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中医高等教育研究3篇

时间:2023-01-10 11:02:22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篇中医高等教育研究3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医高等教育研究3篇

中医高等教育篇1

在现代社会,批判性思维(criticalthinking)被普遍确立为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目标之一。因为批判性思维在人们的认知、决策、创新、人格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所以在大学生群体中培育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精神品质,无论在应对复杂多变的自然界,还是提升现代社会生活的人文精神等方面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当前,中医院校教学水平评估与专业认证、中医学本科教育标准正在实施和制订之中,因此有必要就批判性思维及能力培养的问题进行探讨。

1批判性思维能力是医学生的基本能力要素

关于什么是批判性思维的定义,国外学者认为批判性思维是“确定相信什么或做什么时所进行的合理而成熟的思考”或“反思的倾向和技巧”等。国内学者认为“批判性思维是面对做什么或相信什么而做出合理性决定的一系列思考技能和策略”或“批判性思维是用批判性的眼光看文本”,有的认为“批判思维”与“教条思维”相对,它是“批判思维”的条件。批判思维类似创造思维,带有否证、怀疑,当然也有继承的意思。迄今为止,批判性思维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明确的定义,但各种定义之间都是互相补充、互相澄清的。美国哲学学会成立的专家小组通过Delphi法进行调查认为,批判性思维包括两个部分,即认知技能与情感倾向。其中认知技能包括分析、评价、逻辑推理、解释说明、归纳演绎、自我调控等;情感倾向包括知识渊博、思想开明、勇于质疑、善于反思、具有创造性等。由此说来,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不仅要加强认知技能训练,更要注重正确应用这些技能的前提和保证,即情感倾向。批判性思维不仅是与非形式逻辑相提并论的一种思维形式,更是一种优秀的思维品质,与问题解决并称为思维的两大技能,已经成为21世纪教育的基础之一[1]。1993年美国教育部要求所有大学生毕业时在批判性思维能力方面都应有显著提高,并且把促进大学生“评判思考,有效沟通及问题解决”的能力作为2000年的国家教育目标。1999年6月,由纽约中华医学基金会及其所属的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制订了针对本科医学教育的“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2],提出世界各地医学院校培养的学生都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由7个宏观教育目标领域组成,规定了批判性思维作为医学生教育的重要的内容之一。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末提出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发展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思维是人们在探索未知领域中,发挥认知的能动作用,冲破原有的逻辑通路,以新颖的方式和多维思维转化去获取新成果的思维活动;而批判性思维则是创新思维的基础与前提。在以人的健康为服务对象的医学科学领域,由于其问题的复杂性,医生经常面对的是没有唯一结论的临床问题,在作出医疗决定时应考虑到问题的不确定性和概率,需要具备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决定了培养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对于提高医学教育质量和提升人类的健康水平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已经制订了“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其中,批判性思维能力成为医学生的基本能力要素之一。2009年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积极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构建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与医学知识相结合,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相结合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新型课程体系;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模式,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着力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加强学生终身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医学人文教育改变了医学教育思想,丰富了批判性思维内涵

