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研究3篇

时间:2023-01-10 10:11:36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研究3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研究3篇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篇1

1.引言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对于酒店管理人才也有了一定的要求。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为了培养相对应的人才,也在积极探索。从学习国外的,到和用人单位积极实践人才培养模式,至今为止,也有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用人单位和高职院校的教育出现了一定的脱节,导致学校培养出的不是企业需要的人才。因此本文积极探索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1]

2.国外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查阅资料,我们了解到国内外关于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观点众多,各有特点。但是伴随着各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众多的西方国家都开始慢慢探索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同时,这些模式对于教育也产生了一定的专业影响。通过查阅文献,不难发现我国的刘宁宁把美国,瑞士和我国的酒店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作了一个比较。从比较结果来看,美国,瑞士都善于提供学生大量的实践,通过和企业进行联合,培养酒店管理人才。还有许多的调查学者也同意了这个观点,中国的教育只处于学习状态,导致用人单位和高校出现脱节的现象。就调查来看,国外的的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是我国缺少的地方,同时也是日后我们教育要重点研究的地方。[2]西方发达国家对于酒店的管理,更注重的实践,有利于培养技术类的人才,但是缺乏知识的积累,导致管理人才在未来的发展中可能缺乏潜力。

3.国内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特点

伴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因此对酒店的管理人才也有了一定的要求,因此我国也在积极探索着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通过调查发现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1)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企业和高校紧紧配合,通过学校学到的专业知识,企业提供的实践机会培养出一批适合企业要求标准的高素质管理专业人才。[2]特点:一方面完成学校的教育,另一方面也可以按照企业的要求标准开展各种培训活动,这种培训方式的优点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专职技能,有效的把企业和教育结合在一起。

(2)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企业、高校,通过一定的标准来保证学生的就业,而高校由于企业的信任,为企业提供相关要求标准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基于信任的基础上,同时保证了学校的就业,调动了学校和企业之间的积极性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3]这种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解决学生的就业,同时也为企业输送了人才。在教育上应用比较广泛。但是由于订单式培养模式,企业只能选择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不利于企业自主选择人才。从而也会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动力。

(3)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就业导向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根据市场的要求,高校保证学校的就业率,来开设相对应的专业,建立和市场相适应的教学方式。在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下,就业是高校教育的目的,根据就业要求来开设专业相关的课程要求,这用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企业培养适合企业标准的人才,也增加了教育的综合性。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可以根据市场的要求进行知识的吸收和消化,同时企业也可以和高校制定相应的实习机会,明确双方的目的和责任,通过实习,为企业培养综合类的人才。缺点就在于只依靠当时的市场需求,缺乏长远的眼光来培养人才。

(4)双证书人才培养模式双证书人才培养模式就是通过自己主修的专业获得相关的学历,同时又因为相关的专业通过一定的学习也获得相关学历,开展高校多层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在于学生可以掌握更多的技术,但是在学生来看,无法专心的学习一门知识,导致学习缺乏效率。

(5)跨国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跨国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和国外高校联合办学,采用差异化的教育方式,进行多层次的教育来培养相关人才。跨国合作办学人才的培养模式有助于学生学习不同国家之间的管理方式,但是由于国家之间存在文化差异,因此会存在管理模式的不适用现象出现。

4.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研究

在培养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我们应该紧紧的以客户为中心,满足客户的要求,做好客户的服务。因此我们要做到:

(1)就目前我国的教育来说,高职院校和企业存在脱节现象,这样就会导致一方对于另一方的要求标准没有明确的责任,只注重自己的利益,只关心自己的声誉。因此,想要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满足企业的用人标准,就必须在教育中把企业和高校紧紧的结合在一起。使企业参与到教育的管理中。通过实现高效和用人单位的合作,培养出一批管理专业人才。同时必须考虑双方的利益和责任。学校应该做好和企业探究人才培养方案,企业应该给高校提供实践机会,通过学校和企业的紧密合作,来培养一批高素质人才。这样做的好处有:①提高人才的专业性;②实现高校与企业的互动;③增强了学生的专业能力;④促进了酒店的管理水平。正因为高职院校和企业的合作,教育才有了明确的定位,才更加关注学生的专业能力,而不是一味的理论教育。

(2)构建系统的培训体系。在酒店管理中,我们目前积极在高职类院校进行系统化的培训模式。注重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人才的培养标准和培养方案,更多的酒店类的自愿引入到高职院校的教育中来,调整课程安排,完善教学管理等等方法,来构建系统的培训体系。

