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城市文化发展中的外国因素

时间:2023-03-30 09:50:01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篇城市文化发展中的外国因素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城市文化发展中的外国因素

20世纪初,哈尔滨是一个重要的通商口岸,同时也是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城市之一。自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哈尔滨在“华洋杂居”的环境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氛围。从文化生活方面来看,哈尔滨是东北地区的中心城市,也是中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商业贸易中心[1]。而在20世纪初,由于中俄两国间的政治、经济关系日趋密切,西方国家对远东地区争夺的加剧以及日本的崛起,使得哈尔滨在近代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受到外国文化因素的影响。本文就20世纪初哈尔滨城市文化发展中的外国因素展开讨论,仅供参考。

一、哈尔滨的建筑文化和艺术

中东铁路①修建后,俄侨纷纷移居哈尔滨,俄侨在哈尔滨定居,对哈尔滨的城市文化有很大的影响。在这个城市里,有一些回忆是那么的鲜活,那么的难忘。走在哈尔滨的街道上,人们会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穹顶、帐篷、尖顶、金色的瓦片,构成了天际线,让人有一种置身异国他邦的感觉。拜占庭式的、哥特式的、鞑靼式的、黄色砖墙式的、巴洛克式的、日式的、土耳其式的、中华式的,各式建筑一直在述说着这座城市曾经的沧桑。中东铁路修建后,大批俄国的工程技术人员、护卫队及其家人纷纷涌向哈尔滨,山东和直隶(现在河北省)的民众也纷纷到此谋生。这使得哈尔滨的人口急剧增加。沙俄政府在中东铁路的修建过程中,还在哈尔滨地区进行了一定的规划和施工。到20世纪初期,哈尔滨已基本形成了南岗区、香坊区、道里区和道外区[2]。大量俄侨的到来,让哈尔滨的城市多了几分异域风情,欧洲古典文艺复兴式的、巴洛克式的、拜占庭式的、浪漫主义的、折衷主义的、新艺术运动的……这些风格迥异的建筑艺术风格,让哈尔滨在中国城市群中赫然屹立。一座城市的建筑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城市建筑的风格特点与自然环境、物质技术、社会历史等因素息息相关。哈尔滨处于寒冷地区,建筑隔热要求较高;周边资源丰富,是中东铁路的重要枢纽;哈尔滨的建筑风格,除了中华传统建筑风格外,俄罗斯风格建筑占据了相当大的一部分,而且地理位置突出,这些俄式建筑比较典型,风格纯正,因为建造它们的建筑学家都是受过帝俄旧制教育的[3]。哈尔滨市的建筑风格主要是由中国传统建筑、俄罗斯建筑、欧洲巴洛克建筑、文艺复兴建筑、19世纪欧洲的浪漫主义建筑构成,加上其他的一些建筑形式。哈尔滨在20世纪20、30年代被称为“东方莫斯科”和“东方小巴黎”,其内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城市建筑形式[4]。

二、20世纪20年代的中俄文化碰撞

20世纪20年代初期,俄罗斯国内爆发内战,沙俄占领的中国东北、外蒙古的一些领土逐步被收复。为了让中国文化替代俄罗斯文化,中国政府决定在哈尔滨建造两座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极乐寺和文庙(孔庙)。

(一)20世纪20年代中俄文化碰撞的背景

1920年代,俄国发生十月革命后,建立了苏维埃政权,遭受西方支持的白军围攻,进入内战时期,我国借机收复被俄国人控制的土地。陈飞青曾担任中东铁路检查员,他提出在哈尔滨建造佛教寺庙的建议,并由当时的“护路统帅”朱庆澜牵头筹集资金。陈飞青后来通过时任“民国总理”段祺瑞的秘书马冀平,筹集了5万元的捐款。1923年,佛教寺院“极乐寺”开始动工。东北地区的上层张作霖、张学良、张景惠,哈尔滨的政府首脑,都觉得哈尔滨太俄罗斯化了,修建佛寺和“文庙”是为了让中华文化得以弘扬。

