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篇高中地理教学研究3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高中地理教学篇1
培养核心素养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能够让高中生顺应社会的发展,通过提高学习相应的品格和能力更好地去融入整个社会。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但是如果能够在提高学生地理成绩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对学生后期的综合素质培养是非常有帮助的。
一、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意义
教育的目的并非只是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一定的问题。对于现如今的高中生来说,地理学科的学科核心素养主要体现在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学习的方法,将自己在课堂教学中获得的知识转化为一种本领,并且能够在生活当中有所应用。除此之外,在新课改背景下,学生还需要学会对错题进行有效的整理,通过不断的反思与练习掌握其中的知识。这对教师教学的要求就不仅局限于提高学生的成绩,还要兼顾学生各方面的发展。核心素养能力的提升也与我国现代化发展相适应,提高核心素养也是为了培育更加全面的人才。地理课程是间接教授相关内容的课程之一,课堂也同样是培养学生良好素养的地点之一。学生拥有良好的核心素养,不仅是对社会主义的要求,还对学生有利,是学生良好发展的前提之一。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同样可以受益,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也使教师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相关内容,以身作则,引领学生。
二、目前高中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高中地理的教学理念还相对滞后
现阶段,大部分高中教师的教学观念过于落后,在授课过程中大多以考试大纲为主要教学内容,并且在课堂教学中占据主要地位,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没有更多的时间独立思考,从而会导致学生在错题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此外,许多老师往往采用“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方法,虽然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了解到了更多的课本知识,但是却无法让他们理解,无法从本质上掌握知识。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为低下,无法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较为陈旧的教学理念不符合现阶段新课改的要求,更不符合当今时代发展的要求。
(二)学生自我反思能力积极性差
在素质教育下,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反思能力,能够从原有的错题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更好地提升自我。但是通过时间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在错题反思这方面积极性较差,比如,大部分学生并没有自己单独的纠错本,而是在试卷上随手标记,这种方式虽然可以节约时间,但是错题很容易丢失,并不利于后期的查漏补缺。此外,还有部分学生并不重视对错题的整理,大部分只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错题集过于杂乱,可用价值不高。针对这种情况,需要从学生自身出发考虑问题,如果错题整理与反思的积极性没有提高,那么对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势必会受到影响。
(三)忽略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
首先,许多教师和学生认为高中地理学习的最终目标是为了考试能获得高分,进而进行更高层次的学习。所以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会过分地追求卷面的分数,而老师也会过于追求及格率与升学率,从而忽略了对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这些导致学生无法对知识进行更好的理解,对其错题管理造成一些困扰。长此以往,学生无法构建知识体系,只会运用固定的知识来进行解答,而不会根据已学知识举一反三,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
三、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方案
(一)创新教学理念,重视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
前面提到,目前大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过于落后,所以在教学过程会忽略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从而导致学生没有一定的反思能力,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需要更新教学理念,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首先,应将应试教育模式作为参照,取而代之的是探究式、启发式为主的教学模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在新改革丰富多彩的教学模式的大环境下,教师也需要在教学自主学习能力的模式下授课,从而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进而促进学生学习理念和模式的转变,尤其是对于高中教师来说,他们的责任更加艰巨,因为他们承担着培养人才的自主学习能力。其次,高中地理的教材中是包含多个板块的,仅限于单元教学会导致教学内容碎片化,教学目标不集中。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重新规划教材,将各个单元的知识串在一起,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进行知识整合,有效进行错题管理,而且对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育也更加有利。此外,教师还需要认真解读新课标,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不同,灵活运用专业知识,改变陈旧、落后的教师教育观念,树立起符合高中课改需要的新理念,从而选择适当有趣的课堂教学方法,不断变换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有新鲜感,在快乐中去学习。
