正比,即信息化水平越高,对风险评估越重视。然而,由于地区差异和行业发展不平衡,各部门重视风险评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安全事件驱动”,即“不出事不重视”,真正做到“未雨绸缪”的少之又少。目前我国信息安全体系还未健全和完善,真正意义上的信息系统风险评估尚待成熟。有的部门对信息系统风险评估还停留在传达一下文件、出具一个报告、安排一场测试,由于评估单位在评估资质、评估标准、评估方法等方面还不够规范和统一,甚至出现对同一个信息系统,不同评估单位得出不同评估结论的案例。
四、信息系统风险评估解决措施
1、确诊风险,对症下药
信息系统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也是可以被感知和认识从而进行科学管理的。信息系统面临的风险是什么、有多大,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去减少、化解和规避风险?就像人的躯体有健康和疾病,设备状况有正常和故障,粮食质量有营养和变质,如何确认信息系统的状态和发现信息系统存在的风险和面临的威胁,就需要进行风险评估。
2、夯实安全根基,巩固信息大厦
信息系统建设之初就存在安全问题,好比高楼大厦建在流沙之上,地基不固,楼建的越高倒塌的风险就越大。风险评估是信息系统这座高楼大厦的安全根基,它可以帮助信息系统管理者了解潜在威胁,合理利用现有资源开展规划建设,让信息系统安全“赢在起跑线上”。风险评估还可以为信息系统建设者节省信息系统建设总体投资,达到“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安全保障”的效果。
3、寻求适度安全和建设成本的最佳平衡点
安全是相对的,成本是有限的。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信息系统建设要达到预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就不能脱离实际地追求“零风险”和绝对安全。风险评估为管理者算了一笔经济账,让我们认清信息系统面临的威胁和风险,在此基础上决定哪些风险必须规避,哪些风险可以容忍,以便在潜在风险损失与建设管理成本之间寻求一个最佳平衡点,力求达到预期效益的最大化。
4、既要借鉴先进经验,又要重视预警防范
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建设网络强国,要有自己的技术,有过硬的技术。风险评估是信息化发达国家的重要经验。目前我们的信息化在某些关键技术、关键设备上还受制于人。“他山之石”可为我所用,亦须知其锋芒与瑕疵,加强预警防范与借鉴先进技术同样重要。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对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进行了分析和探究,在今天高速的信息化环境中,信息的安全性越发显示出其重要性,风险评估可以明确信息系统的安全状况和主要安全风险基础,通过风险评估及早发现安全隐患并采取相应的加固方案。所以要加强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C9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09-0025-01
一、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评估实施流程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包括:资产评估、威胁评估、脆弱性评估、现有安全措施评估、风险计算和分析、风险决策和安全建议,在风险评估之后就是要进行安全整改。
网省公司信息系统风险评估的主要内容包括:资产评估、威胁评估、脆弱性评估和现有安全措施评估,一般采用全面风险评估的方法,以安全顾问访谈、管理问卷调查、安全文档分析等方式,并结合了漏洞扫描、人工安全检查等手段,对评估范围内的网络、主机以及相应的部门的安全状况进行了全面的评估,经过充分的分析后,得到了信息系统的安全现状。
二、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实施方法
2.1 资产评估
网省公司资产识别主要针对提供特定业务服务能力的应用系统展开,通常一个应用系统都可划分为数据存储、业务处理、业务服务提供和客户端四个功能部分,这四个部分在信息系统的实例中都显现为独立的资产实体,例如:典型的协同办公系统可分为客户端、Web服务器、Domino服务器、DB2数据库服务器四部分资产实体。综合考虑资产的使命、资产本身的价值、资产对于应用系统的重要程度、业务系统对于资产的依赖程度、部署位置及其影响范围等因素评估信息资产价值。资产赋值是资产评估由定性化判断到定量化赋值的关键环节。
2.2 威胁评估
威胁评估是通过技术手段、统计数据和经验判断来确定信息系统面临的威胁的过程。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各单位业务系统的具体系统情况,结合系统以往发生的信息安全事件及对网络、系统管理员关于威胁发生可能性和发展趋势的调查,下面按照威胁的主体分别对这些威胁及其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形进行简单描述:
2.3 脆弱性评估
脆弱性评估内容包括管理、运维和技术三方面的内容,具体实施可参照公司相应的技术或管理标准以及评估发起方的要求,根据评估选择的策略和评估目的的不同进行调整。下表是一套脆弱性识别对象的参考:
管理脆弱性:安全方针、信息安全组织机构、人员安全管理、信息安全制度文件管理、信息化建设中的安全管理、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信息安全评估管理、信息安全的宣传与培训、信息安全监督与考核工作、符合性管理。
运维脆弱性:信息系统运行管理、资产分类管理、配置与变更管理、业务连续性管理、物理环境安全、设备与介质安全。
技术脆弱性:网络系统、主机安全、通用系统安全、业务系统安全、现有安全措施。
管理、运维、技术三方面脆弱性是相互关联的,管理脆弱性可能会导致运维脆弱性和技术脆弱性的产生,运维脆弱性也可能导致技术脆弱性的产生。技术的脆弱性识别主要采用工具扫描和人工审计的方式进行,运维和管理的脆弱性主要通过访谈和调查问卷来发现。此外,对以往的安全事件的统计和分析也是确定脆弱性的主要方法。
三、现有安全措施评估
通过现有安全措施指评估安全措施的部署、使用和管理情况,确定这些措施所保护的资产范围,以及对系统面临风险的消除程度。
3.1 安全技术措施评估
通过对各单位安全设备、防病毒系统的部署、使用和管理情况,对特征库的更新方式、以及最近更新时间,设备自身资源使用率(CPU、MEM、DISK)、自身工作状况、以及曾经出现过的异常现象、告警策略、日志保存情况、系统中管理员的个数、管理员所使用的口令的强度、弱口令情况等信息进行脆弱性分析,并确定级别。
3.2 安全管理措施评估
访谈被评估单位是否成立了信息安全领导小组,并以文件的形式明确了信息安全领导小组成员和相关职责,是否结合实际提出符合自身发展的信息化建设策略,其中包括是否制定了信息安全工作的总体方针和安全策略,建立健全了各类安全管理制度,对日常管理操作建立了规范的操作规程;定期组织全员学习国家有关信息安全政策、法规等。
3.3 物理与环境安全
查看被访谈单位信息机房是否有完善的物理环境保障措施,是否有健全的漏水监测系统,灭火系统是否安全可用,有无温湿度监测及越限报警功能,是否配备精密空调严格调节控制机房内温度及湿度,保障机房设备的良好运行环境。
3.4 应急响应与恢复管理
为正确、有效和快速处理网络信息系统突发事件,最大限度地减少网络信息系统突发事件对单位生产、经营、管理造成的损失和对社会的不良影响,需查看被评估单位是否具备完善网络信息系统应急保证体系和应急响应机制,应对网络信息系统突发事件的组织指挥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是否及时修订本单位的网络信息系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并进行严格的评审、。
3.5 安全整改
被评估单位根据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对本单位存在的安全风险进行整改消除,从安全技术及安全管理两方面,落实信息安全风险控制及管理,确保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四、结语
公司近两年推行了“双网双机、分区分域、等级保护、分层防御”的安全防护策略和一系列安全措施,各单位结合风险评估实践情况,以技术促安全、以管理保安全,确保公司信息系统稳定运行,为公司发展提供有力信息支撑。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是从风险管理角度出发,构建风险评估模型,建立风险评估体系,运用风险评估方法,系统地分析信息系统所面临的风险威胁及系统的脆弱性/漏洞,评估风险发生带来的危害程度,提出应对风险的安全控制措施,规避和控制信息安全风险,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为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1.2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方法
