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研究

时间:2022-12-15 10:44:33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篇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研究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研究

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篇1

“计算机网络”是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的特点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部分抽象、繁杂,专业名词多;实践部分主要通过实训室进行实战训练,操作步骤多、难度大。传统教学模式以理论讲授为主,通过多媒体课件传授基础知识及操作技能,教学方法单一枯燥,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差。为了使学生更好完成该课程的学习,现需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1教学现状分析

“计算机网络”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程,在计算机专业的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掌握网络的基础知识及操作命令,对网络有一个整体的认识,能完成网络的管理和组建,能搭建、维护中小型网络,能完成路由器的基本配置,能安装配置各种网络服务器并能组建小型无线局域网[1]。本课程的学习为后续课程如“路由与交换技术”“网络工程的设计与施工”等奠定良好的基础。利用传统的授课方式讲授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重理论、轻实践

传统的教学方法以理论讲解为主,教师主要讲授网络基本概念、网络命令、基本操作技能,上课时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及能动性,教学效果差。由于部分院校缺乏实验实训设备,对于实验操作这部分内容,教师也是以理论讲解为主,学生没有进行直观的感受,不能理解操作过程及操作结果,创新思维得不到培养,导致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差,达不到企业的用人要求,影响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1.2教学模式单一

传统教学模式以面授为主,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完成授课任务。对于传统授课模式,学生课前预习情况不能及时反馈给教师,教师不能根据学生预习情况调整授课内容和授课进度。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师讲授的知识量也受到一定的限制,不能充分地给学生扩充一些课本外的内容,学生的知识面窄,课程教学受到一定限制。学生接受知识仅限于课堂,不能充分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学习,课堂上不能理解的知识在课后也得不到很好解决。

1.3教学内容与学生就业联系不紧密

目前高职院校尤其重视将职业培训、企业实践融入到课程教育当中,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对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上。但“计算机网络”这门课程目前依然是以基础知识讲解为主,与企业需求、学生就业联系不紧密,教师与企业相关人员缺乏沟通,不了解企业所需人才类型,学生无法掌握行业标准,不能达到企业用人要求,就业时受到很大限制,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就业率[2]。

1.4不能根据学生水平因材施教

高职生的生源比较复杂,有中职院校学生通过参加春季高考考入的,也有应届高中毕业生通过夏季高考考入的。学生的来源不同,计算机专业水平相差较大,部分学生已经具有较高计算机网络技能,有的学生还从来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网络,面对专业知识相差如此悬殊的学生,如果采用统一的授课进度和授课方法进行授课,就会造成“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现象。根据学生的水平进行分层次教学势在必行。

2改革采取的措施

2.1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完成理论授课

“计算机网络”课程概念抽象,逻辑性、实践性强,与现实结合的非常紧密,若采用单一的传统线下授课模式进行教学,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师生之间互动少,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授课方式,不仅可以激发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及信息素养。线上教学依托云智慧职教平台进行,该平台有着良好的操作界面和功能,主要包括职教云、资源库、专业群、MOOC学院等内容[3]。通过职教云可以完成线上授课,包括课前、课中、课后3个模块。在课前,教师可以把预习内容、预习习题、课前资料上传到云平台,让学生完成课前的预习;课中,教师可以开展线上授课,把自己录制的视频、从其他资源库下载的视频及MOOC等内容在线上让学生反复观看,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课后,教师可以把作业、课后测试题等内容上传到平台,学生通过云平台完成作业的提交,通过课后作业教师可以及时了解每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开展课后辅导。云智慧职教平台除了可以完成授课外,还有资源库、专业群等模块,可以把优秀的资料上传到自己的课堂教学资料模块中,供学生参考学习,这种模式大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展了学习思路。把一些较简单的内容采用线上授课的方式进行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协作学习能力的提升;把一些较难的内容采用线下方式进行授课,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教师可以较好把地控学习进度,时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实现师生面对面交流,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充分融合了不同教学模式之间的优点,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提高了教学效果[4]。