(二)极乐寺和文庙的修建过程

1922年苏联建立,他们有意替代旧俄企图恢复对中东路沿线地区的控制。他们强烈反对建造极乐寺、文庙,不愿把铁路建设的钱用在修建中国传统寺院上,打算把这些钱用在维护扩建俄罗斯建筑上。哈尔滨政府不死心,一直持续努力,苏联政府最终做出让步。答应了建寺庙的请求。极乐寺、文庙的建筑风格与结构将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体现得完美无缺,在推广中国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三)极乐寺和文庙修建事件的意义

沙俄时期的俄罗斯教会,为哈尔滨和俄罗斯的文化交流提供了很大的便利,而城中散布的这些具有俄罗斯风格的建筑物,也成了哈尔滨独特的城市景观。极乐寺、文庙的兴建,不是去俄罗斯化,而是增强中外文化交流,为整个城市在文化上定心,以提升中国民众的文化凝聚力。

三、20世纪50年代的中俄文化碰撞

1950年代后期,中苏两国关系变冷,中俄文化的第二次大冲突在哈尔滨爆发。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已完全恢复了对东北地区的控制。哈尔滨政府为了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决定将全市范围内的公墓全部迁走,东正教公墓也在其中,由此引发了中俄第二次大规模的文化冲突。

(一)东正教墓地迁移事件的发生与发展

哈尔滨市政府关于迁移东正教公墓的决定,大多数俄罗斯人并不了解和支持,他们强烈要求哈尔滨政府停止公墓搬迁。阻挠东正教墓地迁移的人认为逝者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东正教信徒出于对宗教的信仰应阻止这一行为,教会领袖们则是想要巩固自己的信仰和在信众中的影响力,成为反迁墓的中坚,当然其中的另一些人则是不愿出钱来搬迁[5]。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哈尔滨政府加大了宣传力度,让广大教徒、海外人士了解到“移墓”的积极意义。为了减轻牧师们的反抗,教堂允许他们清理无主墓的墓碑和围墙。苏联总领事馆对此表示了支持,哈尔滨警方对一些有暴力行为抗拒的侨民予以严惩,针对个别恶劣分子采取了强制措施,有效地保证了迁坟工作顺利进行,确保了新址迁入古墓的安全。

(二)东正教墓地迁移事件的结果

经过哈尔滨政府的大力宣传、教育,采取相应的对策,包括为每个东正教堂提供了4000元的资金作为补偿。对于没有迁出的墓葬,采用了深埋的办法。一年后,这起事件终于得到了圆满的解决。

(三)东正教墓地迁移事件的意义

中俄人民生活在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我国居民不会在居住地建造公墓,墓地往往位于城郊;俄罗斯人则把坟场设在市中心。哈尔滨市政府的工作做得很好,第一步找出了移民不愿迁移墓地的原因,并制定了相应的对策,以防止事态的蔓延。政府没有采用简单粗暴的手段,而是以交流、教育等方式来解决问题,展现出一个大国的风范。

四、俄罗斯文化在哈尔滨的传播途径

(一)侵略战争后的边贸发展

17世纪沙俄侵入包括黑龙江地区在内的内外东北,迫使清廷与其签署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大片土地遭到掠夺,这是华夏人民的耻辱。条约签署后,俄罗斯商人大量涌入黑龙江,中俄之间的商贸往来得以顺利发展,与此同时,俄罗斯的习俗和文化也被带入了这块黑土地,推动了中俄之间的文化交流。

(二)开采矿产资源

19世纪初,许多俄国人发现黑龙江有大量的金矿,于是冒险越境偷盗,清廷发现这一情况后,就把他们赶了出去,大部分的俄国人都被遣返了,但也有一部分留在了中国。这些俄国移民和当地人结婚生子,生息繁衍,把俄罗斯文化带到黑龙江地区与中华文化融合,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了下来。

(三)东正教堂的建立

俄国修路工人和护路队来到哈尔滨后带来了东正教堂。为了满足俄罗斯人对宗教的需要,东正教会在哈尔滨首个破土修建教堂,并命名为圣尼古拉东大教堂,从此哈尔滨有了东正教堂。从那以后,哈尔滨陆续兴建起一座座东正教堂,到1931年为止,哈尔滨市的东正教教堂有数十座,东正教教徒达30万人,多数是俄侨,他们通过兴建教堂、举办各种宗教活动、创办宗教刊物,把俄罗斯博大精深的宗教文化渗透到了哈尔滨,让哈尔滨的居民对俄罗斯精神文化有了深入的了解。

