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拿来主义优秀教案大全11篇

时间:2022-09-25 15:04:18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拿来主义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拿来主义优秀教案

篇(1)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4-016-01

中国有句古话:“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信息时代的今天,网络是一个无所不容、取之不尽的信息仓库,从网上下载课件和教案用来参考成为不可或缺的备课过程。面对这个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借用的、抄袭的教案或者课堂设计,失去了原创的真实、灵动,会给上课带来负面影响。也有人说:“现成的而且是优秀的教案和设计,不用不是用嘛?!”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我不认为借用抄袭照搬他人的教案、课件、教学设计就一定是正确的、可执行的,或者是错误的、要禁止的。所以讨论的重点不放在其优点、缺点上,而应该是怎么样借用上。

一、博观精取,学会归类

早在1934年,鲁迅先生就告诉我们,对待拿来的东西要一分为三,鱼翅、鸦片、姨太太。网络无所不容,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错误,我们作为教师必须从网络中去伪存真、去沙取金,而不至于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甚至是将错误的信息采纳而误人子弟。

事实证明,一个好的教学设计是设计者经过多次揣摩、斟酌,甚至多次教学实践经验提炼所得,是设计者对课标的深入理解,对文本的反复研读,对学情的认真分析的结果。好的教学设计一定是与众不同、精彩独到的。之所以被教师认可、借用,关键在于它有精彩的生成、灵动的语言、精当的设问和独到的解读。在网络发达的今天,有谁不会去利用这些便捷、优质和免费的教学资源呢?更重要的一点是,这些好的教学设计,并非是每一个教师都能设计出来。事实上,如果,一个青年教师,特别是初出茅庐的教师能长期照抄照搬别人的教学设计一定会从中受益,获取最有效的教学信息,提高教学效率。作为此类资源我们要学其设计思路、教学策略、技巧,甚至其中的提问、解读、语言、生成等等。

鱼翅虽好,但都要花较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去精心准备,而教书育人很多时候是体现在日常的“上课”上,它就像家常便饭,虽然多数是平平淡淡朴素无华,但却是最能长时间地滋养人的。这些家常饭是我们常用的,因为他们好用、实用、通用稍加修改就能为我们的教学服务。

姨太太,不成局面、没有逻辑,和我们的教学不挂钩,体现不出优势的网络资源,所以我认为要大胆要摒弃。

二、修改反思,学会内化

鲁迅倡导“拿来主义”,而拿来的东西是需要经过“内化”才可为我所用,“独立思考”才是鲁迅的脊梁。

许多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喜欢查阅大量资料,以博采众家之长,丰富教学内容。然而静态的教案可以借用,活生生的课堂却不能拷贝。所以教师在学习和借鉴别人教案的时候,还是要顺应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营造宽松、民主的和谐氛围,尊重学生不同的理解、感悟和体验,尊重学生的生成。否则,一味地把学生往原先的教学设计上生拉硬拽,是不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

教学过程必须注重反馈与调控,边教边改,边改边创。在教学情境中善于变“死教案”为“活教案”,抓住时机,因势利导,推波助澜,让课堂迭起,以实施有灵性的教学,倡导有灵气的学习。

我修改时的做法是

1、与学生实际相联系,考虑地区差异、学生差异

2、别人的课件与自己的教学设计相联系,把别人的课件转化为自己的思路

3、注重细节问题的把握:充分理解别人设计的案例、问题的意图

三、为我所用、学会创新

借用周辉兵校长的《照抄照搬教学设计上不出好课》一文中的话“老师在工作中如果疏于思考,就会重吸收轻反馈,重学习轻生成,这样就缺失了教育思想;而教育教学中也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老师的心智也会因教育思想被淹没而困于迷惘。”在此对网络资源借用提升教师自我专业素质提出几条建议:

篇(2)

以往的集体备课虽然有所收效,但效果不明显,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弊端,实施起来也是困难重重。如今我县实行网络集体备课,确实为全县教师提供了信息共享、交流的平台;为每位教师提供了展现自己的舞台。我们县教研室制定的实施方案科学、合理。集体备课的实践者主要是教师,带领教师搞好网络集体备课,是教研员面临的重大课题。作为学校的一名教研员,我深感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计划从以下三方面抓好集体备课:首先,为全县网络大集体备课提供高质量的教案设计。自从接到集体备课分配任务后,我们就及时安排老师先进行自备;接着把老师集中在一起对每课时进行分析、讨论,大家积极献计献策,最后达成共识,形成较完善的教案。在8月5—7日的学习培训中,我们观摩了一些优秀的教案,学习并采纳了他们的优点,然后对我们自己的教案进行了修订,并使之更加完善。

