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篇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3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思政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主要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其是否具有良好的政治素养,将对其行为方式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国家与政府都对高校思政教育有着严格的要求[1]。目前思政理论课是高校开展思政教育的主要途径,只有不断创新思政理论课,才能够提高思政教育效率,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养。为了适应社会形式的改变,教育部门出台了各种政策,突出了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思政理论课的开展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同时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因此高校需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寻找合适的实践教学方法,提高思政理论课的科学性与实效性,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养。
一、高校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概述
1.高校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定义
实践教学是思政理论课开展的重要途径,能够提高大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认识与感悟。通过实践教学能够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阅历,加强与他人的交往,让大学生不只是会读书,能够对思政理论课中的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3]。实践教学作为一种教学途径,与课堂教学来说,形式多种多样,即使是参观红色基地或者是红色博物馆,也可以纳入实践教学的范畴。实践教学通常是以理论知识为依据,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需要根据教学目标和要求,引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从而加深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提高学生的理解与感悟,从而提高实际教学效率[4]。实践教学活动能够让学生亲身体验,从而对教师讲解的知识有了自己的感悟与理解,从而深挖学生的潜力,激发其求知欲,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2.高校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特点
高校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主要特点为:①课程性:教育部门对于高校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有着明确的要求,需要将其与其他专业课程并重,要求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需要有一定的课时且不能随意更改;同时思政理论课有其独有的作用,用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养[5]。②主体参与性: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必须要教师和学生的积极参与,师生互动是实践教学的重要标志,缺乏两者中的一个,都不能被称为实践活动。③教育性: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有着明确的要求,因此无论是采取什么样的形式,都需要具备思政教育的功能,因此也具备教育性的特征。
二、高校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1.满足人才培养要求
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够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高等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高素质的人才,现代社会需求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实践教学不仅仅能够让大学生对理论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与感悟,还能够将理论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知识网络,促使大学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才。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能够充分的运用自身的知识来处理实际问题,进一步锻炼自身的实操能力。因此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推动大学生的全面成长
实践活动的开展需要理论知识的指导,目的不清晰的实践活动只是浪费时间精力。因此思政理论课实践活动需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教育部门对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出台了较多的指导文件,要求思政教育全面、严谨、系统,帮助大学生全面成长,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
3.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践教学是检验大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重要方法,其主要目的是推动大学生的全面成长,在此过程中需要培养大学生的求真务实精神,因此需要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促使大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教学活动。实践教学不仅能够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检验所学理论,深化理解,还可以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促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实践能力。
三、高校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中的问题分析
1.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从高校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开展情况来看,普遍存在目标不明确或没有指定详细的计划。很多高校虽然非常重视高校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但是没有给出明确的要求。同时有很多高校不重视高校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因此耽误了实践教学的开展,这就导致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2.教学组织不严密
部分高校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组织存在较多问题,不仅管理不严,且存在相互推卸责任的情况。由于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管理者是不固定的,今天可能是辅导员,明天有可能是其他的老师负责,尤其是户外实践活动,很难确定具体的负责人,这会导致实践教学效率进一步降低。
