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篇互联网金融发展研究3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近年来我国在网络、科技等方面加大了研发的力度,由此推动了网络技术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互联网金融也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互联网金融相对其他金融产业有着极其明显的优势,如覆盖范围广、办事效率高、运作成本低等,因此,被大众所欢迎并被广泛应用到人们的生活中。虽然互联网金融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多益处,但也为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和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要想在金融竞争中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就必须以积极的态度接受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变化,不断完善商业银行的传统服务模式和运营模式,与互联网金融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1互联网金融概述
1.1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
互联网金融在我国虽然起步晚,但是发展迅速,主要呈现以下三方面特征:其一,用户数量暴增。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进步,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使用互联网;其二,业务种类不断增加。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互联网金融平台可以提供形式多样的金融服务项目,诸如理财产品、线上交易、面向个人和企业的小额贷款等。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对于客户群体来讲,改变了其传统的思维模式和理财理念,为客户提供了更多选择。对于互联网金融平台来讲,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全面掌握客户相关征信信息和资产信息,在为客户提供优质金融服务的同时,最大程度地规避潜在风险;其三,交易成本降低。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传统的线下业务转移至线上,一方面,诸如线下客户需支付的工本费、咨询费等相关费用、银行维持物理网点运营所需的相关费用等,都得到节省;另一方面,线上业务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业务的申请审批流程,大大提高了业务办理效率。
1.2互联网金融的主要特点
第一,解决交易信息不对称。互联网金融主要利用社交网络在网络上进行经营和信息传播,公司或者个人的信息都能与其他的主体产生关联。对于交易双方来说,他们可以利用互联网收集信息,方便更详细的了解公司或个人的信用状况、经济状况等其他信息,避免双方交易前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交易过程中不断出现问题。第二,操作更加便利。互联网金融主要利用第三方支付平台,如第三方平台所绑定的银行卡、信用卡进行交易,用户可以随时随地的使用手机或者电脑进行交易,只需要在网络平台输入账号、密码,或者进行面部识别或者指纹识别,而不用去往银行的各个网点,这种操作方式节省了用户的时间,让用户随时随地实现资金等业务交易,给用户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第三,普及度高。商业银行的服务模式完全区别于互联网金融的服务模式,很多的金融服务只针对大型公司或者高收入人群而展开,这样无形中限制了部门中小型企业和非高收入人群不能享受商业银行所带来的特定金融服务。而对于互联网金融来讲,只需要公司或个人利用移动终端网络、计算机网络,便可以享受到更广泛、更便利的金融服务,能够加大金融服务的准入范围,促使某些金融服务不只是由少数群体管控,任何层级、收入的人群都能够利用互联网金融技术,从而加入至金融服务当中。
2互联网金融模式分析
2.1支付模式
第三方支付在人们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已经成为一种不可缺少的支付模式,这不仅说明互联网技术覆盖了越来越多的生活场景,也说明人们的消费水平和消费模式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第三方支付模式的出现与推广,可以说明互联网信息技术与支付行业进行了有效的融合,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就目前来看,我国在第三方支付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极为显著,在世界范围内都处于领先地位,无论是发展高度还是发展范围前所未有。据权威调查显示,我国每年有超过10万亿元的人民币通过网络支付进行交易,实际生活中的第三方支付或在线支付也越来越常见。但这并不是第三方支付发展的尽头,在科学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共同影响之下,第三方技术还会继续向前发展,整体上体现出多元化、移动化的特征。传统商业模式下,支付模式被垄断的问题因为第三方支付的出现而被打破,并在短时间内吸引了大量的用户,抢占了原本属于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
