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篇高职院校酒店人才培养研究3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现代学徒制,是产教融合的基本制度载体和有效实现形式,建立现代学徒制是职业教育主动服务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推动职业教育体系和劳动就业体系互动发展,打通和拓宽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成长通道,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有效途径。根据《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内教职成函[2014]9号)文件精神,全国各高职院校各专业都在积极探索“现代学徒制”的实施,酒店管理专业属于服务管理型专业,长期的校企合作“订单模式”在很多院校已得到广泛推广,通过现代学徒制实施全面提升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能力和水平,最终服务区域经济产业升级、服务酒店业发展。
1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实施现代学徒制的必要性
1.1酒店行业日新月异,人才需求日益增多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发展势头迅猛,国家旅游局预计“十三五”期间,中国将吸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8500万人次国际游客来华旅游。作为旅游支柱性产业的酒店业前景广阔。我国酒店2005年至2015年数量一直呈高速增长的态势,中国限额以上酒店数量达18937家,目前中国每年约有1600家新建酒店投入使用。目前中国星级酒店人才缺口超过10万,岗位满足率不到40%。酒店行业急剧扩充,使人才需求迅猛增加,急需大量具有“个性定制”服务理念和“工匠精神”酒店管理人才,酒店专业人才培养亟待寻求新的出路。
1.2酒店专业教学传统,创新改革迫在眉睫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多年前就具备了现代学徒制雏形,但教学模式较为传统,基本上都在延续“2+1”或者“2.5+0.5”形式,专业实践教学与行业脱轨,学生职业晋升后劲不足,历年毕业生留任率仅28.82%,晋升率约为5.3%。酒店管理专业作为培养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圣地,迫切需要转变人才培养理念,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推动酒店管理职业教育质量的提高。从专业发展角度,酒店管理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酒店都强调实际从业经验,要求同学们能灵活地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迁移到现实工作任务中,因此,酒店管理专业必须重视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1.3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促进学生职业发展
现代学徒制实施是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学生从入口到出口,全程企业参与,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针对性培养。对于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现代学徒制打破传统酒店管理育人模式,学生入校时就作为企业员工参与到企业各项培训、学习、工作中,学生在学院和企业交替学习,通过师傅言传身教,学生将理论和实践结合,潜移默化的了解岗位工作流程。学生尽早融入酒店企业,在校期间即可做好酒店职业生涯规划,树立自己的目标,根据酒店行业的特点,学生晋升空间得到加大,两年之内基本可以晋升到基层管理岗位,从而为酒店行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2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2.1课程体系及课程设置雷同
当前,国内许多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设置都是结合国内相关专业做的较好的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缺乏特色,因此设置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如出一辙,没有结合自己学校的发展特点和企业需求,缺乏创新性和针对性,所以培养出来的人才的核心竞争力较为薄弱。
2.2授课内容与实践脱节
作为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育,其突出的教学特点在于它的实践教学。高职院校的教师即使曾经拥有工作经验,但远远跟不上酒店行业日新月异的变化和发展,并且受到校内实训条件、学校教学制度等因素的影响,使授课内容与酒店行业实际运营脱节,导致学生实习时感到不能学以致用。
2.3专业课考核方式单一
目前,国内众多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考核采取考试或考查的形式,开卷笔试、闭卷笔试、论文、案例分析、心得体会、技能课程采取实操形式,但是考核仅仅是该门课程的任课教师进行打分,评价形式也就是平时成绩加期末成绩,缺乏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评判,且校内专业教师与行业的接触受到时间限制,单一的评判和考核标准脱离实际,不利于学生发展。
2.4学生职业认同感较低
酒店业属于劳动密集型服务行业,受中国传统观念影响,中国人普遍认为做服务低人一等,酒店管理专业学出来是端盘子,扫厕所这样伺候人又很低下的工作,只能吃“青春饭”,做酒店行业没前途。导致学生对专业认识不足,认同感较低,毕业后想长期从事酒店行业的同学很少,加之酒店行业人员流动性大,院校培养的人才量大,但不能满足行业人才需求。