3.师生的积极性不高
很多教师在实践活动中没有认识到自身的主导作用,且有部分教师的工作态度不端正,主动性较低。同时大学生对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也较低,大部分的学生往往是服从学校的安排,而不是主动参与实践活动,这样一来会影响实践教学效果。
四、如何优化高校思政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方案
1.提高对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视度
高校需要认识到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作用,提高实践教学的地位,并且要选择高素质的教师,构建高水平的思政教育团队。同时还需要确保实践教学有着足够的课时,增加实践教学的经费,从而推动实践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教师的作用决定了其在实践教学活动中的任务,但是由于部分教师的态度和认识不正确,影响了实践教学效果,因此需要强化教师对实践教学的认识,从而提高实践教学的效率。要想提高教师的认识,就需要引导教师更加明确的了解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作用,包括如何指导实践活动的开展、如何做出实践教学评价、如何选择实践教学形式等方面的内容,从而提高实践教学活动的吸引力,促使大学生能够主动参与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此外,还需要不断提高大学生对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认识。实践教学能否获得理想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大学生对实践教学的兴趣所决定的。因此在开展实践教学时需要提高大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让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成长。
2.加强实践教学管理
思政理论课在提高大学生政治素养中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要想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就需要加强实践教学管理,做好各方面的协调工作,促使实践教学能够更加规范的开展,提高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培养大学生的健全人格。首先需要规范实践教学的规章制度,并且要落到实际,从而让实践教学管理能够有章可循。高校各部门也要加强合作交流,要制定合理的实践教学计划,明确学生人数、时间地点、活动经费、需要设备以及注意事项等。例如开展一些下乡活动、敬老院志愿者活动等。
3.结束语
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开展关系着大学生政治素养的培养,因此需要提高高校对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视度,加强教学管理,建立长效保障机制,从而提高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效率。
作者:黄子贤 单位:广东理工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篇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大学生形成良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重要教育活动。结合对于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指示,建议教师要重点关注现代社会背景下高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需求,关注学生主体的实际情况,创新理论课的教学工具、教学方法、教学场景与教学角色,以此构建现代化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实现课程改革目标。在理论课创新的过程中,学生参与丰富理论课教学活动,感受教师的引领与关怀,感受优秀思想政治文化,主动探索现实问题,从而锻炼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综合素养。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基本原则
高校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遵循以下几点基本原则,以此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价值。坚持学理性与政治性相统一。结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中提出的“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方面的战略部署,高校在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时需要把握课程本质,坚持“立德树人”使命,同时通过透彻的学理分析为大学生答疑解惑,以课程知识引导学生,以崇高政治理想与信念教育学生。在课程创新中要始终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第一原则,保证正确的舆论导向,利用科学的知识武装学生思想,促使学生掌握多种先进政治思想,形成良好的政治素养,凸显学理与政治相统一原则[1]。坚持知识与价值相统一。在实际过程中,教师要始终推崇提出的“八个统一”要点,既要传授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又要引导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与发展,促使知识与价值有机结合,在知识传播中塑造价值观念,在引导价值的同时完成知识传授目标。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当代大学生的必修课,教师承担着较重的知识传授任务,必须要遵循知识体系结构开展课程教学,让学生在理解、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促使学生能够客观理解社会发展规律,形成良好思想政治素养。坚持建设与批判相统一。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既要积极弘扬主旋律,倡导正能量,又要直面各种错误思想,积极带领学生批判错误的观点,引导大学生辩证看待各种思想意识形态,培养大学生的辩证思考与分析能力,强化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凸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作用。在现代社会中,信息技术飞快发展,大量不同的意识形态出现在社会生活中,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与行为方式,因此,教师需要在课程教学中加强思想教育,充分发挥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作用,明确基本立场与基本观点,引入不同的思想观点,为学生的辩证思考提供丰富材料。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在完成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教师要引入日常生活元素、社会热点与时事政治,加强课程与社会发展之间的联系,促使学生能够在认识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坚定自身政治素养,从而强化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内容的接受程度,深化发展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2]。第五,坚持主体与主导相统一。在实际过程中,高校教师要关注学生主体感受,明确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角色,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理念贯彻落实到课程教学过程中,既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自主探索空间,鼓励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思考,又要适当给予引导、指引,帮助学生始终在正确的思想道路上前进,形成双向互动机制,凸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学生自主成长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实践路径