其次,正确使用全县网络集体备课现有成果。网络集体备课确实把教师从以前繁重的备课中解放出来,其成果也逐渐成形,在教学中如何使用这些现有的教案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自身应正确认识和对待网络集体备课的现有成果。我们应鼓励教师进行个性化备课,留下二次备课的痕迹,创造性地使用别人的教案,而不是全盘照搬。在这个过程中学校方面是引导者、督促者和监督者,保证网络大集体备课正常运行,实现集体备课的初衷。最后,积极采纳全县教师的意见,再次优化教案。集体备课就是集思广益,逐步完善教案的过程。教案被采用并挂在教研平台上,全县教师在使用时肯定会提出这样或那样宝贵意见和建议。我们要“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再次集体研讨,优化教案。

篇(3)

“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是现代教育技术所必需的手段之一。它能直观地将文字、声音、图片以及视频等有机地结合并能交互式地体现出来。对于教师来说,它操作简便、省时省力,能把抽象复杂的问题形象地展现给学生;对于学生来说,多媒体不仅是一种吸引,它还能让学生在灵活的教学形式中自觉低接受新鲜的知识,能够培养自我热爱与追求的自主学习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提倡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特别是在校内外以及大的公开示范、观摩课中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已经是必不可少的教学工具之一。

但是多媒体的使用,就是灵丹妙药吗?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亦有它的不足,实际教学中,为避免适得其反的效果,根据实践经验,我总结以下多媒体应用的误区,以供参考指正。

第一,从认识讲,为使用而使用,并非为需要而使用。“要求我们使用多媒体,那简单,我在多媒体教室上课,把投影仪开着,还跟平时一样上课不就完成任务了吗?”这是我们学校要求每个老师每个月至少上一节多媒体课后一位教师所做的回应。如此这般,利用多媒体进行上课,只是一种任务心理;或者有的人只是需要进行公开课、评比课时使用多媒体,那也只是做做样子,是为了使用而使用罢了,而不是为了简便、形象或者自己教学中迫切地需要而使用。这是多媒体使用中认识上的不足。

第二,从制作上讲。1、滥于下载、照搬原用,不能自我创造、制作。原则上来说,应该根据我们所授课的内容以及编写好的教案进行课件制作并应用于课堂,而随意下载、拿来我用的现象普遍存在。2、过于花招、内容过多,脱离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最大特点。3、幻灯片切换时,声音滥用,用以造成学生学习注意力的分散。

第三,从操作使用上看。1、有些老师计算机基础知识匮乏,往往造成操作不当,反而影响课堂教学。2、过于依赖,一节课下来,老师几乎没有停手地进行操作讲解,脱离了学生课堂参与的自主性、互动性教学理念。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教学的多媒体应用在它诸多优点的相映下所产生的这些不足亦是教学的实际应用中不可避免的。针对这些不足,现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一、积极宣传、定位思想,与时俱进、改变观念

1、加大宣传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点,给多媒体一个准确的定位,让教师充分了解多媒体的优越性。多媒体教学既然是一种新的有效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是传统的教学手段不可比拟的,我们要与时俱进,改变那种“一支粉笔一本书一节课”的过于传统的教学思想,学习新的东西,真正让多媒体走进我们时效的课堂。要把传统的教学手法与多媒体有效地结合起来,取长补短,不能封闭自固。2、多媒体是教学过程的一个工具,它最基本的作用是辅助于教学,并非教学的依赖。不能把课件当成了教案,更不能把多媒体回归到了“满堂灌”。

二、加强培训

1、加强计算机文化基础培训。计算机基础知识是制作、运用课件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前提,对于计算机知识零起步的教师,首先应加强他们基本操作知识的培训;2、加强课件的网络下载、制作等知识的培训。拿来主义固然很好,网络资源共享也无可非议。我们应该通过参考别人好的课件,根据自己教案的特点,制作适合本堂内容的优秀课件,这样使用起来也得心应手。声音、图片、动画等要用得恰如其分。3、加强教师对多媒体的应用、操作能力的培训。

篇(4)

现在各学校都建起了校园网,各班教室都有了多媒体,教师也有了自己的备课机,这样优越的办公条件,为每位科任教师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提供了便利。利用信息化的手段开展教学工作,具有三大优点。

1.课堂更生动。多媒体课件融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为一体,图文并茂,音像丰富,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能够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爱上课堂、爱上学习。

2.教学更便捷。实行电子备课,省去了写教案、出测验、准备教具等诸多事务,网上可参考、可利用的资源也非常多,这些电子课件、电子资料便于保存和修改,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3.信息更丰富。多媒体呈现的信息量要比普通课堂大得多,而且在练习题的呈现方面也很方便,不会像以前那样写板书、擦黑板,课堂的容量和密度大大增强了。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过程中的误区

1.每课都用。有的教师不区分教学内容,不区分课的类型,每节课都制作课件,都使用多媒体,认为不用多媒体上课,就不符合新理念,就不是新课堂。其实有些复习课或者讲评课,根本没必要用多媒体,有些原本用直观教具就能上好的课,也不一定要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只是手段,不能为了用而用。