在我国,随着医学人文各个学科的萌生和逐步发展成熟,高等医学院校的人文学科的教学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2009年11月首届“医学发展高峰论坛”全面地总结了几十年来我国医学人文学的发展过程,呼吁重新思考医疗卫生服务的模式与功能,顺应当代医学发展的整体化趋势。应该看到,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医学对人体的干预越来越大,引发的人文社会问题也越来越多,因此,要重视医学人文和医学专业的整合。有关专家指出,要大力促进医学回归人文,提升医学诊疗技术中的人文性,提高对生命质量的关注。埃德蒙德D.佩里格里诺在20世纪末就认识到医学不应该仅仅被理解为一门科学技术,更应把它看作是复合型的学科,他强调仅仅是医学科学和生物技术不足以表达医学的复杂本质。“外在于科学范畴”的人文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医学的本质[3]。然而,当今的医学教育与医疗实践中,有一种不良倾向,即过分地强调医学的科学技术层面,而忽视了医学关注人类价值的传统。“医学是最人文的科学,最经验的艺术,并且是最科学的人文”[4]。现代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早就提出,医生应具备哲学家的最好品质:无私、谦虚、高尚、冷静的判断、必要的知识和不迷信。唐代的《大医精诚》一直被视为医德典范,孙思邈在其中写到:“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同时提出,欲为“大医”者,除医学知识外,还需要涉猎五经、三史、诸子百家。此外,我们还应从医学发展的本源来深刻理解人文教育对医学的重要作用;在医学生的培养方面重视并倡导医学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之间相得益彰的综合素质,拓展批判性思维的内涵。首先,医学人文教育能促使医学生和医学从业者通过反思、感悟、评判来认识人类生命的价值问题以及做为“人”应当如何存在等伦理问题,而不仅仅靠经验的观察或实证科学的思维方法。其次,批判性思维的目标是追求合理性,既包括求“真”,也包括求“善”和“美”。所以批判性思维既需要科学思维,也需要道德思维;既需要逻辑思维,也需要辩证思维;既需要有独立判断真伪的能力,也需要能评价其是否有意义和价值。只有这样,在具体的批判性思维过程中,才能考虑各种因素、各种条件或各种情况,从而做出合乎理性的最好的选择与判断。

3中国传统文化和思维方式中的批判性思维

3.1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包含着较浓厚的批判性思维传统

中国古代先秦时期的知识分子,坚持独立的主张,保持独立的人格。如墨家在与儒家、道家、名家等其他学派进行论辩的过程中,对各家各派的主张进行理性审查和分析,从而形成了墨家的批判性思维。《礼记•中庸》也提到批判性思维在学习中的作用,“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的审问、慎思、明辨则包含了丰富的批判性思维思想。朱熹曾提出“学问思辨四者,所以穷理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审问”和“慎思”,才有可能达到“明辩”境界。近代的戊戌变法、五四运动,在反对封建统治的同时反对经学独断论,提倡具有批判精神的自由思想,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中医学悠久的发展历史,产生了众多的各家学说。每位医家在继承前人的理论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的同时,往往在某些领域、某些方面有所创新、有所发现,形成了个人的独到见解、观点、经验,形成了中医学术百家齐鸣的局面,对中医学说水平的提高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如果说批判性思维包括认知技能与情感倾向这两个部分,那么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所包含的批判性思维传统大致属于后者,即包括知识渊博、思想开明、勇于质疑、善于反思,具有创造性等。其认知、判断时又常常伴随着比较强烈而浓厚的主观情感。在这种思维方式下,人们的认知判断常和价值判断结合在一起。

3.2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中也包含着与批判性思维相背离的因素

现代中医学子在研读古代中医“四大经典著作”,接受中医文化和传统思维方式熏陶之际,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中也包含着与批判性思维相背离的因素,而这些不利因素会使学生习惯于被动地接受教育,以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阻碍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萌发。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中存在着明显的唯上性特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形成的宗法结构导致中国文化是伦理型文化,社会心理表现为对传统的极端尊重。圣人的古训从小就加以灌输,使之带有趋同性特征,即:反对思想的多样性,盲目地尊重或推崇某一种观点或理论,排斥其他的观点或理论。中庸之道被认为是中国式的智慧特征,中庸尚调和主平衡,反对走极端,提倡择两用中。这些思想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或削弱学生敢于向权威或自我挑战的精神。另外,从经验方面注重思维及言论的效用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又一重要特征。在这种思维方式支配下,人们判断是非往往以过去的经验以及感性认识为标准,而很少利用理性分析和逻辑思维。

4培养传统思维与现代科学思维互补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现代高等中医院校的创建,使中医学教育从传统的师承模式转变为院校教育模式,初步实现了中医人才培养的规模化、标准化和教育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这是中医教育的一大进步,是中医发展的必然选择。基于与自己学科特点契合的人才培养要求,目前,中医高等院校再次强调对“中医四大经典著作”的研读,其目的重在培育学生的中医思维方式,有利于对中医理论及其治病技能的正确把握。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处理好传统与现代,培养学生的质疑、析疑、解疑的能力,形成多端、灵活、精细和新颖的思维特点,开发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4.1擅长于运用人文科学的思维方法研究生命和疾病是中医学科的本质特征

