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篇农村金融服务创新研究3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城乡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其对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到了诸多限制作用,导致城乡差距不断增大。以金融服务创新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与发展,可以以农村为主体,分析农村金融服务中存在的问题,以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意识、服务环境、服务形式和服务手段为目的,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从而有效解决“三农”问题,不断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促进我国农村的不断发展。
1金融服务创新与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
金融服务创新有助于绿色农业发展,有助于农村宜居建设,有助于农民收入增加,对于进一步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具有加速作用。
1.1有助于绿色农业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秉持绿色发展的理念,有助于乡村绿色农业的发展。绿色金融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融入,为绿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资金,推动了乡村农业的现代化转型,有助于绿色农业的进一步发展[1]。
1.2有助于农村宜居建设
绿色金融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更多的支持,提升了农村的居住环境水平。同时,绿色金融为农村企业转型提供了资金支持,降低了农村企业生产对于环境的污染,有助于农村宜居环境的形成[2]。
1.3有助于农民收入增加
绿色金融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融入,使得农村企业借助乡村资源,进行企业生产模式转型,扩大了农民增收的范畴,不仅为农村生态企业产业链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资金,还有助于农民收入的增加[3]。
2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金融服务发展中的困境
村镇银行作为农村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扎根当地,服务“三农”应是各项业务开展的核心。为了进一步了解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金融服务发展中的困境,笔者依据当前宏观经济环境及监管政策,结合涉农金融服务现状,对农村金融机构如何做好农村普惠金融服务、助力乡村振兴展开调查研究。根据调查结果,农村市场金融服务面临着服务水平低、服务产品单一及金融知识不足三重困境。
2.1服务水平低
我国农村金融机构提供的主营业务是以存贷业务为主,其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引导作用。随着我国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发展,金融机构的主营业务模式也在发生相应的转变,存贷业务也从线下逐步向线上转移,便捷了人们的生活。但是,我国农村地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并不完善,金融服务机构还以传统的线下存贷业务进行农村主营业务的开展,导致农民对于线上金融业务了解程度不高,不仅导致农村金融信贷服务水平的落后,还降低了农民对于线上金融服务的信任度,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4]。
2.2服务产品单一
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主要以银行为主,银行主要以传统的借贷、结算等基础性服务为农村提供金融服务,导致金融服务产品单一,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局限作用。同时,农村金融服务机构较少,大部分银行并没有在农村设立网点,农民只能在较少的银行网点内进行服务产品的选择,不仅不利于农民金融知识的提升,还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3金融知识不足
我国农村与城市的经济发展存在较大的差异,农村主要以种植和养殖业为主,受自然条件的约束较大,一旦遭遇特殊灾害的侵袭,会对农村经济造成较大的损失,从而影响农民经济收入水平的提高。再加上农村金融服务机构相对较少,农村地区居民对于金融知识的了解程度不高,其在进行金融借贷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不按时归还贷款的现象,不仅会对农村居民的信誉度造成影响,还不利于金融服务机构的运营与发展。
3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金融发展方向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可以说,我国农村金融普惠性逐步提高,多元竞争的农村金融生态基本形成,为乡村全面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金融服务发展的方向,笔者认为趋势在于金融创新、大数据引入、扶贫工作及乡村产业振兴4个方面。