随着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形成了多种不同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方法,这些方法的出现大大缩短了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时间,节省了大量的资源,提高了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效率和准确性,为防范信息安全中出现的风险提供了理论依据[3]。目前,常用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方法有定量评估方法、定性评估方法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估方法。其中,定量评估方法是根据信息系统中风险相关数据,利用具体的评估算法计算出评估结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它能够直观地反应评估结果,更容易被人们接受。但是该方法主要依赖于数学模型来描述风险,在量化的过程中将原本复杂的事物理想化,一般适用于风险评估材料齐全且数学理论基础较好的情况,常见的定量评估方法有Markov分析法、聚类分析方法、决策树分析方法、风险审计技术等。定性评估方法是评估者利用自己拥有的专业知识和积累的经验对信息系统存在的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价,并提出应对风险的安全控制措施。它对评估者知识和经验的要求较高,一般适用于风险评估数据不全或者数学理论基础较为薄弱的情况,常见的定性评估方法有故障树分析法(FTA)、故障模式影响及危害性分析方法(RMECA)、德尔菲法(Delphi)等。在风险评估的实际过程中,采用较多的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风险评估方法,该方法可以将复杂问题按照层次化结构分解成多个简单的问题进行分析,大大节省了评估时间、人力和费用,提高了风险评估的准确性和效率,常见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估方法有层次分析法。
1.3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模型
[4]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模型是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理论基础,是提高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准确性和效率的重要前提。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模型如图1所示,造成信息安全风险的主要因素有威胁、信息资产、信息系统的脆弱性及漏洞和未被控制的残余风险,信息系统的威胁越大、脆弱性越暴露、漏洞越多、信息资产的价值越大、未被控制的风险越多,则信息系统面临的风险也越多,风险越多,信息系统的安全性越低。业务系统主要依赖于服务器和软件等信息资产,业务系统越关键,对服务器等硬件和软件资源的要求就越高,被攻击的价值也就越大,面临的风险也就越大。资产的价值和防范风险的意识会导出信息系统的安全需求。当信息系统的安全需求被相应的安全控制措施满足时,就会降低发生风险的概率。然而有些风险由于成本过高、控制难度较大,往往不进行控制,这部分不被控制的风险具有潜在的威胁,应该受到密切监视,它可能会增加信息系统的风险。
2高校信息安全面临的风险及应对策略分析
随着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和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高校业务处理对信息系统的依赖性越来越强。由于部分高校缺乏危机意识、防范风险的制度和措施,没有一套完善的信息系统风险评估体系预防风险,当遇到信息安全的突发事件时,只能被动地采用“救火式”的方法处理风险危机,使得信息系统面临的风险不断增加。为了及时应对信息系统面临的各种风险威胁,各个部门、各个环节应密切配合、协调,对高校信息安全面临的各种风险及应对策略应进行调研分析,建立信息安全的风险评估体系,实现风险评估的规范化和制度化,逐步形成监控风险和控制风险的有效机制[5]。
2.1高校信息安全面临的风险分析
高校信息安全面临的风险一般可以分为技术脆弱性/漏洞风险和非技术性风险[6]。
2.1.1技术脆弱性/漏洞风险
高校信息系统面临的技术性/漏洞风险主要包括数据存储风险、系统权限设置风险、软件编码风险、硬件设备风险和网络安全风险等。其中数据存储风险主要体现在数据存储空间不足、数据备份策略不健全、数据库安全性低容易导致SQL注入篡改数据库中的数据、数据不被加密在传输过程中容易被篡改或删除、数据库结构不合理等方面;系统设置权限风险主要体现在访问控制策略失效、系统访问权限过大、客户身份认证失败等;软件编码风险主要体现在操作失误、系统漏洞、系统接口不安全、代码健壮性差、系统运行环境改变等;硬件设备风险主要体现在服务器配置过低、物理设备损坏、网络带宽不足、网络硬件防护设备不齐全等;网络安全风险主要体现在网络恶意攻击使网络瘫痪、服务劫持、拒绝服务、利用端口漏洞破坏系统、内外网设置缺陷、网站挂马、非法访问系统、窃取和篡改网络传输数据等。
2.1.2非技术性风险
高校信息系统面临的非技术性风险主要包括人为疏忽行为、管理不到位、技术失效、蓄意行为和不可抗拒风险等。其中人为疏忽行为主要体现在由于人为过失或非法操作导致服务器硬件损坏,系统和数据无法恢复等;管理不到位主要体现在没有安装杀毒软件、没有做系统备份策略和系统安全防护策略等;技术失效主要体现在硬件寿命设计缺陷、软件服务到期、软件后门等;蓄意行为主要体现在恶意软件、系统设备带木马程序、蓄意泄漏机密文件、黑客与信息敲诈等;不可抗拒风险主要体现为地震、雷击等自然灾害造成的风险。
2.2高校信息安全面临的风险应对策略分析
在对信息安全进行风险评估时,可以根据风险评估等级、风险发生概率大小、风险影响大小、控制风险的难易程度和风险管理的成本,给出处理与应对风险的相应策略,供高校决策部门和相关技术部门参考,来降低风险对信息系统的影响。高校应对信息安全面临风险的应对策略主要有风险规避、风险转嫁、风险预防、风险控制、风险承受和风险追踪等。其中风险规避是高校在风险发生之前,采取相关技术措施消除风险因素,避免风险发生;风险转嫁是高校不能完全避免风险发生时,为了降低风险造成的损失,将风险转嫁给其他组织或个人承担,并支付风险承担者一定费用;风险预防是高校在风险发生之前密切监视风险的动态,采取相应风险防范措施,以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风险控制是高校在风险发生时采取各种技术手段降低风险影响后果,缩小风险影响范围等;风险承受是高校在综合考虑控制风险难度、控制风险花费、风险发生概率和高校风险承受能力等情况下,选择自行承担风险的方式;风险追踪是高校在发现风险时,对风险的来源及发起者进行跟踪,查到根源后追究其相应责任,客观上可以降低风险发生的频率。
3高校信息安全的风险评估过程
[7]高校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过程包括风险评估目标确定、风险识别、风险评价、风险控制策略选择和风险评估效果分析几个环节,这些环节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3.1风险评估目标确定
风险评估目标是高校开展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首要步骤。高校在对信息安全进行风险评估时,应当制定准确的风险评估目标。风险评估目标主要包括风险评价标准、风险因素标准、风险控制目标、风险控制费用标准、风险防范措施制定、风险评估效果评价、风险发生后果影响等。
3.2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高校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过程中最重要也最难的环节。风险识别直接关系到风险评价结果及风险等级的确定,关系到风险控制策略的选择,如果不能正确识别风险,就不能采取正确的风险控制策略去规避和控制风险,会大大增加风险发生的可能性。3.3风险评价风险评价是高校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过程中的主要环节。它主要包括对风险成因、发生概率、影响范围、威胁程度、损失大小等因素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通过特定的风险评估方法进行测算分析,确定风险的等级及危害程度。
3.险控制策略选择
高校在综合考虑风险承受能力、风险控制费用、风险危害程度、风险发生概率和风险评估目标等因素的基础上,根据风险评价结果,选取相应的风险控制策略,来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及带来的危害。
3.5风险评估效果分析
风险评估效果分析是高校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对风险评估等级的判断是否准确、风险识别的准确性、风险评估目标是否达标、风险控制策略是否得当、风险评估过程的科学性、风险评估数据和算法的合理性进行综合分析的过程。它对高校提高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中图分类号 TP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7)181-0025-02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就是建设更加完善的信息安全系统的保障,因此本文分析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关键技术具有很强烈的现实意义。
1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概念及流程
1.1 风险评估概念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主要指的是对网络环境和信息系统中所面临的威胁以及信息系统资产和系统的脆弱性采取针对性的安全控制措施,对风险的判断需要从信息系统的管理和技术两个层面入手。
1.2 风险评估流程
风险评估需要经v一个完整的过程:1)准备阶段,此阶段需要确定风险评估的范围、目标以及方法等;2)实施阶段,分别对资产、威胁和脆弱性等展开一系列的评估;3)分析阶段,包含量化分析和对风险的计算。在整个过程中可以看出风险评估的实施阶段和对风险的分析阶段所起的作用比较重要,其中包含了几项比较关键的技术。
2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关键技术
