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行动学习计划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一、创设悟境,激发求知欲
因材施教,创设悟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能使学生变“机械接受”为“主动探究”。在教学《雾松》这一课时,我先在黑板上板书课题,然后向学生介绍了我国四大自然景观,并相应出示了四幅相关景观图,请同学猜一猜,哪一幅是雾松美景?其它三幅各是哪三个景观。同学们纷纷争看答题,几乎不费多少口舌就掌握了四大景观的有关知识。课堂气氛一下活跃起来,这时我告诉同学:“今天,老师带你们到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去走一走、看一看,去领略一下“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吉林雾松奇观,相信同学们都将为之折服,说到此处,班上同学兴致极高,随后请学生观看了雾松景观的录像片,边看边提问:这么美的景观什么时候才有?为什么只有吉林有,咱们无锡却没有?通过引导性提问,激发了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看完录像学生迫不及待地打开课本去寻找答案,引发了学生内心深处的学习动机。
二、表演课文,达到乐学
修订版“大纲”明确规定“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后面还附有80首古诗背诵推荐篇目,背诵是吸收语文营养,丰富语文积累的有效方法,但大多学生认为背诵是份苦差事,既费时又乏味,如何让学生从厌背诵到乐背诵呢?根据学生爱模仿、善表现、乐表演的特点,我将部分对话较多、适宜编排剧本的课文让学生组成四人小组自导自演编排剧本,利用兴趣活动时间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并评选出前三名颁发“金鸡奖”,学生参赛兴致极高,一下课,他们顾不上休息四人一组进行编排:从课文内容的改编、角色的分配、场景布置、编排时间安排均由学生自行调整和协调,学生自导自演表演欲极高,大有一决胜负之雄心。而要演出高水准,牢记全文熟背台词则至关重要,是取胜的前提和基础,此时学生一遍又一遍地反复背诵课文内容,一改以往的厌烦情绪,显得不亦乐乎。但小导演们并不满足于死板地背台词,对演员们的表演神态、动作、语气都提出了极为苛刻的要求,远高于背诵要求。学生通过表演课文即牢固掌握了课文内容又受到了情感熏陶,思想教育获得了美的享受,使每个学生都最大限度地有所收获、发展,到达乐学。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11-0068-04
一、引言
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正在改变人们的学习方式、工作方式及生活方式,通过移动终端进行的“随时随地、无处不在”的学习也正在为人们所重视。移动学习模式为学习者提供了开放的、不受时空限制的虚拟学习环境,使得自主学习成为可能。在以终身教育理念为主要特征的学习型社会中,人们的学习活动已经不止局限于学校学习,人们开始关注如何更好的利用自己工作、生活中的零碎时间进行知识和技能的补充和提高。由于人与人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等各种经历都各有不同,个性化的移动学习已逐渐被更多的人推崇。本文在从移动学习和移动学习中个性化学习和个性化移动学习系统模型的研究等方面对该学习方式进行了初探。
二、移动学习的概述
1.移动学习的内涵
关于移动学习的定义,还没有形成一个权威确切的共识,领域内的学者分别给出了各种不同的定义,有代表性的有如下几种[1]:一是,Paul Harris认为,移动学习是移动计算技术和E-learning的交点,它能够为学习者带来一种随时随地学习的体验。二是,Alexzander Dye认为移动学习是在移动通信技术的支持下发生的随时随地的学习,这些设备必须能够呈现学习内容并在老师和学生之间提供无线的双向通信功能。三是,Clark Quinn则指出移动学习是通过IA设备实现的数字化学习。四是,Desmond Keegan给出的定义为移动学习的发展将使学生在远程学习方式上更加自由,只要能够实现电话装置的无线通信连接的地方(无论在机场、在床上或在他们选择的任何地方)都可以进行学习。无疑,下一代的学习方式将是移动学习。
几位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移动学习给出了定义,可以看出,“学习者随时随地的学习”被认为是移动学习的核心特征,与此同时,Paul Harris和Clark Quinn 强调了移动学习与数字化学习的关系,Alexzander Dye强调了移动学习的实现技术,而Desmond Keegan则从一种学习方式的角度去定义移动学习,他认为移动学习是对远程学习方式的一种进一步发展。综合几位学者的观点,笔者认为,移动学习是学习者使用移动终端设备,在移动通信技术的支持下,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学习的学习方式,是对数字化学习的一种扩展。
2.移动学习的特点与优势
基于移动终端的移动学习是数字化学习的一种扩展,它在具备数字化学习的某些特征的同时,也具有自身的特点,主要特点如下:
(1)访问方便灵活,学习者在移动终端的支持下,打破了传统数字化学习对于时空的限制,使得学习者能够非常灵活、便捷的访问学习资源,完成学习。
(2)内容的碎片化[2],移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者往往处于一种“不稳定”的学习状态,进行移动学习的时间是生活中的零碎片段,学习者在这种情况下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而中断学习。因此移动学习的内容往往是利于在短时间内吸收的零散的碎片化的知识。
(3)学习的个性化,移动终端的私有性和学习者之间在个性上的差异,注定了移动学习具有个性化的特点,因此,移动学习不仅仅可以使学习者实现随时随地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学习者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特点及需求自定学习步调和进度。
(4)交互的及时性,移动学习可以充分发挥移动终端固有的特点,实现及时交流,使学习者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获取信息得到帮助,或者发表自己的想法并及时与他人分享彼此的收获和观点,同时教师也可以即时的对学生进行辅导并得到反馈。
基于以上移动学习的定义以及特点,我们可以总结出移动学习的主要优点如下:
(1)一旦将学习资源下载到客户端,即可实现无网络环境下的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随时随地学习;
(2)能够充分利用日常零碎的时间,随时随地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3)在网络环境下,可以实现师生、生生间的情感交互与合作学习。
3.移动学习中的学习模式
移动学习环境下学习者学习的模式可以分为基于离线资源的学习模式、基于短信服务的学习模式和基于连接浏览的学习模式[3]。
(1)基于离线资源的学习模式
由于无线通信技术发展不够成熟,以及现阶段移动网络连接费用比较昂贵等原因的限制,在很多地方都不能完成流畅的在线学习,甚至在很多地方完全没有移动通信网络的覆盖。作为移动学习的一种学习模式,离线学习在现阶段的移动学习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使得随时随地的学习在现阶段得以实现。学习者将学习资源下载到自己的移动终端,充分利用零碎的时间实现随时随地的学习。
(2)基于短信服务的移动学习模式
基于短信服务的移动学习模式是指,学习者通过使用短信息的传送对各种教学要素进行学习,学习者可以利用移动终端将短信息发送给其它学习者、教师及移动学习系统平台的服务器中,同时服务器可以对学习者发送的短信息内容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处理并发回给学习者,以完成与学习者之间的交互。在该模式中,学习者可以使用具备短信收发功能的移动终端,有效的与其它学习者、教师和服务器之间的进行交流并完成学习,而且不会受到时间和地点的限制。
(3)基于连接浏览的移动学习模式
无线网络技术的逐步发展为基于连接浏览的学习模式提供了技术支撑,在这种模式下,学习者可以像使用PC机进行远程学习一样,与服务器进行连接,浏览课程网站的内容、下载多媒体学习资源,也可以通过论坛、博客与其它学习者和教师进行交流,进行简单的信息查询并获取信息。同时,又使得移动学习具备了传统远程学习所不具备的移动性和便携性。随着移动终端的不断发展更新,移动终端的功能及移动学习软件越来越丰富,学习者可以有更多不同的学习体验以及更加多样、逼真的交流方法,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三、移动学习中的个性化学习
1.个性化学习的意义