2.2理财模式
近些年来,理财逐渐走进社会大众的视野,这是由于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物质水平都因为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而有所提升,理财意识也随之提升。除此之外,互联网平台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加丰富的理财模式,这就给传统商业银行的投资理财业务带来了挑战,明显分散了商业银行在投资理财方面的优势。相对于传统的商业银行而言,互联网理财模式更有利于闲散资金,更多的是将目光集中于闲散投资者之上,并利用动态化的管理方式提高了理财资金的流动性。利率是人们最关心的内容,因其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而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利率明显高于传统商业银行,致使商业银行的投资客户群体严重分流。除此之外,商业银行的负债模块也因为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发展而受到了一定的影响,用户会通过整合活期存款的方式形成货币资金,致使商业银行的负债不断降低。
2.3融资模式
互联网金融不仅对传统的商业银行造成了冲击,也对金融业务和金融模式进行了创新与改革。众筹、电子商务融资等,都是互联网金融创新的重要表现。电子商务金融模式具备多元化的特征,且有一定的代表性。传统股权融资也正是因为众筹和电子商务融资的出现才赢得了全新的发展机遇,且在支付平台、物流平台和社交平台之上拥有了雄厚的基础和充足的后备条件。另外,可以利用大数据所提供的信息评估风险,维护融资投资的安全性。总的来说,网络金融模式具备极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3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业务的影响
3.1导致商业银行客户流失
互联网金融秉持客户第一的理念,借助大数据,进行海量的客户信息收集与分析,进行客户侧写,分析客户特点和需求,借助网络平台,有针对性地向客户群体推送不同的金融服务产品。例如,互联网金融以其方便快捷等特性,吸引客户将资金从商业银行转移至互联网金融平台,在互联网金融平台,客户的资金存取便捷,方便购买理财,利率更高;又如,互联网金融平台利用其网络优势,吸引大量中小企业和个人选择互联网金融平台申请贷款等业务,相比于传统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平台不仅降低了融资难度,更降低了放贷风险。大量的客户和资金从传统商业银行流失,影响商业银行业务的正常开展,使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中的地位岌岌可危。
3.2对商业银行的支付业务带来威胁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一种由第三方支付服务产生的新模式,给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支付服务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威胁。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的支付手段主要指的是以移动支付技术作为基础,通过移动通信设备、无线通信技术等手段来实现对货币的价值转移和清偿债权人之间的债务关系。互联网金融进一步地加速了金融脱媒,使得商业银行的支付和服务中介职责变得更加边缘化,并导致其他中间业务也被替换。根据数据统计,在小额支付这个领域,第三方支付的比例要远远超出商业性银行的支付。尤其是互联网支付向移动终端的转变,更为发展互联网金融提供了巨大的驱动和支持。我国商业银行支付服务模式正在遭遇着严峻的考验。
3.3影响商业银行的存款业务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金融平台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互联网金融的用户数量不断增加,资金也在不断的攀升。与此同时,互联网金融在基金、理财方面也不断地创新发展,这对商业银行的存款业务来说无疑又是一次巨大的冲击。互联网金融通过技术上的革新,将用户的支付和资产增值结合在一起,为用户的理财和消费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值得引起注意的一点是,目前我国在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上缺乏有效的监管体系,所以对互联网金融的管理上还存在着很大的漏洞,这样一来,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在竞争的过程中占据着更大的优势。除此之外,在互联网企业办理存款业务的过程中,省去了商业银行传统的准备金及利息支出的环节,这也是互联网金融的优势之一。
4互联网金融发展下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
4.1加快网点转型,提升金融服务质量
面对互联网金融所带来的挑战和冲击,商业银行首要做的就是转变自身理念,向互联网金融学习,以客户为第一位,尽可能的满足客户需求、满足市场需求,商业银行再也不是传统金融市场里的龙头老大,想要在当下的金融市场中生存,必须做出质的改变。其中一项重点内容就是网点转型。首先,网点转型的思想要传达到每位网点工作人员,在保证日常工作稳定进行的同时,大家能够积极参与转型工作,促进转型成功;其次,加快流程整合,完善网点服务,将更多业务下放到基层网点开展,同时完善基层网点软件操作系统、提升人员素质,提升基层网点的整体实力;最后,深化公私联动,带动业务转型,通过客户互相介绍,为理财、贷款等业务带来新客户,同时,商业银行也应将借贷项目拓宽到个人和中小企业,不能局限于大型企业,尽量简化流程、提高效率,向互联网金融平台的服务质量看齐。