风险评估和控制软件主要包含6个方面的主要内容,而安全风险评估流程则是分为4个主要的模块,漏洞管理、风险分析和评估、威胁分析、漏洞管理和检测等。在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过程中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关键技术。
2.1 资产管理技术分析
资产评估主要是对具有价值的资源和信息开展的评估,这些资产包含有形的文档、硬件等也包含悟性的形象和服务等。风险评估中的第一项任务就是进行资产评估。评估过程中应该确保资产的完整性和保密性,兼顾威胁。具体评估方法为:1)对资产进行分类,资产往往来源于不同的网络和业务管理系统。所以需要对资产按照形态和具体的用途进行相应的分类;2)对资产进行赋值,对所有的资产进行分类之后,需要为每一项资产进行赋值,将资产的权重分为5个不同的级别,从1到5分别代表不同的资产等级。资产评估并不是需要根据账面的价格进行衡量而是以相对价值作为衡量的标准,需要考虑到资产的成本价值,更应该明确资产评估对组织业务发展的重要性。在实际的资产评估过程中,商业利益、信誉影响、系统安全、系统破坏等都会对资产赋值产生影响。
2.2 威胁分析技术分析
威胁是客观存在的,可能会对组织或者资产构成潜在的破坏,它可以通过途径、动机、资源和主体等多种途径来实现,威胁可以分为环境因素和人为因素。环境因素分为不可抗因素和物理因素,人为因素可以分为非恶意和恶意因素。威胁评估步骤如下:1)威胁识别过程,需要根据资产所处的实际环境,按照自身的实际经验评估资产可能会面对的威胁,威胁的类型十分多样化,包含篡改、泄密、物理攻击、网络攻击、恶意代码、管理问题等。2)威胁评估,在威胁识别完成之后就需要对威胁发生的可能性进行评估。威胁评估句式需要根据威胁的种类和来源形成一个类别,在列表中对威胁发生的可能性进行定义,现将威胁的等级分为五级,威胁等级越高,发生的可能性越大。表1为威胁赋值表格。
2.3 脆弱性识别技术分析
脆弱性识别包含管理和技术两个层面,涉及到各个层面中的安全问题,而漏洞扫描则是对主机和网络设备等开展扫描检查。针对需要保护的资产进行脆弱性识别,找出所有威胁可以利用的脆弱性,再根据脆弱性的程度,及可能会被威胁利用的机会展开相应的评估。对于漏洞扫描大都需要依赖扫描软件,当前市场上也出现了不少强大的扫描工具,可以扫描出绝大多数当前已经公开的绝大多数系统漏洞。可以使用Nessus客户端对系统的漏洞情况进行扫描,此种扫描工具包含了比较强大的安全漏洞数据库,可以对系统漏洞进行高效、可靠安全的检测,在结束扫描之后,Nessus将会对收集到的信息和数据进行分析,输出信息。输出的信息包含存在的漏洞情况,漏洞的详细信息和处理漏洞的建立等。
2.4 风险分析和评估技术分析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过程中除了进行资产评估、危险评估和脆弱性识别之后需要对风险进行相应的计算。采用科学可行的工具和方法评估威胁发生的可能性,并根据资产的重要性评估安全事件发生之后所产生的影响,即安全风险。风险值的计算需要考虑到资产因素、脆弱性因素和威胁因素等,在进行了定量和定性分析之后再计算最终的风险值。
风险值的计算公式为R=F(A.T.V)=F=(Ia,G(T,Va)),公式中风险值为R,安全风险计算函数为F,资产为A,脆弱性为V,威胁为T,资产的重要程度为Ia,资产的脆弱性程度为Va,脆弱性被威胁利用导致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为L。将公式中的各项指标进行模型化转换,可以得到图1。
2.4.1 评估要素量化方法
本文论述两种量化评估要素的方法:1)权重法,根据评估要素中重要程度的不同设置不同的权限值,在经过加权治疗后得出最终的量化值。2)最高法,评估要素的量化值就是评估要素的最高等级值,公式为S=Max(Sj)
2.4.2 计算风险值的方法
根据计算风险值的模型,采用矩阵算法来计算风险值。分别计算风险事件的发生值、影响值和最终的风险值。风险事件发生值=L(资产的脆弱性,威胁值)=L(V,T),风险事件影响值I=(Ia,Va)。
2.4.3 风险评估结果
在综合分析完成之后的评估结果就是风险评估结果,这项结果将会成为风险评估机构开展风险管理的主要依据,风险评估结果包含:风险计算和风险分析。风险计算是对资产的重要程度及风险事件发生值等进行判定;进而得出判定结果;风险分析是总结系统的风险评估过程,进而得出残余风险和系统的风险状况。
3 结论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5 . 21. 043
[中图分类号] TP30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5)21- 0090- 02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是以风险管理为基础,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企业信息系统所面临的威胁与存在的脆弱性进行全面分析,以安全事故对企业生产经营有可能带来的危害展开评估,进而制定出有效的防御及整改措施[1]。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在企业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其不但是重要的评价方法,同时也是利于企业决策的有效机制。如果缺乏准确及时的风险评估,便不能准确的判断出企业所存在的信息安全问题,因此加强企业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对每一个中小企业来说,都意义重大。
1 中小企业信息安全评估方法
为了进一步评估信息系统的安全风险,多种风险评估方法被开发出来并在企业中得以运用。定性评估法,定量评估法以及半定量评估法是目前较为常用的几种方法。风险评估中的定量评估方法,主要是结合企业特点,根据评估内容和评估流程,从众多的信息系统、人员和设备中,利用分类分别计算比例的方法,对评估对象合理选定,并进行数量采样[2]。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企业信息系统中资产价值、威胁性以及脆弱性三者之间存在的函数关系,从而根据企业实际情况选取恰当的风险计算方法,合理计算出企业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数值。本文认为定量方法对当前的中小企业来说更具实用价值,主要可从风险计算方法、威胁可能性量化赋值方法着手。
1.1 风险计算方法
后果(Consequence)及可能性(Likelihood)是风险具有的两个基本属性。风险对信息系统的影响,说到底也是这两个因素所造成的。资产的不同自然也使其面临的主要威胁存在差异。而随着威胁可以利用的、资产存在的弱点数量的增加会增加风险的可能性,随着弱点严重级别的提高会增加一该资产面临风险的后果。通常来说, 某项资产风险的可能性为资产脆弱性与存在威胁的可能性的函数,同时风险后果则为资产价值(影响)的函数。本论文采用如下算式来得到资产的风险赋值:
风险值=资产价值×威胁可能性×资产脆弱性
上述公式主要考虑到各参数采取的取值并不十分精确,因而加入了以往的经验和判断,在国际中对此类数据则通常采用数学乘法或矩阵等方法。而采用线性相乘,则主要是为了方便进行计算。企业实施风险分析可以从风险信息和数据,进行不同程度的改进。并根据计算出的风险值的数值范围,确定相应的风险等级。风险数值与风险等级对应的关系见表1。
1.2 脆弱性量化赋值方法
脆弱性和威胁所存在的对应关系,应在评估时充分考虑到,要知道相对应的脆弱性是威胁起作用的基本因素,因此脆弱性与威胁基本上是通过一一对应的形式呈现出来的。对脆弱性大小的评定需要结合评估采集的调研结果、安全漏洞扫描结果以及人工安全检查结果。参照国际通行做法和专家经验,将资产存在的脆弱性分为5个等级,分别是很高(VH)、高(H)、中(M)、低(L)、可忽略(N),并且从高到低分别赋值5-1,具体参照表2。
威胁可能性属性非常难以度量.它依赖于具体的资产、弱点。并且这两个属性都和时间有关系。在威胁评估过程中,评估者的专家经验非常重要。
2 结 语
目前,信息系统已经被广泛运用到中小企业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对其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对中小企业来说,定期进行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是信息安全工作得以顺利实施的有效保障,通过有效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方法则是科学合理地开展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前提条件。因此,新形势下中小企业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必须要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从而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需求。
2信息安全风险评估项目的过程管理
可以从五个方面解释信息安全风险评估项目的生命周期,即数据收集、计划准备、数据分析、项目验收、报告撰写,其中一三五是风险评估的主要实施阶段。
2.1计划准备阶段
(1)制定项目章程。在信息安全风险评估项目中,应尽早确认并任命项目经理,最好在制定项目章程时就任命。项目经理的职责首先就在于应该参与制定项目章程,而该章程则具有授权的作用,即它能够使得经理能够运用组织资源来进行项目的实施。显而易见,项目经理是被授权的一方,必然不能成为授权项目运行有效的一方。授权项目启动的人一般而言能够提供实施项目所需要的资金等资源,他们能够参与章程的编制。
(2)确定风险评估范围。确定风险评估范围即要了解什么方面或者对象具有风险爆发的可能,例如公司的服务器数目、电脑操作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应用的防火墙种类和数目等,甚至一些人为的因素也是重要的参考。