3现代学徒制下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3.1确立校企“双主体”育人
现代学徒制的核心是双主体育人,学校和企业要共同参与学生即准员工培养的全过程。构建校企“双主体”育人平台,推进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进行教学资源建设、共同实施实践教学管理、共同开展技能培训考核、共同完成顶岗实习就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基础上,创新校企一体化育人模式。
3.2构建“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酒店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应该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及职业成长规律,最终形成按照岗位工作任务选择课程教学内容,基于岗位工作流程组织教学,强调“酒店工作职业性”,真正形成“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3.3设置“四阶段”课程体系
“四阶段”是根据酒店行业从业职业发展路径,分专业认识、职业素养、基层岗位技能、岗位能力提升四个阶段设置课程。学生第一阶段初步认知行业,了解行业特点,对专业有一定认识;第二阶段:职业素养得以提升,塑造工匠精神;第三阶段结合真实岗位进行教学实习;第四阶段岗位能力得到提升并预就业;第五、六学期提升学生自身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大部分学生在企业能胜任相关工作,并可以被企业直接录用就业。
3.4实施“双导师”教学
现代学徒制的教学任务必须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承担,形成双导师制,出台校企人员互聘共用、双向挂职锻炼、横向联合技术研发等制度。酒店安排优秀高技能人才担任师傅,安排优秀管理人才作为兼职教师,除通识课程外,专业课程授课均由校内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担任,实训课程全部由企业师傅在酒店实训中指导,达到“做中学”的效果。3.5执行校企“标准一致”的教学运行机制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与运行机制是现代学徒制试点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校企共同建立教学运行与质量监控体系,共同加强过程管理。学校联合酒店制定专门的学徒管理办法,保证学徒基本权益;根据酒店管理专业教学需要,合理安排学徒岗位,分配工作任务。创新和完善教学管理与运行机制,探索全日制学历教育的多种实现形式。
作者:刘璐殊 单位:贵州职业技术学院
高职院校酒店人才培养篇2
酒店管理行业是全球十大热门行业之一,而酒店管理人才在国内以及全球一直都很紧缺。随着国内酒店业迅猛发展,尤其是星际酒店的发展和国际品牌酒店的入驻,对高素质的管理人才需求逐渐增加。而我国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或仍然以传统学术性教育理念贯穿整个的始终,或偏重一线与中职教育趋同化。针对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育的种种弊病,本文基于市场化的视角,通过应用性教育已经形成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构建出适合实际需求的高职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以期对高职管理专业有所助益。
一、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各种类型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出发点,没有明确的、科学的培养目标,人才培养工作就会失去发展方向[2]。高职酒店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也是首要解决的问题。
1.人才培养的类型定位
酒店管理人才属于服务应用型人才,主要是在第三产业中的酒店业工作,以从事服务业一线工作的高级管理人才或技术人才等为主。从图1.1看出,酒店业的管理层级可以分为管理层和非管理层,而管理层又细分为督导管理层(一线管理层)中级管理层、高级管理层。从国内各高职院校酒店管理教育培养目标可知,仅是笼统的定位于一线管理层人才,具体没有细化到培养哪一层次,定位不清晰。鉴于此,本文提出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类型定位为:培养具有现代酒店管理知识结构和业务能力,具有较强职业道德和较高的职业素质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能、高素质,能够在星级酒店、酒店管理集团从事一线服务和管理岗位的专门人才。
2.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和质量
依据上述所确立的基本规格和质量,结合酒店管理专业的特征,分别从知识要素角度、能力要素角度和素质角度进行探讨。其中,知识要素是基础、能力要素是关键、素质要素是保障,三者相辅相成,共同界定了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基本规格和质量。
(1)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知识要素
