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篇小学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研究3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一、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城郊小学大部分学生处于阅读水平较低的环境中,知识面狭窄,文学素养不高,开展课外阅读能够提升学生的阅读量,扩展其眼界,提升其文学素养。
二、学生课外阅读现状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教学对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而城郊小学的学生无法达到这一基本要求,在课外阅读中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通过调查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课外阅读内容筛选不到位。小学生本身知识水平不高,不具备辨别阅读内容优劣、选择适合自己阅读读物的能力,他们对新事物抱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于课外阅读有着较强烈的兴趣,但相比作文选集,更喜欢漫画和小说,这就导致课外读物的内容并不能发挥兴趣优势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1]。第二,学生未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缺乏阅读老师的指导,家长也不能很好地给予引导,导致学生的课处阅读没有要求和计划,过于自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只是关注故事情节,并没有养成随笔勾画、记录读后感想的习惯,看似读过不少读物,实际并未深入阅读内容的核心,没有及时吸收书中的精华。第三,学生缺乏课前阅读习惯的培养。主动课前阅读能够使学生在课前就获得一定的感受和疑惑,随后再开展课堂教学,学生更容易产生解答疑惑和分享心得的欲望。好的阅读习惯能够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使整个课堂教学的氛围更加融洽。具体来讲就是让学生在课前完成预习阅读,必要时查询一些资料,比如创作背景、作者生平等,让学生对课堂文章有初步的认知。但有一些学生并未形成良好的课前阅读习惯,加之教师也未采用有效的行动,没有使全体学生都养成阅读习惯,体会到语文阅读的奥妙。第四,教师并未有效发挥阅读指导作用,基本的阅读只是用来接收信息,但在教学中阅读行为本质上是服务于教学的工具和途径,强调阅读是为了增强学生内心的自我认知和学习自信,从而促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更浓厚的兴趣。但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并未有效发挥指导作用,根据学生情况提出具体的阅读要求,没有效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三、学校对于学生阅读习惯培养的现状
(一)学生受其他因素干扰,难以激发学习兴趣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科技也在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电子产品在不知不觉间影响着学生的阅读和学习方式,小学生的生活中也充斥着例如手机游戏、影视剧、综艺节目、选秀节目、短视频……的诱惑。小学生正处于各种能力培养的关键阶段,如果长时间接触这些娱乐化产品不仅不利于学生高效学习,甚至可能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学生家庭和睦。众所周知,阅读的积累不只是学生在学校语文课堂上能完成的,还需要学生课下进行自主阅读,不断探索自己的兴趣所在,利用自己感兴趣的课外书籍来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和学习能力。由此可知,小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不仅仅需要依靠老师和家长的言传身教,更需要学生主动学习,提高自控力,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诱惑。小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自制力相对较弱,平时受到手机、电脑、电视的影响,很容易对阅读失去兴趣,严重阻碍了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
(二)教师对于学生阅读习惯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
小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和小学语文教师对于学生阅读习惯培养的重视程度密切相关。尽管国家发布相关政策指令要求教师根据新课标开展教学,在语文能力的培养上注重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但仍有部分语文教师不明白学生阅读习惯培养的重要性,教学中还在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并没有更新教学理念,讲课时对于课文的教学仅仅是引导学生进行通读,然后便开始分析课文的每一个段落,丝毫没有重视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讲课时也没有针对学生的阅读过程进行分析和指导,使得学生对于阅读本身的理解并不深刻,没有为学生构建系统化的阅读教学模式[2]。
四、阅读习惯培养的策略
(一)丰富课外阅读的内容