(3)强化实践育人环境。利用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做到企业和学校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教学基地,通过学校提供基地,企业出人力,技术等方法进行校内实践。不仅弘扬企业文化,也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4)建设“教师”团队。建立和完善教师团队,更好的聘请一线工作人员进行相应的教学任务。形成优秀的教师团队,提高教师工作能力,加强教师之间的教学沟通。更好的满足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5)丰富现代教学模式。通过任务驱动,情景模拟等教学方式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做到信息资源的共享。建设企业和高校结合的网络资源平台,更好的利用各种网络资源,比如上传网络课程,虚拟项目等信息资源,通过网络平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

5.结论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也要逐步进行改革,而不是一味的不变,我们通过市场,供需等专业要求的定位,更多的与企业联合,培养出适合企业需要人才队伍,与企业的用人标准仅仅结合起来。通过专业知识的教学和实践能力培养,让学生真正的学习到管理技能。只有这样,对于我国来说,才可以使企业更好的发展。希望本文对于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作者:周莎莎 单位:厦门华天涉外职业技术学院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篇2

伴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经济能力的大幅度提升,无论是闲暇还是工作需要,更多的人开始尝试酒店这一服务行业给人们带来的享受,这就为酒店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为了把握这个发展空间,高等职业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教育倍受重视,高素质的酒店管理人才是这个行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然而高职教育能不能培养这一高素质的人才是成败的关键。目前,我国各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开设时间并不太长,基本上属于新兴的专业,所以专业教育体系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通过中国知网资料显示,对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尚不太多,提出具体可操作模式的更是少之又少。酒店高职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还很多,如教材内容,师资及课程设置等。我们只有针对性的面临酒店这一行业的需求和特点,建立一种高质量、实践性较强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保证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健康顺利的发展。

1.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人才培养模式”,是为实现某一教育对象的培养目标及学制规定的教学任务而设计的教学活动总体结构及其运行机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是人才培养方案,应包括:专业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群与能力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体系,教学环节及时间分配,教学进程安排及教学方式、方法、手段以及培养途径等要素。我们研究的目的就是要把以上因素进行优化组合,改变以往旧的模式,创新出一个符合现实变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2.目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2.1偏重理论知识教育

众所周知,从酒店行业本身出发,实践性应是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突出特征,因此,学生的实践操作就是检验酒店管理人才培养合不合格的标志。由于高职办学者长期办学的思维惯性及传统观念教育的影响,大多数在办学实践上都沿用原来的只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教学实践的做法,即不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由于对高职教育的认识不到位,更多的是把课堂教学,理论传授放在第一位,这种落后的教学观念,对高职酒店人才培养是不利的。

2.2人才在培养目标定位不够准确

在新形势下,高职酒店管理人才应该具有专业基础知识扎实,能力突出等特点。大部分高职院校在酒店管理人才培养目标上缺乏准确定位,还有部分院校把培养目标定位在酒店的高层管理者,我们可以把一个酒店的管理人员划分为五个等级:最高层的管理者、中高级管理者、中级管理者、初级管理者和最基层的服务人员。高层管理者应该具备丰富的实践从业经验,按照目前的教学水平来看,将目标定位在这一层次上是不现实的,我们只有扎扎实实的从基层做起,将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成为优秀的基层服务人员或初级管理者才能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前提。

2.3专业实践课教学资源匮乏

实践性教学资源对于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培养和教学效果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实践性教学资源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实践教学师资力量,另一部分是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和使用情况。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需要足够的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但令人遗憾的是,很多学校大部分教师都是从学校直接到学校,从没有真正出过校门,不少教师对酒店经营管理缺乏真正的了解与认识。另外,传统的学校教育观念使得很多学校没有把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摆在重要的位置而给予应有的重视,对教师走出校门,到企业实践和体验没有相关的政策支持和保障,对教师的考核和收入分配仍然以课时量为主要杠杆;加之诸多的行政性、事务性的要求,使得教师真正走出校门难以得到落实和实现,造成他们的观念、教学方法与瞬息万变的市场差距很大,更缺乏与日新月异的技术发展和变化相适应的专业技术和技能。在酒店管理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方面,高职高专酒店管理专业还存在着办学层次低、规模小等问题,而政府教育经费的大部分投在本科院校,这就使得不少高职院校的办学经费主要来自自己的创收,因此学校办学经费紧张,影响各个专业的办学条件的改善和提高,不少学校酒店专业缺乏必要的实践教学场地和设备,即使为数不多的一些设施也都是较为简陋落后,难以满足正常教学需要。这也是多数高职不得不注重理论教学的一个无奈之举。

