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期刊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CNKI)又称中国知网,建有期刊、学位论文、报纸等一系列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是CNKI旗下、世界上最大的连续动态更新的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本研究数据来自《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采用“高级检索”方式,检索条件为:从“2011年”到“2015年”,来源类别分别选择“全部期刊”,作者单位为“陕西师范大学”模糊匹配方式,进行检索。
2011年至2015年发文量统计,可以看出,“十二五”期间陕西师范大学的数量基本稳定,共发表《中国学术期刊》收录期刊论文20424篇。
“十二五”期间,陕西师范大学发文量超过600篇的学科共有9个,如表2所示。陕西师范大学以建设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为办学目标。从发文量最多的学科即可看出,陕西师范大学在高等教育、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中等教育等学科研究较为集中。除此之外,发文量较多还有中国文学、数学、体育、中国语言文字、中国古代史、生物学等基础学科,也显示出陕西师范大学的师范特色。
检索结果显示,陕西师范大学作者论文标注的主要基金项目见表3。可以看出,“十二五”期间,陕西师范大学作者标注的主要基金多为国家层面的基金项目,其中有3553篇论文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占同期总数的17.39%。作为“211工程”建设高校,陕西师范大学的科研实力雄厚,申报科研项目的能力强劲[2]。
——通过初审的退改论文格式:
一级标题(文题,二号宋体居中;简报、简报三黑居中)
作者姓名( 四仿居中,按工作单位集中排,排序加脚注;简报五仿居中;英文论文四仿居中)
地址(六宋居中)
摘 要:摘要内容。(小五黑:小五宋,缩两格通栏排;简报不需中文摘要)
关键词:关键词1,关键词2,…,关键词5(小五黑:小五宋)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488(2004) - - (小五黑:小五宋)
title(12p黑)
author(10p白)
address(8p斜)
abstract:content(10p黑:10p白)
keywords:key1,key2,…,key5(10p黑:10p白,英文都用times new roman体)
正文(五宋通栏,英文论文10p白)
图表:图题小五宋,英文对照10p白。表题小五黑,英文对照10p黑。题目居中排。图注图例、表注用六号或8p。图及表中的所有中文均需加英文对照。图表中的数字及英文全部用times new roman体。表格要求采用“三线表”。图表大小应适中。图表的位置务必在首次提到的文字后面。
二级标题(小四宋,顶格,不接排;简报五黑;英文论文10p黑)
三级标题(五黑,顶格,不接排;简报五楷,空一格接排;英文论文同二级题)
四级标题(五楷,顶格,空一字接排;简报不需四级标题)
───────────(脚注线)
收稿日期:0000-00-00。
基金项目:名称(编号)。
0 引言
转述是学术写作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运用转述可以体现作者对转述命题或被引作者所持的态度,为作者的评论开启评价空间[1]。转述动词是转述的重要信号之一,作者可以通过转述动词实现言语功能,导入被引用者的声音,实现作者、被引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对话。恰当使用转述动词是作者寻求其交际目的与学科规范之间平衡的一种重要手段[2]。因此,对转述动词进行研究是理解作者意图与学科规范之间关系的起点,对于英语学习者而言,正确使用转述动词有助于提高英语学术写作能力,以便于更好地实现写作目的。
1 国内外研究综述
语言转述现象一直以来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国外学者从传统语法、文体学、功能语言学等角度对语言转述现象进行了研究。传统语法重点从直接引语、间接引语的转换关系上关注对他人话语的转述策略[3]。在文体学领域,Leech和Short把对言语和思想的表征区分成五类:直接引语、间接引语、自由直接引语、自由间接引语和人物话语的叙事性报道,这种分类方法扩大了语言转述研究的范围[4]。功能语法学家Thompson则关注转述动词的人际意义,指出转述者对转述内容的态度主要体现在转述动词上[5]。对批评话语分析学家而言,转述动词体现了语篇互文性和语篇中的多声特征[6]。专门用途学者也注重对转述动词的研究,他们对转述动词进行分类,关注转述动词在学术论文中的功能,同时通过引用分析(Citation analysis)关注转述动词的使用[7]-[10]。其中,Thompson和Ye将转述动词分为三类:研究转述动词(Research verb)、语篇转述动词(Textual verb)和心理转述动词(Mental verb),并分析了各类转述动词的人际意义。此后,Thomas和Hawes[8]以及Hyland[10]等人在其基础上做了类似分类。
国内部分学者从认知语用角度研究引用现象中与认知有关的方面[11],或者研究引语在语篇中所完成的修辞功能[12]。有的学者对学习者学术英语语料中使用的转述动词做了定性和定量分析[13]-[17]。也有学者分析了引用的结构形式及其与时态、语态的关系,探讨了转述动词的类别及功能[18]。
以Hyland为代表的国外学者的研究以英语本族语研究者的学术论文为语料,未涉及母语为汉语的英语学习者对转述动词的使用情况。而中国学者的研究中,对学习者学术英语语料的定性及定量研究所选择的语料大多来自应用语言学;以期刊论文为语料的种类及数量有限,从对比分析的角度探讨中国作者和英语本族语作者在学术论文中转述动词的使用情况的研究更不多。本研究将在这些方面做一些尝试。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从Springer电子期刊中选取近十年(2004-
