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继续教育发展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1.1社会发展的需求
科技的不断进步导致世界格局发生深刻的变化,各个国家的综合竞争越来越激烈。然而,各个国家之间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之间的竞争。当前我国处速发展的时期,国家面临外界各种压力和挑战,尤其是我国在“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面临重大的调整和改革,这些都凸显了人才的重要性,中国今后要屹立在世界之林而不倒的关键就在于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教育。
1.2现阶段我国教育发展的需要
我国的教育经过近十年的发展表现出以下特点:我国人力资源众多,但是平均质量不高,我国需要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提高我国教育质量的要求。虽然我国建立各级教育机构,在规模和数量上都有很大的发展,但是教育质量一直是我国众多教育亟须解决的问题。
1.3我国《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
《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我国要发展成学习型的社会,主要包含以下基层含义。第一,形成终身教育体系,继续教育为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发展继续教育为社会成员提供更多的学习途径和渠道;第二,提高国民的继续教育参与度,要扩大继续教育的规模让各个地区和行业的人都能接受继续教育;第三,建立更为完善的继续教育制度,通过完善的制度来保障继续教育健康发展;第四,提高继续教育的质量,通过不断完善继续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建立完善的教育评价体系,建设开放、广泛的教育平台,依据社会和个人需求有针对性的安排教育内容,提高继续教育的教学质量。
2 继续教育未来发展趋势
2.1制定完善的教育法律发展引导、促进继续教育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面临重大的变化和发展,我国的经济全球一体化程度不断提高这位我国继续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继续教育在未来要更快更好的发展,必须依靠完善的教育法律法规合理的引导,通过教育法律法规完善教育管理体系,让继续教育在统一规划和领导下健康发展。
2.2非学历教育进一步扩大并成逐渐成为主导地位
依据发达国家继续发展教育经验给我们的提示,继续教育教育的对象需求各不相同,继续教育必须是不同规格和多层次的多种模形式的发展。继续教育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期限跟正规的教育不同,继续教育灵活性更强。国目前教育培训的办学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岗前培训、岗位培训、专题研讨、专业进修、研究生课程进修、访问学者和科研进修等[1]。继续教育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必须根据市场的需求来制定,继续教育才能有生存的空间,这是继续教育未来发展的重点。
2.3多领域、开放式的合作办学
首先是多领域的合作办学,比如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的社会组织合作办学。企业和学校合作,企业人员进高校进修,企业聘请高校教授讲授等方式,促进继续教育产业化和专业化发展。其次是国际间的继续教育合作,各个地区的教育组织可以通过人才、技术和信息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共享资源,这是当前国际教育发展的主要特点。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增加为国间继续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机遇[2]。因此,继续教育可能早于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走向国际化合作发展。
2.4继续教育手段多样化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可能被用于继续教育领域。当前我国信息高速公路发展迅速以及我国大量的互联网用户,为信息技术的使用奠定了基础。在这基础上,我国的继续教育已经先后开始采用录像、摄像以及计算机技术等多种教育手段,先进教育技术的运用还增加了教育的趣味性,使继续教育的教育方式更加灵活。
3 继续教育战略发展的建议
3.1建立完善的继续教育制度
首先,是完善相关的法制建设。当前我国继续教育认可度低,难以认定继续教育相关人员的责任和义务,相关法律法的建立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保障接受继续教育人员的权力,并加强对相关从业人员的监督。其次,建立相关质量保障和认证制度。继续教育机构良莠不齐,因此需要一个具有资格认证标准;建立完善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建立良好的学生评价制度。
3.2利用各级学校的教育资源促进继续教育发展
一是充分职业教育资源发展继续教育。职业学校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适当采用“一校多制”的办学方式,两种教育方式同时实施,两种教育共同发展,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资源在人力资源培养的作用。在教育资源缺乏的农村地区则可依托义务教育资源,开办农民的继续教育,构建农民继续教育服务网络。二是其他层次的学校则应该增强学校教育的灵活性,可通过放宽年龄限制和实行更具弹性的学习制度增加从业人员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将继续教育内容纳入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的重要指标[3]。
3.3完善继续教育的培养模式
继续教育的教育内容应适应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需求,以提高个人的市场竞争力为核心。继续教育内容和方法要更具针对性和灵活性。继续教育要符合学习者的个人需求,专业和课程的设置要贴近社会发展和个人的实际需要,通过设置种类多样的课程提高学习者的自身能力。不断采用和优化教学方法,建立有效的学生学习评价体系,提高教育质量;加强企事业单位和各类教育机构的合作,推进继续教育的发展。将教育的内容结合企业需求,也增加教学实践机会,让社会更多的参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充分利用各种现有资源,最大化利用优质教育资源;改革学历教育,增加学历教育的灵活性,让更多的人接受学历教育;高职学校招生将继续教育的学习经历作为主要的招生重要依据。
3.4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搭建广阔的教育平台
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继续教育手段中,构建一个覆盖面广的继续教育平台。采用信息化技术可以更加优化的整合教育资源,做到教育资源共享。这是我国教育资源短缺下解决教育问题的重要战略措施。建立网络公共服务平台,学生可以通过服务平台查询自己所需的学习资源和个人信息,继续教育机构也能方便的管理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个人信息。
3.5增加继续教育的投入
要建立一个以国家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机制。根据继续教育类型的不同,建立不同成本分担主体的继续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政府的教育经费投入要向弱势地区和群体倾斜,适当增加贫困农村地区成人教育经费,保障弱势群体的继续教育机会。企事业单位要按照国家的政策适当投入适当资金用于职工的培训,对积极落实政策的企业给予政策优惠;政府帮助能力差的中小企业进行员工培训;制定类似正规教育贫困补助政策,制定一定的标准减免个人支付继续教育的费用。国家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鼓励、引导社会企业或团体向继续教育领域提供支持[4]。
4 结语
由于我国经济实力和我国的教育资源分布不均,政府在继续教育领域很难有大规模的投入。所以,我国继续教育要发展必须要立足前我国现有的教育资源,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建立覆盖贫困农村地区的继续教育平台,实现教育资源的跨地区共享,充分优化资源利用;接受继续教育的企业和个人在坚持“谁受益,谁支付”的原则下,国家适当给予帮助。只有这样,我国继续教育才能持续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严继昌.实现我国继续教育发展战略目标的八点建设性意见[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1,05(12):3-8.
一、继续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知识经济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是知识的急剧膨胀和衰退周期加速。社会劳动者一生只接受一次教育,远不够终身享用,知识经济社会迫使每一个社会成员必须树立终生学习的思想观念。劳动者在一生中可能会从事多种不同的职业,只有不断地接受适应新工作的知识,迅速掌握新技术,才能在市场经济社会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取胜。
(二)提高社会适应性的需要
为提高社会适应性,继续教育的主要任务应确定为是对在职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知识技能的补充、更新、拓展和提高上,促使专业技术人员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提高理论水平、业务技能和创新能力。大力发展继续教育,不断给劳动者以新的知识与技能,创造一个机会均等的竞争环境,这就要求继续教育的内容既要有深度又要有广度以要满足各阶层社会人员的需求。
(三)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我国的继续教育缺乏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竞争机制和约束机制,主观能动性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教育成本核算概念还没有形成、市场导向机制还没有建立,学校办学与市场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有脱节现象。市场经济是一种法制化和规范化经济,主张的是社会成员之间公平竞争,自主经营,效率优先。就举办继续教育而言,就是要建立市场营销的理念和市场开发的意识。
二、继续教育的现状
(一)对继续教育有了初步的认识
通过实践探索,我们对继续教育一些基本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明确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全面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思想素质、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的工作目标;提出了建立有规划、有制度、有组织、有经费、有考核及科学化、制度化、经常化的体系,确立了理论联系实际、因地制宜、按需施教、注重实效的培训原则。
(二)形成了较完善的管理格局
逐渐形成了以各行业、系统为主管,以高等院校为主体,以各企事业单位和党政、群团体机构为主阵地的继续教育体制,依据有关政策和法规,开展继续教育工作,创新培训模式,增强培训的实效性;改革培训内容,增强培训的针对性。
三、目前我国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体制不顺
目前,政府统筹、部门负责、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继续教育体制尚未形成,行业或专门协会的参与度不高,企业、单位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缺乏有效合作,各行业也缺乏对继续教育的明确要求和政策导向、保障措施。这些都客观上造成了继续教育难以落到实处。
(二)部分领导对继续教育认识不足
企事业是继续教育的主体,但一些地区和单位对继续教育仍然存在模糊认识,缺乏应有的敏感性,更缺乏对继续教育工作的足够重视,直接导致了继续教育工作的严重滞后。一些领导只重视届内政绩、届内工程,忽视了事业发展的持续性,特别是有的企业领导,为降低近期成本,采取撤并继续教育机构,挤占继续教育基地,压缩继续教育经费的违规行为来提高单位的短期效益,在人才的引进和使用上,只注重人才量的积累,忽视人才质的升华;注重前期学历,轻视后期培训,造成一些人才长期的智力透支,以至于现有知识与能力无法满足事业发展所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
