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大全11篇

时间:2022-10-02 21:02:26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中学语文教学研究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

篇(1)

一、更新了教学思想

教学思想的变化是改革教学的先导。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学受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加之后来“”十年的动乱,语文学科的性质被抹煞,致使广大中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思想混乱,教学无所适从。

党的制定的路线,不仅给全国的经济吹进了春风,也给中学语文教学拨开了云雾。继“拨乱反正,正本清源”之后,湖北省中学语文教学也渐渐地举起了“改革”的旗帜。不过,要改革,统一认识,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第一要著。湖北省中学语文教师是怎样更新教学观念的呢?

(一)破“满堂灌”为“启发式”

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是扼杀学生活力的一种教学模式。其实质是不信任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正因为如此,教师教学只是一人唱独角戏,把知识嚼得细细的,一口一口地喂给学生。这样一来,学生在听教师讲课时可以不动脑筋,只要能像“容器”一样装进知识就行。不管你消化不消化。是懂了还是没有懂,教师是不多过问的。换句话说,教学任务的完成只是以教师讲授文章数量的多少为标准,例如一册《语文》课本内有30篇文章,教师全部“讲”了,那就算这位教师一学期的教学任务完成了。这是一种只看数量不问质量的衡量标准,是极其片面的。如若不改变这种状况,教学质量是难以提高的。

当然,我们只是认识到“启发式”教学是冲破“满堂灌”教学模式的最佳途径,于是,1982年我们就在全省范围内提出了“改革课堂教学必须坚持启发式”的研究课题,通过报告会、示范课等形式提高教师的认识,转变观念,努力实践,提高效率。

现在,湖北省中学语文启发式教学研究仍在深入探讨之中。

(二)破“讲堂”为“学堂”

在启发式教学研究的启发下,湖北省中学语文教师对“教师中心论”有了进一步认识,一致认为,启发式教学不仅仅是一个方法问题,它是对“教师中心论”的否定,同时,要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还必须进一步明确教学的实质,弄清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地位,掌握启发式教学中的技巧性的问题。否则,启发式教学就会流于形式。“满堂问”就是“满堂灌”的一种变式,一种翻板。于是,1983年我们又在全省范围内提出了“中学语文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学”的研究课题,真正解决教学的方向问题。

从那时起,这一研究课题不仅在我省范围内,而且在全国范围内也油然兴起,其影响是深远的。

(三)破“无序”为“有序”

在课堂教学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渐渐地把目光投向了作文教学的研究。其中,就是要解决作文教学中的“无序”问题。阅读教学教师还有课本,作文教学呢,教师手中无遵循的凭据,一上作文课,教师就摸脑袋,处于盲目性和随意性状态。这如何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呢?基于这种情况,我们开展了作文教学的调查及作文序列的研究,并编写了《初中作文自能训练序列丛书》。

不仅如此,为了切实提高作文教学的效果,我们还开展了作文教学全程性的指导研究活动,积极开展学生的文学社团活动,每两年举办一次全省学生的作文竞赛,等等。

现在,湖北省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的面貌已得到了根本性的改观。

(四)破“教书匠”为“教育家”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教师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有效地解决教师队伍中的“断层”现象,我们一方面致力于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另一方面把培养青年教师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使他们能迅速地成长起来,成为教学能手,直至教育专家。我们的措施是:举办各种类型的理论培训班;举办各种类型的研究活动;举办青年教师的优质课竞赛及其论文评比活动;提供实验科研课题,鼓励他们参加课题研究等。

20年来,湖北省已涌现出了一批教坛新秀。有不少教师在全国已赢得了荣誉,被称为教育专家了。

二、结出了丰硕果实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20年来,经过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湖北省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已结出了丰硕果实。下面列举几例:

(一)单元教学研究初见成效

1988年至今,湖北省中学语文单元教学课题研究已有11个年头了。课题名称是:三段六步多课型能级递进式单元教学。“三段”,是从学生学习的年段而言的;“六步”,是体现每一单元教学的步骤或环节;“多课型”是针对不同的课文内容在每一单元内的地位所采用的不同教学方式;“能级递进”,是指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具体地讲,就是从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表达到鉴赏。这个“递进”是循序渐进的,是滚动式发展的。我们之所以确定这样一个研究课题,主要是因为它能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体现单元教学整体性原则,以及所要达到的培养目标,即能级递进。这个课题的名称也不是从一开始就有的,它是从实践教学中渐渐明确的。从而也说明了一点,我们在单元教学研究中也走过了一段从蒙胧到逐渐认识的曲折过程。

现在,单元教学课题研究不仅深入人心,而且在全省范围内已广泛开展起来。起初只是在初中开展实验,现在已有不少高中教师也在运用单元教学的原理实施教学。

实施单元教学后,教学发生了哪些变化呢?从教师方面讲,普遍增强了三个意识:目标意识、整体性意识、流程意识。从学生方面讲,普遍增强了三种能力:自学能力、综合能力、迁移能力。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实施单元教学后,避免了过去教学中机械重复的现象,不仅能提高教学效率,增加教学的容量,而且能减轻学生的过重负担。正如有的教师说:“传统的一课一教,贪多求全,胡子头发一把抓,轻重不分,主次不明,样样要求学生掌握,学生囫囵吞枣,食而不化,死记硬背,恶性循环,造成学生过重的负担。单元教学要求围绕单元目标,在一个单元内按规律、有序列地完成一两个重点教学任务,突出单元内相对集中的主要目标,分清主次,重敲轻点,完成单元教学任务。这样不仅强化了重点,增强了教学力度,同时,相应地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提高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负担,这正是我们教改的目的。单元教学能达到这一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讲,证明了单元教学的可行性及其推广的价值。

今年下半年,根据全省单元教学的发展状况,我们将准备邀请专家评估验收,作阶段性的小结,探讨深化问题。

(二)课内外衔接研究粗具规模

在单元教学研究的基础上,研究的领域又有所拓展,1993年,湖北省宜昌市提出了一个新的研究课题,即“课内外衔接语文能力训练”。现在,这一课题研究已经历了五个春秋了,遍及宜昌市的城镇和农村,平原和山区,深受广大教师和学生的欢迎。1998年,刘国正先生两次到宜昌,第一次是进行实地考察,第二次是进行深入探讨。特别是第二次,他带领了人教社及全国中语会的领导、学者、专家一行10人对课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影响是深远的。

为什么该课题能迅速发展并受到专家们的高度重视呢?正如国正先生所说:“语文教学一与生活相联系,必将面目一新。宜昌搞的课内外衔接实验,本质就是语文教学同生活相联系。语文教学要联系生活,只靠课内是不行的,还必须把脚伸到课外去。”他还以《语文教学与生活》、《展开双翼才能腾飞》为题充分肯定了实验课题的方向。

正是因为方向对头,所以实验见效很快。对语文课,现在宜昌市的语文教师普遍乐教,学生普遍乐学。他们的课堂教学充满了生活的气息,他们的校园环境增添了文学氛围,学生的视野开阔,知识面宽,自学能力强,谈吐明快,举止大方。这就是该项实验所带来的效果。

不过,这项实验虽经历了五年,但毕竟只是刚刚起步,还有许多问题有待研究,不断完善。今后要加强研究的力度,突出课题特点,在“衔接”二字上下苦功夫;加强科学管理,使实验纳入科学化的轨道。

(三)素质教育研究正在深入

实施素质教育是近几年提出的一个新的研究课题,我省广大中学语文教师不仅十分关注,而且也积极参与了研究活动,特别是鄂西边远的山区——鄂西自治州,那里的教师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申报了该项课题的研究。我们可以这样说,该项课题研究在湖北省是全面性的。为什么在“应试教育”笼罩下的今天,教师对素质教育研究还有这么高的热情呢?这与教师对素质教育的认识提高不无关系。特别是语文学科,教师看到它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更增添了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呢?我们的基本作法是:

第一,加强素质教育宣传力度,努力使教师转变观念,树立现代教育思想,在全面培养学生能力的基础上,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及其创新精神。

第二,突出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梳理知识内容,明确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有机渗透道德情操、民族意识、个性心理等教育内容,使学生早日成为“四有”新人。

第三,占领课堂主渠道,遵循教学原则,努力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正确处理主体与主导的关系,培养学生自立、自尊、自信的精神,积极学习,提高能力。

第四,倡导开展各种语文活动,密切联系社会生活,不断扩大知识视野,在实践活动中提高综合能力,为今后学生走入社会打下基础。

第五,改革考试的内容和方法,发挥考试的正确导向作用,有利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有利于改革课堂教学,有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等等。