(二)研读教材,培养学生梳理教材知识体系的能力
要想学生具有一定的反思能力,可以对错题进行有效的管理,进而构建清晰的知识体系,要求相关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梳理教材知识体系的能力。首先,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首先研读教材,根据教材内容为学生制定学习目标,并且进一步培养学生梳理教材知识体系的能力。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可以引导学生将课本中所学知识的疑难问题构建思维导图,从而将问题集中化,不仅可以逐个解决学生的问题,还会节省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例如,在学习与地形相关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将教材里引起地形变化的原因通过思维导图罗列出来,从而使知识更加系统化,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其次,教师需要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并给予帮助。当学生构建完成知识体系后,教师需要进行检查,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给予纠正,这种教学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解决学生对所学知识无法举一反三、系统学习的问题。所以利用思维导图进行课后的总结反思,不仅可以使老师更好地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对学生问题集中解决,也可以使学生学会梳理所学知识,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清楚明白,能够更好地进行学习。
(三)充分调动学生思维,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
高中地理所涵盖的知识广泛,内容详细,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并且地理知识过于杂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常很难将知识系统化,无法根据主线进行反思。此时,如果老师只是单纯讲解相关的知识点,学生很难灵活掌握知识,所以老师教学时必须要有针对性地充分调动学生思维,使其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识,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究知识的奥秘,提高他们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帮助他们进行反思,提高错题管理的能力。此外,由于地理一定程度上具有理科性质———以地理绘图为主,所以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在学生进行错题管理时,可以通过绘图来更好地查漏补缺。教师可以通过简单的绘图,来帮助学生进行某一地区特点的学习,让学生懂得如何阅读地图,以及如何绘制地图,这样学生在进行错题收集的过程中,可以借助绘图来梳理知识点,提高学习效率。(四)结合高考命题变化,调整练习设置目前,高考题型较为复杂,但是并不是无规律可循,因此相关教师要想帮助学生利用错题管理来提高学习成绩,需要不断结合高考命题的变化,调整习题的设置。地理老师也就需要关注高考的实时方向,了解命题风格,并对日常的练习和作业的方向进行调整,让学生能够了解高考,在错题管理上有目的地进行收集。
四、结语
总之,在新课改的推行下,教师在进行地理教学时需要注重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以此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进行有效的错题管理。相关教师可以选择当下在新课改背景下丰富多彩的教学模式,也需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他们更多的自我思考时间,从而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进而促使学生理念和模式的转变。
作者:刘岩 单位:山东省淄博六中
高中地理教学篇2
核心素养理念下,高中地理的课堂教学主要立足于具体的教学内容,促进教学思路与方法的改变与优化,积极开展教学指导工作,在学生学习掌握相关地理知识的同时,有效培养学科核心素养。高中地理知识点多样且复杂,要求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具备相应的理解能力与综合运用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实际学情,给予相应的指导,把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作为目标,优化教学方法,使学生充分掌握相关地理知识。
一、高中地理课堂中核心素养培养的特征及重要性
(一)高中地理课堂中核心素养培养的特征
1.综合性
