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篇工程管理信息化探讨研究3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0引言
工程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近年来,工程建设项目呈现规模日趋庞大、参与单位增多、合同关系复杂、管理难度大等一些新特点。传统的工程管理实验教学环境和方法已经难以适应实际工程管理的要求,需要借助新兴的计算机、多媒体等技术来革新工程管理实验教学手段。
1建设信息化模拟实验室的重要意义
目前,国内高等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在实验室教学方面普遍存在缺乏专业实验室,实验实训课时不足,实验教学系统性不强、深度不够,实验教学手段落后以及实验效果与社会需求脱节等问题[1]。针对这些问题,围绕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培养目标,探索在信息化模拟实验室环境下进行工程管理专业课程的仿真教学活动,通过建立专业能力实践基地,模拟专业主干课程的环境,使学生能在实验室环境内模拟建设项目各参与方,进行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仿真管理,是提高学生的课程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必由之路[2]。为培养高素质工程项目管理人才,适应新的人才需求形势,提升我校工程管理专业的办学水平,结合我校正在进行的“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培养模式创新研究”的教改项目,提出了“工程管理模拟实验研究中心”建设项目。该项目在传统教学活动中系统和自然地融入新技术、新知识和新思维,以信息技术为平台,专业化软件为工具,借助严密的体验式教学体系设计,成为培养实践性创新人才的教学实验室新模式。
2信息化实验研究中心建设构想
工程管理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用人单位要求学生具有极高的动手能力,能够尽快地投入工作,为企业创造效益。这就要求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必须以培养工程实践能力为导向。然而,一般的工程项目周期少则几年,多则几十年,学生很难对工程项目建设全过程有一个比较直观的认识。为了使学生在短期内对工程建设的全过程有比较直观和形象的了解,建立信息化的模拟实验研究中心,一方面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将工程建设全过程对学生进行全面展示,另一方面也可以借助模拟实验室软件的模拟操作,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尽快适应工作环境,真正体现我校“上手快”的办学理念[4]。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课件、录像资料的收集和制作往往需要占用教师大量的时间,这些资料的更新速度也较慢。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效率,有必要对工程资料进行专门的收集、整理和加工。工程管理专业模拟实验研究中心建成后,将大大提升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效果和办学水平。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研究中心进行科研工作和对外科技服务,比如: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招投标文件、工程项目管理实施规划等,也可以为建筑企业、国家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等提供工程资料的制作、技术经济文件的编制等服务。研究中心不但可以为地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还可以提升所在地区的工程管理领域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真正实现“产、学、研”相结合[5]。
3建设目标及主要建设内容
3.1建设目标
“工程管理信息化模拟实验研究中心”由工程管理综合实验室和工程管理信息化数据资料中心两部分组成,是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和科技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实验室。(1)人才培养。通过实验研究中心的实践教学,可以弥补课堂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解决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受实习条件限制,实习质量难以保证、实习范围不够完整、实习内容的针对性不足等一系列问题。实验中心还可以通过案例教学和计算机仿真模拟工程项目生命周期全过程,使学生真实地体验项目前期策划、工程招投标、造价、施工、管理、以及项目后期评价等项目全生命周期各个环节的作业环境[6],在课堂教学与毕业设计、就业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极大地改善教学效果,实现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2)科学研究。实验研究中心能够承担各级工程管理领域和投资领域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及科技创新工作,为逐步实现科技产业化提供科技储备和技术支撑,培养高层次、复合型科技人才。(3)学术交流。实验研究中心可以利用国际、国内交流,掌握、跟踪世界科研发展趋势和动向,并充分利用实验室的科研设施,促进跨学科的合作研究、发展工程管理及相关学科基础理论,促进学术思想和人才交流。(4)科技服务。本项目建成后,能够为所在地区的建设项目管理部门、各级建筑企业及建筑咨询单位提供工程管理项目全过程服务,如前期文件编制、施工资料管理、工程项目管理咨询、工程造价编制、工程招投标及合同管理等工程领域相关服务。