知识要素是基础性要素,它从根本上影响着能力要素和素质要素。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知识要素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素质知识,二是专业知识。素质要素是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基本素质教育中的知识部分,包括思想道德、法律基础等以及自然科学与人文、社科类的基本知识。对其的学习保证了高等教育所培养的人才能够具备工作生活最基本的知识,其要求与其他类专业的要求相一致。专业知识是酒店管理专业教育人才培养中核心的知识部分,其中包括学科理论知识和部分经验性知识,分属于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本专业以经济学、工商管理学科为主干科学,借鉴国外相关院校经验,按照与人才成长的路径同步、与用人酒店行业人才使用的要求对接的思路设计课程,使学生由浅入深地学习和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及酒店管理的有关知识和技能,完成基础知识教育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同时,酒店管理专业更强调“广、浅、新、用”,应更加注重隐性知识特别是经验性知识或实践性知识。在师资队伍方面来讲,以“双师型”为主,;在课程设计上,酒店管理专业的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的实习培训都是重要一环,在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育中处于重要地位。
(2)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能力要素
从教育学角度看,能力是知识追求的目标,学习知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获得能力和提升能力。能力要素是三要素的核心要素,是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特征的突出表现。这也恰与洛桑和康奈尔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能力本位论相一致,都比较注重应用能力(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的培养。因此,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能力要素的探讨主要集中于应用能力和关键能力两方面。应用能力主要是指用所学知识解决一线工作实际中专业问题的能力,包括专业大类相应工作的应用能力和专业需要的专门应用能力两种。通过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显示,人际沟通能力在酒店业中居于重要地位,是教育环节中着重培养的能力要素。其次还有业务熟练程度、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要素的培养。强调服务意识在酒店工作和管理中的重要性。关键能力强调的是对不同职业的适应能力,在学生的一生中都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酒店业来讲,亲和力是首要影响因素,是人与人交往顺利进行的基础;其次是应变能力、适应能力、判断能力和观察能力,这些能力要素都从不同侧面影响着关键能力的发挥,决定了酒店业员工善于发现问题、剖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行业要求。
(3)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素质要素
在实际酒店工作中,专业知识的运用和应用能力的发挥常与责任心、道德感、心理素质、意志品质等非专业要素密切相连并发挥着重要作用,直接影响着专业工作完成的效果和质量。因此,构建合理、科学的素质教育体系,并在培养酒店管理人才的过程中贯彻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调查问卷统计结果中,综合素质指标在人力资源部经理眼中地位较高的原因所在。对于酒店业的人才需求而言,责任意识和职业道德因素是酒店招聘首要考虑的要素,其次是职业精神、人际关系、文体特长、文化内涵和心理素质等因素的影响,而在实际工作中表现在“爱岗敬业”的职业操守上,而不是消极怠工、低俗谄媚、偷懒耍滑等。国内学者对学生基本素质教育的探讨较多,强调“素质拓展体系”的构建,具体表现在:在教师的引导下,在课堂外通过组织酒店管理专业学生举办鸡尾酒会、开展服务技能比赛、举行礼仪风采大赛、进行职业生涯设计等途径,实现学生对本行业的认知,进而培养“爱岗敬业”的心理品质。
二、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模式
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模式应该突出“应用导向,学科支撑”的理念,改变传统学术性教育的“三段式”课程模式,代之以“问题/任务引入—探究原理—应用拓展—反思升华”的结构体系。本文酒店管理专业课程模式在充分吸收K&C课程模式理论的基础上,融入“平台+模块”课程模式理论,以使课程模式的表现形式更能直观、具体的说明课程设置的目的。除了以K&C和“平台+模块”的课程理论确定的显性知识外,还要强调本文调查问卷统计结果中影响酒店管理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综合素质,即隐性知识。隐性知识的培养是建立在对本行业的“忠诚度”基础上主动培养的一个过程,因此在学生第一学期的授课中,以“引导式”课程设置为主,比如参观餐馆星级酒店、邀请酒店管理者演讲等。除此之外,酒店服务技能大赛、礼仪大赛、酒店管理实验室等弹性活动和课程的设置也是增强学生对酒店管理专业的认同感、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
三、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方法
酒店管理专业教育主要强调对实际工作的适应性、适用性和实用性,强调实际工作平台上的经验、体验、技能、技术和知识的协调统一性,培养重点落在应用能力的发达和处理事务能力的突出上,追求从事实际工作上的成就感,它作为功利性资源的特征比较重。
1.遵循“先理论、后实践”的教育理念