第六,提高教师的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不仅要求教师有较高的业务能力,还要求教师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高尚的道德情操,为人师表。同时,教师还要懂得教育规律,用正确的、科学的教育方法,促进儿童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否则,就会迫使学生偏离正确的人生轨道。所以,我们要下大力气抓好教师队伍素质提高。

现在,素质教育课题研究还只能说刚刚起步,阻力还很大,但为了祖国的未来,我们是有信心和决心坚持下去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初步看到湖北省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展状况,它是有领导、有计划地把改革逐步引向深入的,而且有一条明晰的发展轨迹。其间,我们还大力地鼓励个人的钻研精神,积极开展教改活动,如武汉市六级教师洪镇涛的“本体”课题研究,荆州市沙市区教研室特级教师邓嗣明的“情感目标”课题研究等都在全国颇有影响,为湖北省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增添了光彩。

三、看到了美好前景

回顾20年来我们所走过的路,的确令人欣喜。它为我们证明了一条真理:只有改革,才有出路;只有改革,才能兴旺;只有改革,才能发展。

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20年时间只不过是一次短暂的停留,今后,教学改革的路还很长,任务还很艰巨。尤其是面向21世纪,不知有多少新的课题等待着我们去开掘,现有的课题还需要我们去深化,任重而道远啊!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为了湖北省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美好的明天,我们应该义不容辞,加倍努力。为此,我们还必须注意:

第一,积极学习教育理论,努力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教改实验已经证明,没有教育理论指导,教改的成效不会大,甚至坚持不下去,依然走回头路。即或有的实验有些成效,但因缺乏理论而失去了指导的意义,因此,掌握理论依据是教改成败的关键。当前,我们引进的国外先进理论不少,国内许多教育专家总结的经验也不少,特别是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三老”的教育思想,都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的。我们只有掌握了这些理论,才能站在理论的高度、时代的高度去审视问题,才能大胆地去开拓进取。

篇(2)

现在是知识科技高速运转、迅速膨胀的年代,从发展的角度来看,莘莘学子身上的责任是赶超世界领先科技水平。语文作为一项首要的交流技能,在人们交流文化中起到了无法代替的作用。然而,从多年的从业经验来看,很多人对语文缺少一种热情,缺少一份学习语文的积极能动性,为了更好地解决这种现状,许多错误的观点都需要有效地解决。

一、教学方法的转变

为了有效地带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做到一种课堂内外的有机结合,使语文学习有更加广泛的活动平台,让语文的学习充满活力,作为教学人员应指导学生在日常的活动中学并且用于实践,通过课外的这种活动来把课堂中学到的知识丰富充盈。在学习课本知识、课内知识、校园文化知识以外,我们还要兼顾其他学科的学习,做到课本和实践相结合,这样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整体修养和综合素质。对阅读的训练也要从对课本的掌握,逐步涉及到课堂外面的一些知识,有电脑和其他媒体的也可以通过网络学习;对于写和说,一定要注重课外的练习,把课内学到的知识在课外进行一个巩固和深入,并且应用于生活中。在很大程度上,综合学习充实扩展了学生的知识,但是也存在这一定局限性,就是它只是给予一个大致方向和参考数据,其他知识学生应该通过自己来掌握学习。以往大多数的知识都是从教材中汲取,以教材为指定学习范围,这就导致了教材的禁锢性,教材在教学中成了一把“枷锁”,随着教学方法的改变,教材也不断地向外扩展,目前它只是给教师一个引导,在学习方面还需要教师对内容做更细化的分析,总结更全面的知识理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伴随着教材的改革,由以往的禁锢到现在的开放,教师也面临着重大的考验。这就要求教师在以后的学习上不断深化自己,增强学习意识,不断完善教学思路,重视对书刊和网上的学习,从而有效地转变教学方法,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筛选,从相关领域获取最大的知识量。老师授课的方法也是教学方式转变的一个环节,老师在授课环节应该把学生放在首要位置,讲课作为辅助,从而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2.融入其他领域科学知识

语文教学本来就和其他学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相辅相成。“拓展语文教学的层面,融入其他学科的知识”“语文教学和非语文学科的相互交流”“实现跨层面教学,和其他领域做到融会贯通”,以上几点在语文教学中反复被提及。以往的教学都是侧重学科教育,没能跟其他学科有个很好的融入,知识的积累都是为了学习语文而学习,忽视了语文教学的总的囊括作用和实用性。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无处不用到语文,用语言来表达情感,展示社会百态,当然无疑也会涉及到其他学科的知识,正所谓语文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着一个不能缺失的角色。从阅读文章编排上看,主要侧重点是学科知识,但是从综合教学上看,跨领域的学习尤为重要。在做一个专题的时候,教学面主要涉及到科学和人文,学生可以综合相关知识或者是求教其他领域的老师,通过交流学习,提升语文学习能力。我们所掌握的语文有多种性能,其中可能涉及到文学、实践、知识、人文等。在我们的生活中语文扮演了多种角色,既能用语言进行学习交流也能够表达我们的情感,也能够展示我们的内在修养。语文这门学科其实是很有内涵和趣味的学科,但目前而言,一成不变的语文课,老师在教学中只是起到了一个讲评材料的作用,而没有让学生对语文课有一个参与互动,体验语文课的乐趣,体会语言的内涵和运用语言强大的内在美,课堂成了一个剖析文章内容和思想,讲解老套课后练习和知识点的“听堂”,从而导致了学生习惯了去听而不是去感受。目前教学中的写作还是以直接授课,反复强调,多重灌输的方法,忽略学生的言语表达和文字运用的能力训练,这与语文教学的初衷相背离,因而,转变教学模式,转换教育方式,才可以提高语文教学能力,跟上课程改革的步伐。

3.以学习内容来决定讲课方式

不同的学习内容有着不一样的讲课方式,多重的讲课方式对授课内容也有一定程度上的推进,学习内容和学科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于语文学习也是同样的道理。为了顺应语文学科的演变,语文教学的统一性,广泛性和教育的多重性,教育讲课的方式也就出现了多重性。以往的语文教学都比较单一,内容老套,模式老套,从而割裂了语文教学和生活之间的纽带,从而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模式,禁锢了学生的思想,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打消了学生对文字的念想,最终影响了教学成果。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语文教学也展示了多种姿态,单一从扩展学生创新理念为培养目标的教学就有十几中,这里不再做一一解答。在语文教学中,多样性的教学方法是必然趋势,所以应运而生的是主次相结合的教育模式,这也是语文教学综合性的一个展现。

4.正确对待教学中的联系

现有教育体系中讲求“学生是主体”教育“重视学生自主能动性和引导学生养成良好习惯”“教学中师生地位平等交流”“老师只在教学中只是起到组织引导的作用”,清晰展现教育中师生的一个平等立场。继而改变了以往教学中老师讲课,学生听课,老师编排课程,学生一味采纳;老师地位高人一等局面,形成了师生平等协作的关系。我们引用布鲁纳的一句话说,“老师和学生协作”,这就表示了老师不再是单一的讲授课程,而是采用跟学生是一种互动的模式,做到一个组织引导。这样也巩固了老师的一个领导作用,也赋予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置。

综上所述,语文课程在语文教学中处于首要位置,从根本上详尽地展现了语文教学的目的。语文课程和语文教学方法的改变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的变动都会影响到另一方面,所以在教学中应该正确认识二者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篇(3)

信息化教学环境下,学生可以接受更多的教学资源。所谓中学语文课堂的教学信息化就是指教师利用信息化设备整合更多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资源,并通过不同的课堂展示与教学途径,让学生在信息化教学氛围中提升学习兴趣,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信息化设备与教学思路来开阔学生的语文视野,让他们保持较好的语文学习能力。

一、教学视觉信息化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要想获得实质性进展,课堂教学视觉的信息化是必不可少的改进发展环节。就中学生语文课堂学习反馈调研结果来看,视觉给学生信息处理与收集带来较大的影响,较好的视觉教学呈现效果能够有效带领学生进入语文课堂的信息氛围中,使得学生逐渐领会课文中的信息。在传统初中语文教学环境中,教师通常采用板书呈现的方式来向学生传授书本中的知识点,虽然在过去长时间内给学生带来了较大的知识性收获,但是随着教学技术的现代化发展,其时效性差、模式单一的缺陷逐渐凸显出来,不能给学生带来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多媒体教学设备是当前信息化环境下能够给学生带来充分视觉冲击的方法,其表现方式新颖,不仅在资源整合度上能够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体验,在视觉呈现方式上包含视频、图片、音乐、文字等多种形式,为教学视觉信息化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比如,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册课文《风雨》的教学过程中,我利用了多媒体设备进行了课堂视觉教学信息化的改造,将作者贾平凹笔下的“风”和“雨”的形态以及内化的情感充分表现出来,给予学生思考和体悟。例如,在讲到“垂柳全乱了线条,当抛举在空中的时候,却出奇地显出清楚,刹那间僵直了,随即就扑撒下来,乱的像麻团一般。杨叶千万次地变着模样:叶背翻过来,是一片灰白;又扭转过来,绿深得黑清。”时,我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将网上的相适应的风景视频摘录并展示出来,给予学生“风雨”动和静的感受,让学生在声音、动作的环绕氛围下充分领会作者在实情实景中的心情变化,以及描述风雨且字句不提风雨的语言巧妙。

