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范文

时间:2022-12-14 15:33:59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范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范文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篇1

一、新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实践教学模式创新提出了新要求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以来,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视前所未有,特别是对实践教学提出明确要求。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对实践课的学分做出了具体规定,要求从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划出两个学分、从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划出一个学分,开展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工作,并对实践课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明确要求,指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巩固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促进学生对教学重点、难点内容的有效学习和掌握,并在整合实践教学资源、拓展实践教学形式、制定实践教学大纲、提高实践教学效果等方面做出明确要求。2019年4月,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2019年版)》,提出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标准,要求高校根据实际制定实践教学计划,要充分利用社会大课堂,科学统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做到学时学分、教学内容、指导教师和专项经费“四落实”。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倡导开门办思政课,建立思政课实践教学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相结合的模式,要求高校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鼓励支持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社会机构就近与高校对接,挂牌建立思政课教学基地,完善思政课实践教学机制。2019年9月,教育部印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优行动”工作方案》,进一步要求高校推动思政课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相统筹。由此可见,国家高度重视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新时代对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涵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指为配合思想理论政治课教学、由教师组织由学生高度参与的一种教学形式,通常以活动(或情景)场所为载体、以实践为中心,更加强调和重视在实践中通过活动和交往确立信仰、价值和观念,融知识、能力、觉悟于一体,集重点、视点、热点于一点,充分显现主体的直接参与性、活动内容的综合性、实践场所的开放性、活动形式的多样性。实践教学是一种纯粹的实践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但由于主客观的原因,就目前来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内容单一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仍然停留在一般性地开展社会调查、写调查报告、组织电影周看电影写观后感、读马列主义原著写读后感等层面,缺乏开拓和创新。

(二)随意性强

到目前为止,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未制定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教学内容以及统一的教学评价体系,因此,各校的实践教学各自为政。有的学校虽然制定了实践教学的方针,但没有在实践中起到指导作用,实践教学中形式、主题等的选择具有较大的随意性。

(三)协调性差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就其教学环境而言,有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区别。教师课堂内和学生课堂外以及社会上的价值体系、体系衔接、经费安排等都存在对接不顺、协调性差等问题。

(四)保障机制不健全

虽然各高校已经积极落实了教育部文件,明确每年要按一定的生均数额标准划拨专项经费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但是,与专业教学投入相比还存在明显差距。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没有经费保证就无法顺利开展。另外,实践课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学生管理部门、党团系统、后勤部门、财务部门、学生社团等机构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才能为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三、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几点经验

从全国来看,各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诸如结合理论教学、第二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知识竞赛、专题征文、主题教育活动、网络教育、心理咨询和校内专题活动等模式,取得了一些成果,在社会上得到了很好的反馈。

(一)高度重视,各方联动

高校实践教学是思政课教学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与理论教学同等的地位,两者不可分离;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组织领导工作,将思政课社会实践纳入教学总体安排和课程管理体系,建立职能部门参与、思政课教学部具体组织实施的运行机制。

(二)小规模讲授

在大班授课中,能积极参与实践教学的学生数量有限,相当数量的学生滥竽充数。改成小班授课后,强化了教学的针对性,凸显了学生的个体参与性,客观上激发了学生参加的积极性。

(三)区分学生基础

根据学生文理基础的不同设置不同的难度,对文科生可以加大题目的难度。对理科生降低难度。即使对一个班级的学生也要充分考虑认知水平存在的差异区别对待、因材施教。

(四)扩大参与面

对于实地参观、专题讲座等效果较好的实践教学方式,尽量组织全体同学参与其中,配备好师资和经费;安排好时间解决人员安全问题。这就要求学校和社会各个部门协同合作,积极改进。

(五)增加实践基地

在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各高校尽可能多地在校内、周边地区和相邻省份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收到很好的效果。

(六)充分的准备与设计

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特点,要求教师充分搜集、整理和分析、掌握社会生活信息和学生思想、心理状况,并在此基础上制订教学计划,从而克服实践教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在实践教学的设计上,不但要以概论课教学目标为依据,坚持正确的理论导向,通过实践教育加深对基本理论的学习和掌握,从而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还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发现问题并积极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

