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篇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研究3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引言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大国。中国在发展和进步的过程中,既经历了绚烂,也经历了困难。这个时代,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中国作为一个强国正在慢慢地走向世界。同时,学生综合素质的具备,既是国家和社会的需要,也是青年成长的需要。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是学校提出的一项重大变革,完全地适应了现在社会的发展。因此,提高历史课堂的效率是很重要的。
一、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性
1.1有助于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我国经过了多年的发展,积累了多种优秀的文化,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优秀文化,高中时期的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必须在教师的教导和带领下,通过对历史科目的学习,认识当前我国发展的实际情况,敬仰并充分热爱我国长久发展留下来的文化,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高历史教授环节的效果。比如,我国在漫长的发展环节中所存留下来的许多优秀文化和其他发明都体现了我国人民的聪明才智。所以老师们在进行历史这门学科的教授时,应该注重指引广大学生根据自己对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认识和实际情况,提高课上教学的效果,让学生切身的体会我国优秀文化的深刻内涵,将广大学生对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激情极大地激发出来,提升对于历史相关内容的掌握和学习。
1.2有助于形成对世界的科学认知力
随着世界和全球经济社会一体化的迅速到来,教师在其教学中,要做的就是紧随时代前进和发展步伐,给全体学生传授历史、渗透英勇奋斗的民族意识和思维理念,从而引导学生能够更加真实地了解这个世纪。同时强化对学生分析历史、解题的能力训练,使学生提高对历史知识的认识与掌握。高中学生本身就是中华民族的一颗种子,当面临生存与学习的过程中所遭受到的各种挑战与困难时,就要自觉地勇敢应对各种挑战与机遇,并利用自身所具备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精神战胜挑战。而高中生在学习历史的时候,老师们就要协助学生形成全面的知识架构,并指导高中学生运用专业知识武装自我,才能在适应当前时代快速发展的基础上,为社会的建设和发展献出自己的力量。
二、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2.1利用历史情境能唤起学生的情感
历史学科的教学环节能唤起学生的情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对价值观产生深刻的体验,为学生展开理性分析打下基础。比如教学《祖国统一大业》时,老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平台为学生播放《七子之歌》,学生们被视频中这个声音稚嫩的小女孩打动了,能够从歌声中体会出澳门同胞期盼回到祖国怀抱的热切心情。很多学生由于课下对该曲目有所了解,纷纷跟随视频歌声一起哼唱,加深了学生内心热爱祖国的信念。随后,老师用多媒体播放澳门和香港恢复行使主权的相关视频时,学生们表现得都很激动,荣升一股强烈的爱国之情,同时也深为祖国统一之路的艰辛感到心酸。最后,老师借助多媒体展示了余光中的作品《乡愁》。受背景音乐的影响,学生们升华了感情,一起高声朗读,纷纷表达希望海峡两岸能够尽快统一的心声,并且立志长大后要投身于祖国统一大业的光辉事业中。
2.2重视教学中生动、形象语言的运用
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如果仅仅通过晦涩的文字进行诠释,很难让学生对历史知识有深刻的了解,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应避免照本宣科,不能单一的为学生讲述历史事件的起因、经过和影响等。教师应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使教学氛围生动有趣,且声音应带有浓重的感情色彩,使学生受到熏陶。学生在这种学习氛围中,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对于介绍历史人物而言,教师可拓展他们的相关经历,使人物特色鲜明、形象更加丰满,学生全面了解历史人物的梗概后,会使学生对历史人物产生熟知的感觉。比如教师讲解“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形成的时候,可结合相关的思想家如孔子等的真实经历,使学生感受到建立自由、平等、博爱的国度是有多么的艰难,学生会对这些伟大的历史人物产生崇敬之情,因此学生能够向这些伟大的人物学习,提高课堂的高效性。
2.3发散思维,培养创新思维
在上历史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历史框架图的方法让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的思想得到发展。历史框架图更加直接,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具备一定的发散思维。老师运用历史框架图促进学生的课上学习,既能保证学生思考得准确,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渴望,最终有助于让学生掌握到更多的知识。以“古代罗马的政治制度”为例,本课程集中于基督教的内容,主要讲述了上个世纪的基督教的发展。教师在指引学生探索主要知识的时候,可以利用历史框架图让学生展开思考。例如,在学习古代闻名的传播与发展的时候,古代闻名之中更具代表的就是基督教,学生要探索基督教产生的由来,教师可以让学生一起交流,构建一个历史框架图。