传统学术性高等教育是以“先学再做”为教学理念,遵循着“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实践建立在理论的平台上”的教育哲学。酒店管理专业教育的学科基础平台与其他高等教育的学科课程相比,知识的内部逻辑结构大体相同,仅是讲授的内容有异。因此,酒店管理教育也要遵循传统教育的一般理念,以理论为基础,指导实践。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立足于“正三角”的教学模型(见图3.1),通过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具体包括基于问题的教学和案例教学两种方法。基于问题的教学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其以问题为中心组织开展教学并作为学习的驱动力。在设计问题上,根据酒店管理专业课程目标确定学生掌握的主要概念和观念等,保证问题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并确保问题的复杂程度与真实酒店工作问题相当,这样既能让学生获得知识,又能发展学生的能力。具体步骤为:教师设计问题———在课堂上提出问题———举例(引出理论)———教师总结——学生练习。案例教学法是基于情境学习论、认知弹性论,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习者进入科学探索和反思的学习历程,协助学习者建构跨学科领域的知识,强化学习者主动参与学习的行为及动机。案例教学法让学习与真实酒店工作充分结合,在每门专业课上课之前先到酒店相关部门参观,以增加感性认知,然后再去学习理论知识,从而真正落实以学生为主体、以生活经验为重心的教育理念,提高学习者的解决问题和决策能力。具体步骤为:课前参观———案例引入——案例讨论———概括总结。
2.遵循“做中学,依靠做来学”的教育理念
酒店管理专业的特征为复合型、应用性和服务性,这就要求以“同心圆”的教学模型(见图3.2)去贯穿,即“做中学,依靠做来学”,才能全面掌握酒店业知识。“同心圆”教学模型理论认为,学和做是连续的,做和学同时进行,边做边学,学、做结合,遵循有简有繁,由易到难的原则。在教学中,可以从酒店工作实践切入,通过简单工作操作,体验酒店业工作流程,进而教授一定的酒店专业理论和实际操作规范,再进行复杂的酒店管理实践,并体验经验性要素在工作中的作用。这样就可以达到理论与实践同步进行。
四、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新生教育类型,是针对服务于酒店相关行业的第一线职业教育。因而,高职酒店管理教育的实践教学也应立足于其他高等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来探讨,即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教师和实践教学环境,除此之外,还要充分把握酒店管理教育的自身特征,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
1.实践教学环节
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与课程模式的学科基础平台、应用能力平台和基本素质平台一一对应,本文根据课程平台的课程模块来设置实践教学环节,并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来确定实践教学应该达到的目标(见表4.1)。
2.实践教学方法
酒店管理专业是以理论为基础,以实践为导向的专业,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操作技能。本文依据传统的教学方法,结合酒店管理专业的特色,在实践教学中运用情景模拟教学法、示范模仿教学法、实训实践基地教学法等,以此来提高学生理论和实践的能力。
(1)情境模拟教学法
“情景模拟教学法”是指模拟真实具体的工作环境和现场,真实再现实际工作中的基本环节和具体过程,营造一种工作氛围,使学生在一种身临其境的角色化的状态下,完成一整套的工作程序。[2]并且情景教学法依据授课内容的不同又可以分为角色扮演、视频情景分析、实际操作情景等。角色扮演即为在教师组织下,依据一定的酒店业具体岗位的实例,让同学扮演具体的角色,以此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实际处理问题的能力。视频情景分析即利用多媒体技术,以声音、影像、动画等再现课本中的文字内容,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够在轻松的环境中了解、掌握知识。实际操作情景即通过实物演示,创设特定情景,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对酒店相关知识的主动探索。[3]
(2)示范模仿教学法
“示范模仿教学法”是指教师通过亲自动手操作的形式来讲解酒店工作程序和相关标准,学生通过模仿学习来提高实际操作技能,达到服务程序准确、操作规范、动作到位的一种实践教学方法。示范模仿教学法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把理论知识用于实践,在此过程中会遇到许多经验性知识的讲解,比如西式铺床的程序和标准,包括抛单、定位、包角、铺单、盖毯、包边、包角、套枕、整形、放枕、定位、罩枕等关键步骤,这些只有在示范过程中才能领悟操作技巧,学生也只有在反复练习中掌握操作技能。(3)实训实践基地教学法“实训实践基地教学法”是在校外的实际酒店环境中的一种教学。学生只有在真实的环境中才能真正领悟到酒店各部门的操作流程、上下级关系和团队合作精神等。在“洛桑模式”中特别强调了校外实践基地教学法的重要意义,同时也是“工学交替”模式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只有在真实的酒店环境中,才能真正培养综合素质、关键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等。
3.实践教学教师