2.2实训室实训和辅助软件实训相结合

实训室是主要的实训场地,可以完成各种实验实训操作。“计算机网络”实训内容主要有双绞线的制作、配置IP地址、子网划分、路由器的配置、RIP协议的配置等内容。在实训室进行实训,教师可以演示整个操作过程,学生边学习边操作,实训效果良好。学生在实训过程中,教师可以随时查看学生的操作情况,有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和纠正。通过CiscoPacketTracer辅助软件可以完成网络拓扑结构的搭建、IP地址配置、数据包的传输等实验,可以模拟演示各种真实的网络操作,学生通过CiscoPacketTracer辅助软件可以体验真实的试验效果[5]。CiscoPacketTracer辅助软件实训可以缓解试验设备不足的问题,学生可以利用碎片时间随时随地进行实训,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实训室实训和CiscoPacketTracer辅助软件实训相结合,可以帮助实验设备不足的高校完成各种实验实训操作,有效地解决了高校的燃眉之急,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各种实训操作。

2.3加强校企合作,引入行业前言知识

加强校企合作,使地方产业与职业教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实现产教融合、专业与岗位的无缝对接,不仅有利于提高职业院校的办学水平,促进复合型技能人才的培养,也增强了学生的职业技能,提高了其就业的竞争力,同时还可以向企业输送技能性人才,解决企业用工难的问题,实现校企双赢[6]。所以加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与多家知名企业开展合作交流,先后与华为、济南博赛、浪潮等高科技公司合作共同授课。学生可以到这些公司进行实习实训,学习一些先进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了解一些岗位职责,提前体验工作环境,为就业做好铺垫。教师利用寒暑假时间到企业培训,学习企业先进的专业技能,拓展自己的专业知识面,了解企业用人标准,改进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学校还聘请了一些企业工程师到学校任教,与本院教师合作共同完成授课任务。企业工程师不仅可以把最新前言知识和实践技能传授给学生,还可以与本院教师相互交流,共同进步。加强校企合作,有利于“计算机网络”这门课程的长远发展。

2.4引入“1+X”证书,提高就业竞争力

“1+X”证书即学历证书和若干个职业技能证书相结合,“1+X”证书的引入,为学生的培养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人才培养的目标,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引入“1+X”证书,将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其他学科体系融合在一起,培养了多元融合的复合型人才,增强了学生的职业技能,提高了其就业竞争力[7]。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近几年加强职业教育,将职业资格证书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学生考试通过率逐年上升。计算机网络职业技能证书主要包括以下3种类型。

2.4.1华为网络工程师职业证书

华为网络工程师主要培养符合ICT领域新型融合性ICT人才,包括HCIA、HCIP、HCIE等级职业证书。通过认证后,学生对通信网络会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并具有中小型企业的网络设计和实施能力。

2.4.2思科网络工程师职业证书

思科认证以思科系统公司为依托,将最新的网络技术和网络产品传授给学生,培养IT领域高级网络管理人才。该证书的获得,得到行业人员的高度认可,被誉为“21世纪高薪职业的头等舱”。2.4.3华三网络工程师职业证书H3C认证的网络工程师主要培养面向中小型网络的规划、设计、布局、配置以及网络维护人员,课程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局域网交换的配置、网络设备基本操作、IP路由器的配置、网络安全、广域网互连等。获得该证书后,不仅可以掌握专业的网络知识与网络技能,还具有网络的设计、实施和维护能力。