篇(5)

教师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具体教学的结果,而在于实现教学的过程。因此每一位教师都需要把握好整个教学过程,包括教学设计、课堂驾驭及实现手段等方面,而课堂教学设计则是重中之重。那么,怎样的教学设计才能真正有助于实现优秀的教学过程,从而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下五个方面进行整体把握。

一、少一点“堆砌型”,多一点“放射型”

何谓“堆砌型”、“放射型”?所谓“堆砌型”是指在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时,教师将大量内容拼凑在一块,虽然重点繁多,内容繁杂,却毫无章法,只是简单堆砌。即使一节课下来,看似整堂课满满当当,内容充实,但学生能真正习得的知识却少之又少,落入了“哪里都是重点,哪里又都不是重点”的俗套;而所谓的“放射型”则偏重于某一教学重点,教师围绕这一重点循序渐进地展开、深入,其课堂大部分内容安排都是为更好地讲解这一重点服务;新课程改革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能够灵活地运用教材进行课堂设计,以点带面,合理地布局课堂结构,做到重点突出。因此,在进行小学语文课堂设计时,要重视课堂结构安排,做到张弛有度,避免胡拼乱凑。

二、多一些真实,少一些作秀

只有真实的课堂才是最美丽的课堂。教师在准备教学之前都需要做一定的准备,包括物质准备和知识准备等,在进行课前备课时,一定要牢牢把握住“适度”这一原则,既不过分,又不缺少。笔者在执教生涯中常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许多老师上课时,总是想方设法地将课上得尽善尽美,完全按照自己预先的设计思路走,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发挥。这些教师的出发点是好的,但过分地追求课堂效果则免不了“作秀”的嫌疑。上课不是“秀场”,并不需要尽善尽美地表演,有的时候缺憾未必就是失败,语文课堂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发现缺憾、不足,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探讨解决。我们要记住一点:有缺憾才会有反思,有反思才会有成长,缺憾体现出的是一种独特的价值。

三、少一点华丽,多一点平实

新课程改革提倡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能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但并不意味着教学手段越多越好。部分小学语文教师表面上看似积极响应新课改要求,在教学手段和方法上作出了很大的调整,甚至在有些老师的课上结合了情景表演、课件、动手制作、游戏、录像等手段,总之什么手段都用上了,全副武装。但试问有多少节感觉是朴素的、实用的、常态下的课?许多课堂都披着华丽的外衣,这些华丽的外衣暴露出的是刻意包装的痕迹。我们更应关注的是过程的平实、作用的实在,真正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发展。

四、少一点“拿来主义”,多一点“为我所用”

我们借鉴其他老师或者是网上名师的一些教材、一些现成的教案、教学材料等,这些都只是载体,是我们参考的文本,它更多的是提供给我们一些指向、一些理念、一些内容的文本资料。它都一律只提供同样的一份,显而易见,这些只能参考,在参考的基础上做适当调整。例如:笔者曾经旁听过同校另一位教师的公开课,她在网上找了一个关于《曹冲称象》的教案,照搬这个教案,本以为效果会出奇地好,但结果却是学生们昏昏欲睡。深究之下,原来是该教案内容过于简单,甚至可以说得上是“粗制滥造”,根本就不符合班级学生实际水平,所以才会导致如此尴尬的局面。可见教师在利用网络媒体引进新知识时,要根据教学具体情况做一些调整,懂得吸取其中的精髓,抓住一些灵动的东西,为我所用才是关键,不能刻板地模仿它的形式,生搬硬套。

五、少一点模仿,多一点个性

每个人都是独特的自我,要善于分析自己:我的强项是什么?我的专长是什么?我是善于创设情境,还是善于语言的循循诱导?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锻炼,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教学个性。所以模仿并非是自身专业成长的捷径,“借鉴+反思”才是聪明之举。

六、结语

总而言之,真正的语文教学设计应该是淳朴、真实的,并非以上所列举的华丽、作秀、堆砌、模仿等。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都应不断追寻、积极探索,开辟一条最适合自身教学、最适合学生学习的课改之路。

参考文献:

篇(6)

1.“教学诊室”

“教学诊室”版块设立的目的是为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设计提供及时的诊断;它就像一所为教学设置的保健医院,注重教师反思,对教师提交的教案、课件、案例等进行“问诊、治病、预防”,包括找出教学中突出的问题;对课堂教学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对教学中容易出现的问题,“防患于未然”。