首先,教师可以丰富课外读物,提供多样性的阅读素材和内容。小学生很容易发散思维,在阅读大量文字时专注度不够,经常走神,对读物内容也提不起很大兴趣。因此,教师应选择图画和文字结合的读物,用图画来降低学生阅读时的枯燥,还可以选择一些故事性强的读物,运用故事的连贯性吸引学生阅读整个文章,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完成度。教师还要注意选择的阅读内容要涉及多个领域,尽可能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例如,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识字少,喜欢听一些小故事,没有明确的兴趣爱好,就是简单地喜欢玩乐,针对该阶段的学生教师可以选择童话故事、历史故事等图文并茂的读物。而高年级的学生,开始有了自己独特的爱好,也具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一些深度不够的文章很容易让学生觉得没有意思,缺乏趣味性。由此,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推荐一些比较深刻的读物,例如《宇宙百科全书》《疯狂的生物》等。其次,教师要丰富阅读活动。学生长期在课下进行课外阅读也会有枯燥乏味的时候,并不是所有学生都热爱阅读,更多的学生则是将课外阅读看成一项任务,而开展阅读活动,学生也可以在阅读平台交流与分享,可以让学生交到兴趣相投的朋友,还能提升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的乐趣,进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能够使课外阅读不再独立于课堂之外,将课堂教学、课外阅读、生活实践交织于一体,使学生在阅读活动中丰富学识,树立信心,激发阅读兴趣,提升文学素养[3]。
(二)阅读要求应逐步提升
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都是逐步形成的,因此,教师应当循序渐进地提升课外阅读要求。首先,要制定明确目标。课外阅读是一项可以长期开展的活动,时间长的可以持续一生,时间短的可能只有一天,长期课外阅读目标是每年阅读收获、阅读数量的要求,短期则是每月或更短周期内阅读时间、阅读数量的要求。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具体情况设置不同的阅读目标,对于一些学生来说,其本身在课外阅读上就显现出一定的劣势,阅读水平也不高,课外阅读自然也要更加强化,设置的课外阅读目标可以是长期目标,教师要多引导,并讲解更多的阅读知识来辅导学生,考虑到学生的适应能力,设置总的长期目标,再根据时间分成几个短期目标,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3]。其次,要制定详细的计划。在明确了总的课外阅读目标后,学生就需要有计划地开展课外阅读来达到最终的阅读目标,即使是短期目标也需要一段时间才会核查学生是否达到基本要求,科学合理的课外阅读计划能够帮助学生将任务细化到每一天,把阅读总目标分割成小任务,让以往无从下手的阅读目标变成了切实可行的课外阅读任务,这样能够有效提升学生课外阅读的效果。针对课程阅读活动,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注意选择合适的阅读内容,考虑到学生的阅读条件,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合理安排,避免学生因为长期阅读内容单一的读物而降低阅读效率,为每一个学生制定有效的课外阅读计划。最后,要逐渐提升课外阅读要求。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一步步成长,不断提高阅读水平,能够熟练使用阅读技巧。教师要看到学生的成长,并根据学生的成长适当提高课外阅读要求,以此激发学生深入阅读,不断提升阅读能力,让学生实现了从语句理解到好句摘抄,再到融合整理,最后到自主表达的提升,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向前发展,持续有效地提升课外阅读能力。
(三)传授学生阅读方法,鼓励学生阅读
留痕阅读留痕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书中内容,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对于书籍知识的记忆。为此,教师在对学生的阅读习惯进行培养时,应鼓励学生对所阅读的书籍内容进行思考、总结,坚持写阅读笔记,做到阅读留痕。这样,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才会更加的深刻。同时,随着学生阅读量的不断增加,对于之前所阅读内容的记忆会成周期递减,为解决这一问题,学生可以将书籍中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以及部分好词好句记录下来,通过不断翻看巩固和理解,增加自身的文学素养和阅读理解能力,长期下来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理解能力。例如,在《桂花雨》这篇课文的讲解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阅读习惯。《桂花雨》是一篇抒情散文,文章中有大量对美景的细致描述和引人深思的抒情句,教师可通过为学生布置小任务的方式,让学生将阅读课文过程中自己感兴趣的句子以及难以理解、拗口的词语通过用不同颜色的马克笔勾画出来,然后在课堂中留出五分钟,让学生分享自己认为的美文美句、对于这篇文章的理解以及自己独到的看法。课中教师仍会讲述学生在阅读中不理解的句子、段落,并让学生将自己不理解的内容解析标注在课本上。教师在授课时,每一篇课文都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并对学生加以指导,一定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规范学生的阅读习惯。
(四)选用合适的方法指导课外阅读
教师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要先讲解不同的阅读方法和优势,在学生理解后锻炼学生的应用能力,让学生逐步掌握课外阅读方法,最后能够根据阅读材料及要求的不同,自主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以实现高效阅读。
1.精读
精读是对文章的一字一句都进行解读,精读需要耗费学生更多的精力,同时也要求学生保持高度专注。精读能够使学生完全掌握文章核心,体会文章语句的优美,完全吃透文章的思想与文学表达技巧。一般情况下,老师会在核心文章的讲解时要求学生进行精读,但学生的精读习惯并不是一时养成的,需要教师采用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技巧,在课堂阅读时逐步引导学生完成,例如在《鲁滨逊漂流记》的阅读中,教师通过设置多个问题,让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完成整篇课文的精读,学习精读的方法。