4.2开展业务创新,简化业务流程
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模式单一、手续烦琐,无力应对互联网金融的挑战,基于此,商业银行应从四方面着手。其一,简化业务流程,降低融资成本与难度,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率。其二,推出新的金融服务;针对不同人群需求,找寻市场切入点,积极研究推广新产品,例如针对在校学生,可以与学校开展合作,推广校园卡金融服务,针对电商平台,可以积极开展合作,收取相关手续费用。其三,在互联网金融的大背景下,利率逐渐市场化,商业银行应密切关注利率变化,注意其对金融产品的影响,不断调整本行推出的金融服务,最大限度保证客户的权益。其四,商业银行还应积极开展电子银行建设以及自助渠道建設,增加客户黏性、拓展业务渠道,进而保证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中的地位。
4.3加强数据分析,培养互联网人才
互联网金融平台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实现对客户信息的收集与分析,进行用户侧写,明确用户需求,进行相关服务推广,同时,可以借助用户数据分析,全面评估用户的信用情况和资产情况,将信贷风险控制在最小范围内。相比于互联网金融平台,传统商业银行在该方面有所欠缺,但商业银行应针对此,制定相关发展战略,凭借自身的客户群、资金、人员组织等优势,积极建设相关的互联网业务平台,挖掘分析客户信息,一方面,可以针对不同客户群,推广不同类型金融服务,吸引更多用户的同时增加用户黏性;另一方面,可以极大地降低双方的信贷风险,保护双方利益。这一切的实现,都是建立在有充分的互联网人才储备基础之上的,因此,商业银行内部需要抓紧培养互联网人才,可以与相关院校签订人才输送协议,或者聘请相关专家开展专项培训,提升员工网络技能和专业素质。
4.4加强与互联网金融企业合作
互联网金融时代下,为了应对互联网金融带来的挑战,商业银行可以考虑与互联网金融企业开展合作。商业银行可以与第三方支付公司接洽,开展合作,进行用户数据挖掘与分析,有效推广自己的金融服务;可以与互联网金融平台进行用户信息共享,尤其在贷款业务方面,最大程度地规避信贷业务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加强与行业协会的合作,互联网金融尚处在发展初期,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和漏洞,可能带来一定的市场风险,因而要加强自身的监管能力,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尽可能满足市场要求,实现长远发展。
5结语
我国金融行业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正朝着好的发展方向迈进,逐步实现了金融业向智能化、科技化、高效率、低风险的全面性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的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不断探索新的业务形式,商业银行必须充分利用互联网金融带来的便利,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不断完善自身的服务模式和运营模式,携手互联网金融相互促进,一同向长期稳定的方向发展、成长。
作者:倪国红 单位:中共铜陵市委党校
互联网金融发展篇2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以其高效便捷的特点和低成本、易覆盖的优势,在我国金融市场上展示出了强劲的发展动力,对传统金融运营模式产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影响。然而,互联网金融无序发展也带来巨大金融安全风险。因此,研究互联网金融对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传统金融产业风险承担影响,对于金融产业的长期稳定和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谢平(2012)提出,以互联网现代信息技术为载体的“第三种融资模式”就是互联网金融。郑联盛(2014)认为,互联网金融风险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引导传统金融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在功能、服务、产品等进行创新升级;另一方面,也强化了风险的内在关联性。郑志来(2015)基于互联网对零售业的影响视角,分析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路径;沈悦(2015)基于技术溢出理论,实证分析互联网的技术溢出效应,以及互联网对商业银行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与以前的研究和讨论相比,关于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关系和影响研究更多,而关于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研究则相对较少。本文主要的边际贡献为:利用2007-2019年全国各类银行数据,分析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路径,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利用互联网金融提高商业银行应对风险的相关措施。