(3)明确风险评估成果。在信息安全风险评估项目中,应该在项目开始之前,与客户将项目提交的成果及要求确定下来。明确风险评估成果之后,在项目执行过程中,该目标也应该作为项目验收的标准。
(4)制定项目实施方案。项目实施方案是项目活动实施的具体流程,主要用来为项目实施提供技术指导。
(5)制定项目管理计划。如果想要计划实施过程一切顺利,或者说对定义等计划行动的过程需要记录的话,就会需要制定一个项目管理计划。项目管理计划需要通过不断更新来渐进明细。项目管理计划不能冗余,相反应该极其精炼,但是精炼并不意味着简单,相反项目管理计划应详细论述和解释完成这个项目所需要的一些条件。
(6)组建项目团队。一个优秀的项目团队是完成项目所必不可少的,是一种必须的人力资源。在项目开始时,一般而言,由项目经理来决定优秀团队的组成,并且在组建团队时应该注意谈判技巧。
(7)召开项目启动会。项目启动会代表着一个项目从此开始了正式的运作,是一个项目的启动阶段,在项目启动会上需要完成的任务包括分析评估完成项目所需要的方法和成本等问题。
(8)风险评估培训。风险评估培训是对项目团队成员及客户的项目参与者就风险评估方法、评估过程的相关细节性进行培训,以便项目能顺利实施。
2.2数据收集阶段
主要包括收集资料、现场技术评估、现场管理评估三项任务。
(1)收集资料。数据收集阶段最开始的步骤肯定是收集资料,简而言之,收集资料就是采取一切可行的方法,尽可能详细地获得和项目相关的一些信息,例如客户的行为习惯、客户业务相关的文档,甚至信息安全系统、信息化流程等信息都要尽量详细化。
(2)现场技术评估。现场技术评估就是通过漏洞扫描、问卷调查、现场访谈、主机配置审计、现场勘查等手段对评估对象进行评估。
(3)现场管理评估。现场管理评估是最后一个步骤,但是却非常重要,它不仅关系着此次项目运行成功与否,还关系到以后项目效率的改进,现场评估需要对项目进展的流程进行综合分析,找出不足之处,寻出与优秀的项目管理之间的差距,归纳总结,从而完善管理程序。
2.3数据分析阶段
收集数据阶段已经收集了很多的数据存量,想要发现数据的内在规律,从而发现有用的东西,就必须对数据进行详细分析,只有仔细分析数据,才能够发现项目的风险所在,从而确定风险的大小,找出其资产、弱点、风险。
2.4报告撰写阶段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了详细分析,得到初步的结论以后,就到了报告撰写阶段,即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制作一份报告,论述项目的风险问题。
(1)撰写风险评估报告。风险评估报告应该将风险分析的结果直观地、形象地表达出来,让管理层清楚地了解当前信息系统存在的风险。
(2)撰写整改报告。整改报告则是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提出对风险进行管理与控制的过程。可分为安全加固建议、安全体系结构建议、安全管理建议三种。
2.5项目验收阶段
在完成了以上的步骤以后,理论上就可以对项目进行验收了,项目验收即对前期风险评估成果的检验,一般包括三项内容,即报告的评审、组织会议讨论验收事宜以及内部项目总结。
(1)报告评审报告评审就是对风险评估报告及整改报告进行评审。
(2)召开项目验收会即对项目的成果进行汇报。
(3)内部项目总结不仅仅是单纯的对项目实施过程的一次简单的回顾,还是一个经验总结的过程,回顾过去,把握现在,争取在以后的项目中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3信息安全风险评估项目的重点领域管理
信息安全问题影响深远,其风险评估应根据项目的特点及具体过程,且应在评估中重点加强沟通、范围、时间、成本、风险、人力资源等几个领域的管理。
3.1项目沟通管理
为了达到项目目标,项目经理首先必须通过沟通谈判从本公司获得相应的人力资源等支持;其次,为了获得客户的支持与配合,提高项目满意度,项目经理必须与客户进行有效沟通。项目的最终目标是满足或者超过干系人的需求与期望。要满足或者超过干系人的需求与期望,首先应该识别干系人,识别他们的需求与期望,制定沟通计划,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管理干系人的需求与期望。
(1)识别干系人。很显然,与项目的相关程度不同,不同的人对项目信息安全风险具有不同的影响,作为客户方与项目实施方,其公司企业的信息安全风险是不一样的,一般而言客户方具有最大的影响力,公司方则次之,干系人对项目的态度也是影响项目信息安全风险的重要因素,态度一般分为无关、支持和反对三个。
(2)了解干系人的需求与期望。应该在充分了解项目背景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方法与技巧了解干系人的需求与期望。①了解项目背景。可以咨询售前顾问、销售人员或者查阅招标时的招标书,甚至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得相关信息。风险评估项目的项目背景也是复杂的,一般而言会分成很多的情况,比较常见的有项目本身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信息安全事件、监管机制的不合理等。②了解干系人需求与期望的方法。马期洛需求层次理论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干系人需求与期望。通过马期洛需求层次理论可以大致了解干系人的需求,然后通过换位思考、沟通交流等手段,进一步确认干系人的需求与期望。
(3)制定沟通计划。信息安全风险评估项目需要沟通,所以需要制定一个有效的沟通计划。信息安全风险评估项目不能够随意地制定沟通计划,而应该详细地分析相关的影响因素,重点关注利益相关者的沟通情况,从而降低影响,提高效率。
(4)管理干系人的需求与期望。干系人的期望与需求也应该得到恰当的管理,最重要的是要明确期望与需求,进行类别的划分。可分为A、B、C三类:A类:必须做(need),这一类如不做,将难以通过验收;B类:应该做(want),这一类如不做,会影响验收效果;C类:可以做(wish),这一类是可做可不做的,做了客户会更加满意,不做也不会影响验收。其次,在管理干系人的需求与期望时,应该遵循80/20规则,即完成20%的任务实现80%的价值,这部分任务必须作为重点。另外,可能还有20%的任务花费80%的成本,在资源及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处理此类需求与期望。再次,在管理干系人的需求与期望时也可以根据干系人的职权(权力)进行管理。①在第一象限中的干系人权力高,但对项目关注程度低,采用令其满意的管理策略。②在第二象限中的干系人权力高,且对项目关注程度高,要对其重点管理,优先满足其需要与期望。③第三象限的人员对项目关注程度高,但权力较低,采用随时告知的策略,尽量不要影响其个人利益。④第四象限的人权力低,且对项目不关注,要监督他们对项目的反应,不引起负面影响。最后,为了满足干系人的需求与期望,需要在项目范围、项目时间、项目成本、项目质量之间做好平衡。
3.2项目范围管理
范围是一个空间的范畴,一个项目管理的范围规定了一个项目的权限范围,规定了项目可以做哪些事情,而哪些事情是不能做的,实际上是对必要工作的坚持和对不必要工作的摒弃。
(1)明确风险评估范围。项目计划准备时就要考虑风险评估范围,在这一阶段就应该定义项目范围的广泛性以及纵深等内容,并且考虑客户的需求,从而明确项目管理范围。项目范围的确定不是一方所能够决定的,相反这是一个博弈的过程,应该照顾各方的利益,制定出一个符合各方利益的项目管理范围。
(2)明确风险评估成果。应该在项目开始之前,与客户将项目提交的成果及要求确定下来。一是在项目执行过程中,以此为目标;二是设定一个验收项目的标准。
(3)创建工作分解结构。顾名思义,创建工作分解结构即将解构分解,即把项目的最后结果和其工作流程明细化,从而使得每一步变得简单,更加容易操作。在信息安全风险评估项目中,第一层一般就放置项目成果,而第二层则更加侧重中间成果。显而易见,分解工作结构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也不是只有一种方法,各层次都是可以相互变化的。
(4)风险评估范围控制。范围是所有计划的基础。对待客户提出范围变更应该遵循以下流程:首先不能明确拒绝,然后要分析客户变更的原因及目的,快速反应变更所需要的人工及预算对时间和质量的影响,然后再做出决定。
(5)风险评估成果核实。风险评估成果核实过程应该严谨而且细心,因为这是一个正式验收项目的过程,需要由客户和项目的执行人一起认真核实项目的最终结果。
(6)取得干系人对项目范围正式认可。它要求审查可交付成果和工作结果,以保证一切均已正确无误且令人满意地完成。
3.3项目时间管理
时间管理至关重要,因为优秀的时间管理保证项目能够不延期交付。
(1)定义活动。定义活动从字面上理解就是一个识别的过程,定义识别的是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需要采取的一切实施方法和步骤。它是在工作分解结构的基础上进行细化而完成的。
(2)排列活动顺序。活动顺序涉及到的是一个排列的问题,指的是一种依赖关系,即识别和记录项目活动的依赖关系,是一种逻辑的过程。一般而言,这里所指的依赖关系指的是信息安全风险评估项目中,各个活动之间所具有的特性,如强制性、选择性和外部依赖性。确定完活动之间的依赖关系,就可以对他们进行排序了,可以采用网络图的方法来表达他们之间的顺序,常有三种关系,即完成-开始,开始-开始,结束-结束。
(3)估算活动持续时间。估算活动持续时间是一个时间上的范畴,指的是估计资源运用和消耗,以及估计完成一项活动所需工时的过程。需要根据活动的具体情况、负责活动的人员情况来进行估算。估算不能随意,应该具有严格的依据。工时估算时,常采用三点估算法。即估算工时=(最乐观时间+4×最可能时间+最悲观时间)/6。①制定进度计划。制定进度计划首先需要对所掌握的信息进行深入分析,从而确定活动的顺序,并且在时间和空间上确定一个相对准确的点,估算对资源的需求以及项目实施流程。制定一个有效的进度计划并不是件简单的事情,而是极其复杂的过程,在这期间需要一遍又一遍分析,从而确定一个合适的时间跨度,并且对项目结果有一个合适的预期。即使制订了进度计划,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根据相关审查部门的意见适当地修改计划,从而使得计划在时间和资源应用上更加合理。只有审查通过以后,这个进度计划才可以说是确定下来了。信息安全风险评估项目极其复杂,很多因素无论是内部的还是外部的,都对项目有很大的影响,并且鉴于有限的项目组成员,所以需要采用一个更加合适的进度计划形式。②控制进度。控制进度的同时也是一个对项目监督管理的过程,这一过程根据进度计划的基准不断地调整项目的进程。进度控制程序:一般分为四个步骤,即先要分析一个项目所散发的状态信息;然后如果需要调整进度,就要调整影响进度的相关参数;再次分析以后,要确定一个项目是否在原定的轨道上;如果进度脱离了轨道,就要进行相应的管理。
