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篇农村大学生的补位功能实现路径探讨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乡村振兴建设是补齐农村发展“短板”、促进农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也是启动农村消费市场、促进农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乡村振兴建设不仅需要资本、科技、政策等要素,还需要一批有思想和知识、懂经营管理和市场规则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农村籍大学生是农村土生土长的、接受新知识新理念的青年群体,也是参与乡村振兴建设的重要力量。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创业或就业不仅符合社会结构转型、市场经济改革、乡村振兴建设的需要,还能够很好地解决乡村振兴建设中人力资源缺失问题。从总体上看,农村籍大学生不仅是乡村产业发展的引领者,也是乡村文化的传承者和乡村治理的参与者,在乡村振兴建设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补位”功能。为此,应当从新时代新格局下的乡村振兴建设出发,多维度多视角地考察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问题,发掘返乡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影响因素,以更好地引导农村籍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建设。
一、农村籍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建设的历史场域
农村籍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建设是城镇化、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历史场域中展开的,是在“乡村经济社会凋敝”“乡村振兴战略稳步推进”“大学生就业问题突出”等因素交织中发展的,更是新时代农村籍大学生勇担历史重任、独占时代潮头的自我选择。
(一)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
城市化和工业化就是资源、人口、资本等不断向城市聚集的过程,在城市“虹吸效应”下,数以亿计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涌入城市,为城市化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源和财富,推动了城市快速发展和高度繁荣。在北上广深等大城市繁荣发展之际,成千上万的农村与城市化“反向而行”,陷入经济增长停滞、社会民生凋敝、房屋土地闲置、乡村文化荒芜的发展困境,这种现象在中西部地区或经济不发达地区尤为明显。由于农村产业基础薄弱,就业环境较差,多数农村劳动力不得不外出谋生,进一步加剧了乡村经济落后和社会凋敝。据《中国统计摘要》数据显示,自2005年以来中国行政村数量呈现逐步萎缩的天使,大约每天有20个行政村消亡。从总体上看,乡村社会呈现青壮年劳动力流失、妇幼老弱多、房屋耕地闲置、产业空心化、公共服务弱化的凋敝和衰败,这些促使乡村发展进一步内卷化和恶化。
(二)乡村振兴战略稳步推进
在城镇化、工业化和信息化等时代环境中,农村发展滞后、“三农”问题突出等,成为制约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最后一公里”。同时,在新常态新格局下,中国的城乡关系、产业结构等发生深刻变化,已经具备“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实力,逐步进入城乡统筹发展和乡村振兴建设的新阶段。2020年党中央出台《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明确了乡村振兴建设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乡村振兴建设的扎实推进不仅需要资金投入、政策帮扶、科技创新等,更需要一大批懂管理、有经验、有思想的优秀人才,但在青壮年劳动力持续流失中,许多乡村“元气大伤”,遭遇乡村振兴建设主体缺位问题。农村籍大学生既熟悉农村的民风民俗、社会生活、乡村文化等,又拥有科学知识、先进理念和创业热情等,显然,农村籍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建设,能够补上乡村振兴建设的人才与技术“短板”。
(三)大学生就业问题较明显
在新常态新格局下,大学生就业面临供给总量过剩、结构性供需失衡、就业质量不高等问题。2021年大学生总规模超过900万,就业形势较为严峻;同时还有80多万海归人员回国就业,但在疫情影响下许多企业效益不景气,纷纷取消人员招聘计划。比如许多大城市的高学历人才供给过剩,昔日的“天之骄子”不再是就业市场的“香饽饽”,许多博士生、硕士生纷纷抢专科或本科生的岗位,大学生送外卖、开滴滴、进工厂等成为常态。农村籍大学生缺乏社会资源、家庭背景等,在激烈的就业市场上多处于劣势地位,很难在大城市中找到待遇好、收入高、有发展前景的工作岗位,难以寻觅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许多农村籍大学生不得不从事外卖骑手、流水线工人、房产中介等岗位,无法在竞争激烈的城市“大展手脚”。但在农村地区却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如乡村旅游、绿色农业、农产品电商、乡村教育、乡村治理等迫切需要有知识、有思想的农村籍大学生。在这种情况下返乡就业或创业,成为许多农村籍大学生明智的就业选择。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引导下,许多农村籍大学生纷纷返乡就业创业,成为乡村经济建设、乡村社会治理和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主体。嵌入乡村社会的农村籍大学生以热情活力和奋斗精神谱写了一曲乡村振兴建设的“交响曲”,在乡村振兴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补位”作用。为此,可以从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等方面,把握新时代农村籍大学生在乡村振兴建设中的整体面貌。
