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篇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研究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要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就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旅游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重要途径,旅游业与人民生活关系密切。“十四五”规划为我国旅游业发展指明了方向、路径和发力点,必将极大推进国内旅游业的发展,我国旅游业发展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发展趋势[2]。这些新的发展趋势,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而言,既蕴含机遇,又提出了很多要求和挑战。
一、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机遇
(一)政府扶持,必将带来更多发展机会
为构建“十四五”期间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各级政府加强政策引领,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将谋划一批重点工程、重点项目、重大举措,积极搭建文旅融合发展平台和载体,这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带来更多发展平台与机遇。例如:《安徽省“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提出,推动智慧商圈、文化旅游特色街区、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特色商业街区建设,支持各地创建国家级文化和旅游、体育消费试点(示范)城市;《河北省旅游业“十四五”发展规划》提出,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加快推进长城、大运河等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规划建设太行红河谷文化旅游经济带。各地旅游新政的提出,将大力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升级,旅游人才需求将进一步加大,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提供更多发展平台和求职机遇。
(二)高素质人才需求增加,就业岗位更专业化
“十四五”期间,各地将更加注重旅游业高品质发展,发展特色、创造精品,注重对旅游文化内涵的发掘,推进文旅高度融合,打造数字文旅,丰富文化创意产品。这就需要一批专业化的优秀人才,他们可以用文化提升旅游品位,将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与经济发展有机融合,并大力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让自然景观更富神韵、文化体验尽显魅力,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接受了专业化、技能化的学习与培训。旅游业高品质发展,就业岗位专业化需求,将有利于他们寻求对口、适合的工作岗位。
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挑战
(一)就业供需矛盾极其尖锐
长期以来,旅游业都在为经济社会创造较多的就业岗位。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2019中国数字文旅发展报告》,旅游直接和间接就业7991万人,占全国就业总人口的10.29%。但是,受新冠疫情影响,旅游相关产业带动的就业岗位大量缩减。与此同时,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面对的求职竞争对手,有来自高职院校同专业的学生,本科、研究生及中职同专业的毕业生,还有众多因疫情影响被迫“二次就业”的社会人员,这导致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求职空间进一步减小,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
(二)学生就业观不符合旅游发展趋势
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等,是“十四五”规划时期旅游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内容。面对新时期旅游业的新机遇、新挑战、新任务,旅游就业者和求职者应当及时更新观念,转变态度,立足实际,避免错失发展良机。然而,对220名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班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对于求职地区问题,75%的学生希望在大城市发展,仅有18%的学生选择愿意投身乡村旅游事业,另有小部分学生没有明确想法,可见,大部分学生并不认可乡村旅游的发展前景,片面地将“乡村旅游”等同于“乡村生活”,不能以积极的视角、发展的眼光看待乡村旅游事业。对于文化对旅游发展的重要性问题,56%的学生认为学好文化知识是为了凸显自己有一定的旅游专业功底,给游客留下好印象,大部分学生仅仅将文化理解为景点所蕴含的历史故事、典故等。旅游业的发展与精神文明建设密切相关,发展旅游经济,对弘扬我国优秀文化传统,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生仅仅将文化理解为自己需要掌握的景点知识,将其作为自己谋生的工具,缺少尊重文化、保护文化、传播文化的责任与担当。
(三)学生自身素质不高、能力不强
高等职业院校重在培养德技双修的技能型人才,在坚持立德树人的前提下,使学生拥有一技之长。对高职学生的素质能力评价应包含知识评价、素质评价和能力评价三个方面,其中,知识评价观测点包含对基础及专业知识储备的考查,素质评价观测点包含对人文素养等内容的考量,能力评价主要评测知识应用、动手操作等能力[3]。对220名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班学生的学业分析与问卷调查显示,通过英语四六级的学生人数仅有4%,通过省计算机二级的学生只有5%,专业课全科80分以上的不足20%。关于专业相关的课外阅读或名著阅读,有36%的学生表示对其感兴趣,但真正付诸行动,坚持课外阅读或在大学期间读完3本及以上名著的不足7%。在专业技能方面,顺利考取导游证的学生不足50%,70%的学生表示对专业知识应用信心不足;有些学生成绩优异,但沟通表达和动手能力较差,有些学生沟通表达能力突出,但专业成绩不理想。旅游从业者的专业水平和人文素养,将直接影响“十四五”规划对高品质旅游的开发升级。所以,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校期间需要在提升专业技能和人文素养上下功夫。
三、应对措施
当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是行业发展等客观因素和毕业生就业理念落后、职业素养不足等主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立足于“十四五”规划,面向未来,解决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问题需要政府、高校和学生三个层面共同发力。
(一)政府层面
第一,持续推动旅游市场健康发展,积极培育文旅产业。产业发展是就业保障的基础。旅游行业的健康平稳发展,是解决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矛盾的首要因素。针对我国旅游业现阶段发展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受新冠疫情影响,行业发展回落,政府需采取具体举措。如:对从业主体提供税收优惠或财政补贴,配套资金支持,适度降低市场准入,激发市场活力;加强市场监督管理,净化市场环境,尤其是消除“坑客”“宰客”等乱象,实现旅游市场健康发展;基于文旅融合要求,在行业规划、市场培育、主体培育上提供充足保障,积极培育“大文旅”产业。旅游业稳健发展,文旅融合不断深入,必然带来一系列就业机会和岗位需求,为毕业生就业提供基础保障。