(三)部分专业技术人员自身对继续教育缺乏认识
一些专业技术人员尚未真正树立终身教育、终生学习的观念,对单位安排的培训只是被动应付,存在为了培训而培训的心理。部分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下部观念还比较陈旧,接受继续教育仅仅是为完成组织培训或轮训任务,完成继续教育的规定学分,以便能评优晋级,他们大多数缺乏对继续教育相关法律、法规的认真学习,对继续教育重要性和本人应承担的责任缺乏足够的认识,这从主观上导致了继续教育流于形式、收获甚微的后果。
(四)许多人是受机构改革和评职称等外因的影响,并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
在这种因素的支配下,所学专业跟自己所从事的专业不一致现象非常严重,因而就出现了所学非学用。
(五)培训经费投入不足,是制约继续教育深入发展的瓶颈
按照有关规定,“继续教育经费由国家、企事业单位、个人等多渠道解决”。许多地区受财政收入的影响,通常情况F培训费用由单位承担或由单位和个人共同承担,甚至有的部门或单位不承担任何费用,全部由个人承担。从而加重了专业技术人员的经济负担,影响了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活动的积极性。
三、应对措施
(一)企业真正成为继续教育主体
企业是继续教育的主要阵地,是主战场。要围绕企业科研、开发、技术进步、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开展继续教育,培养高新技术人才、技术创新人才、高素质的营销人才,为企业服务;要围绕企业技术创新,开展继续教育。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决定着企业的成败。通过创造力和创造性思维的教育培训,促进观念创新、战略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科技创新、产品创新、营销创新;要围绕企业再就业工程,开展继续教育。再就业工程对继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给继续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所有制的企业生产实际需要和职工个人特点,开展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活动。
(二)积极推进企校结合
企校结合,产学研融合,这是国际继续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充分依靠大学科研条件也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捷径。企校结合、产学研协同发展,不仅可以促进企业的发展进步,也可使高校在合作中得到发展。要通过各种形式、帮助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攻关,做好重大引进项目的消化吸收和技术创新工作;培养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和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突出高新技术和高技术产业;从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使继续教育成为企业生产、科研、教育的结合点。要认真总结开展产、学、研相结合的继续教育经验,下大力气研究具体形式和途径,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来。
(三)确立继续教育是竞争手段思想
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使得当今世界各国间的竞争,演变为以人才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人才开发利用的较量。经济竞争,说到底的人才、智力的竞争,学习的竞争。在国外,已把学习培训放在了在世界经济中保持竞争力的高度。在国内,培训开发人才资源已成为国家兴旺发达,生产力高度发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关键所在。对个人来说,继续教育是使自己能够保持竞争优势的原动力,是适应竞争的学习竞赛。谁先学到,谁先掌握,谁就具有赢得胜利的可能,谁就能在市场竞争中站得住脚。
(四)加大投入
2.关于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方式的研究当下,社会和学界关于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方式的研究。主要表现文化传承、市场开拓、社会发展三个方面。一些学者从文化传承层面进行了透析。曾青云认为,传承传统优良文化、推进现代主流文化、创造未来新型文化,应是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的主要方式。徐进的观点是,“依托本校的文化传统,塑造培训品牌。使高校的文化传统蕴含于继续教育中,培训品牌因文化而长盛的生命力。”姜全红则提出,高校继续教育不但要使人掌握新知识与新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树立“崇德广业、与时偕行”的科学精神,以帮助接受继续教育的人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杨安等人也认为,高校继续教育功能与作用的实现,其根本就在于继续教育之精神风貌、道德评判与价值吸引等内在文化精髓的存在。也有一些学者对市场开拓方面进行阐述。王智星认为,重视市场开拓,高校应在立足自身优势并进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各级各类继续教育培训方案并将之推向社会。李萍提出,开拓市场是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式,其中,面向市场,满足人们不断高涨的高质量教育需求;面向社会,开展岗位职业培训的教育;面向国际,进一步开展国际继续教育对接,都是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的方式方法。还有一些学者提出,高校继续教育从高校自身的优势出发,与社会热点和需求紧密结合,结合社会各行业、各层次需求,进行系统推进,也是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的方法选择。还有一些学者从社会转型角度进行了研究。陈叶海等人指出,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应不断地满足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行业科技进步和人才学习的需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方式。令赟认为,高校继续教育机构应该以高校为依托,面向社区,面向基层,发挥其教育资源的优势,以其灵活多样的教育类型主动担负起向社会成员传播社会价值的重任。郑义寅强调,进一步关注弱势群体在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就业从业乃至娱乐等方面的需求,促进社会公平,也是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方式的应有之意。综上可见,相关成果所表现的多角度与多层面的研究取向,无疑对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方式的后续性研究大有陴益,但由于大多研究成果过于集中在市场开拓方面,而对于文化传承、社会发展方面的研究与探索相对不足。特别是一些人把发展市场高端培训作为转型发展主要方式的论点,对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有着误导之嫌。因此,相关研究在注重开拓市场的同时,也要加强文化传承和社会发展方面的研究。惟有如此,相关研究才能对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实践有着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意义。
3.关于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行为的研究迄今关于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行为的研究,主要表现在社会行为、管理行为、育人行为三个方面。关于社会行为方面的研究,主要反映了高校继续教育与社会各方面的竞争与合作况状。王培暄提出,要成功地开展高校继续教育,一定要与政府部门、行业主管部门加强联系,建立积极的合作关系。叶文忠等人指出,要加强高校继续教育与各行业的合作,实现科研和生产力的转化,最终实现双赢。有的学者提出,要进行校企合作的创新。纵向深层次的合作分为初级、中级、高级的培训;横向模式的合作突出订单式和国际化的培养方式。毛金波认为“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提供教学资源,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这种合作模式实现了校企资源的互补和共享,大大提高了资源利用率。”[5]在管理行为研究方面,学者们主要就目前管理机制改革必要性进行了争鸣。宁峰、马启鹏等人对我国高校继续教育学院的办学模式给予了充分研究,认为继续教育学院在学校领导下,相对独立地对继续教育进行集中统一管理的一级管理模式,是指继续教育学院和专业二级学院各有职责、分工合作、共同完成继续教育工作的二级管理模式,以及继续教育学院自我核算、自负盈亏的教育实体型管理模式,各有千秋,需要根据相关高校具体情况而选用,而不能一刀切。刘晓灵则认为,结合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继续教育学院一级管理模式是可行的,高效的。张洪等人从管理团队内部要素出发,认为要有专家型的领导班子,推进岗位竞聘制,这对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尤为重要。刁庆军的观点是,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包括人才竞争机制、考核制度、激励机制,采用项目负责制充分发挥员工的主动能动性,这才是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的必要行为。在育人行为研究方面,曾青云从培养模式出发,认为要尝试学历证书和职业(执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学分积累、转换的“学分银行”制度。方光荣等人从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出发,大多数的研究集中在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推行远程教学方式,最大限度地满足学员的不同教育需求。侍建旻从加强继续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视角出发,教师必须具有“双师型”资格,既要理论基础扎实,又要实践经验丰富和动手能力较强。上述这些关于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行为的最新研究成果,凸显了社会和学界对转型行为研究探索的深入与深刻,对转型行为本质把握的准确与到位,尤其是诸多学者从行为模式、行为选择等关键性环节的研究,以及所提出的可行性意见与可操作性建议,对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有着实践论意义。当然,这些研究优势还必须有相关的成人教育行为理论研究作为基础,而恰恰这正是目前研究所亟待补阙的问题。
二、关于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研究趋势的展望
上述情况表明,尽管当前我国学界关于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的研究成果不菲,但并不是完美无缺,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在后续研究中加以完善。
