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互联网下高校在线课程3篇

时间:2022-12-29 14:44:35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篇互联网下高校在线课程3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互联网下高校在线课程3篇

互联网下高校在线课程篇1

随着世界范围内大规模在线课程的发展和国际高等教育竞争的日益加剧,中国大学既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1]。我国《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明确强调,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是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降低教育成本。MOOC、SPOC的产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核心问题[2]。笔者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线课程建设为例,阐述了高等院校在线课程发展的现状和建设策略。

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线课程建设的现状

2002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启动“多媒体网络课程建设”项目,共建设多媒体网络课程100余门。2003年,学校启动了“精品课程建设工程”项目,逐步建立了校级-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3级课程体系,完成119门课程的建设。为加快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应用与共享,2009年学校整体部署建设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并以此为依托,启动了“千门课程上网工程”,明确提出“加强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让每位教师都能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开展网络辅助教学活动”,课程教学大纲、教案、课件、辅助教学材料等都将上传到网络平台,教师利用网络平台发布、批改学生作业,进行师生网络互动答疑等[3]。截至2018年12月31日,学校网络综合教学平台总访问量达5 494万人次,注册用户86 023人,其中教师用户3 307人,覆盖了学校所有一线教师。建成在线课程1 552门,其中569门课程互动、答疑等环节非常频繁。总体来说,教师和学生对在线课程的认可度越来越高,在线课程数量逐年增加,师生在平台上进行互动的频率逐步提升,在线学习呈现良好状态。

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线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形式单一

虽然在线课程建设呈现良好状态,但在线课程建设的总体设计水平不高,大量的课程设计只是文字资料的电子化,以纯静态的文本形式来呈现教学内容,多媒体技术应用不广泛,使在线课程整体缺乏吸引力和生动性。

(二)重建设,轻应用,缺管理

目前,部分在线课程是为“项目”而生的,这种政策性项目驱动的建设方式,使在线课程建设的出发点只是为了“鉴定”或“验收”,而并非满足教学所需,导致教学资源利用率不高,投入多而收效少。同时,由于缺乏相应的评价、监督机制,在线课程教学内容更新慢或不更新的情况较为严重,很多课程是一次性建设,在首次建设完成后就很少进行知识的再更新,所以在线课程也缺乏后期维护与管理。

(三)忽视内涵建设

教师对在线课程的认识及研究不够深入,致使不少在线课程的形式和内涵缺乏和谐与统一。在线课程的内涵是建设的核心[4],它包括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评价体系等内容。然而部分在线课程建设只注重课程的外在形式,虽然教学手段和工具更新了,但课程内涵仍是陈旧的,仅仅注重教学内容的呈现和讲解,缺少学习环境和学习活动的设计,缺少对学生学习活动过程的实时跟踪和记录[5]。同时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与反馈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提升。

三、“互联网+”背景下高等院校在线课程建设的思路

不论是网络课程、精品课程、资源共享课,还是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建设,各高校均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体效果不尽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是建而不用,缺少后期维护,缺少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因此,笔者认为,在线课程的建设要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充分利用国内外已建成的慕课及其他网络教学资源,鼓励广大教师依托这些资源进行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多种形式的在线教学活动,探索信息化教学的新模式,实现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以课堂教学为主向课内外延伸、以最终学习结果评价为主向学习过程评价的转变,将课程建设提升到深度探究、思辩、互动与实践相结合的新高度,不断提升课程教学质量[6]。各高校开展在线教学的同时,还应遴选一些强势学科课程,将其制作成系列在线开放课程,以提升学校在国内外教育市场的影响力。在线课程建设还应注重3个方面的细节设计,即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同时进行,学生利用碎片时间进行线上理论知识学习,教师利用线下面授环节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通过小组讨论、互动答疑等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和记忆;最后通过课程考核了解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程度,同时反馈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帮助教师掌握和调整教学过程,以实现教学的最终目标[7]。