二、课堂教学听觉信息化处理

当前中学语文教学形式较为单调,学生不能在单一的教学模式中获得更多的学习体验与收获,要想在信息化环境下充分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教师一定要整合各种信息接收的途径,让学生在多元化的有效信息途径中学会思考与品味,从而在新时期语文教学环境中实现自身语文鉴赏、学习以及运用能力的提高。那么,如何在中学语文课堂中进行有效听觉信息化处理来为学生提供一个有效的信息空间呢?笔者认为,在信息化环境下,教师可以将音频与课文内容相结合,使得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感受到相应课文录音、节奏的变化,从而对课文内容的情感有着较好的摸索,形成一种感性思维。在运用音频信息材料的同时,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教学语言引导,让学生在想象、思考和品味的过程中学习语文、领悟语文、品味语文。

比如,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文《音乐巨人贝多芬》的教学过程中,我将课文主题贝多芬与音乐《命运交响曲》相结合,使得课堂主题“不屈命运”充分凸显出来,将课堂听觉信息化处理模式的教学作用与价值充分发挥出来,从而让学生获得充分的情感激发与引导。在进行课文内容与音乐材料结合的同时,我让学生进行课文朗诵,在朗诵的同时播放《命运交响曲》,体会主人公贝多芬的一生,让学生充分领悟贝多芬在巨大困难下不屈不挠、持之以恒进行音乐创作的精神。在课文朗诵和播放音频的过程中,我进行适当的语言引导,给学生带来恰当的情感体验,使其沉浸在主人公的情感世界中,继而将其内化,提升自身情感信息处理能力。

篇(4)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6-275-01

少数民族聚集地之一――广西,在这里很多地区自然环境恶劣,与中、东部地区的经济和教育相比有着很大的差距。从某种意义上讲,弱势族群教育一般是指处于恶劣、边缘的生存环境,生活条件较差,社会、经济地位较低,人口稀少民族群体的教育。例如:聚集在广西全州的一个偏远小乡―东山瑶族乡,很多人从小就讲瑶语,以至于很多小孩都不会说汉话,汉字读音不标准,到了中学便难适应语文教学[1]。我们迫切感到弱势族群教育正踉跄行走在边缘,由于城乡教育资源的差别,无法忘记那些徘徊在教育边缘上的孩子,从“学会生存”到“学会关心”我们的教育究竟落后了多少年?

一、少数民族中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东山民族初中,是全州县最偏远的一所中学。在这里人民群众朴实,由于历史的原因,习惯了其社会缓慢发展的步伐,适应不了现代化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包括现代教育知识飞速更新的状况。瑶族并非如史书所记载的“好山恶都”,而是历代统治者推行的阶级压迫以及随之而来的民族压迫政策的结果。近几年,在少数民族中学任教的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上有了很大的改进。但是,近些年在少数民族教学实践中,我们依然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和困难:

1、语言素养较差,教学效率低。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语言素养本是教师手里最重要的工具”,可见语言素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在少数民族地区,语文教师都受到本民族语言的影响,在语言素养方面还需进一步提高。所以在少数民族地区,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教学语言要朴实,不能做作。在教文艺性作品时,不仅要努力通过形象的语言,让学生从情境和美感中去进行鉴赏,而且还要通过理性的分析,指导学生进行评论,表述自己的观点;教议论文时,则应交错运用哲理性语言与形象化语言,使学生领会文章中情理相生的旨趣。

2、缺乏针对性和创造力。首先,教师没有正确意识到少数民族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所受本民族文化的影响,以至于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化过于普遍,学生没有正确领略到两种文化的衔接性,所以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找不到语文学习的兴趣。其次,针对性和创造性没有有效的结合。例如:课堂教学程式化,方法呆板。有的教师无论讲析哪篇文章,其教学方法几乎都是按题解、字词、分段、逐段分析、总结中心思想和写作方法这几个步骤进行[2]。

3、教学实践,并非是直线式的,往往有时会节外生枝或误入歧途,导致新教学观难以真正确立和践行。因此,作为教学及教学管理人员要经常进行反思评价,及时把握这一过程的相关信息,调整与新教学观相抵触或不和谐的成份,改变违背新教学观的行为或活动,不断强化新教学观的主导地位,从而使教学观与教学实践真正统一起来。

二、少数民族中学语文教学问题的几点建议

1、少数民族中学语文指导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特别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充分的打开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思维和想象。“生活处处皆学问,生活处处皆语文。”我们的教师不仅要把学生引向生活;还要学生们去观察生活;更要让学生们去感受生活,从而提高学生们对语文的悟性,让学生懂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3]。”

2、教学模式要灵活化。教学是一门学问,需要教师的探索。在少数民族中学语文课堂上,教师们没有准备是不行的,对于每一节语文课都需要提前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教师们应不打无准备之仗,在备课中,也不能仅仅局限于模式;要灵活多变;要充分搜集资料;还要考虑学生个体情况来破解疑问,从而提高每一节语文课堂的效率。这些都需要我们少数民族中学语文教师加强自身学习,提高自身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来完善自己的教学行为。

3、在少数民族中学语文教学上需要正确把握教师与学生双方的角色。同时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正确把握双方角色,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模式来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思维和独立学习的能力。在学生的学习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些必要的帮助和服务,以解决少数民族学生学习中的困惑,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从而达到师生互动的效果。对于少数民族初中语文课堂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们一定要正视之。这对于教师们来说,这是一个挑战,更是一个机遇,对于少数民族中学语文教师要提前做好准备,只有这样才能坦然处之[4]。

自古以来父母就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教师同样有这样的心态。新时期教师的教育工作越来越难做,要想保证少数民族中学语文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就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教育体制的变革,不断创新教学模式,这也是一个合格的初中语文教师所应该做的。我们的少数民族的教育不仅面临着资金的紧缺,更面临着思想的紧缺[5]。因此我们的整个社会尤其是基层地方政府应该多给予这些弱势的群体足够的重视和帮助,使他们能够尽快的摆脱政治上的边缘境地。

参考文献:

[1] 张天伦.偏远地区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 成功(教育),2011(04):23

[2] 黄金结.文化震惊:瑶族学生从村小到中心完小――基于对瑶山小学生的调查[J] 民族教育研究,2007(06)

篇(5)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8-0141-01

有效教学是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同时又是一种科学的教育策略。在当前农村中学扎实开展教学改革,认真实施新课程标准的条件下,既可以满足农村语文教师进行课程改革和教育教学研究的实际需要,同时也顺应了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因此,研究有效教学在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策略,具有积极意义。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追求的基本目标,教学要有效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该说,目前,农村的教学改革与过去几年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学生负担过重”的局面已经得到彻底改善。但是,教学低效或无效的现象依然实际存在着,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作为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师,科学理解有效教学理论,并运用其指导教学实践,已经成为当务之急。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是这样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

一、科学理解有效教学理论,自觉树立效益观念

“有效教学”的核心是如何让我们的教学更加有效,换一句话说,就是如何提高教学效率。这样就有必要首先弄清什么是教学效率。

教学效率,是劳动效率的一个分支,既然劳动效率是劳动成果与劳动时间之比,那么,教学效率的含义也可由此类推。教学效率应是教学成果与教学时间之比。教师取得了一定量的教学成果,所包含的教学时间越长,教学效率就越低下,如果教师投入了大量的教学劳动,却没有获得教学成果,那么,这位教师的教学劳动就是无效劳动,从另一种意义上说,甚至是对学生的一种伤害。所以,教师如何提高教学效率,关键就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在相对定量的教学劳动中尽可能地收获教学成果;二是尽可能在获得定量教学成果的同时减少教学投入,除此两种途径,就别无他法了。 另一方面,教师还必须弄清检验教学成果的标准,即衡量一个教师的教学成果,只能看这个教师所教学生是否在相对教学实践内获得了进步和发展,如果学生没有获得进步和发展,那么,教师即使是投入了大量的教学劳动,教得多么辛苦,他的劳动也仍然低效或者无效的。