2.略读
略读不会对文章的每一句进行详细解释和理解,其要求学生以最快的时间理解语句,把握每个段落的核心,最后准确找出文章的主旨。例如,在《我不能失信》的课文讲解中,教师可以先设置固定任务,引导学生完成略读。任务一是哪些细节可以体现出宋庆龄能够去伯伯家做客?任务二是她为什么不去呢?任务三是宋庆龄不去后并未觉得后悔是为什么?任务一从一些天气、礼物等细节上反映出宋庆龄是可以去做客的,引导学生把握宋庆龄不去的原因,锻炼学生在阅读文章时抓关键词、联系上下文的阅读技巧,最后,她不后悔的原因则是本篇文章的中心——不能失信,展现出宋庆龄坚守诚信的品质。
3.选读
选读要求学生掌握足够的阅读技巧。选读是指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教师在筛选适合学生的读物时也是在选读。学生可以根据题目、作者等能够突出主题的要素来判断读物是否适合自己,是否与自己的兴趣相匹配。教师在选读时则是要根据学生的爱好来选择课外读物,比如某位学生很喜欢故事性的读物,教师可以推荐故事性较强的小说类型读物;某位学生喜欢图画精致的读物,教师可以推荐对图画有着高要求的生物科普读物,让学生体会自然界的乐趣,提高学生对于课外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综上所述,小学生的语文水平是多方因素共同影响的,教师需要重视学生的阅读问题,详细分析阅读问题的成因,并通过丰富课外阅读的内容、逐步提升阅读要求、结合课堂内容、指导阅读技巧等途径来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使其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最终提升文学素养。
作者:王艳梅
小学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篇2
阅读是人获得知识的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综合性智力活动,它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等多种心理因素。《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与老师的语文教学息息相关,而阅读教学又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平时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显得至关重要了。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1作为语文教师必须做好课内阅读
“授之于渔”,把阅读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课内阅读是课外阅读的前提、基础,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拓展、延伸。教材中的每篇文章都是知识、思维、情感、审美等多方面教育要素组成的综合体。但是,目前为止还有不少教师着力于知识点的落实,重复着“分析—综合”老的教学思路,孤立的分析每个段落,大大破坏了文章整体结构的情境和意蕴,人为的肢解文章的整体美感,也就忽略了学生语感的培养进而错失发展直觉思维能力的良机。教学过程中要逐步改变课内阅读的方式、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学习。让学生在互相交流、讨论、解疑的过程中,深入理解课文,让学生真正走进书本,感悟文本。我们在教学课文的时候,要注意强调要求学生对文章有整体的、生动的感觉,让学生获得对课文整体的直觉把握
2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喜欢上阅读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兴趣可以极大的鼓舞和推动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学生只有产生了阅读兴趣,才可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需要,才会喜欢上课外阅读。那么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该怎么做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学生都希望在阅读文章后,渴望能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们的承认与赞许,满足自己的成就感。针对学生这一心理特点,我们可以开展美文朗诵、成语接龙、演讲比赛、讲故事比赛等活动;还可以开展一些名人名言交流会,读书心得、读书经验交流会等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有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比如:我在班里开展了一次“我读书,我骄傲”的演讲比赛,参赛同学讲得滔滔不绝,观众听得津津有味,不但增长了知识,而且大大激发了同学们的阅读兴趣。(2)古代诗词歌赋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们整齐的节奏,强烈的节奏感,读起来琅琅上口,易读成诵。“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让学生从小养成诵读古代诗词的习惯,可以促进语言的发展,智力的提高,还可以陶冶情操,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在平时指导诗歌鉴赏时,结合班级实际情况安排每堂课背一首诗(词)。通过长期的诵读,不断的积淀语感,学生的语文素养自然也就形成了。
3重视方法指导,不断提高学生读书的积极性
兴趣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但学生光有课外阅读的兴趣,单凭兴趣毫无目的、不循方法的阅读,阅读的意义和效果也就可想而知。我们要引导学生不仅喜欢阅读,而且要学会如何去读,要读的有效率,更有效果。
3.1教师要掌握常用的读书方法