中国的传统思维方式具有的辨证性、整体性、直觉性、反思性以及实用性等多重特征,在中医学的理论与实践中得到很好的发挥。因为中医学形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大环境之中,从本质上说,中医学就是建立于中国传统哲学的基础上,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包括精神文化和方式文化。从方法论的角度上说,关于人体的生命活动和疾病规律,可以通过实验室,用微观的、静态的、分析的、定量的方法来研究和掌握;而有一部分只能通过活体的考察,用宏观的、系统的、联系的方法来认识,如中医主要就是采用这种方法。中医擅长于运用人文科学的方法对待生命和疾病,治病与治人相统一,医德与医术并重,体现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巧妙结合。中医药能够发展延续至今,正是把握住了人与外在环境密切相联的规律,从生理、心理、社会、环境等多因素出发,整体、全面地把握人与自然的联系,揭示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保护生命,维护健康,防治疾病,提高生存质量。有专家认为,中医学这种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相结合的理论体系具有超前性、开放性,甚至代表着整个人类科学的发展方向。然而,中医依靠四诊合参收集人体宏观层面的信息,注重经验、直觉感悟能力和综合思辨能力在现代科学发展中会招来质疑。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由于缺乏严整的概念系统,多用格言、比喻、例证的方式表达思想,使用的概念也大多没有明确定义,只能靠人们的直觉去领会和体悟。这种悟性思维方式的直观性特点之长处在于,它强调人的灵感,强调一种超越,带有批判性、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有时能引导人们做出一些原创性的重大发现,这是通常在逻辑思维情况下难以取得的。但是通过直观所得的重大发现往往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凡是能够产生一定科学价值结果的直觉思维实际上都与长期艰苦的逻辑思维有密切关系,并且,直觉思维的结果还必须经过严密的逻辑论证才能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

4.2传统思维与现代科学思维的互补整合

就现代中医教育中的批判性思维培育而言,不仅需要传统的思维方式来传承和保持中医思维特征,而且还要现代科学的思维方式来充实、提高甚至变革传统思维方式,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多学科多维度的全面发展。批判性思维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也是健全人格的标志之一,高等教育可以通过专门的训练或跨学科课程以及隐性教育等方式来实现。总之,不管采取何种方式,目的是要让学生坚持独立思考、设问、多维度考证、反思的学习方法与态度,不唯书、不迷信权威、不照搬经验、不盲目从众。高校教师也应该树立先进的教育思想,对教学的实质性问题进行反思,尤其是对学生的批判性人格等精神的发展给予人文关怀,采取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改革考试制度和评价体系,营造一个充满自由、民主和有思维活力的教育情景。近年来PBL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等启发式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推广,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中医学的传统思维方式在中医辨证论治的实践中是不可或缺的,有其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与后天不足。而曾经创造近代科学辉煌的分析和还原方法在处理跨越两个物质层次以上的事物时也遇到不可克服的困难,正像科学哲学家波普尔所指出的:只要自然单纯由确定性科学所描述,我们就面临着无法解决的难题。现代科学的研究使这一矛盾日渐突出。不稳定性和涨落在从宇宙学到分子生物学的所有存在层次上产生的演化模式,非平衡过程物理学及不稳定系统的物理学表达使现代科学与无时间的确定性的世界分离。这一结果,将西方科学拉近了中国哲学[5]。20世纪40年代之后,新兴的复杂性科学正在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模式,即由追求简单性转向更真实的复杂性。中医的临床与实验研究面对太多的“复杂性”问题,需要处理同时存在和发生的许多甚至无限多变量之间的协调和不协调的关系,单凭传统思维方法是不能胜任的,所以需要现代科学思维方式的互补与整合,即多学科多思维的综合应用。现代复杂性科学的整体性思维方法正是如此,它一方面以整体、关系作为问题的出发点,特别强调宏观层次的“突现”的特性;另一方面力求从微观层次的组成成分及其相互作用来理解宏观层次方面的特性。更重要的是把两者相互关系的表述不只停留在抽象的、思辨的水平上,而是具体化到科学地解释事物整体属性和局部属性的产生及其机制上[6]。这是一种整体和局部、定性和定量互补整合的辩证逻辑思维方法,中医的科学研究需要这种批判性与创新性的思维方式。