2.5分层次教学完成不同的实验实训

高职院校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已经掌握了较深的网络专业技能,有的学生对基本的网络概念、操作方法还没有弄明白,特别是实验实训,水平相差较大。为了满足“差生吃好、优生吃饱的”教育理念,对计算机网络实训内容进行改革,将实验实训内容分为基础实验、综合实验、设计性实验3个部分,不同的学生完成不同内容的实验实训,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需求。基础实验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实验内容,主要包括绘制网络拓扑结构图、双绞线的制作、局域网组网以及TCP/IP配置。这部分内容难度相对较小,但在网络实验实训中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是完成组网必须掌握的知识。对于这部分内容的学习,采用小组合作、生生互助的方式进行,由小组内掌握较好的学生帮助学习较吃力的学生完成实验实训,互帮互助,保证全部学生掌握所学实验操作[8]。综合实验是有一定难度的实验,这部分内容除了能完成相关操作外,还要掌握一定网络知识,能分析问题并能完成相关设置。主要包括VLAN配置、动态路由器配置、交换机配置以及服务器安装与配置等内容。这部分实验实训内容有时会牵扯到二级学科,表现为二级学科之间的交叉。在设计综合实验时,要注意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对于学习成绩中等及以上的学生可以完成本实训内容。设计性实验主要是根据用户不同需求,完成设计任务,并根据自己的设计方案,完成相关实验实训。这部分内容难度较大,除了必须熟练掌握网络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外,还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部分内容可以作为选修知识,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有选择性完成实验。设计性实验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使所学知识达到融会贯通进而提升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主要包括socket编程、网络传输层协议分析与设计、Snort嗅探器设计与安装、数据包记录器的配置等内容。

3结语

“计算机网络”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基础课,课程难度大、知识更新快,若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授课,不能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习起来感觉比较吃力,教学效果差,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进行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本文从5个方面探讨改革方法,全方位介绍了改革措施,多项改革措施并举,不仅有利于知识的融会贯通,还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加强了与企业的合作,提高了学生就业竞争力及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今后,会将该课程的教学改革继续进行下去,力争打造省级精品课程,为后续其他课程的教学改革奠定基础。

作者:王英玫 单位: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篇2

0引言

《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是计算机类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学生日后从事计算机专业类相关工作的支撑课程,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目前国内大多高校均提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但是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观察,该课程在实施教学时,由于其本身教学知识点概念多且抽象,多数教师在教学时只注重理论教学,而忽略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而这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后续课程学习以及今后从事计算机行业相关工作的动手能力。为此,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视角下对本门课程进行改革就显得十分迫切和有意义。

1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

通过分析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可以得出在当前高校开设的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的问题。

(1)教师在教学时采用的方法过于传统,讲解知识时对着课本照本宣科,且采用不适宜“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中教学时与学生全程互动交流较少。该课程本身又由于其概念多且知识点较为抽象,学生初步接触时可能会难以理解,对于知识点也会较难掌握。再加上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不当,这样长期下来,学生只能被动去接受知识,对于课程的重难点因得不到及时反馈和帮助而无法消化,长此以往时间久了,学生开始逐渐丧失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只会觉得更加的枯燥无味,最后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开始放弃。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理论教学,忽略对学生动手能力以及应用能力的培养,这就导致学生学完还不清楚这些知识能用到哪。同时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大多数开设的实验是简单的验证性实验,不是与工程实践结合紧密的综合性与设计性实验,这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相当不利的[1]。

(3)多数高校在开设计算机类课程时都存在一个普遍现象,就是在不同计算机相关专业实施教学时没有针对性[2]。众所周知计算机相关行业要求的应用能力较强,计算机学科不同专业今后从事的相关工作对课程所需要的知识侧重点会有一定的差异。如果在教学时存在刻板单一化教学,显然这对学生后期掌握这个专业更加需要的技术是受影响的。

(4)教师在日常授课时没有以学生为中心,没有关注到学生个体差异性,而在高校中有部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强,而在平常教学中教师又没及时关注到这些个体,时间久了他们也丧失了学习的兴趣。这对一个教学班级的学风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5)《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在高校开设过程中一般课时安排的都比较有限,而计算机网络要教授的知识却很多,而当今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这些新知识也要适当的融入课堂当中,再加上一些教师不会做取舍只依赖传统课堂讲解,最后让该课程的教学顾此失彼。另外该课程知识点比较分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没有注意梳理,学生在学习时会没有系统性,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串联和对整个课程的控制。