2013)文学类论文共20篇,其中中国作者和英语本族语作者论文各10篇。选择语料时,研究者还考虑到论文期刊的多样性及代表性。然后,研究者根据学术论文撰写的规范要求,运用人工识别的方法记录论文全文中所有标注了引用信息(作者,时间,页码)的地方,对所得语料进行分类统计。首先统计了两类作者零转述动词的使用情况。其次,分别对转述动词总次数、使用频率较高的转述动词做了统计。最后,重点统计了两类作者表示评价倾向的转述动词的使用情况,并对以上各类型语料进行对比分析。
3 研究框架
Hyland基于Thompson和Ye以及Thomas和Hawes对转述动词的分类,运用过程法和评价法对转述动词加以分类[10]。按照过程法,转述动词可以分为三大行为类型,即研究行为(指研究者在研究结论或研究过程中对真实世界行为的陈述)、认知行为(指心理过程)、话语行为(指语言表述方式)。而按照评价法,转述动词又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表明现作者对被引作者提到的信息或做法持肯定态度;第二类表明现作者不同意或不接受被引作者提到的信息或其做法;第三类转述动词不直接表明现作者的观点,而是现作者通过转述动词传递被引作者的态度、观点和评价,具体又可以分为四个小类,包括①被引作者以肯定的口吻提出自己的观点;②被引作者以中立的姿态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者客观上做了什么事;③被引作者以谨慎的态度提出自己的观点;④被引作者以批判的态度评价别人的研究或研究结果。
Hyland没有说明过程法和评价法各自的优缺点,也没有说明两者的相互关系。本研究认为,过程法基于研究行为的本质特征,从行为、心理和话语三个方面对转述动词进行分类,有利于提高人们对转述动词本质的认知,具有理论上的指导意义。而评价法立足于现作者、被引作者以及读者之间的对话性,旨在区分现作者、被引作者的立场和态度,从而帮助读者明确现作者的观点。同时,评价法也有助于提高英语学习者学术写作中对转述动词的运用能力,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本研究在对比分析中国作者和英语本族语作者转述动词时基于Hyland的评价法,首先将转述动词分为两个大类,第一类是现作者通过转述动词进入语篇,向读者阐明自己的立场、观点和论断;第二类是现作者通过转述动词表达被引作者的态度、观点和评价,从而间接帮助读者了解现作者自己的观点。之所以采用这样的分类方法,是因为转述是作者借助语言表述心理的过程,也是意向性自我构建的过程,反映了现作者对转述内容的认知评判,并通过转述动词进入语篇,向读者阐明自己的科学论断。
[2]Thompson,G.&Y.Ye.“Evaluation of the reporting verbs used in academic papers”,Applied Linguistics,1991(12): 365-
382.
[3]Yule,G.et a1.“On reporting what was said”,ELT Journal,1992,46(3):245-251.
[4]Leech,G.& M.Short.Style in Fiction.London:Longman, 1981.
[5]Thompson,G.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London: Edward Arnold,1996.
[6]Fairclough,N.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 Cambridge: Polity Press,1992.
[7]Thompson,G.&Y.Ye.“Evaluation of the reporting verbs used in academic papers”,Applied Linguistics,1991(12): 365-
382.
[8]Thomas,S.& T.Hawes.“Reporting verbs in medical journal articles.”ESP Journal,1994(13):129-48.
[9]Swales,J.Genre Analysis:English Academic and Research Setting.Cambridge:CUP,1990.
[10]Hyland,K.Disciplinary Discourse:Social Interactions in Academic Writing.Haflow:Peaon Education,2000.
[11]彭建武.语言转述现象的认知语用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5):359-366.
[12]辛斌.引语研究的语用修辞视角[J].外语学刊,2010(4):67-
73.
[13]胡志清,蒋岳春.冲外英语硕士论文转述动词对比研究[J].语言研究,2004(3):123-126.
[14]袁邦株,徐润英.社会科学论文中转述动词的学术考察[J].求索,2008(12):79-81.
[15]孙迎晖.中国学生英语硕士论文引言部分转述语使用情况的语类分析[J].外语教学,2009(1):53-57,69.
[16]娄宝翠.学习者英语硕士论文中的转述动词[J].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5):64-68.
[17]张军民.基于语料库的英语学术语篇转述动词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246-249.
[4]邓涛.解读《国家档案法规体系方案》之一档案法规体系建设的历史和现状[J].中国档案,2011(8):31-32.
[5]马费成,宋恩梅.信息管理学基础[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97-98.