作者:陈惠珍 蔡建鹰 单位:福建中医药大学 管理学院

中医高等教育篇2

一、积极做好线上教学前准备工作

1.创新教学理念,宣传线上教学模式优点中医药作为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古代主要以“父子相传,师徒相授”的方式进行传授,自1956年开始,各大中医药高等院校陆续建立以来,中医药教育主要采用线下教学,由于大部分教师长期以来已经习惯了传统线下教育模式,对于新模式的出现表现出不习惯、排斥,高校应加大线上教学模式优势的宣传,鼓励教师转变教育思想、创新教学理念,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接受,主动学习线上教学新技术。

2.多轮培训,专业指导,重点帮扶以全校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为主体,进行多轮培训。召开线上教学培训会,帮助教师获取更多的网络教学资源,使教师能够利用各类平台提供的培训视频进行反复学习,鼓励老师们多次进行实践操作,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信息化教学技术和手段,将线上教学的平台资源用“活”、用“灵”。组织青年骨干教师成立线上技术指导小组,积极参与学校开展的各类在线教学教师培训工作,先行了解、学习技术,及时梳理汇总每种线上教学模式的适用、使用说明,详细阐述各门课程的线上授课形式、线上学习使用途径,编写《网络教学互动平台使用手册》(教师版和学生版),及时发布学校及学院相关教学信息。学校主动与教学平台公司联系,进行线上教学平台定制搭建、教务数据对接、系统性能测试等工作,尽可能简化教师、学生操作。学校统筹组织相关职能部门、线上教学技术服务团队,建立各种QQ或微信技术咨询群,针对在线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随时进行在线沟通,并安排技术人员值守各类教学平台,保障教师与技术人员之间及时沟通。鼓励校内教师分享线上教学的经验和感受,让老师们通过交流,学习和借鉴更多更好的线上教学方法。通过辅导员、班导师、班干部等调研学生线上学习的困难,给予帮扶,确保全体学生能用、会用各类线上教学工具进行在线学习。教学管理人员及时掌握任课教师参加培训情况,并为相关教师做好指导、服务工作。经过多轮培训后,再次对教师的线上教学技能掌握情况进行评估。将线上教学存在困难的教师作为重点帮扶对象,一对一指导,或配备专人进行辅导,助力线上教学顺利进行。

3.搭建智慧教室,适应多种需求对于部分教师可能出现的家中硬件或者网络条件受限问题,以及部分教师习惯于黑板教学,学校积极筹建智慧教室,并配备技术人员,提前让教师试课,由技术人员给予一对一的现场培训,保障线上教学顺利。

二、防患于未然,提前做好预案

教学管理部门负责督促各教研室做好师资储备,针对每门课程,相应教研室应安排有替补教师,防止个别教师的由于特殊原因出现停课现象。提前线上模拟,做好应急预案,针对因网络拥挤造成的学生签到困难、课程延迟、卡顿等问题,教师应及时启动预案,以切换教学平台、QQ或微信群、错峰提交作业等措施弥补。若教学活动无法进行时,教师可申请调课,待平台正常运行时,选择合适时间补上本次课程。教学管理部门及时做好调课安排,并及时通知教师和学生。技术指导小组指导各教研室线上教学工作,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各类服务,有效推进线上教学,及时处理线上教学突发问题。

三、落实线上教学各环节,打通线上教学通路

1.组织制定线上教学实施方案,创新性运用“传-帮-带”教学模式各教研室应严格按照教学计划、课程大纲和教学内容统筹谋划,充分利用原有的网络教学资源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结合课程实际情况,制定线上教学实施方案。由多名教师讲授的同一门课程,鼓励课程负责人组织其他教师线上集体备课,明确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共同商议课程进度、授课形式等,创新性运用“传-帮-带”模式:“传”是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提供教学经验,在随堂听课后提出意见和建议;“帮”是由具有信息技术特长的青年教师给予学习资料上传、课件制作等帮助;“带”是由线上教学效果较好的教师带动其他教师。发挥各自所长,协同教学,重新整合教学内容,重塑教学设计,提升线上教学整体水平。