3.2建设内容
“工程管理专业信息化模拟实验研究中心”具体建设规划内容如下:(1)工程管理综合实验室。“工程管理综合实验室”将规划建成为服务于工程管理、工程造价及其他相关专业,集教学培养、科学研究、学术交流、科技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模拟实验室。实验室可以引入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造价、工程招投标及房地产开发与应用等一系列工程应用专业软件、搭建教学仿真实践平台和网络教学平台。该模拟实验室建成后,可为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提供实践基地,实现工程造价、工程招投标、项目管理、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等课程的实践模拟[7]。同时,还可以实现网络教学、网络答疑等功能。另外,利用模拟实验室的各类专业软件和实验设施,广大师生还可以进行各种科研工作和对外科技服务,包括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招投标文件、项目管理规划、概预算文件、审计文件等。不但可以为地区的经济发展服务,还可以通过加强实践环节,使学生掌握各种软件的使用、熟悉工程管理的各个环节,毕业后能够尽快进入工作状态。(2)工程管理信息化数据资料中心。“工程管理信息化数据资料中心”建设项目是基于内蒙古地区工程建设资料管理水平低、工程管理专业实践资料缺乏等方面的考虑,可以建成集保存、查询、模拟、制作为一体的工程教学、实践、科研及科技服务的数据资料中心。为内蒙古地区工程技术经济文件的编制和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提供强有力的数据资料支撑。
4结语
“工程管理信息化模拟实验研究中心”的建设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但是,通过对工程管理专业实验教学的改革,重新整合和优化实验课程,建立新的工程管理专业实验教学模式,将过去学生“被动、封闭、受束缚的学习状态”变成“主动、开放的学习状态”,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切实的提高。
作者:张爱琳 单位:内蒙古科技大学
工程管理信息化探讨篇2
我国近年来国民经济投资拉动型的增长模式,以及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国家4万亿投资大多流向了以基础设施为代表的工程建设领域,由此带来相关人才需求量的增加,使高校工程管理专业迎来了招生和就业都快速增长的发展的黄金时期。作为直接参与经济建设的应用性学科,适应建设工程市场的需要培养具备较高工程技术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工程管理人才,就是我们工程管理专业教育的首要任务。国家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具有项目经理能力,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从培养目标来看,工程管理专业是个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因而在教学体系设计中,实践性教学环节就是培养和训练学生专业技能,满足工程建设领域的实际工作要求的关键阶段。如何搞好实践性教学的研究设计,是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也是适应工程实践领域新技术发展的要求,是目前我国工程管理专业高等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2010年8月8日至11日,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召开的第五届全国高校工程管理专业院长、系主任会议上,与会代表们讨论最热烈、感到最困难的问题,就是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问题。可见,对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所在的武汉工程大学环境与城市建设学院继完成湖北省教育厅教学研究课题“工程管理专业教学体系优化”和“以教育创新为目标的工程经济学课程改革与建设”之后,又对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进行了深入研究,特别是对毕业设计体系的研究和优化,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取得了较显著的成效。
一、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选题和内容研究
毕业设计中第一个重要环节是毕业设计选题。选题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毕业设计质量、综合能力的提高和专业知识水平的提高,为保证选题的科学性,我们做了深入调研,对大量实际工程选题做了收集、整理和研究,形成了以下研究结论,并且已经应用于本专业的毕业设计选题实践中。
(一)毕业设计工程选题应具有典型性、多样化,且尽可能结合实际工程
我们在一次毕业设计选题前曾对毕业班120人作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学生愿意选择高层框架结构作为课题。高层建筑涉及到测量放线、深基坑支护、施工防护外架、模板工艺、混凝土工艺、钢筋施工工艺、转化层施工、大体积混凝土施工、高强混凝土施工以及文明施工等实际问题,且常常应用“四新”技术,技术含量较高。这些问题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涉及较少,因此能使学生在设计中学到很多书本以外知识,适应实际工作需要。鉴于上述情况,我们近几年开始选择一些在建工程作为学生毕业设计课题,在设计开始阶段,要求学生在工地熟悉一周时间,收集相关资料,在实施设计时可参考学习施工单位编制的类似工程施工方案和工程实例。我们已经建立并拟今后继续收集较为典型、毕业设计效果较好的工程形成毕业设计选题库,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和特长,有针对性地选择毕业设计课题。
