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篇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创新发展路径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摘要]“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抓住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客观要求和有力举措。数字经济已然对国内经济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调整产生了深远影响,并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服务性需求。当前职业教育在增强适应性、提升服务质量过程中仍面临诸多问题。从夯实师生数字素养,打好产业服务基础;紧跟产业发展风向标,动态调整专业课程体系;丰富创新创业培养模式,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构建产教融合共同体,优化产业经济发展等方面提出解决策略,希望为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创新发展拓展思路。
[关键词]数字经济;职业教育;服务性;产业创新;路径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全球数字经济白皮书(2022年)》显示,数字经济已成为各国加快经济社会转型的重要选择。据天眼查研究院发布的《2022中国数字经济主题报告》统计,2022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已经达到了45.5万亿元,同比增长了16.2%,位居世界第二,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这其中不断涌现的的新业态、新模式是数字经济发展的活力因子,促使数字经济成为了全球经济复苏的重要支撑。在我国,不断迭代的数字技术,不仅改变了传统的商业逻辑,也为产业创新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实体产业在数字经济延伸中的演进
数字技术对实体产业的推进作用主要体现在驱动产业效率提升、推动产业跨界融合、重构产业组织的竞争模式以及赋能产业升级四个方面[1],使实体产业总体向高技术化和高集约化方向发展。即数字化知识和信息作为新型生产要素,通过产业互联、技术扩散等效应带动产业结构向更高水平升级,从而使经济呈现了新的形态。从催生新产业、新商业模式的角度来看,以信息为加工对象、以数字技术为加工手段的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的迅猛突破普及,一方面使产业结构的内涵日益丰富,另一方面也引领着数字经济的发展潮流;从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角度来看,技术升级使企业在数据获取、存储、分析、数字化管理以及资产组合管理等方面能力得以增强,数字生态促进了各类要素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有机衔接,进而带来产业协作方式的改变,推动生产效率的提升。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这是抓住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客观要求和有力举措。我国多个城市“数实”结合已初见成效,如2021年北京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产业实现营业收入2.2万亿元,规模居全国首位。在互联网领域,北京入选“2021年中国互联网综合实力前百家企业”和“国家鼓励的重点软件企业”企业数量居全国首位,其互联网产业综合实力十分强劲。上海、苏州、深圳的数字经济延伸,在第二产业更为突出。持续的高质量技术创新为上海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稳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使其成为了产业数字化的代表。截至2021年底,苏州已有6000多家工业企业推进实施了8000多个“智改数转”项目,制造业数字化在数量和质量上均取得领先。深圳出台多项政策措施,全力打造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以及新型信息基础设施标杆城市和全球数字先锋城市。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优化、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需要以数字经济引领产业合理空间布局和夯实未来区域协调发展。各地区在统筹区域特色的同时,更要以宽阔视野锚定具有前瞻性的数字化战略,加快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产业的深度融合。
二、数字经济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服务性需求
数字经济对国内经济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调整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必然改变传统的职业结构。技术攻坚和创新发展,使新业态、新职业、新岗位不断涌现,也不乏在数字和信息的催化下,传统职业活动内容发生的新变化。新职业是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的表现,腾讯社会研究中心发布的“腾讯新职业与就业发展报告(2022)显示,2022年腾讯数字生态带动了147个新职业,其中稳定期新职业14个,主要集中在云与智慧产业生态、互动娱乐、广告营销等领域;成长期新职业26个,主要集中在微信、广告营销等领域;萌芽期的新职业107个,主要集中在微信、云与智慧产业生态、互动娱乐、广告营销、职业教育等领域。具有就业吸引力的新职业、新岗位释放了强烈的人才需求信号。以数字文娱产业为例,猎聘网数据显示,2021年1-10月,数字文娱产业的TSI指数一直保持高位,维持在1.7上下,且明显高于全行业TSI指数。(见图1)。