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新世纪会计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把会计信息失真定义为“丧失真实性”,有许多值得商榷之处。其中之一就是公允信息之中仍有可能包含着部分丧失真实性但不失公允的所谓“失真信息”。而只要不失公允的信息就不会对使用者造成危害。
其二便是如何找到失去真实性的信息。不少专家学者均提到了“真实性审计’。的确,真实性审计是比抽样审计更为可靠,然而面对当今业务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的现实“真实性审计”根本不可能成为主流。现代审计的目标是对会计信息的公允性发表意见,根据公允性定义可以看出,“真实”的要求是高于“公允”的。真实要求丝毫不差,现代审计只能检查出“低层次”的公允性,无法企及“高层次”的真实性。而现实的情况是,除了通过审计,我们没有其他方法来检查会计信息。也就是说,“丧失真实性”的失真信息是不能最终消灭而将永远可能存在的。既然这样,把失真信息界定为“丧失真实性”就没有任何现实意义。
其三是真实性的含义是什么?强调真实是为了有用。对会计帅而言,在核算国内生产总值时,以万元甚至亿元为计量单位就具备了真实性,而在计算股东的每股盈余时,只有精确到0.01元才具有真实性。可见真实性存在着一个在不同情况下取不同标准的问题。显然在不同层面上对其实的要求是不同的,真实性存在着多重标准,而唯一的标尺应该是有用,即所提供的信息要能够帮助使用者作出正确的决策。
我们无法确切地说应该真实到什么程度才够得上是真实。真实是相对的,真实也并非会计的目的。单纯地罗列真实数据是毫无意义的。更何况,从国内生产总值与每股盈余采用不同的计量单位中不难看出,对真实性存在着一个主观判断与取合。我们依据判断决策时的需要,对它们各自的真实度作出了选择,显然经过这样的选择;并不能保证它们能如实精确地反映实际了。然而我们依旧认同它们的真实性。可见我们在判断真实性的时候,也下意识地把不影响决策的差错也包容了。既然是这样,所谓的失真信息显然不能定义为失去真实性。
其四在于会计中也有重要性原则,它与真实性、谨慎性并存。所谓重要性是指对于不影响决策者的不重要信息可不予以披露。如果把失真信息定义为失去真实性的话,那么符合会计重要性原则而提供的信息一定会“失真”,因为这样的会计信息已与真实有偏差了。对决策者来说是摆在他们面前一堆繁冗的真实会计信息重要,还是符合重要性原则且不影响他们正确判断的这样的“失真信息”有用?且不提能否依靠现代会计找到失真信息,即使找到又如何?在花费大量审计成本后决策者还是作出了相同的判断,这样追求真实性,是否违背了成本与收益的原理和会计重要性原则制定者的初衷呢?
因此失真并不能解释为失去真实性,而是应有其自身的内涵。对信息使用者来说,只要是公允的信息就不会有危害。这样,我们就可以对失真的信息进行重新界定:所谓失真的信息也就是会造成危害的信息即不公允的信息。简单用等式表示即为:
失真不等于失去真实性,失真=不公允。
二、会计信息失真与审计“重要性”
现代审计中的“重要性”是指会计信息漏报或错报的严重程度。这个程度在特定环境下足以改变或者影响任何一位理性决策者依赖这些信息所作的判断。
根据重要性的定义,可概括出其基本特征:
(1)重要性概念的核心是不能遗漏或错报重要的会计信息。判断会计事项是否重要的标准是看其是否会影响信息使用者的决策,若对使用者的决策来说无关紧要,则不是重要的,否则就不能遗漏或错报。
(2)重要性概念是从信息使用者的角度提出的。因为财务报告是为信息使用者而编制的。这个信息使用者应该是一个理性人,是对企业和经济活动具有合理程度的知识又愿意用合理的精力去研究信息的人。
(3)重要性的判断不能脱离企业所处的环境。不同的企业所处环境不同,因此判断的标准也是不相同的。
评价重要性的时候,通常分两个层次,即财务报表层和账户余额层,而在讨论信息失真的时候也应分层次——整个报表层次的信息失真是属于显性的,而账户余额层次的失真则可能是隐性的,只有通过验证各个账户余额,才能得出整体结论。
假设财务报表中所含的错误,不论从单项考虑或综合考虑,其影响都很重要,也就是这份报表会引起任何一位理性使用者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等判断错误,那么该份财务报表存在重要的错报,即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是失真的,但并非所有错报或漏报我们都认为是重要的,只要不会引起使用者发生判断差错,那么,该错报信息不属于重要的错报,也既并未失真。
从重要性的要求看,判断—项经济业务是否重要既取决于该经济业务的数量,也取决于起性质。虽然现行的会计准则或审计准则都还没有明确地规定重要性的量化标准,然而实务中经验积累所得也有一些数额可以用语判断重要性。如:
(1)税前净利5%─-10%(净利较小时用10%,较大时则用5%);
(2)总资产的0.5%——1%;
(3)权益的1%;
(4)总收入的0.5%——1%;
(5)根据总资产或总收入两项中较大的一项确定一个变动百分比。
其次是根据错报的性质来判断其重要性。也就是说,即使某项错报的金额并不大,但由于它是舞弊或者违法行为造成的,那么仅就性质而言,该项错报也是重要的,这种错报也属于信息的失真。
根据重要性水平的确定方法,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失真信息的特征,比如足以导致某项财务指标发生较大幅度的变动,或是足以导致某项财务指标发生质的改变,例如企业由盈利变为亏损,净资产由正数变成负数等;或是其性质比较严重或比较敏感,例如现金、有价证券盘亏等。对于频繁发生的单项额度较小的经济业务通常应根据总发生额是否超过重要性水平来判断是否会引起信息使用者判断错误,是否属于失真信息。
另外,会计信息的披露直接影响着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判断和决策。对于重要事项除了在会计报表中予以反映以外,还要通过会计报表附注、财务情况说明书等方式对其性质、原因、影响等作适当说明。
尽管我们认为重要性水平的确定、失真信息的判断都带有主观性,但这并不妨碍其具有客观的一面。重要性是外部环境对会计信息的要求,其判断要受到会计系统外部信息使用者的制约,它不以信息提供者的意志为转移。就此而言,重要性是客观的。此外,重要性的标准应该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并注意前后一致。也即在相同的环境下,对同样的业务所适用的重要性标准应一致;在不同的时期,对同一业务的重要性标准应相同。总之,应使不同的理性人在相同的情况下对同一会计信息进行判断时,结果相同或相近。
由此可看出,失真的信息也就是超过重要性水平的那些使得使用者的判断被误导的信息,两者密切相关。
失真=超过重要性水平临界点。
三、会计信息差错、虚假与信息失真
会计信息差错和虚假是会计信息失真的两种主要表现,但却是两个性质根本不同的概念。所谓会计信息差错是会计人员在遵循会计规范提供会计信息的过程中,由于主观判断失误,经验不足和会计本身的不确定性,造成会计信息与经济活动本意之间的出入。这种出入具有以下特点:
(1)当事人无造成虚假的主观愿望;
(2)差错在会计核算资料中暴露得比较明显;
(3)差错责任人一般得不到经济及其他利益;
(4)差错的纠正比教顺利。
会计信息虚假是指会计活动中当事人出于种种目的或虚构盈利,或隐瞒营业亏损,或者避免股东要求多分红利,或甚至逃避纳税等等;事前经过周密安排而故意造成的信息虚假。此种行为虽然都不是以个人的利益为目的,但显然会破坏会计信息真实性,歪曲财务报表内容,具有欺诈的意向以使利害关系人的判断和决策错误,损害信息使用者的利益。
就会计信息差错的后果来看,信息差错未必会达到影响使用者判断的程度,凡差错超过重要性水平的才能算作信息失真。
而会计信息虚假则一定是有关人员出于种种原因故意弄虚作假,以达到影响信息使用者的正确判断的目的。所以虚假信息一定是失真信息。
这样,我们可以看出:
失真信息=虚假信息+一部分超过重要性水平的差错信息。
四、信息失真与认定
管理当局在财务报表时,其实对表中所有的资产、负债、股东权益、收入、费用等都作出了认定。美国《审计准则证明书第31号——证据事项》确定了财务报表有以下五类认定:
(1)存在或发生,即资产负债表所列的各项资产、负债、权益的资产负债表日是否存在,损益表所列的各项收入和费用在会计期间内是否确定生;
(2)完整性,即在报表中应该列示的所有交易和项目是否都列入了:
(3)权利和义务,即某一特定日期,各项资产是否属公司的权利,各项负债是否确属公司的义务;
(4)估价或分摊,即各项资产、负债、业益、收入和费用等要素是否按适当的金额列入报表,这不仅取决于金额确定是否遵守一般公认会计原则,而且还取决于数学上有无错误:
1知识经济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
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形式下,经济增长是经济结构(核心是产业结构)的升级,经济增长的实质性内容是结构高一档次的优化,经济增长是结构升级的一种表现。
1.1需求结构变化快,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知识经济是以高科技知识产业为主导产业的经济,不仅使增长高质量,人均收入水平也稳定快速提高,从而导致了社会生活条件的改善和消费方式、消费结构的变更。需求结构的变化通过市场这个中介环节影响生产和供给。对生产的直接作用就是资源配置结构发生变化,在总产值来源的产业分布上知识密集的高科技产业和知识密集的服务业的份额相对上升,农业和传统制造业的份额相对下降。可见,需求结构的快速变化加快了产业结构的调整。
1.2科技发展迅速,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知识创新是知识经济的基石。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研究与开发、在职培训的投资不断增加。由于教育的发展,不仅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科技人才,而且提高了全体劳动者的素质,因而知识的生产、分配和应用具有可靠的人力资源保证。由于研究和开发活动积极活跃,经费也充足,使新知识、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涌现,科技进步速度加快,而技术进步是影响产业结构的首要因素,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正相关,科技进步越快,产业结构调整的速度就越快。
1.3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知识经济,加快了产业结构的调整由于经济一体化,使国际间的经济联系很紧密。经济的高速发展,必然加快各类要素、商品在国际间的速度,促进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在国外消费示范作用的冲击和带动下,必然引起国内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化,从而导致企业的生产、技术结构的变化,引起产业结构的调整;同时,一国对于商品和服务的需求发生变化时,不仅推动了本国的产业结构调整,而且由于国际贸易活跃,引起其他国家出口导向型企业的生产的变化,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