1.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引入翻转课堂要想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议教师要首先创新课程教学模式,以新颖教学模式带动课程改革,为大学生提供优质课堂教学活动。建议教师认识到不同时期背景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教学需要,跟随时代发展,引入时代特色技术,比如: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借助计算机、手机客户端、线上教学平台等软件设置,优化设计翻转课堂教学模式[3]。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内容,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章节知识点提出明确的教学目标,分别提出章节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与总体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提出“课前学习模块”,为学生推送优质网课视频,让学生在课前自己阅读教材内容、观看网课,同时思考且回答教师提出的各项问题,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前线上自主学习空间。之后,教师在课堂中开展线下教学,借助各项互联网教学资源,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已经形成初步认知的基础上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原理的理解,凸显“翻转课堂”的教学价值,实现“主动与主导相统一”、“知识与价值相统一”。
2.引入大数据技术,精准分析学生情况要想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议教师灵活利用大数据技术,以大数据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优化课程教学提供具体依据。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大数据教育教学平台,人工智能教育技术,构建“大数据学情分析+教学平台教室+课后人工智能系统分析”的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机制,将大数据学情分析作为创新课程教学的基础,以此提出能够充分满足学生实际需求的思想政治理论课[4]。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理论课教学为例,在课程开始之前,教师可以借助数据系统分析学会的实际情况,明确学生的专业发展特点,获悉学生的现阶段知识结构与思想素养水平,了解学生的法律法规常识,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课开设数据资料,根据数据分析结构将班级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层次水平,比如:具有较强政治与法律素养类、政治与法律小白类、政治与法律素养水平一般类,从而提出多层次、差异化课程教学活动,以精准分析迎合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价值观念的形成与发展提供有效引导。
3.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坚定学生政治信仰要想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议教师充分发挥自身主导作用,以自身言行举止影响学生思想意识,加强学生的政治信仰塑造。在实际过程中,教师已经利用数据技术划分学生层次,此时教师可以将不同层次、能力素质的学生组建成为异质学习小组,让不同情况的学生互补互助,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课程学习[5]。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教师讲解法律基础知识与思想道德修养内涵,可以引入社会热点话题,比如:“一带一路下的对外交往政策”“社会医疗保障最新政策实施”“华为科技站”等,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际发展相结合,让学生在社会发展现象中发现法律问题,运用各种法律知识,以此强化学生的法制观念,促使学生感受到我国法治社会的优越性,坚定学生的政治信仰,为大学生今后的成长与发展提供积极引导。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思想政治课程实践活动,让学生利用寒暑假、日常休息时间参与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内化理论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教师可以让学生开展关于社会热点话题的调研活动,让学生联系实际情况分析社会问题,提出假设性的解决措施,分析现阶段解决措施的有效性,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问题解决能力与独立思考能力,践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原则,实现课程创新[6]。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面临着全新的教学要求,教师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思想的引领作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引导学生不断坚定自身政治信仰,积极参与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中,将理论知识作为解决实际问题的主要依据。为了更好地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创新目标,建议教师要创新教学模式与教学工具,以现代技术支持数据化教学;建议教师创新教学方式,调整教学内容,实现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主导作用,融入适当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让大学生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自主成长与发展。
作者:李红霞 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篇3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之一是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取得显著成效,但实践教学仍属于薄弱环节,“存在教学主体参与性不强、教学方法亲和力不足、教学内容模板化突出、教学平台融合度不高、评价体系结构面单一”等问题。[2]实践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拓展,是互动性、参与性和生动性三者兼具的教学形式,能帮助巩固课堂学习效果,深化对教学重点、难点问题的理解,有效提升学生的参与度、体验感、获得感。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针对性,高校需要不断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创新,从教学主体、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维度,探索改革创新“学生主体、问题导向、系统协同、多元评价”的“四维”策略。
