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少儿古筝音乐教学探究3篇

时间:2023-02-17 16:11:45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篇少儿古筝音乐教学探究3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少儿古筝音乐教学探究3篇

少儿古筝音乐教学篇1

筝是华夏民族创造的弹拨乐器之一,因其历史悠久,又被称为古筝。根据音乐史学界的研究,早在西周时期,秦国建立之前,筝已经开始流传于秦地,算起来有近三千年的历史。它音域宽广,音色优美,幽雅古朴,演奏技巧丰富,表现力强,在古代就曾经有人用“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坐客满筵都不语,一行哀雁十三声”的生动诗句描绘了古筝的演奏艺术达到令人神往的境地。魏阮瑀在《筝赋》中把筝推崇为“群声之主,众乐之师”。唐代诗人吴融也在诗中描绘“五音六律皆生之,就中十三弦最秒”。筝,这门古老的乐器,以清丽柔和优美悦耳的音色、清韵迷人风采多姿的表现、清雅端庄和谐流畅的造型,赢得了新时代众多知音。尤其近些年,在我国众多的传统乐器中,作为民族弹拨乐器的古筝,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学习古筝的人数已居民族乐器之首,尤以少儿居多。如何培养少儿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尽快接受和喜欢古筝,轻松地掌握古筝的演奏技巧,是大多数老师和家长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兴趣是少儿学习古筝的动力,兴趣的培养是古筝教学成败的关键。

一、诱发兴趣

1.通过范奏,诱发兴趣

兴趣是学习古筝的动力,有了兴趣,学生就会主动学习古筝的演奏,探究古筝的艺术魅力。如何引发学生的兴趣呢?在学生刚接触古筝的时候,可以向学生简单介绍古筝的历史源流和构造,讲一些与古筝相关有趣的故事,利用一曲古筝代表性曲目《渔舟唱晚》进行范奏,向学生充分展示古筝的艺术魅力。古筝独特的音色,炫目的演奏技法,丰富的艺术表现力,通过现场范奏,深深地吸引了学生。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发生兴趣”。利用范奏手段“刺激”学生的过程,其目的就是使学生对所学的古筝产生兴趣,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快速入门,诱发兴趣

正确的演奏姿势、自然放松的弹奏方法,是古筝演奏的先决条件。通常在入门教学中,漫长而枯燥的讲解与练习,学生极易产生厌学的心理。且大多数古筝教材,都是高等院校的专家编写的,其中很多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并不适合少儿的学习习惯。纵观当下繁多的古筝教材,大都从勾、抹、托基本技法开始教学的,这种方法不仅耗时,且学生的手型极易失控,很多学生因为很难掌握正确的演奏方法,产生为难情绪。如何使少儿快速入门、尽快的掌握正确的演奏方法,怎样避免初学时练习的枯燥,让学生对古筝演奏产生兴趣呢?教师可以先从“小撮”开始教学。因为“小撮”的手型最接近于人自然、放松的手型,学生不会紧张,非常容易掌握。学生掌握了自然、放松的手型后,先学习“小撮”的演奏方法,再学习“大撮”。在学习过程中,为避免机械式练习的枯燥,编写一些学生熟悉的、简单的儿歌如《我有一只小羊羔》《闪烁的小星星》等做练习,让学生尽快入门,能弹小曲子。学生尝到了甜头,有了成功的初步体验,就会逐步树立学好古筝的自信心。之后,进行“连托”基本技法的学习,再配以与技法相应的歌曲做练习,例如少儿熟悉的《沧海一声笑》歌曲,鼓励学生为父母及周边的人展示。在较短的时间里,学生能弹奏大家都熟悉的曲子,既能得到周围人的肯定,又初尝演奏古筝带来的愉悦,自然兴趣大增。

二、激发兴趣

1.突破教学难点,激发兴趣

古筝教学中,按音“4”和“7”是教学中的难点。因为这两个音完全靠学生自己通过右手弹奏的同时,左手把相应的弦下按获得。由于学生大都没有经过相关系统的听音训练,在进行按音4和7的练习时,音准难以控制,自信极易受挫。而大多练习曲只为提升技能而设计,学生既不熟悉曲子,又弹不准音,容易产生腻烦情绪。改变上述状况,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他们熟悉的歌曲加以改编,作为练习曲。例如把《小苹果》《送别》《雪绒花》等含“4”和“7”较多的歌曲改编做练习。因为学生非常熟悉这些曲子,都能唱准曲谱。练习时,让学生边弹古筝、边唱曲谱、边听音准。练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弹奏、仔细听辨,能及时发现唱出的音高与按音的差异,“4”和“7”的音准很容易得到控制,学生学习古筝的自信心不仅增强了,同时也激发了学习兴趣。