有的学生从当时的社会背景进行分析,认为罗马帝国由于人民的霸道治理,只能将希望全部寄予给神,与我国佛教的起源有一些相似;有些同学从政治的角度开始分析,随着罗马帝国的沦落,基督教有了发展的机会,它得到了许多人的支持;一些学生从基督教教义的角度,基督教教义促进了基督教的不断发展,认为只有信徒才能进入天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探索基督教产生的原因。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创建历史框架图,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去看待问题。教师运用历史框架图让学生不断的思考,让学生更好的认识历史内容。在创建历史框架图的过程中,学生之间一起交流,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最终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2.4强化记忆,降低学习难度
在历史的教授环节中,教师可以指引学生运用故事来强化记忆,降低学习的困难。高中时期的历史具有内容分散、时间跨越广的特点。学生在学习环节中很难把各个时间点联系在一起,导致了出现混乱的情况。教师指引学生利用故事将所学内容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更好的进行记忆,降低学生的记忆复杂程度,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比如说”俄国农奴制改革”.本节课介绍彼得一世改革和废除农奴制的背景、内容和影响。当老师上课的时候,可以用这个故事来加强学生对这两个变化的记忆。例如,教师可以指引学生利用故事了解俄罗斯王室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对彼得一世和亚历山大二世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总体的了解,或者指导学生通过对比两种改革的方法,让学生从对比中扩大认识。比如,彼得一世改革的背景是俄罗斯农奴制盛行,致使工业经济发展速度减缓。而亚历山德里亚二世改革的背景则是俄罗斯农奴制,严重制约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而彼得一世改革的结果则是国家的专政能力得以提高,国家的经济基础地位和能力也得以提高,而农奴制度却得以提高。而废止农奴制度的改革则推动了俄罗斯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而收买奴隶的封建政府却损害了广大奴隶的权益。通过记住彼得一世变革的方法,老师们能够从许多方面让学生加以反思。教师可以让学生互相作比较,让学生有更明确的了解对象,让学生可以联系亚历山大二世与彼得一世之间的政治改革,进而推动学生改革的认识,并增强学生的历史记忆,最终促进学生历史水平的提高。
2.5采用针对历史学习特性的学习方式
在高中的教学中,每个学科都有不同的特点,历史科目的学习也应根据历史的特点进行。首先,学生应该学会划分历史中的不同时间段,以时间前后的形式组织每个时期发生的事情,形成一个时间思维。其次,历史是不能评判正确和错误的,针对这一特点,学生可以首先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提出自己的问题,然后在学习中,通过学习课本,利用平时学习的一些资料,在大脑中产生思路。例如,在学习“辛亥革命”的时候,在本节课内容的研究中,有必要弄清楚辛亥革命与同一时期大清国的其他抗争之间的关系,因为历史是一直在发展的,只有搞清楚同一时间发生的所有事情,学生才能理解自己所学到和发现的东西。
结语
总之,高中历史教授环节的有效性,对于学生的学习和不断成长具有促进的作用。高中的老师应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具备。不断改善自己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学习。
作者:王学渊 单位: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屯字中学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篇2
中华文明历经了五千年的长期发展,其中许多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都对如今社会文明发展有着现实意义,世界历史也在长河里不断沉淀积累,对外国历史的学习也不宜松懈。在我国,历史教育从来都是教育教学中的重点之一。早在唐代,就有著名历史学家刘知几说过历史教育是“国家教育之要道”,点出历史教育的重要性。对学生个人而言,历史学习有利于统筹掌握中外古今发展概念的学习能力,帮助学生养成健全的人格,对整个国家和民族而言,学习历史有利于从中汲取经验,取长补短,壮大民族意识和实现爱国意识的崛起。对整个人类而言,学习历史也有利于人类文明的传播。在如今的高中教育中,历史教育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历史学科不仅作为一门高考科目,对历史知识进行学习更是对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对培养全面型人才也有着重要意义。历史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但在如今的高中历史教育中,往往忽视历史知识深入探究和学习的重要性,学校和教师进行历史教学只是为了帮助学生应对高考和成绩分数,这就与素质教育的工作目标相违背,很不利于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和思辨能力的养成。高中历史教育必须进行改革与革新,提高学生对历史教育的关注度和学习程度,这就需要学生养成对历史知识的思辨能力。如何在高中历史的教育中加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帮助学生养成思辨能力,本文就对此进行探索和研究。
一、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必要性