2.4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和框架体系不统一

由于受到教师和场地的限制,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开发难以达到较高的水平,依照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多数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制定教学计划都是在教研室完成,所以在很大程度上教学计划的质量取决于教研室的水平,而且,很多院校都是关起门来搞教学计划、对课程设计和考核标准大包大揽,看来似乎取得了不错的成果,学生走出校园没有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学生的反馈直接就是:所学无用,与需求相背离。我国的酒店管理水平与国际之间还有着很大的差距,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国际标准差距明显。

3.现阶段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几种培养模式现状

3.1工学结合模式

工学结合模式是一种半工半读的模式,通俗的讲就是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学生。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学生可以比较早的接触工作环境,在特定的环境中学习,学生可以及早的掌握实用技术,此种模式是目前比较流行的模式之一。但调查研究表明,此种模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仅仅走工学结合模式效果并不太理想。

3.2“订单式”培养模式所谓“订单式”培养模式,就是以企业订单为依据或标准,按照企业要求“量身定做”完成学校人才培养工作。“订单式”培养的优点是培养的学生比较能让企业接受,但缺点是忽视学校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其培养结果极大可能是学生机械式的为企业工作,缺乏创造性。

3.3实现学校、学生、企业“三赢”模式的提出——实践性培养模式该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学校为主导、企业为主题,学校通过完善对学生的实习指导措施,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企业通过优化管理制度,特别是对实习生的指导制度来满足学生的利益,特别强调学校、学生、企业各自的需求得到真正的满足。

4.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实践性培养模式实施的途径

4.1教学方面

4.1.1树立新型的教学理念。高职高专院校应借鉴一些著名酒店的管理思想,结合本专业的特点,在全体教学人员和学生中树立“一切以酒店的需求为中心,酒店用人的标准就是我们育人的标准,把学生培养成理念先进,理论功底扎实,基本技能过硬,专项能力突出,能够适应现代旅游饭店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教学理念,并将它渗透到课程设置、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从根本上克服过去那种学生只重分数、老师只重书本、管理脱离教学、教学脱离酒店用人需要的弊端。新生入学,首先进行专业理念的教育,在日后的各项活动中,不断地实践,不断地强化,不断地完善,将理念贯彻到教与学的各个环节中。

4.1.2明确培养目标和教学思想。根据调研结果的分析与研究,笔者认为首先要明确酒店管理专业高职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即以工作岗位为核心(表1),培养适应现代饭店管理发展需要的,具有高度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熟练掌握一门外语的高素质一线服务人才。高度职业素养是指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优良的服务意识和规范的职业行为;专业技能是指精通完成岗位工作所需要的专门知识和专业技能;掌握一门外语,语言表达流利,能够与外国客人或外方人员顺利沟通,适应高层次和复杂服务工作的高素质一线人才。基于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新的教学思想必然贯穿始终。注重实用:特指教师应摒弃空洞乏味的说教和与行业无关的理论课程,传授给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能够反映行业发展动向;实践: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在劳动中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实效:培养适应国际市场需要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从事生产、技术、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酒店高级应用型人才。

4.1.3提高评价方法和考核方式的科学性。有关资料表明,现代管理对人才测定的要求有100多项指标,而凭卷面考试只能考出其中1/3,其余的则很难用传统的考试方法考出,如毅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方法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等。这些考不出的能力,却正是我们教育中最为重要的培养目标。另一方面,教学内容多重性、教学方法多样性的特征越来越明显,教师根据培养目标课程的特点,敢于“标新立异”,大胆进行考试考核内容、方法、手段的改革和探索,也促使考核方法呈现出多样化的局面。酒店管理人才的评价标准,应着眼于社会需求、酒店需求、个人发展需求等多元评价标准。

4.2实践方面

4.2.1增加实践教学时数,实践教学应突出酒店管理专业技能训练。实践性是酒店管理专业教学的突出特征,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针对酒店管理专业的专业特点,在教学安排中,应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大实践性教学课时。在实践性教学体系的健全上,要根据酒店行业发展的需要,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实训课教学大纲,完善实训报告和实习管理制度,加强实验室特别是实习基地建设,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引进力度,调整充实专业指导委员会,促进教学与酒店行业实际的结合。构建一个与理论教学体系相对平行、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是保证高职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高职教育的特色所在。4.2.2增加对外交流,加大知识层面。增加对外交流,加大知识层面。为进一步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认识,扩大学生的眼界,借鉴澳大利亚等国家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是很有必要的,高校可以利用国际合作项目,实施中外教师的互派培训和教学,聘请涉外星级酒店的行业专家进行讲座,组织学生观摩酒店,参加相关大赛和活动。通过对专业知识的拓展,使学生对专业技能由理性认识上升到感性认识,又由感性认识上升到新的理性认识。有效确立个人发展方向和目标,从而主动有针对性地提高个人综合能力和素质。