2.创设情境,进一步激发兴趣

良好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学质量、营造愉悦的教学情境重要因素。教师应以平等的心态,与学生一起分析、一同互动弹奏,营造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众所周知,古筝属于弹拨乐器,很多演奏技巧都集中在手指触弦的速度和力度上。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我弹你学”“我弹你接”的教学互动。“我弹你学”就是教师用古筝弹一乐句,学生认真的观察速度、力度、音高、音色的变化,并准确的模仿出来。“我弹你接”就是教师弹奏一乐句,学生接弹下一乐句。学生很乐于接受这种平等、愉悦的教学情境。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不足之处以探讨的方式予以解决。这样的师生关系,始终处于一种平等、互动、信任、理解的状态。在和谐愉悦的教学情境当中,就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提高兴趣

1.结合实际,改编练习曲,提高兴趣

器乐教学中,技能提高都是通过乐曲练习进行的。古筝教学亦是如此。古筝教学不是单纯学习演奏的技能,而是通过古筝的演奏来表达音乐情感。所以古筝教学一开始就要与乐曲、表现音乐结合起来。古筝优秀曲目众多,但由于长度和难度的限制,乐曲的地域差异以及学生自身的认知差异,曲目的音乐情感很难表现出来。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进度改编一些学生熟悉的、旋律优美的歌曲作练习,如《最炫民族风》《荷塘月色》《青花瓷》等。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把相应的古筝各种技法编写融入乐曲当中。由于学生对歌曲耳熟能详,求成心切,急于完整弹奏乐曲,会积极主动的练习,学习兴趣高涨。在练习过程中,教师要把握时机,及时启发学生通过演奏的力度、速度、音色、情绪的变化,感受和表现乐曲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由易到难,循循善诱,提高兴趣

经过改编乐曲练习的基础上,再将古筝优秀的曲目,由短至长、由易到难合理安排学习,教师通过边范奏、边讲解,观赏名家演奏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体会、理解乐曲,掌握乐曲的音乐情感表现。例如在进行浙派武林筝曲《高山流水》教学时,提示学生“高山”部分运用了什么技巧,为什么运用相隔两个八度带上滑的“大撮”技巧,在“流水”部分,为什么大量使用上行、下行的刮奏的技法?通过探讨,学生理解了“高山”部分“大撮”技巧因其音调沉稳质朴,音色浑厚,适于描绘高耸入云的山岳、绵延起伏的山势,意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泰山般的志向。通过探讨,学生理解了“流水”部分上下行刮奏,使音乐情绪陡然变化,时而澎湃激越,似江河滚滚东去,时而温润回环,如山涧涓涓的清流。细腻、生动地刻画了多姿多彩的流水的形态,让人顿生身临其境之感。《孟子•尽心上》认为“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也深”。由此可以看出,“仁声”要比“仁言”更能感化人,由音乐审美获得的情感体验要比语言说教的教育方式,更能触动人心。学生通过观、听、思、弹,对乐曲有了深刻领悟,为演奏好乐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样,不仅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欲望、主动探究音乐情感,增强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的演奏技能、学习兴趣也同时得到了提升。对民族音乐的感情,也有了进一步的加深。

四、发展兴趣

1.适时展示,发展兴趣

随着演奏技能不断提升,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之间水平的差异,抓住其争强好胜的心理,创造机会,定期地举办小型演奏会活动,给学生展示的平台。让学生敢于上台表现,勇于表现。小型演奏会要安排每个学生分别演奏自己难度最高的曲子,展示自己的才华。在相互展示、相互观摩学习当中,要引导学生认识到自身与他人的差距,确立努力的方向。小型演奏会结束后,教师应及时总结,对学生适当地予以激励式的点评。定期的展示,既锻炼了胆量,还能激发表现欲望,又增强了其演奏的信心。

2.及时展示,发展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每一次进步,不仅要及时的肯定与鼓励,也应给予其展示的机会。随着微信的广泛应用,教师可以创建一个微信群,开设《空中小舞台》,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的平台,为家长构建沟通的桥梁。将学生的每一次进步,及时地用手机拍摄视频记录下来,并上传到微信群里,在群内一片点赞声中,学生的进步不止得到了教师的肯定,还得到了家长和同学的赞许,表现欲得到了满足。学生的进步,得到了大家的肯定和赞誉,高涨的学习兴趣就会更加浓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合作学习,发展兴趣