人才是数字经济时代的创新主体。人才围绕产业链开展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等活动,产生新发明、新的生产流程[2],解决数字技术在产业化过程中的堵点和断点,打通产业链和创新链螺旋上升的通道,产业升级改造又进一步提升了人才需求的深度和广度,如此循环往复,社会经济的发展始终要回归到人才培养和发展的本质。因此扩大高水平数字创新人才供给对于现阶段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创新具有重大意义。职业教育具有显著的面向区域、面向市场、面向产业、面向就业及面向人人的特征,高质量的职业教育能够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满足并服务于区域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作为培养职业技术人才的主要阵地,职业教育是必要积极回应数字经济发展对数字化人才的诉求,在充分“理解数字经济产业形态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关系的基础上,在专业培养目标上,即重视技术操作、生产实践、专业知识等专用能力,也重视创新思维、协调能力、工匠精神、数字素养等通用能力,通过多元形式培养数字思维能力和数字治理素质兼具的技术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人才,以顺应产业形态的新变化[3],増强职业教育支撑服务数字经济的本领。
三、职业教育提升服务质量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的政策导向和目标要求。职业教育在增强适应性、提升服务性的同时,需正视当前发展中的问题,明确数字经济时代职业教育发展方向,才能以数字经济视角探明职业教育提升服务能力的关键策略。
(一)对照产业转型需求,人才的数字化能力有待提升
在数字经济时代,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对传统行业的影响日益凸显,越来越多的职业或岗位技能中增加了通用数字技能的要求[4],即包括数据搜寻、数据管理、数字内容创作、数据应用、数据安全保护等基本技能也包括数字化适应力、胜任力、创造力等内在素养。在教育信息化大背景下,职业院校师生的信息化素养已有显著提升,但对标新产业形态对于职业人才数字素养的要求仍有提升空间,主要体现在:就教师而言,已具备主动采用数字信息技术丰富课堂教学的意识,但限于专业技术,对于教学资源信息化转变和处理能力需进一步加强。就学生而言,能熟练运用各类信息搜索渠道,提高知识获得效率,但仍需强化主观思考分析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总体而言,为更好的服务产业持续创新发展,应把数字能力作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维度,全面提高师生的数字获取、制作、使用、评价、交互、分享、创新、安全保障、伦理道德等素质和能力。
(二)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和广度有待加深
随着数字经济发展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不仅滋生出许多新业态,也催生出很多灵活就业创业新形态,激励着广大青年学生积极投身于创新创业事业中。因此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下,数字经济的发展对于各种创新人才的需求越加明显,也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据调查,近年各类职业院校已将创新创业教育列入人才培养方案,但培养质量仍要有所突破。一方面,各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路径较为局限。比较常见的方式是,在通识教育中加入创新创业课程,使学生初步形成创新创业意识,但要结合专业知识,形成切实的创业能力,则需要授课教师具备相当的技术能力和实践经验。另一方面,亦可以参加各级创新创业大赛带动全校创新创业教育氛围的形成,但若要有效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还需深化校企合作和对外推广,注重学生创新成果转化。
(三)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协同性有待加强
职业教育承担着为区域经济建设培育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任务,势必要紧跟区域产业发展,紧盯企业人才需求,优化调整专业结构,才能精准服务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当前各类职业院校就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创新已有广泛探索和实践,并在企业学院、订单班、校内外实训基地等模式中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在数字经济时代,应特别注意疏通产业发展和人才发展的共性堵点,增强协同性,这是促进产业经济和职业教育共生共荣的重要任务。
四、数字经济时代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创新发展的路径
(一)夯实师生数字素养,打好产业服务基础
数字素养有别于信息化素养,是在“具备信息化素养的情况下,强调多维思考能力及超媒体空间的生存能力,并注重知识共享和数字文化交流”[6],数字素养既包括对数字信息资源的接受能力,也包括对数字资源的给予能力。在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快速升级、技术快速迭代、行业快速嬗变,基本的信息化素养已不能满足新产业、新部门和新职业的人才要求,数字素养甚至正在成为社会公民的必备生存技能,因此优化职业教育供给结构,应首先夯实师生两大主体的数字素养基础。
1.明确数字素养的达成标准和评价体系
提升师生数字素养,首先应比照地方产业和社会发展实际,明确数字素养的达成目标或标准,并结合学校现实条件,形成具有可行性和前瞻性的师生数字素养提升规划。同时配备执行督导机制和评价体系,实现对师生数字素养长周期跟踪评价和反馈。
2.多层次、多途径激励师生提升数字素养的主动性