4.2.3顶岗实习———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实践性培养模式的关键。顶岗实习是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最后一环,是校企合作的归宿,就好比是万米长跑的最后冲刺阶段。学生最后能不能成功地实现向职业经理人的转变,关键就在顶岗实习期间能否对自身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高职顶岗实习常见的模式有“2+0.5+0.5”(指的是学生第五个学期到企业去顶岗实习,第六个学期返校继续上课。)、“2.5+0.5”(指的是学生第六个学期到企业去顶岗实习,实习结束后顺利就业。)、“2+1”等笔者认为,有校企合作的专业的可以实行“2+1”模式,“2+1”教育模式即是在校学习2年,第3年到专业相应对口的指定企业带薪实习。笔者所在单位把“1”分成两个为期半年的实习,先到企业实习半年然后回到学校学习一定时间再到企业实习,由工学结合转变为工学交替。当然,学校与企业制定相关的措施和制度时,应综合考虑学生与自身理想,在满足学生利益的同时实现自身的利益,最终达到“三赢”。该“三赢”模式包括学校—学生、学校—企业、企业—学生三个子模式。学校—学生子模式。在学校—学生子模式中,学校要加强过程指导,充实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并指导学生正确的实习态度,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学校—企业子模式。学校组建实习管理小组,精心选择实习企业。根据实习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合理安排实习时间,另外,综合考虑教学计划,实习效果等因素。企业—学生子模式。企业应积极组织实习学生的入职培训,部门技能培训,交叉培训,英语培训等。这种培养方式既突出了管理人才核心能力的培养,又强调了综合素质教育与雪深的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是学生毕业后不仅能做好一线服务操作工作,而且能很快胜任相应的技术管理岗位。与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不谋而合。

作者:梁章萍 单位:茂名职业技术学院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篇3

我国酒店业正高速发展,优秀酒店人才发展空间十分广阔。酒店人才的培养主要来源于高校教育,经过多年建设,各高职院校结合本校实际,总结出不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本文通过对比不同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其利弊,由此提出改革建议,并探讨符合地区实际发展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研究背景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范式化的结构状态和运行机制。其基本构成要素包括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方法、培养评价。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酒店规模的不断扩大,对高职教育旅游酒店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不同的时期,酒店管理人才所掌握的技能和知识也有差异性,这就意味着我国酒店管理职业教育要从整体上不断进行调整和优化,完善其人才培养模式。

二、高职酒店管理职业教育现有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优缺点分析

(一)人才培养过程与社会需要脱节

人才培养过程是一个综合性工程,涉及到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等共同培养的问题。政府要加强引导并牵线搭桥,学校要深入行业企业调研并总结,行业协会要发挥指导功能,企业要积极参与专业建设,充分发挥“政校行企”理事会的职能作用,最终实现“互利互惠,专业共建,质量互评,成果共享”的有利局面。现实中,部分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未充分发挥理事会作用,人才需求调研不深入行业企业,校企合作停留在表面形式,仅仅为解决学校实训条件不足和酒店用工不足问题。具体表现在人才培养目标及专业定位不清晰、课程体系及职业岗位群设置不科学、实训基地缺乏职业情境和“双师型”教师队伍不足、顶岗实习缺乏监控与沟通、人才培养制度不健全、人才培养评价机制单一等问题。

(二)如何构建学校、酒店和学生“三方共赢”的合作机制是个难题

高职教育特性决定了必须构建校企合作机制,努力达到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共赢”要求。高职教育要强化企业参与制度,所有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应加强校企合作,并建立“政校行企”运行机制,深度开展校企互动。许多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校企合作,从本质上讲是解决酒店用工不足和学校迫于行政性就业指标压力的有效方式。如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企业居于主导地位,虽然顺应国家以就业为导向的要求,但存在两个难题:1、虽然选取企业为地方典型性代表,但不能代表整个行业所有标准,特别是异地的标准,这将对学校面对一定区域(省或城市圈)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产生不利影响。2、订单式培养很容易产生将学生培养成为单纯的技术工种倾向,忽略了职业教育规律,没有考虑到学生可持续性发展诉求,使学生不具备综合能力和自我实现发展。