一、影响机制分析
互联网金融借助网络和大数据技术,优化了传统商业银行的业务流程。它以网络技术作为基础平台,结合支付方式和资金融通业务,利用第三方支付为手段,在商品收款人和付款人之间提供资金转移的服务。目前,以支付宝、微信为代表的支付平台,准确把握电商和用户对于快捷支付的迫切需求,抢占了我国第三方支付的主要地位,在获得巨大的收益的同时,削弱了传统商业银行的支付媒介功能。互联网金融凭借交易成本低、服务效率高、受众群体广等优势快速发展,对传统商业银行带来巨大冲击。一方面,互联网金融挤占商业银行的存贷款业务以及中间业务,增加同业竞争强度,商业银行为实现利润最大化,往往会抬高资金成本,通过提升理财产品预期收益扩大业务量,从而忽视银行信用风险的增加。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减少了交易成本,商业银行中介地位被淡化。第三方支付减少商业银行的交易成本和交易风险。同时,互联网技术与商业银行的融合,提升了银行的工作效率,节约资源成本,为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业务拓展有着积极影响,降低了商业银行风险承担。基于此,设定基本假设如下:假设1: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提高了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水平。假设2: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降低了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水平。
二、实证研究设计
(一)研究样本选取
本文选择中国36家商业银行2007-2019年度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包括6大国有商业银行、9家股份制银行和21家商业银行。数据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中国人民银行网站和商业银行年报。
(二)变量选取和定义
1.被解释变量
商业银行风险承担为被解释变量(Risk)即银行风险承担的代理变量,主要有不良贷款率、贷款损失准备率、z值、预期违约率、特许权价值等。关于预期违约率的具体数据尚无法获得和计算,因为我国尚未建立健全的违约数据库;特许权价值也不宜选用因为目前数据缺失严重;z值代表破产风险,用银行的资本充足率(CA)与银行资产收益率(RT)之和与资产收益率标准差的比值来表示。通过分析,将不良贷款率(RISK)和Z值(Z-score)作为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代理变量比较合适,商业银行风险承担与不良贷款率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即银行的风险承担将随着风险的增加而增加。Z值与银行承担的风险成反比,与银行系统稳定性成正比关系。
2.解释变量
解释变量为互联网金融发展水平(Fintech),其代理变量为我国第三方互联网支付交易额与我国商业银行资产的比值。
3.控制变量
(1)宏观层面的控制变量。货币政策变量(M)。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广义货币的增长率来反映货币政策,积极的货币政策会使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承担水平增加。宏观经济水平(GDP)。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同比增长率,表示经济发展较好时,信贷质量提高,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承担程度降低。(2)微观层面的控制变量。不良贷款率(RISK),即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和贷款总额之间的比值,利息收入直接被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所影响。商业银行的营业收益,必然会受到不良贷款率的影响。资本充足率(CA),即采用银行的资本与加权风险资产的比值。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越高,其能够承受违约资产的风险能力越大,面临的风险程度体系降低。资产收益率(RT),商业银行的资产收益率可以反映企业收益情况。银行的风险承担水平会受到盈利能力的影响。资产规模(INTA),银行总资产规模的对数。银行资产规模较大,可能会更加重视对风险体系的管理,从而降低商业银行风险承担;但同时资产规模的增加,也会增加风险管理难度,商业银行风险也相对提升。金融发展水平(FI),这里用互联网金融指数来表示金融发展水平。互联网金融指数估计系数的提升,表明互联网金融使中国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提高。
三、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和平稳性
检验表1是样本数据的描述性统计,为保证变量的平稳性,对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显示通过平稳性检验,说明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可进一步进行回归模型分析。
(二)hausman检验
为提高模型的拟合优度,本文进一步使用hausman检验,结果显示chi2(2)=23.43,即,相对于固定效应模型,随机效应模型更优。