2知识经济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2.1知识经济时代下高新技术发展迅猛,为经济可持续增长提供了可能知识经济时代下高新技术产业不仅起先导作用,而且将成为第一支柱。高新技术产业由于其高附加值有力地支撑着知识经济时代的经济增长。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决定着知识的生产、传播及应用的能力和效率。知识的生产是无穷无尽的,非消耗的,通过知识、信息和技术的投入,带动了高新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使高新技术产业无可非议地成为知识经济时代下的第一支柱产业,从而改变了工业经济时代下经济发展从萧条、复苏、繁荣到衰退的周期性,使经济可持续增长成为可能2.2知识经济时代下知识成为主体资源,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知识经济时代下"资源"这个概念的内涵被大大地扩展了,工业经济时代,资源原来是指自然资源,随后扩大到社会资源、经济资源等。在知识经济时代下,资源已经成为生产活动和经济活动得以进行和开展的外在条件的总称,可分为信息资源与实物资源两大类。经济活动是永远离不开实物资源的,但信息资源的利用在一定程度上主导了实物资源,信息和知识不仅成为辅助资源,而且成为主导资源,甚至在一定情况下成为主体资源。信息和知识不仅用它来辅助与支配物质生产,而且本身就是一种独特的资源,进行独特的生产,形成独特的产业即信息产业和知识产业。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作为经济资源,遵循效益递增规律,即在提高资源效率方面投资越多,获取的边际效益越多。知识资源与物质资源相比,具有四个特征:①非消耗性。知识可经无数次使用而自身并不减少,在使用过程中还会增值,可以被用来创造新知识,知识越用越多,使用的成本越来越低。②共享性。知识较少受时空的局限,可为公众共享并可反复使用和同时使用而价值不被削弱,与其它生产要素结合可大幅度提高劳动力和资本的使用效率。③非稀缺性。物质资源是稀缺的,尤其对不可再生资源来说,它们只能绝对地减少,而知识则可以在使用中产生知识,人类可以无穷尽地创造知识。④易操作性。知识更易于传播和处理等等。
3经济增长推动了技术进步,加快了知识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 财务会计 新会计准则 医院
一、目前《医会制度》中所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
自从我国改革开放的完成,每一家医院都根据我国的《医会制度》为根据制定了相应的财务管理方面的制度,对医院内部相关表的财务管理工作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加强。在实现对医院内部再生产的同时对相关的卫生事业的良性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绝大部分的医院相关的会计工作也实现了现代化以及现代化;个别大型医院还对总会计师责任制度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践行,使得会计工作逐渐向现代化以及规范化靠拢。但是就目前而言,我国的会计制度中还有很多的纰漏以及不足。
(一)医院坏账准备相关的提取并不完善
医院的坏账准备会随着社会统筹病人的增多而不断增多,即使医院医保制度执行得很规范,也会以“超大盘”的形式而扣减,有时扣减率高达30%。虽然医院可以按会计制度计提坏账准备,但计提的坏账准备远低于可能发生的坏账。坏账准备按国家统一的比例提取,且已经发生的坏账损失须经财政部门批准后方可冲销,致使大量呆账、坏账长期挂在账上,妨碍了资金的周转,也使医院的流动指标、偿债能力失真,影响了投资者的决策。
(二)虚假增加了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
在医院对《医会制度》进行执行的过程中,对于固定资产方面并不依照折旧金计算。在医院的资产负债记录表上,对于固定资产项目数额的记录只是记录为原数额,并没有进行有效地折旧处理,使得实际资产数额与财务报表上的记录之间存在较大的出入。
(三)并不能将无形资产有效的资本化
对于医疗行业而言,其本身就是高风险以及高技术的行业,对于其无形资产而言,绝大多数属于精神财产以及知识财产。医院为了实现对自身发展需求最大的适应,一定会开展一部分有极大经济效益的科研项目,这些项目需要的费用支出较大,如果不能将其有效的资本化,将其有效地反映在财务报表中,那么对于后期开展的财务考核结果以及收支结余而言,将产生极大的不真实。
二、在新的《中国企业会计办公准则》下对医院财务会计相关的制度进行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医院改革的不断深入,出现了办医形式多样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趋势。会计总是依存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大环境而存在,具有发展性、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特点。新会计准则的颁布对原制度理论及相关体系产生了巨大冲击,为日益扩大的医院经济活动提供了有用的计量和确认方法,因此,借鉴新会计准则完善现行医院会计制度,对医院经济业务进行核算、监督,实现不同类型的医院在会计核算、财务报告方面的趋同性势在必行。同时,根据新会计准则,借鉴国际通用报表体系,对医院的净资产科目、财务报告的列报等内容进行表述和修订,使各类医院发生相同或相似的交易及事项达到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三、新的《中国企业会计办公准则》对医院财务会计相关的制度进行改革的建议
(一)加强对医院内部无形资产的核算
对于医院而言,其无形资产的涵盖范围以及涉及面非常的广阔,并且绝大多数属于精神财产以及知识财产。比如每一家医院的临床研究结果、医院本身的社会形象或者是医院医疗信誉等等,所以,笔者建议医院在统计负债表中可以增加无形资产这一个项目,实现对医院资产实际情况的完整反映,使得医院的资产信息全面化,并且可以很好的切合医疗市场的实际需求。除此之外,应该对医院实际的无形资产进行准确的计量、核算,并且合理的确认,同时可以按照每一个时间段进行平均摊销,在记录是,可以归纳到对外医疗服务的成本项目中。
(二)做好提取坏账的准备
对于医院而言,其坏账主要便是与应收取医疗款项有管理,正是因为这样,在进行提取坏账的准备过程中不能将病人的医药费款项包括其中,必须以:应收取医疗款项+应该收取的在院病人应付医药费-预取的医疗费款项+其他类型的应收取款项作为整个坏账准备条件下的提取技术。针对某些并不能有效回收但是数额又相对较大的坏账而言,在对当前收支平衡不造成任何的影响的情况下,直接在支出中进行相关的数额冲销。
(三)对固定资产相关的折旧方法进行有效的完善
在新的《中国企业会计办公准则》中,并且将以可以对固定基金账户进行取消,增设一条累积这就账户条款,在医院资产的负债表中可以作为医院实际固定资产相关的备抵科目,使得医院本身的会计报表可以对医院的净资产、收支结余以及资产进行有效、真实的反映。根据我国目前所实行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而言,从实际来讲,医院对一些已经淘汰的设备或者是毫无价值的存货都必须确认为资产项目中的一项,正因为这一条使得企业财务报表与实际资产数量并不符合,而对于企业而言,使其提供的财务相关的信息也毫无可靠性与真实性可言。笔者建议此处可以参照我国《固定资产》中相关的规定,在医院财报表“固定资产”项目下在进行“企业固定资产维修资金”子项目。并且对医院病房、设备维护等所需要的资金进行核算,同时对固定资产专修所造成增加的价值进行可靠的反映,实现对资产价值信息的真实性以及可靠性的保障。
参考文献:
Is审计,是指Informationsystemauditing,即信息系统审计,它是指审计组织以信息技术为手段,组织计划审计项目,实施审计的全过程,以判断该信息系统是否安全、可靠和有效,并对信息系统对财务报告的影响做出判断或单独提出信息系统审计报告的全过程。以确认审计风险或评价企业信息战略、优化组织运营为目标,对组织营运所依赖的信息系统进行独立、客观确认和咨询活动。信息系统审计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以信息技术为手段所开展审计工作的全过程,即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CAAT);二是指审计部门以组织的信息系统为对象,以风险评估或内部控制检查为手段,对该系统所产生的会计信息系统的真实性、合法性做出确认或通过优化企业信息管理,增加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即信息系统的审计或EDP审计。信息系统审计与控制协会——ISACA成立于1969年,最初称为EDP审计师联合会,总部在美国的芝加哥。目前该组织在世界上100多个国家设有160多个分会,现有会员两万多人。是信息系统审计的专业人员唯一的国际性组织,CISA(CertiifedInformationSystemAuditor)也是这一领域的唯一职业资格。该组织通过制定和颁布信息系统审计准则、实务指南等专业标准来规范和指导信息系统审计师的工作;它还设立了信息系统审计与控制基金会,从事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以使该组织的成员能够享用其最新研究成果;通过在世界各地举办各种形式的研讨会、培训班等活动,增进国际间同业人员的交流。ISACA每年还举办CISA资格考试,通过考试的人员可以申请CISA资格,符合ISACA规定的工作经验及其他相关要求的申请人会被授予CISA资格。
1IS审计发展历程回顾
在信息系统审计的萌芽阶段,人们称之为电子数据处理审计(electronicdataprocessingauditing)或计算机审计,它是作为传统审计业务的扩展发展起来的。早期的计算机应用比较简单,相应地,计算机审计业务主要关注对被审计单位电子数据的取得、分析、计算等数据处理业务,还称不上信息系统审计。从财务报表审计的角度来看,这一阶段的主要业务内容是对交易金额和账户、报表余额进行检查,属于审计程序中的实质性测试环节。此时,它只是传统财务审计业务的一种辅助工具,对客户的电子化会计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为财务报表审计人员提供服务。
随着计算机技术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展,计算机对被审计单位各个业务环节的影响越来越大,计算机审计所关注的内容也从单纯的对电子的处理延伸到对计算机系统的可靠性、安全性进行了解和评价。在制度基础审计的模式下,计算机审计的业务内容已经扩展到了符合性测试领域。风险基础的审计模式的采用以及信息技术在被审计单位的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与其所服务的组织所面临的各种风险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并且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财务报表的真实、公允。在这种情况下,对被审计单位风险的评估必须将计算机信息系统纳入考虑范围。发展到这一阶段,计算机审计的业务范围已经覆盖了一项审计业务的全过程,计算机审计这一概念已经不能反映这一业务的全部内涵,信息系统审计的概念随之出现。
1.1在建立信息系统审计制度,开展信息系统审计研究方面,美国走在前面