3.1金融创新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金融机构在农村的发展具有广阔的前景,为了促进金融机构在农村的进一步发展,金融机构应当结合乡村振兴战略需求进行创新,打造适合农村的金融运营模式,推出符合农村企业的金融产品,从而增加农村企业对于金融机构的认同,有助于农村金融的不断发展。
3.2大数据引入
农村金融在农村创新的过程中,应当结合乡村振兴理念与时代发展需求,进行大数据的引入,打破传统以城市为中心的金融结构,在进行金融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增加城市与乡村之间的沟通,逐步提高农村金融模式,从而缩短城乡之间的差距。同时,大数据的引入,为金融机构进行乡村振兴战略信息的收集、分析,提供了更加科学的方法,使得金融机构根据分析的数据,进行金融产品与服务模式的调整,提出适合农村绿色产业发展的金融产品与金融服务,满足农村企业经营与发展的需求,从而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更多的资金与服务支持。
3.3金融助力扶贫工作开展
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内容之一是精准扶贫,农村金融机构在进行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应当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容,辅助进行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为农村贫困地区,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做好精准扶贫的准备工作。同时,金融机构可以增加对于农村深度贫困地区的资金支持,以补充医疗保险的方式,为深度贫困地区的人民提供直接资金,缓解农村贫困地区人民的生活压力,做好精准扶贫准备工作,从而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落实。
3.4金融支持乡村产业振兴
只有实现了产业振兴,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资金和技术等优质资源向乡村转移和聚集。农田水利、农业科技研发和农产品加工业等领域,节水农业、高效农业和智慧农业等项目,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特色民宿等产业都将产生多样化的融资需求,尤其是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农业载体的资金需求数量更加巨大。金融支持乡村产业振兴应以重点项目、重大产业和重要载体为先导,发挥以点带面效应,逐步提高辐射带动能力。
4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金融服务创新路径
针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金融服务存在的困境,需要结合当下金融发展政策进行大环境比对分析,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建议。毕竟金融服务的创新发展事关“三农”的建设发展,也与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践行密不可分。通过不断的分析研究,笔者认为可以从金融服务意识创新、金融服务环境创新、金融服务形式创新及金融服务模式创新等路径进行着手。
4.1金融服务意识创新
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和落实,农村地区的金融市场逐渐扩大,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应当基于乡村振兴需求,提高对于农村金融服务的重视,不断进行农村金融服务意识的创新,以满足乡村振兴战略落实需求。首先,我国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应当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不断认识农村金融服务的重要性,正确对农村金融服务进行认知,以改变自身的服务意识,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重要帮助。其次,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应当结合乡村振兴战略落实需求,正确认识到农村需求主体的需求,以农村需求主体的需求转变,进行服务范围的扩大。最后,农村金融服务机构也可以基于自身发展需求,不断进行城乡金融服务网点的设置,完善农村金融服务基础设施,为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提供更多的帮助。
4.2金融服务环境创新
农村金融服务环境是乡村振兴战略落实的重要保障。因此,我国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可以根据乡村振兴战略落实要求,不断进行金融服务环境的创新,从硬件和软件2方面进行服务环境的提升,以保障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与发展。乡村金融服务机构可以提高对于软件创新的重视度,结合农村金融服务需求,进行软件创新,使得金融服务满足农村需求主体的金融需求,不仅可以不断提高金融服务的水平,还可以维护农村需求主体的利益,增加农村需求主体对金融服务机构的信任度。同时,农村金融服务机构也应当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不仅要提高从业人员的金融专业度,使得从业人员可以根据乡村振兴战略落实情况,进行金融服务工作的不断完善,在保障农村需求主体利益的同时,提高金融机构的经济收入。