个性化学习是具有或体现学习者个性的学习如在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风格、学习策略等方面充分体现个人的个性特征。个性化学习注重学习者之间的差异,以学习者的社会背景、态度价值、情感等方面为前提,使学习者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提升。以终身教育为特征的学习型社会要求每个人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都要不停的学习以提升自己,而每个人的生活方式都千差万别,人们的学习环境、学习方式也各有不同,个性化的学习通过对这些因素的考虑使得学习者更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并满足个人生存的需要。个性化学习可以使每一个学习者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获得成功体验和生存效能感[4]。
2.移动学习中个性化学习的关键要素
从移动学习的固有特点以及个性化学习的要求中我们可以看到,移动学习是一种非常适合个性化学习的学习方式,同时个性化学习也为移动学习的开展提供了新的设计思路和实践方法。
在移动学习中,个性化学习的主要影响因素如图1所示[5]。
其中:
(1)“人”是指使用学习者的个性特质,如生理特征、性格特征和情感、社会角色、智力、行为方式甚至家庭结构等。
(2)“产品”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与之产生关系的特定物体,包括学习者使用的移动终端、学习系统、学习资源等与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密切相关的工具或者材料。
(3)“环境”是指学习者的学习情境和背景,包括自然的、社会的、文化的。如生活习惯、工作状态、经济结构、居住空间等。三种因素相互影响,共同决定了个性化移动学习的过程和结果。
四、移动学习个性化学习系统模型设计
1.系统整体设计
在移动学习环境下,个性化学习系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界面以及清晰的学习导航与导学,同时可以依据各个学习者之间的差异以及同一个学习者不同阶段的变化,提供更合适的学习环境。
本学习系统主要由学习者模块、教学策略模块、教学资源模块、课程模块、移动学习界面以及学习行为监控模块等6个模块组成。其系统体系结构设计如图2所示。
系统中学习者学习流程以及系统功能模块工作流程如图3所示。
2.系统主要功能模块分析
(1)学习者模块
学习者模块是整个个性化学习系统的基础和前提。学习者模块详细的描述了学习者的特征信息,学习者特征信息包括静态信息和动态信息,静态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专业、学号等,这些信息在其生存周期内都不会变化,方便存储和管理。动态信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会发生变化的信息,是体现学生个性特征的关键,包括移动学习情境、学习时间、认知能力、知识结构、学习风格等。动态信息还可以依据信息变化周期长短分类保存。
学习者特征信息的获取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一是填写注册信息,学习者在使用个性化学习系统之前,在注册过程中按照要求填写个人信息,并提交给系统,主要适用于静态特征信息。二是填写问卷,包括调查问卷和测试问卷,学习者学习情境,以及原有的认知能力、知识结构、学习风格等动态信息可以通过填写问卷获取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提取分析后获取。三是学习行为监控,通过学习者学习过程中的行为监控,并对学习行为进行分析以及效果评估来获取学习者的新的特征信息以及原有特征信息的细微变化以完成对学习者模型进行更新。
(2)教学策略模块
教学策略模块中存放了具体的教学策略以及教学策略选择规则。教学策略是为了达到学科知识点的教学目标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教学媒体、学习活动等。该模块中包含丰富的教学策略,并对教学策略所适应的知识类型和难度以及适合什么样的认知结构的学生等信息做出详细描述[6]。教学策略选择规则结合学习者模块,依据学习者特征信息和学科内容特点在教学策略中进行选择,并完成学习活动过程中所需教学资源的调用,以形成最后的教学路径。
教学策略选择规则是创建个性化学习路径的主要依据,规则的创建不仅要以丰富的教学经验为基础,还要大量的实验和理论依据。同时本系统还结合了数据挖掘算法动态的进行规则生成,以完善教学策略模块。以关联规则为例,通过领域内专家或有丰富经验教师分析并确定了课程模块中各知识点之间的前驱后继关系,但这种关系可能还并不足以表示知识点之间的全部关联,关联规则则通过对学习者学习过程和结果中信息的收集与分析,可以挖掘出各数据项之间隐藏起来的关联关系,在原有关系的基础上动态的进行补充[7]。
(3)教学资源模块
教学资源模块是移动学习课程的核心模块,存储并描述了该课程与学习着相关的、丰富的各种媒体资源,包括文本、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信息。为便于学习者学习,各个资源都是由相对独立的、简单直观的、短小而完整的知识点构成,易于学习与理解。系统中教学策略模块会依据学习者之间的不同以及具体的课程知识从该模块中选择适当教学资源。该模块对各个教学媒体资源都有相应的信息描述,包括资源类型、适合学习的时间长度、映射的知识点、相对应的学习者特征信息等。
(4)课程模块
课程模块针对具体的学科,包含了课程知识结构及具体的知识库。课程本身都具有一定的体系结构,课程内容的结构化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课程的知识框架,帮助学习者对课程的学习与理解。本模块中纪录了具体课程中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前驱后继关系,标明了课程统一的学习流程。教学策略模块和学习者模块相结合分析出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偏好,并在课程模块原有的知识组织基础上进行知识点抽取,生成最适合学习者的学习活动路径。
(5)移动学习界面
学习者通过身份确认后,进入个性化移动学习环境,系统为学习者提供了个性化的学习界面,这是学习者进行在线学习的入口,同时也是完成学习过程的出口。在移动学习界面中,为学习者安排好个性化的学习活动流程,同时为学生提供了智能导航,根据学习者模型为学习者呈现与其兴趣、爱好和学习风格相适应的课程相关的资源连接。学习者也可以在学习界面中找到自己以往的学习纪录和学习成果,以帮助学习者对自己学习过程的进行评估和改进,增强学习者的学习动机。
(6)学习行为监控模块
学习行为监控模块是保证系统适应性的重要部分。该模块不仅要对学习者学习过程中外在行为表现进行监控还要对学习者内在心理层面上进行监控。可以通过跟踪学习者在学习系统中的学习痕迹并进行纪录,以及移动学习终端的定位等方法来实现对学习者在移动学习过程中外在行为的监控,监控对象包括学习过的课程内容、学习的各个时间段(通过纪录开始时间点和结束时间点)、进入系统的次数和总时间量、课程学习的次数和顺序、在讨论区发表的文章和发言情况、学习者的作业和成绩情况和学习情境的变化等。通过对学习者的周期性调查,以收集学习者在移动学习过程中发生的心理层面上的变化,并在原有数据的基础上对调查结果分析获取学生新的特征信息。学习者心理层面的监控对象包括情感、兴趣、认知水平、知识结构、学习风格等。
通过对监控行为模块所获取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实时的获取学习者在移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上的变化,从中抽取出学习者特征信息对原有的学习者模块进行更新。
五、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终身学习与建设学习型社会已经成为社会的新需求,而个性化的移动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形式不仅符合了这种需求,同时帮助每个人实现在社会生活中的个人价值。在新的教育理念与移动技术的发展的促进下,移动学习已经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并且得到了很大发展。固然,个性化移动学习相关理论与技术的成熟,以及对于移动学习的实践在发展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瓶颈,但这一学习形式终将会对教育行业带来巨大影响与效益。
参考文献:
[1]李玉斌,刘家勋.一种新年的学习方式――移动学习[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5(1).
[2]何明星.移动学习的特征与手机出版[J].现代教育技术,2010(9).
[3]余胜泉,毛芳.非正式学习―E-Learnin研究与实践的新领域[J].电化教育研究,2005(10).