早在计算机进入实用阶段时,美国就开始提出系统审计(SYSTEMAUDIT)。1969年在洛杉矶成立了电子数据处理审计师协会(EDPAA),1994年该协会更名为信息系统审计与控制协会(INFORMATIONSYSTEMAUDITANDCONTROLASSOCIATION)即ISACA。美国是首先对网上财务信息的审计直接颁布指导性文件的国家。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为指导其会计师事务所成员,于1997年1月颁布了名为《互联网上的财务报告》(FinnacialStatementsontheIntemet)的指导性文件。该文件于1999年8月15日更新,是现阶段的最新版本。该指导性文件详细表明了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审计和鉴证组成员的立场。他们指出网上财务报告的使用者不同于传统印刷版财务报告的使用者,网上披露财务信息只是一种营销手段,网络为企业提供了时常更新其信息的可能性。
1.22001年1月,英国审计职业委员会(APB)颁布了
《网上审计报告公告》(ElectmnicPublicationofAuditorsReports)该公告主要解决了以下几个问题:(1).检查电子版财务信息的生成。(2).审计报告的用词。在对应印刷版财务报表的审计报告中,审计报告往往通过页码范围来确认已审计的财务报表。然而在网站上所的财务报表和审计报告中,使用页码范围已不合时宜,因此APB建议直接使用财务报表名称来取代页码范围;同时需要在审计报告中指出所使用的通用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的国籍。(3).信息间的链接。APB非常关注已审计信息和未审计信息之间使用超链接的问题。APB建议审计师应要求“在信息使用者通过超链接从已审计信息跳到非审计信息时,网站应能向使用者发出警告信息”。
13澳大利亚审计与鉴证准则委员会(AustralianAuditnadAssurnaceStnadardBoard,AASB)AASB是最先对网上财务信息审计作出指导的审计准则制定者。AASB于1999年颁布了审计指导声明(AGS)1050《与电子方式呈报财务报告相关的审计问题》。AGS1050的目的在于“当公司利用信息技术在公共网络如互联网上已审计财务信息时,就一些问题为审计师提供一定的指导”。AASB在AGS1050中重述了审计的基本准则,并强调“电子方式财务报告并没有改变管理当局和审计师的责任”,即财务报告的主要责任仍在管理当局。
1.4日本的系统审计是从八十年代开始,1983年通产省公开发表了《系统审计标准》,并在全国软件水平考试中增加了“系统审计师”一级的考试,着手培养从事信息系统审计的骨干队伍
2IS审计在我国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剖析
近年来,我国审计信息化建设在纳入国家信息化建设(即:金审工程)范围后,有了较快发展。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方面逐渐形成体系,审计业务软件开发应用中也有了较快发展。但审计信息化建设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如不妥善解决将影响审计信息化建设和发展进程。
2.1审计人员对信息系统审计理解偏差,信息系统审计水平匮乏论文下载
在注册会计师的行业,由于我国CPA的市场化建设及推行较晚,现行的CPA的素质较低。同时在CPA的考试中也没有计算机方面的要求,因此绝大多数的CPA运用计算机的水平很低。CPA的审计工作仍然是传统的手工审计。计算机仅仅用作文字处理或者基本不用。有些单位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只占在职人员总数的5%左右,与审计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需要还有较大差距;同时由于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与知识更新培训的不足,许多审计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及相关技能无法得到同步提高,计算机应用仍停留在较低水平上,计算机功能也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主要体现在应用意识不强,操作技能还不熟练。因而审计系统计算机人材缺乏的问题,也是制约审计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因素之一。
2.2信息系统审计理论研究几乎是空白
信息系统审计工作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还没有形成一套成型的专业规范理论结构。会计、审计界所进行的一些信息系统审计的探索和尝试以及开发的一些信息系统审计软件,还大都停留在对被审计单位的电子数据进行处理的阶段。
2.3信息系统审计硬件条件严重不足
2.4信息系统审计软件条件严重欠缺
虽然我国的网络财务软件较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不大,但是由于推出较晚,目前使用面还不广。同时网络财务软件的设计没有考虑审计软件设计的需要,使得审计软件的数据收集以及其功能的发挥受到很大的制约。
2.5IS审计信息化建设效益低
2.6IS审计成本不断攀升
2.7IS审计业务水平不满足信息化发展的的要求
2.8IS审计准则及专业规范不到位
我国的信息系统审计工作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还没有形成一套成形的专业规范。目前我国会计审计界所进行的一些计算机审计的探索和尝试以及开发的一些计算机审计软件还大都停留在对被审计单位的电子数据进行处理的阶段。
运用传统的会计审计知识已经不能对这样的客户进行风险评估、内控测试与评价,从而无法进行真正意义上的“风险基础模式”的审计业务,影响我国会计师行业审计业务质量。这一现状使得我国的注册会计师行业在与国外大型会计公司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3基于新经济时代的完善的IS审计模型的构建策略
新经济是建立在网络经济和技术创新基础上的一种经济形态,以信息网络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正在世界范围内,尤其是发达国家飞速发展。因此,审计信息化建设和发展关系到我国审计事业的兴衰,体现着我国审计事业发展水平。为此,构建完善的Is审计模式成为当务之急:
31构建完善的Is审计准则体系
目前,我国的Is审计准则比较分散,不统一,执行起来具有很大难度。现有审计准则既有审计署和国务院办公厅的,又有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颁布的,而且只有一般性原则和指导意见,缺乏具体的实务公告和行业指南。并且《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方法》只是涵盖了审计工作的一部分,针对我国目前审计实务界的现状,广泛采用的仍是系统打印出来的数据进行手工审计,即绕过计算机审计,如何对其进行规范,目前还没有相应的准则。因此,我国可以借鉴国际审计实务委员会颁布的有关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下的审计准则。因为这套准则既有一般性的原则和指导,又有具体的准则和实务公告,从独立微机到联机系统,再到数据库系统的审计和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内容比较全面并且结构性强。
3.2构建完善的Is审计实施体系
信息系统审计实施体系是指由IT和审计相关的学科为理论基础,以传统审计为实践基础,以审计指南为指导,以审计工具为辅助,以审计业务为核心的有机整体。构建信息系统审计实施体系的目的在于全面了解信息系统审计的内涵和外延,从而有助于该领域的进一步深入研究,也可更加有效地指导实际的审计工作。完善的Is审计实施体系如图所示:
3.3构建全面的联网审计系统
联网审计是指审计机关与被审计单位进行网络互连后,在对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管理相关信息系统进行测评和高效率的数据采集与分析的基础上,对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进行实时、远程检查监督的行为。随着近年来一些地方联网审计试点的开展,有数据显示,在2003年,审计署对中国工商银行进行了联网审计,和1999年相比,全部参审人员仅为1999年人工现场审计的1.1%,人均发现的违纪违规问题却是1999年的38倍。
联网审计正悄悄改变着延续了100多年的传统审计模式。联网审计是顺应信息化发展的产物,不论在亚洲还是在欧洲、美洲,联网审计都处在试点阶段。据悉,2005年《中央部门预算执行联网审计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正式完成。《工作方案》规定,审计重点是国家工商总局等四大中央部门,将首批执行联网审计。该方案根据《审计署2005年度统一组织审计项目计划》、(2004至2007年审计信息化发展规划》、《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试行)》和(2005年财政审计应用计算机技术工作意见》制定。审计人员坐在办公室内就能动态甚至实时跟踪、查看被审计单位预算资金动态,从资产负债变动、预算经费收支、大额支出、预算指标执行、行政性收费等多个角度进行数据分析,发现疑点或异常后及时通知被审计单位,努力把腐败消灭在萌芽状态;在对具体项目审计中,大量的审前调查在自己的办公室内完成,进驻被审计单位前已经确定了审计重点和审计实施方案等,审计员在被审计单位的主要工作不再是查账找问题,而调查取证联网审计发现的疑点。
但联网审计,包括其试点活动都在近三年内才开始启动,联网审计无论在理论和实践中都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一些法律、技术、规范等多方面的难题。
(1)法律盲区是联网审计的主要障碍之一。比如,按照现有审计法规,审计机关能否具有与被审计单位联网取得数据的权力,有没有随时获取被审计单位数据并进行审计的权力,在发现问题后有没有及时通知被审计单位的权力,被审计单位有没有相对应的义务等。
(2)信息系统审计技术急需跟进。在开展联网审计前,应首先对被审计单位的信息系统进行审计;要探索适用范围更广的公网传输机制;要研究数据库技术、联机分析技术、数据挖掘技术等在联网审计中的应用;要通过与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联网,建立审计数据中心,为审计业务提供支持。
3.4运用信息技术支撑审计管理的科学化
通过审计项目管理系统,审计人员可获得自己所需要的项目信息或上报自己的审计情况;审计组长可对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和协调,并掌握审计进度情况;专职复核人员和业务部门负责人可对审计项目进行监督复核;本级审计机关领导对审计项目进行查询、指导和监督。
一、会计经济的发展状态
(一)对会计目标的影响
受经济发展的影响,会计目标主要研究决策标准派、知识流派之间的关系。我国的会计基本理论主要是区别会计目标标准完成的。通过区分向前性、可靠性标准,对未来的重要标准性问题进行分析,确定可能存在的最大局限性问题,确定知识性经济是否满足现有知识水平。根据企业经济信息使用标准,对企业的资本知识进行创新研究,分析企业财务报告标准内容,分析满足企业的资本物资资源增长标准,提高复合企业综合经济资源发展的信息要求,满足企业人力资源经济发展建设。