4.3金融服务形式创新
首先,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应当认识到服务对于金融机构发展的重要性,在为农村需求主体提供金融服务时,以提升农村需求主体体验感为目的,进行服务形式的转变,不仅要为农村需求主体带来良好的服务体验,还要在服务过程中增加农村需求主体对于金融产品的认知,从而为金融需求的不断提升做好铺垫。其次,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可以根据自身发展需求,进行上门服务创新,打破传统金融服务形式的限制性,增加从业人员与农村需求主体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在沟通过程中,帮助农村需求主体进行金融产品的全面了解,不仅可以增加农村需求主体对于金融服务机构的信任度,还有助于提高从业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促进农村金融服务机构的不断发展。最后,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可以进行智能服务创新,结合信息化发展的需求,借助互联网为农村需求主体提供线上服务,打破时间和空间对于金融服务的限制,不仅可以提高金融服务的全面性,还为从业人员与农村需求主体进行互动提供了更多的渠道,有助于农村金融服务机构服务水平的提升。
4.4金融服务模式创新
我国各地区、各部门及各金融机构积极探索,实现了农村金融组织、产品和服务的不断创新,形成了一系列契合现代农业农村发展特点的金融服务模式:①“政银担”模式。该模式一般由政府扶持或政府直接出资,开设相应的担保公司对符合标准的农业信贷项目进行担保,再由银行进行贷款发放。该模式整合了小而分散的农业信贷需求,将银行与小农户的关系升级为银行与政府的直接往来,不仅能减少交易成本,又能分散信贷风险,提高金融服务机构的积极性。②“银行贷款+风险补偿金”模式。该模式是合作银行在无担保、无抵押和低成本的条件下为贷款需求方提供贷款,如果出现不良贷款,仍然按照相关程序得到补偿,这部分补偿金会从由财政资金设立的风险补偿金中扣除。该模式能有效解决农民财产抵押物不足的短板,提高银行贷款积极性和可能性。③“双基联动合作贷款”模式。该模式是在基层银行机构和基层党组织的联动合作下实现的,首先对农户进行信用评级,并由2者共同完成贷款的发放和管理。该模式的特色在于基层银行机构和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信息、组织、行政资源和风险管理等优势的全面整合。④“政银保”模式。该模式中,保险公司介入并为贷款需求主体提供担保,进而由银行发放贷款,在此基础上,政府会提供相应的保费补贴和风险补偿支持,实现财政、信贷和保险的“三轮驱动”,协同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除此之外,还有众多新型金融服务模式,极大满足了“三农”金融服务需求,助力农业现代化发展和乡村振兴。
5结束语
综上所述,金融服务的创新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应当对农村金融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分析,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落实的需求,从金融服务意识、服务环境、服务形式和服务模式4方面进行创新,不断进行农村金融服务的完善,以农村金融服务来带动农村地区经济的不断发展,从而提高农村居民的经济收入,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作者:谭勇 单位:长江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农村金融服务创新篇2
1加快发展农村金融服务的重要作用
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服务的发展对于促进乡村振兴的战略有着重要作用。在我国现在的新农村建设发展的过程中,农村金融机构主要服务的对象包括:农村设施建设、农村企业、农业经营组织等。不同的农村金融主体对于资金的需求不同,所以金融机构对其服务的执行方式也不一样。对于大多数金融机构来说,盈利性是其首要考虑的,很大程度地致使资金从农村地区流向发达地区,导致农村金融资金缺乏,一些收支不稳定的农村企业很难获取融资。长期下来,缺乏融资的情况会限制农村企业的发展,也会造成农民收入不稳定,影响并限制了农村地区的发展。可以说,随着政策在农村各项事业建设的落实过程中,资金供给不足将成为农村地区建设当中面临的最大问题,只有全面加快农村金融服务的发展和创新,建设功能齐全的农村金融服务体制,才能满足新时代农村建设的成效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为我国农村金融服务创新带来了新的机会,同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农村金融服务的创新和发展要以农村需求为主导。供给侧结构改革对于农村地区意识和形态发生了重大改变,农村资金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所以,农村金融机构的业务需要注重农村经济的新发展和新方向,以农村需求为主导,为乡村振兴下的新农村建设提供相应的服务。另一方面,农村金融服务的创新和发展要支持乡村绿色发展。我国农业的发展已经迈入了绿色农业的方向,所以,农业服务的理念也应从追求高效益转向追求绿色生态农业发展,这也要求农村金融支持的领域转向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为美丽乡村建设贡献力量[1]。