学生都有适应集体意志的愿望,有与集体合作的愿望,有优于别人的愿望,也有得到集体赞许的愿望。这些表现都是激发学生学习古筝兴趣的有利因素。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齐奏、合奏、轮奏、重奏、领奏、伴奏等演奏形式,让学生在多种合作形式的演奏中,学会合作、善于合作、乐于合作,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在丰富多彩的合作形式当中,经常给学生更换不同的演奏角色,如演奏声部的更换,主奏与伴奏的更换,给学生更多的表现、参与的机会,鼓励他们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进一步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其集体意识和协作精神,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对音乐的感受力和表现力,学习兴趣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加强。总之,在古筝教学中,要始终抓住学生学习兴趣这个突破口,不必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敢于创新。在不同的教学阶段,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决心,培养学生学习古筝良好意志,让兴趣成为少儿持续学习、不断学习的动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启迪少儿的智慧,陶冶其情操,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从而促进少儿音乐素养的整体发展与提高。

作者:林春洙 单位:敦化市青少年活动中心

少儿古筝音乐教学篇2

古筝,这一古雅的民族乐器,因其音色优美,容易上手,又独具民族特色,而深受学生及家长的青睐。怎样才能使儿童正确地步入古筝艺术的殿堂?我结合这几年古筝教学的实践,归结成以下四点适合儿童心理特点的教学方法:

一、根据心理特点,强化兴趣

小提琴家梅纽因曾说过:“教学工作从本质上讲,就是引导学生在正确的路上探索。”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就是说,兴趣是人类潜能的“原动力”。在我的教学中,曾遇到这样的情况:个别学生开始学古筝时很高兴,但后来渐渐下降,甚至于坐在筝前愁眉苦脸。原因是家长喜欢古筝艺术,很热情地送孩子来学习,但不考虑孩子心理,对孩子“恨铁不成钢”,总是责备。诚然,兴趣不能替代意志力的培养,更不能替代才能,但是有了兴趣,就可以使学生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二、循序渐进,遵循孩子们的认知规律

古筝的学习,不可能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在当今考级的热潮之中,许多家长都认为不考级是白学了,有的家长攀比的心理特别严重,盲目攀高。如果教师为了满足家长的要求,也急于求成,不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只希望早日让他们弹奏乐曲,对学生提出过高的期望和要求,往往就会扼杀学生原有的兴趣。同时,学生也总希望教师能给予他们较多的肯定和鼓励,当他们意识到自己没有达到教师的要求时,自然而然的会产生畏惧、厌学的心理。因此,在初始阶段,作为教师就必须根据儿童年龄小这一特点,有计划、有步骤地设计一些由浅入深的教学内容,循序渐进,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不让儿童有过量的负担。这样的过程步骤清晰、目标明确、由浅人深、从易到难、循序渐进,才能水到渠成而扎扎实实地掌握古筝演奏技巧。

三、循循善诱,培养孩子们的乐感与表现力

儿童是一群未成年的孩子,他们艺术思维能力普遍比较低。而古筝艺术是一种听觉艺术,是一种时间的艺术,它是抽象的。但是,每部作品却又是在表现作者的内心感受,有表现欢快的,有表现忧伤的等等。所以,教师在培养他们乐感方面的教学过程中,重点应放在音乐语言上,尽力将无形的东西形象具体化,以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作品、体会音乐作品的内在意境,以达到教学要求。如在学习古曲《渔舟唱晚》时,老师先把乐曲的意境作这样的描述:夕阳西下,碧波万顷的湖面上,若干艘渔船上的渔民愉快的劳动情绪,最后通过荡桨归舟于欸乃声中刻画出唱晚的情致。在教师的如此启发下,学生们用心、用情去表演乐曲的内涵,才能进入角色,才能将乐曲的色彩、情绪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从而使学生在不断地通过对作品的旋律、节拍、速度、力度等处理的训练中逐步感受到音乐作品的魅力,提高了学生对音乐的表现力、对作品的分析鉴定能力。

