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会计人才培养探讨

时间:2022-12-16 14:30:54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篇会计人才培养探讨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会计人才培养探讨

会计人才培养篇1

引言

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让社会经济发展呈现出全新的形式,数字经济与传统行业不断融合。期间有传统行业的消亡,也有新的产业链的出现。传统的生产模式和商业模式也因为不再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要求而不得不做出改革。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在新的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高校会计人才培养也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新的发展背景使得以往相适应的建设方法不再适合,同时也暴露出了其他的问题。为有效解决高校会计人才培养中的问题,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会计专业人才,就需要高校健全理论教学体系、完善教学管理和评价机制、使用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方式来更好地为社会培养会计专业人才,推动会计领域的发展。本文针对当前高校会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的问题,结合国内外先进教育模式的经验,提出了可以通过明确建设目标、健全理论教学体系、健全高校会计教学和评价机制以及使用多元化人才培养方式等措施来强化高校会计人才培养工作。

一、高校会计人才现状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为了满足不同区域和不同行业的发展需要,要加大对会计人才队伍的培养建设,以适应我国当前新的经济态势。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我国各行各业都与信息技术密切相关,教育领域同样如此,高校会计人才的建设同样离不开信息技术,甚至在当前的信息技术环境下演变出了新的特点,如在线报账、在线预约和查询等,实现了会计工作的创新,这一现象也对从业人员的专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是人才培养的基地,是我国会计人才队伍建设的基础平台[1]。因此,高校会计人才培养中,要加强大学生对财务预测和分析能力的培养,力求为高素质会计人才打下坚实基础。鉴于我国当前正处于新的发展历史征程的特殊时期,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导下,推出了一系列关于高校会计教学改革的措施,旨在提高高校会计培养的速度与质量。“互联网+”时代需要新型会计人才,在互联网的影响下会计行业正在逐渐向无纸化和便捷化方向发展,工作中心转向网络,经济事项和会计核算之间的时间滞留缩小,会计服务体系突破以往的区域限制,由以往的静态数据转变为现在的动态数据。也正因如此,才需要能够熟练运用各种工具来进行会计事务处理的专业人才队伍。另外,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向人们展示了人工智能高效的计算和分析能力,大大提高了会计工作效率,也正因此现在的会计专业人才还需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技术,尽可能多地了解和掌握其他领域的知识,成为现代会计人才队伍中的复合型人才,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当下社会环境对会计人才的需要,而不至于被社会所淘汰。

二、高校会计人才培养中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不能适应实际培养需求

随着信息技术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会计工作的方式和载体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财务会计工作的基本职能已经变为了通过数据分析来为企业提供价值管理、资本运营、风险控制和决策支持,即由传统的核算和监督工作转变为预测和决策。这也对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由于工作职能的改变,会计人才需要掌握强大的财务管理能力、风险管理和战略制定能力、内部控制和审计等专业能力。会计专业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学习管理学、经济学和计算机等课程。因此,高校在培养会计人才中所制定的课程合理与否就显得至关重要。然而目前,大多数高校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并不能够满足各个行业对会计人才的需要,会计课程的设置无法培养出满足需求的综合型会计人才。这是因为学校课程设置缺乏创新性,实训课程相对较少,不能直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因此,需要在设置教育课程时应尽可能地结合社会需求和学生个人需要,改进教学理论,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培育出更多的会计专业技术人才。

(二)实践和综合能力的评价有待加强

全面综合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可以反映出教学质量的好与坏。但现行的会计专业课程教育评价体系只能主观地评价出学生的理论考核成绩,对于学生的实践活动重视程度普遍不高。考核形式和以往一样,都是闭卷的理论考试,多为记忆性考试,缺乏足够的创新能力,并不能整体地反映出学生的综合素质,整体来看,这一考核评价机制不够科学合理[2]。很多的实践调查都发现多数学生对当前的考核评价机制不满,这是因为试卷内容偏向于理论化,学生只需要考前一个月死读书就可以取得一个不错的理论考试成绩,这对于渴望创新,动手能力强于理论能力的学生无疑不公。这也是当前教学方法不能很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的原因之一,在现行的考核评价机制下,学生的实践能力并未得到较好的培养,而理论知识的学习很难解决职场中所面对的实际问题,学生自然难以成为应用型会计人才。