教师要教会学生阅读,自己必须掌握一些常用的读书方法。注意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读书方法,加强学生阅读实践的指导。如边读边思考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的方法,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结合时代背景体验的方法,圈画批注的方法,摘抄评价的方法等。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注意把指导阅读方法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目的写进教案,设计出实施的步骤和方法。
3.2将读书方法与阅读教学有机结合
指导学生掌握读书方法,让学生自己学会阅读。首先,阅读前提出相关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注意把读书方法的指导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写进教案,并设计出实施的具体步骤和恰当的方法。其次,在阅读过程中相机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学生有疑惑的地方、课文中的重点、难点给予适当的点拨、启发和引导,指导学生解决阅读中遇到的困难、疑惑,从而读懂课文。最后,阅读结束后总结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后,回忆刚经历的阅读学习过程,总结归纳读书方法。鼓励学生把学到的方法不断地运用于阅读实践中,逐渐形成独立阅读能力。一种阅读方法的掌握,不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长期坚持的结果。只有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练习,反复运用,逐步熟练,最终形成能力。
4启发学生质疑,逐步促进学生的阅读的养成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如果单纯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根据老师的提问来思考、回答问题,那么学生总是处于一种被动的局面。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要想办法引导学生学会质疑,提出问题,围绕学生提出的问题,展开教学活动,如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得到极大的提高。学生一经启发和引导,学习的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认真读书,主动发现的问题也多起来了,学生的求知欲强得到了强化,学习兴趣也就有了。善于启发学生质疑,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5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勇于创新
古人云“学贵有疑。”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习惯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敢于创新。学生积极的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打开一切科学知识大门的钥匙都疑问。有疑问才能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新。心理学研究表明:疑,最易引起思维的不断深入。在教学中,教师要大胆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敢于提出疑问,勇于创新。学生要想在阅读活动中有所创新,有独到的体验,必须学会批判的接受、学习课文。一个学生只有敢于批判、会批判,才能显示出他的个性,才能真正培养起阅读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积极引导,鼓励,把学生引入问题的天地,通过逐步“做”和“悟”,学会阅读,敢于质疑,勇于创造,敢于批判包括批判课文的内容和观点。教师在阅读活动中,要时刻致意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勇于质疑,不迷信阅读文本和教师,展开讨论,多从不同的角度来结实。这样,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才有质的提高,阅读的能力也才会真正的形成。总之,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持之以恒地阅读,坚持不懈地练习,“授之以渔”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让学生喜欢上阅读,才能不断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作者:欧晓丽 单位:东营市春晖小学
小学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篇3
一、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意义
书籍是人类文明和知识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阅读则是将知识内容消化吸收,进而内化于心的必经过程。国际阅读学会曾明确提出阅读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就个人成长和发展而言,阅读活动能够提高个人文化素养,洗涤心灵,其积极作用将伴随一个人的终身发展。2018年第十五次全民阅读调查反映,我国阅读人群和阅读人口在增大,综合阅读率超过80%,但相较于世界文化强国而言,我国国民平均阅读水平还是较为落后,尤其是青少年阅读状况更是不容乐观。在新时代,青少年是中国梦的践行者,是祖国发展和进步的希望所在,因此提高青少年的阅读能力极为重要,这是推广全民阅读的关键所在,同时更应成为当今小学教育的首要任务。在小学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教学是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阅读能力教学更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现已成为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突破口。