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要坚持过程与结果相结合、动态评价与静态评价相结合、双向沟通式的信息反馈机制、他评与自评相结合的原则,根据不同课程的教学要求,按照品德修养、团队精神、综合能力、创新精神等内容细化评价标准,从而对学生做出综合评价。

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创新

(一)实践教学非课程化

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比如,组织学生观看与课程内容密切相关的教学资料片,课堂上五分钟之内的视频资料起引领的作用,充分引发学生的关注和兴趣,使学生在课后主动将完整纪录片、资料片等进行观看,然后,回到课堂通过互动式的讨论,使学生在积极主动参与的氛围中领悟和学习知识。其次,结合大学生思政课组织实践教学。由学生自己围绕思政课程内容进行教学设计,选取一些理论深度较浅、学生又比较感兴趣的知识点,划出一定的课时,选定一些学习热情较高、语言能力强和基本素养较为全面的学生授课。团日活动是学生以班为单位展开的主题活动,形式多样,这样就可以结合课程的内容有目的地进行情境角色模拟、诗歌朗诵比赛、红色歌曲传唱等各类学生参与度、热情高的活动。

(二)实践教学课程化

传统实践教学模式不容易做到学生全覆盖、教学内容存在随意化、考核不规范,乃至学分学时虚置等问题。在信息科技飞速发展的条件下,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依托网络教学平台,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课程化。首先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作为一门必修课列入培养方案,然后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和平台支持做好实践教学的组织工作。

(三)与爱国主义教育结合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选择一些有影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作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实践教学平台。此外,还应建立并完善实践教学基地网络,并充分利用地方资源优势,即各个地域独特的自然资源和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种社会资源,可以使学生拓宽视野、增长见识,更加深刻地了解国情、社情,为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积累“素材”,进而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

作者:李红霞 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篇2

教育工作者、教育对象基于优质的教学环境,在探讨与交流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应发挥学生个体的主体性作用。通过创建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最大程度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与兴趣。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共同体的构建,教师需适应新角色,以服务者、引领者、启发者、鼓励着的身份服务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以学生个体需求、身心成长规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等为参考依据,处理好复杂教学要素之间的关系。由此,真正构建适应于现代社会背景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共同体。

一、新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共同体的主要特点

(一)教学要素复杂化

新时代下,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被深度地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与工作当中。作为伴随互联网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大学生的思想受到复杂网络社会的影响。高校必须根据学生的思想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举措。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共同体的构建,因社会形态的复杂性导致教学要素的复杂化。理论教学共同体的构建,即要切实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与功能,还需做好政治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将学校、社会、国家等组织要素、教师与学生等参与要素等,按照既定的教育目标进行科学的融合。合理把控各个教学要素之间的关系,有序、高效地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

(二)育人目标一致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共同体是教育教学的关键要素,在育人目标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基于良好的价值共识,教师、学生、管理人员等可协同发展、相互配合。即高校管理层应注重打造现代化教学环境;教育工作者需动态升级与优化教学模式;学生应树立端正的学习态度,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以此促使学生成为符合时代需求、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高校需为社会输送具备坚定思想政治立场、正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才,并为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助力。

(三)教学过程灵动化

“教”与“学”是一个具有极高互动性的过程,教师需科学设计教学方案,组织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互动中。基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共同体,师生间可自由地探讨、研究、对话与实践,直至发现理论知识的本质,促使学生真正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知识成为共享的资源,教学活动的灵动性使得学生个体的学习更具有激情与热情。教师的“教”有了更大的成就感,学生的“学”体现出自主性、自觉性,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现出极大的人文性、现代性与科学性。

(四)育人渠道多样化

新时代下,高校以互联网为媒介,在教师与学生之间架构良好的沟通桥梁。网络教学与传统课堂的对接,不仅丰富教学形式,还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与丰富育人渠道。课堂教学共同体的所有成员,可在网络平台及时地获取与反馈知识,并进行深度的探讨与讨论。传统教学时间与空间被打破,使得学生有了更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内在驱动力的作用下,可从课堂、社会、网络平台等渠道获取知识与文化。而教师可利用多样化的育人渠道,组织学生进入到不同的教学情境中,令其思想获得启发与升华,成为具备有理想、有目标的人。