2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

为了实现课程改革首先需要确定该课程的改革总思路。本门课程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为导向,目标是让学生初步感知,确立工程意识。继而充分结合本课程往年教学情况和本课程的知识体系特点,对整个课程内容进行重塑。主要是想要在本门课程中实现三个转变,分别为: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塑造”转变,从“简单灌输”向“引导探究”转变。以上述目标为思路指引,本门课程提出开展任务驱动混合型教学,同时再配套知识线索化、可视化的双树资源来落实好整个混合教学环节的闭环,这里的“双树”建设借鉴了澳大利亚查尔斯大学主题树的概念,这里的“双树”分为知识树和项目树,这样一来教师和学生就可以清楚课程有多少主题单元和知识点,以此来做到落实好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根据上面确定的课程改革总思路,随后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及课程资源进行了全面升级。本门课程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为导向,依托上面介绍的主题树的设计思路,对该课程进行了“双树”资源建设,即知识树和项目树,其中知识树以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为主线,共6个主题单元(6个树干),分别是计算机网络概述、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应用层,这6个主题单元细分为48个主题知识单元。项目树以智慧校园网络设计项目为主线,如若要规划设计智慧校园项目,必须掌握相应的网络技能。项目树围绕智慧校园网络规划设计必须具备的网络相关技能为导向,设计10个单元项目,项目完成后掌握了相关组网技能,学生自主组建智慧校园中的小型局域网:机房网络设计,最后完成整个智慧校园网络设计。在课程设计思路方面,由于《计算机网络基础》这门课程其概念多,知识点零散的特点以及结合培养学生工程思维为导向建立了本门课程的双树资源,从而让本门课程从知识点碎片化转变成知识点线索化以及知识点可视化。依据“双树”资源建设对本门课程内容进行重构后,整门课程就变得具有脉络化和线索化。这不仅有利于教师实现精准的教,还能保证学生高效率地学习。整门课程内容组织好后,再设计把知识传授和学生工程素养培养贯穿于每节课的思维教学当中,每节课会重点以解决问题为导向,提出问题,让学生主动去探究解决,解决问题后会继续引发学生思考,对于解决问题的办法能不能继续优化,让知识充分落实到解决问题当中去,每节强调先讲知识,再讲思维。最后做到让学生学而有趣,学而有思,学而有用,学而有索。而在通过确立了整体改革思路和课程设计思路以后,接下来就是要保证如何落实到每一节课的教学环节中去。从而就需要去制定教学实施的关键举措以及思路。本课程教学实践思路,主要有以下3个维度展开。

(1)开展“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思政育人,通过向学生系统地展示所采用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以此来融入课程思政,培养同学们要有工程师逻辑思维的完整性、严谨性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学习我们大国“工匠”精益求精的精神,以此来激发同学们去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2)以学生为中心设计课堂,关注学生过程性发展,本次课采用探究式与启发式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中心来设计课堂。课上的每个分组需要整理讨论结果,并在课上进行汇报与分享,同时每组之间还要相互点评。总结点评并不仅仅是只关注每个组思考讨论后的学习结果,关注的更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们是如何去思考问题,如何分析问题,以及小组成员之间合作和创新的想法。

(3)开展任务驱动混合型教学,整个教学采用课前、课中、课后闭环混合式线上线下教学,以具体任务驱动学生学习,整个重在培养学生工程思维能力,使大多数学生初步具备如何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语

该课程在改革后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先讲知识,后讲思维,由表层含义再讲深层含义,做到让学生打通知识到知识的贯通思维的壁垒。该课程经过改革和实践后,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生成绩以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得到了大幅度改观。当然本门课程教学改革探索的步伐不会停止还会一如既往的继续前进,以此来更好地实现高校培养应用人才的目标。

作者:王成栋 王啸楠 余震宇 单位:安徽信息工程学院

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篇3

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提高学生思想政治觉悟与水平,并将其与日常教学活动紧密结合尤为重要。课程思政工作是从根本上提升高校学生思想高度和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一、教学实践