(二)影响会计信息的综合质量
可靠性、谨慎性的会计特点,适合企业综合经济的发展,可理解、及时性、实质性是应用会计技术的主体标准。通过分析企业可持续性经营发展标准,确定货币的基本计量,对提前虚拟的会计信息进行分析,改变传统知识经济发展变化可能产生的信息质量模式冲击问题,提高会计信息的综合质量。一是加强货币标准时间和经济价值体系的研究,通过分析历史会计信息标准价值,分析会计成本可能产生的缺陷,对比价值差异,分析企业经济现有的价值水平。二是对企业的知识经济资产进行产业发展分析,按照企业信息量进行计量,分析可能存在的各种竞争问题,目前,主要采用的计量货币标准较为单一,影响会计信息对知识经济的分析。
(三)与传统财务数据报表的冲突
传统财务数据是以会计基础理论为前提,通过对实际的经济事项的判断,对重要的经济资本货币、固定产值进行分析,确定会计信息服务的可用量标准,分析人力资源、商务名誉等多种无形资产的信息内容,确定货币时间价值标准,是否具有价值风险问题,是否影响财务报表的真实准确性。为了有效更新知识,采用信息决策的方法,提高财务报告数据的研发性,对信息进行充分披露,分析可用时间价值标准,确定风险价值水平,确定财务报告内容,降低与传统财务数据之间的冲突问题。
(四)对资本的影响
企业的资本是一种可计量可控制的数据,是可以为企业的经济带来利益的。企业经营通过工业、农业物资资源分析企业的综合经济资本。通过分析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确定企业知识经济类型,确定企业最优价值的资源。知识资本是发展企业经济的主体资本,企业的无形资本一般占据企业综合知识经济的一半以上,知识经济利益远高于物资经济。将人力资源、知识经济的发展列入到企业资本资产范围内,对企业的会计概念进行调整,拓展企业的资产范围,实现会计核心资产的发展。
二、企业会计创新的知识经济构思
(一)会计信息的创新研究
知识经济的发展需要健全的会计基础,会计的发展需要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环境,逐步提高企业变化架设标准。利用全面的概念标准,将传统的会计成本进行原则化分析,确定会计信息的质量,提高会计企业的可靠性和及时性。依附会计实际发生的基本交易事项,对会计记录、会计内容进行综合总结分析,确定可评价、决策的标准范围。随着企业信息技术的发展,提升企业未来的发展现实意义。树立良好的会计动态标准观念,不断完善企业的变化时间,充分利用企业事件标准,对企业的经济风险进行分析,深入了解企业的会计风险、机会标准,从客观动态的角度对企业的环境要素进行评判,建立会计信息理论体系,实施合理的动态会计管理体系。采用网络系统的发展标准,对企业网络会计管理方式进行沟通。网络是企业知识经济发展的标准,利用会计系统设计、会计方法搭建合理的网络系统,完善会计企业的网络结构化标准,改善会计信息的基本内容,提高会计假设标准。利用会计主体思想,加强可持续经营分期管理,假设会计的动态实体标准,分析会计的风险问题,对新派报酬进行假设,完成新会计概念的突破。
1.科学技术与生产能力的快速发展
随着我国企业的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的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保证了企业从劳动型生产产业发展为技术型科技企业,保证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开发,促使企业人力资源的成本会计核算问题越来越重要。通过采用企业的成本会计核算的方法,对企业中人力资源的成本进行合理的确定,完成企业整体管理模式的不断合理化,促使人力资源信息管理使用效果更佳的准确。
2.国家对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宏观调控
通过国家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的管理问题上的宏观调控,保证了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合理方法,提高我国企业成本会计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形式下的合理运行,最大限度的实现我国企业综合经济能力的合理化发展。例如:国家对企业人力资源成本消耗的要求,分析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标准,对会计成本进行合理的宏观调控,分析企业人力资源的宏观标准,致力于加强人力资源的福利控制管理,保证人力资源各项福利的控制,提升人力资源对企业会计的管理水平,企业员工可以享受到合理的社会福利,企业的综合发展可以受到更好的宏观调整影响。
3.会计经济下企业效益的快速发展
随着现代企业经济效益的需求不断增加,快速的发展才能保证企业在市场竞争机制下的实力,提高企业人才的培训和管理,是保证企业内部人才素质和企业整体实力的有效手段。通过对企业人力资源成本化管理的合力分析,判断出企业在整体发展经营上的合理管理方向,确定企业对于人力资源的成本规划,加速企业经济效益的快速发展,提升会计经济企业的稳定发展水平,保证企业在人力资源成本的核算问题上的有效发展。
(二)会计模式发展的创新研究
1.对无形资产的核算管理
依照知识经济发展标准,对无形资产进行分析,确定企业综合经济发展标准范围。知识经济是无形的,又是具有主导意义的。企业的经济创新主要依赖无形知识资产。针对会计模式下,企业的无形资产,分析高收益经济发展特点,确定企业的实际经济价值,对企业的投资、负债水平进行分析,从全面的无形资产范围分析企业的盈利能力,做出合理的资产识别。无形资产需要进行合理的披露,分析企业知识无形标准,确定企业无形资产价值水平,确定可获利能力,突出无形资产的重要地位。在信息披露中,要尽量减少企业会计信息的投资风险,根据企业综合经营特点,对企业的不等距制度进行报告分析,及时分析企业无形资产的更新范围,确定企业可开发的新无形资产范围。
2.建立良好的会计管理环境
企业在信息科技发展的影响和带动下,企业内部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成本的管理。每一个人员都是企业成本管理的一部分,企业通过制定合理的成本会计管理制度,加强企业会计的维护管理环境,逐步建立适合企业会计管理发展的基本标准,提升企业会计保护水平,加深企业综合成本控制管理,保证成本管理规定的有效性和执行力。加强企业成本管理中员工的管理和培训,加强员工对于工作技能和工作素养的培养,保证员工的整体素质符合企业的成本管理,这样可以建立良好的企业会计技术人才储备能量,提高企业会计管理的功能性标准,制定合理的人才分配管理过程,加深企业会计管理的执行力度和管理力度,加深企业会计管理的准确性,确保企业会计管理环境的合理性,实现企业会计内部人才的有效发展,建立良好的会计管理环境,加深企业综合经济发展。
3.加强会计核算的灵活性和多变性
会计核算的方法多种多样有利于企业根据自身的方法加强企业目标化管理,保证企业对于固定资产的管理,保证企业在每一个会计核算和解锁流程中完成对于企业整个资产折算的评估。企业通过对固定资产的不同折旧处理,对成本和利润进行所得税额分析,保证企业的成本化费用得有结余,保证固定资产的基本价值份额得以保证,降低企业的基础利润,保证企业的应收税额,企业可以较好的利用资金的时间分配比例进行资金成本分析,从而使企业在成本会计管理中得到结余。例如:工业中企业的管理方法以作业成本为基础,加大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应用效果,使得传统的成本化会计不单单局限为寄存的方法,而是扩大为更加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具有加强固定化资产的递进型折线型方法。灵活多变的会计核算管理,对企业的会计的经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加强会计核算的灵活性核算标准,分析会计核算的准确多变意义,从会计核算运用下实现对会计核算的合理管理。
4.对会计管理部门的信息化管理
企业对成本会计的管理有很多环节,成本会计中的信息量巨大。成本会计的信息化管理方式可以保证企业工作的基本要求,企业通过对成本会计的信息化管理,保证成本会计工作可以更好的完成,保证企业会计工作的合理开展。企业通过设立合理的成本会计管理部门,加强企业成本管理的相关工作,制定合理的会计信息化管理水平,加强企业信息科技水平的更新,及时将新科技、新信息融入到企业会计管理职责范围内,确保企业的各项会计信息系统核算管理的发展,建立合理的企业会计信息人才管理部,及时搜集、整理、储存优质的会计管理人才,定期进行信息系统检查和维护,分析信息保证企业成本化管理工作的有效发展。
综上所述,知识经济的发展是需要从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角度范围进行综合分析的。通过会计领域的综合分析,确定会计创新发展标准,确定企业无形资产的计量标准,分析企业的会计管理风险问题,从企业的收益中获取企业的综合探索标准。利用知识经济发展条件,对企业的会计创新进行发展变革,改善企业的会计理论体系,更好的实现企业投资债务、债权的管理。
作者:韩炬 单位:哈尔滨市南岗区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2新时期保障可靠性的思考
如何最大限度地保障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应该从以下几点进行思考:第一,对会计信息的思考应以一种动态性的思维去理解。会计行业的最基本职能是反映,它的主要作用在于反映客观变化中所伴随的复杂性,即使在反映过程中,会计人员并没有掺杂主观评价,但是也很难实现对会计信息的精确把握。因此,对该信息的深入理解,应该以一种动态性的思维去理解,会计信息并不是唯一的存在,其中包含着众多因素,此外因为社会发展程度具有差异性和不稳定性,因此,对会计信息的理解也有一定的差异性。第二,应该根据情况,选择不同的内容与方式,来增加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程度与适应强度。利用对不同的经济事件采用不同的计量手段与方式,可以有效地增加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对某些模糊的会计信息理论区域,应该采用哪个分段式进行计算,即划分出核心业务区与非核心业务区,用来分别表示会计信息的原始数据与加工数据,增加会计信息的有效描述程度,与真实可靠性。第三,在现实条件下,应该加强对会计信息系统的综合性处理,在我国,会计信息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真实,这主要是因为会计信息的系统所限制,这也因某些会计人员的素质不够,存在一定程度的主观偏向,此外它还受到外在系统的影响,应该从综合因素方面来考量,对会计信息进行综合处理。第四,以现有会计信息系统为基础,建立相应的法制体系,并要严格进行,对会计信息系统中存在的某些违法行为坚决打击,为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创造良好的运行环境。利用外在条件的约束力,可以提高会计人员的水准,实现更加真实、可靠的记录相关的会计信息,以此来降低因人为因素而导致的某些会计信息危机问题。第五,应该建立相应新型的监管部门,加大管理力度,实现财务会计信息的有效记录与反映。随着社会复杂程度与开放性加深,社会内部,尤其是财务领域出现了众多诈骗以及由人为欲望所引起的某些违法行为,严重的导致了会计信息安全性与可靠性,尤其是某些大型公司内部的财务信息,如果没有相应的监管部门进行全程控制与管理,可能引起不可估量的严重性后果。