根据酒店管理专业教育实践教学的特点,本文认为酒店管理专业教师在知识结构上,不但有较深的本学科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有较高的实践相关知识;在能力结构上,不但有作为教师应具备的基本教学能力,而且要有较高的酒店操作实务能力;从工作经历上,不但具备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有相关酒店管理工作背景或培训经历。因此,本文认为酒店管理专业教师基本由理论兼实践教师、专职实践教师和兼职实践教师三类构成。理论兼实践教学教师是指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主要负责基础理论、酒店实务等教学环节的教师。这些实践教学环节往往是伴随着理论课程的教学过程,并在理论教学过程中穿插进行的,这些实践教学环节有赖于理论课程作为基础,同时也是理论课程继续深入的前提。专职实践教师是指以实践教学为主,理论教学为辅的教师,这些人员主要负责培训计划中单列的独立实践教学环节。由于计划中单列的实践教学环节多数属于相对综合的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专业综合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关键,因此对专业实践教师的要求较高。在一定程度上讲,专职实践教师是酒店管理专业教育实践教学的主力军,是酒店人才培养的关键力量。兼职实践教师是指为满足实践教学的特殊需要,从校外企、事业单位聘请的高级管理者或专家作为相关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师。从校外聘请兼职实践的教师的主要目的是解决校内实践教师服务、管理一线工作经验少的矛盾,校外高级管理者或专家给学生带来的往往是书本上、学校里难以获得的知识,这些知识正是酒店管理人才所必须的工作过程性知识和经验性知识。
4.实践教学环境
实践教学环境是指完成实践教学所需的一系列外部条件的组合。实践教学环境是实践教学内容得以实施的支撑条件,是开展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必备场所。实践教学环境承担了实践教学的大部分任务,是学生培养综合素质、操作技能、关键能力的主要场所。本文提出两类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境:一是校内仿真实训室,二是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1)校内仿真实训室
以真实的酒店环境为样本,在校内建设酒店主要部门的设备设施,以此作为学生的培训场所[62],如客房部实训室、餐饮部实训室、前厅部实训室等。实训室的操作流程、服务规范、管理模式完全仿照酒店模式,让学生亲自体验酒店服务和管理的全过程,并从中学习到课本中缺失的经验性知识。
(2)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是学生走出学校迈进社会的一个过渡平台,是学生把课本知识运用到实践操作的第一步,对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尤为重要。在我国高职高专酒店管理教育中,已经通过“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校企联合办学的模式,形成了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高职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也可以效仿此类做法,实现学生校外实习、实训。
作者:王苗苗 单位:山东商务职业学院
高职院校酒店人才培养篇3
1高职教育的现状与基本特点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塑造职业道德为主要内容,以造就高素质技能人才为目标的教育活动。近10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大力推进和快速发展,已成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从教育层次上来划分,高职教育属于高等教育,并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教育类型上来划分,高职教育又隶属于职业教育。因此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在性质、类型、培养目标与教学特点等方面有很大的不同,具有高职教育自身的特点。高等职业院校仅按就业需要进行专业对口教育培养出来的职业技术人才,只能说是具备了职业能力的“工具人”,还不能算是全面发展、具有健全人格、能适应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要使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既达到高等教育的基本规格,又具有职业教育的特点,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要面向实际、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培养高职学生具备较强的现场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2我国酒店管理人才的需求分析
酒店管理作为一门系统科学,贯穿于生产、销售和流通等社会经济领域中,已成为现代社会覆盖范围最广的产业之一,所以社会对酒店专业人才的需求是较广泛的。来自法国雅高集团大中华区资料显示到2010年仅北京酒店行业管理人才(包括酒店、饭店、机场、旅游)缺口就将在50万人左右。目前,我国酒店管理人才教育和培训方面还存在着较大差距,无论是在学历教育方面,还是在非学历教育方面,都不能很好地满足对酒店管理人才培养的需求。根据社会相关人事资料显示,目前我国酒店大专以上学历员工占总员工比例平均为11.2%,餐饮从业人员的学历比平均水平更要低6.2个百分点。从社会对酒店管理人才的需求分析可以看出,作为高职院校开展酒店管理教育,在酒店管理专业设置上应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岗位为导向,体现高职教育的职业定向型,即体现为管理第一线服务的特征,以培养实践型、技术应用型、岗位操作型人才为目标。
3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人才培养的几点建议
高等职业教育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其特点是按社会需求和技术应用能力设计培养方案,以应用为主旨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以下仅对酒店管理人才的培养提出几点建议:
3.1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加强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在酒店行业发展迅速所造成的人才紧缺的背景下,具备个性素养、语言能力、服务水平、专业技能的人才备受行业青睐。为培养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成为真正受行业欢迎的综合性人才,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协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可以通过校园文化建设,结合地方优秀特色文化,使学生素质教育更加贴进社会、贴进生活。比如地处中原的经贸类高职院校,把厚重的中原文化融入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让学生在文化中传承中原人的睿智与勇敢、纯朴与豁达。将素质教育贯穿到企业实习全过程,借鉴实践性教学中体现的企业文化、企业的规矩、秩序和团队精神,使学生学会做事的同时,更要学会做人。另外,外语与计算机水平的培养也是不容忽视的方面。实践证明,学习外语可以培养汉语素质,学习计算机可以锻炼人的逻辑能力、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与计算机操作水平让酒店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在职业发展方面具有更广阔的空间。
3.2加强精品课程建设
按照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构建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并按照职业岗位设计实操实训课程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考虑到实行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相衔接和沟通(双证沟通)是目前我国教育改革的方向之一,因此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应结合“多证沟通”的要求,教学内容要涵盖职业资格证书要求的所有知识和技能,以学分作为“多证沟通”的纽带,把餐饮服务员等级考试、客房服务员等级考试、前厅服务员等级考试、调酒师技能考试等职业资格标准中要求的知识技能融入酒店专业的教学大纲中。特别是在对酒店专业课程不断进行探讨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市场和社会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合理调整专业结构,大力推进酒店精品专业、精品课程和教材建设。
3.2.1要形成鲜明高职特色的酒店管理专业教材体系
教材建设是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核心,是进行酒店管理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在贯彻“多证沟通”精神的同时,与有关企业、组织合作共同编写突出服务规范和操作技能的培训教材。除必要文字教材以外,还应有实物教材、电子网络教材等予以辅助。在实际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手段,通过直观的图像和影视资料表现教材内容,增强课程的吸引力,让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如:在讲摆台技能时,放映相应的视频资料,可以让学生加深对技能要点的认识;在讲授调酒技能的时候,观看国内外调酒大师的表演既是欣赏也能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创新。高职酒店专业的教材还应紧跟酒店行业的发展趋势,并有一定的超前性,各门教材内容要统筹安排,综合平衡,避免内容重叠。
3.2.2积极开设酒店管理专业“第二课堂”
积极开设“第二课堂”,调动酒店管理类学生课余学习兴趣,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理论水平及改变思想观念。这类型的第二课堂主要有:(1)开展“文明礼仪”培训班结合教材与社会实践,以参加“文明礼仪”培训班的形式让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对行为举止及文明礼仪知识进行系统学习。一方面,可以依据所学文明礼仪知识使学生在语言、行为、着装等方面进行自我形象设计;一方面,懂得主要客源地的风俗习惯可以使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在服务工作中胜人一筹成为传播文化的友谊使者。为了使礼仪培训班更有成效,还可以在适当的时候,让他们参加与社会企业的礼仪活动,既锻炼他们的胆量又巩固所学礼仪知识。(2)开展“现代酒店管理的现状与发展”课外阅读小组通过阅读报刊杂志、浏览网页,使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更多的接触课本以外的知识和信息。了解世界范围内及全国各地酒店业的管理现状及学习他们的服务典范,不但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加深对酒店管理相关教材的理解,还能让学生增强学习动力和信心。(3)开展“酒店业务技能操作”培训及比赛活动通过熟练的技能训练,使他们既有扎实的基本功,也有一定的理论水平作辅助,在实际操作中才能有突出的表现,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3.3建筑校内外实训基地
