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篇工程造价人才培养探讨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随着“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的先后出现,新工科建设成为国家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方向。[1]根据《关于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要求,为加快新工科建设,应该统筹考虑“新的工科专业、工科的新要求”,不断改造升级传统的工科专业,发展新兴工科专业,主动布局未来战略必争领域人才培养。[2]工程造价专业是新兴热门专业之一,该专业面向建筑及相关企业,培养学生熟练从事建筑、安装及相关专业工程预、结算,以及工程投标报价与招投标的能力,为社会培养了一批既懂技术又懂经济的专业人才。调查发现,传统的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还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影响着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新工科背景下,改造升级工程造价专业迫在眉睫。
一、传统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传统工程造价人才培养存在一系列问题:
1.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不准确,与办学初衷偏离
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责任是培养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人才培养定位应与当地创新要素资源对接,与行业企业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需求对接,培养专业岗位需要的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与职业岗位需求对接。然而,目前许多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往往不能立足于本校的实际,重视理论知识体系的构建,轻视实际应用能力及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违背了办学的初衷。
2.实践教学重视程度不足,效果达不到要求
尽管实践教学是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环节,但高校大多只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存在着实践学时安排不足、缺乏实践场地、指导教师实践经验不足、实践教学手段单一等问题。与理论教学相比,实践教学的有效实施难度大,必须具备合适的实践场地、优秀的指导教师、实验仪器设备及足够的经费保障等要素。有效实施实践教学的要素缺一不可,否则会出现实践教学内容不能与行业接轨、教学方法与手段落后单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差等现象,严重影响实践效果的达成,以至于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出现业务能力低、难以与实际工作接轨的问题。[3]
3.教学方法落后单一,学生学习积极性差
目前,传统的讲授法在高校工程造价专业课堂中仍然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部分课程甚至全部采用讲授法。这种以教师为主、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缺乏师生间的有效互动,学生参与率低。在这种课堂上,教师只关注讲,忽视学生的学和接受情况,因此,学生缺少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机会,长此以往就会影响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传统的工程造价专业课堂教学虽然引入了现代化教学手段,如投影仪、幻灯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授课,但部分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课件,导致课堂枯燥、学生学习兴趣低,影响了教学效果。
4.实践型师资不足,指导学生实践的能力稍差
工程造价专业职业面向造价工程师,学生将在掌握专业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受到造价师资质的基本训练:具有从事建设工程招投标、编写各类工程估价相关经济文件的能力,从事建设工程项目投资分析和造价确定与控制等工作的技能,专业实践性强。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应用型本科高校对教师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高学历教师理论水平虽然高,但从校园到校园,现场施工经验缺乏,在指导学生实践方面能力不足,这也导致学生实践经验缺乏,影响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二、新工科背景下我校工程造价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我校工程造价专业设立时间虽晚,但在人才培养上仍然存在着上述的问题,深入研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刻不容缓。新形势下,许多学者也在积极进行研究,试图解决上述问题。徐伟在《新工科背景下工程造价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思考》一文中对新工科背景下工程造价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须加强的几个方面提出的建议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注重实践教育及注重新知识、新技能的引入;赵爽在《新工科背景下工程造价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一文中提出了新工科背景下解决工程造价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的措施:制定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规格,融入CDIO新理念,完善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的模式,加强“产—学—研”合作,支撑和引领工程造价专业建设和创新性人才培养,提升创新能力。[4]在新工科背景下,针对工程造价专业的行业需求和我校工程造价专业实际,对我校工程造价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提出了如下的解决方案:
1.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为导向,进一步明确专业人才定位
新工科背景下,行业企业对工程造价人才的需求是我校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动力。深入开展校企合作,使企业深度参与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加入专业建设团队,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充分发挥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作用,让学生在基地学会运用知识、创造知识,并使让企业了解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定期通过组织企业访谈、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把握行业企业需求,分析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
2.以完善的课程体系为基础,进一步更新专业知识体系
为适应新工科时代发展,要更新工程人才知识体系。分析工程造价专业知识体系,发现不同课程之间有知识重叠现象,占用了宝贵的课时;另外,在教学内容安排上,部分课程照搬教材,教学内容相对陈旧,忽视了与行业发展的联系,导致与行业新技术、新工艺脱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在工程造价专业教学改革过程中,专业建设团队应组织任课教师梳理教学内容,解决课程之间的知识重叠现象,剔除陈旧的教学内容,更新平法、定额和计算规则等重要计量与计价依据。同时,应响应市场需求,在现有课程中增加智能建筑造价知识,并尝试增设智能建筑等课程,训练学生从事智能建筑相关工作的能力。新工科背景下,要求人才与行业先进的技术接轨,在注重平法、定额和计算规则的跟进与更新的同时,还应将BIM技术引入工程造价人才培养全过程。BIM技术是工程造价实现专业信息化的重要途径,是建筑领域信息化革命的必然趋势。可通过BIM技术进课堂、聘请企业专家对学生开展培训和指导学生参加BIM大赛等途径,培养学生运用BIM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所学知识与企业的良好对接。互联网技术也可以引入工程造价专业教学中,互联网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巨大的资源支撑,不仅可以实现线上教学,为学生提供参考资料和题库案例,还可以增加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有助于学生接触到最新的工程案例。
3.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中心,变革教学方法、方式与手段
新工科背景下,要创新工程教育方式与手段。可通过与学生座谈、调查问卷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索学生喜欢的教学方法、方式与手段。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中心,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广泛使用小组讨论法、任务驱动法等方法,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企业实际工程案例,推行项目化教学法。将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现教学方式混合化、教学资源开放化、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以及学习过程可重复化。继续建设智慧教室,并确保利用率。推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授课效果。
4.以师资队伍建设为保障,强化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
为适应新工科背景下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专业教师应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我校工程造价专业教师学历高,但大多数从校园到校园,理论知识丰富,但工程实践能力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在专业教学改革过程中,实施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提升计划,为教师搭建挂职锻炼、产学研合作平台,提升全体任课教师的实践能力。借助教师发展中心,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校内外各级培训。定期选派教师到相关企业参加挂职锻炼,培养“双师型”教师。同时,将教师的实践能力纳入考核体系,把教师的行业背景和实践经历作为教师考核和评价的重要内容。
5.以深化过程管理为抓手,构建专业工程教育质量保障新体系
专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专业的生命线,是保持专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新工科背景下对工程造价专业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重新审视传统的专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以适应新形势的工程教育人才培养需求。应制定工程造价专业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健全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构建以督导评价、企业评价、教师自评、学生评价等多元化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跟踪和监督教学过程的规范化和优质化,确保课堂教学、作业批阅、考试阅卷、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等人才培养中各个环节质量的稳步提高。完善教学质量改进机制,借助班级学生教学信息员时时反馈教学信息,促进教师对教学行为适时调整。定期召开师生座谈会,对学习过程中阶段性的问题进行反馈。[5]借助调查问卷,每年进行专业人才培养调研,完成调研报告。完善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使教学管理规范化,保证整体教学质量。全面提升专业建设水平,逐步向专业认证冲击。汇聚社会各方力量,共同提升专业人才培育水平,提升专业服务区域水平。