[4]李广,姜英杰.个性化学习的理论建构与特征分析[J].东北师大学报,2005(3).
[5]罗士健,朱上上,应放天,张劲松.手机界面中基于情境的用户体验[J].计算机集成计算系统,2010(2).
亲密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兴趣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要对全体学生充满关爱,于言谈之间不时传递给学生,使每一位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与期望,激励各类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望,从而激励并强化全体学生学习的自信心。适当的表扬和鼓励,是强化学生兴趣的有效手段。教师应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发挥情感作用,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心、充分的信任。各种方式的鼓励,都能给学生提供无形、巨大的学习动力。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应做到多表扬、少批评,尤其是对那些学习上有困难且自卑感很强的学生,教师更应以鼓励为主,尽量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其每当其取得成功时,教师便应及时地对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帮助其树立自信,这样能使学生体会到一种成功的喜悦,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及价值,从而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进取心。我在教学时,首先了解每位学生的化学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然后在课堂上提出各种问题,由不同水平的学生来回答,并及时做出肯定,使他们充分会体验到了成功,增强了学习化学的兴趣。在平时的考卷上,我经常写一些针对性的分析和鼓励性的语言,这样既让学生能定向弥补不足之处,也让学生有了自信,更促进了师生间的感情。只要教师的感情真挚,学生定会接受老师的情感,并将之转化为自己对化学学习的热爱和动力,从而使学生保持学习兴趣,巩固学习兴趣。
二、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学能力
教师的教学理念反映在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上,对教师的教育行为起决定性作用,是新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
1.转换课堂角色
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强调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文化知识教育。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更新理念、转变角色;要求“以学生为本”,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不仅仅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简单过程,更是一种师生相互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双边活动过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始终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品质和学习能力。
2.尊重学生个性
教学中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化学,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应该把促进全体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学生有个性地发展作为出发点,把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的学习,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重点。
3.更新知识储备
教师不仅应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化学科学知识,还应广泛涉猎其他学科知识,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新课标要求化学教师要有复合型的知识素养。
4.提高教学能力
一、前言
个性化教学是基于学生个性、兴趣的需要开展的教学,是一种自主性的学习过程。它强调了人的多样性、独特性,即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智能结构,这种独特性就是“个性发展”。有人调侃大学校园学习:上课的时候,清醒的学生没有发呆的多,发呆的没有睡觉的多,睡觉的没有玩手机的多。对此说法,作为高职学校教师,我虽不完全认同但也深有体会。这些固然有学生学习意识不够,学习懒惰的原因;但是我们也要反思,我们的课堂对学生有多少帮助,有多少吸引力,他们是课堂参与者,还是只是为了学分无奈的作为了课堂教学的道具。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提出多元智能理,强调了人的多样性和独特性,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有自己的学习风格和方法。因此教师如果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和学生个体差异性,创设各种适宜的能够促进学生充分发展的教学手段、方法和策略,使每一学生在课堂上都能找到自己的学习坐标点,那我们的课堂又会呈现出什么样的面貌?本文以高职高专《统计学基础》课程教学为例,结合自己教学实践经验,论述基于个性化学习的教学活动设计。
二、理论基础
这里首先对多元智能理论及个性化学习理论作一概要阐述。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博士于1983年在其著作《心智的架构》中首次提出的并着重论述的理论。 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结构由八种智能要素组成,即语言智能、音乐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这八种智力因素是多维度相对独立地表现出来的,而不是以整合方式表现出来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智力优势,这种智力可以在实践中明显的得到体现和开发。多元智能理论强调了个体智能的差异化。由于该理论的内涵和我国提倡的素质教育十分契合,国内教育学专家认为“多元智能理论是对素质教育的最好诠释”。同时该理论为个性化教育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阐明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为个性化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内涵与指导。
个性化学习是当代国际教育思想改革的重要标志之一,无论是美国当代所提倡的个性化教育还是日本自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以“个性化养成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改革,都体现了对学生个体生命的尊重和个性的张扬。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这些都说明无论东西方,无论时代变迁,教育的本质就是回归到对人个体生命的提升。该理论强调从学生个性特点及发展强能出发,采用恰当的方法、手段、起点、进程和评价方式等,使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这一学习过程既是个性的展现养成,也是个性的自我实现和追求的过程。当今社会崇尚张扬个性,提倡终身学习,个性化学习就显得更加重要。
三、建构个性化的课程观
传统的课程设计一般是面向少数精英,侧重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的培养,忽略了部分学生的其他优势智能的发展。这种学校课程使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仅多是片面发展的学生.而且多是循规蹈矩,没有个性和创造性的学生。而以个性化学习为核心的课程设计则完全追求每一个学生的基于个性之上的发展.通过学校教育发现和发展自己的优势智能。因此,我们在进行课程设计时,考虑学生需求的多元化,学习风格的独特性等因素,通过多维度教学活动的设计及学生课程评价,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这个多视角的舞台上充分展示自己、提升自己。
四、课程分析
专业:工商管理
课程:统计学基础
课程定位:专业基础课程
《统计学基础》是国家教育部确定的高等院校经济与管理类各专业必修的核心基础课程。当今社会已经进入大数据的时代,数据的搜集和处理尤其重要。本课程既介绍具有通用方法论性质的统计理论与方法及其在社会经济管理中的运用,又介绍社会经济领域所特有的一些统计理论与方法。因此,本课程的开设既为学生学习经济与管理类专业课程服务,同时也为日后学生进入工作单位所需的社会经济统计工作提供有力的知识保障。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比较系统地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思想、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了解统计工作过程,掌握并能运用统计基本方法和技术进行调查实施、抽样调查、数据处理和一定的统计分析等技能。
五、教学活动设计
统计学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时常要求学生平时注意搜集与统计相关的新闻资料,也鼓励学生自行设计问卷并通过网上展开问卷调查,课程终期我们会安排学生外出参与社会统计实践活动。教学活动的设计我始终秉承这些原则:教学基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基于个体自主学习,基于现实生活经验,基于师生平等的对话与交流,基于对问题的探究。
此外我们还应注意教学中的沟通技巧,做到教师指令的传递简单明确,使学生能够明确学习的目标及过程;课堂的沟通交流要做到及时的反馈,做到信息传递的双向性;注意沟通中的同理性及非暴力沟通。以下是我在《统计学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常见几种教学设计,为了直观说明每一种教学活动,特以表格的形式进行表述。
此外需要指出在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的三点问题:第一,关注学生学习的基础、学习状态、学习外的情绪并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及形式;第二,注重学习过程的人文关怀,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师生彼此之间教学内容以外的互动交流,我时常与学生交流人生观点、社会热点话题,以此激发他们的情绪,同时也能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体现人生正能量;第三,适度地给课堂留空白。现在课堂教学设计提倡粗线条生成性课堂,教师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空,让他们完成对知识的整合,从而达到知识的内化。但留空白并不代表教师责任的“空白”,最好的教师是学生能够做到的时候你需要隐身起来,当学生需要你的时候要及时出现。
教学活动的开展关乎教师的一言一行,有时课堂中教师的一个感叹词都会让课堂生机勃发。每一个教师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一个体就有区别与他人的很多个不同,即使有再好的教案、课件,每一个教师对他的演绎都是不同的,何况还有时间、空间、受众对象的千差万别。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因此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多钻研,勤思考,广借鉴就一定能找到自己创造性的教学之路。
【参考文献】
[1]【美】霍华德・加德纳.智能的结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董晓.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09.
[3]唐宗明.大学生合作学习教学设计与评估初探[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11(04):62-65.