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就必须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是否采用了合理的教学方法,是否实现了最佳的教学效果,是否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通过最轻松愉快的学习劳动收获了最大的进步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自觉更新教学理念,虚心借鉴他人成功的教学经验,不断提升个人素质,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有效教学。

二、科学确定教学策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是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起学生学习意向、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构建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的基础,也是教师开展有效教学的前提条件。

作为语文老师,“听”和“说”是两个重要的因素。首先,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学会认真听。给学生设定一个具体的、可操作性的、细化了的要求:一要专心,要听清老师或发言人说的每一句话;二要耐心,听别人讲话时养成不随便插嘴的好习惯,要在听清楚之后经过认真思考再发表自己的看法。三要细心,当发现别人发言不准确时,应学会客观地评价他人,不能重复别人的意见,最好提出自己新颖的想法。四要虚心,当别人提出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时,要学会认真分析,发现自己有错误时应该学会虚心接受,及时纠正。

其次,教师应鼓励学生学会表达,“说”即是表达。一要鼓励学生大胆、响亮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对于大胆发言的学生要及时进行表扬;二要指导学生紧扣课文内容发表见解,结合自身经历发表见解,联系身边现象发表见解;三要提醒学生正确运用关联词语、提示概要和适当扩展。

第三,教师还要重视鼓励“学生之间的相互倾听”。在整个探究过程中,由于学生学习经验背景存在差异,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对问题的理解也常常存在差异,这本身便是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教师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时相互倾听,不仅有利于学生摆脱以自我中心的思维倾向,还可以更好地对自己的理解和思维过程进行审视,并在讨论中相互质疑,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和自我反思,从而进一步深化认识,通过相互交流、争议,有助于促进更深层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完成学习过程中的探究任务,实现有效进步和发展。

篇(6)

石毅(1990—),女,汉族,贵州铜仁人,本科在读,单位:西南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教育。

摘要:现代教育理念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在此原则下我们更不能忽视学生间存在的差异和发展的不平衡。尤其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受学生基础和学生兴趣爱好的影响,差异性显得尤为突出。本文探讨了语文课堂教学如何处理学生的差异性。

关键词:差异性;目的;依据;策略

一、 中学语文课堂实施差异性教学的目的

语文教师经常会遇到学生的差异性问题,如学生成绩差异和个性品质差异,语文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尊重差异,并把此作为实施教学的依据。这就要求我们面向全体学生,实行因材施教。

教育中需要给学生分层次,若处理不好,确实会挫伤一部分语文成绩较差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对学生讲清楚分层的目是为了有利于教师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实际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为了有利于学生之间能够更好地开展语文合作学习,共同提高;为了教师能够更集中、更有效地关注、关心和帮助语文基础较差的学生。

二、 中学课堂实施差异性教学的依据

差异性教学要求我们实施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这能使低层次学生有反馈机会,有补偿的余地,使高层次学生有独立思考的空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差异性问题也应受到更多的关注。

我们可以根据中学生的语文成绩来分层,明白哪些学生已经掌握了所学习的知识点,哪些学生仍然需要强化;我们也可以根据学生语文的学习潜力来分层,老师可以将基础较差但潜力较好的学生拔高一个层次来分,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对潜力不好的学生提供一些培养潜能的教学方案;我们还可以根据学生语文学习的学习态度来分层,对那些学习自觉性/主动性高的学生少投入精力,多花时间在那些需要管理的学生身上。

并根据亚里士多德在两千多年前提出的公正的分配原则:“平等地对待平等的,不平等地对待不平等的。”应用这一原则可以较好地处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差异性的问题。而语文教师是处理这一问题的主导者,因此语文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重视对需要帮助的学生的培养,合理地分配教学资源,使学生在和谐平等的环境下学习语文。

三、中学语文课堂实施差异性教学的具体策略

讲清楚了分层次的目的和依据,一般来说,学生和家长是能接受的。语文课堂差异性教学的目的是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在语文课堂中实施的:

A、大班教学中教学设计的难易兼顾,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多角度;

弹性目标适用于全体学生,但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选择和完成各自力所能及的学习目标。教师不仅要对全体学生要求知识的记忆和了解,更要根据他们的知识水平,认知习惯进行思维和能力训练。教师要科学地制定差异教学的目标,对各层目标的完成,不必强求时间和量的统一,适当放进时间限制,允许学生在不同的时间和条件下完成不同的目标。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在大班环境中教学学生才是真正的个体。

因此在备课中教师不仅要备教法,更要备学法。力争做到凡是学生通过自己能学会的,教师不教,这样一方面节约了时间,同时又是学生掌握了终身学习的技能。凡能留做实践活动的时间,教师不占。因为教学大纲提出;语言教学必须增强语言实践的大量,使学生获得充分语言实践的机会,提高运用英语的能力。因此教师备课时要坚持以实践活动为主的原则。凡是学生自己能作出结论的,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积极思维得出结论,是他们学会从具体到抽象,从个性到共性的思维方式,从而事半功倍。

实行多种评价制度,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中可采用形式多样的评价方式,如评出努力倾听奖,积极发言奖,小小纠错奖等,把个人放入小组进行评价,是那些平时不认真听讲,好做小动作,乱插话的学生全部参与到小组评价当中,这样人人都不甘落后,不撤小组后腿,便会注意力十分集中地听讲,积极地参与。

B、调节孩子成长中的偏科问题,为语文服务;

中学语文课堂差异性教学在我们实践中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学生的文理偏科,有些孩子文科特别有潜力且对其有较大的兴趣爱好,而理科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另外一些学生则反之。教育上分文理是很好的,然而必须在学生选择文理科前仔细分析自己的状况,选理科看文科是差在什么地方,要是学习方法上的,是可以提高的,是自己思维方式上的,可能提高有一定的难度,可以根据自己能力的长处选择文科。毕竟学理科也是要学语文的,而且还有英语,有一定的理科底子再来学文科的话会更有好处,思维会更加开阔,在强调理性的时代,多一些逻辑和理性的文科生会更占好处。对于还在犹豫自己读文还是读理的学生,我们推荐他们通过潜能测试更好地了解自己,让他们在未来的路上,走得更好,在语文学习上更占有优势。

C、城乡教育,少数民族教育的区别对待,资源合理配置;

中学语文差异性教学在我国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城乡教育,少数民族教育的差距,通过语文资料的编订,教研活动的大量开展,合理配备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投资效益和教育质量。

还有一种方式就是配对帮扶,让一些师资力量、教育资源丰富的名校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帮扶一些乡村学校和少数民族地区学校,让他们在交流中互利共享,促进教育发展。

对于母语是非汉语的民族,我们要区别对待,放缓教学进程,大力开展针对他们的语文教学研究,让他们在自己的语言学习规律下学好语文。

D、采取多元的教学方法,把时间还给学生。

通过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探究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创新能力和参与意识;要通过开设带有研究性的实验课、活动课等,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哈佛大学本科语言教育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讨论、辅导、实验、角色扮演、案例研究、模拟法庭、独立学习等。牛津、剑桥等大学重视多学科交叉训练,对于开阔思路、培养现代科学人才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英国教育中提倡的批判式思辨也是创造性人才所需要的重要品质。英国互联网教育发展非常迅速,信息实验室基本是24小时开放,其网络课程在高校之间都是可以共享的,这非常有助于创新人才智慧交流与启发。所以,在创新人才培养上,我们应重点训练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开放性思维能力;强调教育的实践目的,并加强训练学生批判性思辨和多学科知识交叉的能力。

学校要加强对学生实践环节的教育,认真语言运用、作文、口语交际、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和实践性教学环节,其次抓好活动课的教学活动,把计算机和其他的数字媒体引进中学语文教学。培养语文教师具有崭新的教育观念,培养语文教师掌握合理的知识结构,激发语文教师具有独特的个性品质:如自信、喜欢挑战性工作,热爱创造性学生,富有幽默感,兴趣广泛,具有开放性,鼓励教师运用灵活的教学艺术,创造宽松的育人环境。(作者单位:西南大学)

篇(7)

语文教学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语文课堂不能没有艺术,否则学生上课的兴味就减去了一半,听一堂好课是一种艺术享受,这是对课堂艺术重要性的强调。课堂艺术的恰当运用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能够让学生真正地喜欢语文,走进语文,融入语文。在对语文课堂的艺术研究中提升初中语文教师的课堂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喜欢语文课,以此来优化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促进中学语文教学的健康稳步发展。