然而同为总结发现,国内学者大部分还是偏爱被动语态,这大大的影响了英文摘要的写作质量。关于医学英语论文的写作,我们应当与国际惯例接轨,更好地进行国际医学学术传播和交流。
对于科技论文质量的刊前评价方法,长期以来形成了以定性为主的同行评议模式。同行评议法制度始创于1752年的英国皇家学会资助的刊物PhilosophicalTransaction,并主要以单盲、双盲和公开评审3种形式存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该法已广泛应用于对专利申请的审查,并具有易于操作、结论直观明确等优势[3]。但由于评价结果以文字表达为主,从而容易带来主观性强、缺少量化指标等缺点,同时也存在着过程历时长、工作量大等问题。近年来,有关评审意见公正性的争议愈演愈烈,评审过程中人为干扰因素的效应更容易通过同行定性为主的评议方法所放大。同时,评价结论模糊、不能做到对论文水平的准确定位,不利于将不同水平论文拉开档次[4]。
1.2刊后定量评价
[8]SEGLEN P.Why the impact factor of journals should not be used for evaluating research[J].British Medical Journal,Education,2007,314(7079):497.
[9]PECK S.Science suffers when getting a grant becomes the goal[J].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2008,55(7):42.
[10]HEIDORN P B.Shedding light on the dark data in the long tail of science[J].Library Trends,2008,57(2):280-299.
[11]REFINETTI R,CORNRLISSEN G,HALBERG F.Procedures for numerical analysis of circadian rhythms[J].Biological Rhythm Research,2007,38(4):275-325.
[12]丹.数据论文:数据集独立出版与共享模式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15,(5):95-98.
[13]YOUNG N S,IOANNIDIS J P,AIUBAYDLI O,et al.Why current publication practices may distort science[J].PLoS Medicine,2008,5(10):1418-1422.
[14]杨滟,孙建军.基于生命周期管理的科学长尾数据管护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6,(4):45-50.
[15]DCC Curation Lifecycle Model[EB/OL].http:∥dcc.ac.uk/resoutces/curation-lifecycle-model,2015-04-05.
[16]DCC.What is digital curation?[EB/OL].http:∥doc.ac.uk/digital-curation/what-digital-curation,2013-08-11.
[17]Laughton P.OAIS functional model conformance test:a proposed measurement[J].Program:electronic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ystems,2012,46(3):308-320.
[18]Caplan P.DAITSS,an OAIS-based preservation repository[C]∥Proceedings of the 2010 Roadmap for Digital Preservation Interoperability Framework Workshop,ACM,2010,17.
[19]LaPlant L,Zwaard K.A holistic approach for establishing content authenticity and maintaining content integrity in a large OAIS repository[C]∥Archiving Conference on Society for Imag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8,(1):109-113.
〔分类号〕G350
Bibliographic Coupling Analysis of 6 Core Journals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Shu Zhengyong Jia Konghan Jia Yuwen Dong Yan
Management School of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Dalian116029