1.由“泛论”转向“精细”纵观现时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的研究,可以说,还停留在对现象描写和空乏对策的“泛化”研究层次上。具体表现为:一是研究的内容空泛,诸多研究者都希望自已的研究能面面俱到,从其认知、体系、机制、方式、策略等等所有的方方面面都有所涉及。而正是这种“方方涉及,面面俱到”,使很多相关研究成果陷入“方方涉及难深入,面面俱到难顾全”的“空泛化”窘状之中。更有甚者,一些人只是将“高校”、“继续教育”与“转型发展”等等名词进行简单凑合,而随意发挥,并没有揭示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的特质,所谓的成果只能是一种浮华于表而空泛无物的妄言。二是研究的视野偏窄。不少研究成果囿于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行政管理等范围之内,鲜有从历史学、社会学、文学等角度来探究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的研究成果,而这些领域都是与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息息相关,甚至具有成败决定意义。这与高校继续教育转发展的所要求的多角度、多学科、多领域地“开放”式研究相距不小。三是顶层设计的研究缺失。大多学者或成果,只是以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的基础性问题作为主要对象,甚至热衷于诸如市场开拓、高端培训、联合办学、成本分摊等等功利性问题研究,而对于转型发展的亟需的顶层设计则表现出整体性缄默,以至关于高校继续教育整体性和全局性的研究,提升高校继续教育应对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等变化能力的研究,建立有效的快速反应机制促进高校继续教育与社会和国际接轨的研究,如何充分发挥高校继续教育应有价值与地位等等的研究成果,委实难与寻觅。由上引申,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并不是空洞泛化的高谈阔论,而是社会转型发展的重要组成,相关研究由“泛论”转向“精细”已如箭在弦。首先,研究的目标要精确。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研究的目标要的精确度,需要的是紧紧围绕“转型”与“发展”这个主题,进行有的放矢的研究,而不是那种地摊式的随意性研究。其次,研究的方式要精密。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作为一项社会工程,准确周密、清晰细致的研究方式,必定是其方法论选择,也是摒弃以往那舍本逐末、表里不一研究方式的最为有效之举措。最后,研究的行为要精炼。在未来研究中,要以专业视角对研究行为进行必要凝炼,使规范、合理、程序成为研究行为的第一反映,彻底根治既往研究中出现的“前缀式”、“挪用式”、“应景式”的行为表象,促进研究行为与研究目标、研究方式的有机融合。由此,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研究才能经受时间的锻打。
2.由“思辨”转向“实证”当前,在对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的研究中,一些凭借主观想象、运用逻辑推导进行纯理论与纯概念思考的研究现象应引起人们的注意。具体表现为:一是对理论建构的描述多。在理论研究中学者们提出了些许建议对策,但这些建议并未从我国高校继续教育的现状出发,未从中国目前的国情、各省的省情出发,只是凭着想象或推导进行的一些构想式思考,导致一些研究缺乏实证性的支撑,显得空洞无力。二是仅从经验的层面进行辨析。在研究过程中借鉴国外经验无可厚非,对中国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的比较性研究大有裨益,但一些研究牵强附会把国外相关经验做为研究成果,硬照搬于中国高校继续教育领域的状况,就令人担忧,更紧要的是,这些所谓国外经验,大都有很大的局限性与阶段性,极易产生以偏概全,甚至“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认识误区。三是仅从逻辑思维层面进行分析。一些研究只是从假设或推理的角度,对高校继续教育转型中的问题进行表象性研究,而对这些现象的具体状况缺乏实证性调研,尤其是一些量化数据明显不足,无法从本质与规律上,揭示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的要害所在、关键所在。由上引展,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作为一种理论与实践并行的宏大工程,由单一的思辨性研究向思辨性与实证性研究并重转进就显得十分重要。这种转换,首先,研究内容要真实。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研究的内容要真实可靠,尤其是在个案研究中,研究背景、研究对策等内容要与客观事实相符,认真的调研、分析、研究,而不是那种凭空想象的研究。其次,研究方法要求实。对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的研究,要注重方法论的选择,摒弃以往存在的“前缀式”、“套用式”、甚至“复印式”的研究方法,寻找或创造一些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又适用于转型发展相关主题的新型研究方法,为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研究提供方法论基础。最后,研究的取向要切实。在未来研究中,要针对国际与国内、行内与行外变化,不断调整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研究取向,彻底校正既往研究中出现的“片面式”、“功利式”、“短浅式”的研究取向,促进研究方向始终与国家发展大势、社会发展趋势、行业发展态势保持高度一致。唯有如此,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研究才能掷地有声。
对于一些发达国家来说,高校继续教育一直是社会教育中的“领头羊”,在他们的终身教育体系中,继续教育被摆在很重要的位置。继续教育在其政策导向上已经属于社会建设范畴、在制度建设上社会培训以及学历补偿已经作为终身教育的并行工程、在经济保障方面向提供现实生产力的社会培训等都实施了“倾斜”制度,因为政府的重视程度比较强,不仅把其视为领头羊,并且把它作为深度挖掘人力资源,加强国家人才竞争力的战略举措,高校对于这一方面的研究工作非常重视。例如,近些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迅速崛起,也很大程度上受益于继续教育的有效实施,他们充分利用学科专业优势、资源优势、管理优势以及智力优势,再加上政府方面的正确引导,与大名气、企业多样化的“硅谷”建立行业方面的紧密合作关系,不仅使继续教育的社会服务能力得到提高,也实现了技术型人才综合素质的提高。同样,我国高等院校在开展普通教育的同时,深入探寻办学潜力,开展成人高等教育,例如,函授、夜大还有脱产、短期培训等一系列教育形式,也为我国多路径,多形式开发人力资源,提升民族素质,促进地方经济以及地方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但基于我国继续教育的起步晚,没有雄厚的基础,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成人教育的问题也源源不断地显现出来。
二、高校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严峻问题
高校继续教育虽然带给我们一些显著成效,但在其发展以及深入实施的过程中显现出了很多严重的问题。
(一)高校继续教育的普教化倾向。很多高校继续教育的学生教育教学模式与普遍的全日制高等教育的学生教育教学模式基本相同,使用一样的教科书,教师用书,教学计划,教学目标,评价标准等等。缺少针对成人的教育方法,带有浓郁的普教化特色。然而普教化的教育教学模式对成人的个性化发展以及职业技术的提升没有任何针对性的帮助,只是一味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与实践操作以及产业化的相关知识严重脱离。
(二)高校继续教育的一元化对成人学生的多元化。高校继续教育的学生多种多样的趋势日益明显,学生的文化背景、教育经历、职业背景、职业目标、兴趣爱好、专业知识等等都各有千秋,但是高校给成人学生提供的课程方案、教学内容、培养方法以及教学模式都大同小异,很明显成人学生提升职业技能的需求与现实单一的教育教学模式相对立,不能给予成人学生更多的资源以及途径。
(三)学生参差不齐的学习能力。所谓学习能力就是指,学生具备读、写、算等等基础性的技能外加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检索信息的能力、撰写报告的能力、社会调查的能力、课题调查的能力等等。近些年来,成人学生的入学年龄虽然已经逐渐步入正轨,但是入学的成绩却是相差甚远,竟然有几百分之多,这就说明越来越多的学习能力低的学生进入大学校园学习,这就导致最终整体学生的学习能力多元化,学习能力差距过大。
(四)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率较低。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云计算、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也普遍被应用到社会生产生活中,但是我国的高校继续教育却没有融入到这一潮流当中,往往很少使用信息技术手段。很多高校仅仅利用强大的信息技术进行学校信息的、学籍管理或者成绩管理这几个简单的方面,例如网络教育资源就没有被开发出来,智能化的管理教学技术以及学生服务方面的技术也没有被开发出来应用到实际当中。
三、高校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一)强化领导、完善机制。一是要确立一个学校党政负责人,作为学校继续教育管理体制的第一负责人,继续教育必须成为学校发展总体规划的一部分,成立继续教育学院或者继续教育管理办事处。二是要组建一个稳定的具有高素质的专业化人才团队。三是现在许多学校进行多处办学,多处管理的现象,学校内部争资源、学校外部争生源的事情不断发生,所以应该建立继续教育的专业管理部门,对全校的继续教育工作进行归口管理。四是要建立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激励机制,制定相关政策对继续教育的管理人员进行统一的管理。投入越多相对应的回报越大,一定要加大投入,强化经费管理,以保证学费收入主要用于继续教育以及自身发展。
(二)分类办学、明确定位。实施继续教育的高校一定要明确其目的以及责任,形成具有明确目标,准确定位的管理体制。把自身优势以及办学特色发挥到极致,面向社区、企业、学校进行分类办学,与此同时也应该进行职业教育、社区教育、岗位培训等一系列职前职后教育,形成互利互补、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全新格局。
(三)加强管理、完善制度。一是高校要想拥有一个健康积极的发展空间,就必须突出高校在教学质量方面的优势。采取高效率,高质量的管理手段,教学理念作为继续教育发展的“发动机”一定要做到与时俱进,紧跟时代脚步。二是完善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管理制度,设立有效的教育教学评估机制,完善教学责任追究制度等管理体制,以保证继续教育的更好进行。
(三)多渠道,宽领域资源共享。高校继续教育改革创新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教育资源的建设、整合以及共享。高校必须在多种渠道中进行资源整合,继续走开放性办学的道路,打造出社会知名度高的教育培训品牌,建立品牌试点单位,以达到高校教育资源面向社会企业开放的目的。
(四)创新是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创新意识在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中是重中之重,只有树立起正确的创新意识,形成紧跟时代脚步,可以适应时展的教育理念以及人才培养观念,才能使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锐意改革,打造出独立的教育品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以要通过实践中的市场竞争来检验其质量,用质量获得社会的信任,充分了解各类学生的学习需求,制定有针对性以及实用性的教学计划。优化专业结构,充分利用高校教学资源进行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稳扎稳打,实现教学目的。进行开放型的办学,主要对基层进行服务。
建立健全继续教育制度和激励机制 从法律上确立继续教育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和建立终身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明确继续教育各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和义务。依法强化各类从业人员继续教育的条件保障,并加强执法监督。健全劳动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切实推进劳动者持证上岗制度。在各个行业和部门特别是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建立劳动者和各类专门人才继续教育的制度,把从业人员接受继续教育的状况和成果,作为工作考核、职务职称评聘、岗位聘任、执业注册的重要依据。通过税收等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企事业单位对从业人员提供继续教育。建立继续教育提供机构的资质认证标准,完善各行业和专业领域继续教育质量评估制度,建立继续教育中的学习评价与非正规教育的学分认证制度。加强继续教育师资队伍能力建设。
充分发挥社会各部门、各行业在继续教育中的作用 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参与举办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加强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社区建设是促进我国继续教育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基石。