二、学生不喜欢语文课的原因

为了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准确找到学生不大喜欢语文课堂的原因,我们采取了调查、座谈和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进行了细致的调查。经过归纳,我们认为学生不喜欢语文课堂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课堂枯燥单一,学生不感兴趣。2.教师偏重课文,学生视野狭窄。3.学生生活单调,接触社会的机会少。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让语文课堂充满勃勃生机,寓教于乐,最大限度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力求课堂教学艺术化,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让学生喜欢语文课,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放飞学生的想象力;同时让教师也认识到精心设计教学流程,锤炼教学语言的重要性,更新教学观念,把语文课堂营造为艺术的舞台,力争做一个合格的艺术家。本文由收集整理

四、课题的研究方案与计划

1.准备阶段(2008年5月—2008年9月):(1)成立课题研究小组。(2)制定研究方案

2.实施阶段(2008年6月—2009年4月):(1)加强对语文教师的新课程培训并制定课题方案,领悟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2)以语文课堂为主阵地,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环节,探讨让学生喜欢语文课的办法,追求语文课堂艺术化。(3)设置生活场景,自主合作探究,使学生从语文小天地步入生活大课堂,在课堂上再现生活。

3.总结阶段(2009年8月—2009年9月):全面总结研究工作,统计和分析相关资料,撰写研究报告,请专家进行课题评审。

五、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办法

1.加强新课标培训,转变思想观念。我们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图书资料和现代网络资源,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课改等现代教育理念。

2.立足课堂教学,设计有趣的课堂,追求课堂教学艺术化。“设计贴近生活、生动形象、实在有趣的语文课堂,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创设愉快教学情境,寓教于乐。”这是我们语文组成员一致追求的目标,也是各备课组集体备课的核心内容。

3.深入学生,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归纳学生不喜欢语文课的原因。为了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准确找到学生不大喜欢语文课堂的原因,我们采取了调查、座谈和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进行了细致的调查。找出了学生不喜欢语文课堂的原因。

4.探究学生喜欢语文课的方法

(1)用灵活多样的导入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欲望。 课堂教学的导入是很重要的,导入是否精彩,直接影响着这节课的成败。因此,我们在一起讨论分析,达成共识。上课开始,教师要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导入,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迅速地进入角色。

(2)化解尴尬,激活课堂,体现教师机智。杨老师上《皇帝的新装》一课时,由于教室里坐着十几个听课教师,开始就遇到冷场,学生们都很紧张,课堂气氛沉闷,课堂教学不能按照我们事先设计的方案讲下去,我们都为她捏一把汗。只见她稍作迟疑之后,抬头微笑着说:“同学们,今天老师穿了一件新衣服,你们看漂亮吗?”学生的注意力立刻集中到她的身上,齐声喊道:“漂亮”。这句问话不是课前的设计,而是杨老师即兴的发挥,是教师的机智。正是由于

转贴于

这句问话,课堂气氛一下子轻松了许多,学生大笑,在轻松的氛围中进入下一个环节的学习,收到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3)课堂“留白”激活思维。“留白”原是国画创作中一种计白当黑的构图方法。在画面上留下空白,却能给欣赏者提供一个深远的意境,让欣赏者去思考,去补充发挥,和作者共同完成对作品美学价值的再创造。在进行教学活动时,不能用老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包办学生的学习内容。教师也可以像画家一样,留出大片“空白”,让学生补充,让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能动地去探索、思考和发现,更让本文由收集整理学生自主生成对文本的理解。

(4)设置生活场景,自主合作探究 ,使学生从语文小天地步入生活大课堂,在课堂上再现生活。

(5)追求艺术化课堂,精心设计贴近生活、生动有趣的语文课堂,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置身生活场景,自主合作探究,使学生由怕学语文到爱学语文,从语文课堂中感受到美与乐,师生共同努力把语文课堂构建成艺术的舞台。

(6)生活化教学资源和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

篇(8)

        教学实践证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不竭动力。如果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其学习热情势必高涨,学习效率会显著提高,教学效果便不言而喻。然而,传统语文教学形式呆板,内容枯燥,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因此,对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而言,趣味教学研究尤为重要。我结合多年教学经验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导入具有兴趣性 

        为了让学生尽可能早进入学习的角色,提起学习的兴趣,从而达到教学目的,我们要设计好的导语。特级教师魏书生老师在《教书篇》里说: “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人们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过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好的导语像戏剧的序幕,令学生心驰神往;像投石激浪让学生启开思维的大门,点燃智慧的火炬……把学生引入兴趣的大门,我在教学尝试中认为较好的方法有:

        1、音乐的熏陶与感染,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

        悠扬动听的音乐往往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和熏陶,从而深深感染学生,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如,《黄河颂》是选自《黄河大合唱》,是著名诗人光未然在时的作品。调动学生的情感是上好这篇课文的首要条件。为了激发并强化学生的爱国情感,我们也可以借助音乐的力量,通过直接诉诸听觉的音乐打动学生的心灵。上此课时,笔者先请同学们唱《国歌》作为情感铺垫,接着播放录音带中的《黄河颂》配乐示范朗读,其中充满感情的朗读以及激昂的音乐旋律深深震撼了学生们的心灵,接下来要学生体会歌词中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也就不难了。

        2、导入要激发好奇心。

        好奇心的激发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极大的兴趣,学习《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时,笔者先请同学们去收集有关“罗布泊”的现状的文章以及图片,并请他们说说现在的罗布泊。笔者总结同学们的观点是“现在的罗布泊是荒凉的大漠,是恐怖的无人区。”然后笔者请同学们欣赏一组画:美丽的湖泊,牛羊成群,绿树环绕,水如明镜,犹如仙境。笔者请同学们猜这个地方的名字,结果他们谁都没想到它叫“罗布泊”。笔者把答案告诉他们时,他们瞠目结舌,非常吃惊。“美丽的罗布泊怎么会变成恐怖的无人区呢?”同学们的好奇心被激发了,并带着疑问迫不及待地在文中寻找答案。这样的一节课无疑是富有魅力的。

        3、故事引入,让课堂产生一种轻松活泼的学习气氛。

学生都爱听故事,在新课之前讲一个小故事,使课堂产生一种轻松活泼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如学习《竞选州长》一文,有老师就用故事导入:马克?吐温发表《竞选州长》后,一次偶然的机会遇到了纽约州州长长霍夫曼,霍夫曼见到这位大名鼎鼎的小说家,便恶意攻击说:“马克·吐温,你知道世界什么东西最坚固吗?什么东西最锐利吗?我告诉你,我的防弹轿车的钢板最坚固,我手枪里的子弹最锐利。”马克·吐温笑着回击说:“我以为世界上最坚固、最厚实的是你的脸皮,而最锐利的还是你的胡须。你的脸皮那么厚,可你的胡须居然能够刺破它长出来,还不锐利吗?”故事引起了同学们的笑声,老师乘兴提出:“马克?吐温的语言特色就是幽默、辛辣,你能从《竞选州长》中说说这种特点吗?”好,我们今天就开始学习这篇课文。

        二、课堂要灵活多样 

        灵活多样的课堂是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施展的场所,能促进教学形式的多样化,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主要做法有: 

        1、案例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剖析生活点评大量的经典的创意作品,使学生开阔眼界,提高鉴赏能力,从作品中感受创意魅力,增加对创意感性认识,在潜移默化中提语文能力。

        2、多媒体辅助。在教学中广泛使用各种多媒体教学手段,图文并茂、影音结合,师生互动,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3、拓展阅读。语文水平的提升仅靠教材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通过介绍相关专业书籍和专业期刊、网站,指导学生有计划地阅读,拓展相关知识。

        4、参与比赛。比赛是检验学习效果的重要方式,贵在参与,能否获奖并不重要,但却是激发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和积极性的重要手段。通过指导参赛,在参与过程中检验自身水平,发现不足,看到差距,从而有针对性提高。

        三、形式灵活多样,提高作业兴趣

        在作业的内容设计上,我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精心选择内容,做到基础知识训练和能力训练共存,体现作业的思维性、生活性和自主性。综合起来,有以下几种作业类型:

       1、动手作画类。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忠实原文,动手以直观、形象的画面再现原文或部分段落。这样做,可以强化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受。并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

        2、搜集查找类。要求学生在“遇到问题,分析问题”、“所知甚少,欲知详情”“立足课内,放眼世界”的情况下,在课前或课后查找、收集资料,为学习课文,开阔眼界服务。

        实践类。各教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充分利用语文教育资源,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布置各类的实践性作业,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动手能力。

        3、想像类。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捕捉课文中可延伸、可拓展,又能升华和突出主题的地方进行作业设计,鼓励学生发散、变通,培养了学生的想像力。