2农村金融服务发展现状
2.1政策性金融为引导、合作性金融为主导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目前,农村金融服务的机制主要依托于国家各项政策和政府机构而建立,资金来源由政府财政进行专项拨款。所以,政策性的金融资金具有稳定性、专业性和非营利性等特征。政策性的金融服务对于农村地区直接或间接的资金支持,可以有效、持续地保障农业各项经营活动的运转,并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但是,由于大多数农业经营机构缺乏专业性、规模较小,很难获得专业性和针对性较强的政策性农村金融资金。因此,政策性的农村金融服务很难满足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主要发挥着引导作用。随着数字乡村的建设和普惠金融的发展,以农民合作社为核心的民间合作性金融成为新兴的发展趋势。其通过与数字化、现代化的金融服务进行融合,提高各方信息的透明程度,普惠性强并操作效率高,逐渐得到农村金融机构的推广。但该模式下的金融服务存在着农业经营组织融资成本高、坏账率高等缺点和风险。
2.2农村金融服务机构覆盖率低、产品和服务单一
我国地域幅员辽阔,农村地区特别是偏远山区仍然没有金融服务机构,整体农村金融服务机构覆盖率较低。目前我国的农村金融机构主要包括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农商银行和村镇银行等。不可否认,随着国家对农村地区的建设力度不断加大,金融机构在农村的数量不断增加,可是仍然不能满足农村地区急剧增加的信贷资金的缺口。部分银行虽然在农村地区设立了分支机构,却不能配置充足的专业金融从业人员,限制了农村金融机构发挥其应有的效用。与此同时,农村金融机构在不同区域的分布也有很大的差距。例如,在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村地区,农村金融机构数量充足,覆盖面广,金融业务开展也非常全面;可是在地域相对偏僻的山区和经济发展较差的地区,农村金融机构发展情况较慢,开展的服务范围仍然停留在办理储蓄卡和存取款的层面上,没有真正形成农村金融服务的体系。也就是说,我国现阶段农村金融服务产品和服务类型仍旧单一。
2.3涉农信用体系建设不健全
对于大多数农户来说,缺乏资金的情况下通常会向亲属和邻里乡亲寻求帮助,这种农村传统获取资金的渠道信用半径较短,不能满足农村快速发展的资金需求。对于农村金融机构来说,提供信贷的基础是真实可靠的信用。但是实际上大多数农村经济活动缺少可靠的信用信息和完善的信用评估体系,导致了农村金融机构很难获取有效的信息对农村营业主体进行风险评估,影响金融资金流入到农村经济活动中。由于部分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现代信息化的步伐,导致农村金融机构在进行涉农信息的了解阶段中实际业务操作没有办法通过线上来完成,线下征信信息采集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受到影响。
3农村金融服务创新对策建议
3.1合理增加农村金融机构的数量
在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充分且全面地增加农村金融机构的数量可以有效地提升农村金融服务的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推动农村金融服务的创新,需要结合农村地区实际需求来设立和增加农村金融机构,科学地形成完整的农村金融体系。地方政府可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良好的物质和环境基础,吸引农村金融机构入驻农村。例如,村政府可以通过减免金融机构营业网点租金、水电等方面给予相应的优惠和支撑,助力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的发展和增长。与此同时,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实践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在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的同时,还应考虑不同地区之间的发展差异,更好地提升农村金融的发展水平,降低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分布不平衡的问题。合理科学地增加农村金融机构的数量,可以拓宽农村地区的金融渠道,促进农村金融服务正常开展[2]。
3.2构建多元化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从我国现阶段的农村经济发展来看,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组织结构仍旧是单一的,没有形成多元化的服务体系,缺少可以提供金融支持的其他合作性的金融组织来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效用,例如保险公司、小额信贷公司、信托公司、担保公司等。构建多元化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需要地方政府、传统金融机构和新型金融机构的共同努力。首先,地方政府应该充分发挥其宏观调控的作用,监管和规范农村金融资金外流的现象,同时应在政策上对新型金融机构进行扶持,鼓励不同类型金融机构进入农村地区,提升农村金融资源的多元化;其次,农村金融机构应加强与其他部门的合作,共同促进业务的开展。例如,银行可以与担保公司进行分工协作,担保公司可以对符合条件的涉农项目提供担保,有了担保公司的加入,减少了双方信息的不对称,降低了银行的信用风险,银行可以更快地对其发放贷款,有效地促进农村资金的落实;最后,以政策性金融为指导、合作性金融为主体、综合性金融服务平台为支撑的多元化的农村金融体系,可以有效增加农村金融配置的有效供给[3]。