历史作为基础教育课程中的重点科目,学习历史可以帮助学生提高个人能力,培养健全的人格,还起着帮助学生贯通古今、经世致用的作用。忘记历史等于忘记过去,可见历史的学习非常重要。目前高中历史教师常常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来说难免总会感到过于生硬,这会让课堂的效率低下,不利于学生的思辨能力的养成和之后的历史学习。本文就对针对高中历史教学的措施进行探讨,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养成思辨能力,为之后的历史学习打基础。思辨能力就是思考辨析能力,将思辨能力放进历史学习中,就是要对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进行层次清晰的剖析,能清楚准确地说明其中蕴涵的背景内容和原因。历史学习的思辨能力是一种能力的结合而产生的思想范围,它能让学生对一件事情进行一分为二的联结,对问题能做到从头展开分析并且可以快速找到答案,对一个历史人物也能做到客观评价。新课程改革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格外看重,对学生的核心素质培养更是重中之重。思辨能力作为高素质人才必备的能力之一,也是学生在成长发展过程中培养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在历史教育教学中,养成学生的思辨能力有利于学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客观评价和学习,对培养学生历史学习的素养有着重要意义。反过来,学习历史知识对学生养成思辨能力也有着很多好处,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古今中外的历史知识,培养人文素养,还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传统的历史教学方式阻碍学生思辨能力的养成
在以前的高中历史课堂中,历史教师采用的是传统的机械式教学方法教授学生如何进行历史知识学习,但这些填鸭式教育方法很容易让学生对学习历史产生枯燥感,在课堂上不易集中精神学习,更不用说学习的效率了。这也不利于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和主动探究,更别说让学生对历史学习感兴趣,或者爱上历史学习了。在以往的传统高中历史教育中,通常是以教师为主体进行教学,这就限制了学生的历史学习思维,如果教师讲述什么内容,学生就听讲什么内容,这很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历史学习习惯。在之前的高中历史课堂上,还有一种不良现象,即教师和学生仅仅是为了提高历史成绩分数而进行历史知识的学习、在历史课堂上,教师只教授历史教育大纲上要求的历史知识,学生也只学习高考内容中要求的历史内容,教学效果不理想,这就与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所强调的提高学生思辨能力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的理念相违背,单纯为了应试教育和提高成绩分数而进行历史教学不是教育工作的最终目的。
(二)繁杂的历史教育内容阻碍学生思辨能力的养成
由于高中历史这一科目包括大量历史知识,还有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背景、过程、意义和众多历史人物等,这种乏味又繁多的文字叙述,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容易引起学生对历史学习的逆反心理,甚至导致学生对历史学习失去信心。由于高中生的课业压力在逐渐增大,再加上高中生还要面临高考和升学压力,越来越多的学生对学习历史知识而主动思考的兴趣逐渐减少,所以学生认为高中历史学习是无聊枯燥的课程。再加上部分历史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缺少趣味性和娱乐性,难以起到减少学生的学业压力的作用,甚至会无形中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导致学生不愿意主动进行思考和辨析,阻碍学生养成思辨能力更导致了高中历史课堂的效率低下。
(三)课后作业模式单一又烦琐,阻碍学生思辨能力的养成
在之前的高中历史课堂上,历史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往往都是对该节课所讲述的历史知识内容进行背诵,默写和完成相关习题等。这些作业通常不需要学生多加思考或者深入研究,却也耗费学生时间和精力,教师设置课后背诵作业的目的肯定是巩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熟练掌握程度,但对繁多的历史知识内容进行机械式的背诵默写只会让学生感到更加枯燥和厌烦,往往会减弱学习效果和教学效果。而且这种背诵作业的方式只会让学生“死读书,读死书”,不会促使学生对知识进行主动思考和辨析,将阻碍学生辨析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养成。
三、如何帮助学生养成对高中历史的思辨能力
(一)改善高中历史教学方式方法
国家最近的高中历史教育相关政策表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要转变教师的地位,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开设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历史教师应格外关注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状况近况,让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进步,超越自己。这就对高中历史教师的教育方式提出了新要求,首先历史教师要在以学生为主体地位的基础上,注意到学生之间不同的差异,根据学生之间不同的学习情况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制定相对应的学习计划和目标,制定合理且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高中历史课堂进行学习的机会,都能实现思辨能力的提高。历史教师还可以特别关注学生对历史学习的需求,在学生需求的基础上充分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兴趣,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并乐于参与历史课堂。在高中历史课堂中,教师要特别明确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而不是以教师为中心来进行教学活动,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需求,而不是一味地为了提高历史成绩分数而进行历史教学活动,要积极听取学生对历史课堂的意见和建议,而不是为了应付教学任务进行课堂活动。