二、高校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共同体的核心价值

(一)促使教学范例获得进一步的丰富与完善

科学的教学形式,需合理化凸显学生主体地位。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共同体的构建,可切实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令他们全身心地参与到理论教学中。更重要的是,教学共同体的建设与运行的核心思想,在于展现理论课堂的合作、互动、自主探讨等特征。教师需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合的教学模式,并由此催生更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模式。从这个层面可看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共同体的构建,使得教学范例获得进一步的创新与完善。而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为高校服务于理论课堂学习共同体提供有利条件。

(二)最大程度调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气氛

从某种角度来说,课堂教学氛围的调动效果,会对最终的教学成效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倘若学生无法专注于学习本身,不仅无法形成端正的学习态度,还会影响其正确价值观的建立。而高校所构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共同体,更注重凸显学生主体地位,鼓励其深度参与到教学设计与实践环节中。通过有效激发教育对象的自主参与的意识,全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质量与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共同体的构建,为学生提供优质、良好的学习氛围,并在最大程度上调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的教学气氛。

(三)有助于增强思政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

学习共同体的有效运行,有助于提高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并促使其形成与时俱进的教学思想。积极贯彻与落实以人文本教学理念,积极服务于学生个体的全面、健康发展。教师需适应新角色,不断升级与创新教学形式与方法。教师应始终保持不断完善自我的意识,并借助互联网平台获取最新的知识与技术。既要自觉地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还需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诉求。通过大幅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机制,更加高效地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

三、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共同体构建的基本原则

(一)高质量服务学生全面发展的原则

新时代下现代信息技术获得蓬勃发展,对各行各业的运营与管理带来较大冲击和影响,而在教育领域中融入先进科学技术后,会改变以往的教育教学形态与方法。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共同体构建的研究,高校要能掌握好人才培育与教育的核心目标,需培育与孵化符合时代要求的现代化人才。高校要始终秉承高质量服务学生全面发展的原则,全面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共同体构建工作。技术要素深度渗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中后,导致教学要素日益复杂化,必须立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与思想成长问题,科学与适度的弱化教师的权威性。知识讲解与接收方面,不应沿袭以往的阶级性,需创建开放与民主的公共对话空间,使学生在知识学习与应用方面形成良好的自我效能感。

(二)政治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作用的是学生思想与价值观形成,展现出鲜明的政治性特点。而在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共同体的过程中,需适度增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秉承政治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开展该项工作。注重理论知识讲解与记忆的同时,将理论课堂向实践活动中渗透与延伸。学生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教师以自然化交流的方式进行先进理论和观念的渗透,不再完全局限在封闭课堂,需常态化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师要把控好教学要素之间的关系,不仅要合理优化与扩充理论课教学内容,还需在实践活动中验证理论教学效果,以此有针对性地优化与完善教学内容与模式。通过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有内在依据的进行政治化建设,在思想教育与学风建设等方面都能形成更加完善的理论体系。

(三)适度增强学生学习与实践自由度的原则

教学过程应展现出显著的交互性与趣味性,由此才能保证学生积极和深度参与各种教学活动。在实际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共同体构建工作的过程中,需适度增强学生学习与实践的自由度,以此为基本原则进行教学要素的整合与优化。教师、学生、教材、教学环境需能获得协同化发展,师生依托开放和愉悦的教与学氛围,在知识传递与反馈方面达成统一的价值共识。教师需根据学生思想成长问题,科学与及时的优化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如巧妙融入优质的网络视听资源,在学生感兴趣的网络话题下,趣味化地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而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间,都应形成和谐的学习共同体,共同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堂的呈现形式,共同设计与优化教学内容与方法,由此才能真正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与效果。