(二)制定毕业设计大纲的要求应适应工程实践的发展变化
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我们可知目前高校教材内容的更新滞后于工程实践,主要表现在教材内容跟不上国标规范的变化和工程新技术发展的要求,如屋面防水的泛水做法规范已修改而许多教材未反映;又如目前结构施工图和构件钢筋布置等普遍采用平法标注,而在工程识图和工程估价的教材中大多未涉及,教学中也未讲授。为了使毕业设计既结合专业理论,更与工程实践的发展相适应,我院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利用实习基地承接的大量工程项目作为学生实训内容,同时学生毕业设计选题也多在这些实际工程项目中产生,较好地实施了我校被湖北省教育厅充分肯定的以“宜化模式”为代表的真题真做。
(三)毕业设计内容应贯穿工程项目生命周期的全过程管理
作为工程管理专业学生,今后的工作很可能贯穿建设项目全过程,主要包括可行性研究、设计、建设准备、施工、竣工验收等过程,相应地毕业设计的选题应覆盖以下内容,并针对不同选题提出不同具体要求。
1.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内容根据工程管理专业学习特点,主要是项目经济评价和投资估算,要求字数约1.5万,初稿完成时间约需6周。
2.招标和投标。招投标内容较广,一般只做施工项目招投标。招投标的政策性较强,应结合最新的法规政策编写。学生应掌握招投标的主要内容、程序步骤、评标办法、投标技巧以及相关专业技术发展和改革动态。要求字数约1.5万,初稿完成时间约需7周。设计选题中工程项目招标文件的编制,包括国内标和国际标,分别采用建设工程合同示范文本和FIDIC合同条款。相应地,工程项目投标文件也分为国内工程和国际工程投标文件的编制。学生根据一整套实际工程项目的施工图纸、合同文本、现场地质勘查报告、招标文件以及相应的国标规范和标准图集等资料,编制一份完整的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或投标文件。其主要内容包括:综合标(资质文件和合同条款)、商务标(投标报价)、技术标(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值得一提的是,商务标中应包括施工图预算或工程量清单报价。此外,国际投标组的学生还涉及到材料设备询报价、综合单价及分析表编制、专用合同条款的拟定、标书英文翻译等工作。设计内容几乎涵盖了大学4年所学的全部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并将工程计价、工程招投标、施工组织、合同管理等相关专业技能进行了全面训练,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施工组织设计、项目管理规划或者监理单位的监理规划。应掌握施工方案、施工流程、主要分部分项工程的施工方法、施工平面图布置、施工方案的技术经济指标评价、进度计划安排、质量控制以及安全文明施工方法等。要求字数约1.5万,初稿完成时间约需6周。
二、毕业设计全过程质量监控体系的建立
从以往的毕业设计环节教学经验和答辩情况来看,要按专业要求和学位论文的规范要求完成上述所说的毕业设计内容,无疑需要指导老师在学生设计过程中的悉心指导和在初稿基础上多次反复修改。而且,毕业设计时间学生正好面临研究生复试和求职就业,学生能安心做设计的时间不多。因此解决时间安排的矛盾有两种:一是合理安排课程,保证毕业设计时间;二是本专业要建立适应工程管理专业特点的毕业设计全过程监控体系。
(一)选题监控
为保证选题质量,除了做好选题的研究和题库建设工作,还应建立以下监控制度。
1.建立毕业设计指导教师资格审批制度。我院要求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具有高等学校教师系列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中级以下专业技术职称人员不能单独指导毕业设计。此外,指导教师应具有实际设计和研究工作的经验,具有与课题有关的全面的知识储备,治学严谨,责任心强,专业水平高,能够做到悉心指导,授业解惑,同时严格要求学生。
2.建立毕业设计内容审核制度。作为毕业设计课题,应该符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实践教学大纲要求,并且有一定的典型性和实用性,能使学生受到全面的工程实战训练,培养学生专业技能。选题应有可行性,应与毕业实习、工程实践和科学研究相结合,提倡“真题真做”,也可模拟实际工程。另一方面,课题要有一定的综合性,知识覆盖面要广,有益于学生综合运用本学科的各种专业知识和技能。我院工程管理在毕业设计选题操作中,采用将同一个实际工程项目按不同建设阶段划分为多个选题,有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招标文件的编制,投标书的编制,监理规划和实施方案的编制等,同一个项目不同选题的学生组成一个设计小组,共同配合完成一个项目完整的工程管理全过程设计文件的编制与实施,使学生在有限的设计时间内得到专业能力的全面锻炼和提高。
3.建立选题分配原则和方法。选题计划确定后应向学生公布,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习就业情况,申报选择意向。要保证独立完成,一生一题,如数人一题,应保证每个学生有不同的专题或不同的数据资料。指导教师与学生双向选择与学科综合平衡相结合。
(二)毕业设计过程监控
在整个设计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学习应是互动的,既不是教师单纯地讲解,也不是学生一味地请教,重要的是对学生自身内在潜力的激发和专业实践能力的训练。这一过程需采取如下的制度保障。
1.建立开题报告制度。学生在撰写毕业设计前,必须完成开题报告。开题报告主要包括选题依据,国内外对该课题研究的现状,文献资料准备情况,外文文献的翻译,毕业设计写作的总体构思和主要内容要求,以及预期的成果和创新等内容。开题报告能够体现学生对课题逐渐理解的过程,指导教师应重视设计初期的指导工作,使学生的设计有一个好的开始。