2.“教案诊断”的研修功能

2008年11月,全区教师使用“教案诊断”情况的调查问卷显示:全区90%以上的教师经常使用“教案诊断”,认为它是最有成效的研修交流平台。

在这一平台上,通过教研员引领教师分析上传的教师教案从而达到促使教师反思的目的,同时对研修网上的协作组内教师和远程学习的教师进行了持续的教研帮助。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提高了教师原有的认知水平,还可以对教师的学习及情感进行指导与支持。良好的网络教研情境,使教师不断有新的行为经验、感受及研究成果生成,促进了教师研修的有效发展。

二、“教案诊断”存在的问题

在研修网“教学诊断”平台初步建成时,教师们重获取,轻参与。不少教师的意识停留在获取网络信息上,希望能够从网上下载现成的资源(教学设计),参与网络教研的意识和习惯有待培养。同时,有些教师在利用网络教研过程中忽视自己的需要,而是过多地关注于吸收他人的成果。这种情况下,网络研修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

随着研修网的普及和运用,我们感觉到,所谓管理者和引领者只是网络的管理者和区教研员,缺乏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参与,这对于促进教师有效的反思和更好的发展是不够的。网络教研只剩下形式,缺乏教研内容。

在教师和教研员提供的教学资源方面,教学设计过于形式化,教学过程松散,轻方法,表面化,不利于提高教学实效。

三、充分利用“教案诊断”平台,促进教师反思

1.依据课改理论,深入教学实践,利用“教案诊断”平台进行研究

西城区提出的课改宗旨是“在常态中求变革,在变革中求长效”。怎样才能实现常态与长效?教学中体现传承与创新成为我们研修的目标。

首先,区教研员加大了对常态课教学的重视,不仅下到各校对常态课进行指导,而且利用跨校组教研机会进行问题研究。然后,区教研员推荐出3~4节优秀课例在全区展示,同时发动全区教师将反思后的教案上传,继续利用研修网“教案诊断”进行深入研究,重点关注:同一课书,不同角度、不同风格的教学设计;同一课书,不同课时的教学设计;对教学设计的评点。

这样一种安排,所引导的方向是研究,不是拿来主义。教师看到不同的教学设计,也会产生一些思考,看到教研员或专家的点评,就会提高认识,继续积极利用“教案诊断”来发展自己。

2.掌握反思方法,促进教师反思

(1) 对比性反思法

下载研修网已经成型的教学资源,反思后,完成适合自己教学特点和学生特点的教案,上传到“教案诊断”共享,寻找最佳的教学方案。

(2) 多次研讨反思法

在网络研讨中,基本的讨论模式为:确定主题――理论学习――网络研讨。即,教研员与教师一起,根据教学中出现的高频度现象提炼出问题,然后引导教师学习相关教育教学理论,并在理论的指导下展开研究。之后借助于网络交流,讨论自己的研究成果,然后上传至“教学诊室”。反复几次,直到教师的教案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3)相互协作反思法

教师与教研员共同不断地上传教学反思资源,在讨论区互相答疑解惑,通过不断的沟通,使网络融入更多的情感关怀,建立起教师教研的良好互动。

建立教师之间虚拟研修共同体。教师们在研修网这一学习共同体中开展协作学习,培养和锻炼了教师协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养成参与网络教研、加强反思的意识和习惯,从而起到提升教学实效的促进作用。

(4)延展性反思法

网络教研向常态教研延展。开展网络教研是为了更好地发挥网络的优势,提升教研的质量和效益。网络平台上的教研内容可以看做是常态教研实践内容的映射。网络教研和常态教研的目的是一致的,它们之间是优势互补的。网络教研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放大”专家的功能,而且还可以在不相识的前提下,实现跨区域的同侪互助;网络研修相对于常态的教研来讲,其参与者的亲身经历和感受更是全面的、及时的和更加深刻的。

篇(7)

在课改的大方向上我们应该认识到: 教师是主导,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不是牵着学生走而是要引导学生自己走。在解题教学中教师不妨故意出错,将学生容易犯错的地方展示出来,让学生自己发现错误,从而加深刺激,达到深刻理解的目的。教师不要一股脑儿地把答案抛给学生,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在他们思维受阻时,给予适当的点拨。

正所谓"题海无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解题教学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尽可能地把出现的问题都考虑到,引导学生全面地、多角度地考虑问题,寻找解题思路,且要善于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让学生看清教师在解题过程中,是如何考虑问题的,中途遇到了哪些阻碍,如何解决的?只有学生自己学会解题,教学才达到了最佳的效果。