〔Abstract〕Based on bibliometrics methods and the data of CNKI, this paper makes a statistical analysis on 6 Chinese core journals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in 2005, including paper coupling, author coupling, coupling intensity, coupling ratio, the paper of most coupling, so as to provide a reliable and objective criterion for the evaluation of these 6 core journals. It also discloses some characteristics and rules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es.
〔Keywords〕paper couplingauthor couplingcore journalsCNKIbibliometrics
论文耦合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开斯勒(Kessler)在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这个定义是以论文本身为基础的,即以被引证文献为耦合链把某些引证论文联接起来,从而体现引证论文之间的相互关系[1]。论文耦合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科技文献之间的潜在规律,对研究情报学、图书馆学、文献学,以至科学学和预测学都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几十年来,论文耦合的研究始终因其独特之处吸引着不少学者,而且其理论和方法还在进一步完善和深入,但总体而言,我国对论文耦合现象还未全面进行研究,特别是近几年更鲜有所见。
因此,下本文通过统计CNKI的数据,对2005年国内6种图书馆学情报学核心期刊的论文耦合情况进行较为全面、系统地分析与比较,以期得出一些重要的有益结论。
1统计数量说明与引文基本情况
笔者基于CNKI的统计数据,对其中收录的2005年出版的《大学图书馆学报》、《中国图书馆学报》、《图书情报工作》、《情报理论与实践》、《情报学报》和《情报资料工作》这6种图书情报学核心期刊为统计源,提取其中的4 235篇引文作为统计样本,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与CNKI搜索引擎生成的数据,对样本进行了定量与定性统计分析。来源期刊中的“动态”、“通知”、“简讯”等消息性文章不计入统计中。在此需要重点说明的是本文统计结果全部基于CNKI收录与生成的引文数据,与6种期刊的印刷版本中的原始数据有一定的误差(见表1)。
从表1 可以看出,2005年6种来源期刊的论文引文率为76.78%,低于2004年6种来源期刊的论文引文率96.12%[2]。这种误差的原因主要是CNKI在论文录入时有引文漏录或CNKI系统本身的缺陷造成的,但本文只对具有引文的论文进行耦合比较,不影响结果。
2统计结果的分析与评价
2.16种来源期刊论文耦合比率
本文通过期刊某段时期论文耦合的篇数占全部具有引文的论文量的比率来反映6种来源期刊的耦合情况,以进行定量的比较。根据CNKI所录的包括图书馆学情报学在内的所有期刊论文耦合比率,统计2005年6种期刊论文与6种期刊2005年以前收录的论文耦合比率及2005年6种期刊的论文耦合比率(见表2)。
《情报学报》和《中国图书馆学报》与其他学科期刊或论文的耦合率最大,分别是6 955%和6 987%,这说明这两刊的研究范围最为宽泛,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更加频繁、渗透更加深入。同时也可看出其余来源期刊与其他学科的论文耦合比率也很高,相差不大,这说明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论文的著者知识面比较开阔,易于采纳其他学科的新思维、新方法,善于借鉴和引进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特别与计算机科学、网络技术、管理科学等密切结合,产生了相当多的科研成果,使本学科的研究取得了实质性突破,大大促进了学科的发展。
2005年以前发表的论文与2005年发表的论文耦合比率最高的是《中国图书馆学报》与《图书情报工作》,其次是《情报资料工作》和《情报理论与实践》,《情报学报》和《大学图书馆学报》却比较低,这说明《中国图书馆学报》和《图书情报工作》的论文具有比较高的时间上的科研延续性,论文的某种属性较大,相关性较高,包括论文的主题、引证的数据、资料或背景较为相近或具有延续性。相反,《情报学报》与《大学图书馆学报》的耦合率很低则说明其论文的延续性较低,但开创性较高,研究方向比较开阔与宽泛,创新性强。《情报理论与实践》与《情报资料工作》则位于上面两者之间。
在2005年发表的论文中,耦合比率的顺序是《图书情报工作》、《情报资料工作》、《情报理论与实践》、《中国图书馆学报》、《情报学报》、《大学图书馆学报》。从中可以看出前几种刊物的耦合比率都相差不多,唯独《大学图书馆学报》的耦合比率比较低,这可能与《大学图书馆学报》本身的引文率相对比较低有关。据统计,《大学图书馆学报》的引文率在几种刊物中一直是比较低的。例如,2004年6种期刊的论文引文率依次是:《情报学报》100%、《情报资料工作》99.32%、《情报理论与实践》98.39%、《图书情报工作》97.32%、《中国图书馆学报》96.03%、《大学图书馆学报》82.31%[2]。论文引文率高说明借鉴能力强,反过来论文引文率低也可能是原创性高,当然,这种引文率低也是相对的,《大学图书馆学报》的绝对引文率也是很高的。