三、结语
新工科背景下,改造升级工程造价专业是专业建设团队急迫的任务,是工程造价专业作为微观的人才供给体紧跟新形势、培养工程教育人才的迫切要求。探究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培养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的工程造价人才的重要任务,是高校建设应用型本科的重要基础,在新时代本科教育改革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只有注重内涵建设,不断探究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不断提高专业人才培养水平,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新形势下,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有新任务新要求,工程造价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应从进一步明确人才定位、更新专业知识体系、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及建立完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方面着手。强化行业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聘请行业顶尖人才加入专业团队,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聘请企业高水平技术人才作为兼职教师,承担理论和实践课程的授课任务。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安排学生到基地参加实践活动,真正增加工程经验,为实现零距离就业打下基础。定期派遣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切实增加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广泛开展行业调研,更新专业知识体系,让适应行业发展的知识进入课堂,剔除陈旧的专业知识。以学生为中心,改革教育教学方式,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能力。构建专业工程教育质量保障新体系,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改进机制,汇聚企业、政府等社会各方力量共同提升专业人才培育水平。
作者:孙金萍 单位:山东华宇工学院
工程造价人才培养篇2
2016年国家首次提出新工科的概念,2017-02以来,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先后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并发布了《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关于推进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全力探索形成领跑全球工程教育的中国模式、中国经验,助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为响应教育部关于新工科建设的号召,在中国工科类院校和工科类专业中,掀起了一股进行新工科研究实践和工科教育改革的浪潮,这是对新工科这一新形势的积极应对。为新技术、新产业的发展培养新人才,这是新工科建设的目的。所以,新工科建设中最关键的任务就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作为中国市场和经济发展的产物,工程造价专业是工程领域的热门专业,它依托于经济学和管理学建设,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建筑行业的迅速发展带动工程造价行业的发展,而工程造价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是造价行业持续快速发展的基础和核心。在新工科的背景下,工程造价专业如何突破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探索出符合行业需求和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西安翻译学院工程造价专业为例,对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
1新工科背景下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
新工科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达到这些要求,才能应对更高的挑战。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工程造价专业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诸多问题。
1.1人才培养定位不符合新工科要求
新工科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从人才培养目标看,其核心竞争力在于复合型能力的培养,横向上满足建设领域不同方向的专业人才需求;纵向上具备统领整个建设过程的专业能力。以西安翻译学院工程造价专业为例,在人才培养目标设定上,更侧重于培养“造价员”,而对管理层面人员的培养较薄弱,如在课程内容上注重工程计量计价知识的讲授,而在综合能力方面的训练较少,使得培养的人才缺乏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另外,课程关联度不够,知识点零散,导致学生虽掌握了专项技能,但在面对综合性复杂的工程问题时,往往无从下手。
