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篇服装设计人才培养研究3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1服装设计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产教融合还存在一些问题,培养出的人才数量和质量都无法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
1.1学校与企业产教融合理念未达成一致
学校与企业进行深入协作,通过产教融合来培养人才,既可以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也可以为企业发展提供合适的人才,本是一件多赢的事情,却因为校企双方理念不一致,导致产教融合效果不佳。一方面,很多学校领导者认识存在偏差,把产教融合简单的理解为解决学生就业问题的一种方式,而对于如何通过产业融合来培养人才则没有仔细的考虑。在与企业的合作中也下意识的把自身当做产教融合的主体,不能深入的了解企业的真实需求与合理化建议。还有部分学校在校企合作的对象上挑挑拣拣,只与大型企业和国有企业进行合作,而忽略了其他类型的企业。当民营企业或者合资企业有与学校进行协作的意愿时,往往会受到冷落,影响了产教融合深入发展。另一方面,企业具有趋利性的特点,而产教融合必然需要企业投入必要的资源,并且由于人才培养的周期性较长,很多企业不愿意在产教融合中投入精力和资源,无法形成通过产教融合培养人才的理念。
1.2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要求存在偏差
产教融合要求学校人才培养要符合企业发展要求,培养出应用型人才。而现阶段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要求存在偏差。第一,企业参与到产教融合的程度不够,没有深入参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现阶段很多学校与企业开展的产教融合程度还比较浅,大多开展模式都是“学校进行培养后,通过到企业进行实习进行实践”的模式,而在校培养中却多以理论灌输为主,缺乏企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和实践性能力的培养,无法满足企业发展需求,自然培养的人才也无法做到让企业满意。第二,学校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落实不足。目前很多学校通过与企业的深入沟通,已经有意识的设定了人才培养目标,然而在具体实践上却无法落地。部分学校在人才培养上还是采用传统的理论知识传授为主,不重视学生实践水平的提高。而另一部分学校则过于重视实践能力,忽视了理论知识的传授,过犹不及。事实上,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培养出综合性的创新型人才,理论、实践只选其一的人才培养方式显然是不科学的。
1.3学校课程体系与企业发展脱节
完善的课程体系是有效进行产教融合,培养出应用型人才的保证。而现阶段很多学校服装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并不完善,无法满足企业发展需求。一方面,学校课程内容没有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部分学校课程开设遵循学科逻辑,强调学科研究和理论知识,缺少与服装设计岗位有关的实操性内容。而部分学校则与之相反,过度强调学生实操性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科知识的培养,导致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另一方面,很多学校服装设计专业课程存在滞后性,很多知识和理论都是多年前的内容,缺少服装设计行业前沿性的内容,这就导致学生的能力培养与企业发展脱节,培养出的人才无法满足企业需求。
1.4师资力量不足
服装设计专业是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对于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然而,大部分专业老师由于与企业生产、管理脱节,理论水平很高,然而实践经验和实践能力却不足,无法满足人才培养的要求。在校企合作的产教融合实践过程中,本来应该学校教师和企业设计才共同来对学生进行培养,并且双方要不断提升自身能力水平。然而,一方面,学校教师对于实践能力的认识不足,不愿意在繁重的教学任务之后再到企业进行深入的实践学习,提升实践能力的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由于学校与企业的交流不深,企业中经验丰富的设计师也很少能直接到学校进行经验讲授。
2服装设计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改革思路
2.1校企深入协作,建立互利共赢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
建立双赢的产教融合理念是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的前提。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占据了主动的地位,因此产教融合中学校要率先转变思想观念,主动邀请企业对学校进行考察,采用平等、开放的态度听取不同类型服装设计企业意见,在调研服装设计企业具备产教融合的意愿和能力后,充分发挥不同类型企业的特点和优势,进行深入的校企合作。同时,学校可以进入企业进行产教融合的宣传,解答企业在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上的疑问,同时深入了解服装设计岗位需求和岗位特点。在校企双方接洽初期,学校可以采用实习的形式邀请企业参与到产教融合中来,之后再采用合同的形式对产教融合的内容进行规范,既能保障校企双方利益,也能让企业更加安心。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要根据服装设计企业现阶段的实际状况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建立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兼备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在这个过程中,学校、企业、行业专家和政府机构多方的参与和充分交流沟通,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科学性。