2不完善的政治经济体制
从自然经济过渡到计划经济,再从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整个发展过程对于中国来说其实并不长,虽然经济体制不断地发生变化,但是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所特有的因素还是会影响到新类型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中国目前正处于转型时期,不再是传统社会,而是向现代社会迈进,社会在经济、政治以及法律方面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还需要不断地进行完善。而这个过程当中出现的各种现象,会影响到人们原来的诚信道德理念,落后的道德规范、原则遭到了破坏,但是可以适应社会的、新的诚信道德理念却还没有构建完成,正是这种道德真空时期的存在,才让整个社会缺少诚信。想要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最重要的就是订立市场经济契约,其支撑了现代市场经济。所以,现代市场经济可以看成是契约经济。虽然法律可以对契约进行约束,但是法律却不可能准确地预见事物的发展,并且提前进行制约,只能从外在的角度保障契约,而真正可以保障契约的是经济活动当中的诚信。
3社会政治经济体制的不完善性
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起步晚、发展缓慢、发展时间短,从中国封建社会的自然经济到社会改造时期的计划经济,在这一路的改革前进中,对计划经济的影响因素依然存在于当今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中,因此,我国的社会政治经济体制的缺陷需要逐步完善。我国目前正处于转型阶段,由传统向现代的快速转型,使我国的社会政治经济体制中的不完善性逐渐凸显。对此产生的不良结果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往的诚信原则被破坏,然而现在的道德规范却还没有真正形成,这种现象的出现易造成社会道德危机。若想建立完善的社会经济政治体制,必须以建立市场诚信条约为前提,它是完善社会政治经济体制缺陷的保证,同样也是社会政治经济体制的灵魂。改革开放使我国政治经济运行机制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实现了由商品匮乏的卖方市场向产品丰富的买方市场的转变,实现了由封闭半封闭的经济向多层次、全方位开放的经济转变,因此,当代的社会政治经济体制需要一定的束缚,而建立市场诚信条约正好符合这一需求,为其完善提供一种保障。诚信是道德规范的基础,是政治经济体制完善发展的基础。市场经济必然建立在对投资者和市场经济参与者的私权保障的基础上,没有诚信法制保障的经济社会自由就不可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4加强诚信道德建设,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4.1建立政策法规,完善市场监督机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统一的、开放的,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壮大社会主义经济,必须要建设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即最重要的是诚信道德建设。目前,有人为满足自身的利益需求,在利用社会政治经济体制的缺陷性制造市场失信,这种现象的屡次发生,严重破坏了我国的诚信道德规范和建设。因此,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要建立完善的政策法规,完善市场监督机制,弥补这一缺陷,为建设我国的市场政治经济体制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人们在市场交易行为中注重自己的言行,信守承诺。除此之外,还应该积极建立企业和消费者两者之间的信用体系,为建立健全的国家信用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市场经济体制具有一个非常基本的特征,即交易普遍性,然而这一重要特征为降低交易成本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同时,必须加强诚信道德建设,诚信是一种价值,为建设社会政治经济体制提供保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b)-0000-00
*基金项目:华北水利水电学院2011年教育教学改革项目(47)
作者简介:胡青峰(1980-),男,河南省汝南县人,博士,讲师。
1引言
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是高等院校本科教育人才培养计划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本科教育的最后一个综合性教学环节[1],通过完成毕业论文,学生既能够很好的对自己四年来的学习与实践成果进行全面的总结,也能够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科学工作方法,是一个学习深化和升华的重要过程。但不同的学科由于其学科性质不同,要想更好的体现以上观点,其毕业论文或设计模式也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异。测绘工程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科学,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特别是在现阶段测绘新技术形势下,如何更好的使学生达到“厚基础、宽专业、强素质、重实践和有创新”的培养目标,探讨测绘新技术形势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模式的研究是非常必要和意义重大的。
2测绘新技术特点分析
随着现代科技和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为了弥补传统测绘技术的不足和满足现代测绘的要求,测绘科学涌现出了新的测量技术,主要有GPS技术、GIS技术、RS技术、摄影测量技术以及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等。其测量呈现如下新特点:
(1)作业模式数字化
测绘部门传统的生产作业模式正被数字化技术所取代,如:地图数字化、数字摄影测量、扫描数字化等。计算机的智能化与自动化正逐步出现在测绘生产作业流程中的各个关键部分,传统测绘生产工序正被简化,新型测绘生产作业以及管理模式正逐步形成,这要求学生对计算机软件要有较好的运用。
(2)测绘技术一体化与复合化
随着计算机新技术的发展,测绘技术也出现了一体化发展的趋势,如内外业数据处理一体化、数字摄影测量系统一体化、“3S”技术集成等等,这种一体化与复合化的特点将有利于网络化观测体系的形成,必将会大大提高测量作业速度和测量数据处理效率,并提高测量数据的精度。测绘技术的一体化要求测绘工程专业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综合能力。
(3)测绘设备的两极化
新技术测绘设备的生产正向两极分化的趋势发展,一方面向小型化、微型化和可携带化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其功能和性能也更可靠。这一变化对我们的启示是,在教授学生传统测绘仪器使用的同时,必须加以强调和落实学生掌握和运用新理论和新仪器的能力。
(4)测绘信息的网络共享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也飞速普及全球,这一工程不仅实现了资源共享和生产过程管理的网络化,而且促进了网络化由生产部门一直延伸到用户。这种发展导致了测绘生产组织结构必须加大信息服务能力,基础地理信息服务在生产组织结构中趋于专门化,这也就加强了学校和测绘单位和外界建立新的合作关系的必要性,以便空间数据资源的互补。
3建议
在测绘新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针对如何利用测绘新技术开展测绘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以达到我校“厚基础、宽专业、强素质、重实践和有创新”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前面分析本研究给出以下建议:
(1) 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到企事业单位实习,将毕业论文(设计)与生产联系起来,一方面有助于学生了解相关行业特点、现状和发展前景,清楚社会对各种类型人才的需要,从而更加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和社会定位,进一步激发其刻苦学习与立志成才的积极性[2],另一方面,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利用一些测绘新技术解决生产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培养其解决实际生产实践问题的能力。
将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与导师的科研项目相结合,可以引导学生对测绘新技术理论的学习、探索、创新和应用,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能力,为以后学生继续深造从事科研活动打下基础。
(2) 与学生兴趣爱好相结合,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我校培养人才的目标是“厚基础、宽专业、强素质、重实践和有创新”。与其它专业相比,测绘工程专业所涉及的知识面专业性强、专业面较窄。因此,在开展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时考虑到教学大纲的同时,兼顾到学生的兴趣爱好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利用所学到的各种基本理论和技术,选择与本专业相关的题目特别是与本专业相关的边缘学科,且难度达到毕业论文(设计)要求,应该是被允许和鼓励的。这样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开展毕业论文(设计)的兴趣,有利于获取创新性的成果。
(3) 与学生就业方向相结合,为学生以后就业打基础
对于有意向到科研院所或高校工作或继续深造的学生,根据科研院所的具体情况,指导老师可以重点考虑为该类学生选择与测绘新理论相结合的论文形式的相关课题,对于有意向到生产性企事业单位工作的学生,指导老师可以重点考虑为其选择与测绘新技术或方法相结合的设计形式的相关课题。条件允许的话可以直接让学生到意向单位实习,结合意向单位课题完成毕业论文(设计),为学生快速转变角色、适应单位的工作模式打下基础。