3.4项目成本管理
成本管理包括估算成本、制定预算、控制成本三项任务。
(1)估算成本。对成本的估算需要囊括整个项目的进程,时间跨度和空间跨度上均要全面。成本估算是在某特定时点,根据已知信息所做出的成本预测。信息安全风险评估项目的主要成本是人工成本及实施直接成本,因为人工成本占了所有成本的一大部分,所以精确地估算人工成本是成本估算最基础的一面。估算人工成本有个前提,即进度计划是准确的,从而对团队成员的人工估算做到精确。项目成本即使估算出来了,也不一定是准确的,需要时时修正,因为越到了项目的后期,需要估计的越少,影响估算准确性的因素也越少,所以成本估算需要不断进行。
(2)制定预算。制定预算也是一个估算的过程,是对一个项目的所有方面进行一个全面的评估,从而为以后资金的拨付制订了基础和基准。只有制定预算,才能够根据预算的需求来划拨资金,并且影响到了项目的实施全过程和成果评估部分。
(3)控制成本。成本的控制一般而言指的是成本不应该超出预算,控制成本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监督项目状态,从而获得有用信息以更新项目预算。项目成本控制包括:找出影响项目成本的因素,并作相应的修改;保证修改项目参数能够成功;在修改成功以后,要随时动态地监督;控制成本,使得成本控制在预算的范围之内,甚至应该精确到每一项开支;分析成本与预算成本基准之间的差距;对照资金支出,监督工作绩效;严格禁止不相关的支出,使得每一项成本都合情合理;向有关干系人汇报项目进展和成本控制的工作;即使项目超支了,也要尽量减少成本。
3.5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在一个项目执行时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例如管理组织一个实施团队、人员分工等。
(1)制定人力资源计划。制定人力资源计划是在项目实施之前对实施项目的团队、人员、职务、报酬等方面的规划,并且对各个人和团队的责任进行详细划分。人力资源计划包含项目角色与职责记录、分成的各个部门等。一些信息安全风险评估项目执行时间比较长,因此需要更加有效的团队,这就需要对人员进行培训以及制定团队建设策略等。风险评估项目的责任分配并不复杂,可采用责任分配矩阵(RAM),这个矩阵能够显示工作包或活动与项目团队成员之间的联系。并且根据需求的不同,制定不同层次的矩阵。
(2)组建项目团队。组建项目团队实际上是对人力资源使用和分配的过程,需要了解人力资源的各种特性,从而组建最合适的管理团队,在组建团队时需要注意:项目经理所要做的是积极地与人力资源人员进行交流,充分掌握各方面的信息,从而获得最合适和最有效率的人才。但是有时候项目经理并不能总是如愿地获得自己想要的人力资源,而是会受到如经济等其他项目对资源的占用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制约了项目的实施,作为替代,项目经理可能不可避免地使用不合适的人力资源。
(3)管理项目团队。管理项目团队是选出来运营项目的人所组成的团队,他们具有多样化的目标,例如继续学习,提高团队成员的专业技能,增强团队的执行能力从而保证项目结果的按时交付;以最低的成本完成最高质量的项目;按时完成项目,团队成员之间相互协作,增加团队效率,丰富团队成员的知识,增强其跨学科运作能力,提高团队的凝聚力,无论整体上还是个人上都有效率的提升等。项目经理在期间应该全权负责项目团队的管理运作,增加项目绩效,在团队出现问题时,分析导致问题的原因,然后解决问题。团队建设一般要经过5个阶段:①形成阶段,这个阶段是团队形成的最初阶段,团队成员只是互相认识,并没有相应的合作。②震荡阶段,指的是团队已经开始运作,但是成员之间需要磨合的阶段。③规范阶段,过了磨合期以后,团队成员彼此之间逐渐适应了彼此的节奏,能够进行初步合作了,团队开始有成为一个有效整体的趋向。④成熟阶段,这一阶段团队成员之间已经能够精诚合作,互补余缺,相互学习,团队效率较高。⑤解散阶段,即当项目完成以后,各成员完成了职责,从而脱离团队。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例如缺乏充足的资金、进度安排不合理、团队成员之间缺乏配合等,会造成项目环境的冲突。如果项目经理能有效管理,则意见分歧能够转变为团队的多样化管理,不仅能够提高团队创造力还有利于做出更好的决策。如果管理不当,团队之间的分歧没有得到解决,就可能会加大团队成员之间的鸿沟,从而对项目的实施产生负面的影响。要建设高效的项目团队,项目经理需要获得高层管理者的支持,获得团队成员的承诺,采用适当的奖励和认可机制,创建团队认同感,有效管理冲突,团队成员间增进信任和开放式沟通,特别是要有良好的团队领导力。项目团队管理的一些工具与技术包括:①人际关系技能。通过了解项目团队成员的感情来预测其行动,了解其后顾之忧,并尽力帮助解决问题,项目管理团队可大大减少麻烦并促进合作。②培训。旨在提高项目团队成员能力的全部活动,培训可以是正式或非正式的。应该按人力资源计划中的安排来实施预定的培训。③制定管理规范,对项目团队成员的可接受行为做出明确规定。尽早制定并遵守明确的规则,可减少误解,提高生产力。规则一旦建立,全体项目团队成员都必须遵守。④认可与奖励。如果想要提高项目团队的效率,使得每个人更加尽心和更加富有责任感,就应在团队建设过程中引进相应的激励机制,在制定项目计划时就应该考虑到团队成员的奖惩问题。在管理项目团队的过程中,团队成员的奖励不是随意而发的,而是通过项目绩效评价,以正式或非正式的方式做出奖励决定。只有优良行为才能得到奖励。
3.6项目风险管理
项目风险管理旨在降低风险,或者把风险控制在可控范围之内。其目标是尽力使得项目运行向着有利的方面转化,对消极负面的一部分则注意防范。信息安全风险评估项目不属于特别大的项目,所以一般分为识别风险、评价风险、规划风险应对、监控风险四个过程。
(1)识别风险。识别风险是风险管理的前提,是一个信息处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判断分析什么样的风险会影响项目。可采用核对表的方式进行风险识别。
(2)评价风险。对于信息安全风险评估项目,评价风险只需要定性评价即可。实施定性风险分析根据风险发生的相对概率或可能性、风险发生后对项目目标的相应影响以及其他因素来评估已识别风险的优先级。
(3)规划风险应对。规划风险应对是风险管理最重要的步骤,其规划的是项目的目标及降低风险的步骤。对于消极风险,常有回避、转移、减轻、接受四种方式;对于积极风险,常有开拓、分享、提高、接受四种方式。
(4)监控风险。监控风险是风险管理的最后一步,也是第一步,因为它是贯穿在整个项目之中,是一个制定风险应对计划、监控已知风险、加强管理以解决风险以及发现新风险的过程。
1风险评估研究现状
从当前的研究现状来看,安全风险评估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标准制定上。不同的安全评估标准包含不同的评估方法。迄今为止,业界比较认可的风险评估相关标准主要有国际标准ISO/IECTR13335IT安全管理、美国NIST标准SP800-30IT系统风险管理指南(2012年做了最新修订)、澳大利亚-新西兰标准风险管理AS/NZS4360等。我国也根据国际上这些标准制定了我国的风险评估标准GB/T20984-2007信息安全技术风险评估规范以及GB/Z24364-2009信息安全技术信息安全风险管理指南。
1.1IT安全管理ISO/IECTR13335
IT安全管理ISO/IECTR13335系列标准是最早的清晰描述安全风险评估理论及方法的国际标准,其主要目的是给出如何有效地实施IT安全管理的建议和指导,是当前安全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方面最权威的标准之一。ISO/IECTR13335(以下简称为IS013335)包括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IT安全概念和模型(1996)主要描述了IT安全管理所用的基本概念和模型。IS013335介绍了IT安全管理中的安全要素,重点描述了:资产、威胁、脆弱性、影响、风险、防护措施、残留风险等与安全风险评估相关的要素。它强调风险分析和风险管理是IT安全管理过程的一部分,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关键过程。图1表示资产怎样潜在经受若干威胁。[2]如图1所示,某些安全防护措施在降低与多种威胁和/或多种脆弱性有关的风险方面可以是有效的。有时,需要几种安全防护措施使残留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级别。某些情况中,当认为风险是可接受时,即使存在威胁也不实施安全防护措施。在其他一些情况下,要是没有已知的威胁利用脆弱性,可以存在这种脆弱性。图2表示与风险管理有关的安全要素之间的关系。为清晰起见,仅表示了主要的关系。任何二个方块之间箭头上的标记描述了这些方块之间的关系。第二部分管理和规划IT安全(1997)主要提出了与IT安全管理和规划有关的各种活动,以及组织中有关的角色和职责。[2]第三部分IT安全管理技术(1998)本部分介绍并推荐用于成功实施IT安全管理的技术,重点介绍了风险分析的四种方法:基线方法、非正式方法、详细风险分析和综合方法。[2]第四部分安全防护措施的选择(2000)为在考虑商业需求和安全要素的情况下选择安全防护措施的指南。它描述了根据安全风险和要素及部门的典型环境,选择安全防护措施的过程,并表明如何获得合适的保护,如何能被最基础的安全应用支持。[2]第五部分网络的安全防护措施(2001)为关于网络和通信方面的IT安全管理指南,这一指南提供了根据建立网络安全需求来考虑的通信相关因素的识别和分析。[2]
1.2风险评估实施指南