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是大力发展继续教育的重要资源。要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学校在继续教育中的功能和作用。要鼓励各类职业学校实行“一校多制”,实行职前和职后教育并举,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并举,全日制与部分时间制并举,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特别是进城务工人员、城乡待就业人员、企业职工以及农村实用技术人才提供多样的继续教育机会。
改革继续教育的培养模式,提高继续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要坚持以社会和学习者的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学习者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加强继续教育内容、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针对性、多样性和灵活性。加强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机构和行业企业在继续教育领域的合作。加强办学与社会需求的紧密结合,加强实践环节与教学环节的紧密结合,加强社会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参与程度,充分发挥各类教育资源、社会资源的作用,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范围,实现优势互补。
【关键词】
继续教育;发展;策略
继续教育已经成为了培养高素质和高技能人才的一条主要途径,对社会经济大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现在很多高校都已经成立了继续教育部门,继续教育的形式也越来越多元化,人们通过接受继续教育能够学习到不断更新的知识和技术,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所以继续教育已经发展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获取的一大主要部分。
一、我国继续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继续教育整体发展严重不平衡。
现阶段,我国继续教育的整体发展呈现不平衡状态,其中主要体现在,高学历的人才接受继续教育的自我意识明显高于其他人,这就使得优秀的人才能力越来越高,而一般学历的整体水平依旧没有得到提高,进而导致继续教育的发展出现失衡。还有就是企业的正式员工在接受继续教育时会更加积极,这主要是因为员工的继续教育和企业的持续发展紧密联系,所以正式员工比聘任员工的意识要强烈一些,从而严重影响了全体员工的整体发展。而且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使得我国的继续教育也出现了不平衡,所以城市的继续教育明显比农村好。
(二)继续教育缺乏完善的法律政策。
继续教育一直倍受社会各界关注,近年来继续教育不断壮大发展,而现代化的远程教育更是快速发展。但是我国的继续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急需相关部门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政策加以规范。然而,目前我国的继续教育法律法规条例和保障机制并没有及时地适应继续教育的发展,相关部门也没有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这将在很大程度严重阻碍我国继续教育的良好发展。
(三)过于注重理论成绩忽视能力培养。
继续教育的发展和终身教育的理念对人们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人们开始加强对继续教育的高度重视,但是目前,在继续教育的考试中出现了不良的现象,即过于重视理论成绩而忽视了能力的培养。继续教育很多都是在职教育,学生为了顾及工作,只能在每次考试之前进行突击复习,应付考试,却没有学到深入的东西。而且,有些学生不习惯提前预习,再加上教师对辅导内容的掌握不是很透彻,或者准备不充分,过于依赖于课本,就会使课程变得索然无味,十分枯燥,而面对考试时只能死记课本知识,这就严重忽略了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而继续教育的真实意义也就不存在了。
(四)继续教育重知识轻职业道德教育。
接受继续教育主要就是为了吸收更加新鲜的知识和技术,但是在此基础上也要注重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这才是继续教育的最终目标。然而,在我国继续教育中十分重视新知识和新技能,却从某种程度上忽视了职业道德教育。很多继续教育学校认为接受继续教育的人都已经是成年人了,有了自我认知和意识,所以就不需要注重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进行着重教育了,只用吸收大量的新知识和技能就好,所以在相关方面的投入也逐渐减弱了,教学力量也相对薄弱,但是不得不说,继续教育的学生质量差异较大,部分学生还存有错误的思想观念,这就要求学校必须加强对继续教育的职业道德教育的高度重视。
二、完善发展我国继续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建立健全的教育体系。
伴随着时代的快速变化发展,为了适应社会的要求,必须建立健全的、符合实际的继续教育体系。继续教育要做到坚持以人为本,学校要做到全面关注学生的学习和思想变化等,教师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的心理和思想状态,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
(二)加强继续教育的立法。
建立健全的继续教育相关法律政策和保障机制,是继续教育能够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保证继续教育的整体质量,单纯地依靠学校是不行,还需要相关政府部门加以辅助。继续教育在保证教学质量方面,应该配置一定的认证体系,以检测继续教育的教学效率和水平。
(三)多元化继续教育模式。
传统的继续教育模式大多是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对在职人员进行培训和教育,主要的教学模式就是师生面对面交流,以教师为主,但是伴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这中传统的继续教育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的需求了,而在信息化技术的推动下,网络授课和视频同步授课等各种新颖的教学方式应运而生,这不仅为继续教育提供了优良的技术支持,还进一步完善了继续教育存在的不足。
结语
综上所述,继续教育是构建学习型社会,为社会进一步培养提高人才的综合能力的关键,对社会经济和国家综合实力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在现代化社会的衍生下,社会市场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适应企业的需求,紧跟时代的潮流步伐,人们对继续教育越来越重视,因为参加继续教育培训,不但能够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还能够有效增强企业的综合实力,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
作者:李彦文 李双红 单位:燕山大学
二、我国继续教育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我国各级各类教育近年来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我国各级各类教育在近十年来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在我国教育历史中,可谓发展最快的时期。从九年义务教育提出以来,1998年我国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到73%,到2010年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已经达到100%。在教育毛入学率上,初中阶段1998年为87.3%,到2010年已经增长到100.1%;高中阶段1998年数据显示为40.7%,到2013年增加到85%;高等教育阶段,1998年数据显示为9.8%,到2013年增加到34.5%。各类教育毛入学率中初中增长幅度为12.8%,高中增长幅度为44.3%,高等教育阶段增长幅度为24.7%。在高等教育的构成中,主要包括两部分,其一为普通高等教育,其二为成人高等教育。随着普通高等教育的日益扩招和发展,成人高等教育则逐渐呈现缓慢下滑趋势。1998年成人高等教育发展势头甚至超过普通高等教育,二者在招生规模与在校生规模上不相上下。而截至2013年,普通高等教育招生人数已经远远超出成人高等教育,是其三倍多。
(二)我国继续教育的人才结构整体层次不高,自身建设亟待加强
在成人教育整体缓慢下滑趋势下,我国继续教育逆势发展,相关统计数据表明,当前我国在普通高校接受正规继续教育的人数每年保持在10万余人,全国各种类型继续教育的接受者人数则在100万左右。虽然接受继续教育的人数每年都在增加,但从整体上看我国继续教育的人才结构整体层次普遍不高。在继续教育每千人中,日本、美国、中欧、亚洲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分别为4.7人、3.8人、2.1人、1人,但我国却只有0.4人。在企业研究和开发人员在继续教育中所占比例方面,美国、日本、韩国、英国分别为75%、65%、55%和69%,而我国却只有33%左右,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在高校不断推进扩招计划的大环境下,能够对继续教育从心里接受的人数越来越多,但我国继续教育当前无论在内部层次构建还是管理考核等方面都仍然处在自我摸索阶段,自身建设亟待加强。
(三)我国继续教育整体规划还比较缺乏,仍需继续努力
根据发达国家继续教育发展经验来看,我国继续教育在未来十年间将会达到发展的高峰期,全面的统筹规划是我国政府当前对继续教育应有的重视和姿态。早在1991年,美国就已经根据当时继续教育特点对2000年的美国继续教育进行了规划,在规划中将终身教育作为主导思想,要求全体美国成年人都能够继续进入学校再次学习,使美国能够成为终身学习国家,随后很多国家都对继续教育给予相对重视并进行了整体规划。我国虽然目前对继续教育也很重视,但在比较明确的远期整体规划上仍然比较缺乏。政府部门之前在继续教育管理方面的工作,也仍然需要进一步协调。
(四)未来非学历教育将占继续教育主导,合作办学将成继续教育大趋势
为了更加贴合市场竞争需要,继续教育服务领域将会持续扩大,涉及领域也将会越来越多。尤其是我国继续教育对象比较广泛,对继续教育的规格、层次、形式自然有更多要求。可以预见未来非学历教育将占继续教育主导地位,学习型社会建设与发展必然会对非学历教育培训的大力发展有所要求。作为我国开展继续教育的主要机构,高校、科研院所等在当前的发展中已经开始朝着合作方向发展,为了使继续教育发展更好更快,未来合作办学必定会成为继续教育发展的大趋势。
三、新形势下我国继续教育的战略性发展建议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方式,从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巨大变化,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也对我国继续教育产生了极大影响,这些影响促使我国必须重新审视继续教育,从当前继续教育形势出发,立足战略性角度促进继续教育的新发展。
(一)紧跟时展变化解放思想,对继续教育理念积极创新
继续教育的发展应立足时代现实与当前发展现状,紧跟时展变化解放思想,对继续教育理念积极创新。继续教育应对三位一体理念加以树立,即发展、人才、教育培训战略。继续教育必须明白发展是未来趋势,关键在于人才,基础在于教育。在一切事业发展中,都离不开人才这一重要资本和资源,人的运作是资金运作、资源开发的基础,人的才能在生产发展过程中主导作用将会越来越重要,促进人力资源向人才资源转化,是继续教育的主要任务。继续教育还应对竞争能力来源的理念进行树立。以人才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是当今世界各国间主要竞争内容,人才、竞争、学习等方面的竞争说到底是经济紧张的本质。而继续教育对个人来说,能够促进人才竞争优势原动力的增强。继续教育还应对“教育是有效的生产资本投入理念”加以树立,在人才培养中使继续教育成为重要手段,为我国整体性人力资源开发做出贡献,对人的潜能进行开发。继续教育还应对知识内容不断更新与重新组合,为国家培养更多时代与社会所需人才。
(二)在继续教育的投入力度上继续加大,重视网络教育的发展