3.3构建和完善农村金融信用担保制度
部分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所以这些地区在进行业务推广的过程中需要加大更多的人工去解决农户信用和信贷管理方面的问题。信用体系的完善与否对于农村金融服务的创新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也是农村经济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加快构建农村信用担保制度对于金融机构提高自身市场竞争力和推动农村地区经济建设至关重要。农村金融机构可以依据所在地区的实际发展情况,有针对性地提供担保业务,并建立和完善以农户、农业经营组织为主体的信用管理体系,地方政府致力于优化信用担保机构的生存环境和降低金融机构的运营成本。具体包括:首先,地方政府需注重全方位监管,形成事前审核、事中监督、事后保障的金融服务监管制度;其次,地方政府可以提及探索差别化监管制度,不同经济发展程度区域差别对待,这对于有效提高农村金融产品质量,推动农村金融服务创新有着重要的保障;再次,地方政府可以积极推广互联网技术在农村金融机构的应用,为农村经营主体提供征信服务,构建涉农信息的大数据平台来解决农村经营主体的征信问题,涉农信息大数据的建设可以为农村金融机构降低征信成本的同时,还可以降低运营风险;最后,地方政府应立足实际,建立完善的风险应急制度,同时增加农业信贷风险保障投入,当风险发生时可以化解金融风险,助力农村金融服务健康发展的同时还可以最大程度保障农民的利益[4]。
3.4加大农村金融产品及服务创新投入力度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为了充分发挥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农村金融机构的革新和不断发展是必不可少的。与此同时,农村金融机构需要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的需求,优化和开发金融服务的类型,并且要与时代的发展保持一致。例如,随着数字时代的不断发展和深入,数字乡村正在不断的建设当中,农村金融机构可以应势而行,通过结合数字科技来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农村金融机构加大对农村金融服务创新的投入力度,可以提高农民的营收情况,还可以提高金融机构的利润点。加大农村金融产品及服务创新的投入力度,也需要当地政府做出相应的举措。一方面,政府在鼓励农村金融机构进行产品和服务创新时应提供相应的优惠政策,可以通过建立农村金融产品创新激励制度或发放研发新产品补贴费用;另一方面,当地政府也应加强对金融产品创新的监管,积极建设相关风险防控制度,确保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的可持续发展。农村金融机构也应增加金融产品的服务范围,着力于更多农村实际需要,提升农村金融服务的综合程度[5]。
3.5健全农村金融服务相关法律法规
在农村金融服务的发展与建设的过程中,需要社会多方面的作用与力量,完善健全的法律法规可以为农村金融服务健康有序发展保驾护航,所以,在创新农村金融服务的同时,也应注重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和完善,规范农村金融服务并着力于其良好发展。目前,我国在农村金融立法方面还处于空白阶段,所以,农村金融服务相关法律体系的建设变得十分重要。除此之外,监管机构还应加大在农村金融机构创新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风险的防控力度,尤其是信贷方面的业务创新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农村金融机构也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来进行风险防控,建立风险防控体系,多举措多方位进行风险防控,提升风险防控的整体力度。
4结语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金融服务依然存在着供给不匹配的情况,这样限制了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脚步。所以,推动农村金融服务的发展迫在眉睫,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快农村金融机构产品和服务的创新,优化金融服务的结构,并在创新的同时应注重相应风险的防范,真正为农村地区的发展提供促进和助力的作用。
作者:伊诺 单位:辽宁金融职业学院
农村金融服务创新篇3
乡村振兴离不开金融支持。党和政府多次为乡村振兴提供金融服务政策。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提出给予农村更多的金融服务政策:如给予低成本资金支持、适度扩大支农支小再贷款额度、发行专项金融债券、开展新型担保,推出更多免抵押、免担保、低利率、可持续的普惠金融产品,进行农业保险补贴和农业期货试点等。2019年2月11日,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财政部、农业农村部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提出以市场化运作为导向,建立完善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市场体系、组织体系、产品体系,完善农村金融资源回流机制,提高农村金融配置效率等。这些金融政策有利指导和推动农村金融服务创新,满足乡村振兴的资金需求。但是因为制度性、结构性和现实性难题,制约着农村金融服务创新的深度。新时代要继续深化农村金融服务创新,助推乡村经济发展、产业兴旺、公共服务健全和人居环境改善。