从6种来源期刊的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图书馆学与情报学的论文耦合比率差不多,但相比之下,情报学的论文耦合比率要高一些,特别是在与其他学科的论文耦合上,这说明情报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联系略强与图书馆学,情报学的自身发展演变要快于图书馆学。
2.2耦合强度比较分析
论文耦合强度指被引证的论文的数量的多少,反映了引证论文之间的相关度,耦合强度越大,则引证论文之间的相关度越大。著者耦合强度指被引证的著者数量,揭示了一种学科专业人员在结构成分组成上的相关度,耦合强度越大,则引证著者之间的相关性越高。根据CNKI提供的数据,本文统计出了6种来源期刊2005年刊登的论文的论文耦合强度和著者耦合强度(见表3)。
上。6种期刊中论文与著者平均耦合强度最高的是《情报学报》(1.37),从中不难看出情报学的论文耦合强度要高于图书馆学的论文耦合强度,说明情报学的论文的相关性要高于图书馆学。情报学的学者相关度要大于图书馆学,被引证的论文与著者的数量多,也反映了情报学的研究更宽泛一些,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更强一些。
2.3论文耦合最大分析
期刊中每篇论文与其他论文耦合所形成的相关网络大小是不一样的,对期刊中与其他论文耦合最多的论文进行定性分析,可以看出期刊论文的某些相关属性,为包括文献规律在内的文献研究提供分析基础。
从表4中可以看出,2005年6种来源期刊中与其他学科期刊中的论文耦合量最大的是《情报学报》第1期的论文《基于粗糙集加权的文本分类方法研究》(590篇),作者是胡清华,谢宗霞,于达仁;其次是《中国图书馆学报》第2期的论文《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述评(1995-2004)》(558篇),作者是吴慰慈。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6种来源期刊中这两篇论文所形成的相关网络最大,与其他学科或论文的交叉渗透最深,涉及面最广,是2005年图书情报学最为重要的论文之一,其作者也是图书情报学比较优秀的学者,对这个相关网络进行研究,可以看出图书馆学情报学所涉及的范围。
6种来源期刊2005年的论文与2005年以前的论文耦合量最大的是《图书情报工作》第5期的论文《竞争知识与竞争知识管理――关于情报与情报学本质的探讨》(26篇),作者是龚蛟腾;其次是《中国图书馆学报》第2期的论文《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述评(1995-2004)》,作者是吴慰慈。可以看出,这两篇论文在各自期刊中的传承性较强,与以前的论文形成的相关网络最大。对这些相关网络进行研究,可以分析出各自期刊论文的变化趋势,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图书馆学情报学的变迁情况,对图书馆情报学的未来发展能做出某种科学上的预测。
6种来源期刊2005年的论文耦合最大的是《图书情报工作》第10期的《数字图书馆建设与发展中的缺憾及思考》(7篇),作者是陆刚,其次是《情报理论与实践》第3期的《论情报学的科学发展观》,作者是向英明。这反映了关于数字图书馆建设与情报学的科学发展观的主题在2005年的论文中具有最大相关网络,某种程度上反映了2005年图情学研究的最大热点。
2.4耦合强度最大分析
对期刊中耦合强度最大的论文与著者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期刊中联系最为紧密的论文和著者,能为学科中的论文检索与学者之间的交流提供方便,可以组成相关著者群,为进行学术交流建立通讯网提供线索。从表5中可以看出,《图书情报工作》、《情报学报》、《情报资料工作》的最大耦合强度都为4,《中国图书馆学报》与《情报理论与实践》的最大耦合强度为2,《大学图书馆学报》中凡是有耦合关系的论文耦合强度均为1,因此可以分析出,图书馆学情报学2005年联系最为紧密的是表中耦合强度最大的几篇论文,他们反映出2005年图书情报学研究最为一致的主题。例如《图书情报工作》2005年第7期的论文《当代图书情报学研究范式的变革及应用研究取向》就与第5期的论文《图书馆学的科学化与合理性》有很强的相关性,两篇论文应该结合起来研究。表5中论文的作者可以建立必要的通讯网,加强之间的学术交流,读者在阅读本主题的论文时,可以集合起来阅读,收益会更大,同时,也可为学科专业课题提供定题检索的途径,提高查准率和查全率。
不仅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向国际学术刊物投稿要写摘要,国内级别较高的学术期刊也要求摘要。学位论文更是如此。论文摘要是全文的精华,是对一项科学研究工作的总结,对研究目的、方法和研究结果的概括。本文主要介绍科技期刊论文摘要的组成部分、写作方法、各部分的语言特点[1]。
1.摘要的概念种类及作用
摘要是科技期刊论文的必要附加部分。只有较短的文章才能省略。
1.1摘要的种类