高中化学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与推理性特征,这就致使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产生畏惧心理,试想,此种学习状态如何保持最终的良好学习效果呢?笔者认为,要想打破这一尴尬现状,教师应当想方设法调动并保持学生对于高中化学学习的兴趣。
一、高中化学教学课堂导入要新颖、有趣
课堂导入是一节课的首要环节,该环节中往往能对教师接下来教学活动的正常、有效开展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高中化学教师应当力求自身的课堂导入尽量做到新颖有趣、别开生面。如此,方能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保证他们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自觉融入相关化学内容的学习活动之中。
例如,在“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这节内容的具体知识点展开之前,我在上课一开始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假设,你家决定装修窗户,在木材、钢铁、铝合金等众多材料中,你认为哪种装修材料更符合实际情况?并同其他成员一起结合理由进行论证。”此问题使课堂导入环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参与兴趣及积极性,自然也为接下来详细知识点讲解活动的展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高中化学教学形式要丰富化与多样化
传统背景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形式多局限于教师教、学生学的死板学习模式,这种注入式的教育方式既严重降低了学生对化学内容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不利于学习效果的改善与提高。为此,新形势下,高中化学教师应力求自身化学教学方式方法的多样性与丰富化。
如,在学习“正确使用药物”这章内容之后,我为学生布置了一项实践任务:自由结合成学习小组,首先各自认真观察家中的药物使用说明,将不同药物的正确使用方法进行记录,随后同其他小组成员一起进行信息的汇合与整理,尝试总结、归纳类似药物的正确使用方式。此实践活动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另一方面更是促使他们在实践过程中进一步夯实、巩固了之前在课堂上所学的药物使用正确方式的相关理论知识,确保了他们对于当节知识内容的更深刻认识与理解。
再如,针对某些难度较大、不易操作的化学实验,我通常采取多媒体演示实验的教学方式,这样一来既大大节约了课堂教学的时间资源,同时,学生借助多媒体设备还能对这类不易操作的化学实验形成更为直观、形象的认识,在保证学生学习兴趣得到极大调动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
自主学习不仅是当今教育心理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同时也是我国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型学习方式之一。新课程改革已明确地把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作为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任务。为了解高中生的自主学习状况 ,我们将2014届学生作为样本,调查自主学习现状。
1.调查对象和方式
2014届1、2、3、7、11、19共六个班436名学生,分三个档次,火箭班样本、重点班样本、普通班样班。
1.1 问题调查
我们设计了十个问题,其中有学生自己的,有家长的,有针对老师的,有对现状的认识,也有历史的反思。
1.2 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实验对比
我们备课组老现在三个层次进行学生的主动性学习实践和对比,三个层次分别是1、我负责火箭班层次,实验对象是一班与二班,2、韩景负责重点班层次,实验对象是3至4班,3、刘粉荣负责普通班层次,实验对象是10班11班。
2.结论
从以上学生的做答中我们对当前学生的主动学习的现状分析如下:
2.1 我们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总体水平不高,档次较低:
在学习结果自我评价与检查方面的自主性 相对较差 ,可能是由于目前的高中教学中 ,仍然以升学率为主要目标 ,教学的功利性很强。为了快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教师往往给学生布置大量的必需完成的作业和习题 ,并直接为学生提供答案 ,学生只是机械的 做题 、 对答案 ,没有时间也没有机会进行自我检查和评价,因此他们这方面的自主性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发挥 。
2.2 学生的主动学习品质的养成出现了断层
我们学生的小学初中全是应试教育,所以从小学开始学生便只是听老师教与讲,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兴趣培养,我们县从小学到高三,每学期都要进行全县统考,并以学生成绩来定学校或老师的成绩,学生从小学到初中至高中,全是为应试,主动学习很少,使学生早早的对学习是盲目被动,少了兴趣激情,更在教育上少了个性发展。
2.3 学生自主学习的个体差异很大
由于个人的性格特点,个人所处的环境各不相同,学习的动机不同,所以各个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和自主性各不一样,有些呈现出很大的差异。
2.4 重点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高于普通班学生 ,而且在学习动机 、 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结果、学习环境等的自主性方面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 。
我想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重点班的生源优于普通班 ,重点班的学生以前都是学习上的佼佼者 ,他们普遍给自己设立了明确的学习目标,这使得他们往往具有较强的学习动机 ,并能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地选择学习内容 ,采用有效的学习方法 ,对自己的学习进行不断地调节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而普通班的学生虽然也希望自己能进入大学,但自己成绩的现状使很多人最终放弃努力。
2.5 学生的成长环境,家长对新教法的看法对学生学习主动性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有些甚至是决定性的。
2.6 老师在对学生的教学方式转变上,由于老师的水平参差不一,所以能力上有差别。
3.对策
3.1 从学生角度来说
我们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责任感,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从心理上产生要学习的源动力。这是根本,教学方式是表象上的,决定学生是否能主动学习要首先从学生心理上下功夫。同时我们必需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不同的学生,接受知识的快慢,理解的程度各不相同,所以一定要做好学生的分组工作。让不同学生相互搭配,以其组织讨论时相互帮助。
3.2 从教师角度来说
也是要首先变的是教师的思想,对学生的主动学习要有信心,要相信学生,鼓励学生,引导学生。彻底放弃我不教学生就不会的思想。其次是从教学方式上来下功夫。法无定法,每节的教学方法也会因教授对象,教学内容的不同而不同,以学生的动来设计我们每节课的内容。
3.3 从学生的成长环境来说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灵活设计问题情境,能获取各种反馈信息,调控教学过程,增进师生感情,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归纳,不仅得出了正确答案,而且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创新设计实验方案,提高了学习兴趣。值得注意的是:提出的问题要具有科学性,难易适度,达到使学生“跳一跳,摘到桃”的目的;同时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室内不应有“被遗忘的角落”,要调动每个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二、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求知的巨大动力,发明创造的兴趣的培养在于诱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及时排除不利于激发认识兴趣的因素。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扫除学习中的障碍,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积极主动自觉地学习。培养学生的智力素质,让学生有一个聪明的头脑,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一个科学而又系统的训练过程。真正科学的学习方法是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细心揣摩、精心培养而形成的。学生刚接触化学时会对化学颇有些兴趣,尤其对化学实验兴趣更高。但当学到化学用语、元素符号和基本概念时,常会感到抽象难懂、枯燥乏味,往往会把化学视为“第二外语”或认为化学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学科,原有的兴趣也有可能消失殆尽。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和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原有的、暂时的兴趣转变为稳定的、持久的兴趣呢?教师应从学生感兴趣也比较熟悉的现象入手,引导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思维方式、创造能力,使他们真正学会学习和思考。
三、注重化学实验的应用