2.2建立基于产教融合的课程体系
科学的课程体系是有效进行产教融合的保证。首先,课程体系要与产业价值链对接,课程设置过程中要加强校企合作力度。企业要充分参与到服装设计专业核心课程中来,学校要深入企业去了解服装设计产业发展现状、未来发展趋势,产业人才所需要掌握的技能等,以此为基础进行课程内容建设。其次,要建立三级项目课程体系,三级项目指的是一个周期较短的小项目,其目的是掌握某个环节的知识和技能,也可以是一个大项目分解出的一个组成部分。三级项目要经常进行,形成常规化训练。而二级项目的周期更大,涵盖的知识点更多,通常可以在单科课程学期结束时进行,提升学生对于课程核心知识的掌握能力和实践能力。而一级项目指的是一个内容、体系都比较完整的项目,学生要独自完成从设计规划到实践结果的整个过程。一级项目通常以年度为单位,其项目内容最好是来源于企业的真实案例,例如年度论文设计中对服装设计企业真实情况进行调研,问题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等。三级项目要有机的形成一个整体,第一级项目要掌握的知识点涵盖第二级项目,二级项目涵盖的知识点要包含第三级项目,从而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2.3打造校内外实践创新基地
服装设计是个实操性非常强的专业,其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大量的实践。因此,要通过产教融合培养出服装行业需要的人才,必须要打造校内外实践创新基地。首先,要建立完善的校内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是学生参与课程实践,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而实训基地的打造要具有针对性,由校企双方深入协作后建设。学校要深入调研企业生产、运营流程,实训基地尽量还原产业内标杆企业的生产运营过程,可以引进优秀企业的生产线和先进的智能化设备,通过对企业生产、运营环境的模拟,提高实训所得到的既能与企业岗位的契合度。其次,要丰富校外实习基地。现阶段大多数学校的校外实习就是把学生放到企业去上岗一段时间,对于实习的效果无法把握。因此,学校要与企业进行密切协作,对服装设计专业对口岗位所需要掌握的既能进行岗位分析,之后建立教师、帮带师傅、学生个人和家长多方监督和评价机制,及时掌握学生岗位实践的情况,确保实习的效果。
2.4打造出一支实力雄厚的双师型教师团队
针对学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不足的现状,一方面可以要求服装设计专业教师深入企业进行学习,了解服装设计企业一线的真实状况和企业前沿的设计成果。例如,每位教师每个学期必须有一个月的时间在服装设计企业进行调研和学习。当然,对于教师实践的要求必须与教师的考评机制相结合。目前教师的考评主要与授课为主,因此教师对参与企业实践的积极性不高,因此可以将参与企业实践纳入教师考评内容,并直接与教师的薪酬、年度评选等挂钩,提高教师参与企业实践的动力。另一方面,学校可以聘请经验丰富的企业服装设计人员到学校进行兼职授课,将行业专家们丰富的服装设计实践经验传授给学生。学校要为兼职教师提供必要的薪酬待遇,同时,由于兼职教师没有专业授课经验,可能出现授课技巧不足的问题,因此学校可以对兼职教师的授课技巧进行培训,提升授课效果。
2.5健全产教融合多元化评价机制
学校和企业进行深入的产教融合活动,其根本出发点和动力都是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学校的利益诉求是培养出符合教学目标的人才,而企业的诉求是获得适合企业发展的人才。由于校企双方参与产教融合的目标是不一致的,因此在产教融合实践过程中要从多角度的对双方进行多元化评价,从而获取并改善产教融合效果。首先,学校和企业要建立服装设计专业产教融合内部评价机制。学校的内部评价可以从学生参与的满意程度、应届毕业生进入服装设计企业的就业率、企业的支持力度等角度出发,探究服装设计专业产教融合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企业的内部评价可以从服装设计专业人才招聘的数量和质量的角度进行。其次,要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例如行业协会对服装设计专业产业融合情况进行评估,分析双方在协作中存在的问题,最大程度的保证评价的公平性,促进双方的改进。最后是教育部门要对产教融合状况进行评估,并且建立相关奖励机制,对于因产教融合而培养专业人才、促进就业的校企双方予以奖励,从而激励校企双方产教融合的动力。
3总结
产教深入融合是培养服装设计人才的有效途径,然而,现阶段服装设计专业产教融合中存在一些问题,包括:学校与企业产教融合理念未达成一致;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要求存在偏差;学校课程体系与企业发展脱节;师资力量不足等。而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进行产教融合改革,包括:校企深入协作,建立互利共赢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基于产教融合的课程体系;打造校内外实践创新基地;打造出一支实力雄厚的双师型教师团队;健全产教融合多元化评价机制等。
作者:黄晶晶 单位: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
服装设计人才培养篇2
国家“十三五”规划指出:“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该规划还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我国的服装产业要实现创新,亟需加强对传统服饰文化的研究和设计的创新,以及对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和原创设计人才的培养。目前,北京服装学院开设了“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抢救传承与设计创新”博士人才培养项目,还建立了包括本科、硕士学位为一体的中国传统服饰抢救传承与设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对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国家文化形象传播做了有益探索[1]。