四、“互联网+”背景下高等院校在线课程建设的方略

(一)转变教育教学理念

2012年,以慕课、私播课为代表的新型在线课程进入公众视线,各种观点不断交锋,有些学者认为这是信息技术带来的高等教育教学的新变革,也有质疑的声音说它并没有那么完美[8]。随着慕课、私播课的不断完善,慕课在线课程必将渗透到各个教学活动中,促使教育工作者进行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革。多媒体教学产生时,也曾受到质疑,有人认为多媒体教学仅仅适合于部分课程,像高等数学就不适合多媒体教学。但到了今天,几乎很少有课程教学不涉及多媒体技术的。所以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将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可以形成合理的教学结构,并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9]。同样,慕课、私播课也适用于各类课程,有的课程适合开展,有的课程开展起来难度较大,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耐心。例如“形式与政策”课程,由于教学内容每年都有很大的变动,教师的课件每年都必须做较大的调整,这就需要教师每年都要耗时耗力来做大量的修改。

(二)明确在线课程建设的目标

首先,各高校应依托互联网技术与开放式云端慕课教育平台,积极推动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提高优秀教师的社会知名度,提升学校在国际教育市场的影响力。其次,各高校应充分利用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和信息技术优势,将慕课、微课、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新型课程和教学模式引入课堂教学,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推动教学方法改革,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10]。最后,各高校还应充分利用学科及区域优势,打造地区、全国乃至世界的具有农林水特色的慕课共享联盟平台,推进校际间的课程教学资源共享和学分认定,探索微专业在线课程建设模式。

(三)确立在线课程的运行方式

2009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引入清华教育技术研究所研发的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后,部分教师一直坚持开展网络辅助教学,大多数教师与学生已经习惯并能熟练使用网络综合教学平台,并上传了大量的教学资源。慕课和私播课的建设也继续沿用了这个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当课程建设取得良好教学效果时,则将其推广到慕课共享联盟平台,向公众开放。学校应积极鼓励有较好教学设计能力、对慕课、私播课有兴趣和热情的教师在网络教学综合平台上向全校学生先行开展在线教学,教师根据课程教学需要确定在线课程的开设方式[11]。一是同步私播课。教师通过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可以链接全球其他慕课平台上已公开的优质教学资源,组织学生按照慕课平台的学习进度进行同步学习,教师根据需要安排适当的答疑及讨论环节。二是异步私播课。教师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引用优质开放教学资源,并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造,增加自己的授课内容,组织学生按照教师制定的学习进程进行学习。三是独立私播课。教师将自己的教学资源和教学视频上传至网络教学综合平台,但仅面向本校学生开放,开展在线课程教学。

(四)开展在线课程建设与教学的培训和指导

教师积极参与在线课程的建设与教学,并不代表他们已经具备了开展在线课程教学所需的理论知识或实际操作能力。为了保证在线课程教学的顺利进行,应尽量降低教师在开展在线课程教学过程中遇到困难时的挫败感。因此各高校相关部门应为教师提供相关的理论指导和技术培训,内容包括: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等课程教学设计与建设方法,基于学校网络教学综合平台的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与应用,微视频设计与制作实操技能,信息化教学方法等。培训可采取校内专家+校外专家讲座的形式开展[12]。

(五)加强在线课程建设的保障措施

在线课程的建设,仅依靠教师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学校必须高度重视,相关部门应提供相应的保障来协助教师进行在线课程建设和在线教学。1.政策保障在制定学校的发展战略时,应当顺应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积极推动大学教学的信息化和国际化,把在线课程建设作为课程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以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校的影响力。2.技术保障目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园网采用3层交换技术,4个公网出口,连接教育网(1 000M)、电信网(1 200M)、中国联通网(1 000M)和第二代互联网IPv6(1 000M),出口带宽达到4.2G。校园网主网为干万兆,楼宇间千兆互联,百兆到终端用户(部分楼宇已经实现千兆到桌面),信息节点4.2万个,注册个人用户3.8万个,同时在线人数高达1.4万人,实现了办公区和学生区的全面覆盖。2011年9月校园无线网正式开通,覆盖全校范围,强大的校园网为在线课程的建设和顺利开展提供了硬件保障。