化学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主要标志是以实验为基础。初中化学作为化学启蒙课程,实验教学尤为重要,它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帮助学生巩固化学知识,以及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因此化学教师要抓住化学学科以实验为基础这一特点,做好各种实验,使生动、形象、鲜明的实验现象对学生的认知情感、认知意志产生影响,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揭开科学知识的奥秘。初中生好奇心强,上课时注意力不持久。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根据教学内容适时地讲出一两则故事,占时不多,教学效果可不小。另外要加强和改进化学实验,给学生创造动手操作的条件。教师可设计某一实验、检验内容,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设计完成实验。也可把部分课堂演示实验直接改为学生实验,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这有利于化学概念的形成,从而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实验和自学能力。
四、精讲多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提高教学效率是现代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必须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下才能真正做到。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认识过程。它除了要求教师自身有极渊博的知识,较强的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外,还要在课前理解吃透教材,还应了解学生,结合学生在学习中暴露出的问题,依据学习目标,深入浅出、画龙点睛地讲授学习知识。既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激活思维,又要使他们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思维始终保持在最佳状态,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所讲内容要精,既要紧扣教材内容,又要面向全体学生。精就是要突破重点,突破难点,带过一般。练是巩固知识的途径,练要练到点子上,要精心设计一些针对性较强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分析研究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所学知识,并能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或口头表达练习的内容,尽可能让他们动手动口实践,达到真正掌握知识,举一反三的目的。例如学完《碳和碳氧化物》这一章时,我们组织学生用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与一氧化碳和碳分别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作对比分析,进而明确了它们性质的异同点,进一步复习巩固了有关实验装置及实验步骤等。
课堂心理环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影响学生认知效率的师生心理互动环境,它是由学生学的心理环境,教师教的心理环境构成的。课堂心理环境融洽还是冷漠,活跃还是沉闷,将对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产生积极或者消极影响。为此,教师就要投入、倾注一定的情感,上课伊始就要展现、演绎教材内蕴含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启发学生善于探究,鼓励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处理好课堂教学的动与静、冷与热、宽与严的关系,使课堂心理环境始终处于融洽和谐、稳定持久的状态。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领导者和管理者。因此,教师要不断完善自我,形成和发展优良个性品质。教师优良的个性品质,有利于营造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另外课堂上教师要有良好的情绪,以言激情、以景生情、以情动情,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产生情绪上的共鸣,引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
二、积极运用各种课堂教学的手段和方法,激发课堂的趣味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学的手段也在日新月异地变化,尤其以多媒体教学在课堂之中的运用表现最为突出。如果我们积极地去运用这些新颖的教学手段,必将会唤起学生的学习好奇心,进而激发化学课堂的趣味性。例如,对于一些危险的化学实验,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制作成动画,使学生在好奇地观看动画过程之中十分形象、直观地体会实验的过程,感觉实验的剧烈程度,感受实验的危险性。
课堂教学的方法也是各式各样的,在教学之中我们可以去探索运用这些方法,积极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化学课堂的趣味性。例如:讨论法,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讨论、参与探索,尽情地展示自己的见解,这样通过各同学之间的探讨,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化学课堂中来,感觉课堂学习的轻松和自由。边讲边实验法,教师适当地讲解提示,然后让学生自己亲自动手做实验,去验证课堂教学的结论,探索和发现其中的问题,独自去解决这些问题,这样真正使学生体会到身临其境的感觉,增进学习兴趣。这样,学生有兴趣的课堂就是一堂有趣的课。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
化学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很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关键在于狠抓思维的启发、诱导、训练和发展,以达到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目的。因此,培养中学生化学思维能力,已成为中学化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也是深化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因为学生只有对于每一个问题知其方法,才能促进学生更加积极的去学习。如何在化学教学中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有计划、有 步骤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
创设情境,引入状态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运用多种有效手段,精心创造和设置有利于学习的情境,把学生引入最佳学习状态。问题情景的创设必需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就要求教师平时必须与学生建立真挚的感情,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教师走进教室前,要把所有不愉快留在教室外面。“把微笑带进教室,把关爱融进教学,把鼓励带进课堂,把信任带给学生”,推动学生的感情的波澜,用真情实感去感染学生。
根据教学内容,从学生感兴趣的、好奇的、熟悉的、产生审美感的问题和现象开始,精心设计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习的心向,使学生处于跃跃欲试的学习状态。问题的难易要适当,必须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机会和时间,这样才能充分利用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
2.自主学习,探求知识,因人施教
教学过程中把学生真正作为认识和发展的主体,要把课堂上时间、空间提供给学生。通过启发和引导,促使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自己观察,主动探究,自主研讨,独立思考,大胆偿试,自主操作,主动咨询,合作交流,讨论辨析等,把自己定位成一个研究者而不是一个接受者,经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增强成功的体验,享受成功的愉悦,从而能进一步增强学习的信心,强化学习的动力。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启蒙者,扮演了向导,顾问,参谋,助手和合作者的角色,调控课堂教学的方向和发展的进程,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仅仅是“授人以鱼”,带着方法走向学生,才是“授人以渔”。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机,引导学生运用所掌握的学习方法去感受 ,探索,理解,体验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使教学过程成为对所学知识的“再创造,再发现,再认识”的过程,从而培养和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课堂上,学生进入自主学习后,教师要因人施教,分类指导,把握教学活动的进程,学生的学习兴趣,态度,习惯,意志等差异很大。有的基础扎实,有的基础薄弱;有的性格外向,个性张扬,喜欢发言,敢于表现自己,乐于合作学习,有的性格内向,个性拘谨,沉默言,喜欢独立思考;有的头脑反应迅速,思维具有跳跃性和发散性;有的善于深入思考,思维密严谨等等。有的学生需要教师的启发诱导,使其进入有效的思维状态,有的学生需要鼓励,增强其信心和勇气,有的需要指点迷津,解开学习上的困惑和思维上的障碍,有的需要内容上拓展,实现其能力上的跨跃。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满足了不同类别学生的种种“需要”,就做到“因人施教”,确保学生实现自主学习。