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共同体构建的有效措施

(一)创建趣味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情境

轻松的教学场景,会产生良好的互动关系。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共同体的构建,必须充分整合教学资源,处理好各个教学要素之间的关系。无论是和谐师生关系的建设与维护,还是生生间良性竞争与互助学习,都可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教师需利用趣味化的教学情境,吸引所有学生积极、自主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基于良好的教学氛围,为教师与学生间、学生与学生间的良好互动与交流坚定有利基础。同时,教师需明确了解情境与学生个体的学习活动具有密切的关联性,其会对人的行为产生直接性的影响。教师在向学生传授与讲解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既定的情境中,应通过融入学生感兴趣的元素、优化教室环境、丰富教学手段等,逐渐形成充满趣味性与选择性的教学情境。由此,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既可完善自身的政治素养,还可从学习中获得成就感、幸福感与自信心。教师需将与社会经济、文化、政治领域相关的信息科学的渗透到课堂上,并运用有趣的图景、视频等,替代枯燥的文字。教师需以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身心成长规律等信息为主要的参考点,通过创建符合其认知的教学情境,最大程度上激发他们学习积极性与兴趣。当学生主体性作用获得最大化发挥时,他们才能逐渐形成属于自己的问题域。促使学生以自身独特的观点与视角选择适合的学习情境,基于趣味化、开放性的学习情境,真正活化他们的思维。

(二)善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延展传统教学空间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共同体的构建目的,不仅是教学过程的人性化体现,还需保证学生知识素养、能力素养、政治素养、思维素养等方面获得全面的培育。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必须对当下社会发展趋势,以及教育领域深化改革的要点与进程建立新的认知。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等与教育建立密切关系的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实际情况,有策略地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共同体。即高校应构建信息化教学与学生管理平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与延伸传统教学空间。如利用互联网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创建虚拟化教学空间,组织学生在线上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一方面,教师利用网络平台增强师生间的交流与互动,且从大数据思维出发,对学生的学习问题、学习态度、学习进度等进行全面分析。同时,教师可将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制作成可视化的教学课件,通过图文并茂的电子文档、立体化的视频课件等,使学生从多维度思考所获取的知识。另一方面,教师在传授学生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会从海量的网络资源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以此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层次。而教师培育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共同体的过程中,需不断完善学生的学习观念,使他们在不同的学习空间中获得不同能力的提升。如基于线上学习平台的互动,全面提高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教师将线上虚拟课堂与线下传统课堂进行对接的过程中,可基于生活化、职业化的实践活动,不断增强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并促使他们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三)灵活选择与使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

所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共同体,更强调教育工作者与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能够在目标上、思想上、行为上产生高度的一致性与契合性。基于既定的学科知识进行交流与沟通时,能保证情感关系的和谐性与有机性。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所有人员,应依托“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教学理念,更加高效化、灵活化、多样化的开展教学活动。在此诉求下,高校教师应致力于学生的健康、全面、长远的发展,制定可供学生自由选择与使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根据学生个体差异性,设计具有层次性与系统性的教学方案。并配以适合的教学方法与方式,使所有学生都能有效把控自身的学习进度与学习节奏。如针对文字理解能力不佳的学生,教师可采用对话互动、案例教学等方法,灵活的开展教学活动。面向社会认知力不足的学生,教师应制定不同性质的职业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等,带领他们深度地参与到社会活动中。教师在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共同体的过程中,需以课堂为主,深入、全面地解析理论知识与政治观点等,但需适当的融入实践活动。教师不应将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构建局限在理论层面,应将理论与实践进行科学的融合。教育共同体的运行不应形式化、概念化,应多维度性与多样性,为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体验。不仅帮助学生夯实理论基础,还需利用不同的教学活动强化其政治素养,并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结语

总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共同体的构建,促使教学范例获得进一步的丰富与完善、最大程度调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气氛、有助于增强思政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因此,高校需根据其展现出的显著特点,有针对性地处理复杂教学要素的关系。且基于一致的育人目标,科学的创新教学模式、拓展教学空间。基于趣味化的理论课堂,使学生自主获取与应用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令学生建立健全人格,成为具有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人才。

作者:阙龙云 单位:广东文艺职业学院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篇3

新时代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要力量,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生力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核心课程,是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课程,更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因此,分析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因素以及探究其实践路径具有重要价值。