(4) 注重交叉学科的选题,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
随着测绘新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测绘工程专业学生在选题时,还应注重交叉学科的选题,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测绘科学与技术大的学科框架下选题,即可以适当与新发展的相关专业相结合,这样有助于增强学生对整个测绘科学与技术知识的全面掌握和运用;二是与学校特色相结合[3],多与相关水利专业相结合,一方面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了学生对学校办学强项的了解,另一方面,也为学校特色专业引进了新的先进的测绘技术,促进了学校特色专业学科发展。
4结束语
毕业论文(设计)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一个综合运用过程,是检验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运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对毕业生基础知识、学习能力、自学专研能力以及各种综合能力的检验和提高,是学生毕业前最后一次重要的综合实践机会,是衡量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评价内容。针对测绘新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为真正把测绘工程专业学生培养成厚基础、宽口径、复合型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其毕业论文(设计)模式仍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自2011年下半年起,新医院会计制度在试点城市的公立医院开始施行,并从第二年的元旦起在全国范围内施行,这充分显示出医院会计制度正在逐步走向成熟,这为医疗行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与原有会计制度相比,新会计制度表现出很多优点,但仍然无可避免地暴露出一些问题。
一、新医院会计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资产计价不真实
从目前来看,医院资产管理并不规范,账务不清晰,使用效率停留在较低水平。在新医院会计制度下,医院固定资产并不包含各种折旧费用,医院的负债表很难体现出资产在使用过程中的损耗,因而资产的真实价值无法客观反映出来,由此降低医院决策的重要性。由于部分患者经济水平较差或者由于各种原因难以支付正常的医疗费用,导致医院准备金与实际资金之间的差距过大,阻碍了资金的进一步流通。另外,随着医院的医疗设备以及各项物资的使用,它们的价值也在不断降低,可是账户反映的是医疗物资的购买价格,固定资产的报销手续十分复杂,且审批周期过长,这更进一步拉大了账面价格与物资实际价值之间的距离,导致资产实际价值很难通过医院报表体现出来,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二)成本核算制度不完善
医疗成本与医疗价格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医疗价格是医疗成本的直接反映,医疗成本是医疗价格的依据。由于部分实行新医院会计制度的医院没有建立起成本分析体系,导致成本核算的真实性较差,成本核算失去存在的意义。再加上医院并没有每隔一定时间就资产进行核算,管理机构也没有承担起相应的监督职责,甚至部分医院都没有建立起与自身实际情况相符合的合理的会计核算制度,医院成本核算存在诸多问题。另外,由于部分医院尚未建立起完善的成本核算制度,医院资金利用率大大降低。
(三)工作人员不适应新制度
自新医院会计制度开始施行之后,医院会计人员更需要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否则就难以适应新医院会计制度的要求。新旧会计制度毕竟有很大的不同,如果财务人员不能及时更新自己的工作思路和方法,就不能及时适应新医院会计制度提出的要求。新医院会计制度在实践之中并没有充分发挥自身职能。
(四)会计控制不完善
部分医院尽管施行了新会计制度,可是却忽视内部控制,医院管理层更是将内部控制置于可有可无的位置,有的医院不具备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文件,甚至还有的医院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这非常不利于新会计制度作用的发挥。
(五)医疗赔偿问题
在医疗制度深入改革的影响下,患者的医疗需求日益上涨,与此同时,他们也对医疗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今,各种医疗纠纷案件层出不穷,医疗纠纷的范围不断向外扩展,而且案件的复杂性也越来越大,更为严重的是,社会已经出现了暴力袭击医务人员的事件,这不能不引起医疗机构的深思。新医院会计制度没有详细规定出医疗赔偿细则,而关于医疗纠纷的核算科目也缺乏明确的规定,这与医院会计核算的精确性要求存在矛盾。
二、新医院会计制度更好实施的建议
(一)设置累计折旧科目
增加资产累计折旧的会计科目,并根据现实条件考虑不再设置固定资金账户。会计期结束之前需要提前预料可能会出现的损失,并进行计提减值准备,分级分类管理医院各类资产。另外,医院还要进一步健全有关医疗设备资产的管理制度,提高资产利用率,这样,医院资产就能够清晰地体现在财务报表中,从而便于政府主管机构对医院的监督管理更加科学化、合理化。
(二)建立和完善成本核算体系
新医院会计制度要求进一步提高成本管理水平,只有建立起健全的成本管理监管体系,才能保证信息的客观真实性。因此,为了更进一步符合新会计制度的要求,需要重新调整会计科目,保证收支项目更加完善,适时监管每一个会计环节,构建起健全的成本核算体系。
(三)提高医院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
对医院会计财务人员来说,应该重视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积极参加专业培训活动,这样才能顺利完成新旧会计制度的过渡,更好地适应新会计制度的要求,从而顺利完成各项会计任务。
(四)加强内部会计控制
医院管理层要正确认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它不仅仅为准确的财务信息提供保障,而且还是医院各个部门顺利运行的重要条件,因此需要在医院内部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制定科学的内部控制流程,并保证在实践中认真执行。这样,才能保证财务数据的客观真实,降低市场风险,推动医院健康、稳定、快速发展。
(五)预提医疗纠纷事故赔偿金
医疗机构以及医疗管理机构必须要高度重视不断涌现出的医患纠纷。医院可以借助于预提医疗事故纠纷赔偿金来降低医疗纠纷风险,需要指出的是,可以根据医疗纠纷的严重程度来具体确定事故赔偿金的多少。另外,医院应该通过购买保险的方式来降低医疗纠纷风险,国家应该在在政策上予以支持。
三、结语
总而言之,新医院会计制度保留了传统会计制度的优点,并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从传统会计制度在实施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但是也必须认识到,新医院会计制度在实行中也没能做到完美无缺,也暴露出一些不足。我们应该在深入分析新医院会计制度不足的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的改进措施,以进一步规范会计核算,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可靠,从而充分发挥新医院会计制度的应有作用。
参考文献:
二、会计信息透明度的反腐价值
会计信息透明度与反腐败存在正比例关系。会计信息透明度越高,反腐败越彻底;反之,腐败问题的解决能促进会计信息透明度的提高,会计信息真实性与充分性的披露障碍也将有所减少。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一)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会计作为公共性信息资源和国际通用商业语言,在经济发展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会计信息透明度不高,会计信息披露不真实不完整,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企业的现代化、国际化进程。在经济发展中,企业的发展影响着经济的进步,而经济腐败问题则是经济发展中不可忽略的问题。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增加企业内部压力和外部监督,能起到预防腐败的作用。反腐败工作取得效果,才能保持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二)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是预防腐败的必要手段
会计是计量和记录经济活动的工具,利用这一特殊的经济工具来监督腐败行为,可以提高反腐败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因为经济腐败问题都会直接或间接与会计相关,大多数腐败都会体现到经济上,是金钱和权力的交织。只有会计信息公开透明,接受民主监督,才能真正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才是治理腐败的根源。所以,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进行财务公开,是反腐败的一种重要手段。
(三)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是预防腐败的重要方法
会计既是一种计量工具也是一种管理活动。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利用会计这一计量工具,根据经济腐败中必然发生的非正常资金运动,使会计信息使用者能从中准确地分析出企业资金的运行状态,对易于发生腐败的环节认真探究,对不正常的资金运动进行监督管理,从而探索出一套会计反腐监督机制,为反腐败实践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三、会计信息透明度现状及产生的腐败问题
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机遇时期,会计信息透明度的高低,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因此,了解会计信息透明度不高的具体表现及会计信息透明度问题带来的腐败滋生现象,可为会计信息透明度的提高和腐败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
(一)会计信息披露不真实