3.归纳结论,纳入知识系统
组织和指导学生归纳概括知识和技能的一般结论,结合必要的讲解揭示这些结论在教材整体中的相互关系和结构上的统一性,揭示新旧知识运用的内在联系,将尝试学习得到的知识升华,使之条理化和系统化。
4.变试训练的尝试
中图分类号 G206 文献标识码 A
动画源于绘画,但动画教育不能拘泥于美术教育模式,不可否认,动画教育与美术教育在基础阶段中存在交叉范畴。比如美术教学与动画教学都强调造型能力的训练,动画教学中的视听语言课程源于对美术中对艺术语言表现的培养,这些都体现了动画教学与美术教学之间存在的相通性。正是因为这些相通性,也使我们在动画教学中容易把动画教育看做是美术教育加上影视技术教育,当前一些院校的动画专业大都归属在影视艺术学体系下,或者归属于纯艺术学科体系(如国油版雕),还有的归属于艺术设计学科体系等。动画课程设置也是从原来的艺术学科体系中演变过来,师资也大多为原来的艺术专业转型过来,原来的绘画教师大多向动画角色造型、动画场景设计、动画导演、视听语言等课程转型,这种基于美术专业演变而来的动画教学体系,缺乏动画专业出身的教师,缺乏规范的教材,也缺乏系统合理的课程设置,这一切都使动画教育步履维艰。动画作为一门独特而新颖的视听艺术形式与美术有着本质的区别,美术的创作与动画的制作过程也迥异。一部动画片的制作,有剧本,有编剧,有角色设计,场景设计,分镜头台本,原画,修型,中间帧,场景绘画,人物上色,音乐,后期合成等各个复杂的环节,它是集文学、绘画、舞蹈、音乐和表演等艺术形式以及其它人文学科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如果完全照搬美术教育模式,或者由一位教师担任全课程教学辅导的单一授课模式,或者认为动画教学就是纯绘画技法加计算机操作的简单叠加,势必造成动画教育与美术教育的同质化,本文将从动画教学与美术教学的差异性比较出发,尝试探讨更契合动画教育自身特点的教学模式。
一、个性化表现与团队协作之差异
首先,从创作形式上看,美术中的纯绘画教学刻意弱化共性,注重个性化的直觉与感性的训练以及创作者的自我修养,作品基本上由单个作者独立完成,更多的是作者个人人生观、世界观以及生活感悟的体现。动画作为岂术大系中的一支流,遵循一般艺术教育规律,但也有其自身的一些特性,动画是一种边缘性的艺术形式,决定动画优劣的因素很多,不只是单凭扎实的绘画基础就一定能创作出好的作品,所以这也决定了动画教学不能简单地照搬美术中的纯绘画专业的课程。动画是一种综合能力的训练,包括对学生影视知识、戏剧知识、文学知识、历史学,社会学等各种知识的全面培养。由于动画的综合性强,在具体的创作过程中,因为个人能力有限,不可能对每个领域都样样精通,所以必须靠集体力量才能较全面地将各学科领域知识综合渗透到动画创作中来,而是否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也成为一些企业招聘动画人才的一种素质要求,2004年在北京电影学院的一次动画教育与就业论坛中,一位动漫游戏企业老总在谈到自己在招聘动画制作员工时说,若遇到应聘者大淡自己在整个作品中担任了多少任务,诸如完成某段动画,设计其中角色,绘制其中场景等等,这类应聘者一律不要,原因是他们过于强调自我在团队中的作用,而忽略团队的整体力量,这些人在公司的团队中势必影响团队的和谐,从而不利动画的制作。现在动画公司里的分工细致,从前期企划、脚本、分镜、人没、场景,到中期放大稿、原画、动画,再到后期的扫描、上色、合成输出,个人在动画制作过程中完成的是很具体的部分,每个人各司其职,有所侧重,个人分工明确而又与整体的每个环节紧密相扣,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在动画制作中尤为明显,
其次,从创作周期上看,纯绘画的创作周期相对较短,从几分钟到几小时,几天或者更长的时间不等,但制作一部完整的动画作品往往需要几个月,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完成,以《花木兰》为例,迪斯尼在这个题材上花了近8年时间,若只依靠个人的力量必然势单力薄。20018年6月21日在国内影线上映由梦工厂出品的《功夫熊猫》,取得非凡的票房。448名演职员(包括配音演员)为这部电影付出了21,442个人工周,折合107,210个人工天或857,680个人工时。《功夫熊猫》的制作周期约4,5年(2003年秋季到2008年春季)。《功夫熊猫》动画部是一个全球性动画制作团队,由来自美国、中国、加拿大、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爱尔兰、英国、墨西哥、菲律宾、日本、瑞典、比利时和以色列等国的动画制作人员构成。不同国家的动画创作者,能合作如此长的时间,全部仰仗集体合作精神。
为此,动画教学中应实行个性化教学并增强学生的集体合作意识。在教学时根据不同的创作组,针对学生不同的专长和个性进行内部分工,因材施教。如造型基础扎实的学生可负责原画设计;擅长背景设计的可担任背景设计;擅长后期制作的可担任后期处理等,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特长和优势,挖掘出每一个学生的专业潜力,从而促进学生个性化能力发展。在实施分小组进行个性化教学形式的同时,在创作组中首先确立一个共同努力的目标,树立1+1>2的团队观念,并且向团队成员灌输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制订一种为鼓励团队合作的奖励制度,以团队的制作进程为主要目标,但强调协作意识并不是扼杀个体,事实上,只有强化训练学生单个动画创作环节的相关技术和团队合作的精神,才能使学生在团队中学到系统的动画创作知识,才能提高动画创作的整体水平。因为与动画课程的技法教学没有直接相关联,对学生合作意识强化的这一环节往往在动画教学的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二、以情感为基点与市场为导向之差异
从文化本体视角俯瞰纯绘画艺术与动画艺术,纯绘画教育培养的是带有精英性的高层次艺术人才,相比较而言,动画则带有明显的大众文化品质,这种大众化具有标准化、信息化、商业化,产业化的现代文化形态特征。动画创作要适应广大读者欣赏和审美的要求,动画创作最终是要放映发行与观众进行交流,要迎合受众的观赏心理而不是孤芳自赏,对动画如果像对油画或者国画那样的要求将会曲高和寡。相对于纯绘画创作而言,动画创作的投资也较高,这也造就了其与市场的联系更为密切。动画教育若完全脱离市场,关起门来搞自己想象中的“真空作品”,势必造成与市场脱节。纵观中国动画的历史。我们在动画市场的营销上吃了不少苦头,动画作品盈利的案例不多,票房失败的却是不少。比如号称“中国三维电影史上投资最大、最重量级的史诗巨片”的《魔比斯环》,俨然已成为中国动画电影史上的反面教材。2006年,《魔比斯环》踌躇满志地上映,却遭遇了市场的“冰山”,以票房惨败的命运告终。由于投资高达1,3亿,想只依靠在中国市场收回成本的可能性很低,因此投资者从一开始考虑的主要是海外市场,并没有想过要在国内放映。但当《魔比斯环》制作完成后。投资者突然闪过一个念头:“咱们中国人做的电影为何不在国内放映?”因此,制作方才决定联系《魔比斯环》在国内的发行和放映。由于一
开始《魔比斯环》并没有针对中国市场的特点与需求进行制作,没有在影片中加人足够的中国本土元素,这也是《魔比斯环》在中国动画电影中以票房惨败的命运告终的原因之一。
因此,我们在动画课程内容的选取和整合方面。应参照相关的职业技术标准,根据技能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根据企业生产的实际流程和内容,将企业项目带进课堂,改进实践教学的过程,强调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重视学生校内实践学习与将来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朝着“产、学、研”一体化的方向发展。为此我们还可在动画教学中开设《动画市场营销》、《消费者行为学》等课程作为动画专业的选修课程,并组织学生参与动画市场的调研,包括动漫产品包装、消费渠道、受众心理等方面的研究,这样才能培养出市场真正需要的人才。但是若完全以市场为导向来实施动画教育,又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动画专业的创作的空间。因此动画教育要把握好艺术和市场的平衡、艺术实验短片和商业动画创作的结合,一方面以市场为导向,一方面通过艺术引导市场,通过实验短片等探索性与艺术性较强的动画片来鼓励观众“升级”自己的艺术体验和欣赏水平。
三、艺术性审美与技术性审美之差异
纯绘画真正要表现的是画家所独有的思想和各种各样的生活观念以及人生感悟的艺术化体现。纯技术手段并不能完全为画家的思想和感悟提供所有的帮助,而且在纯绘画中,技术往往是被画家刻意淡化的,技术手段不是评价一件作品的主要依据,画家个人的思想和感觉在纯绘画创作中占据重要的作用。动画是以绘画的各种手段作为创作基础,并借助于科学技术来表现事物、人物的运动规律和发展过程。动画既囊括了传统的绘画技巧,也涵盖了现代科学技术,通过现代科学技术与艺术的相结合创造出一种可视的运动光影图像。相对于纯绘画艺术的手绘形式在人们的心理情感交流上造成的亲和力,动画则需要高新技术的加盟,特别是动画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与发展,为动画艺术的创新注入了新鲜活力,使人们享受到前所未有的视觉“大餐”,也引领动画的应用领域走向更为广阔的空间。因此,在动画教学中,让学生熟练掌握制作软件是动画教学区别于纯绘画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学生如果不会使用软件,无异于在战场上的士兵不会使用枪支一样,因为计算机强大的虚构和仿真功能在动画创作中提供的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能大幅度减少创作中的未知因素从而增强学生制作动画的信心,也为动画创作提供了充分的创作空间,因此动画教学应该是科学性与创造性统一的体现,技术的介入能改变动画制作的传统概念和手段,技术和艺术在动画教育中是相辅相成的。纯绘画艺术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演变,形成了众多的表现形式和创作风格,这些纯绘画的艺术语言易于沟通,便于同观众产生共鸣,对纯绘画艺术语言的掌握与借鉴也是动画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尽管动画存在着浓重的商业色彩与科技需求,但就其文化品质而言,它传达的审美理念、文化精神依旧是动画教学所应传承的文化基因。现代动画发展离不开科技,但现代动画的发展更应该是人文底蕴和科技手段的完美结合。
随着各大动画院校培养的动画人才与动画产业需求之间供需矛盾日渐突出,改变把动画教育简单地定位于美术学科的观念,建立适应动画教育的教学机制以提高学生适应行业岗位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2]孙立军,李捷,现代动画设计[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1.