1.认真撰写教案,提高自身素质

对刚刚进入中学的数学教师们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如何备课,撰写教案。教案是课堂教学前教师预先设计的教学方案,是教师以课程标准、教材、分析学生具体情况为基础,明确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思路、教学环节和教学策略的一种方法。教案实用性直接影响到这节课的教学效果。写好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做为一名新的数学教师在教学方面肯定存在较多的不足,很多方面都需要请教有经验的教师,借鉴他们的教学经验.因此在撰写教案时不可避免的要参考一些优秀教案,可以说这也是必要的。但是参考并不等于纯粹的"拿来主义"。同样一件衣服穿在一个人的身上好看,但是穿在另一个人身上可能就不怎么样了。同样的道理,优秀教案不是万能的。不同的教师有着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学风格;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学习情况。一切从实际出发,自己认真撰写教案,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一些优秀教案是在课改之前编写的,因此其中有的内容是现在课程标准不做要求的。如果继续使用,就相当于沿用旧教材,不仅增加了学生负担,同时也不能达到改革的目的,课程改革就有点纸上谈兵的感觉了。在课程改革之前高中一年级数学课程中反函数定义以及求已知函数的反函数是教学重点。但课程改革后高中一年级的课程标准已经明确指出:"不要求一般地讨论形式化的反函数定义,也不要求已知函数的反函数。[9]"但是在很多优秀教案中仍然把反函数的定义以及求已知函数的反函数作为教学重点。如果新教师不认真研读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不加取舍继续使用,让学生做大量求已知函数反函数的习题,不H浪费教学资源,还增加了学生额外的学习负担。

2.注重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互动活动。准确、恰当的课堂提问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思维进入兴奋状态,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人的思维往往是在遇到要解决的问题时才展开的。个人的智慧就是体现在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之中,并在其中得到发展。古人云:"学则须疑"。有疑才有问,疑和问的产生实质上就是一个问题情境的产生。[6]所以教师应善于向学生提出疑点,鼓励学生多问。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中,总是精心设计问题,目的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并有意识地为他们发现疑问、解决疑问提供桥梁和阶梯,引导他们一步步登上知识的高峰。因此新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必须精心设计好问题,以便有效地组织好课堂提问。

一些新教师把"优秀教案"作为自己上课教案原因可能是:(1)自己经验不足,希望借用前辈的经验成果。(2)写教案要花很多的时间,有点惰性,觉得有的用就行了。教师们都知道教师的工作时间并不是像外界所说的那样一天就那么几节课,有着大把的空余时间,尤其对新教师来说空余时间是非常少的,点、问发散点。重点是这节课每一个学生都必须掌握的内容,因此对重点要设计提问,使学生明确重点、理解并掌握重点,为学生解答一些相关问题奠定坚实的基础。例如:在函数单调性一节的教学重点是(减)函数的定义,教师可以给出一个函数图像,让学生用数学的语言来描述图像所反映的特征,进而加深对(减)函数定义的理解。盲点即在正常思维中不容易被注意,但在实际运用中往往会影响学生正确思维的问题。因此教师应该设计恰当的问题,引导学生发现盲点,使学生拓展思维的广度。问模糊点,在教学中常常有一些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对这些模糊点可以通过提问来加深学生对这些模糊点的区别和认识,提高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和精确性。例如指数函数的教学中学生容易混淆指数函数与指数形函数(形式上像指数函数,实际不是),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用具体的几个例子进行说明,提出这样的问题: 在下列的关系式中,哪些不是指数函数,为什么?

学生的回答肯定是五花八门的,但以上关系式都不实指数函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指数函数的定义来解答。一般地,函数y=a(a>0且a≠0)叫指数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函数的定义域为R。把形式上像指数函数但不是指数函数的函数叫做指数型函数。问发散点,发散性设问是指对同一问题,教师引导学生从正面和反面等多途径去思考,纵横联系不同部分的数学知识和方法,思维由一点发散出去,不断扩至各个侧面、各种角度,以求问题的灵活解决。例如:"试问抛物线y=(a2+2)x2+3ax+a2+4与x轴是否有交点"不妨设计如下提问:你能把本题改成一元二次方程或一元二次不等式或二次三项式因式分解的问题吗?这样,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入生机盎然的学习境界之中,使学生积极思考、讨论、探究,把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二次三项式和二次函数联系联系起来,归纳出b2-4ac

篇(8)

省级教学比赛一般每两年举行一次,市级教学比赛一般是为省赛选拔选手,二者的形式和流程有些区别。市级初赛一般以说课或无生上课的形式出现,课题一般是提前指定临时通知,准备时间一般在两至三天,比赛时间多集中安排于周末,比赛地点在市教育局或指定学校,可以使用多媒体。市级决赛是现场上课,必须使用多媒体,课题仍是提前指定临时通知,但一般以当时教学进度为参考,准备时间缩至一天左右,抽签确定上课次序,比赛地点多安排在市属重点中学。省级比赛赛程紧张,要求更严,多采取现场上课的方式进行,即提前不到一天,有时仅提前一个晚上,进行现场抽签,确定比赛组别、顺序、课题、课时,然后同组同课题选手集中起来限时编写教案,只能借助教材和教参。教案上交后,现场复印若干份,送至每位评委。原稿带回,制作课件,可以适当修改但不能对教学设计做过大调整。

