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篇高职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研究3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高职院校立校的根本目标,是为现当代社会大量输出能适应经济体制发展的优秀人才。对于优秀人才的定义,高校各专业也不尽相同。高职院校主要培育能尽快与社会接轨的高素质学生,为了强化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展开了对相应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以期更好地制定人才培养方针,为社会输出更多的行业精英。
一、高职市营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基本原则
1、营销业态
学校培养人才的方向是就业或者创业。市场营销是一门专业性、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其教学培养方针需以现代市场营销行业对人才的要求为导向,培育学生的营销实践能力,尽可能贴合实际,致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融入紧张的工作环境中,不至于被快节奏的营销行业所抛弃。高职院校应建立有别于其他综合类院校,有别于其他专业,独立的、完备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体系,重点培养本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职业素养、创新能力,相应的评价考核指标应以此三种能力为核心和依据[1]。
2、资格证书
现代社会,考核一个人某方面能力最简单直接的方法便是考试。资格证书的获得便是对相应能力最有力的证明。因此,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考评可以实行证书考评制度,人才培养机制应与营销行业相应证书直接挂钩,以考评学生的学习状况。每年市场营销专业对人才能力的要求都略有变动,这些变化最直接的反映在营销资格考试的大纲里,高职院校可以针对专业考试大纲制定本院系市场营销学生的培养方案,改进优化教学方式和内容,教考一体,锻炼学生的应试能力与实践能力以及职业素养[2]。
3、综合素质
根据营销业对学生的要求,按照考试模式去培养,如此培育下的学生具备了相应职业能力,但这并不能确保学生完全适应现代市场营销行业的职业生活。对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不仅仅局限于学习能力的培养,还需考核综合各方面实力素质。日趋激烈的行业竞争迫使企业需要专业知识扎实、知识面宽广、适应力强,具有人格魅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这样的市场要求下,就需要高职院校校方进行完善的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机制,投以最优秀精悍的师资力量和基础设施去致力人才培养。
二、高职市营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主要内容
1、培养前期准备
进行人才培养前,高职院校需理清培养理念,培养目标,培养措施,培养条件等。营销业理念不断更新,高职院校也应实时更新本专业的培养理念,深入探析专业人才培养的机制,积极创新完善本校自己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3]。高职院校应完善本校教学实力,建立健全教学基础设施,完善教学培养条件,核心要素便是师资力量的建设,本专业人才需要专职老师的辅导,也需要兼职校外老师新鲜力量的注入。
2、教学培养过程
教学是向市场营销专业学生输入知识的关键过程。教学过程评价也是对本专业人才培养考评的重中之重。具体包括:教师授课质量,日常教学辅导,专家及同业老师之间互评,当然,学生会老师的反馈评价也是十分重要。专业教学是为了育人,因此,对教学综合实力,教学课程安排比例,专业教学是否符合人才培养要求的评价也是重点所在。
3、人才培养效果
人才培养的效果只能在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才能逐渐显露山水。因此,为了对高职院校市场营销质量正确公正考核,应该及时跟进毕业生动态,定期联系毕业生及所在公司,听取用人单位对学生和学校教育质量评价和学生自己的内心感悟。并根据这些反馈与同类高校的培养结果进行比对,由此得出较为中正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以改进培养方案。
三、高职市营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创新策略
1、注重专业学科性特点
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要针对当今社会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要求的提升而改进。此外,还需结合院系人才培养方案,因材施教,着手对市营专业复合人才的培育。市场营销师一门学科性很强的专业,要注重培养条件诸如师资力量的建设,人才考评标准也应动态地进行调整,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2、发挥教学部门的作用
市场营销专业培养工作不仅仅是师生的互动,还涉及校方对教学设施的建设,教职工的办公服务,更有办公条件,培训环境等因素影响。高职学校应充分发挥学校的优势作用,积极引进教学育人的师资力量,不断改进教学方案,积极进行教学督导和质量评价。高职院校要完善人才培养的质量评价体系,主要包括专业课程建设情况,教学质量评价及督导,人才培养运行机制[4]。
四、结语