第二,出台一揽子就业政策,引导毕业生多元化就业。人社、教育、旅游等相关部门联动,打造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福利包”。首先,注重就业信息的梳理与就业渠道的对接。如,旅游和人社部门可以共同收集旅游行业的就业需求,传递给教育部门,三部门可以通过举办“人才对接会”“集中招聘会”等形式,为毕业生和市场主体打通沟通渠道,提升求职和招聘效率。其次,各部门出台人才吸引政策,引导毕业生投身旅游事业,尤其是乡村旅游事业。如,将“三支一扶”与旅游专业结合起来,引导毕业生下基层,服务基层。又如,针对毕业生发放生活补贴或住房补贴,确保毕业生下基层后生活有保障。最后,有效结合创业与就业,政府相关部门要为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创业提供财税、金融、服务咨询等全方位的保障,引导毕业生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二)学校层面
第一,增强文化自信教育,强化责任担当。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增强其文化自信,是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客观需要,也是促进大学生自我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十四五”规划强调的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既体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丰富内涵,又迎合了人民在旅途中增加知识、开阔视野、感知文化、涤荡心灵的生活需求,更是我国文化自信的实践应用。文旅融合是传播和弘扬中华文化的有效路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有责任推动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在旅游事业中,要以高度的责任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展示中国形象。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以下几点。首先,要构建优秀的校园文化。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要求为目标,让学生了解祖国壮丽河山、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中华民族对人类世界的巨大贡献,吸收优秀文明成果,大力弘扬传统文化,进一步树立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其次,要积极举办校内外文化实践活动,重视网络文化活动的开展。例如:开展网上文化学习讨论活动,引导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探讨和交流,传播先进文化与理念;加强社会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社会,增强爱祖国、爱家乡、建设家乡的使命感。最后,要帮助他们客观分析我国近代落后的原因和未来美好的前景,激励他们刻苦学习、发奋图强,强化大学生的责任担当。
第二,完善并实时提供就业指导,培养创新思维。高职院校不仅要建立普遍性的就业指导体系,而且要根据市场特点,快速反应,实时提供就业指导。首先,创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职业规划体系课程和教师队伍,使学生找到自己的职业发展路径,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其次,多途径宣传最新职业发展形势、就业政策,让学生在掌握行业发展动态的前提下,有目标地求职。再次,传授创新创业知识理念,培养创新思维,让学生勇于创新、敢于创新、善于创新。最后,紧随市场特点,实时进行就业指导,避免学生盲目求职和发生就业恐慌。例如,新冠疫情的发生,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造成巨大影响,简历投递、笔试、面试、岗位数量、职业发展等都发生重大变化,对此,学校就业指导处和专业教师应快速反应,有针对性地开展本专业学生求职、职业发展等相关讲座,帮助学生及时调整求职思路,避免新形势下盲目求职,遭遇失利与打击,降低职业发展信心。
(三)学生层面
第一,转变就业观念,投身乡村旅游。乡村旅游是农业旅游文化“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同步改善、农村一产二产三产深度融合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是“十四五”规划中旅游事业发展的重点之一。国家支持乡村旅游重点村的建设,各级政府也对于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给予诸多政策扶持。未来的乡村旅游,将实现网旅融合、农旅融合、康旅融合、体旅融合、文旅融合,其发展前景广阔,潜力巨大。然而,当下的乡村旅游面临非常严重和突出的问题——高素质旅游管理人才和旅游服务人员缺乏。在实际的乡村旅游实践中,乡村旅游区的管理人员往往由村干部兼任,管理人才的缺乏由此可见一斑[4]。因此,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要积极转变求职观念,善于发掘乡村旅游事业的潜力,积极投身于乡村旅游事业的建设,发挥专业特长,为“十四五”乡村旅游事业发展贡献力量,实现自我价值。
第二,努力学习知识,提高文化素养。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发展,必将打造兼具文化和旅游特色的新业态、新主体和新模式。人文资源是旅游发展的基础,旅游讲特色、创精品,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十分注意对文化内涵的发掘。所以,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要更加注重对文化的汲取、理解与运用,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而且要博览群书,提升文化素养。然而,文旅融合绝不是文化和旅游的简单相加,不是将旅游景点的历史故事熟记于心即可,而是在学习文化的过程中,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充分发掘文化的深刻内涵,善用文化去感染人、影响人,甚至改变人。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要用过硬的文化底气,争当旅游事业中中国故事的讲述者、中国灿烂文明的宣传者、中华文化的传播者,以实际行动展现青年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
参考文献
[1]雒树刚.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N].光明日报,2020-12-14(6).
[2]闫祥青.“十四五”时期文化和旅游的发展趋势与挑战[J].人文天下,2020(23):9-13.
[3]李小娟.高职学生素质能力评价研究[J].教育研究,2013(5):96-103.
[4]刘学凯.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经济产业的优化升级[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21(2):20-23.
作者:胡玲 单位:安徽工商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