(三)师资队伍需要进一步强化

教师是高校会计人才培养环节中的重中之重,是决定教学质量的根本所在。作为会计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重要主体,会计专业教师的水平高低将直接决定着会计人才培养的质量。专业素质能力高、社会资源丰富的高校教师可以培养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来解决社会中的各项问题的创新型会计人才[3]。目前我国高校会计专业中普遍存在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完善的情况,学校的师资力量不能满足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部分学校有相当一部分的教师仅有理论而缺乏实践或者实践很强但却缺乏丰富的教学经验,很难满足学生对教师的要求。因此,高校在会计人才培养中也应该同时注重教师队伍的建设,鼓励教师在不影响教学的情况下努力提高自己,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

三、国内外先进培养模式和经验分析

在国内外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中比较突出的有美国CBE教学模式、日本产学研合作模式以及国内的互联网+会计教学一体化模式。第一,CBE教学模式是根据岗位需要,由相关领域的专家来确定从事该职业所应具备的知识与能力,从而据此来确定教学计划。这种模式将职业综合能力作为评价标准和培养目标,以职业分析后所应具备的专项能力作为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计划,以培养学习者的职业能力为核心,来提高学习者的职业综合能力。这种模式应用在会计人才培养中打破了以往的会计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切实地感受到会计学习的价值与目标,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正确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第二,日本产学研合作模式是指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三者之间进行合作的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在世界多个国家都有进行,其中以日本的成效最为显著。在这种教学模式中三个主体之间可以建立各种合作教育制度,加强科研与生产之间的合作,学校在其中提供基础性研究、创新型科技研发人员和师资力量,学生可以在其中做到理论学习和实践研究两不误,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可以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和能力,进而发挥更好的教育效果。第三,互联网+会计教学一体化模式是借助先进的网络技术来实现教育环境的网络化、教学内容的多样化和教学管理的信息化,进而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在这个教学模式中会计人才培养将以实际需求为制定教学计划和确定培养方向的目标,实现线上与线下、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从而改变了传统会计教学形式,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可以在会计的学习过程中发挥更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高校会计人才培养策略

(一)明确建设目标,健全理论教学体系

高校会计人才培养要瞄准国家战略和地方需求,需要针对国家发展战略的重点来培养会计专业人才,这也是未来人力资源市场的热点和重点。因此,会计人才培养中高校应该努力培养会计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同时结合当地经济产业结构和人才需要,在坚持培养大方向不变的情况下,不断改变培养目标,针对性地进行人才培养。高校应该围绕“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教育主线来制定具体的会计人才教育方案,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办学导向,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将人才培养和地方经济发展挂钩,从而提高高校会计人才队伍建设的未来价值[4]。正基于此,高校可以积极寻求健全理论教学体系的实施方法。一是在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上,要结合社会发展趋势和未来专业人才需求的取向来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计划,并基于此来完善相关的课程体系。二是在课程选择方面,学校可以拓展学生可选的基础课和选修课的选择范围,给予学生完善知识体系的空间和动力。三是理论知识教育方面,应尽可能地结合具体的实际案例,针对性地选用实用性较强的教学案例。这是因为教材的编撰有一定的时间周期,和当前的时代存在一定时间期限的脱中最好结合时代发展来选择教学案例,从而提高高校会计人才培养的实用性和先进性。