有调查表明,针对当前披露的财务信息,没有一家机构投资者认为财务数据“完全可信”,认为基本可信的不到二分之一。会计信息不真实已经成为非常普遍的一大问题。会计信息失真主要体现在会计人员不按照会计账簿真实填写财务报表,不遵循会计准则基本要求,夸大收入或支出,不能规范地使用权责发生制原则,伪造或者夸大相关大型交易事项,甚至有些企业会编制两套报表,一套虚假的拿来应付信息使用者和监督者,一套真实的拿来作为内部文件,导致报表使用者不能真实地了解信息,给国家和信息使用者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违规的会计信息操纵使企业经济秩序混乱,扰乱了正常的经营活动,阻碍了生产资源的合理配置,严重的可能导致企业亏损破产,损害了企业整体的利益。不真实的会计信息为腐败者提供了挡箭牌,损害了国家和他人的利益。
(二)会计信息披露不充分
很多企业对融资款项的使用、资金预算、利润构成和变化等信息披露不详细,对于未决诉讼、关联方交易、企业合并、提供担保等重要性事项的报告不充分,避重就轻,使投资者产生误解。由于企业会计准则在细节上对会计信息披露的规范不够明确,使得企业在具体的实务操作中有主观选择性,造成了企业经营状况的披露不明确、亏损的原因解释不详细,以及对重大信息避而不谈等问题。某些企业利用这种制度上的漏洞,获得舞弊的机会,逃避财务信息披露的监管,使财务反腐难度递增。
(三)会计信息披露不及时
及时性是对会计信息质量的一项重要要求。一些企业内部重大变动、上市公司有关高管的调任、重大重组等重要信息,都在股票价格大幅上升之后才给予披露。会计信息披露的不及时也为企业进行内部交易和操纵市场创造了条件。延迟披露的会计信息的使用价值将大大降低,同时也使获取非法利益的手段更加隐蔽化和多样化。
四、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预防腐败
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达到预防腐败的目的,从宏观来说,依赖于国家的宏观制度和法律法规的完善程度;从微观来说,依赖于企业本身对准则规范的遵循程度。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达到预防腐败的目的。
(一)规范信息披露,完善会计法规从财政部2014年关于重大会计改革的文件中,可以看到财政部加快会计改革的步伐。其中为了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和会计信息质量,财政部修订了《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于2014年7月1日起施行。这个新准则的修订完善和实施,对完善我国资本市场规范发展、对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接轨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从会计信息披露的现实出发,从我国反腐败的要求出发,现行会计准则还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我们需进一步关注会计质量的真实性,增强强制性披露的范围和内容,在每股收益的计算方法、股票债券等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关联方交易、不同类型财务核算方法的运用条件等细节上继续补充与完善现行的会计准则。
(二)健全内部治理,加强内部控制建立规范的内部治理结构,可以有效减少腐败的产生。鼓励中小股东参加股东大会,提高中小股东对决策的影响力,通过中小股东对自身利益的需求,对企业的信息披露形成压力,促进会计信息透明度的提高;健全和完善董事会制度,确保董事会的独立性,对控股股东和经营管理者起制约作用;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建立独立的内部审计制度,推行科学和规范的考核制度;对经营管理人员进行正确的绩效评价,建立有效的内部激励机制,重视管理者的个人实际能力,建立将管理者的报酬与企业经营成果相对应的薪酬及奖励制度等。以上这些措施对加强企业内部监管、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杜绝腐败的产生有着积极的作用。
(三)加强外部监督,提高执法力度外部监督的作用在于保证会计信息披露有其良好的社会环境,适度的监管是保证市场经济有序健康发展的有利条件,是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的保障,也是预防腐败的一大举措。对于违法行为,加大惩处力度;对于腐败人员,不仅要追究行政责任,也要追究其民事责任。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同时,也要加强对中介机构的监督,中介机构在会计信息的传递中起着桥梁的作用。企业披露会计信息通常需要经过中介机构的处理,如评估机构对企业资产的估价、注册会计师对企业会计报表的审计等。在许多腐败案例中,正是由于企业人员与中介机构相互勾结,虚假的财务信息,不法分子利用这些虚假信息操纵投资者行为,获得经济利益。加大对中介机构的监督管理,对违法行为加大惩处,保证中介机构的独立性,才能为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预防腐败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四)加强道德教育,创造良好环境在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预防经济腐败问题上,从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优化到发挥作用可能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不会像法律制度那样立竿见影。但是,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是会计从业人员内心的准则,高尚的会计职业道德具有财经法规和各种约束制度所起不到的作用,它会使人们从被动遵守转为主动遵守,从形式遵守转为实质遵守,增强法律法规、政策的生成和实施效果。但是,高尚的会计职业道德难以在每个会计从业人员身上自发形成,需要对其进行一系列的系统教育和培养,要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观念更新、环节创新、内容延展、方法拓新、制度创新等方面进行完整的、渐进的培育与提升。会计人员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可为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提供有利条件和保证。
周玉华,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一、美查、《申报》与社会新闻
《申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家中文商业性报纸,也是中国报刊史上出版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发行量最大的中文商业报刊。原名《申江新报》,创刊于1872年4月30日(三月二十三),由英国商人安纳斯脱・美查与他的朋友伍华特、普来亚、瓦基洛等4人各出资400两白银,合计资金1600两兴办。作为《申报》的创办人,美查早在同治初年就与其兄弟来到上海,从事外国洋布的进口和中国丝绸与茶叶出口等贸易。关于美查为何选择投资报业,历来有种说法,一种说法是他的生意“某岁折阅,思改业”,[1]所以改行办报;另一种说法则是他经营的江苏药水厂生意兴隆,资金颇为丰足,因而将部分资金投到报业当中,选择了创办《申报》。实际上,美查之所以投资办报,主要是听从了其买办江西人陈莘庚的建议。由于此时上海仅《上海新报》一家华文日报,不仅销路不错,利润好,且也为外国人所举办,因而这些因素对美查颇具吸引力。
作为商业性报纸,其主要目的是获取商业利润。要获取利润首先须赢得读者的阅读喜爱,这样才能引起大量读者的购买欲,才能扩大报纸的销售量和影响力,并进而推动更多信息的和商业广告的刊登,使其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如何才能使读者喜欢、订阅购买报纸呢?美查办报时已在华生活多年,对中国的习俗、文化及礼仪都有一定的了解,因此他知道怎样使报纸获得华人的关注。那就是要从华人尤为关心的报纸内容入手,只有“优良的内容是赢得大量读者的根本,读者数量直接关系到以‘眼球经济’为主要特色的商业报纸的经济收益”。[2]1871年美查在筹办《申报》之际,就派钱昕伯到香港学习如何办报的经验,同时总结了之前已举办10年之久的《上海新报》的办报经验,从而在内容的选择与编辑上,更加注重以赢得读者的关注和喜爱为首要目标。
《申报》主要面向市民读者,因而在报刊编排内容与形式上,自然更多考虑广大市民的阅读需要和心理诉求,满足其好奇性、通俗化、娱乐化和贴近现实生活的阅读兴趣。这样,反映现实社会中诸如伦理道德、礼仪风俗、奇闻逸事、婚姻家庭问题等社会新闻就成为其首要选择。“社会新闻以其独有的广泛性、趣味性、贴近性,很能吸引一般市民阅读、购买。再加上受当时社会条件和报馆条件所限,社会新闻自然成为《申报》的主打产品。”[3]
社会新闻作为一种重要的新闻产品,向来颇受人们欢迎。此概念涉及范畴较广,诸如社会问题、社会事件、社会道德、社会风习、民情生活等,都属于社会新闻报道的范围。据《中国报学史》记载,20世纪20年代的报纸将穷困、饿死、游艺、球戏、马戏、赛枪、土匪攻城夺地、绑票劫人、集会(欢迎、欢送、追悼)、诉讼、慈善(施粥、施衣、施棺)等内容都列为社会新闻,并称社会新闻为“里巷新闻”。这些内容大多贴近普通人生活,故事发生在人们身边,因此社会新闻对普通市民极具吸引力。《申报》正是以大量贴近生活、带有趣闻性和新奇性的社会新闻编辑,逐渐扩大了读者群,在赢得读者的同时,也获得了丰厚的利润回报,可谓名利双收。“可以说《申报》用浅近有趣的社会新闻报道开发了一个新的、广大的读者群,唤起了普通大众的读报欲望。使大众愿意靠拢报纸、亲近报纸、熟悉报纸。读者群的扩大也为《申报》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益,同时使《申报》知名度获得了极大的提升,成为近代上海读者最多、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4]
二、《申报》早期社会新闻内容编辑猎奇性
《申报》创办之初,延聘浙江人赵逸如为买办、蒋芷湘为主笔,后来由于各种缘由,人员虽有所更换,但主笔一直都由中国人担任,其他工作人员如记者和编辑也大都为中国人。《申报》办报人为华人,针对的读者也是华人,其性质属于外国人在华举办的华人报纸。这也使得它与由西方传教士主笔的华文报刊在内容定位上有很大的不同。教会报纸虽说也刊载一些时事新闻,但其主要注重对信教者的宗教宣传,而不是如《申报》“所卖之报张皆属卖与华人,故依恃者惟华人,于西人犹何依恃乎”。[5]因而其新闻内容也更注重中国人的文化内涵,新闻标题和主题也更重视中国人的阅读心理。长期以来,国人喜好“传奇”与“志怪”的大众阅读偏好,对《申报》早期社会新闻的猎奇性编辑有直接影响。《申报》的早期社会新闻大量采用搜奇志怪手法,市井传说、奇闻轶事、逸闻趣事等都打上了明显的猎奇性烙印。