地理是十分特殊的一门学科,兼具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两种属性,主要研究地理环境、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存在的关联,所以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特征,这也决定了对学生进行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要体现综合性原则。首先,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相关内容是有机整体,各个要素间存在密切的联系,且同时发挥作用[1]。例如,从人地作用看自然灾害的教学内容,其重要观点就是自然灾害,其成因与防避有必然的关联,是互相作用的。其次,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包含了文化修养、社会参与以及自我发展三个部分,这一构成体系也表现出了综合性。就地理学科素养而言,其在不同内容层面的学习也表现出不同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时,教师要注重综合性培养。例如,认识区域的课程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对自身所在区域的认知素养。具体教学时,教师首先要确定“区域”属于地理教学的重要概念,其作用就是为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构建起相应的联系,促使学生充分了解不论是区域特征、差异、关联,还是其发展,各个要素都是互相作用的,有着密切关联。学生只有清晰地认识区域这一概念,才能够深层次把握地理系统中各个部分存在的异同,从而充分掌握地理区域具备的特征。
2.发展性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要有相应的需求与情境推动学生的学习内动力。不同教育时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也呈现出阶段性特征,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动态化发展过程,是学生积累知识、发展学习能力、促进情感升华的过程,最终与学生自身的终身发展以及社会性发展相适应。
3.普遍性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普遍性主要表现在其适合任何的人群与情境,可满足人在任何发展阶段的需求。例如,有关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内容教学中,教师可借由人地关系的演变过程、持续发展的内涵等内容的讲授,促使学生形成与时俱进的理念,具备相应的社会责任感。
4.终身性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是在学生已有的经验、知识与情感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不断发展的学科品格与能力。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相关内容与时代、社会的不断发展有着密切关联,对学生实现终身发展,并满足社会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且对学生的未来生活也有持续性影响,所以核心素养的培养是终身性的。
(二)高中地理课堂中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1.满足新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明确指出,高中地理的教学目标就是经过地理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自身的核心素养,站在高中地理教学的角度,促进立德树人任务的有效落实[2]。新课程标准是开展高效教学的重要依据,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认真分析其中相关内容,依此展开教学。同时,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灵活开展课堂教学,使核心素养培养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
2.体现学科的育人要求
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环境与资源、人与地的关系等相关问题的研究和解决是开展地理教学的重要使命。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更多指向地理学科具备的育人价值,主要包含认知、审美、道德三个方面的价值。首先,认知价值表现在学生通过地理知识的学习,在认识与探索世界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通过对地理规律及其演变等内容的了解,形成科学求真的态度。其次,审美价值表现在通过地理知识的学习,促使学生了解相关地理环境,充分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从而关注自身的生活环境,自觉维护周边环境,显著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区域认知能力。最后,道德价值表现在通过地理知识的学习,认识人与自然存在的道德关系,这也是社会对学生学习地理知识提出的基本要求,是培养学生应具备的人地协调观的重要要求[3]。学生通过对地理各要素的学习,掌握各要素的具体分布规律及其形成原理,并通过地理思维认知以及地理环境的探讨,形成多方面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二、高中地理课堂中的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一)深入理解自然,培养人地协调观