【基金项目】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初中‘经验型’数学活动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E-b/2013/01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叶新和,江苏省泰州市许庄初中,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泰州市名教师,江苏省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姚娟妹,江苏省泰州市高港区教研室副主任,江苏省青优课评选一等奖获得者。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 (2014) 34-00106-04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总目标中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以下简称“四基”)。而从文献资料来看,作为近几年研究热点话题的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相关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都比较薄弱,其内涵、结构、分类等尚未形成共识。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期望结合自己比较丰富的实践通过自下而上的探索能够做出一定贡献,为此我们进行了一些研究,研究中提出“经验型”数学活动的概念与目标追求。所谓“经验型”数学活动是指学生在动手实践的基础上,结合感受来尝试发现和提出一系列逐层深入的数学问题,并以之为载体,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经历“数学化”的体验,不断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进而主动建构数学学科的基础知识,感受常见的数学思想方法,逐步发展数学思维方式。“经验型”数学活动的目标追求是“做”中“悟”“四基”:①“经验型”数学活动试图将数学思维活动与数学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②学生在“做”中“悟”,通过积累“基本活动经验”进而“悟”另外“三基”。 此处“悟”理解为感悟、领悟,适当延伸开去,包括理解、积累以及内化。其中“做”是起点是支架,感受并积累经验是核心环节,“悟”另外“三基”,发展思维方式是目标追求。
“棋盘上马的行踪”原为苏科版数学教材编写组编写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八上》中数学活动 (2013年江苏科技版,以下简称原活动),笔者几经思考与实践对内容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改(修改后的活动简称新活动)。下面以新活动为例介绍“经验型”数学活动设计的“四化”要点供读者参考。
一、目标精准化
“活动目标”反映了设计者对于“四基”尤其是基本活动经验的理解,体现了数学活动的价值。
首先,目标要准确。目标如有偏差,将导致策略性错误。由于原活动中没有提供活动目标,我们不妨通过内容来分析:主体活动为活动1――活动4,其中活动2内容为:棋子“马”从能否点A (6,4)出发,不重复不遗漏地走遍己方半张棋盘,并回到出发点。如能,请给出走法。如不能,你能够解释其中的原因吗?活动3内容为:棋子“马” 能否从点A (6,4)出发,不重复不遗漏地走遍己方半张棋盘。如能,请给出走法。如不能,你能够解释其中的原因吗?活动4内容为:棋子“马” 能否从点A (6,4)出发,不重复不遗漏地走遍整张棋盘。请说明理由。从活动花费的大量时间来看,设计者是将活动收获(“马”走遍己方半张棋盘、整张棋盘的走法)作为目标之一进行处理的。笔者以为,这是值得商榷的,因为花费这么多探索时间,能否探索得出“马”的走法不得而知,而即使探索得到,该收获价值也并不大。
有研究认为,数学活动经验是学生个体在经历数学活动的基础上获得的感受、体验与感悟,是知识性成分、观念性成分以及体验性成分的综合体。从基本经验的积累来看,“染色”、“构造”等都可由学生在自己的实践中经历,在体验、感悟中尽可能将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进行提升形成。
其次,目标应精当。通过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可以将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内化成为学生的数学素养,因此活动时不能仅仅满足于积累“基本活动经验”,而要在此基础上继续进行提升以获得尽可能多的收获,这样数学活动价值才更大,而另一方面,目标过多、过全又容易造成“蜻蜓点水”,影响活动效果,所以应分析并抓住核心目标。
在新活动中笔者最初预设了以下4条目标:
1.能用坐标表示点的位置;
2.初步感受列举法、构造法、分类讨论、染色分析等说理方法;
3.通过找规律发展猜想与探索的能力;
4.初步感受转化的思想、优化的意识。
几经思考,感觉设计为一课时的容量可能更加便于使用与推广。这样看来,仅就第2条目标来说,还是有些贪多求全了,最终修改为“经历并初步感受构造、染色分析的说理方法”,更利于核心内容的落实。修改后的活动目标共有2条,另外一条为:逐步发展猜想与探索的能力。
二、思维深度化
思维深度是“经验型”数学活动的核心标准。所谓思维深度是指一个过程,过程的终了状态跟最初的状态相比,思维品质尤其是思维的深刻性得到比较充分的体现。有研究者也持类似的看法,认为问题、思维、主体建构是数学活动经验形成的基本条件。其中思维是内在条件 。
在新活动中,笔者通过两种方式来体现思维深度的要求,一是经历“试验――猜测――说理(验证或证明)”的过程,如“活动2:‘马’能跳到相邻位置吗”中设计了如下问题。
3.“马”从A点跳到B点至少要跳几步?你能说理吗?
二是通过逐层深入的问题串来体现思维深度的要求,比如“活动1 马跳的特征”、“活动2 马跳到相邻位置”、“活动3 马能跳遍棋盘吗”这3个活动可谓层层深入。再如在附录“活动4:‘马’能跳遍棋盘吗”(注:附录供学有余力并且感兴趣者继续研究用。如果设计为两课时,那么可在第二课时的活动中使用)中设计了如下问题串:
在图2中,“马”最初位置为点A (6,4)。
1.“马”一步跳到的点其坐标和与最初位置点A (6,4)的坐标和相比,其数值是如何变化的?如果最初位置为点B(6,3),结论还成立吗?
2.试一试:“马”跳两步,跳到点的坐标和如何变化?
如果不试验,你能够直接写出结果吗?
3. 你能够直接写出一条“马”跳其他步数下的结论吗?
4. 尝试利用你发现的结论来解决下面的问题:
(1)“马”的“步伐”为1×2时,它能够走遍棋盘吗?
(2)“马”的“步伐”为1×4时,它能够走遍棋盘吗?
三 、“四基”“生长”化
“生长”即活动所获得的“四基”系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知识基础、思维能力主动建构而获得,而不是由教师直接灌输得到。
染色图是一种比较重要的工具,活动中几处都要应用到,然而在原活动中,因为欠缺必要的铺垫,给人感觉知识、方法“从天而降”,于是在新活动中笔者试着增设了“活动1: ‘马’跳的特征”,试图通过下面的一系列问题,使得染色图是学生自行“生长”得到的。
1. 图1中,如果棋子“马”的最初位置为点A (6,4),只跳一步,可以跳到哪些点?(请用坐标来表示。)
2. 从奇偶性角度考虑:
(1)这八个点的坐标和都是什么数?与最初位置A (6,4)的坐标和相比,其奇偶性是如何变化的?
(2)如果最初位置为点B(6,3),跳一步,所到点的坐标和都是什么数?与最初位置B (6,3)相比,奇偶性如何变化?
3. 现用红色和黑色来区分坐标和为奇偶数的点。点A (6,4)涂成黑色。
(1)你觉得图1中点B (6,3)涂成什么颜色为好?点C (0,0)呢?