(二)健全高校会计教学管理和评价机制

首先,科学管理是实现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更加信息化、专业化的保障。而科学管理的顺利进行,就必须有一套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因此需要健全高校会计人才培养制度来调动会计专业教师的积极性,从而加快高校会计人才的建设。当前高校会计专业教学的部分教师在教学和工作上缺少相应的经验和能力,依旧需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因此,需要注重对高校会计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完善[5]。教师素质的提高对会计人才的培养有重要的影响。如在教师的聘用上可以选择聘用当地知名企业的财务人员或者经济学家来担任会计教师,为更好地培养会计人才打下基础。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完善考核评估机制,对学生的专业课成绩、实践成绩、科研成果和比赛情况等内容做出综合评估,取消传统单一方面评价的考核机制,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创造能力,给予学生足够的发展空间,来激发学生的发展潜力。通过合理的调查和研究,分析每一项评价内容所用证据的合理比值,对学习的结果和过程进行双重评价,以尽可能地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同时,这一方式也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学评价工作还可以加入对学生个人生活习惯的评价,帮助学生培养健康的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尽可能地从德智体美劳来全面培养综合型会计人才。

(三)应用多元化人才培养方式

应用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方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提高实践教学效率与质量、多途径开展校企联合培养、积极完善互联网教育条件、以学科竞赛引领学生个性培养等内容。第一,提高实践教学效率与质量。高校会计专业应该尽可能多地建设实训基地,丰富学生的会计工作实践经验和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竞争力,同时还可以借助实训基地的实验室和沙盘模拟系统,让学生尽早熟悉企业会计工作的流程,提高会计实践教学质量和效率。第二,多途径开展校企联合培养。高校会计专业要积极与校外企业签署实习协议,多途径地开展联合培养。学校可以邀请社会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来开展讲座,通过实践经历和理论结合的方式来给学生带来更高质量的会计教育。学校可以开设专门会计研究和公司有关问题的咨询课程,聘请在企业任职的会计师或财务总监来担任讲师,鼓励学生就公司预算管理、公司财务管理、企业内控流程等内容同授课老师进行学习和交流。第三,积极完善互联网教育条件。开展会计教学时可借助模拟软件来进行仿真教学,教学场所不仅可以在校内或者课堂,还可以在企业内部。也可以借助虚拟现实技术来为学生提供企业内部最真实的情景素材,在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效率的同时,更好地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互联网的发展使许多会计教育资源可以共享,教师可以借助网络上人们所关注的热点进行启发性的教学,以分析实际案例来培养学生对会计知识的深度思考能力,帮助学生养成批判性思维。教师可以积极接触互联网教学技术,使用线上交流软件和众多其他高校的优质会计教育资源,完善学生的知识网络,开阔学生的视野。第四,以学科竞赛引领学生个性培养。会计专业可以定期开展学科竞赛,借助学科竞赛来引领学生的个性化培养,激起学生的学习爱好和兴趣,通过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和竞赛来达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从而提高高校会计人才培养质量。结语综上,只有解决当前高校会计人才培养中的问题,才能更快更好地促进高校会计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高校可以通过健全理论教学体系、完善教学管理和评价机制、使用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方式来更好地为时代培养会计领域的专业人才,使得会计专业人才能够符合社会发展需求,从而推动各个行业的进步发展。财

作者:吴霞云 单位: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

会计人才培养篇2

高校内部协同发展,为创新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新的平台和动力。但是在实际进行会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部分高校由于财务部门资源有限、实习岗位不充分以及重复培训等问题,使得学生素质参差不齐,不仅不符合企业用人需要,同时也难以提高就业效率[1]。因此在高校内部协同发展背景下,想要进一步创新会计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发挥高校财务门实践基地的作用,并合理安排高校之间协同的实训计划,使会计人才可以满足社会岗位发展需要,从而为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人才储备。

一、高校内部协同创新的基本概述

(一)定义

高校内部协同创新是指突破高校各部门和专业之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资源和人才的创新活力要素,实现资源的重新利用,并加速转型。具体来讲,高校内部协同发展,是指高校内部各单位、部门、专业、组织通过建立分享机制,分享各自的技术、专业技能和思想等。与此同时,依托高校内部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模式,实现资源的沟通和共享,促进发展。