1.2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以西安翻译学院工程造价专业为例,首先,课程体系不完善,基于新工科人才培养的定位和建筑行业的稳健发展,工程造价传统课程体系中体现行业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的课程较少,另外,有助于学生长远发展如考研、考职业资格证书等相关的课程较少;其次,基于造价过程和环节设置的课程联系不够紧密,部分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不符合实际工程过程,课程杂而不精,繁多的工程类课程,反而让学生在学习中混淆了该掌握的核心技能。
1.3重理论、轻实践,学生难以应对万变的环境
作为一个交叉性学科,工程造价专业开设的大部分课程实践性较强,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设置了较多的实践环节。但是,在实践过程中,由于实践条件受限,教师在设计实践活动时,更青睐能够在教室完成的任务,对于必须在施工现场进行的如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由于缺乏有效可靠的监督管理机制,教师对其不够重视,实践趋于形式化,“走过场”现象普遍存在,难以真正达到实践目的。另外,由于没有建立完整的课程体系和标准,不同的工程实践环节,都较独立和分散,难以进行有效整合。实践中,学校、企业和学生之间缺乏实效沟通,各类实际问题没有得到及时解决,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实习工作,企业找不到合适的实习生。这些都有悖于新工科理念下的人才培养要求和目标,培养出来的人才毕业后也难以适应行业、企业的发展和要求。
1.4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陈旧
以西安翻译学院工程造价专业为例,目前,本专业的课堂教学仍以教师为主导,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处于被动地位,削弱了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满堂灌的模式更让学生丧失思考和反思能力,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有效沟通,教师不知道学生有没有掌握知识点,学生对于自己未掌握或者感兴趣的知识点得不到反馈和解决,甚至会削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MOOC、微课、翻转课堂等盛行,也会冲击传统的教学模式。如果不再进行改革和创兴,一方面,不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会抑制他们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单一陈旧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无法应对瞬息万变的社会形势,传统的授课模式在展示某些新型的技术方法时效果不佳。
1.5教学设备陈旧落后
由于对信息的不敏感,导致高校教育与国内外的发展新技术、新方法脱节。在工程造价行业中,如计量规则、平法图集的更新、BIM技术的兴起,但相关教材、资料、设备未及时更新,教师虽能在课堂上穿插部分新技术,但学生因缺乏相关的实训器材进行实地操作,没有真正获得新技术,与行业脱节,最终创新思维的培养也受到极大阻碍。
2新工科背景下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路径
根据新工科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创新型复合人才,确定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新目标,提高人才培养的规格,基于CDIO理念,完善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构建三位一体的实践平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此支撑工程造价专业创新性人才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1构建符合新工科建设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基于CDIO理念,根据行业、企业和毕业生调研,参考建筑企业对工程造价专业人才知识、能力和素养等方面的要求,并结合国标和工程教育认证等相关文件的要求,确定西安翻译学院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立足陕西,面向一线,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适应国家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高尚的职业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掌握土木工程技术及工程造价相关的管理、经济、法律等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具备健康的个性品质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够在国内外土木工程及其他工程领域从事建设项目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此基础上,确定课程体系和内容,并根据全过程、全要素造价管理的要求,确定各课程的开设学期,明确各课程授课内容,保证课程联系紧密,且不重叠。
2.2创新教学模式
首先应实现以教师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通过小组讨论、翻转课堂等,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者,教师积极解答学生自主学习中的各项问题,通过信息化技术和手段,引入多种多媒体资源,提高教学效果。创新教学模式,不仅是对学生的挑战,更是对老师的考验。学生需要在课下时间进行预习和思考,需要自己主动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不再是像以前那样等到老师告诉解决方法,学生有了更灵活的空间,随之而来的是更多样的考核方式,不容偷懒。创新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做更多的功课,除了传统教学中的备课外,需要重新设计教学过程,注重怎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教师所面对的问题是未知的,这也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扩充自己。同时,教师必须去学习教学的信息化设备工具,以便更好地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