教师要明确高中历史课堂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对高中历史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思考和辨析,帮助学生思辨能力的养成,让学生体会到历史的魅力和乐趣。例如,在教授“发达的农业”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改变传统的历史教学方式,改为将知识内容变为设置问题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对知识进行自主归纳,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并解答,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拓展学生对历史学习的思维。教师还可以设置小组的形式,让学生对答案进行讨论和研究。在与小组成员的讨论中,学生更有信心说出自己的看法和思考内容,也有更多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以此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进行历史教学,让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充分给学生提供表达想法的机会和舞台,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改变以往学生对高中历史学习格外枯燥烦躁的刻板印象,让学生主动对历史知识进行接收和接纳,活跃历史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在高中历史学习的思辨能力。
(二)合理设置高中历史教学内容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可以通过安排合理的历史学习内容,特别是安排与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能力相符合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内容丰富的高中历史知识,拓展学生对历史学习的思维,增强高中历史教学效果,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效率。教育部门可以在对高中历史教材的编辑设置上,多采用鲜艳的彩色图画形式来丰富知识内容。历史教师可以开展更加丰富的课堂活动和更加合理的历史教学活动。例如,设置历史知识竞赛活动来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对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兴趣。同样,历史教师可以将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体现在开展课堂活动中。由于学生的学业压力较大和对历史学习的心理负担沉重,经常有学生会因为历史知识过多而导致出现思维混乱,概念混淆等错误,历史教师应理解这类现象并积极帮助学生进行改正和解决。由此历史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等网络媒介的方式,为学生通过播放图片、视频等相关资料,通过声音,图像等方式加深学生对该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等知识的印象,让学生更加活跃地进行历史学习活动,进而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更加适合自己排解学业压力的历史学习方法。高中历史教师可以合理安排历史教学内容,适当增加课堂活动的丰富性,提升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例如,在教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时,历史教师就可以通过设置知识竞赛的形式,对学习关于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相关知识通过设置问答形式或小组竞赛的积分方式,激发学生对相关知识学习和掌握的兴趣,将学生进行分组,看哪个小组对相关知识掌握得更多,通过小组之间的良性竞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斗志,将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和能力略差的学生分为一组,这样也可以通过学生的帮助来进行学习,缩小差距。这样,学生不仅在高中历史课堂上,就连学习生活中,也都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之间互相帮助,收获了友谊也收获了知识,大家都希望自己所在的小组能夺得第一名,这样无形中也养成了一种良性竞争的氛围,调动学生对历史知识学习的主动性,更加积极地学习高中历史课程,利于之后的学习。由此在不断的历史知识竞赛中,锻炼学生对历史学习的思维能力,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内容的理解,达到了一举多得的效果,历史课堂上良好的学习氛围也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进行主动思考和辨析,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也会有效提高,也提高了学生的思辨能力。
(三)改善课后作业布置形式和内容
历史教师应明确历史作业的布置目的不是让学生单纯对课堂所讲内容进行记忆和背诵,而是要对知识内容有自己的思考和客观判断,历史教师应为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而不断努力,让学生明白学习历史知识的目的不是应付高考和考试,而是真正地为自己的身心素质发展在打基础,从历史的学习中汲取经验,为自己的发展学习,甚至为了国家和民族学习。高中历史教师可以设置课后作业的形式,可以从背诵默写知识内容变为对知识设置问题,让学生进行自主思考,通过问题让学生拓展历史学习思维,运用自己的思辨能力解答,将学生的兴趣和对历史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例如,在教学历史必修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制作思维导图,厘清思路,如不同时期不同的政治形势等,并在导图中写出背景、目的、含义、权利和义务等,让学生在学习和巩固时可以有一个清晰的思维导图方便复习和学习,最后让学生在思维导图完成后再进行补充和拓展,发现宗法制和分封制之间的关系。由此让学生课后对知识内容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增强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积极性。