(三)现有模式的优缺点分析

目前国内外职业教育模式呈现多元化特征,主要有:美国模式——产学研一体的康奈尔模式;瑞士模式——店校合一的洛桑模式;澳大利亚模式——就业导向的TAFE模式;德国模式——实践导向的“双元制”模式;日本模式——产官学一体模式等。其中对我国影响最大是:德国“双元制”模式和北美CBE模式。在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多选择学习美国产学研一体的康奈尔模式和瑞士店校合一的洛桑模式。我国主要类型有:订单培养式、“2A2B”工学交替式、“2+1”顶岗实习式、中外合作式等四种模式。四种培养模式各有千秋,对比见表1:

三、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的思考

(一)深化校企合作互动,共同培养学生

在专业教学中,依据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引入行业、企业标准并制订相应的专业标准,与行业、企业一起制定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标准、课程体系和教材标准、实验室标准、师资标准、实习基地标准、实习质量标准等。在校企互动实习基地建设方面,依托“政校行企”理事会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开展“校中店”和“店中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并建立校企设备共享、师资互通、过程共管、质量互评培养制度。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上,加强专业骨干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聘请行业一线骨干员工为兼职教师,进行专业课程、实践实训课程的教学与指导工作,从而打造一支多层次的专兼结合的双师型队伍,共同培养学生。

(二)构建学校、酒店、学生、家长“四方共赢”的合作机制

通过找准学校、酒店、学生、家长四方合作的利益基石,成功构建“四方共赢”的合作机制,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顺利实施打下了坚实基础。学校要加强学生引导,使学生树立正确职业观,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与酒店业需求一致;酒店要构建培训体系,完善内部沟通机制,建立合理激励机制,重视实习生需求、提高满意度,提高福利待遇等;学生要正确认识酒店行业,摆正心态,发扬吃苦耐劳精神,积极主动提升自身职业能力;家长要正确认知酒店行业和服务行业,鼓励孩子心态要正,积极参与实习。

(三)完善教学质量保障和评价体系

完善以教研室主任为主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在院督导室领导下,成立酒店管理督导小组,出台一系列基于能力本位的专业教学标准以规范教学质量。定期开展学生座谈,对教学质量和教师教学水平进行网上测评,科学评价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定期开展实习基地和毕业生就业基地调研座谈,由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估,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等作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组建高星级饭店人力资源总监俱乐部,随时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及对本专业毕业生的绩效;聘请专业公司对我专业的毕业生进行就业水平测量与评价,从而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四)学以致用,注重职业教育延伸性

高职教育要区别于中职、本科教育和技能培训班。除明确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外,要加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接纳酒店员工在职培训与学历提升,积极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与服务,积极参与地方经济建设。“工学交替”和“顶岗实习”两种模式都提倡“学以致用”、“产教结合”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利用学校、行业、企业三者的资源和环境,集教学、生产、科研为一体,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利益共享,为行业、企业培养出大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解决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培养完整的“社会人”,而不是片面的职业人。

(五)推进相互融通的“双证书”制度,提高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评价的权重

为保证人才培养真正与企业需求和标准相结合,推行“毕业证+职业资格证”的双证书毕业制度,使学生在毕业前参加职业资格考试并获得“双证书”或“三证书”;主干专业课程(客房、前厅、餐饮、调酒)实施“课证融合”的教学改革,明确证书在酒店行业的认可度。实现岗位资格考证内容与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在课程设置中将专业课程与职业资格考证和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专业教学和职业标准相对接;改革传统的课程成绩评定办法,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作为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标准。四、结语通过不同人才培养模式对比,相比较而言,酒店管理专业应采用“2+1”顶岗实习式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符合学校、酒店、学生三方利益。一是通过校企深化合作,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及专业标准,学校可以避免人才培养与市场脱节;另一方面,对于实训条件不足问题,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可以解决,实现资源与成果共享的最佳效益;学生通过在校学习,解决服务观念与职业素养问题,基层技能培训,并融入酒店职业情境。在生产性实训基地及第三学年的顶岗实习学习,完成“学生——职业人”角色转变;第三,酒店通过校企互动,依据协议订单培养自身需要的员工,减少培训成本。长达一年的顶岗实习可以维持员工稳定性,解决用工不足的矛盾。

作者:邱代来 金丽娟 单位:鄂州职业大学 教育与管理学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