(三)回归结果分析
在随机效应模型中,FI=-0.0601说明金融指数上升一个单位,商业银行的风险减少0.0601个单位;由表2可知CA与RT值的显著性不强,所以引入随机效应的平方项,此时FI=0.265,FI2=-0.0213,据随机效应模型可知风险等于-0.0213FI^2+0.265FI,说明风险性影响呈到U形的曲线型关系,存在拐点FI=6.22,即在互联网金融抢占商业银行份额发展的初期,随着金融发展水平上升,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加大,呈正相关关系。但到达拐点6.22后,随着互联网金融发展不断健全优化,商业银行不断创新产品,管理创新,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降低。资本充足率CA的估计系数不显著,说明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对其风险承担的影响不明显。资产收益率RT系数在1%水平下显著为负值,说明银行资产收益率越高,银行的风险承担水平降低,减少了银行的破产风险。资产规模INTA估计系数显示为负,说明银行的资产规模较小时,受到互联网金融的冲击越大,风险承担水平越高。货币政策变量M显著为正,从而论证积极的货币政策会提高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能力,投资时一定要谨慎,不因过度看好市场而盲目投资。宏观经济水平LNGDP的估计系数显示为负,说明如果宏观经济发展乐观时,帮助银行快速发展,银行面临的风险承担水平降低。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引用了36家商业银行相关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引入随机效应模型进行论证分析: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与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水平的关系呈倒U型曲线形。在互联网金融发展初期,水平低,不够成熟时,对商业银行传统的金融体系冲击影响较大,风险承担水平上升,随着互联网金融发展越来越成熟时,抵御风险的能力增强时,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水平也会下降。根据以上结论,提出以下建议:第一,促进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深化融合。传统商业银行应转变经营理念,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促进金融产品、业务、服务等方面的创新,提高商业银行管理效率。第二,建立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风险预警机制,完善监管制度。金融监管部门也应及时识别新金融产品推出和新商业模式及新业务结构出现的风险,对金融监管的法律体系进行完善,加强加严市场准入的管理,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法律制度。
作者:张璐 黄宝慧 单位:池州学院商学院
互联网金融发展篇3
商业银行主要为人们提供存款和贷款业务,而互联网金融出现后,凭借信息技术、数字技术优势,使得传统商业银行垄断竞争的格局发生了变化。互联网金融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会取缔传统的金融产品,而是通过全新的形态加入到市场竞争中,分流传统商业银行的基础存款业务,使得“中间业务”被削减,贷款业务量也呈现出下降趋势,影响了商业银行的金融效率提升。如此看来,商业银行应当顺应互联网金融时代发展潮流,积极转变理念,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来提升金融效率。
1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
1.1金融平台数量激增
互联网金融时代开启后,大量的资金涌入市场,通过互联网和信息技术而实现的资金融通,促进了新型金融业务模式的形成,不同的投资、融资渠道出现,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融资渠道[1]。在新时期科技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互联网金融能够迅速带动普惠金融的发展,掀起一股股金融热潮,使得金融平台的数量在短时间内呈现出激增态势,有助于促进行业的整体服务效率和质量同步提高。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有关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国内的互联网金融平台数量已经突破两万大关,以网络借贷、众筹、融资、支付软件为首的新型平台,总交易额超过了70万亿元。互联网金融平台数量的增长,昭示着国内经济发展水平逐渐提升,满足了大量企业和人群的资金需求,使得传统的金融行业焕发新的活力。
1.2风险监管日益规范
强有力的风险监管措施,能够确保银行业健康发展,可以规避金融业务拓展带来的鉴别、衡量、检查、控制风险,有效控制经济损失。根据银监会发布的报告可以了解到,以网络贷款业务为主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已经锐减至1000余家,过去监管不力,市场鱼龙混杂的局面得到有效控制。互联网金融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迅速吸引了大量的资本,许多资金实力雄厚的企业纷纷涌入市场,开始抢占市场份额,企图在行业饱和之前瓜分“蛋糕”。随着企业数量的激增,风险监管的难度也随之提高,有关部门立即采取措施遏制互联网金融行业的高风险势头,迅速取缔不合规、打擦边球的企业。通过开展专项整治工作,国内的互联网金融行业已由“野蛮生长”阶段迈入了规范化、平稳化发展阶段,在监管条例和规章制度的约束下,市场环境逐渐清朗起来。