        四、开展实践活动和延伸课外阅读,促进兴趣发展

        1、开展实践活动。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兴趣,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如,讲故事、古诗诵读、查字典比赛、作文评比、“我与好书交朋友”演讲比赛、出板报、办手抄报、讲民间故事、成语接龙等系列活动。活动过程中,要充分展示学生的特长优势。事实上每一位学生都有其特长和优势,有的字写得清楚、工整,有的普通话讲得标准、流利,要让他们尽情发挥语文的点滴特长。但是由于学生年龄小,还不能把所知的知识运用到实践活动中,这就要求教师在“做”上教,促使学生在“做”中学。在学生完成一项任务之前,教师要估计到他们会遇到的困难.并及时给予热忱的启发式的指点和帮助。如果说存在“兴趣+克服困难=成功”的公式,那么关键一环就是“克服困难”。教师必须把好这一关,既不能包办代替.更不能袖手旁观。

        2、延伸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它对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平时,我除了经常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勤奋好学的名人故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课外书之外,还每周为学生安排一节“读讲活动课”。活动课中,学生“读”自己在课外看到的文章,讲自己感受最深的事情。半个学年下来,全班同学都能轮到一次读讲机会。通过这样的课外阅读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锻炼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让学生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

        总之,我对语文趣味性课堂教学的性研究,仅仅是个开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必须重视课堂教学,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和各方面发展的主阵地,我们更需要不断地深入研究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在教学中大胆创新,不断探索,灵活运用,才能让我们的语文教学真正成为一门“愉快的艺术”,进而在兼顾语文课堂趣味性的同时获得高效。 

[参考文献]

篇(9)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没有章法,随意性太强;很多教师仍旧喧宾夺主,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落实,致使课堂效率低下,三维目标难以落实;教师在教学中,为提高教学"质量",拼体力,拼时间,形成了高消耗、重负担、低效率的局面。

在问题面前,我们认识到,科技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我们的教育对象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处在教育改革风口浪尖中的我们,只有与时俱进,大胆进行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研究与改革,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才能真正落实新课程理念的核心,发展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真正实现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

在此背景下,有县教体局教研室领导的大力支持,我校语文教师试图进行《构建中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研究,旨在改变学生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以学生主体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而富有个性地学习。

2.研究对象与研究步骤

2.1 研究对象。本课题研究以本校各班,根据四年级左右的实践研究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

2.2 研究步骤。总的研究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启动阶段(2015年3月DD2015年4月):制定课题研究的计划;成果形式:撰写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5年4月DD2015年9月):运用各种研究方法进行课堂实践,产生初步研究成果,形成语文自主探究高效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成果形式:撰写研究论文、教学设计、说课稿、教学反思、课堂实录等。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5年9月――2015年10月):总结前阶段的研究成果,形成语文教学中自主探究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产生书面成果,课题结题。成果形式:学生作品等课题研究相关资料。

3.研究方法与过程

3.1 研究方法

3.1.1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是行动研究法。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形成研究假设,选择研究对象,实施教育行为,以验证假设。在此基础上进行新的教育教学实践,多次反复,不断推进课堂教学向着自主探究高效教学的理想境界发展。

3.1.2 本课题研究的其它方法有:问卷调查法,观察记录法,心理测量法,教育统计法、文献研究法和比较与思辩的方法。运用上述方法需要进行必要的测试,并重视资料的积累。

3.1.3 研究过程。本课题研究的最终目标是通过课题的研究,进一步提升教师的课程素养,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乐学、好学的热情,让学生成为课程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我们将课堂作为课题研究的主要阵地,通过问卷调查、听课评课、开展校本教研等一系列的活动,有效实施研究。

3.1.4 问卷调查,课堂观测。课题开题前,我们首先进行一次学生问卷调查。其目的是了解课堂教学情况及学生的需求,为课题有针对性地展开做好前期准备。我们以选择题(单项或多项)的形式,设计了九个问题对学生进行调查。在一道"你如果喜欢上这门课,主要原因是:"选择题中,有70%的学生选择"课堂氛围民主。"在一道"你如果不喜欢这门学科,不喜欢的原因是:"的多项选择题中,60 %学生选择"教师讲课形式单一,课堂气氛沉闷。",只有10%的学生选择"学习有困难,学习能力不强。"接着我们课题组成员走进课堂,开展了一轮听课评课活动。其目的是了解课堂教学效果。我们听了数十节课,每次听课之后,进行诊断分析,对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

(1)教学目标模糊、虚化,教学效率不高。

(2)备课设计教学时,教师对文本细读感悟不深入不透彻,不能准确提炼设计语文基础知识、语文能力训练的内容,导致教学质量的低下。

(3)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真正体现,导致学生的个性、学习能力得不到发展。

(4)教师认识有偏差,误认为"热闹"的课堂就是成功的课堂。

(5)不注意课堂评价技巧,缺乏多元评价机制。

3.2 学习反思,加强实践

3.2.1 学习反思。开展"问卷调查"和一轮"听课评课"之后,我们认识到了存在的问题,意识到构建高效课堂模式的紧迫感。要达到我们期待的效果,必须反思自我,学习理论,受到启发。于是,课题组组织课题组成员认真研读了于春洋的《发现高效课堂密码》,认真学习了黄昭明的《走向高效课堂》、李炳亭的《高效课堂22条》等一系列书刊。

3.2.2 不断实践。有了理论做指导,教师开始摸索属于自己的一套模式。课题组经常进行课堂教学实践研究(说课上课),及时进行反思研讨。上课结束后,每位教师针对探索出的高效课堂模式进行分析、反思,课题组内认真评议总结。

在课堂实践中,我们还在每周教研会上,针对一个主题,进行研讨交流。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实施探索研究。

(1)"中学语文高效课堂下的自主学习"的研究。通过交流,大家一致认为自主学习需要教师为学生搭建平台。教师要创设情景,让学生展示个性;提出建议,激励学生展示个性;重视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展示个性。在教学中运用各种手段创设情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展示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中学语文高效课堂下的小组合作"的研究。

(3)"中学语文高效课堂下的测评"的研究。

3.3 总结反思。老师们在积极探索、不断创新的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并养成了善于反思、乐于总结的好习惯。开展课题实验以来,课题组教师认真撰写的论文和教学案例、教学随笔。可以说,在学习中思考、在实践中积累、在反思中提升已成为老师们行动研究的轨迹,课题的研究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更有力地促进了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

4.课题研究成效

4.1 认识成果。中学语文教学要重视课堂教学的优化,我们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张扬个性、展示自我,彻底剔除"硬塞知识的办法"。只有学生在课堂上能自主学习了,掌握了学习方法,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才会逐步走向高效课堂,才能促进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课堂要达到高效,就要求教师采取各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走进新课的学习。在教学中,教师要设计新颖的导课形式,如故事法、悬念法、实验法、紧扣题眼法、欣赏优美画面法等,为构建高效课堂结构作好准备;教师课前要从学生角度出发,根据学生的需求提供一切条件,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足够的信息资料,确保上课时学生能自主开展学习活动。

4.2 操作技术成果。我们构建了高效课堂的"三步五环"教学法步骤:"三步",学、探、测。"五环",自学、展示、探究、交流、测评。

4.3 效果。(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积极参与,乐学、会学,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了团队精神,逐渐形成一种合作学习的精神和意识,从而获得有效的合作学习。(2)通过本课题研究,教师们更加善于学习和交流了,教研意识也增强了,学校形成了一支爱学习、会研究的教师队伍。(3)在研究过程中,举办了多种形式的学习交流活动,促进了学习型校园的创建和积极向上的校园人文氛围的形成。

5.问题讨论与建议

5.1 研究的不足。(1)评价激励还处于浅层次,不够深入,效果不够明显。(2)课堂中学生主体作用得到了发挥,但在短期内,如果以成绩来衡量成效,还需要强化训练,又会在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负担。(3)时间有限,效果还需在进一步实践中体现。

5.2 建议。(1)此课题研究过程中,学校加大了硬件投入,

在所有的教室装上多媒体并联网,给每个备课室配打印机,实行电子备课,让信息技术全面为教师的有效技能实践服务,教师才有了更多精力投入到课前准备,这是高效课堂构建得以建顺利实施和开展的前提和保障。(2)在研究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时,可以先选两个程度较好的实验班,等到形成一套合理的模式后,再全面实施。(3)学案编写时要注意:(1)如何布置预习?预习要求和呈现方式怎样?老师要根据自己的学生特点确定。(2)设计的探究的问题应具有典型性和开放性。