2.严格统计、审核所有课程,帮助教师不断完善线上教学方式为保障线上教学工作顺利进行,教学管理部门提前对所有课程进行统计,详细记录各门课程开课方式、开课平台、资源准备、课程网址、平台测试等;严格审核课程内容和课程资源,从教研室到学院、到学校层层把关审核。教学管理部门应提醒教师核对课程表,以教学大纲为中心,以授课质量为前提,教师可根据各类平台的优势,结合课程需要,采取合适的授课方式,积极指导学生开展线上学习。保证在课表安排的上课时间内进行线上教学活动,绝不能出现学生自学网上课程资源的现象。搭建授课教师、辅导员、班导师、学生之间的交流平台,保持平台交流畅通。授课教师通过QQ群、微信群提前将课程的教学安排发给每一位学生,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提前组织学生进行课程签到,对未签到学生通过辅导员、班干部提醒,确保正式开课时,所有学生均能按要求进入在线课堂。每天在规定时间内,公布各门课程学习情况,督促学生合理安排学习时间。直播时长推荐在20-30分钟左右,主要是对难点、重点进行剖析,以及答疑,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主学习。加强课堂内外师生互动和评价反馈,进一步提升学生线上学习质量和线下学习主动性。在专业课授课同时,注重将思政融入专业课教学中,推出新冠肺炎防疫知识、疫情之下的心理调护等专题。在教学管理部门的帮扶下,临床医学院一线教师们全面顺利开展了线上授课,线上教学开课次数总计439次,涉及教师人数110人,学生达2936人;教师创建课堂数量334次,资料下发数量1581次,讨论主题数量538次,练习下发数量546次,作业数量361次,学生在线人数13674人次,资料下发数量28501次,讨论人次16943人次,练习人次21660人次,作业提交数量15464人次。

3.积极调研,解决问题以学生为中心,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针对不能及时上网或网络较差的学生,采取单独发送视频、音频、PPT的形式辅助学习;部分课程还可以采取录播的形式教学,方便学生不受时间控制,反复观看。教学管理部门积极调研,听取各方意见,将教师在线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整理,以一问一答的方式写成文章在公众号上进行推送。挖掘、搜集、整理在线教学中涌现出的优秀教学案例,发挥优秀教师和典型案例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学校在线教学水平持续不断提高。在线学习学生满意度调查显示,比较满意占23.84%,一般满意54.72%,提示未来还需要不断加强改进。搜集在线优质课程资源,推荐给教师参考。加强教学沟通工作,实行线上日报、周报制度,制作线上教学情况统计链接供教师填写,记录上课人数、过程,提出问题及建议等,及时了解和反馈师生在线上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做到早发现,早解决。对教学资源的有效性进行调查发现,比较有帮助与非常有帮助的占比77.9%,评价为没有帮助与完全没有帮助的占比1.53%,提示提供的学习资源有效性较高。

4.举办在线讲座,在线跟诊活动,促进交流邀请专家进行在线讲座,讲座内容不受局限,既可以是防疫知识,也可以是中医学术思想的传承,抑或是疫情下心理调节方式等。即使专家和学生身处异地,但仍能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中医药高等教育一直强调“早跟诊、多跟诊”,因此中医药线上教学活动亦应与跟诊相融合,通过线上跟诊,传承名老中医的临床经验、学术思想,领会名老中医的医德医风、道德修养和待人处世的方式[2]。