一、服装与服饰设计教育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问题
大数据成为现代创新所需的基础资源之一,对技术创新和社会变革起到关键支撑作用。随着数据红利涌现,国际服装设计资源泛滥,大量国外服装服饰品牌布局中国市场,占据了高端市场的位置。我国服装品牌模仿西方品牌,服装设计和产业多受西方的影响,无法体现中国特色的服装文化,服装服饰产品的文化含量较低、原创性匮乏。要想改变这一局面,高校需要重新审视当前的社会和市场的需求,变革当前的服装设计教育,将培养具有本国特色的、有原创性的创新设计人才作为设计教育的重点。当前我国的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教学,在理论课程体系上大多以西方为主导,设置西洋服装史、服装立体裁剪等课程。学生接收到的大多是来自西方的服装历史文化、服装形制、服装装饰和服装造型手段,导致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服装文化部分的研究不够深入甚至不了解,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基础理论知识的储备不足。学生的设计理念也多受西方服装的影响,忽略了本国传统的服饰文化元素,设计作品没有本国特色,甚至是简单地抄袭和模仿西方服装设计。在教学方法上,缺乏理论课程与设计课程间的联动和拓展,缺少对学生系统性设计思维和创意理念的培养;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知识点相对比较孤立,忽略了传统服饰文化元素的横向和纵向发展,没有真正做到服装史论知识与设计实践间的互相贯连、相互影响。
二、在本科教学中探索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创新设计教育的新方式
我国有着深厚的服饰文化,包括精湛的服饰手工技艺、精致的丝绸染整工艺、华丽的锦缎织造工艺等。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设计,必将成为纺织服装产业的未来创新设计方向和发展趋势。而中国传统服饰文化需要融入当代生活,进行当代运用与创新,为服装产业提供设计创新,提高我国服装品牌的国际竞争力,赋予传统服饰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2]。
(一)教育目标和理念
服装设计本科教学的特色体现在教育目标上,即培养具有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情怀和国际时尚设计视野的复合型创新设计人才。通过教育,培养学生以传统服饰文化为载体,结合现代设计,设计出有本国特色的服装作品,从而打造具有本国特色的服装文化。将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知识讲授给学生,既使学生掌握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的理论知识和技艺方法,同时又把学生带到服装设计的前沿,实现传统服饰文化与服装产业创新设计发展的对接,打造有文化内涵、本国特色的时尚产品。
(二)多元教学团队
教学团队由服装设计资深和优秀的专业教师、行业内外兼职教授或专家、民族服饰手工艺人或匠人、丝绸博物馆的专业人士和行业内优秀的一线设计师组成,建立合理的教学梯队,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以双师型教师团队的授课模式为主,整合教学资源和产业优势,特别是大量一线服饰手工艺人和设计师参与教学,可以让学生充分掌握传统服饰文化并紧跟行业动态,实现服装设计人才培养和企业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同时,在课程中充分利用浙江服装产业基础,以市场为导向,紧跟行业发展趋势,开展产学研,既可以使服装设计本科的教学结构更为合理,也使学生更符合市场和行业的需求,扩大就业优势。
三、构建传统服饰文化传承与创新设计的人才培养路径
(一)形成以创意设计思维培养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
传统服饰文化资源的优势并不能直接转化为我国服饰文化和服装品牌参与国际竞争的优势。设计师需要提升服饰品牌的文化底蕴,提高服装设计的原创性,合理利用我国深厚的传统服饰文化,与当代设计和生活方式相结合,不断加以创新,推出富有中国特色、时代特色的服饰产品,打造本国服装服饰品牌。对于服装本科教育而言,要想培养具有文化传承与创新设计能力的人才,对学生系统性思维和创意观念的培养至关重要。在理论课程体系中,教师可以穿插设计思维训练和流行趋势分析环节,让学生在低年级就养成原创设计的习惯。要求学生自由组合成小组,选定传统服饰研究专题,进行广泛的资料收集。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资料进行归纳和梳理,对传统服饰造型、结构、色彩、材料、纹样及其文化内涵进行分析和讨论,以此加深对传统服饰元素的理解,感悟传统服饰内在的文化和精髓[3]。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从西方与东方、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方向展开创意设计,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和创意理念,提高学生原创设计的主动性。
(二)整合贯通式课程体系的特点和内容