SP800-30SP800-30(风险评估实施指南,2012年9月)是由NIST制定的与风险评估相关的标准之一,它对安全风险评估的流程及方法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提供了一套与三层风险管理框架结合的风险评估办法,用于帮助企业更好地评价、管理与IT相关的业务面临的风险。它包括对IT系统中风险评估模型的定义和实践指南,提供用于选择合适安全控制措施的信息。SP800-30:2012中的风险要素包括威胁、脆弱性、影响、可能性和先决条件。(1)威胁分析威胁源从利用脆弱性的动机和方法、意外利用脆弱性的位置和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2)脆弱性和先决条件考虑脆弱性时应注意脆弱性不仅仅存在于信息系统中,也可能存在于组织管理架构,可能存在于外部关系、任务/业务过程、企业/信息安全体系架构中。在分析影响或后果时,应描述威胁场景,即威胁源引起安全事件导致或带来的损害。先决条件是组织、任务/业务过程、企业体系架构、信息系统或运行环境内存在的状况,威胁事件一旦发起,这种状况会影响威胁事件导致负面影响的可能性。(3)可能性风险可能性是威胁事件发起可能性评价与威胁事件导致负面影响可能性评价的组合。(4)影响分析应明确定义如何建立优先级和价值,指导识别高价值资产和给单位利益相关者带来的潜在负面影响。(5)风险模型标准给出了风险评估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的通用模型。[3]
1.3风险评估规范
GB/T20984-2007GB/T20984-2007是我国的第一个重要的风险评估标准。该标准定义了风险评估要素关系模型,并给出了风险分析过程,具体如图3所示:风险分析中涉及资产、威胁、脆弱性三个基本要素。首先识别出威胁、脆弱性和资产,然后根据威胁出现的频率和脆弱性的严重程度分析得到安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再根据脆弱性严重程度和资产价值分析得到安全事件造成的损失,最后根据安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造成的损失分析确定风险值。
2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模型构建
结合某油田企业实际情况,在参考上述标准及风险分析方法风险分析的主要内容为:a)识别资产并对资产的价值进行赋值;b)识别威胁,并根据威胁出现的频率给威胁赋值;c)识别脆弱性,并将具体资产的脆弱性赋为2个值,一个是脆弱性严重程度,一个是脆弱性暴露程度;d)分析脆弱性被威胁利用可能导致的安全事件;e)分析确定出安全事件发生后带来的影响不能被单位所接受的那些安全事件;可以接受的安全事件对应的风险等级确定为低;f)针对不可接受安全事件,分析相应的威胁和脆弱性,并根据威胁以及脆弱性暴露程度,以及相关安全预防措施的效果计算安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g)针对不可接受安全事件,根据相应脆弱性严重程度及资产的价值,以及相应预防措施的有效性计算安全事件造成的损失:的基础上,总结形成油田企业风险要素关系模型如图4所示,风险计算模型如图5所示:h)根据不可接受安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安全事件发生后的损失,计算安全事件发生会对企业造成的影响,即风险值,并确定风险等级。
3模型创新点及优势分析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方式和方法很多,如何建立适合油田企业当前安全需求的风险评估模型、评估要素赋值方法以及风险计算方法是本文要解决的技术难点和创新点。1)对于资产的赋值,从资产所支撑的业务出发,结合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及其构成情况,提出了根据业务数据重要性等级和业务服务重要性等级确定资产的重要性,使得风险评估与业务及等级保护结合更加紧密。2)对于脆弱性赋值,将脆弱性细分为暴露程度及严重程度两个权重。其中暴露程度与威胁赋值确定安全事件发生可能性,严重程度与资产价值确定安全事件造成的影响。3)将现有安全措施进一步细化,分解为预防措施和恢复措施,并研究得到预防措施有效性会影响到安全事件发生可能性,而恢复措施有效性会影响到安全事件造成的损失。4)结合被评估单位的实际业务需求,提出了仅针对被评估单位的不可接受安全事件进行数值计算,减少了计算工作量,有助于提升风险评估工作效率。5)根据油田企业实际需求,将安全事件发生可能性和安全事件造成的损失赋予不同的权重,从而使得风险计算结果中安全事件损失所占比重更大,更重视后果;并通过实例验证等方式归纳总结出二者权重比例分配。
险评估模型应用分析
4.1资产识别
资产识别主要通过现场访谈的方式了解风险评估范围涉及到的数据、软件、硬件、服务、人员和其他六类资产相关的业务处理的数据及提供的服务和支撑业务处理的硬件设备和软件情况。4.1.1资产重要性分析资产重要性分析以信息系统的业务为出发点,通过对业务处理的数据以及提供的服务重要性赋值的方法确定信息系统资产价值。业务处理的数据以及业务提供的服务的重要性分析及赋值方法具体如下。4.1.1.1业务数据重要性分析业务数据资产的重要性主要根据业务数据的安全属性(即三性: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被破坏对本单位造成的损失程度确定。油田企业各业务系统所处理的数据信息根据数据安全属性被破坏后可能对油田企业造成的损失严重程度进行赋值。一般赋值为1—5。4.1.1.2业务服务重要性分析服务资产的重要性根据其完整性和可用性被破坏对本单位造成的损失程度确定。通过与相关人员进行访谈,调查了解每种业务提供的服务和支撑业务处理的硬件设备和软件情况,根据服务安全属性被破坏后可能对油田企业造成损失的严重程度,为各种业务服务重要性赋值。一般赋值为1—5。4.1.2资产赋值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六类资产中数据资产和业务服务资产的重要性是决定其他资产重要性的关键要素,因此,六类资产的赋值原则如下:1)数据资产重要性根据业务数据重要性赋值结果确定。2)服务资产重要性根据业务服务重要性赋值结果确定。3)软件和硬件资产的重要性由其所处理的各类数据或所支撑的各种业务服务的重要性赋值结果中的较高者决定。4)人员的重要性根据其在信息系统中所承担角色的可信度、能力等被破坏对本单位造成的损失程度确定。5)其他资产重要性根据其对油田企业的影响程度确定。
4.2威胁识别
4.2.1威胁分类对威胁进行分类的方式有多种,针对环境因素和人为因素两类威胁来源,可以根据其表现形式将威胁进行分类[4]。本论文采用GB/Z24364-2009信息安全技术信息安全风险管理指南中基于表现形式的威胁分类方法。4.2.2威胁赋值根据威胁出现的频率确定威胁赋值,威胁赋值一般为1~5。对威胁出现频率的判断根据风险评估常规做法获得,比如安全事件报告、IDS、IPS报告以及其他机构的威胁频率报告等。
4.3脆弱性识别
4.2.1脆弱性分类脆弱性识别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有:问卷调查、配置核查、文档查阅、漏洞扫描、渗透性测试等。油田企业脆弱性识别依据包括:GB/T22239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的三级要求以及石油行业相关要求。4.2.2脆弱性赋值原则脆弱性赋值时分为脆弱性暴露程度和脆弱性严重程度。暴露程度根据其被利用的技术实现难易程度、流行程度进行赋值。对脆弱性的暴露程度给出如下5个等级的赋值原则:脆弱性的严重程度根据脆弱性被利用可能对资产造成的损害程度进行赋值。脆弱性的严重程度分为5个等级,赋值为1~5。
4.4现有安全措施识别
4.4.1现有安全措施识别方法信息系统环境中的现有安全措施根据其所起的安全作用分为预防措施和恢复措施。预防措施用于预防安全事件的发生(例如入侵检测、网络访问控制、网络防病毒等),可以降低安全事件发生的概率。因此针对每一个安全事件,分析现有预防措施是否能够降低事件发生的概率,其降低发生概率的效果有多大。恢复措施可以在安全事件发生之后帮助尽快恢复系统正常运行,可能降低安全事件的损失(例如应急计划、设备冗余、数据备份等),因此针对每一个安全事件,分析现有恢复措施是否能够降低事件损失,其降低事件损失的效果有多大。4.4.2现有安全预防措施有效性赋值原则通过识别信息系统现有安全措施及其有效性验证,针对每一个安全事件,分析现有预防措施中可能降低事件发生概率的情况,并对预防措施的有效性分别给出赋值结果。评估者通过分析安全预防措施的效果,对预防措施赋予有效性因子,有效性因子可以赋值为0.1~1。4.4.3现有安全恢复措施有效性赋值原则通过识别信息系统现有安全措施及其有效性验证,针对每一个安全事件,分析现有恢复性安全措施中可能降低事件损失的情况。评估者通过分析安全恢复措施的有效性作用,对安全恢复措施赋予有效性因子,有效性因子可以赋值为0.1~1。
4.5安全事件分析