一、实践教学主体维度:凸显学生主体,关切学生需求体验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实践教学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将学生视为教学的主体和目的,而不仅仅是教学的客体和被改造的对象,把学生的发展视为教学的本质而不是单纯的教学结果。
1.凸显学生主体。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实践教学的重视度不够,导致学生的参与感与获得感较低。有研究认为,“由于当前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方兴未艾,大部分学生对实践意义和价值的认识尚不深刻、对实践学习的整体期待较低,导致其主要出于完成课程要求这一外部动机进行实践活动。具体表现为大部分学生仅是尽可能完成教师或校方所布置的实践任务,在达成基本要求后,则很少出于内部动机继续参与”[3]。为此,高校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其参与实践教学全过程,无论是实践教学方案的制定还是教学实施、平台搭建、活动展开,都应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实践教学方案的制定中,高校可通过召开座谈、网上调查、个体访谈等方式充分倾听学生的“心声”,实施“学生定制”的教学方案,令学生成为实践教学全过程的“主导者”。在实践教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节奏要以学生接受为依据,部分环节可由学生来讲授,令学生成为“分享者”。高校在开展野外调研、举办系列专题沙龙等活动中,可由学生自主设计、组建团队、统筹协调,令学生成为“组织者”。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成为实践教学的“主导者”“分享者”“组织者”,让实践教学的设计实施环节成为学生实践的重要组成,真正体现实践教学的本义。
2.关切学生需求。大学阶段是人的需求发展的高峰期,对社会的各种需求随着生理和心理的发展逐步成熟而急剧增长,比其他年龄阶段更为丰富和强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需求旺盛这一客观规律,关切学生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一方面,要关切学生基本生存的需求。在实践教学选题设置过程中,教师不能一味追求“高大上”,需要统筹兼顾学生的基本生存需求。另一方面,要关切大学生成长进步的需求。成长进步是青年社会化过程中的必然需求。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切大学生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结合学生自身学业发展、生涯规划、就业创业等来设计教学内容。
3.关切学生体验。体验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具有过程性、亲历性,是充满个性和创造性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个体的即时具体体验是学习、生命以及性格的核心。”[4](P18)大学生处于人生中生理机能最旺盛的时期,精力充沛、思想敏锐、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较强,特别注重自身体验。此外,大学生由于社会阅历浅,心理发展不稳定、不成熟,在情感、意志、自我意识等方面往往处于不平衡发展状态,心理期待容易和社会现实发生矛盾冲突。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和帮助,关切学生体验。同时,教师不应局限于课堂之内,要为大学生搭建学习体验平台,提供个性化与定制化服务来创造学习体验的机会。
二、实践教学内容维度:坚持问题导向,对焦国际国内问题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是对现实世界思考的反映。“实践教学就是要为学生搭建起理论与实际联系的桥梁,强烈的问题意识和鲜明问题导向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应有之义。”[5]教师在设计实践教学内容时,要坚持问题导向,引导广大学生对焦广阔的国际问题和中国问题,真正做到既具备全球视野,认识世界、了解世界,又能扎根中国大地,熟悉国情、站稳立场。
1.对焦国际问题。一方面,实践教学内容设计理念要对焦国际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大学生是迎接全球挑战、解决国际问题的新生力量。教师在实践教学内容设计时要对焦国际问题,着眼培育大学生解决国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实践教学内容主题设置要对焦国际问题。教师在实践教学主题设置中要密切追踪全球前沿问题。例如,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诸多就业岗位将被取代,社会稳定问题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话题。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中可以设置相关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通过文献查阅、调研访谈去探索该问题的解决方案。此外,高校可组织大学生在寒暑假前往国外进行实践调研,与海外高校密切互动,积极参与面向全球大学生的圆桌论坛、高峰论坛,进一步增强中国大学生的全球胜任力。
2.对焦国内问题。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大学生为解决国内各类复杂的问题开启实践锻炼。教师在实践教学内容设计中应该引导大学生心怀“国之大者”,结合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原理、理论开展实践锻炼和调研。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大学生直接面向社区问题开启实践学习。社区是人们工作生活的最小行政区划,如街道社区、农村社区等。社区也离每个人的生活最近,是最基础的公民生活空间。身边人、身边事最易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实践教学内容设计中,要对焦社区问题,培育大学生解决校园周边社区问题的能力。通过解决身边小事,不断激发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由此,对焦国内问题,我们要培养大学生解决国家大问题、社区小问题的能力,让实践教学由“空谈”转为“实干”,通过“实干”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三、实践教学过程维度:致力系统协同,构建协同育人大格局
实践教学过程关涉多个系统,仅靠任课教师单一推进难以真正实现。高校需要以实践育人为牵引,融合校内外各系统中的育人元素,致力于师资队伍协同、路径载体协同、资源供给协同,构建协同育人大格局。
1.师资队伍协同。目前实践教学缺乏充裕的师资,现实中实践教学往往只是教师给出调查调研或拍摄视频的相关选题,学生在课后自行操作。高校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高校辅导员队伍、高校行政管理人员队伍的跨界协同来补充实践教学指导专门力量。一方面,高校团委、学工部门每年都要进行大量的社会实践、社团活动、志愿服务,但往往理论指导和提炼不足,沦为“为活动而活动”。高校辅导员队伍和高校行政管理人员队伍通过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跨界协同,各类活动设计可以得到最新理论的指引,活动立意得以提升,活动总结得以升华。另一方面,各类社会实践、社团活动、志愿服务可以成为实践教学的最鲜活载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结合课程内容设计实践教学主题,由高校团委、学工部门及高校辅导员负责实施,各方共同来进行实践教学成果的总结提炼,实现多方共赢。另外,高校还可以选聘政府公务员、企业高管、行业先锋成为实践教学的校外导师。