2.3构建学校、企业、学生三位一体的实训平台
在实践环节中,学生将树立创新思维和获得工程意识,逐渐形成以研究的眼光去观察事物,进而形成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因此,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更应该注重实践。构建三位一体的实践体系和平台,首先,应建立系统的实践基地,健全实践教学管理制度,鼓励教师根据专业实际对实践考核标准进行创新,应让企业参与到实践活动设计中,如邀请企业工程师进行实践教学,让学生参与的实践是真正与岗位接口的,而不再是以往的走马观花;其次,在传统实践内容的基础上,创新实践形式,除认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企业实习外,对于校园内的实践活动进行改革和创新,通过成立造价工作坊、专业社团、辩论赛等多样形式,让学生真正在实践中成长;另外,让教师走出去,到企业挂职锻炼,投入到真正的工程活动中,只有掌握了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实际的工程问题有哪些,才有利于教师在后续的实践活动中进行改革和创新。
2.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学中,教师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能力,也直接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和运用能力。新工科背景下,想要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首先得培养出具有较强创新意识的教师。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寒暑假等时间去企业进行挂职锻炼,深入了解相关岗位对人才能力的要求,同时,也能够获得行业、企业最先进的技术和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及时传达给学生;另一方面,学校应注重“双师型”高级人才的引入,可从企业挖掘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高级工程师,纳入教师队伍,作为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此外,可聘请企业高层管理者作为青年教师的导师,进行一对一帮扶指导,帮助青年教师迅速成长起来。
3结语
作为工程领域一个新兴的热门专业,工程造价专业应该得到重视。本文分析了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基于新工科人才培养要求,提出了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培养出适合行业发展、企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进一步促进改革,需要学校给与大力支持,如从学校层面建立相关保障制度,给与适当经费支持,灵活考核和奖惩,此外,加强校企合作,让企业也积极投身到人才培养中来,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校企双赢。
作者:侯红 单位:西安翻译学院
工程造价人才培养篇3
国家教育部在2017年提出“新工科”概念,全面启动了新工科的建设和发展,其目的是探索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和跨界整合能力的工程科技人才。
一、新技术带动变革
所谓“新工科”,“工科”是本质,“新”是发展方向,理念新、要求新、途径新是其三大特点。结合“新工科”的这三大特点审视工程造价专业,最能焕发出生命力的新技术就是BIM技术。BIM为土木建筑领域搭建起了“朋友圈”,为建筑软件沟通定下了“官方语言”,为“装配式建筑”提供了信息技术支撑,为“智慧城市”做了基础铺垫,被土建行业称为继CAD技术之后的第二次革命。虽然BIM技术已得到土木建筑行业人士的广泛认可,但其应用人才缺乏成了行业发展的主要障碍。作为人才培养责任主体的高校应该积极探索将BIM技术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培养BIM应用人才,推动行业发展。
二、构建理论和实践课程体系
要想培养BIM应用人才,必须构建基于BIM环境下的人才培养方案,而完整系统的理论和实践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的根本途径和方法。
(一)理论课程体系重构
在原来的课程体系中增加工程造价信息化技术平台,将BIM技术相关内容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培养学生从BIM建模到单业务应用再到综合应用。BIM技术不仅是一个软件,还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需要掌握多种土建类软件的使用,所以只开设BIM建模课很难系统掌握BIM技术,需要开设系统的BIM课程,如BIM建模、BIM造价应用、BIM施工组织管理等,以及相关的实践课程。
1.BIM类课程的三个阶段
要将BIM技术在理论课程中体现出来,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BIM模型的创建及维护,除了讲解BIM技术的基本知识,重点介绍BIM建筑模型的创建与维护,主要在大二第四学期完成;第二阶段是BIM的单业务应用,主要在大三完成,集中在工程造价管理和施工组织管理两个方向;第三阶段是BIM的综合应用,主要在大四完成,在单业务的基础上学习多个业务的综合应用。具体如图1所示。
2.BIM技术融入教学的途径
BIM技术融入课程教学主要采用两种方式:一是在原有课程中植入BIM知识、新增BIM类课程,例如在施工组织管理课程中植入网络进度计划、三维场地布置、模板脚手架设计、BIM5D应用等有关BIM类软件的使用,不仅使比较复杂抽象的问题变得简单,丰富了教学内容,而且搭建起了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增加了实训的手段和平台;二是在BIM造价应用课程中增加计量计价软件与其他BIM类软件的关系,使其成为BIM技术的一部分,为真正实现全过程、全面工程造价管理提供工具和方法。对于BIM核心建模软件的学习必须通过增加BIM建模课程来实现,而在实践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将房屋建筑学与BIM建模课程结合起来。
(二)构建“五位一体”实践课程体系