与传统教育一样,在持续发展方面继续教育也需要建立在人力、财力和物力的基础保障上。所以,我国要想进一步发展继续教育,就必须提高对其发展的投入力度。继续教育在教育资源建设上可对重点大学的学科与专业优势充分利用,通过政策和经济手段使远程教育资源建设能够吸引到更多的名师与骨干教师加入其中。在继续教育的经费上政府应加大投入,为教育公益性提供保障。对国家长远发展来说,教育投入属于基础性、战略性投资,也是继续教育事业发展的支撑和物质基础。我国应建立以政府和用人单位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经费的体制,通过引导和宣传促使继续教育投入的增加,还可通过对政府主导下“社会服务补偿经费”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增加对继续教育的投入,调动成人终身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进一步促进继续教育的发展。另外,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我国继续教育应认清教育资源短缺现状,在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等继续教育中,对网络教育大力发展。物联网、3G技术等都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产物,也都可应用在继续教育中。继续教育对移动学习的特点应充分关注,对移动学习比较适用的人才培养新模式积极探索应用,使继续教育能够应对“移动学习和智慧学习”时代的来临。这种网络远程继续教育方式,打破了传统继续教育的时空限制,给学习者提供了更多方便,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
(三)拓宽继续教育服务思路和途径,在教育培训主导下促进继续教育品牌打造
在我国发展的大战略、大思路中,三农问题与中西部发展是当前重中之重,对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有重要影响。继续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方式,应从全国发展战略出发对继续教育服务思路和途径进行拓宽。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农业一直以来都是基础产业。继续教育在发展中将“为农业现代化发展做贡献”作为支撑点,围绕农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等的提高,对农业生产科技人才加强培养。继续教育在发展中还可将“为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战略服务”作为着力点之一,为中西部经济发展做出更多贡献。继续教育可对东部发达地区教育优势充分发挥,大力开展中西部继续教育,通过其纽带与桥梁作用,为中西部地区培养和输入更多各个领域的人才,如生态环境保护、荒漠化治理等都是继续教育可以开展的领域。继续教育除了拓宽自身服务思路与途径,还应以教育培训为主导,对继续教育品牌和精品加以打造。品牌与精品化是继续教育未来发展的一大要求。继续教育课通过对编制继续教育科目指南工作的推动,对继续教育精品工程进行打造。在这一过程中,继续教育应结合国家创新工程,立足各行业各部门的发展战略实际情况来推行,通过与其紧密结合,对行业世界先进技术水平及时追踪,在对行业发展大趋势加以把握的基础上,对继续教育科目指南进行编制,使其科学技术水平始终能够体现出最新性。在对科目指南编制的过程中,应对培训教育项目进行确定,对影响面和覆盖面大的教育培训内容不断深化,通过对继续教育高级研修班等的举办,促进继续教育品牌的形成。
(一)“校企联合”办学,开展继续教育的内涵和特点
所谓“校企联合”办学,意思是由高等学校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立足于企业的成长远景策划和人资管理需求,充分利用高等学校的教学力量和教学设施,双方协商确定继续内容和模式,面向企业员工而开展的继续教育活动。这种教育模式充分发挥了高等院校与企业两方的优势,通过优势互补得以实现教育资源、科技资源和信息资源的协调利用。之所以开展校企联合办学活动,主要为了将高校所拥有的知识资源、技术资源与教学设施资源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相匹配,以期为企业培育具备专业技能的人才。借助于这种教育模式,高等学校的技术能力直接体现了企业的生产能力,产学研于得以实现协调与充分配合,高校和企业均有所收获。
以高校教学力量和为依托的继续教育,是对高校所拥有的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继续教育是一种不同于一般学历教育的教学形式,将高校的教育资源加以整体,构建成为开放的丰富的教育中心。继续教育可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参与继续教育的学员可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也可抽出专业时间学习,或采用半学半工的形式学习;继续教育的时间可根据需要灵活设置,长期性的继续教育和短期性的继续教育可按需选择;在教育地点的选择上,可以采用集中讲课的形式,也可以通过自我学习及借助于网络平台而学习。继续教育的办学形式具有多元化,主要包括下述形式:(1)学历教育,可开展本科阶段教育教学活动、专科阶段教育教学活动、工程类研究生阶段教育教学活动。面向成人的继续教育是将理论教育与实践能力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对于通过继续教育能力测评的学员,向其发放相应的学历证书,继续教育有利于提升学员个人专业能力水平,有利于完善其知识结构与个人修养,企业人才队伍得以丰富和提升,具备学历和技能两方面能力的人才是企业最核心的实力,有助于帮助企业屹立说激烈的市场竞争中。(2)专业需求教育,继续教育可结合企业在技术研发、生产制造和运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某一具体问题为对象,由高校专业老师深入企业回民调查、解析活动,通过探讨等形式帮助企业解决问题。(3)培训教育,继续教育可立足于生产活动,面向企业生产一线员工进行实践技术能力的培训与提升。(4)研修教育,继续教育可立足于企业实践,选择某一业务活动,通过理论解析与仿真探索的形式进行整体性研究。
据上可知,不论何种类型的继续教育,其基本特征如下:(1)特定性的教育对象,继续教育是面向特定的教育对象而展开的,这些教育对象来自于同一家企业,按企业的实际需求开展教育活动;(2)同一性的教育目标,继续教育是结合企业的实际状况、受教育学员的教育水平及岗位要求来开展教育活动;(3)针对性的教育内容,继续教育与企业自身的状况和要求紧密结合;(4)灵活的教育时间与地点,继续教育的时空均可灵活选择;(5)严谨的教育管理模式,高校与企业两方可协商建立继续教育的教育机制、学习规章与奖惩手段;(6)共赢的教育效能,继续教育中,高校针对企业自身特性而开展教育活动,企业只需花费较小的成本即可获得专业性提升;学校仅可将配置的教学资源用于多家企业的培训之中,两者均成本低而收益大,同时,推动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二)校企联合办学是校、企双赢的最佳模式
人才是新时代最重要的资源,大至一个国家,小至一个企业,高素质的人才队伍都是最根本的竞争实力。通过继续教育,打造高水平人才,推进人才的均衡提升,从整体层面强化企业人员的专业水平。二十一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企业员工个人能力和专业素养不断提升,有利于推动技术进步,有利于萌发创新火花。继续教育可为企业和社会培养总量大、专业能力强的劳动人才,向劳动者进行不同深度和不同内容的教育。高校作为继续教育的主导者和教育力量,拥有强大的教育资源,可面向劳动者培养其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两方面的能力,且可向劳动者进行道德修养熏陶,帮助劳动全面提升个人的专业储备、实践能力和个人修养,帮助劳动者与时俱进,为企业创造和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高校参与继续教育工作,一方面可加强继续教育的宣传,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人才,另一方面也能够树立高校教育品牌。
二、继续教育的实证研究——大学与企业继续教育联盟访谈
(一)大学与企业继续教育联盟的定位、总体目标与作用是什么
刁庆军是我国继续教育领域的领导者与倡导者,在校企继续教育联盟组织担负重要的领导职责,面对他所服务的校企继续教育联盟,他这样解说其定位与教育目标:在教育部相关机构的大力拐进下,校企继续教育联盟基于大理的调查和讨论为基础,走访调查北京旅行公司、华联公司在内的多家行业性龙头企业,校企继续教育联盟在四次联盟会议后方最终对本机构的意义、职能和定位加以确定,形成管理和教育规范,致力于中国继续教育事业。校企继续教育联盟为全国性教育机构,不追求机构自身的经济利益,将协调各高校、企业、行业管理组织及社会力量,按教育部的规划推进继续教育工作。校企继续教育联盟的发展目宗旨在于不断促进继续教育的深入开展,推动高校在继续教育工作中不断为企业发展和社会进步而出力,构建他新型人才教育方式,实现产学研的有机结合,在教育、人才和生产之间建立紧密的链接关系,将致力于终身教育的目标,在全社会范围内倡导终身学习的风气和氛围。校企继续教育联盟的功能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实现高校,尤其是专科院校与实际用人需要的零距离结合,建立教育、人才培养和生产相连接的产学研畅通东道,以创新方式为企业和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专业人才,促进人才技能和知识水平的提升;其次,以企业实际的用人需求为准则,构建职业能力认证教学体系,集职业能力教育、测评和认证于一体的教育教学机制,将学历教育与能力教育相结合,两者互为补充,实现共赢;第三,推到高校学生实践教育的深入,为大学生打通就业市场,创新地培养出既能且专的高素质人才。
(二)大学与企业继续教育联盟的主要任务有哪些
刁庆军对校企继续教育联盟的工作方针进行描述:在反复的研讨之后,校企继续教育联盟将主要围绕下述内容而展开工作,并倡导联盟中的各参与主体均能够与联盟一同,推进下述工作:(1)以工作技能为导向,构建相应的人才培养规范,通过校企合作而构建人才培养基础。面向全国需求大、基数大的行业,充分提取产业和行业要求,在行业领军企业与占据该学科重要地位的高校之间建立合作关系,通过多元教育形式,构建人才培训体系与人才认证体系,协同规划教育教学机制,协调设置培训课程,以兼具理论知识与实际知识的优秀教师作为教育者,对企业劳动者进行培训、教育和认证,将高校教育与行业之间零距离关联。(2)集中高校与企业的教育资源优势,以信息技术为依托构建资源共享中心。明确继续教育的服务机制,构建面向多行业多产业的教育资源数据库,基于教育资源中心进行线上教育工作,并后期的网络教育奠定基础。(3)集中优势教育资源,构建有影响力的继续教育品牌,开展成效评比活动。在继续教育领导设置特定交期用于静立在校企合作式继续教育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机构,带动校企继续教育的蓬勃发展,创建一批优秀的校企合作标杆。(4)通过经验交流和形式促进校企合作先进经济的传播,以期出现更多的人才教育模式,倡导终身学习和不断学习理念。三、继续教育校企联盟的推进
(一)采取政府主导下的社会化合作模式
校企继续教育联盟在政府有关机构的领导和参与下,将有力地推动继续教育工作的顺利展开。为实现这一目标,政府应从人、财、物等方面大力支持继续教育工作;政府尽快与继续教育相关的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形成与推行,参与到继续教育工作的推动力和管理工作中;结合校企继续教育联盟的实际状况,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投入等,以促进继续教育不断不断纵深化发展。
(二)运用边研究、边实验、边总结、边推广策略
我国人口总量大,经济环境复杂,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教育内容与实际需求之间往往匹配程度不高,因此,单一的教育模式无法实现不同的教育需要的实现,需要因地制宜,因企制宜,构建模式不同、内容不同的继续教育体系。可选取某地区作为试点,推行终身学习理念,设计终身学习方案,并将之应用于继续教育活动中。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充分权衡区域人文差异,在结合各地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通过一定周期的试验,逐步推进终身教育体系;邀请社会媒体参与监督,并在媒体中大力推进继续教育成果,以媒体的力量推动终身教育理念的普及。
(三)加强教学资源的配置与应用
如今,校企继续教育联盟的工作获得了政府有关部分的表彰鼓励,倡请政府部门继续加强对继续教育工作的支持,落实继续教育倾向性政策,推进继续教育的深入展开,推动高校教育课程优化,科学调配教育资源,以期促进继续教育向着更高更广更深的方向成长,构建全面的继续教育体系。
(四)发挥行业协会和工会的作用
新型的高校继续教育模式将不再局限于某个群体、某个企业,而是面向全社会,具有普遍意义的继续教育,因而,继续教育与社会各要素紧密相连,继续教育的不断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充分的各下面要素的积极作用,探索发展道路,解决发展古城中的各种问题,形成良性、快速发展。鉴于企业对具体培训的个性化因素,可以由行业牵头与高校联合,在实践中更多的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以形成行业标准的培训体系,这样对于企业和受培训者都具有更为普遍的适用性。在培训的组织古城中,也要积极发挥各企业工会的作用,做好基层组织工作。
参考文献:
[1]European Union.Council Conclusions of 12 May 2009 on aStrategic Framework for European Cooperation in Educationand Training [EB/OL].‘ET 2020’,2009/C ,119/02.