(一)引领乡村经济发展
乡村振兴的基础是产业振兴、经济振兴、农业发展等,只有推动绿色农业、规模农业、乡村旅游业、农产品深加工等繁荣发展,不断延伸农村的产业链和价值链,才能有效解决农村产业“空心化”、社会内卷化等问题。在经济新常态下,中国城市化率已超过60%,北京、武汉、杭州、广州、郑州等城市人口早已超过千万,城市规模集聚扩张不仅推动了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也给农村带来许多新发展机遇。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农村籍大学生纷纷返乡就业创业,返乡农村籍大学生依托熟人社会、家庭关系、网络平台等,在全国各地掀起了一股“小微创业浪潮”。比如,随着电商经济、绿色农业的发展,许多农村籍大学生投身农业生产舞台,成为带货主播、淘宝店主、农村电商平台等,带动地方特色农业、绿色农业的繁荣发展。此外,还有许多农村籍大学生探索乡村乐园、乡村养老基地、果蔬基地、家庭农场等农村项目,成为新时代乡村经济建设的靓丽风景线。显然,农村籍大学生参与乡村经济振兴建设是多维度、多层面的,呈现了多元化的返乡就业创业者群体镜像。
(二)传承优秀乡村文化
乡村文明是农业文明的集中体现,也是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重要内容。在城市化进程中,传统乡村文明逐渐被现代工业文明所取代,传统民俗、民间文艺、传统观念等逐渐式微,如西安鼓乐、皮影戏、侗族大歌、满族萨满舞、河南豫剧等传统乡土文化面临后继无人、逐渐消亡等问题。同时,随着农村优秀人才的不断流失,农民精神空虚、农村文化荒芜、消极文化泛滥等问题日渐凸显。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农村籍大学生积极参与乡村文化振兴建设,成为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人和新时代乡村文化的传播者。在返乡大学生的传承与弘扬下,河南豫剧、侗族大歌、石砚雕刻、皮影戏、木版年画等传统文化焕发了生命活力。此外,农村籍大学生还积极参与乡村新风尚、新文明和新秩序建设,成为乡村精神文明的引领者。比如有些农村籍大学生以抖音短视频、微信视频号、喜马拉雅FM等平台,传播乡村新风尚、正能量等,批判乡村社会的盲目攀比、虐待老人、好逸恶劳等不良风气,成为乡村文化建设的践行者。
(三)推动乡村社会建设
农村经济落后、社会凋敝、文化虚无等问题与乡村治理落后密切相关,这是因为在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许多农村社会精英涌入城市,带来农村社会治理人才缺失。比如有些农村基层治理主体缺位,“两委班子”形同虚设,乡村秩序紊乱;有些农村教育、医疗等较为落后,公共服务能力不足,这些都弱化了乡村社会治理和乡村公共服务。在新的时代环境中,多数农村籍大学生并未沉迷于“佛系”生活,也非媒体所言的“垮掉的一代”,而是新时代新农村建设中的“勇敢逆行者”,他们积极参与乡村社会振兴建设,在乡村生态保护、招商引资、基层党建工作等方面做出许多贡献。比如在疫情肆虐期间,许多大学生基层干部奋斗在抗疫一线,或是参与和开展疫情防控工作,或是成为疫情防控的志愿者。在公共服务、乡村治理等方面有特长的农村籍大学生,参加乡村的“两委”选举工作,带领全村人民开展精准扶贫、产业振兴和文化建设。
三、农村籍大学生“补位”乡村振兴建设的影响因素
农村籍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建设体现了新时代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和价值追求,折射了新时代大学生的生存之忧和发展之惑。在这种情况下“要培养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引导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建设。所以,要高度重视农村籍大学生在乡村振兴建设中的“补位”作用,发掘农村籍大学生“补位”乡村振兴建设的影响因素,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地推动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或创业。
(一)经济利益是农村籍大学生“补位”乡村振兴建设
的基本原因农村籍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建设固然与个人的情绪、情感、态度、观念等密切相关,但在根本上还在于乡村振兴建设能否为农村籍大学生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此外,在市场化、网络化和多元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农村籍大学生,思想更加开放和多元,市场理性和经济利益成为其职业选择的重要考量因素。比如在市场经济和商业理性洗礼下,许多农村籍大学生对“跳农门”“铁饭碗”“事业编”“吃皇粮”等传统择业观并不认可,更看重实实在在的物质利益和经济收入,更倾向于从个人兴趣、经济收入、发展空间等方面进行职业规划。但许多地方政府并未制定针对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政策机制,不能为农村籍大学生提供创业培训、就业指导、信贷帮扶、财政支持等,如有些地方政府制定了一些大学生返乡的优惠政策,但是政策可操作性差、不能落到实处,这些都影响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或创业。