4.5.1安全事件关联综合识别出的脆弱性及现有安全措施识别出的缺陷,结合油田企业信息系统面临的各种威胁,将各资产的脆弱性与威胁相对应形成安全事件。分析这些安全事件一旦发生会对国家、单位、部门及评估对象自身造成的影响,分析发生这些安全事件可能造成影响的严重程度,从中找出部门(或单位)对发生安全事件造成影响无法容忍的那些安全事件,即确定不可接受安全事件。4.5.2安全事件发生可能性分析(1)计算威胁利用脆弱性的可能性针对4.5.1中分析得出的不可接受安全事件,综合威胁赋值结果及脆弱性的暴露程度赋值结果,计算威胁利用脆弱性导致不可接受安全事件的可能性,采用乘积形式表明其关系,即安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初始结果计算公式如下:L1(T,V)1=T×V1其中,L1(T,V1)代表不可接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初始结果;T代表威胁赋值结果;V1代表脆弱性的暴露程度赋值结果。(2)分析现有预防措施的效果通过对企业信息系统的现有安全措施的识别和有效性验证,针对4.5.1分析得到的不可接受安全事件,分析描述现有预防措施中可能降低事件发生概率的情况,并给出有效性因子赋值结果。(3)计算安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考虑到现有安全措施可能降低安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因此安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最终计算公式为:L2(T,V)1=L1(T,V1)×P1其中,L2(T,V1)为最终安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结果;L1(T,V1)为安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初始结果;P1代表安全预防措施有效性赋值结果。然后,形成调节后的安全事件可能性列表。4.5.3安全事件影响分析(1)计算脆弱性导致资产的损失将各资产的脆弱性(管理类脆弱性除外,管理类脆弱性采用定性方式进行主观分析)与威胁相对应形成安全事件(4.5.1不可接受安全事件列表),根据资产的重要性及脆弱性的严重程度,计算脆弱性可能导致资产的损失,即:F1(A,V2)=A×V2其中,F1(A,V2)代表安全事件可能导致资产的损失的初始计算结果;A代表资产价值,即资产赋值结果;V2代表脆弱性严重程度,即脆弱性严重程度赋值结果。(2)分析现有安全恢复措施的有效性通过对油田企业信息系统的现有安全措施的识别和有效性验证,针对4.5.1分析得到的不可接受安全事件,分析描述现有恢复措施中可能降低事件发生的概率的情况,并根据表9的赋值原则分别给出安全恢复措施的有效性赋值结果。(3)计算安全事件的损失考虑到恢复措施可能降低安全事件带来的损失,因此安全事件损失可以根据安全恢复措施的有效性予以调整。采用乘积形式表明关系,即:F2(A,V2)=F1(A,V2)×P2其中,F2(A,V2)为安全事件可能造成的损失的最终计算结果;F1(A,V2)为安全事件可能造成损失的初始计算结果;P2代表安全恢复措施有效性赋值结果。然后,形成调节后的安全事件损失计算结果列表。
4.6综合风险计算及分析
4.6.1计算风险值结合油田企业关注低可能性重性的安全事件的需求,参照美国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风险评估计算方法,采用安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安全事件可能带来的损失的加权之和方式计算风险值。这种方法更加重视安全事件带来的损失,使得损失在对风险值的贡献中权重更大。在使用油田企业以往测评结果试用的基础上,将安全事件可能带来的损失的权重定为80%。具体计算公式为:R(L2,F)2=L2(T,V)1×20%+F2(A,V)2×80%其中,R(L2,F2)代表风险值,L2(T,V1)为安全事件发生可能性的最终结果,F2(A,V2)为安全事件可能造成的损失的最终计算结果。4.6.2风险结果判断计算出风险值后,应对风险值进行分级处理,将风险级别划分为五级。4.6.3综合分析根据风险计算结果,从多个不同方面综合汇总分析被评估信息系统存在的安全风险情况。例如可从以下几方面汇总分析:1)风险较高的资产统计:汇总存在多个脆弱性可能导致多个中等以上风险等级安全事件发生的资产,从资产角度综合分析被评估信息系统存在的安全风险情况;2)引起较高风险的脆弱性统计:汇总会给被评估信息系统带来中等以上安全风险的脆弱性及其影响的资产及严重程度,分析可能带来的危害后果;3)出现频率较高的脆弱性统计:汇总中等以上脆弱性在资产中的出现频率,从而反映脆弱性在被评估系统中的普遍程度,出现频率越高,整改获取的收益越好。4)按层面划分的风险点分布情况汇总:汇总网络、主机、应用、数据、物理、管理等各层面存在的脆弱性及其严重程度,对比分析风险在不同层面的分布情况。
引言
某云服务平台是以云分布式计算系统为基础,面向全省打造的云服务平台,实现大数据资源开放、互通、共享。该平台的建设和应用将为实现数据应用、衍生产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该平台将搭建电子政务云、工业云、电子商务云、智能交通云、智慧旅游云、食品安全云、环保云等,称为“N朵云工程”。从该云平台的总体规划化上看,包括了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以及社区云,应用场景和应用结构较为复杂。另一方面,随着信息化建设的进一步深入,将有更多业务纳入该云平台中,故而信息安全保障工作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如果一旦形成数据窃取、非法入侵、数据丢失等问题,将必将产生重大后果,并酿成重大事故。
1云安全保障工作重点
首先,我们基于云分布式计算系统的体系结构分析该云平台的逻辑结构。我们可以将云分布式计算系统及其管理的云基础计算资源及云基础存储资源看成该云平台的基础层,“N朵云工程”的云应用及云服务、云平台门户是构建在基础层之上的应用层。同时还有云资源权限控制体系及云管理保障服务体系作为十分重要的保障体系。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从信息安全的角度上讲,信息安全保障工作应从云基础安全、云平台的云应用及云服务安全、云应用及云服务建设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云资源权限控制体系的安全保障、管理保障服务体系可靠有效等方面进行分析。(1)针对云基础安全方面,依据相关云分布式计算系统的安全白皮书的相关内容,安全保障重点在于基础资源的可用性检查及故障修复、云操作系统的补丁安装及版本升级、云平台的边界安全、接入安全、云基础平台建设过程监理、云分布式计算系统运维服务支持等方面。(2)针对该云平台云应用及云服务安全方面,需对基于云基础平台开发的应用的权限管理、应用漏洞扫描、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以及社区云的合理使用等内容进行评估分析。(3)针对云资源权限控制体系的安全保障方面,基于相关云分布式计算系统的安全白皮书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可看出系统安全性主要通过其复杂的云资源权限控制模块完成,因此针对云资源权限控制模块的用户及其权限管理是至关重要的,重中之重是对其配置的云资源权限规则的审计和检查。(4)针对云应用及云服务建设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方面,需在应用设计开发过程中,严格审计开发单位的设计思路、开发过程、开发规范性检查,并在应用及服务上线前,引入第三方测试,确保开发过程中严格按照云分布式计算系统的开发作业标准进行,无严重性漏洞,特别是权限控制和数据管理。(5)针对系统可用性方面,应严格监控出口带宽及流量消耗问题、系统故障影响范围分析、系统故障排除周期分析等内容。(6)针对信息安全保障制度建设方面,应以云分布式计算系统的基本保障要求及云平台自身的信息安全保障要求,构建包括人员管理制度、开发团队管理制度、运维管理制度、基础配套管理制度、机房管理制度、云服务及应用开发规范、数据应用及交换申请评估制度、云服务及应用完备性测试管理制度、安全事件应急指挥制度等在内的多项规章制度建设制度。并针对每项制度的执行情况做定期监督检查。综上所述,云基础平台安全检查及审计、云平台应用及服务、云应用及云服务上线前审查及测试、云资源权限控制体系的管理、信息安全保障制度建设及监督检查是该云平台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重点。
2云安全风险评估方法
依据以上分析,可得出云平台的信息安全评估方法。依据IT基础资源管理软件、云操作系统的实时监控工具等手段对云基础设施进行实时监控,并建立应急指挥体系,发现问题及时排除。由于该云平台的“N朵云工程”的云应用及云服务均是基于云分布式计算系统完成的,首先定期对云基础操作系统进行全面检查及防护,这也是评估工作的重点内容。按照地方政府对该云平台的基本要求,对各类数据资源及计算资源的分配权限及配置规则进行评估检查,确保最小化授权机制,严防因权限控制规则设置不当而产生的数据泄露、乱用、非正常改变等问题。针对基于云分布式计算系统开发的相关云应用及云服务的程序漏洞、管理口令、运维窗口、系统升级流程、数据修改及销毁过程等进行全面的审计和安全评估。对新开发上线的云应用及云服务进行系统测评评估,确保通过评估的系统可上线,未过评估的应用及服务杜绝其部署到正式环境中,特别是权限控制不严格的、有故有可被黑客利用的漏洞的程序。简单可视的自动化配置方法,降低虚拟化网络安全管理的技术复杂度,屏蔽虚拟化网络内部技术细节;软件定义的安全检测边界,提供灵活、高效的网络安全管理方法;无间断的安全服务,无需人工干预的自主安全策略跟随迁移,适应虚拟化动态扩展、自主迁移等拓扑多变的特性。
3云应用上线测试
云应用上线前需要基于云分布式计算系统进行性能与安全测试。服务商提供多种平台和多种浏览器的平台,一般的用户在本地用Selenium把自动化测试脚本编写好,然后上传到云平台,然后就可以在他们的平台上运行测试脚本。云测试提供一整套测试环境,测试人员利用虚拟桌面等手段登录到该测试环境,就可以立即展开测试。以现在的虚拟化技术,在测试人员指定硬件配置、软件栈(操作系统、中间件、工具软件)、网络拓扑后,创建一套新的测试环境只需几个小时。如果测试人员可以接受已创建好的标准测试环境,那么他可以立即登录。提供专业知识的服务。这些知识可以通过测试用例、测试数据、自动测试服务等形式提供。例如,许多应用需要读取文件,云测试可以提供针对文件读取的模糊测试。测试人员将被测试的应用程序提交给云,云将其部署到多台测试机上。在每一台测试上,应用程序要读取海量的文件,每一个文件都是特意构造的攻击文件。一旦栈溢出、堆溢出等问题被发现,将立即保存应用程序的内存映像。一段时间后,测试人员将获得云测试返回的测试结果,暨一份详细的分析报告和一大堆内存映像文件。测试类型包括了:兼容测试、性能测试、功能测试、安全测试。
4结束语
本文通过以上各方面,以某云平台为例阐述了云平台信息安全保障及评估方法的基本研究思路和工作内容。要提升云平台的安全保障能力,需从组织安全管理、合规安全管理、数据安全管理、访问控制管理、人员安全管理、物理安全管理、基础安全管理、系统开发及维护管理、灾难恢复及业务连续性管理等方面综合考虑,以云平台及其应用安全为我们研究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桑子华,喻爱惠.基于XenApp技术的区域性教育资源云平台安全布署.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16.