(四)中东铁路的修建

俄国工人及其家属因修建中东铁路而大批涌入黑龙江,他们大多集中在中东铁路沿线的几个城市,其中哈尔滨地区的人口最多。他们在哈尔滨建立了面粉厂、酿酒厂、油厂、糖果厂等,哈尔滨的工业迅速发展起来。铁路建成后,哈尔滨市经济繁荣,各种商店、贸易公司纷纷建立起来,为哈尔滨和俄之间的贸易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五)十月革命的爆发俄国十月革命之后,大量的俄罗斯贵族和民众成为逃难的难民,贵族、资本家、军官、艺术家、农民,各种身份的人,带着家人来到哈尔滨。与此同时,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中国人也纷纷回国避难,他们的俄罗斯家庭成员也纷纷涌入黑龙江流域。于是俄罗斯的文化就流传到了哈尔滨和其他地方。

五、外国文化对哈尔滨本土文化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冲击与影响

在20世纪初,俄国、欧美流行文学作品大量输入,为哈尔滨市民的精神生活带来了新鲜和前卫的审美趣味。随着外来流行文学作品被引入并不断普及与推广,其传播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对本土文化产生了一定程度上的冲击与影响。首先,外来流行文学作品的输入对哈尔滨民众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冲击。在此背景下,大量引进西方流行文学作品成为一种时尚和潮流。这些小说以其新奇、自由、开放、幽默的风格吸引着市民的眼球。其次,外来流行文学作品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往往会采用夸张、滑稽等手法。这些人物形象都是人们生活中熟悉和喜爱的底层人物,故在部分哈尔滨市民心理上引起不适。一些欧美流行小说中,充满着西方殖民者侵略中国的野蛮行径。这些都为当时哈尔滨民众所不能理解和接受。随着外国文化因素和外来文学艺术作品在哈尔滨民众的文化生活上占据了一定的地位,这些外来文化对其思想观念、价值标准和行为方式等都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并产生震憾和疑惑的效果。这对传统本土文化产生的冲击效应也是不可小觑的。

六、俄侨对哈尔滨文化上的影响

哈尔滨居住的俄侨文化程度普遍较高,他们当中不乏学者、艺术家、教育家、作家、医生、记者等,而哈尔滨俄侨在科技、教育、文化方面的影响力仅次于另两个俄侨遍布的城市巴黎和布拉格。俄侨的到来,带来了新的生产方式,科技和文化知识在哈尔滨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普及。俄侨在哈尔滨所做的主要工作,就是在哈尔滨设立了许多学校、图书馆和报馆,推动哈尔滨现代新闻业和现代教育的发展。哈尔滨最早创办的俄文报刊是《哈尔滨每日电讯广告报》。1903年,中东铁路全线开通,《哈尔滨公报》作为中东铁路的一份重要刊物,正式出版。1907年,《东方晓报》在哈尔滨创办了全国最早的报刊。1906年,中东铁路公司成立《远东报》,是一份俄侨创办的中文报刊,历来都是以中国人为主。《远东报》在充当殖民统治代言人的同时,在大众传播中也发挥了一定的功能和作用,刊登的大量社会新闻,已成为哈尔滨特定历史时期的见证。20世纪10—20年代,哈尔滨先后成立了上百家报刊,报纸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各种消息相互交错,各种办报流派相互竞争,对哈尔滨报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俄侨在这一区域兴办报纸,极大地促进了中东铁路上俄罗斯文化的传播。俄侨杂志和图书的出版也对哈尔滨的文化等产生了影响,根据不完全统计,俄侨先后在此创办了224种期刊,出版了512种图书。部分知识分子接受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科技等方面的知识,并将这些新知识进行了传播,在潜移默化中对传统中国的学务和民众的观念进行了启蒙。在图书馆方面,1901年,中东铁路公司的一家临时工厂建成了一座图书馆,此后又有中东铁路俱乐部图书馆、哈尔滨议会图书馆、库尔金图书馆、大众图书馆等。俄侨还成立了一些文化学院,如俄国皇家学会、东北农业学会、中东铁路经济局等。在这个时期,各组织都成立了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刊物,例如《东省研究会会刊、历史一人类学分部》《哈尔滨自然科学与人种学汇编》《哈尔滨地志博物馆会报》等,都是由哈尔滨俄国东方学会所主办。俄罗斯人对教育十分重视,哈尔滨的俄罗斯侨民大多具有很高的文化素养。为了解决俄侨子女的入学问题,中东铁路公司设立了铁路小学、松花江小学等。1903年,铁路正式开通,之后的数年间陆续开设了许多小学,如地包小学、船坞小学、第一小学等。除公立学校外,还开办了一些中学、专科学校、私立学校、音乐学校。1927年,中东铁路学院和商学院合并,改名为哈尔滨工业大学。俄侨在哈尔滨创办并有一定影响的有两所高等院校:政法、工科两所,均为中等职业学校。中东铁路沿线哈尔滨地区,俄侨中不乏教育家和教师,他们积极创办各种类型的学校,为哈尔滨的教育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由此,哈尔滨实现了由传统学务向现代教育的快速转型。