人地协调观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中最为核心、关键的内容,主要指任何环境和谐共存的观念,教师要指导学生具备人地和谐的正确价值观。首先,具体教学时,教师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大自然在人类生存及发展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明确自然环境对人类生存与活动造成的影响与限制,使学生充分了解环境限制是必然的,应理性看待,不能因为自然环境影响了人类活动而对其施以不可挽回的破坏[4]。以地球上的大气相关内容的教学为例。讲授大气的组成时,教师可将大气组成与理想化的大气相关联,引导学生分析影响大气环境的相关因素,通过自主或合作的形式分析大气组成产生变化对人类生存及其活动造成的影响,使学生在思考与探讨人和自然关系的过程中深刻意识到要保护环境,不能破坏环境。其次,指导学生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反作用时,教师可让学生立足于长远看待人和自然的存在关系,约束自身行为,主动保护环境,维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仍以地球上的大气为例。教师可充分运用教材中的案例,依据其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和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曲线,充分反映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造成的反作用。二氧化碳属于空气中的重要部分,其含量的不断增加会对人体自身的健康造成不利影响,并对大气臭氧层造成破坏,导致地球温度持续升高,越来越不适合人类的生存。除去教材中的案例,想要进一步优化教学效果,教师可适当融入课外案例丰富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日常教学中要注重案例积累,通过具体翔实的案例深化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最后,要对实际生活中的人地关系、人地矛盾进行分析,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形成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例如,讲解地形地貌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先把不同种类的地形地貌及其具体特征介绍给学生,指导学生探讨地形地貌对人类活动造成的限制,同时使学生认识人类活动对当前的地形地貌造成的影响,在实际生活情境中分析与探讨人地矛盾,进而形成正确的人地协调观,有效达成课程的教学目标。
(二)灵活运用地图,培养区域认知
区域认知主要指学生通过空间区域的观念,认识与了解地理环境的方式与能力,即对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实施综合分析的一个思维过程,属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一部分,需培养学生主动收集与整理地理信息,并能依据地理现象分析与探讨地理成因的能力。其中,区域定位既是教学基础,也是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通过相关地理要素综合表述区域特征,并对各区域的自然资源、人文环境实施综合分析,这是学生学习的薄弱部分[5]。对此,教师可灵活运用地图,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地图是地理知识的第二语言,教师可通过地理教材中常见的地图插图引导学生准确把握地理知识,获取经纬范围、位置、地理事物分布、空间变化等相关信息,特别是地图的图例、比例尺、注记等,实现以图认地、了解尺度差异的学习目标,逐步提升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分析当前的高考地理,综合题的命题方向主要是以区域地图作为出发点,考查地理原理及其规律;将区域具备的特征作为出发点,考查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存在的关系,区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将区域差异作为背景,关注学生提取、分析以及概括相关信息的能力。由此可知,区域地理的教学并非简单描写区域内的地理知识,还要依据地理知识的学习,培养与拓展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例如,在进行有关青藏地区的教学时,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立足经纬网,明确青藏地区所处位置,通过等高线地图获得青藏地区的具体地形特征,了解河流湖泊的具体分布及其特征,通过对地形、位置、河湖等的分析,得到该区域的气候特征,并由各种类型的地图全面了解区域内的自然环境及其具体的特征,使学生充分掌握青藏高原的区域环境,即低纬度高原,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具体教学时,教师可准备相应的专题地图,引导学生读图,获取图中信息,充分了解地理知识各要素间存在的联系,形成相应的区域认知。
(三)关注地理资源的联系,培养综合思维
综合思维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组成部分,主要指全面、综合对待地理环境的思维和能力。综合思维通常要求学生充分认识地理事物具备的整体性,了解地理事物存有的联系,明确地理事物的相互作用,即互相影响的关系。例如,教师讲解完大气、地貌、水、土壤等内容后,引导学生作阶段性总结,把地球上的水、大气、地貌、土壤等相关内容有效联系起来,指导学生思考这些自然资源存在的关联,充分认识到地形地貌对土壤的类型与条件有着决定性影响。土壤中要长出农作物,需有充足的水源,且水循环可正常开展,保持大气环境的整体平衡。由此可知,自然资源是互相联系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相应的认知[6]。同时,具有综合思维还代表着学生可以由超越空间、时间的角度分析地理事物、地理事件及其变化规律,并具备理解地理变化全过程的能力。想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具体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合理分析各个阶段的地理现象。例如,讲解地质灾害时,教师不仅要以地质灾害的具体诱发原因、类型作为出发点,还要以地理环境产生的历史变更作为切入点,从板块的变化展开讲解,使学生深层次了解地质灾害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危害。此外,引导学生综合分析区域内的自然要素、人文要素对区域发展造成的影响,全面认识地理资源存在的联系,形成综合思维。
(四)开展户外活动,培养地理实践力