五、“互联网+”背景下高等院校在线课程建设的成效

目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已建成了以网络综合教学平台为载体的在线课程群,形成了公共基础课、公共专业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等所有课程类型的全方位在线课程体系,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变了传统的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授课形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还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在线课程建设,并引进3家专业的慕课制作公司帮助教师完成在线课程的录制和编辑,为教师进行线上线下课程交流提供技术支持。目前,在线课程的建设已不是简单的多媒体制作,而是更加注重教学内容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利用10~15分钟的碎片时间将复杂的专业知识通过大量的图片、动画、视频加以介绍,使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丰富、生动、形象,易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还出台了相应的政策以支持鼓励教师开展在线课程建设。从2015年开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对在线课程实行学分认定,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课程学习和作业提交就可以获得相应的学分,在线课程既降低了教育成本又增加了学生的知识量,还满足了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在线课程的建设,对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推动教学方法改革、深化课程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有着深远的意义。

作者:王娜 张应辉 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人文社会发展学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务处

互联网下高校在线课程篇2

当前,高校在线课程建设面临诸多问题,如何实现高效、高质的课程建设,强调转变传统思想模式,充分立足在线课程建设的实际需求,发挥“互联网+”的载体平台作用,以更好地推动高校在线课程建设发展。本文将就高校在“互联网”时代如何加强在线课程建设进行论述。

1“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在线课程建设的意义

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之下,构建在线课程资源库,能够转变传统课程教学模式,在开放式资源导入中,优化教学方法,为学生有效学习创设良好条件。通过移动学习系统的充分覆盖和利用下,实现课程教学资源环境的建立,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教学方法的创新,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因此,高校着力于在线课程建设,能够促进高校教学改革发展,为新模式、新方法的生成,提供有力支撑,体现在线课程建设的重要意义。

1.1在线课程建设能够为教学提供载体平台

在移动互联网建设中,能够通过在线资源库建设,为教学改革发展提供载体平台,为教学模式的优化与调整,提供新的教学机制。首先,以互联网为载体平台,创设在线课程资源库,为教学提供完备的资源保障。在传统教学资源的基础之上,开发在线课程资源,能够更好地满足教与学的实际需求,以提升教学改革的实效性;其次,在线课程建设以新的模式,将互联网课程资源导入至传统教学之中,能够更好地实现资源贡献,满足不同个体对资源的实际需求。因此,在线课程建设能够优化教学载体平台,在开放式资源库的导入中,转变教育教学方法,实现多元化教学模式的生成。

1.2在线课程建设能够促进教学方法改革

在线课程建设能够形成开放式线上课程资源,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促进教学方法的改革,在多元化的教学空间里提升教学质量。一方面,以在线课程建设为依托,构建SPOC混合式学习方式、慕课等教学资源,能够更好地将教学空间拓展开去,实现“互联网+教育”的新模式,将知识导入与自主学习有效结合;另一方面,以在线课程资源为载体,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融合中,更好地拓宽传统课堂教学视域,在优质教学资源的整合开发中,优化教学环境,有效率地提高教学质量。

2“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在线课程的建设问题

当前,以互联网为载体,构建在线课程新模式,能够转变传统僵化的教学形态,促进开放式教学空间的生成。从实践来看,高校在线课程建设取得了诸多成效,但在诸多方面存在不足与问题,影响到高校在线课程建设的实效性。因此,立足“互联网+”的时代背景,高校在线课程建设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1)在线课程建设规划缺位,在线课程资源库不完善。在线课程建设科学规划,是构建在线资源库的重要基础。一方面,在线课程建设是一个系统过程,在建设过程中缺乏整体规划,以致于课程建设规模、技术支撑、应用模式等要素不明确,影响到在线课程建设的实效性;另一方面,在线课程建设规划与实际需求不匹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在线课程资源的使用效率。特别是在学科专业课程建设中,缺乏课程建设方案,课程建设的科学合理性有待进一步提升。因此,高校在线课程建设应充分立足实际需求,在以规划为导向的课程建设中,进一步完善资源库,发挥在线课程的应用价值。(2)在线课程建设形式僵化,缺乏特色课程资源导入。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在线课程建设方式有了新的转变,但从实际来看,还存在形式僵化、缺乏特色的问题。首先,在线课程建设缺乏特色课程资源导入,同质化问题比较突出,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在线课程的有效性;其次,在线课程资源过于依赖网络资源,有些资源比较滞后,影响了学生学习效果,实用性不强。因此,在线课程建设应在建设形式等方面进行创新,积极探索新的开发建设模式,以更好地盘活在线课程资源,为特色课程资源的导入,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这是在线课程建设的发展方向。