(二)乡村情结是农村籍大学生“补位”乡村振兴建设
的重要原因费孝通《乡土中国》就提出,中国传统文化是以血缘、地缘和亲缘为主要特征的乡土文化,每个中国人都会对故乡充满深刻的文化记忆和情感眷恋。同时,作为从农村走出的学子,农村籍大学生不仅拥有科学知识和先进理念,而且对农村生活非常熟悉,对农村有深厚的乡土情结,即便在城市读书也会有“守望异乡”的文化乡愁,对家乡的山水湖河、民风民俗等充满情感眷恋。同时,在“熟人社会”中成长起来的农村籍大学生,还承载着家庭、亲朋和乡民的梦想和希望,这使许多农村籍大学生产生强烈的反哺之情,渴望在乡村振兴建设中回报家乡和乡亲。从农村籍大学生就业意愿调查发现,许多农村籍大学生不仅迷恋大城市优越的物质条件、职业前景、薪酬待遇等,同时又非常渴望回归家乡、反哺家乡、回报社会等。这些深刻影响着农村籍大学生的职业选择,成为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重要动力。但在市场化、城镇化等冲击下,传统乡村文化式微、乡村生活庸俗化、乡村道德滑坡等问题日渐凸显,这些弱化了农村籍大学生对家乡的眷恋,削弱了乡村对农村籍大学生的文化吸引力。
(三)价值实现是农村籍大学生“补位”乡村振兴建设
的深层原因新时代农村籍大学生不仅有功利化的利益追求、眷恋故乡的文化乡愁等文化心态,也有担当社会责任、实现自我价值、彰显生命意义等价值追求。在乡村振兴建设中,许多农村籍大学生基于社会责任、历史担当等回归农村,他们渴望在乡村振兴中勇立时代潮头、改变家乡面貌、实现自我价值等,并积极参与乡村环境治理、乡村公共事务、乡村基层党建等,成为乡镇干部、大学生村官等。比如有些农村籍大学生在大学教育和城市生活中开阔了视野、获得了成长,他们产生了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价值理想,萌生了在乡村振兴中“大显身手”的思想念头,将眼光投向了“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但许多农村家长认为大学生就应该“跳出农门”,而不是重新返回农村就业或创业,许多农村父母都坚决反对大学生子女返乡创业,认为子女返回家乡是“没面子”的事情,也证明了子女在城市找不到合适工作,这些都影响着农村籍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建设。
四、农村籍大学生“补位”乡村振兴建设的实现路径
乡村振兴建设是网络化、数字化和市场化背景下的社会建设,对乡村振兴建设参与者的知识水平、科学素养、市场知识、职业技能等都提出较高要求。但在人口不断迁徙的背景下,许多农村只剩老、弱、病、残、幼等弱势群体,无法为乡村振兴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在这种情况下农村籍大学生嵌入乡村振兴建设,成为乡村产业发展、经济振兴和文化繁荣的重要主体。为此,应以制定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长效激励机制,激发农村籍大学生回报家乡的热情,为农村籍大学生在乡村建设中提供广阔舞台。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导农村籍大学生“补位”乡村经济建设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大学生返乡创业的扶持政策越来越多,农村产业发展空间不断扩大,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农村籍大学生嗅到了农村诱人的商机,产生了返乡就业或创业的思想动机。为此,地方政府要制定一系列农村籍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建设的政策措施,提高乡村产业发展和经济建设对农村籍大学生的吸引力。首先,要完善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保障机制和优惠政策,建立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创业就业的长效服务机制,消除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或创业的思想顾虑。比如,随着乡村旅游、民宿经济等发展,许多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开发乡村民宿、乡村旅游等,诸如江西桂林、安徽黄山、浙江莫干山、河南太行山等地区随处可见返乡创业者的身影。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要为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创业提供税收减免、贷款担保、用地审批、行政审批等“绿色通道”,为返乡就业的农村籍大学生提供安家费、公积金购房等补贴;要完善农村籍大学生返乡优惠政策的执行机制,以“一站式”服务、“一对一”帮扶等方式支持返乡的农村籍大学生。此外,要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特色产业发展,不断优化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环境。地方政府要以乡村振兴建设为契机,推动乡村旅游、民宿经济、绿色农业、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发展,推动农业龙头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等发展,为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或创业提供良好环境。比如南阳市就以健康养生产业、养生旅游项目等为抓手,大力发展中草药种植、乡村旅游等产业,为大学生返乡创业提供了良好条件。
(二)优化乡村文化环境,引导农村籍大学生“补位”乡村文化建设