传统设计教育往往按照先理论课程、后设计实践课程的顺序安排教学,学生很难将理论类课程中所学的知识应用在设计实践课程中,容易形成碎片化的理论知识和设计思维。教师需要整合模式教学,按照加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研究的思路,从服装设计史论类课程入手,兼顾专业课程现状,把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知识、当代前沿设计有机地结合,构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课程群,形成一个史论课和专业课的课程循环,加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知识的研究和传承创新。教师需要将史论课程体系和设计课程体系中的相关教学内容进行连接,从服饰美学和服装消费行为的角度出发,研究中国传统优秀服饰文化如何演绎当下。同时结合当代设计、生活方式,为服装设计提供创新创意路径,为服装产业提供原创设计作品,赋予当代服装设计创新力量。在课程设置上,教师要将中外服装史、民族服饰文化、中国传统服饰工艺、中国传统服饰装饰艺术以及服装创意设计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完整的以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为主导的服装设计史论类课程,提升学生对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掌握水平,为后续的设计类课程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提供丰富的设计元素。
(三)营造系统创新的教学环境
“教育”最深的意义是“开导”和“引出”,也就是将受教育者从蒙昧导向智慧,把一个人内在的精华天分“导引”出来,让每个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4]。在当代设计教育中,应开展以培养学生创意设计思维为主导的教学,采用教师引导的方式参与教学,学生以个人和团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头脑风暴和创作设计,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自主的创造性思维;并引入企业设计项目,营造系统创新的教学环境。首先,必须改变学生学习传统服饰文化知识的盲目性,通过邀请资深专业人士来举办讲座,向学生传达服装产业对设计人才的要求,让学生了解自身学习目的,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服饰文化知识的欲望。例如,服饰手工艺就是代表性课程,通过邀请民间手工艺人和匠人来学校讲学,以及安排学生对相关企业、相关工艺进行实地调研,参观相关设计工作室、博物馆等直观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真正了解民族服饰手工艺,以此提高学生学习民族服饰手工艺的热情和兴趣,激发学生以传统服饰手工艺作为灵感的传承与创新设计。其次,重视与产业的联系,并将这种教学方法贯穿于具体课程中。例如,在中国传统服饰艺术课程中,学生还原传统制作工艺,借此参透传统服饰手法的精髓,并通过提取元素结合设计思维和创新理念,把传统文化融入当代人们生活,并按照企业的实际需求设置作业命题。之后,对创新设计的时装专集做静态展示,邀请企业人士来参观,形成企业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一方面,让学生的设计作品贴近企业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让学生充分体会创新设计乐趣及成就感,让史论课程学习更具有实效性,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服装史论的热情,并在史论类课程的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结语综上所述,由于服装设计专业的创新性与时效性,要求服装本科教学必须从强化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研究着手,不断加强设计思维和创新观念环节的教学,完善教学体系,才能真正做到适应市场的需求。而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设计教学效果,必须在传统服饰文化的知识教学、学生创新设计思维培养以及与当代设计结合中逐步实现。
作者:孔建慧
服装设计人才培养篇3
裁缝是我国一项非常古老的行业,逐渐发展到今天演变成现在的服装行业。随着人们对服装美感和质感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今的服装行业除了要给人提供舒适的穿着,更要给人美的享受,这也给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的学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单一的理论知识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这个行业的要求。各类学校在不断地探索并参考国外先进的案例,逐渐开始实行校企结合的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
1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
在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应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本专业的学生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目前来看,行业中优秀的服装设计类人才,不仅有较高的艺术审美,更有独立完成服装制作的技术水平。然而传统的培养模式往往没有将这两部分内容进行有机结合,造成学校中的专业学生大部分都是理论知识熟悉,却没有足够的支撑自己理论的实践技能,无法完成想法到实物的转化。而这种停留在纸上的高谈阔论离优秀的服装设计者是有非常大的差距的。仅仅有理论知识的服装设计者很难在行业中占有一席之地,而通过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策略,就可以有效地避免这些问题。
2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措施
2.1理论与实践结合促进学生提升