四、精益求精,增强孩子们的创造能力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有这样一句名言:“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所以在古筝教学过程中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要让学生成为开拓型、才能型、创造型的新一代,就要培养他们从小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具有高度发挥想象能力的习惯和善于运用创造性思维的习惯。而古筝演奏从乐谱变为生动的音响,其过程本身就是—个充满创造性的艺术活动。但是,音乐作品有其独特的发挥空间的作用,同一首乐曲对于不同的演奏者,由于各自的知识水平、音乐视角不同,他们的表现都有自己独特的风味和韵味。为此,在乐曲教学过程中,就要重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不要让学生成为复制品。所以,当学生学完中级教程,证实学生的识谱、演奏技能已达到一定的水准,这时就要注重加强学生对音乐作品深度的理解和表现能力的培养。每部作品,作者都是在特定环境下创作出来的,作者应用了不同的技巧和音乐语言,去体现其内心那一片天空的独特灵感,表现作者创作意图和目的。所以,在学生演奏之前,要大致了解作者创作背景,去感受作者的触角。而教师应积极激活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冲动,创造易于产生创造性活动的环境,使他们在主动参与中展现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使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思维得到充分发挥。艺无止境,法无定则。各种教学方法也不是完全独立的,它们必须有机结合起来,在特定时期有所突出。但我认为,古筝教育的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占筝艺术本身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古筝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在自由、积极和愉快的音乐实践中,自主地感受音乐,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其实用性和可行性,从而减少孩子学筝的心理负担,让孩子轻装上阵,从学习古筝中体会到无穷的乐趣。

作者:张妍

少儿古筝音乐教学篇3

筝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乐器之一,源于秦而盛于唐。近几十年来,发展之快,流行之广,不逊于唐时,再现了“奔车看牡丹,走马听琴筝”的盛况。但是,在古筝教学方面大面积存在刻板的机械化训练痕迹,导致许多学习者开始感兴趣,越学越不想学的状况。为此,笔者拟就古筝教学中如何激发兴趣角度谈一些看法,阐述如下:

一、发挥教师在培养学生兴趣中的主导作用

古筝教学是言传身教的过程,若要“授人以渔”,教师需首先掌握正确的演奏的方法,重视教师间的相互交流也是必要的,能够积累丰富的授课经验,促进教学法的完善。并要看重古筝的艺术价值,把筝当做一门专业学科认真学习研究,艺术上精益求精。对筝有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因大多数没有接触过正规的音乐常识培训,应从多种途径来侧重学习,乐理知识和视唱练耳是必不可少的有效补充。乐理知识在学习古筝过程中的运用是相当重要的。近年来涌现出许多新创作的无调性曲子和兼具双重调性的曲子,要求弹奏者必须具有识谱能力,听辩别音高的能力,为此,可加强视唱练耳的训练,对学生要讲解识谱的意义。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兴趣得以顺利发展就会成为天才”。卡巴列夫斯基在《怎样给孩子讲音乐》一书中说到,我们时刻都不应忘记自己的主要任务是引起听众对音乐的兴趣,从情感上吸引他们,用我们对音乐的爱去感染他们。在古筝教学中也同样,教师首先要具有爱心,把教师的爱渗透到教学当中,以共同学习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其次,要注重音色和速度。音色指声音的品质和色彩,在音乐语言中,音色极为重要,音乐是声音的艺术,特别是在器乐作品中,它没有文学语言生动的描绘,靠的是音乐语言旋律、节奏、强弱、音色来诠释音乐形象。发音技巧是整个演奏中最有价值的部分,纯净的发音是音乐表现的基础。影响古筝音色的诸多因素,例如:力度、触弦角度等,每个音的厚薄、清晰度、颗粒性都与恰当把握每一因素的分寸有着紧密的联系。掌握了这些细节方面的技巧后,才能得心应手的弹奏出根据乐曲需要的音色和音量,也是突出表现力和感染力的必要保证。再次,教师要给学生示范,譬如,弹奏《渔舟唱晚》、《嘎达梅林》等曲目时,学生对未知的音乐充满了好奇心,这时指尖流淌出的清丽乐音会使学生惊喜地想去试弹,这就调动了学生学琴的积极性。也可以让学生先观摩其他学生上课,让学生感受,或先教父母弹奏一两首乐曲,让其父母在家中演奏,也能提高学生的兴趣。

二、强化因材施教是培养学生兴趣的主渠道

因材施教是传统教学的重要理念,也是凸显学生主体性、尊重学生感受,培养学生兴趣的主渠道。为此,我们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有的学生学习进度太快,复习少造成厌学。有句话“温故而知新”,新能力是旧能力积累发展而来的,记得上学学英语时,老师为我们布置的作业天天都是一样的,即每天抄写单词,学到第五课,就背写一到五课的单词,学到第六课再背写一至六课的单词,以此类推,那些单词就像长在心里一样。古筝学习也是如此,在学新曲目的同时,要经常复习过去弹过的曲目,先慢、准、稳,再求快、熟练,这样循序渐进,兴趣渐浓,厌学自然消失。