地理实践力主要指学生对地理环境及相关事物的观察、实验,即调研的能力,这一能力通常可使学生自身的实践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并充分呈现出学生的意志品质以及行为能力。以地理考察与测量的教学为例。这一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走出传统的课堂教学,更好地理解与掌握所学地理知识,通过知识学习有效解决具体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首先,户外活动有助于锻炼学生自身的观察能力以及动手能力。其次,学生可在具体动手实践过程中了解与掌握地理知识讲解的真实奥妙。以正午太阳高度角的相关内容讲解为例。完成相关理论知识的讲解后,教师可带领学生到学校操场,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测量当日的太阳高度角。学生了解了教师提出的要求后,运用标杆、卷尺等工具,在标杆的影子最短时进行测量,并计算出相应的正午时刻,了解标杆投影的长度。用卷尺测量标杆长度,并运用公式计算出正午太阳高度角。测量活动的开展,使学生摆脱了以往单纯记忆与学习知识的模式,在测量与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充分了解、掌握相关地理知识,同时提高了地理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形成相应的地理实践力。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已成为当前地理教学的重点。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立足核心素养的相关要求,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优化教学模式以及教学过程,调动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充分理解与掌握相关地理知识与技能,促进其核心素养的发展。
作者:鲁文忠
高中地理教学篇3
现阶段,随着国家教育体制的持续改革,各级各类院校的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创新,希望能更加符合国家对人才的需求。在“世界命运共同体”这一重要理念提出后,环境问题又一次被全球人类所重视,环境日益恶化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事实证明,破坏环境违背自然客观规律的发展,并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因此,每个人都应当增强环保意识,借助自身的行动,加入环保的行列中。学校教育也应当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尤其是在高中地理课堂中为学生渗透环境教育,能让学生感受到社会责任感以及环保的重要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真正为建设国家而贡献力量。本文就从不同角度详细阐述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渗透环境教育,希望为相关教师带来帮助。
一、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意义
(一)了解环保形势,提高学生环保意识
在高中地理课堂上为学生渗透环保意识时,教师应当结合当下的环保形式,改变学生原有的环保理念,使学生了解可持续发展等科学环保理念,并且也应当通过案例让学生了解到环境保护对人们的生活产生的重要影响。尤其在现阶段,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全球变暖问题已经非常严重,会造成如海平面逐渐上升、冰川融化、一些动物面临灭绝等问题。学生在学习相关课程时,就应当重视环境保护,并从点点滴滴中感受到环境保护的紧迫性。教师还应当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感恩以及奉献感,促使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责任意识,推动环保意识的形成。教师在为学生讲授当下环保形势时,也应当结合社会热点话题以及国家相应的政策,使学生感受到最先进的环保理念和环保措施。
(二)加强环境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高中地理课堂上将环境教育和地理教育互相融合,既符合素质教育理念的相关要求,又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第一,地理科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就是环境科学,在环境科学中包括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自然资源土地面貌等多种形式的内容。学生结合教材内容的知识,能详细地了解环保理念的重要内容,确保形成完整的、科学的环保体系。第二,在课堂上开展环境教育有助于推动地理教学的深度落实,还能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从某种程度上提升整个课堂的教学质量。当然,由于学生之间有着个体差异性,教师在开展环境教育时,也应当对学生的学情进行全面了解,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选择知识并学习知识,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最近发区内良好地发展,并掌握环保意义以及具体内容。第三,地理科目相对于其他科目来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学生不仅可以锻炼理论和实践互相结合的能力,还能有效提升自己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学生会站在全人类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环保等多角度思考社会发展的趋势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等,推动学生思维的提升。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策略
(一)借助理论教学,渗透环境教育在高中地理课堂上,教师使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都应当多样变化,使学生感受到丰富多彩的地理知识;同时也应当根据教材每个章节的具体内容和教学目标选择恰当的教学模式,这样才能为学生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整个班级地理知识的不断提升。在开展地理章节知识教学时,教师也应当全面把握环境教育的具体渗透,借助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能力,让学生感受到环保的重要性,从而形成科学、完整、系统的教育体系。教师应当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将学生的环保意识应用到具体生活中。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途径是教师的讲解和课堂活动的参与,因此,教师应当把握课堂内容的丰富性,借助衔接流畅的教学环节设计,使学生高效学习,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进行。