各校可通过开展数字化知识竞赛、多层面的研讨、优质示范课等开阔师生视野,对于数字能力达标的师生给与认可,对在教与学中数字化设计和应用成绩突出的师生给予奖励等,以此帮助师生形成有效驾驭各种信息技术环境、平台、工具资源的能力,同时,促进其从内在形成重视数字素养,主动提升数字能力的意识。
(二)紧跟产业发展风向标,动态调整专业课程体系
各部门应注意协同部署,进一步做到产业布局和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一盘棋。这就要求职业院校对照数字经济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梳理数字人才需具备的技能及素养,以能力目标为导向开展数字教育,根据数字能力的培养目标开设相关专业课程[4]。如信息技术类专业增加数字化系统或平台规划与设计、开发与建设等课程,非数字化专业增加数字化通识课程等。在课程标准和课程建设中,突出培养学生的数字交互思维、创新意识和跨学科综合能力。并压缩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周期,动态调整课程体系,推动职业院校专业、人才、技术与重要产业全链条紧密贴合。
(三)丰富创新创业培养模式,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创新是数字经济的时代符号,充足的数字化创新人才储备能够为产业创新和持续发展蓄能。因此职业教育应加大创新型人才培养力度,并打开思路,丰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一是确定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即结合专业特点,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各个阶段,培养能够结合专业技能和兴趣爱好,开拓新兴岗位、创造社会价值的复合型人才。二是明确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方式。在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中细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并落实到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方方面面。丰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如开设知识产权通识课程,激励学生从事创造发明、提高就业竞争力等。三是健全成果转化机制。对于师生在创新创业大赛中取得的优秀成果,搭建推广平台,给与全力支持,促进项目成果或专利发明转化为实际生产力;鼓励学生广泛挖掘创业项目,尤其鼓励学生利用数字技能进行创新创业,并为其提供专业的项目评估和场地等,扶持学生初始创业;为学生在校期间的研究、学习、成果展示提供空间,鼓励人人创新、处处创新,增强全校范围的创新创业氛围和热情,激发学生的创新活力。
(四)构建产教融合共同体,优化产业经济发展
2022年1月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中明确了产教融合对数字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实现其职能的本质要求,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中呈现的多场景、多元性等特征,为产教互通、创新产教融合提供了多样性的解决方案,但仍需多方参与主体“统筹协调、同向发力”共同推进产教融合,方能形成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创新发展的新格局。即基于多元共建、协同共管、成果共享的合作理念,构建由政府统筹引导,行业协会协调辅助、校企互利共赢、教培机构补充的“政、行、企、校、培”产教融合五元推进共同体。具体而言,一是政府可增加政策供给的有效性,为产教融合创造友好环境,如出台各项优惠政策,持续先行先试,吸引企业携先进技术和数字资源,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携优势专业共同搭建数字化创新人才孵化基地。二是行业协会应积极作为、落实责任,以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加强校企信息沟通和处理好各方利益关系,为校企调研、决策咨询、技术研讨、项目合作等搭建交流平台。三是校企之间应完善合作体系,提高管理水平,进一步明确激励和约束机制,保障双方的责、权、利,并尝试跨区域产教融合联结,如形成长三角地区数字化产教融合同盟等。四是努力构建各类教育主体广泛参与、共商共建、资源共用、成果共享的产教融合新范式,优化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创新发展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肖旭,戚聿东.产业数字化转型的价值维度与理论逻辑[J].改革,2019(8):61-70.
[2]周洋,张宏远.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江苏自贸区连云港片区产才融合研究[J].大陆桥视野,2021(6):35-36+40.
[3]郭璇瑄,陶红.数字经济赋能职业教育适应性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1):65-74.
[4]赵慧娟,何耀琴.数字经济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及新举措[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20,36(5):47-52.
[5]陈丽敏,黄雨,刘金平.数字经济背景下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与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40):356-357.
[6]包雅君,刘永贵,刘瑞.数字素养概念与内涵辨析——兼与信息素养、媒介素养、技术素养的比较[J].软件导刊,2020,19(6):277-280.
作者:郭静 王进 单位:苏州建设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南昌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