传统小学语文教学受应试教育思维影响较深,教师常以标准答案和分数结果为教学导向,学生自身的阅读主动性和创新性并未得到完全发挥,长此以往,学生在阅读教学课堂上会受到极大的束缚,甚至会对阅读活动缺乏探究兴趣。如今随着新课改进程的逐步推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更加重视学生综合素养的培育,因此对于语文教学目标以及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便明确指出:“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这一目标囊括了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语感、阅读方法、阅读体验以及阅读能力的培养目标。究其本质,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便是要引导学生热爱阅读活动,建立终身阅读意识,进而能够自觉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但就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而言,学生的阅读时间及阅读量越来越少,对于阅读活动的兴趣也不高,一方面是受到学业、考试和课外压力的裹挟,并没有足够的精力投入到阅读之中;另外,电子设备的广泛运用也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书卷多情似古人,晨昏忧乐每相亲”,阅读的乐趣可见一斑。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青少年有自己心爱的书和喜爱的作家对于其全面发展极有裨益。人有学步时,读有起步时,如何引导学生进入这个美妙的知识世界,这已成为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探究课题。
二、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路径
(一)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
能力是在实践活动中逐步提升的,而兴趣则是实践活动开展的先导。只有学生对于阅读活动产生充足的兴趣,才能发自内心地主动参与到阅读活动之中,并能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所在。在小学启蒙教育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水平并未发展成熟,教师作为教育活动中的重要参与者,需要基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有的放矢,善于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兴趣成为学生最好的老师。实质上小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并不仅仅取决于小学语文课堂,这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多方协同努力来实现。在社会层面,需要为青少年阅读营造充分的阅读环境和氛围,不断完善社会公共文化机构的阅读服务,开拓电子图书馆、自助图书馆等多个延伸服务渠道,让青少年儿童能够通过多种路径接触到阅读,避免出现“无书可读”的情况。在家庭层面,则需更加强调“言传不如身教”。小学生还处于启蒙教育发展时期,其阅读兴趣受周围影响较深,家长首先需要发挥自身的榜样作用,从自身的阅读行为入手,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阅读兴趣;其次善于通过讲故事、讲绘本、听书等多样化的阅读教育手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孩子最感兴趣的内容入手,尊重孩子的阅读选择;另外家长还需要多加鼓励和引导,融合细节化的事例引导孩子发现自身在阅读活动中的闪光点,进而能够增强自信心和积极性,为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打下坚实基础。在学校教育层面,课堂便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教师需要立足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不断挖掘语文教材中的阅读素材,更好地发挥其阅读教学作用。在语文教材中选取的篇章内容都是经典之作,教师可创新教学思路,运用多样化的阅读教学方法循序渐进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导入模式,通过设置疑问和悬念激发学生学习教材篇章的探究兴趣。以《曹冲称象》课文为例,教师便可运用该教学模式,以“如果动物园里有一只大象需要称体重了,同学们知道怎样才能实现吗?”为问题导入,鼓励学生充分发表意见,进而引入“让我们一起看下曹冲是怎么称象的吧”这一主题。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独立阅读意识,不再是被动等待教师的讲解。另外教师还可以不断开拓思路,在传统教学活动中融入多样化的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包括图文声像等多种要素在内的多媒体设备等丰富知识呈现方式,进而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让他们对阅读教学活动能够兴致盎然,积极参加。
(二)培养小学生的阅读习惯