2.建立设计中期检查与后期审查制度。中期检查工作是指教师对学生的检查以及教务处、学院对教师和学生随机抽查,教学督导对毕业设计质量抽查。与此相适应,指导教师应该分阶段对学生的设计情况进行具体指导和全面检查,发现问题立即修改完善,督促学生满足设计要求。教研室要组织指导教师积极配合教务处、二级学院及同行专家的中期检查,进行集中讲评,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同时在不同设计阶段随机抽查并如实记录,留下第一手资料。后期审查工作是在毕业设计结束后,由教务处组织专家对全校毕业设计文本随机检查,对所查毕业设计给出综合评价,专业教研室和指导教师应对照评审结果开展教研活动,总结经验教训,使后期审查制度发挥对毕业设计的质量反馈和提升今后工作绩效的作用。
3.建立规范严格的毕业设计答辩制度。毕业设计答辩是对设计过程和成果、专业教学、教师指导、学生能力及态度的一次全面检阅,具体过程包括指导教师评阅,评阅教师审阅,学生答辩和答辩委员会成绩评定,它在整个毕业设计质量监控体系中起到关键作用,要严格学生答辩资格审查,严把答辩关,避免答辩走过场反过来又影响下届学生毕业设计的态度和质量的恶性循环。我院对答辩中反映出知识和能力很差,以及态度不端正、弄虚取巧的学生,限期整改,进行二次答辩;二次答辩仍不能通过的学生留级重修。
(三)毕业设计的质量监控方法
毕业设计质量监控的手段与方法千差万别,这里主要介绍我院工程管理专业在毕业设计工作质量监督过程中一些常用的方法。
1.现场指导。现场指导是毕业设计质量监督的主要形式。所谓现场指导,就是毕业设计质量的监督者,主要是毕业设计指导老师亲临学生毕业实习和设计现场,在工程实地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工作,从而完成对毕业设计工作质量进行监督指导的职责。
2.随机抽查。随机抽查是指毕业设计质量监督人员根据毕业设计的安排,随机抽取一个或多个毕业设计课题检查,进而了解本专业毕业设计质量和按进度要求的完成情况的一种常用方法。
3.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指毕业设计工作质量监控者在毕业设计过程中,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从毕业实践中系统全面地收集有关毕业设计教学活动和设计工作的信息资料,并对其进行审查、整理、分析和总结的一种自觉的监控活动。
三、提高计算机在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中的应用水平
计算机技术和工程管理专业软件在各种工程建设项目的实施中已得到广泛的应用,也是本专业毕业生应当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我院工程管理实验室已适应实际工程和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需要,建设安装了下列工程软件,要求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应掌握运用以下计算机应用技术。
1.CAD技术。要求学生熟练应用基本命令绘制一般平立剖面图,这是一项基本技能,许多专业软件的应用要以此为基础,如工程计价软件、算量软件等。
2.工程招投标和合同管理软件。要求学生能熟练使用软件,进行招标文件和投标书的制作,并能对招投标的程序进行具体安排和实施,能编制各程序步骤所需的工作文件,在使用软件的基础上能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投标策略和技巧,制定和实施评标方法,订立合同等,具备完成工程招投标全过程的设计能力。
3.工程造价系列软件。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建筑安装工程清单计价软件、定额计价软件、工程算量软件、算量钢筋软件。4.工程项目管理和施工管理软件。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常用软件,如PROJECT、P3等,并能绘制横道图和网络图,计算相关网络参数,且能在此基础上进行进度控制和质量控制。
5.文字处理软件。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Word、Excel等软件进行文本文件的录入、制版等工作,作为本专业毕业设计的辅助手段。
四、筹备建立毕业设计网站,尝试构建毕业设计信息化平台
学生在设计中涉及到本专业的各种国家标准和专业规范、施工验收标准,标准图集等内容广泛。以学院为单位尝试构建毕业设计网站,将本院各专业毕业设计过程中常用的一些工具书、标准图集、相关的示范文本、合同文本和国标规范,如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和FIDIC合同条款等资料挂到毕业设计网站上,以方便学生查阅和使用资料。此外,我院已通过课程网站等手段,为师生提供网上交流平台,实现实时互动式辅导,不仅使学生的疑问及时得到解答,还可有效地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并且运用计算机辅助解决各种专业相关问题的能力。
作者:沈巍
工程管理信息化探讨篇3
一、高校教学的课程设计
高校教学设计是一项多因素、多层次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课程及课程体系的设计是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大学教育的整个过程,主要是围绕课程教学而展开的,课程教学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实现专业培养目标,不是靠一门或几门课程所能奏效的,而是靠整个课程体系的协调来实现的。一个专业的课程体系,是否合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质量的高低,从而影响到培养人才的质量。合理的课程体系,应该有一个长远的教学计划,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课程的优化设计。课程体系的优化和设置,是课程设计中很重要的内容,同时,在专业的课程设计中,还必然涉及到课程体系内部各门课程的有关教学环节内容,如课程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等。在高等教育信息化的今天,更与信息技术与现代教育技术产生密切的关系。作为从事高校教学的教师,笔者曾在工程管理专业(指建筑工程管理,下同)讲述多门经济类、管理类及有关专业课程,参与一些课程的建设及专业评估,对于本专业的课程设计包括课程设置及课程教学等有关方面的问题有一些想法和看法,本文将就此进行一些深入地探讨和研究。