现今社会,市场营销专业在教育体系中比重上升,各院校对市营专业人才的培养也增大投资比例。高职院校的教学压力上升,对教学质量评价也投以极大关注。研究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有助于高职院校发现培养机制的问题,改进并提升教学服务,为社会贡献更多顺应时代发展的高素质市场营销人才。
作者:张云凌 张殿尉 张莹 马丽娟 刘威娜 朱立萍
高职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篇2
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质量的评价体现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认可度,也反映出社会对高校办学思想、办学条件、办学水平、办学质量的认可。为了解我院农产品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的工作状况,特别是用人单位对他们的满意程度,以检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施效果,我们对学院2010届~2013届市场营销毕业生质量进行了跟踪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开发“营销能力培养与具体产品结合的多渠道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及“四加法工学交替实践教学模式”等一系列改革已见成效,得到了社会用人单位的肯定。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具体措施
(一)积极开展深度校企合作。颁发了《校企合作管理办法》与《校企合作考核与奖励办法》等,使校企合作有章可循。与省茶业有限公司、省银华棉麻产业集团股份公司等四家企业合作,在校内建立了经营面积800多平方米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农产品营销实训基地,实现了“校中厂”的合作形式,提高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建立了稳定的涉农校外实训基地43个,涉农顶岗实习单位100多家。各专业均大力推行订单培养,近5年共与30余家涉农单位签订了订单培养协议,涉农订单培养人数与比例逐年递增。
(二)构建与具体产品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合作区域大类农产品流通企业(行业),依托校企合作平台,结合具体产品(如茶叶、食用菌),改革课程体系与内容,培养学生首岗适应、多岗迁移、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在对专业培养目标精准定位的基础上构建“与具体产品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具体措施为:在第一、二学年,开设的是大类营销课程和通用能力培养课程,第三学年开始则实行基于职业岗位导向的课程选修体系,学生根据自己的自身特点和就业意向进行课程选择。根据农业企业的实际岗位需求及热点情况,目前开设了茶叶方向营销课程,水果、蔬菜方向营销课程,食用菌、蜂产品方向营销课程,让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特点和就业意向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并进行相关职业岗位的技能强化训练。
(三)“四加法”工学交替实践教学模式。专业采用深化“校内+校外、自发+安排、学校+企业、单一企业+企业资源平台”的“四加法”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将课堂内学习与课堂外的实践深度融合、交替进行。
(四)“三、三、四”工学交替顶岗实习模式。“三、三、四”是指“三个双、三结合、四共同”,“三双”是指实践管理“双主体”,实习指导“双导师”,顶岗实习“双身份制”;“三结合”是指专业知识学习任务与顶岗实习项目结合,毕业设计与顶岗任务相结合,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相结合;“四共同”是指学校与企业共同设计评价标准、企业导师与专业教师共同教育学生、企业导师与专业教师共同评价学习实习成效,学校与企业共同保障学生实习中合法权益。
二、毕业生就业调查数据分析
为了反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效果,我们对改革前的2010届市场营销毕业生和改革后的2013届毕业生进行了跟踪调查。通过问卷调查、访问、座谈等方法对改革后的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价。
(一)毕业生就业率和对口就业率不断提升。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来,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不断得到提升,初次就业率从2011届的90%,2012届时达到92%,2013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了99%。(图1)对口就业率从2010届的88%提升到2013届的96%,特别是订单班2013届湘茶班,毕业生专业对口率98%,不对口所占比率只有2%。2013届毕业生大部分进入了省内农产品生产及销售企业,如茶叶、食用菌、蜂产品、水果、蔬菜等大类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一线,从事农产品销售业务、市场部门等岗位业务操作。其中进入茶叶企业的比例达到26%,菌类企业占21%,蜂类企业占20%。