理论与实践结合一直以来都是学生培养过程中的重点环节,但是在以往的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教学开展中,就常常会面临着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情况。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学校在这方面的资源有限,无法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有保障的实践资源;另一方面则是由于部分学生不注重实践练习,即使有了足够的资源也没有足够去重视,导致实践能力较低。针对以上问题应该从两方面解决,第一是校方可以加强政府以及与企业之间加强沟通与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加大学校在实践方面的资源投入,开展服装设计实践课,鼓励学生积极实践。第二,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言传身教,教师首先要为学生深入讲解理论与实践结合对于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并且从自己做起重视课程实践,感染学生让学生重视实践课程。
2.2加强校企合作强化人才培养
校企合作一直以来都是很多职业高校重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服装设计与工艺教学中更应该深入落实校企合作,也就是科学地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策略。校方除了要为学生安排理论课程的教师,更要在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为学生安排企业学习中的指导师傅,学生跟着实践指导师傅,能够学习到更多在课堂中学不到的实践经验,并且通过指导师傅的近距离指导,可以让学生及时地发现自己在服装设计与工艺学习中的不足。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快速提升,也可以通过将理论付诸于实践,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升华。在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中,除了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时间资源,更可以通过开展定向人才培养措施,为企业输送更多的专业技术型人才,满足了企业用工需求的同时,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保证学校就业水平的同时,缓解社会在人才供求上的压力。
2.3注重岗位轮换避免技能单一
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还要特别注重的一个问题就是学生技能单一化。“术业有专攻”——很多企业中的成熟技术人才也面临这样的问题,就是在某一方面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学生在跟随这样的师傅进行学习时,就会在师傅的长处上掌握更多的技术,而在师傅的短板方面有所欠缺。所以,高校在与企业进行合作时,应该注重让学生在学习中定期进行岗位轮换,这样一个学生就可以接触多个师傅传授技能,对于学生来说能力就可以得到全方面的培养。但是在进行岗位轮换时要注意,学生要达到所学的技能已经可以基本熟练掌握之后才能进行轮换,可以通过师傅考核的形式,还确定学生是否已经具备轮岗的条件。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学一样会一样,避免出现样样都学却都没学好的状况。
2.4定期竞赛评比督促学生进步
服装行业经常举办一些服装秀活动,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的教学中,也应该定期举办服装秀表演竞赛。例如,教师可以规定每次竞赛的主题,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对主题的理解,发散思维制作出2-3套切合主题的服装作品参与竞赛,然后配合对自己的设计进行讲解。最后由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综合点评,指出学生的优势和不足。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可以在实践中发现不足,进而促进学生的提高。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调整课程,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除此以外,学校还应该结合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学生的时间情况,定期组织开展艺术鉴赏课程。例如教师可以在课上准备几件成品服装,让学生对于服装的设计、制作、艺术内涵等方面进行鉴赏。最后教师再对学生的鉴赏进行总结和补充。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扩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审美,并且让学生在鉴赏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在今后学习的过程中,针对自身的短板进行强化提高练习。
3结语
本文根据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现状,列举了如理论与实践结合、加强校企合作、注重岗位轮换等具体的教学措施,通过科学地运用这些手段,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彭康华,肖萍,李震阳.校企协同育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以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试点项目为例[J].工程技术研究,2017(2).
[2]周玉蓉.中等职业学校现代学徒制的实践探索——以服装设计与制作专业为例[J].江苏教育研究,2016(15).
作者:李永燕 单位: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