参考文献:

篇(10)

课堂教学评价是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所进行的评价,主要是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行为及其效果所进行的价值判断。广义的课堂教学评价通常有过程和结果、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维度。

专题与组课和传统意义上的课堂评价相比又有其特殊性,专题和组课是基于教材在课标的指导下对教材进行深度的再次开发,对课堂教学方法进行合理的整合。就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而言,和传统的语文课堂相比既有共性又存在差异。

一、评价的标准如何界定

课堂评价必须着眼于学生,生本思想是我们从事所有教学活动和教学研究的基础。主体教学理论认为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响的活动过程,教师与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应该成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统一主体。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二、评价方法和策略因课而异

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这种评价主要是对教学过程的构成要素。因此对于教学过程的评价应立足组课整体,关注师生个体,同时亦不能忽视专题组课每节课间的内在的知识及目标的联系。

三、评价策略应分阶段实施

(一)专题教学课前预测与评价

专题组课教学依托教材,但同时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二度、三度的深入开挖。而执教者该把教材挖掘整合到什么程度,何等深度,这并不是执教者随心而定的。必须依据一定的原则,根据我们的教学活动以学生的求知需求为本,所以在进行专题组课设计之前应对学生的相关情况了如指掌。

(二)专题教学课堂评价向度初探

1.第一向度:学生和绩效。

学生的收获必须是评价一堂课好与不好的最重要的向度,必须放在第一位,其余的各项指标必须服从于学生是否确有收获这个大前提,必须为这个大前提服务。学生的收获如何判断,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考虑:

(1)学生的心理满足度。通俗地讲即学生是否喜欢上语文课。让学生从你的课堂中找到幸福感,来激发教学双方心灵“相通”,即“过程”的“健康快乐”,是语文教师应该努力去追求的。

(2)学生的社会“满足”度。通俗地讲即学生能够在考试、活动中“考”好。但在这里,允许我撇开我们所质疑的所谓“功利性”教育和“非素质性教育”,语文教师主要的“任务”依然是让学生考出“漂亮”的结果,这比言语中、口头上的“素养”更能让学生、家长、学校、社会满意,假如撇开这一点,就目前而言,语文课改也许还是一种抽象的“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已。我觉得,这是现实,不必掩藏,不能逃避。

综上所述,教学评价的目的促进教学,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有收获。不去调查学生的课堂心理满足度,不去看学生课堂的“考查结果”,故意“避开”恶评如潮的“分数”,这样的教学评价到底起了什么作用?有什么价值?这个答案我想应该是清楚的。毕竟,“中评不中用”是谁也不愿赞美的,谁也不愿接受的。

2.第二向度:内容与选择。

评价一堂课时,我们常常喜欢用“自主合作探究”或是“氛围”之类的词汇,但这些指标本质上应该属于教学方法的范畴。而教学方法的努力,其直接目的在于更有效地体现教学。教学内容不当,教学方法又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显得比较重要。

首先,我想申明的是,语文的世界浩如烟海,一节课却又转瞬即逝,所以,选择哪一点“浪花”有时并无法明确区分优劣好坏,况且,李海林先生提出:“我们确实拿不出一套真正为中学语文教学所学的语文知识系统。”因此,对一线的语文教师而言,与其花费时间“非议”教材,不如充分利用好现有的教材,因为这也是一群专家、学者冥思苦想后的智慧结晶,至少在目前,它是最“先进”的,我想谁也不应该或没有资格过于“贬斥”它。正如鲁迅先生所言,中国埋头苦干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所以,对于一线语文教师而言,踏踏实实教语文,上好语文课,对学生负责,对语文老师的称谓负责,这才是与“现实”相符的理。所以,除了教学内容中明显的科学性、准确性错误之外,不必纠缠于内容本身。我想说的是,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做到:认真思考,避免有明显的缺少价值,缺少方向、缺少目的的“弱势内容”。

我想,很多课之所以被认为上成了政治课、音乐课、活动课,都在于其内容的选择比较“弱势”,忽略或是缺少重视其实用价值取向。假如这些音乐、活动,甚至“说教”的内容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最大程度的作用,有明确的目的和指向,那么语文课为什么就不能上成类似于音乐课、活动课、政治课?

因此,对于一节40分钟的课,不要老想着给它“定性”,“扣大帽子”,这是在给一线的语文课堂教学添乱,找麻烦。对于日常的语文教学课堂,一线语文老师要注意:力求教学内容少而精,避免出现“弱势内容”,然后在少而精的内容上追求与学生之间的最大限度的沟通,追求激发最大限度的“产出”,这才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理性的选择。

3.第三向度:操作与达成。

篇(11)

课题将充分利用新作文杂志社广泛联系各个层次的作者,联系一线老师及一线中小学、高校作文教育教学专家的作者资源与专家资源优势,为课题提供精到实用的学术信息支持;将发挥杂志发表推广的媒体优势,为课题研究的新鲜思想观点、新鲜经验做法提供第一时间推广传播支持;将依托新作文杂志社隶属山西出版传媒集团的出版平台与课题研究同步开启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性出版计划,动态出版生成课题研究专著等课题成果。

二、课题研究的三对关键词与三大基本方向

第一对关键词是:梳理与总结。与之对应的一大方向是全面梳理活跃在当下中小学作文教学实践中的方法与内容、思想与流派,为宏观上把脉中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提供切实的依据。第二对关键词是:研究与推广。相应的方向是选择写作学界、作文教学界前沿的理论与体系,研发先进理论,与教学一线实践对接并推广可行方法与途径,实现科研理论向教学实践的产业化转变。第三对关键词是:创新与发展。与之对应的方向是集大家智慧,百花齐放,催生更为新鲜的作文教学新理念、新方法。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范畴

1.作文教学目的、原则研究

新课标所制定的作文教学目标与作文教学实践距离研究,微观课时、单元、学期、学年作文教学目标的设定及结构研究,以“自悟”为目标的作文教学目的研究。

动力学原则、先放后收原则、自悟原则、大量读写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因地制宜原则、个性化原则等,从这些原则中查找最根本、最普适的规律,并进行概念的准确界定。

2.作文教学内容与过程研究

兴趣、主题、结构、语言、语感、思维、文体、技法训练与方法研究,作文过程中思维外化与内化对比研究,作文基本功构成及提高研究。

作文步骤研究,作文教学阶段整体目标、知识结构及序列安排研究。

3.作文课堂组织研究

课堂实施过程研究,不同地域、不同家庭背景、不同经济发展环境下作文教学的因材施教问题研究。课堂结构、课堂组织形式类别、个别辅导、小课堂、大课堂等。

4.作文教学教材研究

各类(含社会培训)作文教学教材特点及各自适用情况分析研究,作文教材编写与使用的应用原则研究,不同作文教材应用策略对比研究。

小学、初中、高中作文教材内容编排序列研究,小学、初中、高中各类相关训练的衔接研究,教材的结构、内容、容量、呈现形式研究。

5.作文教学教师研究

作文教师素养的构成研究,作文教师素养的提高途径研究,专职与非专职作文教师教学效果对比研究,不同教学风格与方法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研究。

6.作文教学资源研究

家长、学校教学资源,作家、教研机构等社会智力资源,作文教辅图书资源,作文专业报纸、杂志资源等诸多作文教学资源的优势与不足,开发与利用研究。

7.作文教学评价研究

作文评价的方法与途径研究,作文评价中的道德因素介入研究,作文评价的结果使用研究。作文升格的标准、方法研究。

8.现作学前沿理论与实践推广研究

言语生命动力学理论与实践推广,非构思写作学理论与实践推广,题型写作理论与实践推广。

9.传统写作及写作教学理论批判与借鉴研究

叶圣陶、张志公、吕淑湘、梁启超、朱自清、张中行等作文教学理论研究

10.现代心理学、脑科学、思维科学与写作教学关系研究

作文教学中的左右脑协同思维的策略研究,中国人独特语言区对于作文教学的影响研究,学生语言发展心理进程对写作能力的影响研究,写作思维学研究。

11.作文教学新媒体教学手段研究

作文教学软件的开发与应用研究,网络时代作文教学的新特点与新方式研究,作文报刊对学生作文水平的影响研究。

12.作文考试与日常作文训练研究

小学作文考试与学生作文心态能力发展影响研究,中考作文研究,高考作文研究,中、高考作文与日常作文训练的关系研究。

13.各级各类作文培训专项研究

培训的规模、教材、方法、时间、效果、影响等研究。

14.作文教学流派梳理

建国以来形成的各种作文教学与实践研究。

15.国外及港台作文教学研究

美国、日本、韩国、英国、新加坡、台湾、香港等作文教学研究。

16.读写直通策略与方法研究

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作文学法的指导研究,以作文教学为主体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提高的对比研究。