(二)就业稳定性不断增强。通过调查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毕业后就业一年内的工作稳定性情况,发现2010届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跳槽现象比较频繁,有76%的毕业生有过跳槽经历。2013届毕业生跳槽现象有了较大降低,大约有35%的毕业生有过跳槽经历。毕业生较低的流动率一方面有利于毕业生的长远发展;另一方面对于企业的发展也有很积极的作用。(图2)
(三)毕业生就业待遇持续增长。2010届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工作收入基本达到1,800元以上。其中,2,000~3,000元的比例最大,达到39%,其次为1,200~2,000元占34%,如图3所示。2013届市场营销毕业生工作收入整体有所上升,起薪也从1,000元上升到1,500元以上,其中2,000~3,000元的比例增长到40%,3,000~4,000元也达到25%,如图4所示。特别是订单式培养的2013届湘茶班毕业生,工作起薪基本达到2,000元以上,高收入者的比例也明显增加,月收入达到4,000元以上的达到10%以上。(图3、图4)
(四)就业保障指数与职业发展指数不断提高。除了拥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工作、相对足够的收入外,能够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术、具有职业发展前景是就业质量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在2013届毕业生就业一年内,有35%左右的同学拥有单位的培训、学习等机会,10%的同学拥有单位晋升的机会。2013届毕业生享受企业提供的福利和保障的情况得到明显改善,在工作中抵御风险的能力也得到了增强。部分学生毕业后较快地成为企业的区域经理、营销主管、客户经理、店长、招商经理等,而且上岗起薪点明显高于一般专业及省内其他高职院校同类专业毕业生的平均起薪水平。
(五)用人企业满意度高。在对2013届毕业生所在单位的调查中,我们调查组通过与15家用人单位的调查与座谈,搜集到我们培养的毕业生的工作情况。毕业生跟踪调查表数据汇总如表1所示。(表1)从以上毕业生跟踪调查表数据汇总图示来看,用人单位对农产品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协作能力予以充分肯定,对学生的业务能力和工作表现也有良好评价,对毕业生满意率全部在良好以上,即本专业毕业生在用人单位称职率为100.00%,说明农产品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在单位的工作情况还是令人满意的。根据市场营销毕业生2次社会评价调查结论表明,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社会对毕业生的评价也在提高。2013届学生的综合素质都明显高于2010届毕业生,时间跨度越大,差异越显著。
三、调查结果对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改革的启发
(一)构建农字特色课程体系。从对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和用人单位反馈的意见来看,目前市场营销毕业生仍面临就业较难的境况,就业层次偏低,收入偏少。用人单位大多反映这些毕业生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专业特色不强。因此,探索建立具有农类高职教育特色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农业企业尤其是中小农业企业输送“适销对路”的农业市场营销人才,促进现代农业及我国“三农”的发展具有较大的意义。
(二)完善“多渠道开放式”工学交替营销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模式中注重学校渠道与企业渠道并存、课堂内渠道与课堂外实践渠道兼容、教师指导式的培养渠道与学生主动实践体验渠道共享。专业建设以及学生培养过程是无障碍、敞开式的,专业深入企业进行人才需求的调研,企业专家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课程体系构建以及教材的开发,根据企业人才需求的特征选择与调整课程内容,企业兼职教师介入课堂内外教学过程,企业专家参与对学生评价等。进一步营造“企业专家进校园、专业教师入企业、学生游走在企业与学校之间”的氛围。
(三)树立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培养高职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要转变以知识为中心,以培养少数英才为目的的传统教育理念,树立以人为中心、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培养目标的现代教育理念。当前高职毕业生的主要去向是生产第一线,只要掌握好相关的专业知识和岗位技能即可,但要满足高职学生就业后择业及后续发展问题,在培养他们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基础上,还需要注意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满足当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对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