2、难度的增加,要针对性练习。比如分手练习,分手练习的目的是减轻大脑的一部分负担,对每只手可以细心检查,保证练筝的质量,如果贪图省事,一开始就合手练琴,表面上看节省了时间,但往往出现错误指法,节奏不稳等问题,因为这些问题导致整首曲子漏洞百出,虽然练了很长时间,分句及音乐的表现力就不够了。分手练习从表面上看,好像是需要多一些时间,但是从整体练习的效果上看,它可以保证每只手的弹奏质量,为双手的弹奏打好良好的基础。当进入双手合练时,更要仔细小心,认真检查,不断分手练习,然后再分手合练,效果更佳。

3、慢速练习,事半功倍。当整首乐曲慢速练习时,注意力集中,每个细节做得清楚,对整体把握更有分寸,一味的快练,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使手臂僵硬,声音模糊,到头来时间花费的不少,却不能达到应有的练习效果。

4、难点练习,各个击破。每首乐曲都有不容易弹奏的难点,难点必须作为单独的练习部分,不需要每次都将乐曲从头至尾地一遍一遍弹奏,如果乐曲长,难点多,就要将难点编号练习,各个击破。练习时遇到问题或不顺畅的地方时要查找原因,停下来弄清、搞懂、再继续往下练,或者从头再来,这样练习才可能收到很好的练习效果。只有认真的去发现问题,有条不紊的解决问题,才会使演奏的水平不断提高。

三、正确对待考级是消除兴趣激发的主要课题

有的学生热衷于考级,为了考级而考级,考级时只把曲目弹下来,并互相攀比,心理有了沉重的压力,也对古筝失去了兴趣。进度快不能代表学习状况良好,不求质只求量,说明对筝的艺术缺乏深刻的审美认识。每首作品都有其所要抒发的情感,当学生断断续续无句读,律动错音不绝于耳地艰难弹奏乐曲时,受损的是孩子的耳朵,逐渐在孩子心目中,音乐的美就可望不可及了。我们应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切记不要互相攀比进度,如果孩子为了考级而考级时,往往会以获得等级证书为目的,基本功不扎实,缺乏丰富的表现力和内涵,也就有了沉重的包袱,只求完成任务的自保,就无暇有及到音乐的意境,乐曲无意境美就更不能从古筝弹奏中获得欣喜的鼓励了。我们经常看到学生弹奏时,胳膊架着,手腕上下翻动,弹出的声音多而无生气,要想弹奏美好的乐音就要通过正确的弹奏方法,除了音准、节奏外,触弦的位置、角度、指法、指序、速度、音色等直接或间接影响着演奏效果。在教学时,教师教授时要强调手型、识谱能力、触键乐句的划分,技巧表现,让音乐的灵性由心而发,使学生具备奋勇向前的动力。再者,多听多实践在演奏中才能迸发出灵感,接触的作品少,学生的情感就不能被全面的开发和锻炼,学习者就会感到枯燥乏味。学生只练习考级曲目,视练习其他作品为浪费时间是不可取的,要以平常心态看待考级,循序渐进地学习,逐步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四、与配合家长是培养学生学筝兴趣的有益机制

学筝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现实生活当中,相当一部分家长不重视与孩子的沟通,视孩子为自己的私有财产,不辩明原因就随意责骂,更有甚者,平日里对孩子的学习漠不关心,当知道孩子的学习状况不理想时,立即表现出自己的失望,言语中影射孩子其它方面的缺点,甚至采取体罚,极其打击了孩子的自信心,而孩子非常在意家长是否真正关心爱护他。作为家长要仔细观察,从学生心理分析,密切配合引导学生走出困境,为了营造一个安静放松的学习氛围,家长要有意识地让学生聆听适合他们的音乐,并尽可能去观赏音乐家的现场演出,身临其境的孩子心灵被音乐浸润,定能感悟到音乐的真谛!润物细无声,渐渐地孩子对音乐的表现便产生了追求。平日的家庭练习中,强调寓教于乐,保持孩子的学筝兴趣。鼓励孩子用所学的音符、节奏自创小曲,定期举办家庭音乐会,或小朋友之间的交流演出等,均能激发保持孩子学筝的兴趣,与孩子一起历练坚忍不拔的毅力和不畏艰难的勇气。

参考文献:

1、《全国音乐教育获奖论文精选》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社

2、孙文妍何宝泉《少年儿童古筝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1994年

3、傅明鉴《筝艺揽韵》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

4、沙里晶等《新编古筝教程》广东科技出版社1999年

作者:金慧 单位:徐州雅韵音乐艺术学校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