二、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计现状
下面分析一下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设计现状。首先,高校教学的课程设计,应围绕专业的培养目标来进行。经过了近几年高校各专业的调整和合并后,目前在工程管理这一大专业下,按房地产、物业及建筑管理等等分设了不同的专业方向(实际上就是以前的各个专业)。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的定位非常重要,因为无论是教学设计还是课程设计都是为了达到专业的培养目标,它应该是在市场的引导下,结合各学校的办学层次、办学特色及现有教学条件及未来的可能,立足长远做出一个明确的定位,其具体的表现就是专业方向的名称,一旦确定,在一段时间应保持其相对稳定性。但目前有些工程管理专业的专业方向的设置,出现了明显的市场化倾向,其名称随市场需求经常变动,随意更改,甚至相邻两届学生的专业方向名称也不一样,学生很迷茫,教师也不清楚。进而导致课程设计中有关课程的名称、内容、结构、学时调整、变化,变动较频繁,缺乏战略性的眼光和深思熟虑。其次,按照工程管理专业的专业要求,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需掌握四类平台课程知识,即土木工程专业和建筑专业知识(属技术知识)、经济类专业知识和管理类专业知识,这四类知识横跨四大专业,要求学生在四年时间里深入全面地掌握这些知识是不可能的。所以,课程设计中每类课程需要精简,学时也要大幅缩减,在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明确的基础上,科学合理的进行课程的优化设置及设计就非常重要。但由于目前我国高校的课程设计基本上是由教学一线教师来承担,受专业知识的限制及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在课程设计中,难免出现学期教学中课程设置的不科学和不合理,课程设置过多及过细,学时安排不尽如人意;一些课程相互脱节,缺乏有机的衔接,甚至出现本末倒置;有时出现同一个问题几门课程重复讲述等等现象。尤其是四类课程在学期的教学中同时安排的时候,此类问题便更显突出,造成学生的学习比较混乱,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一些新上的专业方向,由于专业的综合性较强,各专业任课教师相互间又缺乏了解和沟通,就更加难以避免此类现象的发生。再次,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几乎已被全世界所公认,在高校相对的投入也很大,高校教学课程设计中应该将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信息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但是在专业的课程设计,各学科课程的教学中,却没有享受到多少计算机带来的效益,计算机始终是“游离于教学的核心之外”。国内高校目前对此比较主流的理解是“把计算机技术融入到各学科教学中,就像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这种观点突出计算机作为工具,去辅助各传统学科的教学,缺乏对二者之间有机的渗透和衔接的理解。
三、高等教育信息化下的高校课程设计
高等教育信息化,是指以现代智能化教育技术为动力,全面推进高等教育系统的变革和发展,使之成为与信息技术、知识经济相适应的新型教育形态的过程。从教育发展的历史看,每一次教育手段和工具的重要更新,总会引发教育的巨大进步和深刻变革,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教育这一过程,将使教育教学手段和工具逐步进入智能化时代,必将促使高等教育体制、结构、思想观念、内容、形式和方法等发生一系列重大变革,使高等教育的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得到全面的提升。在高等教育信息化推进的过程中,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与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教学及管理中的逐渐普及与应用,对于高校教学中的课程设计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有关的专业课程设计方法、手段,课程教学的方法和内容也得相应变革。首先,在高等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逐步改变现行个人和手工式的专业课程设计方法,实现信息化下的专业课程设计的系统化。专业课程的设计应本着系统化的观点来进行。专业课程设计中课程体系的设计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工程。工程管理专业的四大平台课程、普通课程、专业课程、理论性课程与实践操作性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跨学科课程的设置,各个教学环节的安排,均是针对一个特定的共同目标———专业目标定位在发挥各自的作用,组成了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各个课程在专业教学中的设置、其地位作用及比重、课程与课程间的相互联系及前后顺序、共同部分与差异、对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及信息的共享,等等设计,均应该本着系统的观点来进行。在信息化的课程设计中,我们完全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中对有关课程进行更为科学合理的安排。