1.对档案信息安全保护和保障概念混淆
信息安全是一个发展的概念,从通信保密、信息保护发展到信息保障,或者说是从保密、保护发展到保障。每个阶段的安全属性也是不断扩展的,保密阶段为保密性:保护阶段为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保障阶段为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真实性和不可否认性,甚至在国际标准《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规范》ISO/IEC17799:2005中,又增加了可追溯性和可控性。信息安全属性也是信息安全的目标。保障阶段应采取相应的措施达到“七性”。
信息安全保障的提出最早源自美国。1996年美国国防部(DoD)在国防部令S-3600,1对信息安全保障作了如下定义:“保护和防御信息及信息系统,确保其可用性、完整性、保密性、可认证性、不可否认性等特性。这包括在信息系统中融入保护、检测、反应功能,并提供信息系统的恢复功能。”除安全属性不断丰富外,安全保障与安全保护主要区别是主动防御和动态保护。而与之对应的信息保护是静态保护(安全措施基本不变)和被动保护(发生安全事故后再采取防护措施)。
然而,目前大部分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仍只达到安全保护水平。将安全保护和安全保障概念混淆,造成保障阶段的能力也停留在保护水平,不能从主动防御和动态保护来保障档案信息安全。在具体操作上。仍以身份认证、数据备份、安装防火墙、杀毒软件和入侵检测等被动保护措施为主。在日益复杂的档案信息系统和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2.偏重技术,忽视管理
在美国国防部对安全保障的定义中,“保护、检测、反应和恢复”不仅体现动态保护,还体现安全管理,安全保障也是一个管理过程。
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对档案信息安全偏重于依靠技术。但事实上仅仅依靠技术和产品保障信息安全的愿望却往往难尽人意,许多复杂、多变的安全威胁和隐患靠产品是无法消除的,尤其是对内网用户的管理。“三分技术,七分管理”这个在其他领域总结出来的实践经验和原则。在档案信息安全领域也同样适用。据有关部门统计。在所有的信息安全事件中,属于管理方面的原因比重高达70%以上,而这些安全问题是可以通过科学的信息安全管理来避免的。因此,安全管理已成为保障档案信息安全的重要措施。
目前,国际上实现信息安全管理的有效手段是在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下,进行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美国政府就提出了风险评估的要求。2002年颁布的《2002联邦信息安全管理法》对政务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提出了更加具体的要求。”欧洲等其他信息化发达国家也非常重视开展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将开展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作为提高信息安全保障水平的重要手段。国外风险评估标准主要有:BS7799、ISO/1EC 17799、OCTAVE、NIST SP800―30、AS/NZ54360、SSE―CMM等。
3.缺失安全评估体系
目前,我国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处于各自为政状态,没有将基于等级保护制度下的档案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由此造成档案信息系统建立并采取安全措施后,仍不能明确自己的网络和应用系统是否达到安全要求?还有哪些安全漏洞?可能造成多大危害?应该怎样解决?系统升级或调整后又存在哪些安全风险?如何规划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作为档案信息系统的拥有者、档案信息系统安全构建者和档案信息系统安全的监管者,必须有统一的风险评估标准,才可以做到档案信息安全与否谁也不能说了算,而应该按照统一的风险评估标准来评价是否安全。应采取什么措施。
档案信息安全保障状况需进行风险评估
2006年3月7日,酝酿已久的《国家网络与信息安全协调小组关于开展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的意见》(简称《意见》)正式对外公布。《意见》要求。各信息化和信息安全主管部门要从抓试点开始,逐步探索组织实施和管理的经验,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在我国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普遍推行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全面提升网络和信息系统安全保障能力。
2005年9月,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专门组织成立了“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工作组”,并已编制了《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实施指南(试行)》,其中提出将风险评估贯穿等级保护工作的整个流程。所以,作为电子政务系统中保存和管理信息的档案信息系统,与电子政务一脉相承,进行风险评估是迟早的事。对档案信息安全保障进行风险评估主要有如下优势。
1.将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纳入国家信息保障体系
国家已制定了风险评估标准GB/T 20948―2007《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规范》,并将于2007年11月1日正式实施。作为我国信息资源重要组成部分的档案信息,必须积极响应国家信息安全政策和纳入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总体格局。档案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可在此标准的基础上,结合档案信息自身特点,先开始在综合档案馆和电信、银行、税务、电力等大型档案信息管理系统中试验,在此基础上再逐步推广,达到国家要求“2006年后三年内在我国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普遍推行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基本目标。
2.规范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在档案信息化过程中。我们已经制定了GB/T17678.1―1999《CA D电子文件光盘存储、归档与档案管理要求。第一部分:电子文件归档与档案管理》、GB/T18894―2002《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GB/T20163―2006《中国档案机读目录格式》、DA/T 22―2000《归档文件整理规则》和DMT 3l一2005《纸质档案数字化技术规范》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然而与档案信息安全相关的标准尚未出台,造成目前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处于各自为政状态。档案信息风险评估的开展。虽然可以参照国际和国家标准,但最终还必须有针对性强的行业标准。为了改变目前的现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应重视针对档案信息安全保障政策和标准的建设,抓住国家推广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机会。从风险评估作为切入点,制定档案信息风险评估和其他安全相关标准,规范档案信息安全保障的建设。由于对档案信息风险评估是以信息安全保障要求为前提的,所以只要进行风险评估就可以纠正信息保护和保障的混淆,并确认是否达到相应的保障要求。
3.贯彻安全技术和管理并重,保障档案信息安全
等级保护和风险评估是信息安全管理的核心内容,是信息安全管理的具体体现。国家提倡在等级保护制度下进行风险评估,就是在对信息系统划分等级后,采用风险评估测评系统是否达到相应等级的安全要求,这样可以改变以往只建设不测评的现状。同时,风险评估还要求贯穿信息系统的整个生命周期,即在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实现和运行维护的整个生命周期内,都将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风险评估,也体现信息安全保障的动态安全和主动防御。以往在我们档案信息安全保障的建设中也强调信息安全管理机制的构建,而风险评估就是很好的体现。风险评估的进行过程中。有相应的安全策略,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运行谁负责”的要求,对在岗的每一位员工也有相应的安全职责,这样也提高了员工的安全意识。
4.完善档案信息安奎保障体系
对于已建、在建或将建的档案信息系统,以往没有进行风险评估的,应积极开展这项工作,在没有正式出台专门档案信息风险评估标准前,可参照国内国际标准进行,或者参与到电子政务信息的等级保护和风险评估中去。当然风险评估并不是信息安全保障的唯一手段(还包括等级保护、应急响应和灾难恢复等),但它是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风险评估,可完善目前还没有达到保障要求的档案信息系统安全保障。另外,对于新建设的档案信息系统在设计阶段就要融入风险评估,这样可以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