《申报》在多期《本馆告白》《本馆自叙》《采访新闻启》《本馆自述》中都表明了猎奇性这一办报方针,并多次对此进行了阐释。如《申报》在1872年创刊,在《本馆告白》曰:“今天下可传之事甚多矣,而湮没不幸者比比皆是。其故何欤?盖无好事者为之纪载,遂使奇闻逸事阒然无称,殊可叹惜也。……求其纪述,当今时事,文则质而不俚,事则简而能详。上而学士大夫下及农工商贾皆能通晓者,则莫如新闻纸之善矣。”并在《本馆条例》中表明得更加清晰:“启者新闻纸之设,原欲以辟新奇广闻,冀流布四方者也。使不事遐搜博采,以扩我见闻,复何资兼听并观以传其新异,是不可徒拘拘于一乡一邑也。”[6]其中“新奇广闻”“ 遐搜博采”“传其新异”等关键性词语都表明了《申报》新闻编辑的猎奇性原则。在随后的《申报新报缘起》中又阐述了其办“新报”的缘由,即“吾申新报一事可谓多见博闻而便于民者也”,同时再次强调了社会新闻编辑“新”“奇”“广”的原则。“仆尝念中华为天下一大邦,其间才力智巧之士,稀奇怪异之事几乎日异而岁不同,而声名文物从古又称极盛……惜乎!闻于朝不闻于野,闻于此不闻于彼,虽有新闻而未能传之天下尤可异者。……是故新闻者,真可便民而有益于国者也。”[7]“天下之大,无奇不有”,因此通过新闻纸的“遐搜博采”,才能“博闻便民”,可谓于国于民皆有利也。又如1872年《本馆自述》中对其他报纸搜奇猎异甚为羡慕,如其所言粤东新闻报“网罗轶事,采访奇闻,论可解颐”,沪上字林馆“寻奢富有点缀生新,真无美之不至奉,亦有奇之必录”。[8]随后更是在多日出版的报纸中表明,“以录订骖鸾,广采遗问于桑峤;词吟打鸭,博搜轶事于枫泾”;[9]又如“凡有奇闻要事,耳目所周者,妄不毕录”“于各都会延请中士搜剔新奇,访求利弊”[10]“博采奇闻,万象维新”“不惮旁搜而远访”。[11]正是在猎奇性社会新闻编辑原则指导下,《申报》编辑了大量带有新奇性、趣闻性又贴近市民生活的社会新闻,既丰富了报纸的内容,也增长了市民的见识,达到了报纸利润与读者识见增长的双赢。
在《申报》社会新闻编辑猎奇性方针的指引下,早期社会新闻内容可分为以下几类。下面从早期《申报》择其部分新闻标题及内容加以简要说明(以1872-1874为对象)。
1. 奇闻传说。这类新闻数量颇多,这是与“博采奇闻”理念直接相关的。如《汉口奇闻》(《申报》1872年四月十五)述汉口一奇事:掘地得一石窖,中有米二千余石,石碑云乃三国鲁子敬藏米。米历时二千余年不霉变,真乃奇事也?类似这样的还有:《记清河异事》(1872年四月二十一)、《一睡七十年》(1872年四月二十二)、《遍奸缢鬼》《鸡异》《黄鱼胎生》(1872年四月二十八)、《西湖异事》(1872年四月三十)、《胎异》(1872年五月初二)、《纪观世音咒灵验事》(1872年五月十二)、《蟹佛》《秃龙变异》(1872年五月十四)、《金华兰溪六月飞雪》(1872年六月三十)、《鬼讨房饭钱》《山狗移祸》(1872年六月十九日)、《嫁鬼奇闻》(1874年四月初十)、《宅异》(1874年四月二十七)、《败钮成鳖》(1874年五月初四)、《韶城蛇异》《贞节获报》(1874年五月初七)、《异蛇抱怨》(1874年五月初十)、《志异》(1874年五月十一)、《狐仙》《异事纪闻》(1874年五月二十)、《牛异》(1874年五月三十)、《刘大力冥中报德》(1874年六月十一)、《笛中奇遇》(1874年六月十五)等。如此奇闻传说故事可谓每日报纸都有,很能满足读者的好奇搜异之心。(注:时间皆用农历,下皆同此)
2. 因果报应,善恶皆报。在这类新闻故事中,也带有很强的传奇色彩。如《完人夫妇得善报》(《申报》1872年四月二十三)、《寺僧报》(1872年三月二十九)、《匿财害命》《且物雷击》(1872年四月初二)、《盗嫂受谴》(1872年四月初五)、《间人婚姻获谴》(1872年四月十六)、《雷击不孝》(1872年四月十七)、《杀生孽报二事》(1872年四月二十八)、《阴刻现报》(1874年四月十四)、《电击隐恶》(1874年五月初四)、《巧报善良》、《惩责贪夫》(1874年五月初十)等。这些新闻故事既奇特,又符合中国社会普通人的道德价值观,正所谓为善为恶皆有报,颇具教化劝说之义。
3. 市井轶事趣闻。如《选香港三月十九日新报》(1872年三月二十三)述“被拐,而后骨肉团圆”之事;《吴书卿轶事》(1872年三月二十九)记奇人轶事。类似者如《寺僧坐关》(1872年四月初五)记奇僧坐关,男女膜拜;《瞽女捐设医院》(1872年四月初八)记一瞽女因己失明,而怜悯其他失明者,自己捐设医院救助,可谓奇女子也。还有许多有关社会风化和教化,如《二人摸乳被枷》(1872年四月二十九)、《二人共娶一妇》《鬻拳贻笑》(1872年四月三十)、《骈头剪》《少年怕妓》(1872年五月初五)、《藏奸薮》(1872年五月初六)、《孝子水小记》(1872年五月十五)、《少年窃烟枪》《雄酒精毙二子》(1872年五月二十七)、《老翁风臂》(1872年五月二十八)、《捕头为贼诡计所卖》(1872年六月初八)、《学究好色》《十八钱毙一命》(1872年六月初十)、《尼持戒行》(1874年四月十三)、《脱衣妇》(1874年四月十五)、《白衣寺僧》(1874年四月二十八)、《贞节获报》(1874年五月初七)、《捕猫败兴》(1874年五月初九)、《活门闩》(1874年五月二十)、《误尼为僧》(1874年六月初四)等。这些发生在市井里巷的新闻因为贴近市民生活,且俗异有趣,因而也很受市民读者的欢迎。
上述三类社会新闻仅为大致区分,实际上这三类新闻也有很多交集的地方,如传奇性、寓教于中基本融于每一社会新闻中。由于编辑强调的猎奇性原则,社会新闻带有很强的传奇性、趣闻性,更为贴近现实生活,因而对读者颇有吸引力,也逐渐赢得了广阔的读者市场。
三、《申报》早期社会新闻编辑猎奇性背景分析
《申报》创刊之初,原始资本为美查四人合股的白银1600两。美查经营《申报》仅有16年时间,就创造了回归英国时个人收回股份10万两与公司尚存资本30万两的辉煌经营业绩。这是与其善于坚持正确的办报宗旨与先进的报刊市场经营之道息息相关的。美查在中国经商多年,深谙在华的经营之道,更通过考察与学习,深知怎样的新闻产品才能吸引读者的眼球,贴近读者的心理。为迎合中国人猎奇心理,他在办报中很好地贯彻了“华人办报华人看”原则。正所谓“为了要盈利,就必须在新闻、广告等各方面满足读者的广泛需要;为了深入社会,就得了解读者,研究读者,适应在中国土地上生活的读者的心理”。[12]其中,社会新闻编辑注重猎奇性原则也是《申报》善于走本土化、大众化道路的突出表现。
为更好地践行猎奇性方针,《申报》从办报宗旨、编辑队伍、读者市场等诸多方面进行适当把握,从而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1. 读者市民化,促使《申报》社会新闻内容编辑注重搜奇猎异、趣味通俗。上海是中国近代最为重要的经济贸易中心,随着上海经济贸易的发展,尤其是开埠通商之后,外来人口大量增加。据有关资料介绍,上海县的人口从1852年的54万余人,增加到1910年的128万余人,净增74万人。[13]其中绝大部分是从外地迁入上海的外来人口,尤其以江苏、浙江、广东人为多,还有从北方、西北、西南等地迁入的移民。由于上海是包容性很强的城市,他们很快融入社会之中,成为从事商业贸易、作坊加工以及服务业的主力军。他们所需要的文化消遣自然以通俗化、传奇性、趣味性为主,加之生活在社会中下层,受到上层人的欺侮以及外国洋人的轻视和压迫,因而迫切希望有媒体能够表达其精神诉求,获得情感的共鸣与慰藉,如前所述《本馆告白》与《申报新报缘起》多次申明了这一原则。为更清晰地说明新报宗旨,《申报》还特意撰文以示区别于京报和邸报。如《邸报别于新报论》曰:“中国之邸报与之别者,邸报之制但传朝廷之政事,不录闾里之琐屑而已。故阅之者学士大夫居多,而农工商贾不预焉;反不如外国之新报,人人喜阅也。是邸报之作成于上,而新报之作成于下,邸报可以备史臣之采择,新报不过如太史之陈风,其事虽殊其理则一,其法虽异其情则同也。”[14]其“农工商贾预”“成于下”的表述清晰地表达了办报的读者定位。何以《申报》社会新闻内容编辑注重满足市民的好搜奇猎异、好通俗趣闻性,也就不难理解了。
2. 编者本土化,大多传承传统志怪记异法。《申报》在1875年5月10日(九月三十日)《论本馆作报本意》曰:“所卖之报张皆属卖与华人,故依恃者唯华人,于西人犹何依恃乎?”文中所言表明其面对的读者主要为华人群体。而要更好地满足读者,还需了解读者的文化背景、心理诉求和阅读兴趣,相较而言,华人自然更了解华人。因此,美查大量任用华人为其办报,“秉笔者皆华人也”。[15]让他们根据中国读者的口味办报,在办报当中主动应对外来的麻烦,保护华人主笔。且应聘《申报》的华人不用信教,工作待遇优厚,还可自由著述,又不耽误其春帏秋试和仕途进取,这对广大士子而言,颇具诱惑力。因而《申报》招揽了一大批当时有名的才子文士。如《申报》开创时期的总主笔蒋芷湘就中过举人,他在担任总主笔12年之后又考取了进士;后任主笔的钱昕伯,有“神童”之誉的何桂笙、当过知县的沈定年、做过部下幕僚的吴子让等人,都做过《申报》的主笔,且都是秀才出身。生活在洋场的文士,不仅关注当前国计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同时由于长期浸染于民间生活,对当时社会存在的诸多陈规陋习也体会深切。因而在撰写、编辑社会新闻时,谙熟市民的阅读心理和兴趣爱好,大量采编具有传奇性、通俗性和趣味性的市井逸闻等新闻内容。
加之主笔大多为秀才或举人出身,长期接受的是传统文学与文化教育。而中国古代历史、散文和小说都喜以传奇志怪手法,这对《申报》主笔编辑早期的社会新闻影响很大,这也是为何带有传奇志怪色彩的市井传说、逸闻趣事等大量刊登的重要缘由。因此《申报》在《本馆告白》中曰:“博览鸿儒,通时硕彦,或得之于阅历沿革参稽;或证之以史书讲求切实;或事可资夫鉴戒不徒夸干宝搜神;或言实妙夫新奇竟可抵虞初作志。”[16]
3. 办报践行“谋利而兼仗义”宗旨,尊重华人文化心理。《申报》坚持“谋利而兼仗义”的办报宗旨。虽作为民营的商业报刊,从创办开始就明确了以谋利为第一要义,但并不是为“谋利”“营生”而“忘义”。在《论本馆作报本意》一再强调了要坚持谋利而兼仗义的宗旨,虽“疏义以仅谋利者或有之;其谋利而兼仗义者亦有之”,但“若本报之开馆,余愿直言不讳焉,原因谋业所开者耳。但本馆即不敢自夸,唯照义所开亦原自伸其不全忘义之怀也”。因此,《申报》不屑于为“媚阅报者,多销报张”,“自欺自害实莫大于此矣”,而是“劝国使其除弊,望其振兴是本馆所以为忠国之正道!”[17]在“谋利而兼仗义”办报宗旨下,编务人员聘请中国文士,能够保证报纸在内容的编辑上站在华人立场,从而反映他们对国家民生的关切之心、对民俗陋习的厌弃之情,以及对市井善恶行为的褒贬态度。具体呈现在早期编辑的社会新闻内容上,则是以惩恶扬善为主题,大力褒扬市井奇人的孝行忠义,惩治贪婪小人的不良行径,对社会风习的转变有一定的教化劝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戈公振. 中国报学史[M]. 长沙:岳麓书社,2011:66.
[2] 罗国干. 美查时期《申报》的经营之道――媒介经营管理研究之一[J]. 广西大学学报,2006(6).
[3] 彭巍然. 美查时期《申报》社会新闻特色评析[J]. 湖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3):41-42.
[4] 王晴晴.《申报》办报理念之民生关怀――对30年代《申报》社会新闻透视[D]. 长春:吉林大学,2009:5.
[5] 论本馆作报本意. [N]申报,1875-05-11(九月三十日).
[6] 本馆条例[N]. 申报,1872-04-30(三月二十三).
[7] 申报新版缘起[N]. 申报,1872-05-06(三月二十九).
[8] 本馆自述[N]. 申报,1872-05-10(四月初一).
[9] 本馆告白[N]. 申报,1872-05-16(四月初七).
[10] 本馆告白[N]. 申报,1872-05-19至5-30(四月初十日――二十一日).
[11] 采访新闻启[N]. 申报,1872-05-31、06-01(四月二十二日、二十三日).
[12] 秦绍德. 上海近代报刊史论[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28.
[13] 唐振常. 上海史[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244.
[14] 邸报别于新报论[N]. 申报,1872-07-14(六月初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