5.强调读经典,重经典重视对中医高等院校的医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帮助学生们建立中医思维模式[3]。学校编制适合各个年级学生的优秀经典著作目录,并上传到学生群或者学校公众号上,供学生们参考。将优秀的中医经典教学资源、教学讲座推荐给学生。向学生强调经典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多读、多思、多用经典。举办在线经典考试,征集有关经典的学术论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6.加强研究生指导工作导师根据研究生课题进展情况组织线上交流,督促每位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撰写文献综述;鼓励导师每周至少与其指导的研究生进行一次交流,并建立交流台账。

四、建立有效机制,细化责任,奖惩分明

1.严格的督察机制,为线上教学保驾护航建立校、院、教研室三级质量督察机制,二级学院领导、教研室主任进入相应课程班级群里,进行线上督导,同时学校对每一专业线上课程进行随机抽查。学校随时利用智慧教学软件后台数据监测全校线上教学运行情况,并及时将数据反馈给各学院。对于存在问题的课程,学院做好授课指导。对于教学秩序混乱的学院和课程,学校给予全校通报,并约谈相关责任人。对于在课表安排时段内,未正常进行教学活动的行为,给予责任人相应处分。严格督促授课教师在网上的个人言论及行为,正确解读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向学生传播正能量。各督导员以学生的身份随机进入在线班级,进行旁听。结合课程授课相关数据对课堂概况、教学活动、课堂互动情况进行督导,听取和发现课程教学问题,提出指导和改进意见。认真开展教师线上教学情况问卷调查和学生线上学习情况问卷调查工作,及时了解线上教学情况,发现存在问题,汲取合理化的意见建议,不断加强线上教学管理工作

2.细化责任,奖惩分明在课表安排的上课时间内未进行线上教学活动的,课程责任划分到相关教研室,落实到相关教师。对于积极开展线上教学和教学评价好的教师给予适当的奖励,对于敷衍应对线上教学和不做任何线上教学指导的授课教师,责令限期整改。

五、疫情期间在线教学工作、组织管理工作的经验

1.紧抓落实:依照学校指导方针,根据学院特点制定实施方案临床医学院为做好线上授课,教学部牵头多次开展网络讨论,以标杆教研室为抓手,积极带动各教研室行动起来。

2.强化督导:建立学院交叉督导模式,“部门-教研室”联动挂图作战教学部、学工部、督导专家、学院学生联动,深挖并落实线上课程建设核心要素,全院交叉检查、多级督导、限时反馈。

3.融入学生:探索新型教学模式,拉近师生教学距离,强化有效沟通自开展线上教学以来,学校、学院、教师、学生不断在实践过程中适应,在适应中变革,在变革中创新,在创新中总结经验,师生共同探索教学模式,在操作技术上互相学习借鉴,进一步加强沟通交流,升华师生感情。六、结语新冠肺炎疫情虽然猖獗,拉长了教师和学生的实际距离,但是却阻挡不了高校线上教学的热情。我们以“疫”期教学为契机,创新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培养优秀线上教学团队,打造一系列线上课程,全面保障疫期教育教学质量。中医药线上教学管理道阻且长,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发掘适宜于中医药的线上教学模式,使中医药教育能够得到创新性发展,更好地守正创新。

作者:郭静 夏婷 杨婵 周珊 李娅 田理 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 临床医学院

中医高等教育篇3

自1956年我国创立首批中医药高等院校以来,中医药高校在各省陆续创办。现代中医教育主要是以课堂讲授、医院后期临床实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继续教育相结合为主,可见现代中医的培养流程与西医差异不大;因此,加强中医高等教育的内涵建设,才能让中医充分体现自身特点和优势,在西方科学技术广泛传播的时代不被淹没在现代医学的大潮中。高校教育作为中医教育进程的第一阵地,合理设置课程、体现中医的鲜明特色,将直接影响到后期中医教学成果和日后临床中医医师的业务水平;中医高等教育作为中医教育的起始阶段,提高此阶段的教学质量对提升中医学生理论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提升学生后期临床业务水平可奠定坚实的基础。结合本人的学习、临床和教学经历,下文将对中医高等教育的不足进行阐述,并提出建议。

一、中医发展中需要中医高等教育的改革需求

(一)国外对中医药人才的需求

在1966年美国FSA批准针灸作为治疗方式之后一直到2005年,加拿大安大略省提出了立法承认了中医药,这些情况可以证明中医药在国际上都逐渐有着自己的广泛发展空间,对于中医药人才的需求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