摘要主要有以下四种。第一种是随同论文―起在学术刊物上发表的摘要。这种摘要置于主体部分之前,目的是让读者首先了解―下论文的内容,以便决定是否阅读全文。一般来说,这种摘要在全文完成之后写。字数限制在100―150字之间。内容包括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和主要结论。第二种是学术会议论文摘要。会议论文摘要往往在会议召开之前几个月撰写,目的是交给会议论文评审委员会评阅,从而决定是否能够录用。所以,比第一种略为详细,长度在200-300字之间。科技期刊论文摘要的开头有必要简单介绍―下研究课题的意义、目的、宗旨等。如果在写摘要时,研究工作尚未完成,全部研究结果还未得到,那么,应在方法、目的、宗旨、假设等方面多花笔墨。第三种为学位论文摘要。学士、硕士和博士论文摘要一般都要求用中、英文两种语言写。学位论文摘要一般在400字左右,根据需要可以分为几个段落。第四种是脱离原文而独立发表的摘要。这种摘要更应该具有独立性、自含性、完整性。读者无需阅读全文,便可以了解全文的主要内容。
1.2摘要的作用
(1)报道论文信息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明性。并且涵盖论文的主要信息。即不阅读全文也能了解文章阐述的主要内容。以便读者迅速做出判断。是否有必要阅读全文。因此。摘要使读者既浏览了大量的信息。同时又能节省精力。许多作者的科技期刊论文摘要较简略。没有注意将文章主要内容体现在摘要内。从而影响论文的交流和发表。(2)电子文献检索摘要是二次文献的著录内容。因此。摘要必须纳入足够的关键信息。如结果、观察、趋势等。使读者可参考你的工作。(3)用于审稿过程一般科技期刊编辑把论文的题目和摘要送给候选审稿人。审稿人根据摘要内容来决定是否有兴趣或者值得花时间审阅此稿[2]。
2.重视科技期刊论文摘要的编写提高期刊质量
科技期刊的语言必须规范通顺,准确得体,用词要确切、恰如其分,而且要避免非通用的符号、缩略语、生偏词。另外,摘要的语气要客观,不要作出言过其实的结论。下面从内容、结构布局和语言特点三方面着手,讨论摘要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2.1科技期刊摘要的内容
一般来说,摘要必须包括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结果,主要结论等内容。也就是说,摘要必须回答“研究什么”、“怎么研究”、“得到了什么结果”、“结果说明了什么”等问题。学术期刊论文摘要这种摘要随同全文一起发表,简短精炼是其主要特点。只需简明扼要地将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分别用1-2句话加以概括即可。至于研究背景或宗旨应在论文的Introduction部分较详细介绍,不必在摘要里介绍。摘要具体内容可以概括为几个方面。
书写摘要的基本要求和注意事项(1)摘要为科技期刊论文全文的高度浓缩。因此应字字推敲。力求做到多一字有余。少一字则不足。确保准确、简洁而充分地表述论文的主要目的、方法及取得的主要结果及意义。(2)简短精练。内容明确.完整。一般科技期刊论文摘要以200~300字为宜。但应注意不同的科技期刊论文要求也不一致。如Science要求摘要在125字或更少。(3)摘要只是文字描述。没有任何形式的说明。如图.表和注解。为方便检索系统转录。应尽量避免使用化学结构式、数学表达式,角标和希腊文等特殊符号。(4)摘要的第一句话最重要。内容包括了研究动机(motivation:why do we care about the problem and the results?)和存在问题(problem statement:what problem are you trying to solve?)。因此反映你文章的研究方向和重要性。(5)应阐述论文主要的内容。内容必须精心编写。尝试许多版本。(6)要引起读者的兴趣。要原创。(7)避免不必要的话。(8)避免用可能导致读者混淆的缩略语或术语。如确有需要。应在缩写符号第一次出现时给出其全称。(9)不应包含参考文献。(10)不应包含冗长的背景资料。(11)可以有一些数字。但不要过多。(12)再次确认摘要内容。一旦你完成摘要。需要再检查。以确保内容与论文完全相符[3]。
2.2摘要结构
一般摘要为一个自然段(one paragraph)。摘要的主要结构可以概括为下列4部分,按顺序排列:(1)存在问题和研究的主要目的(Motiva
tion/problem statement)。(2)实验设计与方法(Methods/procedure/approac
h)。(3)最重要的结果(Results/findings/product)。(4)主要结论(Conclusion/implications)。
2.3重视摘要的编写
摘要写作时所采用的时态因情况而定。应力求表达自然、妥当。写作中可大致遵循以下原则。(1)介绍背景资料或阐述研究的主要目标时。如果句子内容不受时间影响。是普遍事实。应使用现在式;如果句子的内容为对某种研究趋势的概述。则使用现在完成式。(2)概述实验程序.方法和主要结果时。通常用过去式。(3)叙述结论或建议时。可使用现在式。
办好科技期刊靠的是少数具有独立人格者,他们有时代感、国家的责任和使命感。只有具有独立性人格者才会注重科技期刊的生存与发展不能依靠某一单位供养,因被供养者的内心感受未必好,必然压制其智慧的发挥;另外时时处处都很易被人指责,或者说,很难贯彻办刊宗旨,也很难有自主决策权,在这一氛围下办成高质量期刊是不可能的。因而只有具有独立人格的办刊决策者,会以独特的智慧、眼光进行创新,走出一条与依存性人格不同的新路,使科技期刊能自我生存、自我发展。 [科]
【参考文献】
近年来,核心期刊在教育领域、科研领域、期刊出版领域已成为普遍关注的焦点。学术论文必须发表在核心期刊上才可以用于职称评定,这已成为不是国家标准的国家标准和投稿的指南针。核心期刊对职称评定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在职称评定中的正面作用和负面作用已引起各学术领域的重视。