一、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主要因素

1.教学内容。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内容更新的滞后性、教学内容的重复性致使大学生学习兴趣减弱,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贴上“枯燥乏味”的标签。一是教材内容更新的滞后性。二是教学内容的重复性。大学生在中学时期学习过历史、哲学、思想品德等课程,这些课程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内容上具有一定重复性,对于文科生来说内容的相似性让他们觉得枯燥乏味,对于理科生来说内容晦涩难懂,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2.教学方式方法。随着网络信息化、数字化时代的到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方法发生了重大变化,多媒体教学广泛应用,智慧教室、智慧校园、智慧党建陆续出现,既给思想政治理论课带来了机遇,又带来了诸多挑战。一是教学方式陈旧。虽然高校大部分教师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方式,但仍然存在复述教学课件,照本宣科,基本上没有脱离“灌输式”的窠臼,不过是由“口头灌输”变成“电教灌输”。部分年纪较大的教师不愿尝试新鲜事物,不愿主动学习新技术,没有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二是教学互动形式化。目前,大部分高校采用学习通、MOOC、职教云、雨课堂、钉钉、腾讯会议等开展线上教学,网上教学过程中使用最多的功能是签到和布置作业等功能,主题讨论、投票、问卷、抢答等功能成为摆设,线上线下互动形式化,效果并不佳。三是教学方法单一。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重视理论课教学,主要采用理论讲授的方法,但互动性、研究型方法较少使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

3.教师队伍素质能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关系着课堂知识传授、学生能力培养和素质养成的效果。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素质能力有待提高。一是理论阐释能力不足。理论阐释能力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将教学的理论内容与生活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进行理论概括和逻辑演绎,并通过语言表达的方式向学生传递价值观念的能力。一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人员配备不足,吸收了一些非思想政治学科背景的教师参与到课堂教学,有的教师对理论阐释的深浅程度把握不到位,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理论解读不彻底,教学效果受到影响。二是信息技术能力有待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的一种极为重要的手段就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高低某种程度上直接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有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抵触信息技术,忽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难以开展高效的教学工作,最终会被时代淘汰。三是学术研究成果偏少。大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年均计划学时在280学时左右甚至更多,繁重的教学任务使他们那无暇从事科研工作;部分教师研究方向过于分散,没有形成科研团队或创新团队,单兵作战难以形成科研合力,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不明显。

4.教学评价体系。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体系仍然存在单一、随意、主观等问题,无法全面客观地反映教学效果。一是教学评价缺乏针对性。与其他专业课程不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政治强、视野广、理论专、情怀深等特点,然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课程使用的是一样的教学评价体系,教学评价缺乏针对性。二是教学评价过程缺乏客观性。一般情况下高校教学督导组和教学管理者会以随堂听课的方式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进行打分评价,但实际上他们一般会提前通知授课教师,授课教师会精心准备课堂教学且安排学生配合发言,这种课堂教学是否作为评价教师的依据受到不少质疑。三是教学评价总结不理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是为了活跃课堂,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进步,以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然而,当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体系,在评价结束后,对评价结果的处理过于简单,没有很好地发挥“以评促教”的效果。