1.课堂讲授法
课堂讲授法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方法,讲授法又被称为口述法,是教师比较常用的且流传时间较久的教学方式。在新课改理念提出后,各级各类院校的教学不仅要展现知识的作用,同时也要发挥育人作用。因此,地理教师应摒弃传统的讲授模式,借助不同的讲授方法,帮助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引导学生感受地理学习的乐趣。例如,在学习“地球上的水”时,教师首先在备课过程中应当重视教学内容的筛选,然后再找出重点内容规范授课环节。例如教授局部降水情况时,不能为学生简单讲解降雨情况,否则既不科学,又没有概括性,而是要采用专业的术语,从最初阶段就培养学生正确的地理观念。其次,在讲授地理知识时,教师和学生都发现一些知识呈现零散性的特点,不仅记起来有些难度,同时还会前面学、后边忘。针对这样的现象,教师在课堂上就可以为学生构建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总结降水在不同地区的差异,这样一来,借助思维导图的帮助,再借助课堂讲授,学生就能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
2.多媒体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方法也是高中地理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这是由于信息技术的不断推广,教学方法也在不断转型。通过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展现视频资料、图片资料、音频资料或者三维立体资料,学生能直观地感受到地理知识的具体演变和应用,同时教材内容的隐性知识也会更加明显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教师还要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构建多样的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展示自我的机会。例如,在学习“自然灾害”的相关内容时,如果教师只靠口头讲述,让学生想象自然灾害的严重程度,很多学生无法发挥想象力,理解起来更不透彻。而此时,如果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展示真正的自然灾害视频,借助新闻采访、电影演示等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就能激发其情感共鸣,使其真正感受到自然灾害的严重程度。
3.讨论教学法
讨论教学法是指在课堂上教师为学生布置一定的讨论任务,让学生借助小组合作的形式互相讨论,最终形成自己的认识的过程。教师要注意到,为学生布置的讨论任务既要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也应当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学生可以个人讨论、小组讨论,也可以前后桌讨论,更可以与教师进行课下讨论,任何一种讨论方法都值得提倡,也都值得教师的鼓励。教师应当在学生讨论过程中进行必要的干预和引导,保障课堂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当关注课堂上学生讨论的材料指导,如果讨论过程中断,教师要及时调整教学进度或内容,促进学生继续讨论。当然,在讨论陷入僵局时,教师也可以借助问题引发学生换一个角度思考,另外还要为学生渗透讨论精神,留给学生足够的讨论时间,让学生保持精神集中。教师也应当把控学生讨论的时间和时机,避免时间太长导致学生厌烦;时间也不能太短,避免学生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在引导学生进行积极讨论时,教师也应当为学生设置不同的角度,虽然学生的讨论会存在争议,但是如果能让学生拓宽思路,从多角度进行讨论,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也会非常有效。例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加入一些社会性、环境性、现实性等多方面的内容,使学生从各个角度了解环保的意义和问题。例如,在教学“环境与发展”时,教师首先让学生明确工业发展为经济带来了贡献,但同时也为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相对而言,北方的雾霾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工业发展而造成的。现阶段,环保任务的重点就是治理雾霾,因此一些工业企业会被关闭,燃油汽车变成新能源汽车,人们生活的供暖方式要从烧煤变成燃气供暖等,然后让学生思考:如果关闭一些企业,要如何进行发展?是否需要迁厂?如果迁厂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借助这样的主题讨论,能拓展学生思维并让学生思考与自己生活实际相关的内容,引发学生的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二)结合社会调查,渗透环境教育