一、核心期刊的由来及功能异化
作为文献计量学的一个概念,核心期刊是20世纪30年代由英国文献学家布拉德福(B.C.Bradford)提出的。他按照臷文密度将专业期刊划分为对该专业最有贡献的核心区域(nucleus)和论文数量与之相等的几个相继区域,将密度最大的核心区域的期刊称为“核心期刊”。60年代,美国文献计量学家加菲尔德(E.Garfield)用类似方法从引文角度证实了核心期刊的存在。在我国,对核心期刊是应用研究在先,而理论研究在后,这与我国的国情及社会发展背景是密切相关的。我国对核心期刊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80年代进入发展阶段,当时由于期刊品种的剧增和价格的上涨,我国各图书情报机构的期刊订购工作遇到了许多困难,在经费普遍紧张的背景下对期刊的订购与剔除、馆藏期刊结构的优化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其初衷是为图书馆期刊的采购和馆藏提供参考依据,并在客观上宣传期刊,促进学术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已日趋成熟。1992年北京大学出版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第一版),随后又于1996年、2000年、2004年分别出版了第二版、第三版和第四版,因而核心期刊的研究逐渐受到重视,特别是随着文献计量学研究的发展,核心期刊的研究进一步升温。当时的定义为:某学科(或某领域)的核心期刊是指那些发表该学科(或该领域)论文较多、使用率(含被引率、摘转率和流通率)较高、学术影响较大的期刊。迄今为止,已发展为4种有代表性的观点:①某刊是否某学科或专业核心期刊,主要在于它是否集中刊登了该学科的文献,而成为学科的主要文献信息源;②核心期刊是高质量高水平期刊;③核心期刊指的是刊载与某一学科有关的信息较多、水平较高、能够反映该学科最新成果和前沿动态、受到该学科专业读者特别关注的期刊;④核心期刊是指发文质量高,情报含量大,被摘率、被引率和借阅率都较高,被公认为代表着学科当代水平和发展方向的期刊。
核心期刊的地位日益上升,应用范围逐渐扩大,远远超出了图书情报系统,而在职称评定、学术论文评价,乃至于研究人员工作量计算等方面的作用凸显,从而它由评价对象和采集、检索信息的工具变成了评价尺度,由最初的为图书资料部门利用有限的经费建设优质馆藏提供参考,变为评价期刊质量优劣、论文水平高低、职称晋升与否的依据。不少单位明文规定,科研论文必须发表在核心期刊上才可以用于年度考核和职称评定,否则是废纸一张。
二、核心期刊对职称评定的正面作用
核心期刊已经过了几十年的实践,说明它有一定的客观性、科学性和公正性。是一种客观的、公认的、在本学科具有权威性的刊物,这类期刊上发表的论文能代表本学科发展动向和发展前沿水平;核心期刊整体水平高,因而它具有整体评价功能;核心期刊本身具有竞争性,并非“终身制”。必须承认,将核心期刊引入职称评定,是职称评定的一大进步。
将核心期刊作为量化评估,总比论资历、凭印象的职称评定要公平得多,客观得多。
在此之前的职称评定由于没有可参照的标准,其中掺杂了很多人为因素,成为多数人最头痛的事。为了晋职称,不仅要写文章,还必须要发表在核心期刊上,但核心期刊的数量是有限的,而且有些专业的核心期刊非常少,不得已时要放下尊严,拉关系、走路子。只要关系够了,“内部发行”刊物上发表的文章也可作为“公开发行”刊物对待,于是有些人东拼西凑、到处“搭车”凑数也可蒙混过关。另外还有人情分,只要人缘好,即便文章少,且少有第一作者的论文,也能晋升。有的单位请客送礼甚至送红包,从而造成学术界勾心斗角,风气恶劣,歪曲了职称评定的真正意义。
现在许多单位制定了本单位的晋升、考评的重要期刊目录,有的扩大到核心期刊的几种版本,有的只列出权威期刊目录,对核心期刊的权威性作了变通处理,但在实际操作中还是强调核心期刊的作用。虽然“以刊评文”也有其不合理性,但以前使用的一些标准更不科学,更带有主观性和随意性,而且还会受到各种人际关系的干扰。引入“核心期刊制”起码使职称评定工作逐渐走向有章可循,使申请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预期的目标。
三、核心期刊对职称评定的负面作用
自从核心期刊与职称评定挂钩以来,人们对核心刊的关注大大超过了对作者文章质量的关注。不少单位还将核心期刊分为若干等级,并确定相应的量化分数及奖金额度,将核心期刊的载文及数量作为学位授予、职称晋升、成果奖励等的认定依据而不是参考依据,及至引申出学术能力、水平、价值的量化指数而非参数。如此情形已经超出了核心期刊的本能负载,并且干扰了其积极作用的发挥。使核心期刊染上了功利色彩,成为了发表学术论文的指南针。在一些部门核心期刊被使用者当作一种不用细读具体文章,不必懂得某一专业知识,也不必具备某一专业造诣,就可以划定文章价值的方法,并由此决定一个人的学术水平,继而决定一个人的学术地位———技术职称。
核心期刊引入职称评定工作中,首先造成某些学科间的不公平竞争。某个学科的核心期刊可能多,某个学科的核心期刊可能少,某个学科甚至没有;有的是月刊,有的是双月刊或者是季刊。这种不公平竞争使原本实力强但核心期刊少的学科陷于尴尬境地,有时某一实力弱的学科发表的核心期刊论文竟可以数倍于另一实力强的学科,使被考评人的职称评定屡屡受阻,有的只好导致各学科想方设法尽量扩大自己核心期刊的数量,或努力加入核心期刊确定者的行列。由于各学科的核心期刊数量不均,造成互相攀比,有的单位只好把不是核心期刊的刊物算作本单位的核心期刊,但最终怎样量化、怎样制定奖金额度又成了问题。有些单位还将核心期刊引入学科管理者的考评,使这一竞争愈加激烈和残酷。