[2] 张永进. 高职院校继续教育校企联盟研究[J]. 中国成人教育,2009(14):80~81.
[3] 高丽萍. 构建高校继续教育模式——基于校企联合办学的深度结合[J].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2(02):119~121.
[4] 赵芝瑞, 韩瑜. 基于协同创新视角下的继续教育校企联盟探究[J]. 继续教育,2016(08):60~61.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6)02-010-03
当前,我国正处在继续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关键时期,因此,高校继续教育必须找准自己的位置,并要通过发展战略取向的优化与调整,带动自身发展思路的转型,以寻求新的发展机遇与发展空间。本文主要探讨与分析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内涵、战略取向、困境以及转型策略等内容。
一、转型、继续教育、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内涵
转型指的是人们在教育过程中观念的转变。决定转型的内容和方向的是转型主体对于环境的适应程度以及转型主体的不同状态。继续教育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受教育者进行继续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学习心得知识、学习新的技术以及增强自身的能力,保证能够更好地完成日常的工作;第二,继续教育的内容与其他教育的内容也是不同的;第三,受继续教育的人员要具备一定的学历。高校继续教育转型主要指的是从办学理念到办学策略、从办学体制到办学机制、从发展战略到发展思路、从办学模式到办学内容等方面多个角度以及多个方面的转变,以保证我国教育能够继续向前发展,培养出国家需要的人才。
二、新形势下的继续教育转型要求
我国每年都有一些大学生不能够按时毕业,教育的结果不能与社会经济结构相匹配。从社会的角度来讲,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得不到满足,找不到合适的人才;从高校的角度讲,高校不能够按照社会的需求培养人才,就业结构与人才结构不能够匹配,学生缺乏新技术、新理论、新技能、新知识,不能够适应社会变革的要求。针对这种情况,高校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针对高层次的管理人员开设各种各样的培训班,提高受教育者技能以及专业水平,培养国家需要的人才。
三、高校继续教育转型面临的困难
(一)市场经济与办学体制不匹配
当前我国正处在市场经济时期,这也就要求继续教育教学要建立以市场为基础的办学制度。要将继续教育办学与地方发展以及区域经济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并且还要与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在当前的高校继续教育教学中,教学管理、课程结构、专业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都缺乏动态性与适应性,也没有建立起适合我们国家发展以及当前经济发展的办学制度。
(二)多元化需求与办学模式不匹配
高校继续教育办学要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任务与新形势,这就要求高校继续教育朝着素质教育方向发展,当前我们国家的就业压力比较大,而且在很多地区的人们都要面临很快的生活节奏,这都要求高校继续教育要具有灵活的多元化办学模式,但是当前很多高校继续教育的办学模式都是依据学校自身的特点形成的,没有考虑到社会以及经济发展的需求,这就需要对社会教育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
(三)个性化需要与办学理念不匹配
高校继续教育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上都存在办学特色不突出的现象。高校继续教育办学都普遍存在“结构趋同现象”,很多高校的继续教育在课程、学习以及培养计划上几乎都是相同的,没有针对不同人群的需求开设不同的课程,甚至有的高校只是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短期利益,而忽视社会效益与自身的办学理念。因此,必须全方位地对高校继续教育进行转型进而变革。
四、高校继续教育转型战略选择
(一)体制转型
继续教育市场化属性要求高校继续教育的办学体制要转向市场主导。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对受教育者的选择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这也就使得受教育者大多数都选择优质的并且适合自己的教育资源。当前社会上对于继续教育质量好坏的评价主要决定于该教育是否达到社会的需求,所以,当前我们国家的继续教育应当建立以市场为主导的办学机制。
(二)模式转型
高校继续教育在进行承认高等学习教育的时候,应该积极发展非学历教育,尤其要进行高层次岗位培训和大学后继续教育,将学历教育作为主要内容,同时开设其他相关的专业技术知识培训。在专业设置方面,高校应该开设符合当前社会需求以及经济发展需要的课程,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建立具有成人教育特点的专业。
(三)资源配置转型
资源配置的转型在继续教育转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继续教育转型最基础的部分。其中师资的转型在各种教育资源转型中占有最关键的地位,它决定着人才培养目标是否能够实现。师资队伍必须随着学校继续教育办学功能的转变进行调整,主要表现在对师资种类与师资总量的提高上。
(四)视野转型
在经济全球化大环境条件下,高校继续教育也越来越呈现出国际化趋势,这也就要求高校继续教育要加强国家间的合作与交流,与国外的高校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办学模式,学习国外高校的办学理念与教育理念,并且依据我们国家的实际情况以及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引入国外先进的教学与办学理念,为我国高校教育转型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进而提高我国高校继续教育办学的水平。
五、高校继续教育转型的发展路径
(一)展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继续教育办学模式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存在比较突出的矛盾就是就业矛盾,这就需要高校发挥自身的优势,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技术与智力支持。高校的管理层要对当地的劳动力市场与人才市场进行调研,摸清市场所需的人才种类,并且要积极获得地方政府的支持,培养各种类型的人才,解决社会、地方和行业发展中的人才供需问题。第一,要培养行业急需领域的人才,以此来满足社会稳定持续发展的需求。第二,要培养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与新兴产业领域的人才,以此来满足社会经济增长对于人才的需求。第三,要培养前沿技术领域与关键技术领域的人才,以此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需求。
(二)引入企业管理经营策略模式
发展继续教育最基本的途径就是市场化,同时,高校继续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必然选择也是市场化。基于市场运行机制,对教育成本进行核算,对教育资源进行配备,将有限的资金用在最能够发挥效益的项目和专业上,将企业化管理模式引入到高校管理中,在办学机构内部建立竞争机制,充分调动高校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让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育与研究工作当中。在实际的教学管理工作中,要充分考虑到市场的需要,充分发挥高校的专业与学校优势,并且要与社会相关的机构加强合作,扩展培训项目,注重成果管理、服务品质、品牌铸造、对外关系以及校友关系,要主动进行广泛的宣传,以增加知名度以及社会对于办学机构的认可。
(三)实现多元化办学形式,并建立投资渠道
教育规划纲要应该把继续教育列为终身教育体系与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高校要不断加快继续教育的发展速度并重视发展质量,才能够满足人民群众对于不同方面的教育的需要,才能够保证当前我们国家社会与经济的顺利发展。继续教育既能够使受教育者的社会地位得到提高,也能够使受教育者得到社会的认可,还能够提高受教育者的专业技能与工作能力,增加受教育者的经济收入。这也就使得它与普通教育具有很大的差异性,高校只有采取“以教养教”的方式来增加自己的供给。所以,高校必须建立开放灵活的继续教育体系,要开放共享各类优质教育资源,对当前的继续教育的投资方式进行改革,对继续教育体制机制进行创新,建立能够吸引投资的机制与环境,实施继续教育多元化投资渠道,对高校继续教育传统的投资方式进行转变,在高校教育市场中可以存在不同所有制性质的资金,并且它们之间可以存在利益差异。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之内,建立多种多样的适合当前社会与经济发展需求、高校自身发展需要的各种各样的办学与合作方式,增强学校教学的深度与广度,让各种各样的教学与合作方式能够相互竞争,实现学校的共同发展,以此来扩大继续教育的办学规模,增加继续教育的社会供给,实现推进学习化社会建设和人力资源开发的办学目的。
(四)加强信息化建设,发展远程网络教育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继续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将各种各样的信息技术运用到继续教育教学过程当中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继续教育的发展。高校应该要充分把握信息化时代的学习特点,建立适应信息化时代的人才培养方式,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建设教育技术支持信息化学习平台、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以及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库。二是对继续教育的培养模式改进,加强不同种类的学习成果之间的互认与衔接,构建非学历教育与学历教育互通的学分制度,建立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五)缩小学历教育规模,与非学历继续教育相结合
继续教育在当前高速发展的知识社会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这也是人们对于终身学习意识增强的一种体现。开展继续教育不仅能够满足当前的教育需求,还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传统高校教育向终身教育的转变。通过近年来的数据分析可以发现,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开始逐渐进入大众化阶段。从2013年所公布的数据来看,我国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的规模已经达到3000多万人,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经超过30%。这些数据表明,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在世界上名列前茅。虽然在人数上已经达到一定的层次,但是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依然还存在许多的问题。我国传统的高校继续教育,通常都会以学历补偿的形式为主。在过去的两年时间内,虽然成人教育学历的招生数量有一定的增加,但是继续教育在我国的高等教育规模中呈现出一定的下降趋势。我国要达到更高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则需要加大继续教育的发展力度。这也会导致在一定程度上高校继续教育学历补偿功能有所下降。随着成人学历教育功能的降低,一些非学历教育性质的继续教育势必会成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这种类型的教育形式是一种以提高技能为主、以学历为辅的高等继续教育模式。而且随着人们终身学习意识的增加,加入到这种类型进行继续教育的人数会越来越多。这也就充分地说明,继续教育在保持稳定的发展势态下,非学历的继续教育将会成为继续教育的一个新的阵营。
(六)规模与质量同步,有利于发展更高品质的教育服务
在发展高校继续教育过程中,需要坚持规模与质量同步发展的原则。避免出现追求规模而降低办学质量。我们要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来加大发展的规模,而且要制定出高校继续教育质量的评价体制,改变传统的教学管理与人才培养方面的评价模式,要实行全方位的评价形式。通过转型与发展来适应社会的需求,为社会以及国家经济做出贡献,同时也要不断地推出更多更好的教育服务产品,以达到高品质、大规模的教育目标。此外,高校继续教育还需要与企业、学校、机构、市场等多个方面形成一体,把自身已经具备的各种资源充分地利用。认真地对继续教育的专业设置、发展方向、资源整合、技术力量进行分析,在这些具有较强优势的资源支持下,提高继续教育的质量与效率,向着更广的领域与空间规划出更高品质的教育服务项目。
六、结语
高校继续教育具有非常好的发展潜力与发展前景。当前,我们国家正处在社会与经济发展的新时期,这也就意味着继续教育的发展也具有新的挑战与机遇,面对新时期的新挑战、新任务与新机遇。所以,新时期继续教育的发展必须具有更强的忧患意识与更远的战略思考,要考虑到当前我们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考虑到国家各个行业发展的需要,合理地安排继续教育的专业、课程以及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及培养模式等,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培养适合当前我们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各种各样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郭秀丽.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定位问题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5(8):42-44.