(二)国内对中医药人才的需求

我国中医学已经经历了四千多年的历史考验,现阶段在我国政策的鼓励下正在处于一种继承和发扬的发展形势。在国家卫生部部长兼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在2004年和2005年的全国会议上面多次强调中医药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以及其独有的优势,希望能够在国家内部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但是就目前的发展状况而言,根据相关资料表示,全国范围内县级医院和县级以上的医疗单位中医院的占比仅占据12.94%,全国共有的中医药人员仅占据全国医疗人员总数的十分之一,这些状况都说明了中医药行业在我国发展的并不乐观,存在中医医疗机构数量不足,中医人才队伍建设速度缓慢等问题,因此仍然需要大批量的专业中医药人才涌入到我国中医药行业之中,为我国中医药行业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这些都需要中医高等教育的有效支持。对于中医高等教育而言,其为我国中医药行业能够源源不断的提供专业的中医药人才,要时刻以人才是中医药发展的关键为主要原则,认清自身存在的问题,加快自身的教育改革和创新,为自身价值的体现创造更好的人才基础。

二、中医高等教育的不足

(一)中医学子对中医理论的接受度不高

从中医高校教学内容来看,中西医教学比例基本相当;但在西方科学在全世界广为传播的今天,西医内容因与现代科学技术衔接非常紧密,学生较为容易接收;相反,中医学与古代哲学、宗教关系十分密切,而现在的学生在进入高校前却很少有接触诸子百家、道家、佛学的机会,故相对于现代医学来说,即使是中医高校的学子也很难领会晦涩难懂的中医术语,尤其是大一新生很容易对中医理论的科学性心生疑惑。

(二)从中医高校教学深度而言,中医基础及临床

知识的深度明显不如西医这并非因为中医比西医简单,而是因为中医的理论来源非常古老和广阔。王永炎院士就曾说过,中医学阴阳五行学说始源于史前期的河图洛书与负阴抱阳的太极图[1],而中医特有的辨证论治也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象思维”密不可分。由于中医与我国古代文化关系非常密切,而现代人又受西方科学知识文化的影响太大,导致中医高等院校的学生不易掌握正统而又复杂的中医知识。故在人员普遍缺乏传统文化背景的情况下,只能降低中医院校教材的难度,便于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比如中医的证候就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高维度的概念,为了降低知识难度,《中医内科学》规划教材就曾对证候做过降维处理,使证候界面最低可减少为病位、病因、病症三大类[2]。如此一来,传统中医就变成了现代中医学、简易中医学,从而丢失了中医的精华,也让很多中医学子在后来的临床实习、继续教育中失去了对传统医学的信心。

(三)中医高校重技术、轻人文的现象较为普遍

中医医德教育相对欠缺,导致学生在临床实习中可能出现医患沟通不畅,甚至医患矛盾。从笔者自身的高等教育经历来看,对医德的教育仅限于《医古文》教材中对《大医精诚》的节选。而今部分中医药高等院校虽然增设了关于医患关系、医学心理学方面的选修课,但对中医医德方面的教育仍然十分欠缺,中医学子鲜有真实的患者心理体验,这将对学生们进入临床后的医患交流产生不利影响。而国外医学院校对人文医学教育的重视程度却非常高,这可能是国外医患关系较为缓和的因素之一。重视和加强医学人文、职业道德教育将大大提升学生日后的执业幸福感、满足感,对医患关系的缓和也大有裨益。

三、对中医高等教育的建议

(一)开设中华传统文化课程

中医学是具有很强人文特征的学科,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沃土,其理论阐述、哲学基础、思维方法、医学模式等方面均以我国传统文化为根基。中医学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如道家的“三生万物”思想,“三”是指三阴三阳开、阖、枢,“三生万物”是构建中医理论的基本依据,《内经》因此确立了以人为本的天、地、人三才医学模式,以及蕴含相应思维特征的疾病观、生命观和治疗观[3]。古代中医大家的成才之道无一不是建立在熟读和研习我国传统文化基础上的,如金元四大家的朱丹溪即是在科考失利后拜入当时人称“太无先生”的名医罗知悌门下,后来在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和罗知悌的“肩膀”上创立了养阴派。“只有博学于文,始得精专于医。”建议在中医基础理论开课之前开设传统文化课程如《中国古代哲学史》、《易经导读》、《国学概论》以及《诸子百家》等。