核心期刊用于职称评定,简便、易行、方便、快捷,可以用短时间掌握由复杂劳动带来的复杂判别问题,大大提高了执行的可行性,对职称评定的管理者和评委们来说,是一件越来越好操作的事。许多学术单位和部门在评职称、评奖等实际操作时,往往出现过分拘泥于形式,忽视内容的倾向。
只看论文是否在核心期刊上,忽视各种核心期刊之间的差别和同一核心期刊上不同论文之间的差别。论文的质量由核心期刊的编辑认定,职称评定由核心期刊来定,职称评定时只需核对一下是否是核心刊即可。实际上职称评定是被核心期刊左右,而不是被评委左右,核心期刊在起主要作用。从某一方面说,是把权利给了核心期刊的编委和编辑。论文的学术水平评价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从以上分析看,用核心期刊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实质是只注重形式、不注重内容,难以达到全面、客观、公正、科学的评价目的,势必会使论文成果的评价出现偏差。
在职称评定中,重视文章本身的质量,才是真正尊重职称申报人的能力和价值。不少优秀论文由于作者没有较高的自信心,致使在普通学术期刊上。由于核心期刊四年评一次,有可能作者的投稿期刊被评下来,最终在职称评定中不算数。另外,近年来由于学科的相互渗透、相互交叉,出现了一些新整合的学科和边沿学科,有的学科也有了自己的刊物,但没有入围核心期刊,致使学人们改写其他专业的稿子,投给核心期刊,最终影响了这些学科的发展。
职称评定与核心期刊联系在一起后,也出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职称评定越来越注重核心期刊数量,而忽视了工作业绩和工作质量,这会大大挫伤很多人钻研业务、努力做好本职工作的积极性。比如,老师不重视如何教书育人;临床医生不重视如何提高医术解除病人痛苦等等。
对本职工作不精益求精,得过且过,而将更多的时间放在“进攻”核心期刊上。长此下去,会对某些领域产生不良后果,背离将核心期刊引入职称评定工作的初衷。
四、结语
核心期刊在职称评定中的重要作用已引起越来越多学人们的重视,尚有待于在今后的职称评定工作的运作中日益规范,不断完善,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并希望能够尽快地建立健全一套能够对“学术论文水平”进行评价的评价体系,以找到更科学、更合理、更公平的运作方式和参照标准。
参考文献:
[1]马智,刘卫国,赵建逸。核心期刊及其功能异化[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4,15(4):378-380.
[2]党亚茹。论核心期刊的评价功能及其局限性[J].情报杂志,1999,18(2):54-55.
2.审稿严:医学核心期刊要求稿件具有高度的前瞻性、科学性、创新性;格式规范、数据严谨充实;篇幅>3500字符;复制比率<15%;参考文献近3年内;
3.选刊烦:选择目标期刊需考虑以下问题,论文的方向是否与期刊定位相契合;期刊偏重理论研究还是技术应用;期刊的刊载数量及刊发周期;选刊错误只有一个结果:被退稿!
4.发表难:医学核心期刊办刊严谨,一般需要多轮审核,录用周期长;可刊发版面少;投稿竞争激烈;体制改革造成版面压缩;即使录用按照正常刊期也要1-2年才可刊发;
但是就算发表有难度,也不是不可能,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医学核心期刊论文的具体协作方法:
1.首先要选个好题目,注意新颖和创新性,或者研究角度比较创新。切忌一般化或者过于空泛。
2.写好摘要。摘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摘要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这篇论文的主要内容。注意,期刊论文跟学位论文的摘要有很大区别。学位论文,尤其是硕士学位以上,一般都要求摘要有1000字左右,包括了选题背景、意义等。而期刊论文的摘要都要求言简意赅,一般字数为200字左右就行了,研究背景、意义之类的话,一句带过,重点是文章研究了什么,有什么新的研究结果,创新点在哪。摘要里,切忌自我评价,不要出现笔者、本文等之类的第一人称。
3.在文章架构上,弄好思路层次,逻辑紧密。这就是为什么要先列提纲再写文章的重要性了。有些大侠,觉得自己很牛,直接就动笔写,写到哪算哪,这样的弊端就是无法顾及文章整体的逻辑衔接,有时候还会出现前言不搭后语的情况,而且还特容易出现观点杂乱的情况,最后你自己都不知道这篇论文到底要研究什么!!!提纲,就是为了进行文章架构,主题明确、层次清晰,论证合理。
4.文章内容安排上,一般都是表达一个观点,然后论证。论点一定要突出,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不要重复别人的观点或思想。有了论点就要论证。论证,也是很重要的部分。有时候大家只表达自己论点,不会论证,显得观点很单薄,甚至是否能站得住脚,都不得而知。论证部分,有实证论证的,通过现实里做具体的调查统计,也有通过例举名家教授的观点,也有通过分析政府官网相关数据来得出结论论证的。若涉及到数据统计,奉劝大家一定真实,因为医学核心期刊不仅有专家外审,还有专门的数学博士、教授等审查你统计数据的真实性,是不是真的做调查统计了,他们一眼就能看出来,瞎编的数据在合理性、数学概率等等方面都有明显的漏洞。一旦被编辑看出你的数据是瞎编的,不管你写得有多么好,文章都作废,而且你也会被列入杂志黑名单,再也不会发表你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