为了吸引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高校可以开设乡村振兴建设的就业指导教育、职业规划教育等,开展乡村振兴政策、绿色农业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乡村文化传承等专题教育活动,提高农村籍大学生对乡村振兴建设的认识与理解,激发农村籍大学生“反哺”家乡、报效家乡的心理。比如,地方性高校可以根据区域乡村振兴建设的总体布局,开设绿色农业、乡村旅游、乡村传统文化等特色专业,提高高校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建设的契合度,提高农村籍大学生对家乡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自豪感。此外,地方政府要推动乡村文化建设,吸引农村籍大学生参与乡村文化建设。比如,可以发挥农村籍大学生在传统村落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将农村籍大学生培养为民间工艺、传统艺术的传承人。还应当吸引农村籍大学生参与乡村教育、文化等事业,成为乡村教师、乡村文化工作者等。此外,地方政府还应顺应休闲经济、网络经济、文化产业等发展趋势,深入发掘传统乡村文化、乡村旅游资源等,打造乡村文化产业、休闲旅游等发展平台,为农村籍大学生反哺家乡创造良好环境。比如,出于对家乡文化的热爱、乡村文化的传承等文化心理,许多农村籍大学生以微信视频号、抖音、快手等自媒体,传承和弘扬传统乡村文化、乡村民风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成为新时代乡村文化的代言人。河南女大学生麦小登以网络话语记录农村生活的点点滴滴,以短视频记录卖西瓜、做农活、蒸馒头等农家生活。这些不仅展现了农村生活的质朴、简单和淳厚,也抒写了“纵有疾风起,人生不言弃”的人生追求,发挥了农村籍大学生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补位”功能。
(三)破除思想观念束缚,引导农村籍大学生“补位”乡村社会建设
乡村振兴战略是破除农村发展内卷化、推动城乡持续均衡发展的关键举措,也是新时代新格局下需要长期坚持的发展战略。乡村振兴建设离不开农村籍大学生的深度参与和自觉担当,《关于深入开展乡村振兴青春建功行动的意见》明确提出,要鼓励青年投身乡村振兴建设。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政府和媒体等都应正面肯定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建设的合理性、正当性和重要性,树立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或创业的正面典型,如驻村第一书记黄文秀、最美大学生村官张广秀、最美乡村教师张佳梅等,激发农村籍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建设的热情,坚定农村籍大学生奉献乡村的决心和信念。此外,有些农村籍大学生见到家乡的贫穷、落后和陈旧,萌生了服务家乡、改变家乡的思想愿望。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应鼓励农村籍大学生以大学生村官、基层公务员、乡村教师等方式,参与乡村社会建设和公共服务。同时,在参与乡村振兴建设中,农村籍大学生也应当树立理性、客观、务实的就业理念,将回报家乡、实现人生价值等与乡村振兴建设现状结合起来,深入农村开展社会实践、就业调查、创业调研等,切实了解大学生返乡创业的优惠政策、家乡的特色产业和发展优势、个人的能力特长和兴趣爱好等,提高返乡就业创业的科学化、合理化程度。
五、结语
乡村振兴建设离不开有知识、懂科学、有情怀的农村籍大学生的有效参与,只有吸引更多优秀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或创业,才能更好地弥补乡村振兴建设中的人口流失严重、高素质人才短缺等问题。农村籍大学生是否愿意参与乡村振兴建设,与经济利益、乡土情结和价值实现等因素密切相关,唯有深入分析和把握农村籍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的特征、动机、心态等,完善政策激励、社会关怀、制度帮扶等机制,激发更多农村籍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建设。所以,在乡村振兴建设中应制定农村籍大学生返乡的优惠政策,优化农村社会文化环境,发挥农村籍大学生在乡村振兴建设中的“补位”功能。
参考文献
[1]梁书瀚,傅琳.乡村振兴战略视野下农村大学生返乡创业与新农村建设[J].农业经济,2019(1):122-124.
[2]张小顺.乡村振兴战略视野下大学生创业与农村经济提升的互动关系研究[J].农业经济,2020(4):121-123.
[3]唐任伍.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路径及策略[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8(3):26-33.
[4]谭同学.犬儒主义、阶层镜像与乡村振兴——基于青年心态的分析[J].现代哲学,2020(3):48-53.
[5]丁洪福,战颂,陈岚.农村生源大学生助推乡村振兴的困境与路径选择研究[J].农业经济,2019(5):106-107.
[6]胡小武.市场理性与文化乡愁: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青年镜像与群体心态[J].中国青年研究,2019(9):5-10.
[7]刘溢海,来晓东.农民工返乡创业与精准扶贫共域性研究——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视域[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20(1):119-123.
作者:姚朝宗 苗江欢 李丹 单位:河南工学院 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 河南农业大学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