一、文献综述
现有的文献资料对农村金融服务的探讨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入,主要有:何广文等认为农村金融需求主体主要是乡村新型经营主体,服务需求更加综合化,信贷需求更加突出。面临信息障碍、成本障碍、抵押障碍,以及资本逐利与乡村振兴行为低回报、长期性的矛盾。杨西水结合辽宁乡村振兴实践,认为农村金融服务信用体系不完善和产品体系不系统等问题,提出金融科技应用、产业投行等解决策略。文爱华认为农村金融服务主体单一、存贷比低、金融服务和产品简单、对农业产业的信贷支持不够等问题,提出平台建设、数据共享、拓宽抵押、提供融资担保资金、提高保险意识等解决策略。杨依山等认为农村金融创新存在不确定性、信息不对称、搭便车和交易成本大等问题,对此应当建立责权利分明的组织体系和框架;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利用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解决信息不对称,减少交易成本;对农民进行金融知识培训,促进其商业文化的提升等。李今果等结合无锡农村金融实践发现普惠金融与商业银行逐利存在矛盾、金融供给与金融需求差距较大、金融机构和民间资金整合不到位、金融科技和大数据技术应用力度不够、金融人才短缺等问题,从金融科技创新和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视角探讨金融服务创新。王彦等结合日本农村金融发展史提出增加农村金融供给、加大正规信贷的支农力度,完善农业保险支农体系、引导金融机构支持“三农”等策略。综上所述,学术界对农村金融服务认识逐渐清晰,提出的对策越来越完善,针对性很强。主要结论是农村金融供给与金融需求存在较大矛盾,需要通过增加金融供给、金融科技创新和金融服务人才建设来深化农村金融改革。但也存在若干不足:首先,对市场化农村金融供给虽然有所提及,但具体的建设策略还不够体系化。其次,认识到引导农村金融资源回流,但对农村金融实现自治还缺乏深入认识。长远来看,要通过农村金融自治来彻底解决农村金融供需矛盾。第三,对农村金融服务创新多集中在金融科技创新和产品创新,但对具体设计还有待深入研究。第四,对农民金融教育虽有提及,但并没有充分考虑农民知识水平不高、金融理论和运用经验不丰富的现实,农民金融认知和金融利用效率还存在较大难度。基于此,本文继续探讨农村金融服务创新和完善,旨在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精准性,切实提升农村金融配置效率。
二、金融服务创新助推乡村振兴现状
目前在乡村振兴推动下,我国农村地区迎来较大的发展机遇。纷纷抓住政策机遇发展乡村经济,发展乡村旅游、现代农业、休闲农业、生态农业、电商农业,有利推动乡村经济发展、产业兴旺和农民发家致富,也推动乡村环境改善和美好乡村建设。随着乡村经济发展,越来越多农民和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社会资本和人才也抓住农村发展机遇,纷纷发展乡村旅游、文化创意产业、集约农业,进一步壮大乡村经济规模。为助推乡村振兴和乡村经济发展,农村金融机构开展相应的金融服务创新,解决乡村经济发展、农民创业、大学生创业资金难题。这些金融创新包括普惠金融、消费贷、企业贷、创业贷,土地承包经营权和林业使用权抵押,财产抵押等,以及新兴的汽车金融、农业保险、农业“保险+期货”等,这些金融创新充分考虑农村和农业现状,特色明显,操作方便,在一定程度上乡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消费资金需求。如安徽省农村商业银行积极发展普惠金融,提供“金土地”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绿之源”林权抵押贷款和“农家乐”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等金融服务,定向支持“三农”。
三、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金融服务创新困境
(一)普惠金融难以满足乡村振兴开发融资需求
目前乡村振兴需要强大的资金需求。资金需求主要表现在:
1.乡村经济发展与产业兴旺,涌现出新型乡村经营主体。传统农村金融主要服务合作社、互助社、龙头企业、专业大户等农村互助组。当前农村金融主要服务乡村科创园和规模化企业,聚焦集约农业、现代农业、乡村旅游开发等建设需求。随着乡村振兴,农民和大学生返乡创业也需要大量的资金,以支持创业项目启动。
2.美丽乡村建设需要。诸如通硬化路、公共交通、供水、人居环境整治和生态环境治理、光纤网络与新型信息技术通信等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美丽乡村建设需要大量资金,中央和地方政府虽然能提供财政和税收支持,但资金量不够,需要利用好金融提供定向支持。
3.农村社会保障和文化产品需要。随着老龄化和城镇化到来,农村空巢老人逐渐增多,需要发展新兴农村养老,推进互助养老和社会化养老,这些都需要大量的启动资金。目前的普惠金融政策并不能满足农村市场经济多层次、多样化融资需求,要相应进行金融服务创新。
(二)农村金融供给主体不足,金融产品不够丰富
目前农村金融供给主要是政府性金融、农村商业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等少数商业银行,农村金融供给主体单一。农村商业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虽然能通过金融创新和普惠金融服务“三农”建设,但由于存款少、规模不大、抗风险能力不强,支持力度有限,远不能满足农村持续增长的资金信贷需求和消费需求。国有商业银行对商业利润的追逐,出现严重的“去农化”现象,在农村撤离网点,不开展任何支农业务,还通过各种理财产品抽离农村资金,让农村金融生态更加恶化[8]。虽然部分地区在推行农业保险,主要是政策性农业保险。由于农民保险意识不强,觉得保费过高,购买农业保险意愿低。金融产品也不是很丰富,主要是提供信贷支持:进行无抵押信用贷款、普惠贷款,提供低成本贷款,延长贷款期限;开展政府担保、政府授信、再保险等。由于供给主体少,产品不够丰富,导致农村金融服务覆盖不够全面、金融服务不够精准、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不高,无法满足农村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金融需要。