二、参赛“四部曲”

1.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接到比赛通知后,选手要及时了解赛事安排,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具体如下:一是向有关领导汇报,提前调课,解决后顾之忧,否则牵扯精力。二是按照课题范围,准备教材教参,整理备课资料,平时就要注意收集经典课例。三是搜集比赛学校的有关信息,包括学校性质、办学特色、师资力量、生源状况、高考成绩、教学进度、教学设施、天气情况等。四是调试电脑等多媒体设备,确保零故障,平时要提高课件制作技能。五是准备参赛服装,穿着要整洁得体,男教师一般穿西服扎领带,女教师以职业装为宜。六是调整状态,充足睡眠,要找到有点兴奋的感觉,而不要过分紧张。如果正处于复习阶段,要尽快从复习课模式中跳出来,可以找熟悉的课题练练手。

2.知己知彼,扬长避短

“知己”往往被忽视,对自己的教学风格缺乏总结,没有总结就没有提升。听评课活动时,不要怕暴露问题,要虚心求教,绝不能存在硬伤隐患。参赛时不能出现知识性错误,要把自己调整到最佳状态,把自己最好的方面展示出来,知己方能扬长避短。

“知彼”操作性低,费时费力效果弱,不必寄予太大希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尽力而为,简称“三听”,即听选手、听学生、听评委,熟悉赛场环境,融入比赛氛围。在对自己、选手、学生、评委了解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增强教学设计的预设性和建构性,针对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制订解决方案。

3.以情动人,出奇制胜

教学比赛不同于日常课堂教学,也不同于公开课教学。赛前选手与学生的接触时间几乎为零,如何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缩小师生距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形成师生间的良性互动呢?以情动人,但绝不是煽情,而是建立在抓住这所学校、这群学生特点的基础上,深入其中激发学生的荣誉感,用教师蓬勃的生命力消除师生间的天然隔阂,使学生融入选手设置的课堂情境。

课堂教学环节要精心设计,突出新课程理念,加强师生互动。教学过程要舒缓流畅,最好能形成一到两次小来吸引评委,掌握好时间,控制课堂节奏,前紧后松和前松后紧都不太好,切勿拖堂。课件制作既要展现教学技术的运用,又不能喧宾夺主,给人不舒服的感觉。课件不能代替板书,必须要有自己新颖的板书设计,且与课件不重复,否则乏味毫无意义。课堂小结或拓展延伸要能掀起本节课的大,要有独具匠心的铺垫和挖掘,使学生、评委、听课教师与你达到共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出奇制胜,否则就可能成为累赘。

4.有条不紊,临危不乱

篇(9)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3A-0009-02

随着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教育资源的数字化程度日益增强,教学资源的获取和检索变得越来越方便,并且成为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手段。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进行电子备课,创新了过去“习以为常”的备课模式,促进了教师行为的转变,成为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亮点”。但是,远程教学资源如何应用,如何使其在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整体推进新课程改革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

一、远程教育资源在电子备课中的优势

(一)窗口优势

远程教育资源为学校的教育打开了一扇窗户,通过这扇窗户教师看到了外面的世界,学到了新的教育方法和先进的教育理念。远程教育资源“模式二”包含了课程资源等多个有益于我们开展电子备课的栏目,其中的课例、教学设计以及动画等媒体,展现出了当今新颖、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在电子备课中,充分借鉴、加工和应用这些媒体资源,备课活动就有了丰富的材料保障。同时,电子备课活动也使教师得到了一次教育技术校本培训。这些都表现出远程教育资源在电子备课活动中具有的窗口优势。

(二)媒体优势

“模式二”资源中的教案范例等媒体材料,都是教师开展电子备课活动的优质素材,特别是课件、动画及声音等,为教师在电子备课中所引用和借鉴,并用于课堂教学活动中,从而使教师走出传统的教学方式,构建了善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活动的先进教学模式,使整个教学活动过程由抽象变形象,化枯燥为生动,使学生乐于学习,教师乐于教学,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体现出远程教育资源在电子备课活动中的媒体资源优势。

(三)效益优势

“模式二”资源的小学部分,包括了语文、数学、英语等全部学科,其内容丰富多彩,而且资源的检索又方便适用,为教师在备课中节约了许多查找资料的时间,因此远程教育资源已经成为教师电子备课时优先考虑的内容,充分体现出了远程教育资源的效益优势,减轻了教师备课的负担。

二、运用远程教育资源进行电子备课的做法

(一)加强制度建设,确保电子备课的有效开展

电子备课是推动新课程改革的前提,提高电子备课的实效性可推动学校教育教学现代化的发展。我校为了高效开展运用远程教育资源进行电子备课的活动,建立了校本教研的电子备课导向机制和保障机制,把电子备课作为学校发展的基础工作,并抓实抓好;制定了科学有序的电子备课研究制度,对电子备课活动和远程教育资源运用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如制定了《凌云县第一小学电子备课制度》《凌云县第一小学远程教育资源下载制度》《凌云县第一小学远程教育专用设备操作规范》《凌云县第一小学远程教育资源使用规定》等规章制度。