(一)爱国主义教育课程设计

过程中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整个教学环节。在讲述第一章计算机发展史内容时,从讲述中国古代计算工具发展历程开始引入,如世界上最早的计算工具“算筹”即源于春秋时期,算盘则北宋时期出现,这些发明都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结晶。自1956起,中国科技工作者就致力于开展计算机产业,通过介绍计算机行业的发展业绩使学生获得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主义热情,并将其化为为祖国科技发展而努力奋斗的内动力。将世界计算机发展历史与中国相对比,以课后作业的形式,让学生独立检索查阅中国超级计算机的相关文献,体会祖国的发展强大,这些环节的思政元素更容易获得学生的接受和认可。

(二)道德法律教育

在讲授计算机网络和信息安全的课程中加入了网络安全意识、信息安全教育,提高学生防范意识之余,警示在未来的行业工作中,不要利用所学的网络知识触及法律红线。通过列举现实案例,让学生了解网络上一些无意识的触犯法律行为,避免那些由于好奇和炫技等原因而犯下无法挽回的错误。帮助学生逐渐建立正确的三观,提高法律意识,建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认识到一念之差就可能触犯法律铸成大错。

(三)团队协作意识

通过学习计算机发展的历史和中国互联网、大数据和物联网的发展现状,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祖国的日益强大,激发了为祖国强大而学习的热情。通过介绍计算机行业发展过程中涌现的优秀互联网公司的创业过程,教育学生重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让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能拓宽思维,提高综合素质。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方式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但要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更要有敏锐的政治思维和洞察力,并有能力找到课程思政的切入点。

二、教学总结及反思

教师的品行与才学是获得学生尊重的源泉[3],本着立德树人、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等理念进行课程思政教育。

(一)立德树人

作为高校教师要做到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言论行为有底线,在课堂上坚决不传递其次,树立职业规划意识,增强求职本领。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简历大赛”和“职场模拟”等,让学生了解职场需求,充分做好求职准备。

(二)精准施策,创新就业创业工作方法

首先,通过问卷、谈心谈话等方式,了解学生对冶金材料类专业、企业求职方面存在的疑惑,以教学讲解、实习、实践活动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纠正错误的认知。比如,认为冶金材料类企业脏乱差等,可以让学生参观高端产品生产线,景区生产线等,改善学生的认知。其次,在学生进入毕业季,通过开展就业沙龙、就业讲座、信息精准推送等方式,让学生探讨认识自身职业需求,职业发展目标,以及满足要求等,促进就业。第三,根据学生意愿、企业需求,开展冶金材料类小型专场招聘职会,精准到人,精准到岗位,促进企业与学生措施待遇,岗位等,达到“双选”目标。

(三)树立典范,增强学生职业自信

首先,邀请企业校友与毕业生交流。针对冶金材料类毕业生,提早动员学生做好准备,增加就业积极性。邀请考研、不同毕业时间段、取得一定成绩的校友等回校或录制视频与毕业生交流,讲述企业概况、职业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让学生有更强的代入感和可信度,使对冶金材料类职场发展、职业环境有深入认识。其次,通过企业人员,以在线媒体方式,直播企业工作岗位,企业生活情况,让学生充分了解岗位价值,薪资待遇,职业生活等,鼓励学生到生产基础就业,回归冶金材料行业,培育艰苦奋斗、吃苦耐劳就业观。第三,加强校企联动,除了人才培养合作、实习实践基地等传统的合作方式外,进一步探索在“校友带就业”、薪资“一人一议”、学生就业需求、企业人才需求等方面进行深入合作交流,帮助学生就业。

参考文献:

[1]岳昌君.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报告(2019)[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1-5.

[2]邢奕,张文伯,苏伟等.中国钢铁行业超低排放之路[J].工程科学学报,2021,43(1):1-9.

[3]张荣能.冶金工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探讨[J].神州,2017(2):193.

[4]解西东,仵宇轩,刘佰龙等.基于职业规划大赛的职业意识及就业心态分析[J].中国冶金教育,2015(5):92-93.

[5]杨潇.新常态环境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J].商业文化,2020(34):22-23.

作者:王瑞 单位:辽宁科技大学计算机与软件工程学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