(二)高校内部协同创新的意义

首先能够建立完善的高校内部协同机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政策文件对协同创新做出了一系列战略部署,要求高校在改革实践中,可以突破内部专业、组织和人才培养机制方面的壁垒,共同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成立一系列协同发展和创新中心,极大地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术研究水平,对于增进办学活力、提高人才培养效率来讲,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其次,有利于培养出创新型的复合型人才。高校内部协同创新,即高校各部门和专业之间的协同创新,彼此之间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以会计专业为例,通过与财务部门的协同合作,有利于该专业学科之间的有效传承,并提高会计相关课程设置的效率,使人才的培养具有针对性和多边性。例如,学校部门和专业之间的深度合作,可以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教学案例,补齐以往科研实践基地残缺的短板,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等[2]。

二、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财务部门资源有限

高校协同创新会计人才模式培养需要在夯实学生理论基础的情况下,为其重提供充分的社会实践机会,而高校财务部门就是学生开展实践的第一方平台,也是学生掌握实践技能的基础舞台。但是部分高校财务部门由于设立时间相对较短,大多负责会计核算以及经济往来核算的工作,部门资源十分有限,再加上缺乏与外界的沟通,日常工作内容仅单纯就学校日常的开支以及学生学费等信息加以汇总,并不具备教授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实践技能的资格。再加上部分高校财务部门基础设施匮乏、设备陈旧以及人员设置不合理等,极大地限制了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培养,也不利于后续合作的展开。

(二)高校内部实践协同合作不科学

高校在对会计人才进行培养的过程中,虽然也注重了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教育,尤其是理论环节,极大地丰富了学生们的知识储备。但是在实践基地创设以及合作的过程中,却没有为学生提供多样化且充足的校际实践机会,经验积累不充分,而且实训机制不健全,导致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的时候屡屡碰壁,不是所学专业与学校安排的实习岗位不对等,就是岗位工作难度过强或过大,学生无法短时间之内适应这种不合理且不科学的实习岗位设置,或多或少会影响学生们的就业成效,也不利于强化社会适应能力。

(三)重复培训,不利于提高效率

高校设置会计专业本身的目的是为社会提供源源不断的会计人才,使其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可以符合企业岗位发展的需要。在此过程中,需要学校内部机构组织和专业之间开展深度合作,为学生们提供多元化的培训和实习机会。但是在培训的过程中,由于各学校教师和培训者之间缺乏良性的沟通,导致学生所接受的培训内容存在雷同甚至一致的情况。这种重复培训的模式,不仅不利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也浪费了学生以及培训者的大量时间,结果也很难令人满意。甚至部分学校的组织专业在协同合作的过程中,培训形式仅仅是走个过场,难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终人才培养结果也存在参差不齐的问题。

三、高校协同创新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一)提高学生会计专业理论水平

高校会计教师在制定协同创新背景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需要以夯实学生理论水平为基础,设置分层教学任务。例如,按照学生的不同层次、学习现状以及兴趣爱好来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和案例内容。同时,教师也需要依托高校内部协同发展机制,引入新鲜的会计工作案例和资源,让学生们进行理论分析,从中找出优势所在以及漏洞,在不断总结理论学习经验的情况下,可以更有效地指导实践,从而为优化高校协同创新发展提供可靠的基础。

(二)建立人才培养目标评价与修订的动态机制

高校协同创新背景下,想要优化会计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各学校组织和专业合作发展,建立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评价与修订的动态机制,依照不同时期人才培养的现状,制定动态化的追踪评价形式。例如,大三阶段,学生进入求职阶段,教师就要依照学生的学习态度、能力以及现状等进行动态化的评价,了解学生内心的实际诉求以及就业发展趋势,多学校合作制作相应的汇总报表,实行动态机制管理。一方面为学生们提供多元化的就业指导服务,另一方面也可以依照学生的诉求进行岗位轮换和调度,让学生可以更进一步地了解社会企业发展的状态,从而不断夯实个人能力和素质基础。