17.作文教学跨门类借鉴研究

其他学科对作文的影响与借鉴研究,音乐、美术、戏曲、电影、电视等艺术门类对作文教学的借鉴研究。

18.涵养、自悟、自修、自审、自改、内生作文动力培植研究

对学生内在文化修养、道德修养、非智力因素养成的研究,自悟、自修、自审、自改能力养成研究,写作动力内在的自生长形成机制研究。

四、子课题申报条件

1.本着双向选择、自愿参加、相互支持、共同发展的原则,履行必要的审批手续,申报子课题,成立课题组。

2.子课题组负责人要有较强的作文教育教学和一定的教科研能力。原则上要求具有小教高级、中教高级、大学副教授以上职称,具备较高的科研组织指导能力。子课题组负责人必须是子课题研究的实际主持者和指导者,并在实验研究中承担实质性任务。

3.子课题组负责人所在的单位,必须领导重视,建立相应的组织系统,有完成子课题组研究任务的相应专业力量。

4.具备相对稳定的作文科研教改队伍和组织机构,并设置固定专员和总课题组定期联络,沟通、汇报工作。

5.除执行本方案的各项规定之外,还要遵照总课题组的相关要求,履行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五、子课题的申报立项、开题、培训

1.各学校在总课题研究的框架内,自主选择子课题的研究目标和内容,制定课题研究计划(子课题选题指南见附件一)。

2.填写《中小学作文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子课题申报表,一式四份加盖公章后交总课题组秘书处。子课题申报截止日期至_______月底(子课题申报表见附件二)。

3.由总课题组组织专家完成对参加子课题学校的资格立项审定。

4.陆续审定合格的学校统一参加总课题组召开的课题立项开题培训会议(时间及地点另外通知),届时统一颁发“十二五”科研课题立项证书及课题学习资料。

六、课题的组织管理

为了认真抓好课题研究,落实总课题与子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由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分会秘书处《中小学作文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总课题组负责课题的管理工作:负责制定总课题研究方案,负责对子课题研究方案进行审定,对研究成果进行审核;组织对子课题的研究进行指导、培训、评估、检查;由总课题组秘书处承办课题的学术交流、研讨活动和成果推广等活动。

本课题管理采取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集中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方式。总课题组依据课题进展情况组织相关的研讨、培训、交流、考察;各地区的子课题学校也可以自行组织相关活动,邀请总课题组给予指导与支持。

总课题采用公开申报、审批,分子课题研究方式,鼓励各子课题承担学校和个人以校为本,切实优化研究过程。希望研究者树立成果意识,注重课题研究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效果。一般情况下,承担子课题研究时间为2~4年。

希望参与单位自愿给予总课题一定的研究经费支持,额度由双方协商决定。

七、《中小学作文教学法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组秘书处联系方式:

曹 韧:0351-5256554 15535812691

聂艳宏:0351-4195579 13203419770

曹晓花:0351-5256564 15034062154

张东萍:0351-5256564 13754818519

附件一:《中小学作文教学法理论与实践研究》子课题申报指南

附件二:《中小学作文教学法理论与实践研究》子课题申报表(附表二略,该表可登陆新作文网站省略下载)

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

附件一:

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

中小学作文教学法理论与实践研究子课题申报指南

一、作文教学目的、原则研究

1.新课标所制定的作文教学目标与作文教学实践距离研究。(小学、初中、高中)

2.微观课时/单元/学期/学年作文教学目标的设定及结构研究。(小学、初中、高中)

3.以自悟为目标的作文教学目的研究。

4.作文教学原则研究。

二、作文教学内容与过程研究

5.兴趣、主题、结构、语言、语感、思维、文体、技法等作文内容分类训练方法研究。(小学、中学)

6.学生作文基本功构成及提高研究。

7.作文教学阶段整体目标、知识结构及序列安排研究。(小学、初中、高中)

三、作文课堂组织研究

8.不同地域、不同家庭背景、不同经济发展环境下作文教学的因材施教问题研究。

9.作文课堂结构、课堂组织形式类别、个别辅导、小课堂、大课堂等研究。(小学、初中、高中)

四、作文教学教材研究

10.社会作文培训教学教材特点及各自适用情况分析研究。

11.人教版语文教材中作文教学教材特点及适用情况分析研究。(小学、初中、高中)

12.苏教版语文教材中作文教学教材特点及适用情况分析研究。(小学、初中、高中)

13.语文版语文教材中作文教学教材特点及适用情况分析研究。(小学、初中、高中)

14.作文教材编写与使用的应用原则研究,不同作文教材应用策略对比研究。(小学、初中、高中)

15.作文教材内容编排序列研究。(小学、初中、高中)

16.小学、初中、高中各类作文相关训练的衔接研究。

17.作文教材的结构、内容、容量、呈现形式研究。(小学、初中、高中)

五、作文教学教师研究

18.作文教师素养的构成研究,作文教师素养的提高途径研究。(小学、中学)

19.专职与非专职作文教师教学效果对比研究。(小学、中学)

20.不同教学风格与方法的教师对学生作文写作影响研究。(小学、中学)

六、作文教学资源研究

21.家长作文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策略、方法、效果研究。

22.学校非语文教师作文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策略、方法、效果研究。

23.作家、团体、教研机构等社会作文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策略、方法、效果研究。

24.作文教辅图书资源作文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策略、方法、效果研究。

25.作文专业报纸、杂志资源等诸多作文教学资源的优势与不足、开发与利用研究。

七、作文教学评价研究

26.作文评价的方法与途径研究,作文评价中的道德因素介入研究,作文评价的结果使用研究。

27.作文升格的标准、方法研究。

八、现作学前沿理论与实践推广研究

28.言语生命动力学作文理论与作文教学实践推广运用研究。

29.非构思写作学理论与作文教学实践推广运用研究。

30.题型写作理论与作文教学实践推广运用研究。

31. ______写作理论与作文教学实践推广运用研究。

九、传统写作及写作教学理论批判与借鉴研究

32.叶圣陶作文及作文教学思想的批判与借鉴研究。

33.张志公作文及作文教学思想的批判与借鉴研究。

34.吕叔湘作文及作文教学思想的批判与借鉴研究。

35.梁启超作文及作文教学思想的批判与借鉴研究。

36.朱自清作文及作文教学思想的批判与借鉴研究。

37.张中行作文及作文教学思想的批判与借鉴研究。

38.______作文及作文教学思想的批判与借鉴研究。

十、现代心理学、脑科学、思维科学与写作教学关系研究

39.作文教学中的左右脑协同思维的策略研究,中国人独特语言区对于作文教学的影响研究。

40.现代脑图研究成果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41.学生语言发展心理进程对写作能力的影响及教学策略研究。

42.写作思维学研究。

十一、作文教学新媒体教学手段研究

43.作文教学软件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44.网络时代作文教学的新特点与新方式研究。

45.各类作文报刊的优势、特点以及对学生作文水平的影响研究。

十二、作文考试与日常作文训练研究

46.小学作文考试与学生作文心态能力发展影响研究。

47.中考作文研究。

48.高考作文研究。

49.中、高考作文与日常作文训练的关系研究。

十三、各级各类作文培训专项研究

50.小学作文民间培训的内容、方法、教材、规模、时间、效果、影响等研究。

51.中学作文民间培训的内容、方法、教材、规模、时间、效果、影响等研究。

十四、作文教学流派梳理

52. ______作文(法)专题研究。

十五、国外及港台作文教学研究

53.美国作文教学研究。

54.日本作文教学研究。

55.韩国作文教学研究。

56.英国作文教学研究。

57.台湾作文教学研究。

58.香港作文教学研究。

十六、读写直通策略与方法研究

59.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作文学法的指导研究。

60.以作文教学为主体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提高的对比研究。

十七、作文教学跨门类借鉴研究

61.学科作文研究。

62.不同艺术门类对作文教学的借鉴研究。

十八、涵养、自悟、自修、自审、自改、内生作文动力培植研究

63.学生内在文化修养、道德修养、非智力因素养成与作文关系的研究。

64.学生作文自悟、自修、自审、自改能力养成研究。

65.写作动力、动机内在自生长形成机制研究。

申报者可以某一地区教科研部门为单位申报区域性课题,也可以学校为单位申报学校课题,还可以个人单独申报个人课题。

上述课题供申报者参考,申报者可以结合本单位或个人的实际情况,在总课题总的研究方向的前提下,自行拟定课题进行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