四、结语
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目标要求学生具备必要的思辨能力,也要求学生不仅学会知识,更会学会如何学习。历史学习的过程任重而道远,而历史学习又是一个人成长和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步骤,对之后的人生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高中历史教师应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教学,合理安排历史教学知识内容,丰富历史课堂教学活动,并改善课后作业内容等方式方法。在教会学生历史知识的同时,也教会学生如何进行自主思考,提高客观评价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辨能力,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效率。
作者:杨杰 单位:甘肃省天水市武山县第三高级中学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篇3
高中历史教学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我国恢宏壮阔的几千年历史,还要让学生通过历史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作为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应该秉承立德树人的教育原则,在引导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辩证地看待历史,用发展的观念去理解历史。为了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教师还需要合理考虑学生的学习诉求,从学生的角度设计历史教学任务,进而提升学生的认知高度。
一、树立正确价值导向,辩证看待历史事实
对历史上所发生的事件,课本中的只言片语是很难描述清楚的。课文内容只是对事件进行客观阐述,并没有加入过多的个人情感。但是,这样的客观叙述对于阅读者而言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因为他们不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从而出现一些错误判断。殊不知,对于历史本身而言,并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如果历史教学不能让学生辩证地、全方位地认识历史,那必然不能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因此,作为历史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引导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事实。例如,对君主专制这一个知识点的学习,长达千年的君主专制几乎占据了中国历史的大半江山,有的学生通过学习可能会认为君主专制是落后的制度,它不仅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还起到了阻碍的作用。因此,在完成了君主专制相关内容的学习之后便得出结论:君主专制的时间过长,导致中西方差距在近现代越来越大。但是,如果能够从当时的社会背景、社会经济状态、君主专制之前的制度表现等各个角度进行分析就会发现,君主专制可能不是最好的制度,但是在我国古代却是最恰当的制度。这不仅是地主阶级发展的需要,还是经济发展、国家统一的需要。因此,作为历史教师,在对这一知识点的讲解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只有做到了辩证看待,才能在学习历史事实、了解重要人物事迹的过程中做出正确的判断,才能真正发挥历史对人的正面引导作用,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用全局观来看待历史人物,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辩证看待历史是学习历史的前提,这一点在高中历史学习中十分重要。只有辩证看待历史,将辩证思维融入日常生活中去,养成全面看待事物的良好思维习惯,才能获得更长远的发展。
二、合理引导学生诉求,关注学生认知发展
在当今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在为人们带来了极大便利的同时,也给广大学生带来了极大的信息冲击。对于一些历史知识,网络上的言论更是五花八门。面对这样的情况,有些学生可能就会出现偏激排外或者盲目自信的情况。因此,作为历史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到一定量的历史事实,也应该关注学生的思想认知发展,了解学生的诉求。如果学生出现了不良的想法,教师要及时加以指正,从而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例如,在学习中西方社会制度的相关内容时,此时如果学生仅从单方面去认识这两种制度,就很容易出现两个极端。一个认为西方的资本主义制度是最好的制度,盲目崇拜;另一个则认为资本主义没有可取之处,认为社会主义制度是最完美的制度,盲目自信。事实上,这两种认识都是不妥当的。作为教师,如果学生出现这样的认识,就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活动,从立德树人的角度对学生的思想认知进行有效引导。教师可以从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制度开始,明白社会制度的形成往往是历史的必然。