(二)提高中医高校教师的人文和科学素养

受“西学东渐”的影响,我国在近代以后接触现代科学理论、西方哲学、西方伦理等越发普遍,反而忽视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优势。高校教师作为引领社会风气的特殊群体,尤其是中医高校教师作为广大中医学子的引路人,更有责任和义务提高自身的人文和科学素养。提升教师群体的文化自信,明确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学的科学内涵,才能对学生造成积极影响,提高中医学生对中医理论的学习兴趣。如与中医有关的“象思维”在二十世纪就引起了欧洲的一些科学家、哲学家的关注,海德格尔、胡塞尔等对其进行了研究[2]。孟凯韬先生所著《哲学数学概论》,则从科学角度诠释了阴阳、五行学说、辨证论治和理法方药[4]。纵观中医高等院校的师资力量,过去深谙传统文化和正统中医理论的老教授们已陆续退休,在职的中年教授、青年教师对传统文化、医学哲学、哲理数学的研究尚少,中医高校的教育传承多处于青黄不接状态,故建议中医高校加强对目前在职教师的文化传承教育,如此中医教育事业才能后继有人,中医临床事业才能代代相传,中医创新研究才能大放异彩。

(三)对现有中医类教材重新编写,提高中医教材的难度

对中医教材难度的降维处理,前文已有叙述,本处不再赘述。为使高校中医理论教材更加贴近于传统中医、体现中医经典之处,建议再次对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等纯中医教材进行优化升级。

(四)引入叙事医学教育

希波克拉底曾经说过,医生拥有三样法宝:“药物、手术刀、语言”,可见医患沟通和医术同样重要;中医院校加强现代人文和医德教育,可提高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叙事医学于2001年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丽塔•卡伦提出[5],2011年正式进入我国。叙事医学是一种医学实践方法,可实现医学人文的最终落地,以倾听关注患者为开端,通过书写平行病历等方式再现、理解患者的病痛经历,最终达成医患的伙伴关系。叙事医学的来源之一关系性医学认为,医学的本质是医患之间的互动,如果医生学会关注患者心理和社会方面的需求,就会建立具有疗愈效果的治疗关系,从而提高医疗效果[6],同时也减少了医患矛盾的发生。在医患关系较为紧张的今天,中医院校引入叙事医学教育可让医学生更深入的了解患者的疾苦,从患者和家属的角度来看问题,形成一种平等而有温度的医患关系[7]。目前叙事医学在我国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课堂学习方式可灵活多变,如分享文学作品《死亡如此多情——百位医生口述的临终事件》,医患话剧演出,叙事医学视频拍摄,医院见习阶段平行病历的书写等。以上内容则是本人对中医高等教育的一些思索,希望能对中医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中医高等教育经过六十余年的历程,积累了众多宝贵经验,也引起不少的争议;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中医高等教育定会在这样的学术探讨中日趋完善。

参考文献

[1]王永炎.高等中医教育60年办学的启示(一)[J].中医教育,2018,37(03):1-3+7.

[2]王永炎.高等中医教育60年办学的启示(三)[J].中医教育,2018,37(05):1-3.

[3]鲁明源.“三生万物”思想与《黄帝内经》理论体系的构建[J].中医杂志,2019,60(02):100-103.

[4]孟凯韬.哲学数学概论(修订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6]郭莉萍,王一方.叙事医学在我国的在地发展[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9(2).147-150.

[7]武淑娟,虞跃跃,崔建美.“以赛促学”教学模式在中医人才培养中的运用[J].教育现代化,2018,5(18):7-9.

作者:刘誉华 单位:贵州中医药大学 第一附属医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