(三)金融服务创新存在安全难题,增加系统风险
对于金融机构来讲,在服务“三农”时,必须保证资金安全,防止坏账增加而引发系统性风险。尤其是农业经营受到天气不可控因素影响,发生自然灾害风险大,影响农民偿债能力。因此,金融机构只能适度进行普惠金融,免抵押、免担保、低利率、可持续的普惠金融产品只适用小额贷款。而对于社会化养老服务企业、乡村旅游开发等新型农村经营主体和大额资金需求,需要抵押、政府授信、政府担保、企业担保,贷款方难以满足贷款条件要求。农民和大学生由于收入低、财产不多,缺乏可靠的抵押物。虽然林业经营权和土地流转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可以进行抵押,但在抵押操作上还存在些障碍。政府机构能够提供的授信和担保也有限,毕竟政府不是市场主体,不能为市场承担更多风险。农村地区缺乏可靠的龙头企业对农户进行担保。银行为控制风险,只能对特别优质的项目和产业提供金融信贷服务。农村供应链金融还不够完善,无法准确追踪资金使用,让普惠金融和支农贷款存在一定的风险,制约着金融机构的贷款意愿。
(四)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制约服务创新
目前农村地区虽然有农商行、邮政储蓄银行和农业银行等银行机构,但整体上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首先,农村金融服务人才欠缺。多数地区只有银行金融人才,缺乏保险、期货和信用建设等人才。金融科技创新、智能化金融、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等金融专业人才也缺乏。我国农村地区发展不平衡,需求多样化,对农村金融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其次,农村金融市场服务体系不健全。在城市比较成熟的信用体系,目前在农村还很缺乏,导致金融机构提供金融扶助缺乏参考依据。第三,农村金融配套服务设施不健全。如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门票收入抵押、住房抵押等新兴抵押的价值评估,缺乏相应的评估人才、评估制度和交易所,新型抵押权财产价值发现和确认存在较大难题[9]。第四,农民、农民企业家、新型农民财会知识不丰富,金融意识不强,金融工具利用不到位。虽然党和政府不断优化农村金融政策,提供农业保险补贴,开展农业期货,但农民和农民企业家因为金融知识缺乏,不能充分利用政策便利,导致金融支持作用无法有效发挥。
四、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金融服务创新路径
(一)创新农村普惠金融和低息债券,满足乡村振兴资金需求
发挥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要根据农村金融资金发展需要,进行相应的金融创新,优化普惠金融。首先,扩大普惠金融受惠人群。根据党和政府政策,持续发展免抵押、免担保、低利率、可持续的普惠金融产品,扩大普惠金融产品使用范围,扩展普惠金融的惠顾人群。一方面满足乡村经济发展和产业兴旺的小额贷款,一方面满足乡村消费,助推乡村消费升级。其次,对乡村市场经济企业和新兴产业进行定向金融扶助,满足新型经营主体信贷需求。面对农村兴起的社会化养老、乡村旅游和现代集约化、规模化农业,可以提供定向金融扶助,提高信贷额度,降低资金利率,减轻经营者信贷负担,延长信贷周期。发展养老、农业、乡村旅游等企业债券,引入产业投资基金等满足大额信贷需要。第三,对公共基础设施、人居环境治理和生态环境治理进行财政补助,纳入公共预算,同时发行中长期低息专项债券和绿色债券,补充资金缺口。对于普惠金融实施,政府利用财政补贴、政府授信、政府担保等方式提供支持,进一步降低普惠金融利率,降低银行普惠金融成本和经营风险,提升其普惠金融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增加农村金融供给,优化农村金融产品
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满足乡村振兴的资金需求,需要在政策指引下,增加农村金融供给。农村金融服务应转变思路,不能仅仅依靠政府担保、政策性金融和农商行、邮政储蓄银行,而是要发展市场化、多元化的金融体系,充分发挥证券、保险、基金、期货等多元金融和非银金融,引导资金回流农村,完善农村金融生态。国有商业银行可以成立专门的农村金融部,重返农村,在农村开设网点,设计开发“三农”金融产品。投资性基金或者产业开发基金参与乡村振兴项目开发,成为投资主体。保险机构根据乡村开发需要和农产品种植需要,定制性地设计保险产品,如巨灾保险、价格保险、指数保险等,期货机构在农村发展农产品期货,推行农产品期货套期保值。农信社、农村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农村银行可以根据乡村振兴需要,创新产品设计,如消费贷、乡村振兴信用卡等,开发养老理财、乡村旅游理财等理财产品,将农村资金留在农村,引导资金回流农村。研究表现,非正规金融对乡村振兴和农业技术革新有显著帮助。为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多元金融和非银金融、非正规性金融合力,优化金融配置效率,提高农村金融安全和服务精准性,在农村地区可探索PPP项目,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资本作用,为乡村振兴源源不断地提供资金保障。