七、俄侨对哈尔滨饮食的影响

俄侨长期在哈尔滨定居,与当地居民长期接触,使得他们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习惯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并与当地居民的一些风俗习惯相互融合,形成了“乡土特征”。俄侨文化服装对哈尔滨人产生的影响,使其获得了敢穿爱美的名号,蜚声海内外;就餐饮文化而言,俄侨在哈尔滨停留的时候,就将西式美食散播全城。哈尔滨饭店的菜单上有各式各样的汤、热菜、冷菜、饮料和甜点,其中有不少是俄罗斯移民带来的,还有一些具有俄罗斯风味的菜,深受哈尔滨人的喜爱;哈尔滨人的“装修热”,是国内最早、持续时间最久的,因为俄人的生活习惯,每家每户搬家后,都要在墙上涂上油漆或贴面,地板上要搭一块木板或地毯;1903年中东铁路建成后,哈城的公交系统开始成为市民的主要交通方式,加速了居民的生活流动,更加接近于现代社会。

八、俄侨对哈尔滨其他文化的影响

哈尔滨俄侨中有不少喜欢运动的人,他们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五光十色。冬天时他们会亲自浇筑冰场、修建冰滑梯,开展滑冰和拉冰爬犁活动,生活得很是快乐,当然最值得一提的莫过于哈尔滨的天然大冰场———松花江。他们特别爱挑战严寒,不但夏季在松花江里畅游,而且在冬季,他们也会在冰冷的河水里凿冰冬泳,这极大地影响了哈尔滨人的生活。冬泳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运动,如今已成为哈尔滨人代代相传的传统,很多冬泳爱好者都是本地人,其中不乏女性,冬泳成了哈尔滨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结语哈尔滨在解禁和开发“内力”以及中东铁路建设的“外力”的双重影响下,逐步由传统走向现代。20世纪初期,哈尔滨开始了都市的建设与文化的发展,大量的俄罗斯侨民和犹太音乐人涌入哈尔滨,为哈尔滨带来了丰富多彩的异国文化。哈尔滨的商业、教育、建筑、工业,都受到了俄罗斯广泛的影响,俄罗斯的建筑、音乐、文学艺术等,都给哈尔滨打下了深刻的印记,也给哈尔滨赢得了“音乐之城”“中国莫斯科”的美称。独特的历史环境,使哈尔滨具有独特的都市风貌。可以说,“俄侨”的文化烙印深深地印刻在了哈尔滨的城市历史中。

参考文献:

[1]韩淑芳.老哈尔滨[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8:54-55.

[2]哈尔滨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哈尔滨市志:文化文学艺术[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15-18.

[3]姜雪.俄罗斯建筑风格对哈尔滨城市建筑造型的影响[D].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2012.

[4]徐柏姝.哈尔滨宗教建筑对城市建筑文化的影响[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5.

[5]郑永旺.俄罗斯东正教与黑龙江文化:龙江大地上俄罗斯东正教的历史回声[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0:23-27.

作者:张葳 单位: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犹太研究所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