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基础上,学生逐渐开始对阅读活动充满探究兴趣,也会在学习和生活中寻求阅读机会,从中获取知识满足和情感体验,这便产生了开展阅读活动的内在驱动力。基于此便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科学的阅读方法,进一步提高阅读效率和写作水平,为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全面培养提供重要助力。阅读方法涵盖了精读、默读、略读和跳读等,教师需要基于阅读内容引导学生选择适宜的阅读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根据教材篇章内容,秉持精讲、精读、精练原则,以“一篇带多篇,课内得法打基础,课外受益求发展”为宗旨引导学生建立独立阅读意识,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在开始新的篇章内容学习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首先通读全文,弄明白文章主题的发展脉络;其次在此基础上分步阅读,边阅读边思考,在精读基础上做批注,这可以包括感悟式批注、赏析式批注、提问式批注以及识记式批注。学生可针对自身有感触的精彩词、句及段落进行批注和赏析,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赏鉴水平及审美意趣,另一方面也为写作素材提供了重要的积累渠道。另外篇章内容中的图片等也可作为重要的阅读素材,这能为学生更好地理解阅读主题提供重要的提示作用。尤其是针对小学生阅读资源来说,多以绘本形式为主,大多图文并茂,通过图文结合的阅读教学模式可以有助于引导学生实现看图到读文的思维转变过程。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从篇章名字和封面入手,猜测可能会阅读到的内容,然后结合图画和文字来共同理解文章主旨。通过多样化的阅读方法的教学,引导学生能够将方法内化于心,为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打下基础。在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的基础上,教师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拓展阅读范围。学生由于自身个性不同,在阅读偏好方面也会有所差异。低年级学生会偏向于绘本阅读,女生可能会偏向神话和童话故事,男生则有可能对科普、历史等感兴趣。教师需基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水平,选择篇幅较短、难度较低的阅读内容引导学生阅读,降低学生的阅读压力,给予学生提供更加轻松愉悦的阅读氛围;在学生阅读量达到一定程度、阅读能力有所提升时,教师可以推荐具备一定阅读难度和长度的文学作品,让学生逐渐适应独立阅读的阅读习惯养成期,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课内外阅读范围。长此以往,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之间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能够自主地在阅读活动中得到智力认知和审美意趣上的双重乐趣。
(三)开展多样化的阅读活动
小学生一向天性活泼,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和探究欲,但同时也会存在注意力难以长久持续集中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这就需要教师从小学生的独有特性出发,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方法,融入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进而营造更具吸引力的生动教学课堂,让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阅读活动之中。例如可以开展绘本朗读活动,以求充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绘本这一图文并茂的形式符合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特征,通过绘本朗读的阅读教学方式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在家庭环境和学校课堂上,家长和教师都可以选择兼具趣味和益智功能的绘本阅读资源,声情并茂、绘声绘色地进行朗读,同时还可以辅助肢体动作进行配合演绎,在学生听得专注的时候进行发问或提示,引导学生乐于抒发自己的感触并将内心所想诉诸笔端,形成美好的文字。另外教师还可以不断开拓思路,由绘本朗读这一教学模式延伸开来,开展自创绘本等活动。这些创新阅读活动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通过文字和图画将自己的所思、所感、所想进行洋洋洒洒的创作。即使成品会存在不足,但创作过程中的参与感却可以让孩子们得到巨大的自信、喜悦和满足。这些积极的情感体验又可以反向推动学生更加主动地投入到阅读活动中,在这样的良性循环过程中实现阅读能力的长效提升。另外,教师还可以注重阅读分享活动的开展。阅读本是自得其乐,一人独立品读便已是至上乐事。但阅读分享的目的则是在于智慧火花的碰撞,若有同道之友更添知趣。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开展阅读分享活动的目的也在于此。教师可以基于班级环境开展“向你介绍一本好书的”读书会活动,同时还可结合演讲形式开展“讲故事”竞赛等,另外还可以与写作活动进行有效融合,让学生将自己的阅读感悟化于文字,将内化于心的感触进行文字表达,在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还能有针对性地提升逻辑思维能力。通过丰富多样的阅读活动,能够让学生清晰感受到阅读并不是一项枯燥的任务,“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只有真正汲取到其中趣味,才能推动阅读活动形成内在习惯,陪伴其一生成长。总之,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仅有助于学生学好语文学科,建立相应的语文素养,同时还有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可以成为一辈子的良好习惯和学习助力。但在引导和培养学生阅读时,需要注重学生主体的自身特性和阅读喜好,避免将成人的喜爱强加于学生之上,为学生提供更加轻松和愉悦的阅读环境氛围。只有这样才能在潜移默化之间形成水到渠成的阅读教学效果。
作者:高秉祯 单位: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靖安乡靖坪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