从理论上讲,信息化下的课程设计意味着对专业的课程设置、各课程教育教学的目标、教学设计、评价等诸要素结合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系统的整合与操作,也就是说要用信息化的、整体的、联系的、辨证的观点认识、研究教育过程中各种教育因素之间的关系,对课程教学进行全新的系统化的优化设计。课程设计中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起平台课程,确定共享教学内容及教学资源,并能够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社会提供的信息资源。同时在专业教育中将这些信息明确地传输给学生及各任课教师。特别是对于工程管理新开设的专业(或专业方向),其课程设计应由有关教研人员,包括信息技术人员等,在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的教学定位和特色,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进行系统化的设计。这样便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前述课程设计中的问题。第二,专业(或专业方向)的课程设计要有战略性的眼光。各专业培养目标及方向一旦确定,教学及课程设计便围绕此目标进行,并在相当一段时期应保持其相对稳定性。但面对市场的千变万化,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必须站在战略的高度,在课程设计中,将稳定性与灵活机动性有机的结合起来。在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设计中,应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面向未来、立足长远、掌握充分信息的基础上,进行课程设置的科学预测,做出弹性的合理的课程设计。比如在平台和核心课程、基础和专业课程等必修课程不变的基础上,可适时结合市场需求或变化安排一些选修课,大型讲座,小型的专题讨论,或者由教师引导自修自学等等,特别是对于经济类及管理类的一些课程,完全可以在信息化下得以科学的安排和进行。第三,在高等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课程设计中有关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信息技术需要有机的结合与整合。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有机结合是国内外计算机学科教学与应用长期探索、实践与反思的结果。从目前国内的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实际情况来看,存在许多片面性,如前所述,计算机只是高校教学的辅助工具,并未能够与课程的教学有机的融合,而且,一讲到计算机辅助教育似乎就是开发课件,其时课件只是信息化教育的一个构件。课件本质上是目标特定的结构化学习材料,光有课件还不能构成一个完善的教学系统。一般来说,一个完整的信息化教育系统除了课件外,还需要一个功能强大的学习管理系统,并且还需要利用多种信息工具和大量的信息资源作为教学支撑。由于信息化教育的发展,我们的课程教学设计也应该从经典的犆犃犐设计进化到信息化教学设计,这种教学的核心是教学过程设计,强调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内容的有机结合,重视学习资源的利用,各学科可交叉专题学习,主要教学模式是一种研究性学习。对于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学,应进一步实现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经济类的系列课程的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能够有机的结合起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将及时呈现给学生一个现实的经济世界,我们将结合这个世界中的种种经济现象给学生做深入浅出的理论讲解,我们将可以随时调出一些经济数据,一些模拟软件,现场给学生做模拟演示,那末,在大学的课堂上,在现代信息技术下呈现于学生的将是一个丰富的、精彩的、与现实世界密切结合的理论世界。在信息化的社会中,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和手段,我们可以在有限的学时内,将相关课程整合为一个大课程组合,精简设置,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其有关的理论知识,同时也将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此同时,在信息化的高等教育中,传统教学指定唯一教材的做法在一些课程的教学中,应该逐渐改革,信息化下的高校教材应该是多维的、多渠道的、多视角和高容量的。第四,应逐步将一些高等教育的科研成果在高等院校转入应用,而不只是纸上谈兵。在高等教育信息化的今天,我们应高度重视信息化的课程设计问题。应抓住时机,及时规划和启动各学科的信息化课程建设,扎扎实实地推进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和有利于大学生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如何进行课程改革,如何使一些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成果为各高校所接受,如何使一些教学科研成果真正地进入实际操作,如何使其更具有权威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如何提高相应的管理人员的专业化水平,都是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探讨的问题。
作者:彭岩 童华炜 单位:广州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土木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