(四)重视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人际关系能力培养。市场营销专业领域对学生的组织、协调、人际关系及文档管理等能力有较高的要求,需要在课程设置及实践环节中加以重视。一方面建议课程设置中适当增加人文方面的课程,比如管理学、经济学、法律、人际关系学以及心理学等课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认识社会、人际关系方面的能力;另一方面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校内外的社团活动,通过实践提高认识、培养人际交往能力。
作者:张丽莉 单位: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
高职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篇3
一、市场营销专业人才需求特点分析
(一)职业素养技能和职业技术技能特征分析
1.营销素养技能:需求企业注重素养技能比重视技术技能更多。在问“贵单位在招聘营销人才时主要考虑哪些因素?”时,多数企业在招聘营销人才时考虑的关键因素依次为工作态度、综合素质、工作经验、专业技能、学历、证书和毕业院校等因素。这可以给我们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优化课程安排方面提供借鉴,增强职业素养的培养。2.营销技术技能:由于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企业普遍要求毕业生必须具备网络营销技能,例如,微信营销、微博营销、QQ营销等网络营销技术技能。因此学生在学习基本营销技能外,要考虑在培养方案和课程加入网络营销的技能课程。3.营销创新技能:“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带来了行业经济和知识结构的重组。在调研中发现,企业普遍对人才创新能力有要求,尤其是市场营销专业,希望有较强的创新能力。
(二)营销专业课程存在缺陷分析
1.专业素养课程不足以支撑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各学校的专业素养课包括国家规定的通识课程外,近年来学校也都新增了例如校园景观等具有现代教学手段的欣赏感受类的素质课程,收到较好效果。但与企业需求(工作态度、职业忠诚、职业形象、职业思维等方面)相比还差距较大。本文建议从加大相关职业素养课程设置和课程讲授方式改革方面提供建议和策略。2.网络营销技能课培养能力不足,更新迟缓。①师资不足。电商的迅猛发展,催生了各类网上营销方式方法,网络营销技能需要网页设计制作和美工的技能,这方面各校师资较匮乏。②课时不足。调研中的院校网络营销类课程课时多数是周2课时,对于这种操作性强的新生事物来说课时不足以支撑能力的养成。③课程内容更新迟于市场需求。原则上人才培养方案提前一年更新,但对于网络营销方式手段来说课程更新仅仅是个把月的时间,所以课程内容显示迟缓。针对这方面本文建议通过深度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行业协会合作、科研院校合作、建立自主创新团队(后文有论述)来实现网络营销技能培养。3.创业创新技能培养力度不够。各院校创业创新技能培养都体现在各门课程教授过程中,没有单独创业创新思维、创意方法等专门课程,培养力不够,本文建议在课程设置中增设创业创新类课程。4.差异化教学不充分。各院校都有不同方式的差异化教学方法(因材施教等),例如网络资源、翻转课堂等网络学习方式,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本文建议改革课程授课方式,增强课程艺术性来实现,例如专家访谈式、专家座谈式等教授方式。
二、营销专业学生创业能力分析
(一)在校学生创业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对天津8所高校学生的随机访谈,学生创业理想热情高,但创业执行率低,影响学生创业执行率低的阻碍因素主要有:1)创业知识与能力较弱,缺乏创业系统思维,造成心理素质较差;2)缺乏创业经验,没有创业空间;3)社会环境压力大,缺乏成熟的创业体制环境和政策环境支持;4)缺乏创业资金,缺乏融资手段。
(二)在校生创业素养和创业技能需求分析
学生需求的创业素养和技能主要表现为:1)创新能力,培养创新能力,提升机遇获得技能。通过丰富的文化知识素养,培养分析机遇能力,通过广博的人脉,提升信息获得的机会;2)强的组织能力,通过管理技能的培养,提升组织能力;3)有胆识,俗话说:艺高人胆大,通过提升创业思维能力,提升自信心,进而提升胆识;4)基本的专业技术和知识。有创业就面临守业,成功守业需要的素养和技能为:1)诚信;2)企业规范化、系统化规范运作能力;3)学会精打细算,做到不浪费成本;4)人脉,人脉即是市场又是合作伙伴,培养个人素养,加强人力磁场;5)持之以恒,培养执着的工作态度;6)学会分享,通过分享获得共赢;7)培养谋略,有谋略才会出奇。
(三)往届生学生创业状况
在各院校就毕业生职业状况统计中获得信息:毕业生中毕业半年创业人数占毕业生总人数20%,一年后下降一半为10%,2至3年后创业成功的仅占1%左右。可见,具有创业胆识,敢于尝试的占到20%左右,最后成功的仅占1%,原因分析:①在校生创业意识很强,但胆识不够,说明创业基本技能不足②成功率很低说明学生对创业行业经营能力不足。
三、总结及建议
1.增设创业及创业实践课程,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欲望;2.改革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教授方法,以社会服务形式寻求实践课与企业合作开设的契机;3.全面改革高职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使人才培养模式能实现深度校企合作,发挥学校人力资源优势或形成以海河教育园区人力资源为中心社会服务体系,提升学校社会服务地位,并形成新模式下的培养方案。
作者:门海艳 单位:天津商务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