3“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在线课程的建设路径

在笔者看来,高校在线课程的建设,关键在于发挥“互联网+”的载体功能,通过在线课程资源平台的建设、课程开发方式的创新,以及教师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为高校在线课程建设创设良好的内外条件,因此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以“互联网+”为载体,建设在线课程资源平台。在线课程建设的关键,在于如何搭建在线课程资源平台,充分发挥“互联网+”的载体功能,为在线课程开发及使用创设良好的环境条件。高校应从课程建设规模、技术支撑等维度,更好地提高在线课程资源平台的功能。一是立足校园课程资源平台,在互联网的载体作用之下,将校内优质课程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与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等有机结合,更好地提高平台资源的建设质量;二是加强在线课程教师团队建设,在自主开发、自主创新的实践中,实现对精品课程资源的开发。以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在线课程资源平台的建设,充分发挥校级、省级精品课程的导入。如江苏省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商务英语场景模拟演练技巧与实训”充分利用在线课程平台,从微课的精心录制到课后的讨论专区的维护与答疑,再结合实体课堂中的教学探究,混合式的教学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在线资源的平台功能的效果,同时也立足自身专业学科优势与特色,创建专门资源库,极大地提高了平台的使用价值;三是优化高校硬软件设施,为在线课程资源平台的建立,创设良好条件。实质上,在线课程建设对硬软件设施有较高要求,这就强调高校应完善硬软件设施,为在线课程建设及平台打造,提供技术支撑,实现高质量在线课程建设。(2)创新在线课程开发方式,推进校企合作项目化。在传统思维模式之下,在线课程开发过于依赖自身资源的导入。但是在很多情况之下,自身资源条件存在局限性。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实现在线课程开发,能够更好地整合资源利用,发挥企业在资源平台建设中的优势,进一步提高在线课程建设的实效性。因此,创新在线课程开发模式,可以探索推进校企合作项目化。在线课程建设在项目化的驱动之下,能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职业(市场)相衔接,同时也可以将行业企业资源作为课程开发的标准,融入到项目化教材之中,能够更好地提高课程资源的建设质量。首先,高校应积极推进校企合作,通过项目化运作方式,将在线课程建设与市场(行业)相衔接,通过若干项目的导入,将理论课程资源与职业性、实践性资源向结合,突出了在线课程开放性等特点;其次,在线课程建设,关键在于如何立足师生需求,通过知识的导入,生成在线课程产品。通过校企合作的项目运作方式,能够将在线课程开发与学科专业有机结合,从课程资源库的建立,到课程资源板块的生成,最大化地为在线课程教学提供优质资源;再次,在线课程建设,应形成“学校—学生—企业”的开发主体,在大数据分析与互联网一体化的构建中,以学生为中心,将在线课程建设资源的整体质量提升,以更好地满足师生的学习需求。一方面,在线课程建设应从教学方法的创新中出发,立足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的创设;另一方面,还需将校企合作化的在线课程建设充分融入到实践教学之中,体现在线课程开放性、实践性等特点。(3)加快教师信息化水平建设,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在“互联网+”的背景之下,高校在线课程建设的推进,应注重加快教师信息化水平建设,这是扎牢在线课程建设基础的重要保障。在笔者看来,高校在线课程建设应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通过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以更好地发挥在线课程的应用价值。首先,高校要注重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的教育工作,通过搭建平台、提供资源等方式,为教师信息化水平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例如,基于网络教学平台,为教师的教学提供技术支撑;其次,高校要制定完善的激励考核机制,将在线课程建设作为考核指标,并将考核指标与职务晋升、职称评定等挂钩,更好地提高教师参与在线课程建设的积极性;再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直接关系到在线课程建设的实效性。一方面,高校要坚持依托“互联网+”的发展环境,在推进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中,提高教师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能力;另一方面,高校要制定提高教师信息化水平的具体措施,通过教师信息化教学大赛等方式,更好地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在微课设计、微课比赛、微课制作等方面,通过资源导入与合作,以更好地帮助教师提高信息化水平,优化在线课程建设环境,实现“互联网+教学”环境下的高效能教与学的方式转变。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的时代环境之下,高校在线课程建设的深入推进,应坚持问题导向,立足当前存在的问题,深化互联网的载体效能。在本文探讨中,高校在线课程建设应从实际出发,在特色课程资源建设的视域中,以“互联网+”为载体,建设完善的在线课程资源平台,并且创新在线课程开发方式,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化开发,将高校在线课程建设质量提升,以更好地适应新的时代发展需求。