常言道,百闻不如一见。学生在课堂上听得再多、说得再多,不如在社会上真正去看一看、走一走。为了让学生真正了解到环保的重要性,高中地理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走出学校,走进社会实际,开展一些社会调查活动,借助父母、教师、社区人员的帮助,真正感受到环境的污染,使学生明确保护环境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在开展社会调查时,教师首先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每个小组分工任务,例如谁负责采集信息,谁负责总结信息,谁负责采访等。学生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也会学会分工合作,更了解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例如,在讲授“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时候,为了让学生了解新工业区和传统工业区之间的区别,增强学生对环保理念的认知程度,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利用周末时间和同学共同走进附近的工业区进行调查,可以借助相应的仪器和知识,调查工业区周边的河流、空气、植物污染等情况。当学生收集信息并分析信息之后就会发现,新工业区比传统工业区更加注重环保污染,能有效降低污染程度,同时生产质量并没有降低,大大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且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贡献了较大的力量。借助这样的实际调查,每个学生都会行动起来,借助实践的认知,加深对环保理念的深刻理解。
(三)通过课外活动,拓展环境教育
课上时间和课下时间的综合利用,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主要方法。高中地理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除了关注学生的课堂时间利用外,还要帮助学生组织各种课外活动,借助课外活动的丰富多样、趣味性,使学生了解地理的相关内容。例如,在讲解“干旱缺水问题”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设计如下的课外活动:世界环保日来临,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对节约用水进行宣传,并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借助绘画、手抄报等编写宣传语。一些学生会意识到,水是人类生命的源泉。一些学生会创新制作一些宣传牌,然后由教师带领学生走进公共场所,发放宣传单。有的学生在课外活动中会发现一些人不重视环保,此时是践行环保理念的重要时刻。例如丢弃的矿泉水瓶中有大半瓶水,学生可以把它带到教室浇花、拖地、擦黑板等。另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当地环境的调查,例如了解缺水现象造成的原因。如,学生会发现缺水是因为水资源受到污染或者人为地破坏。最后教师为了回收学生的课后活动调查结果,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感想,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拓展地理资源,树立环境思维
为学生讲解环境保护理念,不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同时也是让学生感受到自然环境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当为学生讲述更多的人与自然发展的相关案例,使学生借助自己的知识经验,感受到环境发展的因素,并树立正确的环保观念。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家乡的环境情况,结合具体的特征提出问题。学生在这样的课题下会提高学习兴趣,并对自己的家乡环境进行重点观察,最后形成纸质文件,提交到教师处。例如,在教授“城市化”的相关内容时,教师首先应让学生了解城市发展和城市化、人口和城市以及城市空间结构等相关内容,了解城市环境的具体特征,然后为学生拓展其他的资源,让学生了解城市化发生的原因和各个阶段的具体特征,并让学生以该问题为基本导向,借助自己的经验,找到相应的资料,并从网络上下载,运用实际的案例了解城市化发展的具体过程。最后,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详细讨论,找出中国城市化发展道路的必经途径,以及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每个人应当关注的环境保护内容,如此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
(五)设计环保习题,渗透环境教育
练习题是检测学生学习效果最直接的方法,在课堂快要结束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些随堂练习,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设计一些与环保相关的题目,使学生加深对环境问题的了解。仍然以城市化为案例,当学生了解到环保和城市发展的重要性之后,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些预习任务和讨论习题,从深层次了解环境问题的相关内容。例如,教师可以布置如下任务:第一,从教材中找出城市化发展的主要概念和重要特征。第二,请学生搜集资料,了解城市化进程的具体特点。第三,利用网络了解我国目前城市化发展的特征和产生该特征的原因。第四,请举例说明城市化发展对地理环境所产生的影响,可以从水资源、空气质量、绿植面积等角度进行了解。第五,探究城市化环境问题的相关对策。这样的练习题可以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进行选择。最后,教师再回收学生的作业,了解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并让学生完成环保习题。教师应有效借助课内时间和课外时间,使学生放松作业完成的心态,提高积极主动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我国面临的主要矛盾有人口资源矛盾和环境问题带来的其他矛盾,环境问题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重要影响。而学生作为建设国家的主力军,在高中阶段的地理学习中就要逐渐养成环保意识,地理学习时不仅要借助教材,还要借助教师的引导以及生活案例的推动,从多角度、全方面构建环保思维和环保意识。教师也应当意识到课堂上渗透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借助相应的方法为学生树立环保、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让学生从日常点点滴滴的行为中重视环保、践行环保。
作者:林新杰 单位:福建省顺昌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