1.3三方金融机构兴起
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使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由于中间业务是商业银行的重要盈利业务,其业务量变化将直接影响到商业银行的发展。由于第三方金融机构兴起,通过三方支付平台的金融业务交易金额环比增长了近4倍,通过银行结算的业务量直线下降,三方金融机构的发展步入了巅峰时期[2]。由于资本的积累过于迅速,甚至对传统银行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国家开始加强对三方支付平台的监管,有效遏制了互联网金融肆意扩张的势头,相关业务交易量也出现回落,通过三方支付平台的交易金额环比增长率回落至正常水平。
1.4金融架构深刻变革
在网络金融机构逐渐兴起、发展的当今,互联网金融架构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受到了全球的瞩目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在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管制常态化的当今,金融业的体制变革催生了大量的创新发展机会,众多互联网金融企业迎着新的发展潮流,在惠普政策和良好市场环境的推动下,金融市场架构整体都发生了变革[3]。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架构发生变革之际,金融效率有了明显提升,相关交易结构也发生了全新的变化,由于互联网金融公司没有资本的要求,也无需受到央行的监管和限制,相关业务量不断增长,对资金的需求量也随之递增,间接促进了商业银行的发展,使得金融市场架构在变化中逐渐完善。
2商业银行金融效率提升中存在的问题
2.1缺乏良好服务理念
观、微观、市场三方面进行体现。而一些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忽视了理念更新,长期沿用传统的发展理念,不注重优化服务,导致难以在市场中赢得良好的口碑,不利于扩大业务范围。由于缺乏良好的服务理念,国内的一些商业银行面临业务量锐减的风险,随时会丢失客户,金融效率也会下降,不利于可持续发展[4]。
2.2技术研发陷入停滞
关键技术能够对商业银行的未来发展产生多重影响,也会决定金融效率的上限,是其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推力。有些商业银行没有重视技术研发工作,将全部的精力用于拓展业务,导致难以经受互联网金融的冲击,无法凭借技术优势来实现转型发展,拓展业务也会受限,甚至面临倒闭的危机。以电子银行为代表的全新技术,可以帮助商业银行在遭受互联网金融的冲击时,找到全新的发展方向。而一些商业银行长期依靠电子银行技术来获得新的发展契机,未能注重技术研发,使得相关研发工作处于停滞阶段,不利于拓宽市场和谋求新发展。
2.3风险防控力度不强
如何规避风险是商业银行在发展中必须面对的问题,拥有健全风险预警机制的商业银行,能够在风险来临的第一时间或前期进行筹备,利用有效的解决方案来将风险进行有效转移、规避,使基础业务不受任何风险的影响,经济损失也降至可接受的范围内。但是部分商业银行只注重短期利益,未能考虑到经营发展中的安全性因素,导致风险防控体系存在或大或小的漏洞,难以在风险来临之际进行有效地规避[5]。较弱的风险防控力度,不仅会使商业银行的业务结构发生改变,而且其难以在短时间内摆脱风险带来的消极影响,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2.4缺少专业人才支持
专业人才是商业银行发展的动力源泉,能够决定其在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发展高度。由于部分商业银行的内部组织过于死板,人力资源管理者将全部的精力用于招聘销售类人才,导致内部专业人才比例失衡,金融专业的人才屈指可数,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为了拓展业务,商业银行不得不加大销售类人才的引进力度,但受到互联网金融肆意扩张的影响,管理者无暇顾及专业人才的引进,将全部精力投入到转型发展方面,导致商业银行的金融业务缺少专业人才支持,难以抵御互联网金融的冲击。
3互联网金融下的商业银行金融效率提升策略
3.1转变理念,提升金融服务意识
转变发展理念对于商业银行来说至关重要,不仅可以开发更多的客户,而且能够为业务拓展铺平道路,有助于提高金融效率。为解决缺少良好服务理念的问题,商业银行应当转变发展理念,明确当前市场竞争激烈程度,选择性地扩大客户开发领域,由于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对于传统业务造成影响,因此应提高金融服务意识,将客户的资金需求视作业务的中心,致力于满足客户合理、合规的资金需求,凭借优秀的服务意识来降低外部冲击带来的消极影响。在提升金融服务意识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客户的忠诚度,提供客户满意的服务,理性为客户办理大额投资、风险投资业务,及时提醒客户金融市场变动情况,保护客户的财产安全。针对业务量锐减的问题,商业银行要及时止损,端正服务态度,按照客户的合理要求和建议来整改工作流程,通过科学的方式调查客户的投资意愿,把握其合理的诉求,坚持“裂变式”服务原则,打造良好的商业口碑,运用先进技术来发掘不同的客户群体,以高质量的服务意识吸引更多的客户,满足不同客户的金融服务需求,促进金融效率提升[6]。
3.2提升技术,增加机构融合密度