(三)优化高校财务资源配置

高校财务部门作为学生进入实践阶段的第一平台,要求学校可以优化财务资源配置,无论是各类经济往来活动,还是信息核算任务,都应该与企业发展相同步。例如,设备的更新、软件的更换要与时俱进,而且会计核算工作应该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对学生进行指导的时候,也可以依照学生兴趣的方向以及类别的不同,分门别类地进行意见输出,让学生可以在实践平台当中获得更大的启发,从而提升高校财务资源的利用效率。

(四)“以老带新”模式

基于高校协同创新背景下,想要优化会计人才培养效率。可以“以老带新”为基本的原则。例如,在高校协同创新合作的背景下,可以由专业资深教师和培训人员带领新教师到企业深入实习,将最新的学习经验和见习心得转述给学生,以便于提高理论教学效率。同时也可以由先进毕业生带领同校学弟学妹们的相关企业进行实习,以老带新的同时,也将先进的经验和工作心得传授给即将毕业的学生们,从而实现更有效的教育传承。

(五)合理安排实训计划

高校在与其他学校协同创新的过程中,为了能够提高会计人才的培养效率,需要合理安排实训计划,要避免重复培训,各主体之间需要制定明确的培训目标和培训内容。例如,理论素质较强的教师可以主要负责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夯实;而具有培训经验的培训人员则主要负责对学生进行实践技能的培养,权责分明的同时,一旦发现问题也可以及时解决。另外,实训计划的安排需要依照学生的学习趋向以及企业岗位发展需要来制订,避免培训内容与日后的工作安排相脱节,以确保实现计划的可靠性和优越性。

四、结语

高校协同创新背景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一方面可以为社会输入源源不断的新会计人才,另一方面也可以推动高校事业的持续更新。基于此,在实际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高校协同通过发展,提高学生会计专业理论水平,建立人才培养目标评价与修订的动态机制,优化高校财务资源配置,并实施以老带新模式,合理安排实现计划,提高高校协同创新背景下会计人才培养效率的同时,为社会的可持续化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基础。

作者:李蕊 武莹莹 许子妍 张启明 赵永才 单位: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唐山师范学院

会计人才培养篇3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与深入,各国之间的经济关系越来越紧密,会计准则也逐渐趋同,对我国会计人才的素质和定位提出了新的要求.会计高等教育国际化成为培养新型国际会计人才的有效方法与重要途径。一、我国高校国际会计人才培养的现状

(一)国内会计专业的教学理念

我国高校普遍存在典型的师道尊严观念和保姆式的教育理念。学生尊敬老师是应该的,然而高高在上的教师形象会让学生成为权威的服从者,这种观念会影响课堂氛围。课堂往往成为老师的自问自答,学生消极的态度会导致课堂氛围的恶性循环。应试教育下已经形成思维定式,学生的学习需要老师指挥,过于依赖老师,导致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

(二)国内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

我国会计专业发展较晚,专业团体形成较晚,国内对本科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学术界,但是近年来职业界的建议逐渐被重视。我国会计人才培养目标总体上经历了从“专才”到“通才”的发展过程。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初期阶段,同样是计划经济体制建设时期。由于会计业务是按照行业划分,会计人才的培养也随着行业而进行。改革开放的进行带来了经济体制的变化,高等院校的会计教学内容也加入了西方财务会计相关课程。但是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依旧是培养具有会计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专才。随着国际性竞争的深化以及会计职能的丰富,部分高校逐渐意识到,外在环境对会计人才有了新要求,会计教育也需要进一步改善,于是通才教育理念开始发展起来。

(三)国内外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比较

本文选取美国会计专业排名前两位的大学和我国会计本科教育名列前茅的厦门大学和上海财经大学的课程体系作为比较研究对象,这四所院校的课程体系对比汇总表如表1所示。

1.表中美国院校的学科基础课程和任选课的学分占比高于中国院校,表中国内院校强调“专业性”,会计专业课程比例较高。美国本科教育注重素质教育,强调知识的完整性与全面性,鼓励学生根据自己需要进行选课。国内院校强调“专业性”,比较注重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专业课比较多。