[2]乐传永.社会转型与高校继续教育冲突[J].教育研究,2012(11):108-110.
引言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跨世纪的伟大工程,不仅需要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还需要培养数以千万计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专门人才,这就要求包括作为终身教育、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继续教育必须不断地进行改革与创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的战略目标指出,“到2020年,继续教育参与率大幅提升,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达到50%。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促进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才能跟上时代步伐,实现继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为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社会进步作出应有贡献。
一、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发展的必要性
1.重视和发展继续教育是社会进步、时展的迫切需要
继续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其任务主要是对职后人员或专业人员的知识及技能进行更新、补充和提高。在世界经济高速发展和产业转型的新时期,加快发展继续教育是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迫切需要,也是持续满足广大社会成员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教育需求的重要举措,对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意义。
2.深入举办多形式的继续教育是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经济建设的重要途径
继续教育不仅给职后人员提供学历教育,还应包括提供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其目的是不断满足人们就业和自身发展提升的需要。目前承担这些教育和培训任务的多为大学的继续教育机构和各类社会职业培训机构,也有企业为培养人才,促进发展而自主进行的培训。高职教育具有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高职院校不仅要培养大量的高素质技能人才,还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深入举办多形式的继续教育,充分服务社会经济建设。
3.加快发展继续教育为高职院校自身发展创造利润和发展空间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竞争无处不在。高职院校开展继续教育追求和创造利润,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教育支出成本。当然,高职院校开展的各种形式继续教育必须保证在市场机制和市场法规的保障下正当追求合法的利润。这样,高职院校开展继续教育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既取得可观的利润,又可以腾出一定的经费空间用于投入教学资源和内涵建设,进一步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
二、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的发展现状
(一)宏观层面
1.政策制度不够完善
美国先后于1976年、1996年颁发了《终身学习法》和《成人教育法》;英国于2000年颁发了《学习与技能法》。对比这些西方发达国家,我国尚未制定一部全国层面统一的继续教育法。虽然在一些地方制定了一些区域性、专项性的继续教育法规,但是这些法规毕竟具有局限性和地域性,因此直接导致各种继续教育办学项目的庞杂和凌乱。
2.重视不够、投入不足
发展继续教育作为高职院校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应该具有充足的经费投入。就我国教育财政资金分配看,投入高职院校的经费远远不及本科院校。而多数高职院校用于发展继续教育的资金极其微薄甚至几近缺失。因而高职院校的继续教育大多形成了“自筹经费、自给自足、自负盈亏”的生存和发展模式。
(二)微观层面
1.高职院校对继续教育的认识和定位有待更新
高职院校继续教育肩负着为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使命,在发展中应进一步强化市场观念和服务意识,提高为职后学习者提供知识更新和技能提升的服务认识。但实际上相当部分的高职院校对这方面的认识和定位并不清晰,主要表现为对社会需求缺乏足够的调查了解,对人才培养质量跟踪重视不够等。
2.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办学形式单一、实效性不强
继续教育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办学形式方面应该更加灵活和开放,才能满足职后人员知识更新、技能提升的需求。目前,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办学工作中存在形式单一、方法和内容陈旧、师资质量不高、资源紧缺等问题,因此直接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实效性不强,难以吸引学生和达到知识更新、技能提升的目的。
三、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发展对策探析
1.健全法制,为高职继续教育发展提供政策制度保障
我国正处于大力推进依法治国的建设进程中,高职院校的继续教育工作需要法制保障。当今法制体系比较完善的国家,如英国、美国、德国等国家在继续教育领域出台了一系列系统、完整的相关法律法令,为继续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制度保障。在我国,继续教育立法应该重点注意两个方面内容。一是点面结合。即继续教育法制建设既要从路线方针、总体规划、宏观目标、发展模式等方面定好方向和基调,又要根据地域特点、行业特色、个别项目等方面制定子项目法规,并实行“试验”“试点”等措施,待得到良好成效之后再进行大规模推广,最后报送中央立法部门终形成统一的《继续教育法》。二是重点鼓励和规定企业参与继续教育工作。德国的职业教育发展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其重要内容即为企业与学校共同培养人才,而继续教育的重要作用是为企业的人才提供知识更新和技能提升的服务,让人才更好地为企业和社会服务。要使继续教育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得到保障,必须鼓励和规定企业参与其中,使企业认识到进行职业培训是企业应该对社会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使产产学合作办学上升为法律条文。职业教育,尤其是继续教育带有一定的社会公益性,没有政府的主导和要求,继续教育很难形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局面。
2.加大投入,为高职继续教育事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发展职业继续教育是促进就业、推动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高职继续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资金保障。国家、地方和高职院校都应该在转变认识、准确定位继续教育之后,应该加大对高职继续教育的资金投入。加大对继续教育的投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从国家层面分别设立行业、学校系统的继续教育专项资金,用于拨付支持各类继续教育项目的费用;二是允许多种形式合法筹资和引进资源。如,高职院校通过校企合作项目引进企业参与教学、订单培养、资金或实物仪器投入等。三是成本分担,即继续教育的投资成本由政府、企业、受教育者三方承担。四明确资金使用原则,针对性重点扶持。国家、地方、院校对继续教育专项资金的使用应该有明确、详细的使用方案和原则,对重点项目、急需项目应该有针对性地进行倾斜支持。在以上各方面中,国家政府承担着最重要的责任,要有相关明确的原则和要求,并承担主要的投资责任,国家是最大的受益者,受教育者作为直接受益者,但存在机会差异等原因,政府需要通过其他投资来缩小或者弥补这种差距。对于企业,应该制定清晰的参与机制,对积极参与者给予鼓励,如,税收优惠、一定范围的政策倾斜等,对消极抵制,拒不参与者有相应的处罚措施。对于公民个人,通过接受继续教育,可提高自己的劳动技能和职业能力,为个人的发展创造更多机会。
3.推进课程改革,增强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的实效性
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应重点讲究科学性、灵活性、实用性。在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系统中设置有由教育界、企业界人士共同参与的课程开发委员会,主要负责职业教育课程的开发、审查、实施、评估等,委员会根据社会变革、行业需求,为不同人群、岗位需求等对课程进行更新和调整。在我国高职院校继续教育课程中,要提高继续教育的实效性,必须大力推进课程改革。首先,在课程内容上,要强调学科知识实用性和广泛性,是技能和知识有机结合,坚持以职业对知识和技能的实际需求为课程设置的依据,兼顾理论和实务,注重学生职业适用性和个性发展的需要。其次,课程的实施过程由地方经济、行业、学校的共同参与。具体来说就是学生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和职业技能训练必须无缝对接、有机结合,这样一方面学生得到了必要的职业训练和技能提升,行业企业也可以从中把学生在工作岗位实践中出现的问反馈给学校,对教学内容及过程进行针对性的调整和完善。最后,高职继续教育要进行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在教学方法方面,应该大量运用讨论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实际操作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要充分运用互联网、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物联网技术等增强教学效果。
四、结语
发展职业教育继续教育是促进就业、推动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大力推进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发展,必须由政府、行业企业、学校三者之间形成相互配合和支持的有机整体,即政府制定配套措施,企业积极参与与配合、职业院校提供优质教育服务,三者协调统一,共同努力,才能促进和保障高职继续教育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邢志国.对高职继续教育发展的一些看法[J].课程教育研究,2014,(4中旬).