我校在电子备课中要求:一要做到“六备”,即备大纲(课程标准)、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法、备训练、备资源。重点备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的改革与创新。鼓励学科教师坚持到电子备课室进行电子备课,备课时必须按照“六备”的要求,扎实有效地进行电子备课活动,努力实现远程教育资源价值的最大化。二要遵守“三个原则”,即长期性原则、完整性原则、及时反馈原则。概括地说,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进行电子备课是一项长期性、永久性的教学活动。在电子备课中要考虑到远程教育资源与教材内容的联系,保持资源与教材内容的完整;要及时做好反思,善于吸取经验,认真总结教训。三要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首先处理好远程教育资源的使用及辅助手段和课堂教学目标的关系。其次处理好个人钻研与集体讨论的关系。电子备课应采取集中讨论与个人钻研相结合的形式,全体教师认真钻研远程教育资源,教师个人钻研要按照教学活动的需要和学生实际情况对远程教育资源进行加工修改,并且写出对该资源的评价意见。再次处理好备课与上课的关系。备课是上课的基础,上课以备课为指导,每次上课后及时总结经验,逐步提高运用远程教育资源进行电子备课的质量,从而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上出有自己风格的课。

(二)做好电子备课计划,明确备课的方向

运用远程教育资源进行电子备课,要正确把握备课的针对性和科学性,解决备课的方向。确立以“模式二”为主开展电子备课工作,将课堂教学、制度建设与资源应用及研究融为一体,使电子备课工作能从研究的角度去思考,从而促进学校教学改革的发展。

(三)电子备课中的“拿来主义”

在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进行电子备课中要提倡“拿来主义”,要在“拿来”中创新。“拿”就是拿远程教育资源,拿优质的资源为自己所用,没有这个“拿来主义”,我们的教学设计、教学活动和教学案例就不能成为优秀的教学设计、优秀的教学活动和优秀的教学案例。因此,我们在备课活动中,要将远程教育资源中的教学设计、教学案例、课件、动画等资源内容下载或打印,再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对资源进行精细加工,使之更好地为我课堂教学活动服务。

三、运用远程教育资源进行电子备课整合教学资源的一些思考

运用远程教育资源进行电子备课,使我们对远程教育资源与教学活动的整合有了新的认识,但也有值得讨论和思考的地方。

(一) 远程教育资源在电子备课中的整合意在融合

远程教育资源在电子备课活动中不应当是各种材料简单地凑合,而是有机的融合。在备课中,我们首先要感悟出远程教育的先进教育教学思想,融入远程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技术理念,努力学习和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从传统的教学理念中解脱出来,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尤其是理论水平和操作能力的提高。其次是要把远程教育资源与学科内容融合。正如新课程标准中所说,“教学必须遵循学习的规律”。远程教育资源与备课活动和教学活动的整合也不例外。那些游离于学习规律之外的远程教育资源表演活动,都是不可取的。教师在备课中对教学活动的设计应当要有自己的深刻理解,并根据教学活动规律,找准远程教育资源在教学活动中的切入点,将两者融合贯通,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再次是在教学活动设计过程中,除了突出学科特点与教材重点,还要重视课程间、课内外等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使远程教育资源得以有机“嵌入”,从而实现现代教育技术、远程教育资源与学科的有效整合,提高学生自主探索、获取新知的能力。四是整合应注意学生和本校的特点。一切从实际出发,从方便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出发,根据现有的办学条件进行整合。

(二)备课中,要注重教学合作与教师的指导作用

教师应是学习的参与者身份,充分发挥远程教育资源“学习工具”的作用,当好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角色,实现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解决”的新型学习模式。

(三)在备课中研究,在研究中备课

篇(10)

素质教育倡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即使你是一个幽默大师,只凭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是远远达不到这个要求的,而远程教育资源恰恰给我们地处偏僻的学生们提供了精神食粮,它通过多媒体画面再现历史故事、也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知识,开拓视野,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面对这么好的资源,我想:要用好这些资源,要想成为一名学生都喜欢的好老师,必须掌握基本操作技能,要能够灵活熟练地使用远程教育资源。我应抓住这个好的契机,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的丰富资源,让自己的课堂变得精彩、生动。

有了想法,就有了行动。首先,我克服一切困难,认真学习操作技能。经过反复地操作演练,远程教育的神秘面纱在我的面前一层层的被揭开,完全能够做到从微机中熟练调出远程教育资源,浏览和选取自己所需的资料。其次,切合实际,设计好教学方案。通过听骨干教师所作的远程教育资源使用的示范课,掌握了把它应用到自己教学中的方法。然而,要想充分利用好远程教育资源,并不能一味的照搬、照用,它需要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合理的选择和运用。于是,我在备课上下功夫。

