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篇层次分析法乡村景观环境综合分析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问题的重要举措。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举措,在当前的建设中出现了景观地域特色丧失,乡村景观环境场所感、归属感降低等一系列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1]。我国的乡村景观研究起步于20世纪末,目前乡村景观评价仍是国内学者关注的重点[2]。该方面的研究多针对乡村景观所具有的生态、美学、风景资源等某一单一功能属性进行评价。由于乡村景观的形成受到地域、经济、社会、人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本身就具有社会、自然、人工等多重属性,而对其所具有的多重复合属性进行综合评价的研究仍较为欠缺,有待进一步完善[3-4]。与此同时,自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美丽乡村建设实施至今,全国各地均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在此基础上,对建成的美丽乡村示范地区进行乡村景观评价的研究则相对较少。通过对建成改造后的美丽乡村示范地区乡村景观环境进行综合评价,指出其建成后所存在的问题和暴露出的不足,可以更为清晰地认识到当前美丽乡村建设所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1研究区概况及其景观构成要素解析
1.1研究区概况
以四川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蒲江县铁牛村为例,将其内部核心区域作为本次乡村景观评价的研究区域。铁牛村核心区以丑美生活馆为中心、村绿色环道为界,占地约20hm2,核心区整体建设情况良好,属于整个铁牛村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区域。
1.2铁牛村核心区乡村景观要素现状
乡村景观系统一般由人工景观环境、自然景观环境、社会环境3个方面组成,这三大要素也是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深入发展的重要内容[5]。结合对铁牛村的实地调研和相关文献查阅,将铁牛村核心区的景观环境要素分为三大类:人工景观要素、自然景观要素及社会环境要素。人工景观要素方面,以丑美生活馆为核心的铁牛新区周边用地范围内的基础设施较为完备,而原铁牛村党群服务中心以北旧片区的建筑风格与铁牛新村建设风格有明显差异,明显次于新村核心圈层,缺乏相应的基础服务设施。自然景观要素方面,可将铁牛村村庄自然景观环境分为农田景观型、果林景观型、临水景观型3种类型。农田景观型以耕地种植农作物为主,植被覆盖率较低;果林景观型占铁牛村较大面积且植被资源丰富,以猕猴桃和丑橘为主要种植产业,植被覆盖率较高;临水景观型主要位于铁牛村新区,配套设施较为完备。社会环境要素方面,铁牛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村庄景观环境优化,村民整体收入提高后,更加重视村庄各产业资源与旅游资源的结合,当地村民对景观的发展关注度也更高。
2铁牛村核心区乡村景观环境综合评价
2.1铁牛村景观环境系统构成要素解析
根据铁牛村的实地调研和相关资料[6-7]查阅,铁牛村核心区的人工环境要素在于突出村庄全域景观格局的地域性、公共活动空间景观的实用性、基础设施的健全性及建筑风貌的协调性,表现为铁牛村核心区的村庄格局、旅游游憩场所、基础设施建设和建筑环境;自然环境要素主要为当地林盘资源和果园生态农业产业,表现为内部绿化环境、内部植被覆盖率和外围生态环境核心区内的水域保护情况等;社会环境要素包括经济产业、人文资源和村庄管理,人文资源侧重于表现当地的冶铁遗址文化。
2.2铁牛村核心区YAAHP递阶层次结构分析模型构建
研究采用的YAAHP10.3软件使用层次分析法评估决策过程并提供模型构造、计算和分析等方面的帮助。递阶层次模型整体分为三层关系进行构建,最上面A为目标层,中间B是指标层,最下面C为方案层(如图1)。经过多次实地调研,结合四川省美丽乡村景观特性以及乡村景观评价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构建铁牛村核心区乡村景观综合评价体系(见表1)及其YAAHP递阶层次结构分析模型。
2.3模型评价及一致性检验
采用群决策的方式,通过YAAHP软件生成专家问卷,结合实地调研铁牛村的地形地貌、水体、植物、乡村聚落、道路、农业景观,将铁牛村核心区内代表性选点照片一并发放给四类人群,25位景观专业相关专家、5位规划建筑类专家和25位铁牛村当地村民及5位铁牛村麦昆塔社区工作人员,共计60份问卷。通过对相关指标进行两两矩阵重要性比对,对铁牛村核心区内的乡村景观进行评价。判断矩阵一致性检查包括各层次权重系数是否符合逻辑和总层次排序一致性检验,只有通过各层权重系数逻辑一致性检查且其CR值均小于0.1,才能证明判断矩阵具有合法性,才可以进行数据分析,反之,则需要对比较判断矩阵数值进行修正。其一致性指标(CI)和一致性检验比率(CR)见公式(1)(2)。模型检验结果见表2,结果显示铁牛村核心区YAAHP乡村景观评价模型CR值均小于0.1,故认为所建模型通过一致性检验,计算结果可用于后续研究。CI=(λmax-n)/(n-1)(1)CR=CI/RI(2)式中:RI为随机一致性指标,不同的指标数量(n)对应着不同RI值,当CR<0.1时,认定一致性通过,反之则需要对比较判断矩阵数值进行修正。
3结果分析
根据判断矩阵数值计算所得相关影响因素的结果如图1所示。影响铁牛村核心区乡村景观环境评价指标的最主要要素为自然环境景观要素;指标层(B)第二层中的内部绿化占比最高;方案层(C)中5个铁牛村核心区建成环境的代表性选点中的橘林生态园占比最高,为铁牛村核心区乡村环境景观评价中得分最高的选点。
3.1目标层(A)
结果分析从模型分析结果来看,分值最高的为自然环境景观要素,其次为社会环境要素,得分值最低的为人工环境要素(如图1),可知自然环境要素占比最高,且对乡村环境评价影响最大。结合铁牛村核心区的景观实际情况,在现有铁牛村核心区的建设中,自然景观面积占比较高,区域内自然景观由千亩鱼塘、万亩果林交织而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川西林盘水乡自然景观格局,充分展示了当地乡土特色。而人工环境景观要素和社会环境要素在模型中占比较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在铁牛村核心区的乡村景观环境评价中这两类的景观要素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在提升乡村景观环境质量上,可重点考虑优化这两类景观要素的指标。