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实践路径

1.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设计。全国各高校使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都是通用的,但由于大学生专业背景、学习习惯、能力素质等不同,教学内容的设计应注重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一是教学内容设计要关照学生实际。当代的大学生个性鲜明、独立性强,有自己的见解,但敏感脆弱,心理承受能力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在设计上要考虑到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密切联系大学生生活,对于大学生比较关注的学业、就业、情感、心理等方面给予关切,增强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解读。二是教学内容设计应考虑社会实际。教师除教材内容外还要关注社会实际,及时把最新的时政素材纳入课堂教学,组织学生讨论,激发情感共鸣。三是避免教学内容重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掌握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提高理论的深度和广度,还要处理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中几门课程之间的关系。思想政治理论课这几门课程教学内容各有侧重,可通过学习交流和集体备课形式对教学内容作出适当分工,避免出现内容重复或者遗漏,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2.改革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方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来源于研究和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并且最终落脚于服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一是实现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有机融合。混合式教学模式是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改革创新的主要方向,以学习通教学平台为例:课前,教师线上发布预习通告和教学任务点,上传视听资料、时政资料以及教学课件;课中,教师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问题帮助学生释疑解惑,通过谈论社会热点问题让学生把理论用于实践,深化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还可以通过发布课堂测验检查学生知识掌握程度;课后,教师线上发布作业强化对理论的运用。这种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能有效拓展教学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二是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除课堂理论讲授之外,课堂研讨、翻转课堂和情景模拟是促进理论教学与课堂实践教学的重要形式。三是重视社会实践教学方法。高校可通过开展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基地教育等方法,促使大学生接触社会,亲身体验生活、感悟生活,锻炼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志愿服务活动是非常有效的实践教学方法,既在实际服务中检验学生的专业技能,又培养了学生的奉献精神和公益精神。完善基地教育,学生可通过“沉浸式”的学习和考察,体验当年发生过的历史。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可以改变思想政治理论课“沉闷刻板”的印象,以更加“接地气”、更加灵活多样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促进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3.配齐建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一是配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数量。高校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人员缺额比较大,师资队伍严重不足的问题,应加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选聘力度且严把质量关,新聘任的教师在专业素养方面应该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专业且本硕或本硕博专业一致,教学期间还应兼职班主任或者辅导员。二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业务能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数量上配齐之后,要更关注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包括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培训力度,定期开展校内教学研讨、集体备课、观摩教学、新入职教师岗前培训、实践基地研修等教学活动,并将其制度化和常态化;提高教师教学技能水平,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各种教学技能比赛,抓好示范课堂建设,建好“老中青传帮带”工作机制,促进教师潜心钻研教学;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教师结合新时代大学生鲜明的个性特征以及热门网络用语,构建与时俱进的话语方式,切记大话、空话和套话,展现课堂语言魅力。三是打造科研创新团队。要强化团队合作意识,整合科研力量,结合教师研究方向形成科研合力。发挥学术带头人“传帮带”的作用,高职高专院校可通过引进学术带头人,打造科研核心竞争力,合理配置科研资源。

4.增强大学生的价值认同感。大学生能够成为什么样的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价值理念对学生成长成才的影响,并且在认知世界的态度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凸显其价值理念的变化。新时代大学生是在网络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互联网记录着他们的成长变化,见证着国家、社会的发展以及时代的变迁,也极大缩短了人与人、国与国之间交流的距离。然而,互联网的开放性、自由性、即时性、便捷性、多样性等特点使得海量的信息充斥着大学生的头脑且真假难辨,同时,西方国家凭借着信息技术优势在网络上疯狂渲染所谓的“普世价值”,使得心智还未成熟、知识体系还未健全、价值观还未稳定、意志略显脆弱的大学生出现思想混乱和价值观扭曲,削弱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鉴于此,一方面,高校要借助网络教学平台、自媒体平台,创建校园公众号、微博、微信、抖音等互动平台,大力宣传最美大学生事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打造成弘扬主旋律的校园文化阵地,增强大学生的价值认同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表达自己的观点,实现师生的良性互动。另一方面,大学生要通过参与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实现知识内化、价值认同、思想升华和知行转化。

5.建立健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机制。一是构建教学激励机制。高校职能部门要创新服务意识,改变职能部门主导型的“外行指导内行”的情况,逐渐建立高校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国内外访学、社会实践和挂职锻炼制度;为长期从事一线教学工作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设立荣誉证书制度,从精神激励角度增强教师的职业认同感;鼓励教师参与申报教育部、省级、厅级和校级等相关的项目资助计划,绩效考核应考虑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特点和教师岗位的要求制定相关指标,将绩效考核与教师荣誉制度充分结合;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称评定的改革,制定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特点和要求的标准。二是完善教学效果评价机制。高校要完善评教和评学制度,建立健全日常教学督导制度;要关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反馈是动态的,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把教学效果反馈工作常态化;要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效果进行评价,并及时向学生所在的学院反馈情况,切实加强高校的学风校风建设,为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提供必要的依据。三是健全教学保障机制。高校要建立以马克思主义学院或者思政部二级机构牵头,党委、宣传、教务、学工、科研、财务等共同参与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管理体制,推动课程思政、专业思政、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向同行;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保障机制建设,改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困顿现状,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后备人才队伍建设,为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取得实效提供重要保障。

作者:杨喜冬 单位: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