2.另一个区别在于实践环节的学分比例,表中国内院校对实习实践和毕业论文的要求非常高,学分占比过高;美国院校比较注重学生的实操能力和学术能力培养,将二者融于日常课程教学之中,没有毕业论文的要求,实践学分占比很低。随着就业市场对人才文凭要求的提高,考研的人数逐年增长。本科生到了大学四年级,普遍重心在于考研,因此对实习和论文的精力投入大大减少,导致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普遍较低。

二、我国高校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人才的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

会计作为一门实用性极强的学科,决定了会计高等教育必须关注用人单位的招聘需求,根据其反馈不断调整教学策略,才能让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但是目前来看,高等学校对市场需求的调研不足,多数情况下还是按照书本教材知识进行教学。一方面是会计行业发展迅速,现行教材中一些方法、理论相对滞后,实用性不强;另一方面是课程教学侧重于理论,实践机会较少,也会导致会计专业的学生因为复合能力不强,在人才市场中的竞争优势不明显。

(二)现有课程体系设置无法满足需求

首先,个别科目的完整性在课程编写中被过分强调,而整个课程的系统性没有被考虑进去。比如,《会计学原理》和《中级财务会计》在会计的发展历史、会计目标、会计要素等方面存在重复,《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中的成本控制方面也存在一定重复。其次,课程设置上存在一些遗漏。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研究的细化出了许多相对独立、相互联系的学科,包括人力资源会计、无形资产会计等。在我国目前的会计专业中,大多数高校都没有类似的会计分支学科和新兴专题课程。最后,大多数跨学科的课程都没有被考虑进去,如投资、心理学、经济法、税务、电子商务等。而且会计专业的师生在会计教育国际化中过于强调外语技能的培养,跨学科知识的掌握未能得到较好重视。

(三)会计专业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偏低

开展会计国际化教育的其中一个关键是师资队伍。在建立高校国际化师资队伍上,存在以下问题:一方面,要培养熟悉国内外会计准则和会计知识的高校教师,还需要努力。会计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核心应该是具有国际视野,这个问题与教师是否有留学背景并无太大关系。我国高校教师的现状是会计专业教师对国外会计知识和会计准则不够了解;海外留学归来的教师对中国会计实务操作和会计准则缺乏了解。另一方面,高校教师的实践能力亟待提高。随着商业环境的日益复杂、商业模式和交易方式的不断创新以及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高校会计教育不是以会计专业知识为基础的教学,而是培养学生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拥有职业判断力。然而没有丰富会计实践经验的高校教师很难具备真正的会计专业判断能力,也就无法培养出有能力的学生。

(四)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视不足

从2001年的安然公司破产案,到2020年的瑞幸公司财务造假事件,人们逐渐意识到会计信息真实披露的重要性,会计诚信问题已成为社会性问题,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培养应该引发更多的关注。目前我国会计人才的道德水准较低,部分会计人员会在权势、金钱和人情世故面前做出不正确的选择,铤而走险。尽管大多数学校都会将职业道德教育融入教学大纲,但是大多学生对会计职业道德的理解还不够深入,有的学生会把它简单理解为“不做假账”,而事实上,有关职业道德的抉择处于会计工作中的方方面面。再者,学生会认为职业道德过于抽象,仅从课本教材很难理解,学校对此也不重视,对这方面的考核也很少,各种因素导致学生对会计职业道德课程不重视,对职业道德理解不透彻。

(五)未处理好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关系

现有的教育国际化体系是基于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的话语体系构建的,这些国家凭借政治影响、经济地位、教育优势等占领着教育国际化体系的制高点。通过调查发现,目前许多高等院校由于不能把握好国际化和本土化的关系,走向了两个极端;一种是盲目排斥国际化,还是沿用老一套的教学思路、教学内容;另一种是抛弃本土教学模式,完全按照国际会计准则,导致出现“水土不服”的问题。

三、高校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的改进建议

(一)“以人为本”,树立终身教育理念

我国传统教育理念存在的问题是:注重传授知识,忽视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课程重复内容较多,创新较少,导致学生的思维活力和创新精神被扼制。“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引入,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发展。从教育的角度看,“以人为本”应该有三层含义:一是把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二是,在教育教学中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课程规划。三是,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尽可能地挖掘学生的潜力。当然,对会计人才的培养,不同的阶段和层次的高校应该有不同的具体教育目标,但对素质教育,尤其是道德素质的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贯彻到底。