作者:洪慧 单位: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互联网下高校在线课程篇3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而教学管理是确保教学工作稳步、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高校教学管理涉及教学计划管理、教学组织管理、教学质量管理、教学监控管理等各个方面。当前,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信息化脚步的不断加快,单纯从课程管理这一角度而言,教学管理不仅仅只是对传统线下课程的管理,更多的是要与时俱进,改进教学管理方法,加强在线课程的管理,做到线上线下管理相结合。由此可见,如何提高教学管理的有效性,使高校教学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有序化,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一、当前高校课程设置的现状及利弊分析

(一)线下课程

线下课程是比较传统的课程,师生都在同一个空间、同一个时间实施教与学。这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模式,师生参与度高,可以面对面进行答疑解惑。教师也能够随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管控,对学生偏离学习的行为进行及时干预和纠正。但是,这种模式容易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学模式不够灵活。

(二)在线课程

在线课程就是学生在网络上进行学习,可以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学生可以接触海量的学习资源。但是,如果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就会产生远程学习所带来的孤独感、不适应感和考试焦虑感。

(三)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

这类课程结合了线上和线下的优点,打破了传统课堂的墨守成规,对传统课堂进行了翻转,改变了传统课堂讲多练少的缺点,注重精讲多练,改变了以往面面俱到和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侧重突出重点和难点。在这类课程教学中,教师是引导者,引导学生主动钻研和探索,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对一些不思进取、习惯了一本教案讲到底、一堂课一个PPT讲到底的教师产生了督促作用。

(四)教师自主开发线上课程

教师通过平时积累和总结教学经验,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充分利用在线课程平台,经过大量的课前录制和准备工作,制作出在线课程。这类课程制作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同时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知识储备等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学校严格把关才可进行开发,同时也要充分考虑该课程的受众面。

二、在线课程的优势

(一)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增强

面对种类多样的在线课程资源,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专业需要和学习实际,寻找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进行学习。理工类专业的学生可以选择人文社科类的通识教育课程,培养自己的人文素养;文科类专业的学生可以选择自然科学类课程,从而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基本的自然科学常识。通过这种交叉选择,促进学科间相互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都比较自由

传统的线下课程教学,学生必须在规定时间、规定地点去上课,如果因为自身原因未能上课,就错过了相关课程知识点的讲解,课后自学难度也会加大。而在线课程完全不同,其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没听懂的知识点可以通过反复回放的方式继续学,做到融会贯通。此外,在线下课程学习前,通过在线课程的预习和理解,能够大大提高线下课程学习的效果。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线课程的学习由于时空分离,社会临场感、学习临场感、认知临场感严重缺失,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迷茫。基于在线课程开展线下课程教学改革,能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探究学习。通过在线课程的课前预习和积累,学生能将在线学习中的问题和想法反馈给教师,通过课堂上与教师进行交流和探讨,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形成良好的互动交流氛围。

三、当前在线课程建设与管理瓶颈

(一)在线课程的应用导致学生学业负担加重

无论是课程内容还是学习形式,基于在线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改革都是推动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对于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研究表明:由于缺乏动机、未能理解材料内容、无人可以求助、还有其他更重要的任务要完成等,致使在线课程的退学率高达90%。对于大多数学习者来说,要全程完成一门在线课程需要付出较多时间来查阅相关资料、完成作业、参加考核等,与学生学习一门普通校内课程来比,增加了学生的学业负担,致使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退出。