3.2指标层(B)
结果分析根据指标层B的9个数据分析显示,内部绿化环境得分分值最高,是整个乡村景观环境评价中最重要的要素;而指标层B中得分分值较低的要素为村庄管理,说明当前铁牛村的村庄管理方面还略显不足,在村庄管理建设中既需要保留老村民对村庄的归属感和居住习惯,又需要融合新村民带来的新生活方式与新的管理模式。在人工环境景观要素中,得分相对较低的要素为村庄格局和建筑环境,原因是这两类景观环境指标属于已建成环境中不可轻易调整变动的环境要素,对于已建成的乡土景观环境而言,可调整的可行性不高,对正在规划且尚未建成的乡土景观环境设计来说,人工环境景观要素中的这两个指标可作为设计过程中的重要考虑因素。在人工环境景观要素和社会环境要素评价指标中找出现有景观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善策略,提升景观质量,可在一定程度上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建设思路。
3.3方案层(C)
结果分析根据YAAHP构建的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橘林生态园为得分分值最高的选点。结合现场调研,在自然环境景观要素方面,橘林具有生态、经济和社会等多重复合效益,在生态本底上优化了铁牛村核心区的生态格局,同时又在景观格局上承担着维护生物多样性、恢复当地生态系统功能和经济作物的生产性功能作用。在人工环境景观要素方面,橘林生态园内有休憩平台、公共卫生间和部分景观小品等基础设施,可以满足游客与村民的基本使用需求,相对于其他4处选点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备。在社会环境景观要素方面,橘林生态园作为铁牛村果园经济主要产出地,既体现了原本乡土景观环境中自然植物群落的乡土特色,又带动了铁牛村经济发展和提高了村民的收入,因而在“经济产业”要素中橘林生态园得分值最高。得分最低的2个选点为邻水建筑和生活院落,结合实地调研,2处得分低的选点均为人工打造的灰色硬质空间,缺乏绿化,空间组织混乱,景观品质较低。同时原有建筑与新建建筑风貌不统一,由政府统一组织新建的建筑以徽派建筑风格为主,与原有的川西传统民居大出檐、小青瓦、穿斗木架构体系的素雅风格相冲突,在建筑风格上未能充分体现其乡土地域性,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四川地域文化特色。
3.4提升建议
基于评价结果,在铁牛村核心区现有景观格局基础上,对铁牛村核心区乡村景观环境提升应注重自然环境景观要素优化,在材料选择、形式设计等方面应该结合乡村景观特点和传统文化元素,在凸显地域特征的同时,形成生态与艺术相结合的新时代乡土景观,这对促进地域景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8]。对于得分较低的人工景观要素和社会要素两大方面,需从村庄管理、村庄格局和建筑环境进行优化,以进一步提高铁牛村整体乡村景观质量,从而为四川乡村地区美丽乡村建设的乡村景观设计提供案例。
4结语
基于乡村景观所具有的自然、人工、社会等多重属性建立层次分析模型,对已建成的美丽乡村示范地区铁牛村进行乡村景观综合评价,并分析其乡村景观环境中的关键要素及其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所暴露出的不足。基于评价结果,当前我国美丽乡村建设中,自然环境要素较为受重视,对自然环境的提升与优化有助于优化整体的乡土环境,山水林田既是乡村的基本景观元素,也是营建乡土景观的重要资源,要在坚持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减少农田破碎化和不恰当的景观化。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对于人工景观环境与社会环境方面的重视程度则相对薄弱,有待加强。对已建成的乡土景观,应结合当地气候和自然环境以及乡土植被进行改善。在自然环境方面,应深入挖掘乡村地域内涵,打造乡土景观,激发游客和当地村民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对于未建成或正在规划设计中的乡土景观建设提出的建议,以避免建筑风貌同质化,使现代的建造工艺与当地建筑材料相融合,可以与当地居民开展建筑统计与评价,对限制民居院落与公共空间进行改造与活化利用,重视居民需求、转变原有功能、优化建筑风貌,尊重乡土建筑、村落环境和地域文化景观原真性,从而促使乡土建筑有序传承。(收稿:2022-07-30)
参考文献:
[1]邓川子.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思路———以四川成都和山东济宁为例[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2,5(4):92-96.
[2]王香春,罗川西,蔡文婷,等.近二十年中国乡村景观特征体系研究进展[J].中国园林,2022,38(4):44-49.
[3]黄光智.济南市乡村景观评价及提升策略研究[D].济南:山东建筑大学,2021.
[4]郭彦丹.基于景观功能评价的乡村发展模式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5.
[5]刘滨谊,陈鹏.乡村人居环境风貌评价与优化[J].中国城市林业,2020,18(6):1-8.
[6]朱琳,王铁霖,夏丹.四川省县域乡村地域功能类型识别及乡村振兴路径研究[J].热带地理,2021,41(4):870-880.
[7]李书覃,司新峰,任璐,等.乡村振兴视角下美丽乡村建设优化路径的实证研究———基于AHP-SLEPT分析法的Yaahp软件实现[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20,33(4):19-22+53.
[8]林子琦,杨青娟.基于灌溉渠水质保护的都江堰灌区斗渠廊道LID生态措施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20,48(24):252-259.
作者:周梦雪 单位: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