(2)按照这样的涂色方法来对图1中的点涂色,这时所涂颜色有何规律?(注:不必涂满,体现出规律即可)
4. 在涂色后的棋盘上,马从点A (6,4)出发,跳一次,跳到的点与A点颜色相同吗?跳两次,最后跳到的点与A点颜色相同吗?跳奇数次呢?偶数次呢?
在多次实践、反思之后,感觉上面的设计还是有一点“瑕疵”的:①从学生角度看,为何要从奇偶性角度来考虑?②学生能够想到考虑坐标和的特征吗?看来说到底,该系列问题其实是笔者从教师的角度在尽可能地由上而下进行铺垫的,与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方式还是有一段小小的距离。真正意义上的生长应该是自下而上的,需要设计者蹲下身子循着学生的思路来提问来解答。几经推敲,对前三个问题作了如下修改:
1.图2中,如果棋子“马”的最初位置为点A (6,4),只跳一步,可以跳到哪些点?(请用坐标来表示。)
2. 这八个点都是“马”跳一步得到的,其坐标有共同的特征吗?与点A坐标有不同的地方吗?
3. 观察棋盘上其他点的坐标,你有何发现?如果用红色和黑色来区分这些点(不妨将点A (6,4)涂成黑色),你得到怎样的染色图?
经过这样的修改,学生的主体性也得到更好地展示,学习过程更为自然、流畅、简明。
四、要求适度化
不同层次的学生其知识基础、思维方式以及接受能力是不一样的,为了使每个学生通过数学活动都能够有所收获有所发展,问题的要求需要适度。为此,应根据不同学生的接受能力对于问题的难度、呈现方式等进行一定的技术处理。
原活动中活动2――活动4与2008年第一版的数学活动相比,问题进行了一定修改,难度已经有所降低。其设计意图除了得到马的走法之外,还关注了学生理性精神的培养(如果能不重不漏地走遍网格,那么需要构造出一种具体方案;如果不能,那么需要进行说理(证明)),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在新活动中,这三个活动修改为“活动3:马能够走遍棋盘吗”中“欣赏”与“探索”两个环节,期望在保留原设计精华的同时适当降低题目的要求,更好地保证活动效果。
1.欣赏:
(1)“马”从点C (0,0)出发不重不漏地走遍棋盘的走法图片。
(2)“马”从点A (6,4)出发不重不漏地走遍己方半个棋盘的走法动画。
此处直接让学生通过欣赏图片与演示动画形成初步感受,同时简要渗透棋盘上马的哈密顿链和哈密顿圈的知识,渗透数学文化,拓宽视野。
2.探索:
(1)图3中,“马”从标有数字1的位置出发,可不重不漏地跳遍网格图。试一试,将跳法补完整(一种即可)。
跳法:16――――――――――。
(2)经过试验,小明发现:图4中,“马”从点B(6,3)位置出发,不能不重不漏地跳遍己方半个棋盘。请你帮他将理由补充完整。(注:为便于区分,图4中红点用空心圆圈表示。)
理由:(从两个角度来考察“马”跳过黑点的情况)假如“马”能够不重不漏地走遍己方半个棋盘,那么“马”需要跳――步,从红点B (6,3)出发,这将涉及到――个黑点。事实上,图4中黑点为――个,此时至少有――个黑点没有跳到,因此“马”从点B(6,3)位置出发,―― (填“能”或者“不能”)不重不漏地跳遍己方半个棋盘。
“探索”中问题(1)提示了部分跳法以及表示方法,可适当减少试验次数、试验时间。问题(2)提供了主要的说理过程,学生填好后再体会思路。
需要指出的是,当学生基础较好时,问题的跨度、探索的空间不妨大一点,比如“探索”中对问题(1)不做任何提示,直接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来发现跳法,对问题(2)可在学生试验后教师仅仅做思路的提示让学生自行解答。
“经验型”数学活动是我们“从下而上”进行的探索,试图通过丰富实践来进行总结与提炼,为学生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提供一些理性认识。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九年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王林.我国目前数学活动经验研究综述 [J].课程・教材・教法 ,2011,(6).
[3] 郭玉峰.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研究:量化与课堂实践 [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3,(4).
[4] 苏科版数学教材编写组.棋盘上马的行踪 [M].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版《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八上》,2013.
[5] 叶新和.试谈数学活动的思维深度 [J].数学通报,2011,(1).
[6] 王新民.论数学活动经验的基本内涵及其形成条件[J].课程・教材・教法,2013,(11).
[7] 叶新和.经验型数学活动设计误区分析 [J].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13,(11).
[8] 单 棋盘上的数学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内蒙古巴彦淖尔临河区:推动学校联盟办学
为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日前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教育局按照发展需要与自愿联盟的原则,让相对优质的学校与薄弱学校结对帮扶,实现了学校联盟办学。
学校联盟办学旨在通过多种形式充分发挥城区学校在管理理念、师资力量等方面的优势,强化城区学校帮扶责任,以强带弱,推动联盟内干部、教师的合理流动,有效帮助农村学校和边远学校提升办学质量。此次学校联盟为期3年,本轮共安排3所城区优秀初中学校与6所农村或边远初中学校建成初中学校联盟,15所城区小学与15所乡镇学校或城区小学建成小学学校联盟。目前,交流教师已全部到位。
摘自:《中国教育报》
(2)“马”从点A (6,4)出发不重不漏地走遍己方半个棋盘的走法动画。
此处直接让学生通过欣赏图片与演示动画形成初步感受,同时简要渗透棋盘上马的哈密顿链和哈密顿圈的知识,渗透数学文化,拓宽视野。
2.探索:
(1)图3中,“马”从标有数字1的位置出发,可不重不漏地跳遍网格图。试一试,将跳法补完整(一种即可)。
跳法:16――――――――――。
(2)经过试验,小明发现:图4中,“马”从点B(6,3)位置出发,不能不重不漏地跳遍己方半个棋盘。请你帮他将理由补充完整。(注:为便于区分,图4中红点用空心圆圈表示。)
理由:(从两个角度来考察“马”跳过黑点的情况)假如“马”能够不重不漏地走遍己方半个棋盘,那么“马”需要跳――步,从红点B (6,3)出发,这将涉及到――个黑点。事实上,图4中黑点为――个,此时至少有――个黑点没有跳到,因此“马”从点B(6,3)位置出发,―― (填“能”或者“不能”)不重不漏地跳遍己方半个棋盘。
“探索”中问题(1)提示了部分跳法以及表示方法,可适当减少试验次数、试验时间。问题(2)提供了主要的说理过程,学生填好后再体会思路。
需要指出的是,当学生基础较好时,问题的跨度、探索的空间不妨大一点,比如“探索”中对问题(1)不做任何提示,直接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来发现跳法,对问题(2)可在学生试验后教师仅仅做思路的提示让学生自行解答。
“经验型”数学活动是我们“从下而上”进行的探索,试图通过丰富实践来进行总结与提炼,为学生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提供一些理性认识。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九年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王林.我国目前数学活动经验研究综述 [J].课程・教材・教法 ,2011,(6).
[3] 郭玉峰.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研究:量化与课堂实践 [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3,(4).
[4] 苏科版数学教材编写组.棋盘上马的行踪 [M].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版《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八上》,2013.
[5] 叶新和.试谈数学活动的思维深度 [J].数学通报,2011,(1).
[6] 王新民.论数学活动经验的基本内涵及其形成条件[J].课程・教材・教法,2013,(11).
[7] 叶新和.经验型数学活动设计误区分析 [J].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13,(11).
[8] 单 棋盘上的数学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内蒙古巴彦淖尔临河区:推动学校联盟办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