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为了培养出企业和行业急需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和高技能型人才,实现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零距离”上岗,必须创设一个现场模拟训练或真实训练的实践环境,加强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让学生切身感受岗位要求,熟悉并掌握本行业的主要设备和基本工具。校内酒店实训室是学生模拟酒店前厅服务技能训练的场所。一般情况下实训室应拥有酒店预定、接待、查询和成本核算等多功能管理软件操作系统。在授课过程中通过教师的讲解与演示,结合设施设备、图片资料和影像资料,使学生掌握有关前厅服务与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如前厅对客服务技能、前厅帐务管理技能、前厅迎宾与行李服务技能、前厅委托代办服务技能和客房预定技能等,培养其初步具有前厅接待的操作技能,从而在此基础之上具备前厅管理能力及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酒店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酒店管理专业的二年级或三年级学生,在校期间都有三个月至半年的校外实习阶段。实习的目的是希望学生通过实践,把理论知识结合到现实中,并能灵活运用各种技能技巧,缩短理论知识与实际的距离,使他们在毕业后能立即上岗,成为酒店受欢迎的能手。目前,为了实现“双赢”许多开设酒店管理专业的院校纷纷与一些四星、五星酒店合作共建实践实习基地,一方面酒店可以根据需要提前对所需人才进行针对性培养,比如涉外星级酒店会针对性的加强服务英语的培训,另一方面可以将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到教学实际中,比如在实习过程中发现在餐饮部门实习的学生在对客人进行菜肴推荐时菜品和营养搭配知识掌握不充足,在学生返校之后就应有针对性的加强学习。
3.4对毕业生进行全程就业心理辅导
许多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在实习、就业之前心理准备不够充分,自我期望值过高,拈轻怕重,缺乏恒心和毅力,从而导致找工作很容易,流失率也高居不下。这一趋势不但让酒店用人单位忧心重重,更不利于高职酒店专业的发展,因此非常有必要通过全程的就业心理辅导来解决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与学校培养目标之间的矛盾。
3.4.1加强职业指导
职业指导是培养人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的教育过程,是帮助个人根据国家需要、职业要求和自身特点选择职业并适应职业的活动。由于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影响的差异,学生的就业观有着较大差异:有的以工资报酬为重,有的以社会地位为重;有的重视稳定安全,有的则喜欢变化更新。学生的多元价值取向和酒店管理专业的服务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是否能够顺利从事酒店管理岗位。因此,要通过职业指导帮助学生树立“行行出状元”、“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观念,鼓励学生到社会最需要的岗位上去创造人生价值、建功立业。有效的职业指导不但可以切实的改变人们的观念、减轻就业压力带来的心理紧张,而且能够提高人才效益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还有助于人尽其才,并使人才和用人单位在双向选择中获得双赢。
3.4.2开设职业咨询
学生在校期间以职业咨询的方式,针对个体差异对学生在职业选择、职业适应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答复和指导,能够有效修正学生的择业计划,增进和完善学生的自我认识,激发学生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和潜力,形成积极的自我导向和行动目标。针对进入酒店后须从服务员做起的职场规则,根据学生个体差异规划职业发展,比如,进入酒店餐饮部门工作的学生职业发展规划就可以按照服务员、领班、部门主管、部门经理、餐饮总监的阶梯来规划。这样以来,从做一名优秀的餐饮服务员开始,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最终要将自己锻炼成一名杰出的餐饮总监,最初从事服务员岗位所带来的消极心理影响就能得到有效缓解。
3.4.3树立积极的就业观
就业观是学生选择职业的前提,是他们对职业的基本评价和基本看法,也是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就业问题上的反映。任何人从事一项新的工作都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这段过程中,既是个人获得经验、展现才能的时机,又是酒店考察、选拔人才的绝佳机会,只有通过对酒店运营全面的了解,才有可能谈到谋求进一步的职业发展。因此,学校不妨在酒店管理专业课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情商,改进他们待人处事的能力,使他们的心智得到磨炼,正确面对挫折,把逃避不利的境地转化为勇于克服面临的困境。学生如果能够理性地自我分析,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投身到酒店这样一个几十年来一直保持高速发展的行业中,事实上是大有可为的。
参考文献
[1]黄鹏,黄明秀.德国职业学院“双元制”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启示.中国地质教育.
[2]蒋万谟,杨汉洲.高职院校要加强职业指导.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2).
[3]殷蓓蕾.浅析高职院校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高教论丛.
[4]林艳丽.酒店人才流失与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育.中国成人教育,2008(1).
作者:张一芳 单位:河南大学经济学院 郑州交通学院车辆工程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