第一,在课前把有关这节课的内容要先看一遍,哪些内容能应用到自己的课堂中去,哪些内容较深自己所教的学生难以理解,课件、动画、训练的习题穿插在课堂中哪一个环节更为合适,都要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在进行备课,设计教学方案。通过合理的安排与设计,使自己的课堂更加生动,既有情景的创设、知识的传授、生动的动画画面激发兴趣,又有多样的习题提高能力。

第二,创造性的使用远程教育资源。远程教育资源给我们提供的只是一些普通的、基本的知识和素材,它给我们教师提供了很多可发挥的空间。每位教师都可以根据自己的设计意图选取自己所需的资料片段,达到不同的教学效果。就同一节课而言,它所表现出的形式和效果都是不同的。也许有的教师会说:“使用远程教育这么麻烦,这不是又给我们增加了负担吗?”是的,想充分利用好远程教育资源,我们就要在备课上下工夫,可是我们不用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画图片、找资料了。

第三,只有有效地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才能提升教学质量

篇(11)

(一)课件依赖型和照搬型

随着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教育技术的普及和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已成为当今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主要手段之一。不可否认,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形象性、直观性、新颖性、多样性等优点,对政治课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甚至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现在一些教师却走向了另一极端,每一节课非课件不上,传统教学的精华都被一张张极速闪动的幻灯片取代;更有甚者,奉行的是拿来主义,他们不是认真研读教材,精心思考如何解决重点和难点并结合学生的认知状况合理设计、制作个性鲜明的具有真实性、独创性和较强时代性的课件,或是在借鉴吸收别人智慧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而是上网搜索点击,各取所需,全盘照搬,为我所用。要是某一天找不到相应的课件,就手足无措,无以应对,教学也不知如何开展;若是遇到要上优质课或公开课,还需多位教师保姆式的辅导协助,才勉强完成教学任务。真让人感慨万千,哭笑不得!

(二)教案照抄型

教案的形成,除了要熟练掌握教材的知识,阅读大量的参考资料外,还需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课堂环境、教法、学法、教学手段、教学设备等相关因素,并对这些因素进行科学、合理和有序的整合。一般而言,课堂教学效果是与课前的投入成正比例的。优秀的负责任的教师课前都会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精心备课。而现在,互联网中良莠不齐的教案满眼皆是,于是乎,很多教师就垂手拈来,省时又省力,上课照本宣科;到需自己独立完成一节教案时就犹如遇溺之人丧失了救命稻草,愣是拿不出完整像样的教案。

(三)试卷下载型

新课程改革已进行多年,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也已深入人心。但由于教育配套改革并没有相应地完善,教育的根本制度没变,评价机制没变,高考指挥棒没变,应试教育也没变,“教的好不如考的好”仍是我们许多教师信奉的价值准则。于是,新课程教学理念所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及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知识的探索、形成和创造的过程等都被抛置脑后,取而代之的是要学生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背诵、默写和苦战于题海中。而互联网中多如牛毛、取之不竭的试题资源更是教师现成的试题库,也是其无数次让学生强化训练的法宝。确实,此类型的教学有助于学生暂时获取高分、教师获取荣誉,但它严重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极大挫伤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更谈不上担负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重任。

二、重视教师专业成长

“时髦病”的产生表面上看是教师责任感缺失和个体素养问题,实质上是教育领域深层次矛盾的具体体现。如:中国教师现实的生存环境、片面的教育政绩观、落后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单一的教育教学评价机制、迷失的教育价值取向等都是产生“时髦病”的深刻的社会根源。这导致了一些教师仅把职业当作谋生手段,工作简单重复照搬,缺乏职业激情,缺乏创新,缺乏价值追求,更缺乏提升自我的内在需求和动力。因此,要杜绝和根治“时髦病”,促成教师的专业成长,既是教师自身需正视和面对的,更是政府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亟待解决的。

(一)宏观上为教师的成长成熟提供一个良好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环境

良好的社会教育生态环境,包括校园健康、和谐、积极向上的教育教学环境,将有助于教师自觉形成专业化发展的内在需求和动力,从而通过各种措施和途径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促进专业成长。因此,我们必须把重视教育、发展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破除羁绊现代素质教育的陈规陋习,尤其是单纯以升学率为唯一依据的教育政绩观和教育评价机制,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改善教师的物质待遇,从生活上、精神上、心理上关心教师,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氛围,为教师的成长成才,为其整体素质的提高创造一个良好的系统的教育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环境,真正使教师有“职业认同感、事业成就感、人生幸福感”。 关心教师专业成长,关注教育,关爱学生,首先从关心教师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