[2]许杰伟.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现存问题及完善对策分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11(上)
广东省作为国家经济强省,人才需求旺盛,但其教育发展存在一定的滞后,优质教育资源短缺,高等教育规模偏小。截止到2007年,每万人口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只有120.34人,排在全国第19位,每万人口成人本专科在校生为45.6人,全国排名第9位,教育现状明显与经济发展状况不相适应,与广东省建设人才强省和文化大省的目标存在明显差距。建立学习化社会和满足社会成员终身教育的需求,努力实现教育公平已经成为当代教育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构筑具有广东特色、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这些战略目标的设定与实施,刺激、推动并紧紧依赖于广东省继续教育的成熟与发展,也督促我们继续探索广东省继续教育的发展路径,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一、宏观政策建议
虽然继续教育在教育体系中与经济联系最为紧密,但它毕竟属于人才教育,具有教育周期长和效益滞后的特点,很难成为投资的热点,试图完全由市场决定其投入,势必导致投人的不足。同时,继续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超前性特点,要实现经济发展对教育战略的要求,不但要有市场调节,还有赖于教育计划的干预以防止人才资源的短缺。所以,科学的教育运行机制应当是既来源于社会需求的拉动,又依赖于政府的推动。
(一)政府应高度重视发展继续教育
继续教育主要是为地方经济服务,各级政府应作出支持继续教育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决策,实现继续教育和区域经济的互动发展。
1 加强对继续教育的统筹协调
广东省应加大政府对继续教育统筹领导的力度,强化地方政府对继续教育的统筹管理,主要在以下四个方面:(1)统筹规划。促进继续教育的规模、结构、发展模式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保证继续教育与其他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2)统筹办学。在坚持政府举办继续教育的同时,统筹、协调和支持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企业和社会力量办学,形成政府主导、行业企业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办学的多元办学格局。(3)统筹资源。打破部门界限和学校类型界限,整合和利用现有的继续教育资源,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优化学校的布局结构。(4)统筹政策制定和实施。如统筹招生就业制度、统筹专业设置等,形成有利于继续教育发展的经济社会环境。
2 加大继续教育投入力度
继续教育的直接受益者,除了受教育者个人和接受继续教育毕业生就业的企业外,社会是最大的受益者。不同地区在经济发展与教育的衔接关系上有两种不同循环的趋向:一是良性循环,即经济发达一高教育投资一高素质的人一高劳动生产率一经济发达;二是恶性循环,即经济不发达一低教育投入一低素质的人一低劳动生产率一经济不发达。目前,广东省欠发达地区继续教育大多数处于恶性循环之中,与发达地区继续教育差距有扩大趋势。继续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是这些地区继续教育发展的瓶颈,应增加对这些地区继续教育的经费投入,其增加部分主要应来自政府的筹措。
(二)调整继续教育的布局和专业结构,形成品牌优势
广东省“十一五发展规划”提出加强区域协调与合作,前瞻性、全方位地重构广东省区域发展格局,逐步形成主体功能清晰、发展导向明确、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区域之间分工合理的有序发展格局。目前条块分割、自成体系、分散办学、专业重复设置的状况严重地制约着继续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调整继续教育的布局结构,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继续教育资源是改革和发展广东省继续教育区域发展不协调,人才分布结构性矛盾的重要举措,也是提高广东省继续教育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有效途径。
1 规划合理的教育结构与布局
继续教育要根据区域经济的结构、布局、水平等因素,确定继续教育办学单位的专业结构和学校布局,确保人才结构与社会人才需求相一致。
广东省经济发展区域中珠三角、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各有自己的特色,广东省政府应调整结构布局,发挥区域优势,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长远规划。继续教育应抓住这个契机,按照国民经济的发展规划,制定继续教育的发展规划。根据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广东省四大经济区域内继续教育的发展趋势为:珠三角的继续教育应多方面发展,特别是现代装备业和制造业、电力、海洋、金融、电子信息、外贸、现代服务业等应作为优势专业大力发展,培养大批中高级人才,充分发挥该地区的资源优势和地缘优势;粤东、粤西经济区应加大渔业、水产加工、海洋、旅游等作为优势专业;粤北经济区应逐步发展成为重要的农业基地、原材料基地、机械工业基地和新的经济带,该经济区的继续教育要把其所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作为长期培养的重点,把农业种植、农产品加工、原材料加工、机械等专业作为优势专业,常抓不懈。
2 建立多元化的继续教育办学体系
推进继续教育体制机制创新,面向市场,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充分调动企业、行业和社会力量举办继续教育的积极性,明确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和企业举办继续教育的责任,强调依靠行业企业发展继续教育,推动继续教育举办单位与企业的密切结合,并进一步强化企业职工培训,举办、联办继续教育,安排教育培训经费,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
3 打造地区品牌优势
“品牌应该是目标消费者及公众对于某一特定事物的心理的、生理的、综合性的肯定性感受和评价的结晶物。”面对教育市场激烈竞争的格局,继续教育必须不断创新,形成自身的优势“产品”,以获得教育对象及社会的认可与尊重,求得生存与发展。广东省的继续教育应通过挖掘地区优势、突出地区特色、营造地区亮点,打造出地区性的继续教育品牌,以形成广东省继续教育的活力与生命力。在继续教育发展中,要强化创新理念,抓好继续教育的文化品牌;强化需求理念,打造继续教育的质量品牌;强化服务理念,营建继续教育的窗口品牌。
(三)实施倾斜政策,促进弱势群体继续教育的发展
广东省流动人口多,农村人口、贫困人口也占一定比重。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这一部分弱势群体的继续教育需求应受到关注。在社会转型时期,市场竞争中的“马太效应”使得具有资金、权力、能力和地域等方面优势的人群,处于优势积累的有利地位,而承受力最低的社会弱势群体承受了最大的改革风险冲击。教育对于改变社会弱者及其后代的贫困处境起着根本性的作用。
1 针对地区性的弱势群体
(1)调整教育布局,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大对经
济欠发达地区、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促进继续教育的均衡发展。(2)调整收费政策,建立合理的收费制度并完善各种助学机制。(3)改革招生体制,根据地区间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向落后地区倾斜,扩大招生范围,满足人们平等的受教育需求和地区对人才的需求。
2 针对流动性的弱势群体
广东省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广大流动人口的贡献。流动人口特别是数以千万计的农民工群体,在他们的城市生活中劳动艰辛、收入微薄、生活简陋、地位低下,他们接受继续教育,参与有组织学习的机会也较为匮乏。对于他们中间的绝大多数人而言,通过教育机会获得而实现社会地位的改变是教育公平的重要体现,也是广东省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选择。因此,从根本上讲,要制订相关政策措施扩大广东流动人口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促进广东省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二、微观政策建议
(一)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根据广东省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是继续教育的主要目标。必须加强专业教师技能培训和考核,从而保证教育目标的更好实现。
1 改革和完善教师继续教育体制,树立终身学习意识。要利用各种渠道,鼓励教师不断学习、继续充电,形成文化基础知识宽厚、专业知识扎实、相关知识宽广的“T”型知识结构,由原来的单一“专型”,转变为“博十专十新型”的合格教师。
2 招聘引进,加快兼职教师队伍建设。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相对稳定的外聘教师队伍。由于这些外聘教师大都是来自相关企、事业单位的优秀管理人员。他们的专业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除了承担部分专业课教学任务及实验技能指导工作外,还能对在校专职教师起到“传、帮、带”的作用,加快教师队伍向“双师型”素质结构转变。
3 建立校外兼职教师流动站。通过签约形式,吸收知名专家、教授来校工作,讲授本专业的前沿科学技术知识,并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和科研成果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创业教育及技能培养。知名专家的参与,不仅降低了办学成本,而且扩大了学校的社会影响,提高了学校办学声誉。
(二)加强产学合作,实行“订单”式学生培养
继续教育要建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体现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的教学特色。在技术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上,仅靠学校课堂教学是难以实现的,还要大量依靠社会实践。产学合作是学校与地方经济建设结合更为密切的一种特殊类型的教育,是培养高质量实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充分发挥企业和用人单位的作用,把社会积淀的人力资源和物资资源充分吸收到继续教育中来,探索和建立产学结合的长效机制,开展“订单式”培养不失为一种良策。
(三)设置合理的继续教育课程
成人学员不同的心理成熟水平和认知特点从根本上决定着继续教育的课程设置必须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强调以成人学习者为中心,强调成人学习者的参与,强调要使课程与成人学员工作和生活情境相结合。针对当前继续教育课程目标确定和结构设置方面存在的缺陷而导致的继续教育过程上的不均等问题,应考虑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 继续教育课程目标确定
首先,继续教育课程目标的开发要全面考虑成人学员的需要、社会生活的需求和学科的发展。作为继续教育课程目标所依据的社会生活的需求,从空间上应包括成人学员所在的工作单位、社区乃至广东省和整个人类的发展需求,从时间上则既指社会生活的现实需要,又指社会生活的发展趋势和未来需求。作为继续教育课程目标所依据的学科发展,则需要明确知识的价值是什么、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谁的知识最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