(三)进行金融科技创新,完善农村金融供应链,创新金融抵押
推动金融服务创新,助力乡村振兴,需要持续完善农村金融市场,健全金融供应链。首先,进行农村金融科技创新,通过科技赋能,监控资金流向和使用,提高资金安全性。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金融科技运用,对农村金融风险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利用区块链及时监控资金使用等。利用数字金融加强监管,有效防范乡村产业融合风险[10]。其次,大力发展农村金融服务平台,实施“大平台”战略。农村地区农民和新型经营者整体金融水平不高,对银行信贷、保险、期货、基金等具体知识认知不高,需要花费更多时间进行学习和研究。因此,需要提升农村金融利用便捷性,降低金融识别难度。在农村地区可探索设计农村金融服务平台,将政策性金融、保险、期货、基金等分门别类地整理和展示,节约农民和新型经营者熟悉金融政策时间,提高服务针对性。最后,发展新型抵押,提高农村金融覆盖面。根据乡村振兴和产业兴旺新的经济增长点,金融机构创新抵押形式,如养老服务经营权抵押、应收账款抵押、景区开发经营权抵押等,通过新型抵押解决农民无抵押物难题,解决乡村经营资金需求。
(四)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助推金融服务创新
要大力加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效率,助推金融服务创新。首先,应当积极发展农村金融人才,深入推进农村金融创新,发展农村金融科技、优化农村金融产品设计。发展农村金融,需要培养一批熟悉农村情况,对农业生产、种植、销售以及农村公共服务都精通的农村金融人才,这样才能真正清楚农村金融短板,进行针对性创新,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和产品体系。我们应当设置农村金融专业,进行精准培育,培养复合型农村金融人才。其次,应当加强农村金融信用体系建设,构建农村金融大数据。在征信体系基础上,可以构建农村企业和个人信用体系,对财产、负债、生产经营、税收负债能力、偿债能力等进行信用构建,为金融机构提供服务提供大数据支持[11]。农村地方政府、农村农业部门和金融机构可以牵头进行信用体系建设,引入金融服务社会中介机构进行金融信息收集,建设统一的金融信用使用平台,与金融机构系统进行对接,方便区域内金融机构和从业者共享共建共用。再者,要加强农民和农村企业家金融知识教育,让这些人对保险、再保险、期货、担保、信用贷款等金融工具有认知,提高金融工具使用度,降低金融坏账,以有效维护农村金融生态安全。充分发挥金融互助,通过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里的金融专才进行“保险+期货”等金融工具运用,提高金融工具运用质量。最后,构建金融机构、企业和消费者联盟体系,以金融促进乡村消费升级。金融机构和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在贷款、支付等领域建立合作,共建金融生态。对消费者宣传消费金融政策和使用方法,如消费贷、汽车金融、信用卡使用等,活跃乡村消费,助推乡村振兴和产业兴旺。
五、结束语
助推乡村振兴,农村金融要持续增加供给,有效解决供需矛盾。要在政策指导下大力发展市场化、多元化农村金融,构建完善的农村金融生态,降低政策性农村金融和普惠金融压力,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和产品体系。坚持创新驱动和科技赋能,优化农村金融供给,提高金融配置效率,依托大数据、智能金融、供应链金融、区块链金融提高信贷资金安全,降低农村金融风险。同时,要积极加强农户、专业大户、合作社,尤其是新型农民的金融教育,提高其风险意识,加快向现代企业转型,提高风险抵抗能力,切实维护好农村金融生态安全。
参考文献
[1]何广文,刘甜.基于乡村振兴视角的农村金融困境与创新选择[J].学术界,2018(10):46-55.
[2]杨西水.基于金融服务视角的辽宁乡村产业振兴研究[J].农业经济,2020(3):132-134.
[3]文爱华.关于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建议[N].农村金融时报,2020-05-25(A03).
[4]杨依山,王伟萍.金融制度创新实现“乡村振兴”的机制研究[J].经济问题,2020(4):86-94.
[5]李今果,谢汪送.普惠金融助推“和美乡村”建设研究———以无锡农商银行为例[J].江苏商论,2020(5):75-80.
[6]王彦,田志宏.如何实施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基于日本金融支农政策演变的经验借鉴[J].现代经济探讨,2020(5):117-125.
[7]李似鸿.金融需求、金融供给与乡村自治———基于贫困地区农户金融行为的考察与分析[J].管理世界,2010(1):74-87.
[8]聂高辉,严然,彭文祥.非正规金融、农业技术创新对乡村产业升级的动态影响———基于状态空间模型的计量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20,34(7):52-60.
[9]林乐芬,王步天.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制度供给效果评价———基于农村金融改革试验区基于农村金融改革试验区418名县乡村三级管理者的调查[J].经济学家,2015(10):84-91.
[10]何宏庆.数字金融助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优势、困境与进路[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0(3):118-125.
作者:王非易 单位:铜陵学院 金融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