2.路径载体协同。一是推动实践教学与党建团建协同。在学生党建团建中,要树立大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教学的榜样,以其为典型示范,作为评选优秀学生党员的指标之一。二是推动实践教学与勤工助学协同。针对经济困难大学生,把困难帮扶和思想引领、能力培育紧密结合,鼓励其在勤工助学的过程中,开展调查研究,及时反思自身在实践教学中的不足。三是推动实践教学与志愿服务协同。教师要鼓励大学生结合志愿服务来进行实践教学选题的设计,在志愿服务过程中积极运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所学的各种理论去观察和反思,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四是推动实践教学与寒暑假“三下乡”实践活动协同。高校在寒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设计实践教学专项,邀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担任指导教师。教师要鼓励大学生积极开展类似社会实践活动,将社会实践活动总结提炼,转化为实践教学调研报告。五是推动实践教学与创新创业协同。创新创业已成为新时代大学生重要的实践选择。教师可以积极利用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这一新载体,在实践教学中鼓励大学生以创新创业为手段来践行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
3.资源供给协同。一是学科支撑协同。教师开展实践教学在立足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同时,也需要结合大学生所属专业来设计与实施,并有意识地引导大学生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实现学科支撑协同。例如,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针对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增设“医德塑造”“和谐医患关系构建”等特色专题,针对医事法律专业的学生,设计“医患关系的法律支持”“侵犯知情同意权法律责任的构成及承担”等个性化专题教学。在这些实践教学的设计中,教师以学生未来发展面临的问题为导向,既涉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也涉及医学学科和法律相关学科,实现了学科支撑协同。二是组织保障协同。高校党委要为实践教学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高校党委书记、校长应带头抓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发挥宏观指导和资源配置作用。高校团委和学生工作部门要积极承担实践教学的组织协调工作,将实践教学推进与“三下乡”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社团建设活动等一体化规划。高校财务部门要为实践教学师资配置、基地建设提供资金。高校更要主动协调发挥政府、企业等的育人功能,共建共享实践教学基地,如政府、企事业单位可以发布党建团建课题及项目,聚焦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围绕新时代党员教育、人民幸福感获得感提升、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等课题,设立专项资金鼓励大学生参与申报实践教学项目。三是技术赋能协同。互联网已成为实践教学改革创新的“最大增量”。教师要充分利用VR、AR、人工智能等最新技术,进行各种虚拟仿真的教学实验,同时积极探索微电影拍摄、剧目表演等实践教学新形式,为理论学习带来沉浸式体验。例如,部分高校开展以提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理论教学效果为目的的“历史剧汇演”、以提高“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理论教学效果为目的的“道德剧汇演”,以提高“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理论教学效果为目的的“微电影展播”。[6]
四、实践教学评价维度:彰显多元评价,重视实践教学成果转化
评价是实践教学的重要指挥棒。实践教学评价的创新,直接影响实践教学改革创新的力度和效度。高校在实践教学考核过程中要注重彰显多元评价,推动实践教学成果转化。
1.彰显多元评价。多元评价是指实践教学评价方式由单一的卷面测试评价转变为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式更为多元的评价模式。一是评价主体多元。实践教学强调个体实践体验对于意识形成和能力培养的突出作用,改变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方式,建构以活动和项目为中心的体验式教学方式。因此,实践教学评价主体不仅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还可以积极邀请高校辅导员、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校外专家等参与评价。二是评价内容多元。教师推进实践教学评价,不仅仅评价最后的成果,还要实现过程评价、增值评价。在实践教学的主题选定、方案设计、过程实施、团队协作、学生增值成长等环节,教师都要予以客观评价。三是评价形式多元。当前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教学评价的方式较为单一。部分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是实践任务完成即可,不做具体的反馈。此种单一的评价形式会打击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例如,有部分学生认为“费尽心血”完成的调研报告,最终在期末考试的成绩中无法得到充分体现,反而考前突击记忆就能获得高分;有部分学生认为实践教学成果没有得到教师的反馈督导意见,无法明晰进一步提升路径。实践教学的评价形式要积极与学生综合测评、评优评奖、实习推荐、推优入党等进行精准衔接。
2.重视实践教学成果转化。成果的有效转化对于提升学校及学生对于实践教学重视程度起着至关重要作用。当前,实践教学成果的延展性不足,成果简单、难以转化。高校要不断夯实实践教学过程,采取“学用结合”模式,推进实践教学成果转化,并将其纳入评价的重要内容。一是教师要紧密呼应国家重大关切,制定实践教学选题。高校要组织学生开展广泛调研,引导大学生将实践教学成果转化为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二是引导大学生将实践教学成果转化为优质内容文化产品,如各类微视频、微音频等,通过学校官网、微信公众号、“学习强国”等各类渠道进行广泛传播,传递正能量。三是引导大学生将实践教学成果经过深度打磨,转化为学术论文进行发表,部分实践教学成果甚至可以转化成为资政报告或资政建议,通过地方人大、政协等渠道,为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建言献策。通过实践教学成果的成功转化,不仅能够巩固思想政治理论课所学知识,也能够在学术科技、创新创业等多方面提升学生能力。高校重视实践教学成果的有效转化,将打破实践教学“做与不做、做多做少、做实做虚一个样”的不良学风,激发更多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全心投入。
参考文献:
[2]冯刚,陈梦霖.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涵、价值及其实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8).
[3]檀传宝,吴越菲,郜思睿,杜汇杰.简单提倡社会实践是远远不够的——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模式对大学生获得感影响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21,42(1).
[4][美]D•A•库伯.体验学习——让体验成为学习和发展的源泉[M].王灿明,朱水萍,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5]刘一博.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问题意识[J].思想教育研究,2020,(11).
[6]王晓樱.“一主三辅”实践教学让思政课充满魅力[N].光明日报,2019-10-17(8).
作者:罗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