(二)教师基于在线课程进行教改的动力不足

基于在线课程混合式教学吸引了部分优秀教师借助优质在线课程平台主动改革现有教学方式、优化教学内容,以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业绩,进一步凝练教学成果。然而,在现实教学改革中也碰到了不少问题,如现有教学设备、教学环境与开展混合式教学不适应,制作在线课程投入时间、经费较多,对于开展混合式教学改革成效短期内难以认定等,这使得推进教学改革仅仅停留在政策鼓励层面,并无具体的实施标准、技术团队、成果认定等办法,广大教师往往将计划开展的混合式教学改革作为一小部分学生的改革试点,无法在较大范围内推广,成效有限。

(三)在线课程开发成本较大

从当前的课程建设成本来看,数十万元打造一个在线课程平台并给予重金奖励的院校不在少数,但对于普通院校来说,在教学经费相对紧张的情况下,给予大笔经费建设在线课程平台受到限制。同时,在线课程建设、运行、管理、分析等过程中,都需要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保障支持,统筹多部门技术人员、多方资源也成为制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的重要瓶颈。

(四)学校配套管理落后

随着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在线课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对现有的教学管理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传统意义上的课程管理已不适应现有的课程教学改革模式。作为学校教学管理部门,陈旧的教学管理理念需要及时更新,传统的线下课程管理模式需要向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管理模式转变,相关的教学管理制度需要及时进行调整,管理者队伍的信息化水平和信息化素养也亟待提高。

四、如何加强在线课程管理的有效性

(一)培养学生基于终身教育理念的自主学习能力

终身教育理念古来有之,先哲们“活到老,学到老”的谚语就是有力的例证。这一理念逐步孕育并于1965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持召开的成人教育促进国际会议中被正式提出。在线课程的产生,使这一理念得以更好地实施,人们可以不受时间和场地的限制,进行移动学习。这就对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学校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便于学生走出校门仍能秉承终身教育理念,开展形式各样的自主学习。

(二)构建混合式教学模式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基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构建“传统授课+自主学习”的立体化课堂,使学生可以根据学习兴趣,自主选择相应的学习内容,自主控制学习进度;创设学生可以有效提出问题、参与讨论、获得解答,最终掌握知识的学习环境,使其实现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换;结合学习评价标准,在学生开展生生互评的同时,帮助其深入了解课程评价体系,使其成为课程评价的主体,实现对课程知识结构的再认识,完成从“学习者”到“掌握者”的转变。

(三)构建在线课程教学管理体系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涉及到教学内容、形式、手段、模式等的改革。在线课程的建设推行涉及到建设、运行、管理、分析等过程,这需要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的保障支持,要统筹多部门技术人员、多方资源。推行混合式教学模式,需要从学校宏观层面进行整体规划和设计,同时更需要构建在线课程教学管理体系。管理体系包括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课程评价标准的改革、教学督导的改革等。

(四)从“共享”到“共生”,推进课程资源建设

构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不仅可以推进教学形式、手段、模式改革,更可以引领创新人才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质量,同时可以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高水平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提升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当前在线课程的开发从最初量的扩张逐渐向质的提升上转变。为了满足在线学习者个性化学习需求并提高课程学习效果,需要构建具有丰富资源的在线课程平台。在线课程平台构建中,由于受制于学校资源的局限,往往靠某一教师或者某一学校难以构建资源丰富的在线课程平台。在此条件下,应注重师生之间、师师之间、校校之间资源协同,从以往资源的“共享”逐步向资源的“共生”跃进。

(五)建立多元化评价标准和体系

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也需尽快建立多元化评价标准和体系。在建立评价体系时,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感受,如学习效果、学习内容、学习形式等,还要关注课程的共享性、持续更新情况、师生互动等,结合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效果等,实现学生、教师、督导等多主体和学习动因、行为分析、学习结果等多维度的综合评价。

参考文献:

[1]张伟远.网上学习支持服务的方法和策略(上篇)[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8(5):5-9.

[2]艾雨兵.SPOC有效教学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18(11):45-49.

[3]刘选.MOOC浪潮下开放大学在线课程的发展路径研究[J].当代继续教育,2018(8):67-73.

作者:陈兰 单位:湖南信息学院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公文、讲稿、总结怎么写?

专家解答,全程指导

免费咨询
友情链接
发表咨询 投稿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