对于西方国家而言,资本主义制度延续了百年之久,说明这一制度是有优越性的;对于我们国家来说,长期的社会实践告诉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最好的制度,而我们也正在不断探索新的发展路径,正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这样,学生才能对“制度”产生正确的价值判断,进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拥有正确的文明史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从学生认知的角度来看,他们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判断力,能够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但这样的价值判断正确与否尚待商榷。面对学生出现的一些思维、认知误区,作为历史教师,则应合理引导学生诉求,针对一些不当认知及时加以矫正。相信通过这样的历史教学,学生的思想道德架构会更加完善。
三、充分进行教学实践,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要想在历史教学中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明确价值认知,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我们学习历史的目的不是看别人的人生,而是要从历史中吸取前人的教训,学习前人的智慧。我们回顾历史,是因为我们需要这些宝贵的经验,这是我们的根,但是,我们更要立足当下,看向未来。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要想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就要转变学生的观念,带领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汲取历史营养,推动社会发展。例如,在学习希腊的民主政治相关内容时,课文已经对这一政治制度进行了十分详细的阐述,但是,学生仅通过文字描述很难真正去理解这样的政治制度。此时,教师就可以通过查阅资料,搜集素材为学生展示比课本内容更加详细的介绍,让学生有机会深入了解希腊的民主政治。除此之外,教师还要让学生明白民主政治在当时重要的社会价值。另外,教师还可以在班上开展一次民主政治模拟活动,随后再选择更具表现力的组合,在课堂上进行民主政治的展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可以联系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对希腊的民主政治进行更深层次的解读,形成相对完善的政治观念。总而言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如果不能引导学生从现实的角度对历史事实进行理解,让学生仅仅依靠死记硬背学习历史知识,那么学生学到的知识也必然是死板的、缺乏活力的、没有实际作用的。所以,教师要让学生了解历史的魅力,对学生的思维产生正面影响,这样,立德树人才会有明显效果。四、积极进行课外拓展,提高学生认知高度如果想在历史课堂中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教师还需要进行课外拓展,引导学生学习到更加丰富的历史知识。这样,才能让学生客观评价历史事实。不论是由教师主导的历史拓展学习,还是由学生自发开展的历史学习,学生应该搜集大量的历史材料,用事实说话。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提升搜集资料、整理资料、提取有效资料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在教学鸦片战争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在完成基础性教学以后进行兴趣小组建设。教师发布学习任务,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有关鸦片战争的资料,尽可能做到详细,有可参考性。除此以外,学生还要根据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对鸦片战争进行客观评价,争取从不同角度认识这场战争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小组合作,学生不仅可以正确认识历史事实,还能结合时代背景正确认识鸦片战争,形成正确的战争观念,对历史产生的独特理解,对这一门课程有更深的认知,进而培养家国情怀。可见,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要想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教师还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让学生主动学习到更加丰富的历史知识,提高自己的历史认知。而借此机会开展的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等,则可以有选择地渗入教学中去。当教师能够从容地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目标之一时,就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受到事实的熏陶,受到历史上重大人物和重大事件的影响,最后再加上学生自身的理性判断,自然就能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总而言之,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今天,历史虚无主义绝不可取,但如果过度重视历史而不愿面向未来则很可能出现原地踏步、无法前进的情况,阻碍了社会向前发展。因此,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高中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不仅要认识到历史事实,更要在接下来的学习与生活中能够树立更加远大的理想,在历史的鞭策中不断成长。如此,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才能真正实现。
作者:徐慧 单位:甘肃省定西市岷县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