受到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商业银行大力研发技术,提升组织机构融合密度,利用技术优势来抵御冲击。为解决技术研发陷入停滞的问题,商业银行可以利用现有的资源优势,对比传统技术与先进的互联网金融技术,从而悉知技术差距,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提升传统技术,加大技术研发的投入,增加机构融合密度,确保今后发展不再受技术限制[7]。要全面开展电子银行业务,寻找互联网科技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共同研发符合商业银行发展的新技术,从而在电子银行的基础上,整合技术资源,不断提升技术水平,保证产品和技术的研发能够满足实际的发展需求。除此之外,商业银行要在金融领域进行探索,积极寻找合作伙伴来互通技术资源,在资源共享的同时构建数据库,以深度合作的形式来探索新技术,参考优秀互联网金融企业的组织架构来促进内部机构融合,利用技术优势来促进金融效率提升,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提供服务。
3.3借鉴经验,完善风险防控体系
优秀的发展经验值得借鉴,商业银行应参考行业内典型的风险防控案例,结合自身情况来完善风险防控体系,不断提升风险防控水平。为解决风险防控力度不强的问题,商业银行需要借鉴优秀同行的风险防控经验,认真审视自我风险防控体系,充分发掘其中存在的漏洞和问题,明确银行体系的特殊性质,将金融业务的重视程度上升至战略发展层面,不断完善风险防控体系。在借鉴经验的同时也要看到教训,对互联网金融平台的“爆雷”事件进行细致分析,对传统的流动风险、信用风险进行分级,面对全新的网络风险,也要借鉴其他商业银行的优秀防控经验,将金融效率指标融入风险防控体系之中,提高监控能力,有效规避、转移金融风险。要建立风险联控机制,在风险来临之际,及时发出预警信号,保障相关业务的安全和金融效率的稳定提升[8]。
3.4引进人才,优化人力资源结构
优秀的人才是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适时引进金融专业人才,有助于完善人才配置体系,优化人力资源结构。为解决缺少专业人才的问题,商业银行应该在现有人力资源的基础上,加大金融专业人才、技术人才的引进力度,立足于服务行业,明确高素质人才对于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优化人力资源结构的同时,为商业银行的未来发展提供人才支撑。要密切分析金融效率变动规律,针对中间业务量变化来调整人力资源结构,通过校招和社招相结合的方式来引进专业人才、技术人才,为其提供互联网金融业务拓展平台,使得人尽其才,促进商业银行的业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实现人力资源结构优化。要重视人才培养,针对现有人才开展高质量的培训活动,融合晋升、奖励机制,鼓励内部人员积极参与培训活动,使之在提升专业能力水平的同时,促进部门整体实力提高。还要引进综合管理人才,针对目前金融效率变动情况提出合理的管理建议,进行有效的团队管理,优化人力资源结构,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
4结语
综上所述,互联网金融发展正进入饱和期,金融平台的数量呈现出增长趋势,现阶段的互联网金融风险监管日益规范,第三方金融机构的兴起促进了我国金融架构发生深刻的变化。针对金融效率提升中存在缺乏良好服务理念、技术研发陷入停滞、风险防控力度不强、缺少专业人才支持等问题,商业银行应采取转变理念、提升技术、借鉴经验、引进人才等有效策略,不断提升金融服务意识,助力不同的金融机构融合,促进风险防控体系继续完善,优化人力资源结构,切实提高金融效率,实现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代婉瑞,姚俭.互联网金融与中国商业银行之间的风险溢出效应研究[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20,42(4):375-383.
[2]姚婷,宋良荣.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风险的影响及异质性研究[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20,36(12):53-63.
[3]王百欢.浅析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24):70-71+167.
[4]黎何峥.互联网金融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战略转型问题研究[J].全国流通经济,2020(6):156-157.
[5]金洪飞,李弘基,刘音露.金融科技、银行风险与市场挤出效应[J].财经研究,2020,46(5):52-65.
[6]朴胜任.金融创新对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影响研究[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20(2):39-48.
[7]杨望,徐慧琳,谭小芬,等.金融科技与商业银行效率——基于DEA-Malmquist模型的实证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20(7):56-65.
[8]蔡冬青,许晶晶.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对商业银行盈利的影响实证研究[J].武汉商学院学报,2020,34(6):39-44.
作者:雷金爱 单位:中国人民银行太原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