(二)革新课程体系,增加实践教学比例

现有课程体系主要存在三方面问题:专业课程内容重复较多;专业课程设置有遗漏子学科;不够重视跨学科课程。针对以上问题,建议高校评估现存课程体系,各课程老师联合研读学科教材,对课本中重复的知识点进行删减,减轻师生两方的负担,增强教学的高效性。同时,增添一些会计分支课程或新兴专题课程,比如无形资产会计、环境会计等。此外,加强对跨学科专业的重视,比如商法、管理学、金融等,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检索、数据挖掘能力、外语技能、演讲与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

(三)提高教材质量,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国外原版教材在国内许多情况下是不适应的,在会计高等教育国际化开展的过程中,不能一味地照搬,需要进一步改进教材。根据国内会计发展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修缮,可以融入国内外会计准则的比较,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会计准则国际化。高校学者还应该寻找或者自主研发辅助的学习材料,以便学生更好地掌握国际会计情况。在会计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师资队伍的水平是关键。高校应组建一支专门的国际化会计师资队伍。首先,对队伍中的教师进行适当的培训,组织教师积极参与国际交流活动,与国外高校合作开展学术项目,确保教师能够及时掌握会计的理论前沿,以培养熟悉国内外会计准则和会计知识的高校教师。其次,团队中的教师可以定期到国外知名大学学习,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英语语言水平和会计专业水平,而且可以促进其自身的职业发展。最后,还要注意教师队伍的激励措施。高校可以在教学工作量评估、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这些教师一定的优待,特别是一些优秀的教师,使教师能够更充满热情地投入会计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

(四)增设职业道德课程,重视职业道德教育

国际会计工作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学校应设置独立的职业道德课程,将职业道德培训融入专业会计课程,并将会计国际化教育融合其中,使学生具备职业道德判断能力。但是,仅仅通过开设课程来培养职业道德还远远不够,高等院校还应该注重诚信品质的培养。职业道德是个人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一部分,是个人价值观在职业行为中的体现。因此,在日常课程中对学生价值观进行适当引导,将道德教育贯穿于会计教育的全过程,是遵循以人为本、终身教育理念的充分体现。

(五)主动与国际接轨,凸显中国特色

在“引进来”的同时,注重“走出去”。“引进来”是指引入西方高等教育的精华,鼓励中国留学生回国发展,鼓励周边国家学生到中国留学。“走出去”是指积极创办国际交流项目,扩大合作办学,让更多的国家学习中国的文化。结合中国国情,考虑我国的政治经济的特殊性和传统文化的特点,关注会计就业人才市场的需求,发挥创新精神,将国际化与本土化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高等教育。综上所述,会计高等教育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一种必然发展趋势,我国会计高等教育也要顺应时代潮流,调整课程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通过重视实践教学、主动接轨国际和关注用人需求,让专业教学具有明显的时代性特点,从而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会计人才。在会计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不仅需要学习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有益经验,充分理解运用国际会计准则,还要形成有中国特色的会计高等教育,将中国的会计事务推向世界。经过以上分析,我国高校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仍处于发展初期,各方必须长期持续推进,根据国际市场环境的变化,适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发展战略,以促进会计国际化。

参考文献:

[1]李亚琴.我国会计教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基于2007—2017年的数据[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9(04):1-6.

[2]蒋玉梅,陆小兵.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及中国的应对[J].江苏高教,2020(03):109-119.

[3]何玉润,李晓慧.我国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美国十所高校会计学教育的实地调研[J].会计研究,2013(04):26-31+95.

[4]张海兰,邢伟平.高校会计专业教学模式构建探讨——基于会计国际化背景下能力培养的思考[J].财会通讯,2013(10):40-41.

作者:常爱敏 彭萃 单位:武汉工程大学管理学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