在工程造价专业通过构建“五位一体”实践课程体系,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实践能力培养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1.课程设计体系重构
在各个实践环节实现多门课程的融会贯通。在专业基础实训中,将房屋建筑学和BIM建模结合完成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把BIM技术应用到房屋设计过程中,既避免学生在完成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时一味地画图,缺少实质性的设计成分,又熟悉了BIM建模技术,实现部分课程的融合。同样道理,将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和BIM造价应用结合完成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设计,既让学生练习了手工算量和计价,又练习了利用BIM技术计量计价,最重要的是能完成一定规模工程的计算,实现了与实际工程的衔接。施工组织管理课程设计可以将施工组织管理与BIM模型集成应用结合,学生既可以利用施工组织管理课程中学习的系统来完成,也可以选择BIM模型集成应用课程中的知识来完成,增加BIM技术应用的深度,实现BIM技术的综合应用。
2.多专业联合毕业设计
在土木建筑类专业中增加BIM类毕业设计。选取真实工程项目实行真题真做,采用多专业联合完成从建筑设计、结构设计、设备设计到招标控制价编制和施工组织设计等全面设计。打破专业间壁垒,减少专业间碰撞冲突和工作反复,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增强学生的整体思维和全局观念。图2为基于BIM的多专业联合毕业设计方案中各小组分工及参与专业。
三、采用案例教学和项目化教学
(一)案例教学
在工程造价专业教学过程中,BIM教学结合具体案例展开,分别在理论教学、实验实训、毕业设计过程中让学生参与三个完整的案例学习。通过界定课程知识点,梳理课程知识体系,优化教学流程。例如,选择郑州科技学院南校区体艺中心、图书馆、艺术楼等项目为典型案例驱动,完成理论课程学习。首先,通过BIM建模课程完成识图、建模;其次,通过在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中讲解,完成手工算量与计价工作;再次,通过BIM造价应用课程让学生学会运用BIM类软件进行建模算量、造价编制,并将其计算结果与手工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增加对工程造价技术的理解;最后,在BIM模型集成应用课程中完成BIM4D施工模拟、BIM5D造价管理,为多专业综合利用BIM技术积累经验。
(二)项目驱动
以项目为纽带,以任务为载体,采用项目教学。以BIM建筑建模课程为例:课程引入幼儿园、宿舍楼两个真实项目,把项目分解成结构建模、建筑建模、装饰装修建模、施工设施建模4个子项目,进行建筑模型的搭建。首先,教师提前将图纸发给学生,学生根据所学的工程制图、房屋建筑学等知识,自己动手进行BIM模型的搭建。其次,教师负责汇总学生在建模过程中的问题,组织学生展开思考和讨论,下达任务指导书,指导学生对模型进行补充优化,如果学生还有问题可及时查找资料或请教老师,并在项目结束后采取自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方式完成项目的考核评估。再次,教师根据学生表现进行点评,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
四、实行“课赛融合”“课证融合”
(一)“课赛融合”
创新学科竞赛与课程教学的结合,探索以学科竞赛为内核驱动力,以课程知识为载体的教学模式。例如,将BIM造价应用、BIM施工组织管理课程与全国高等院校建筑软件技能认证大赛衔接。通过“以赛促改”将专业技能融入课程教学过程中,在“课赛融合”模式下对工程造价专业课程进行改革创新,明确工程造价专业技能竞赛的项目和内容,按照具体的竞赛内容对课程进行改革。通过专业竞赛的过程和结果,调动学生积极性,检验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促进工程造价课程与专业技能竞赛有效对接,全面提高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综合效果。
(二)“课证融合”
在做好“课赛融合”的基础上,逐步实现“课证融合”。通过对工程造价专业岗位职责和工作过程及职业能力等的剖析,选取建筑信息模型为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将课程教学标准、教学内容和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融合,确定培养规格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打破理论与实践的界限,通过实际教学(工作)任务的引入,帮助学生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
五、完善线上线下教学资源
信息化技术与教育的结合催生了“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的引导下对传统教材进行整改。新教材仍以纸质版教材为主,同时提供更多的线上辅助资源,即微课、图纸、课件、BIM模型、视频、VR、应用BIM技术的工程案例库等。这些资源可以是内部资源,由教师自主创建;也可以是外部资源,由教师下企业实践后从企业获得并整理成教学资源。线上资源应具备动态性,能够根据行业的发展对内容进行更新。将实际工程项目和工作内容作为背景,遵循“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原则,充分体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应用BIM的工程案例库应包含详细BIM技术应用资料和成果的真实工程项目,例如完整图纸、BIM模型、BIM造价应用、BIM施工管理等,方便教师调用,难度由低到高,可供学生个性化选择。线上微课主要由专业课教师和专业视频团队制作完成,应兼顾前沿性、趣味性和教学内容规范性,适当拆分知识点,讲解软件课程时教师也应适当“出境”,配合工程情境制作,达到小而精的效果。收集整理往届学生制作的优秀案例,以激发学生参与制作的积极性。
六、结语
新工科的建设要适应新经济,加入新理念、新模式、新技术等核心要素。BIM技术作为土木建筑行业的新技术,是工程造价专业进行新工科改革的必然选择。工程造价专业可以将BIM技术嵌入课程内容,进行课程体系重构,采用案例教学、项目化教学,实行“课赛融合”“课证融合”,完善线上线下教学资源,培养了解行业新趋势、掌握行业新技术、实践动手能力强的能从事全过程和全面造价管理的应用型人才。
作者:韩灵杰 单位:郑州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