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篇数字经济下的农村发展研究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目前,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及5G通信技术融合下,数字经济这种全新的经济形态,获得了快速且深入的发展。根据《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20年)》调查显示,2019年全国数字经济增加值为35.8万亿元,占全国GDP的36.2%,其增长的态势是显而易见的。尤其是数字经济的应用推动着实体经济的转型,其与各领域之间的关系也日益紧密,其在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关键是要实现数字经济的下沉,以触及农村经济发展的本源力量[1]。另据商务部统计,目前农村网民人数已经突破2.5亿,为数字经济的发展渗透提供了基础支持,尤其是农村电商经济发展迅猛,由2014年的1800快速扩大至2019年的1.7万亿元。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再次明确了农村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强调应依托数字经济优势,重塑农村经济发展格局,为农村经济的快速转型发展提供支撑,营造出良好的数字经济环境[2]。一、数字经济与“三农”发展的内在关联
(一)数字农村
在网络信息时代背景下,数字农村日益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部分,为农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着保障功能。根据工信部的统计。截至2019年,我国农村光纤及4G网络覆盖率达98%,宽带覆盖率达99%,基本实现了农村地区的网络覆盖目标。同时,为增强数字农村的基础建设水平,目前已经建成益农数字站34.6万个,累计培训村级信息员约73.7万人,且已经提供公益服务和便民服务总计3.27亿次。此外,为适应数字经济发展特征,在推动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还尝试流通模式与农村治理体系创新,如建立农产品网络交易中心,开辟新型的流通模式,建立信息服务、应急保障等数字服务中心,且利用数字经济治理体系,加强数据信息的共建共离,融合民政、交通、文化及医疗等诸多领域,为农村数字经济发展提供充实保障。
(二)数字农业
基于数字经济的数字农业经济,无疑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更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推动。依据相关数字统计,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的潜在市场规模将高达2000亿元,如此规模的农村经济潜力将对农业发展产生强大推动,具备极高的发展前景。特别是随着云计算、大数据及物联网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极大优化了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为融合化的农业生产体系奠定了发展基础。目前,国内已经建立包括北京、江苏、上海、天津等十余个农业物联网试点工程,并推出了426项数字农业新产品,如此大的发展成果,为数字农业结构的优化提供了新的机遇[3]。
(三)数字农民
面对数字经济所带来的变革,在其大幅促进产业发展的同时,更应突出“以人为本”的思维,解决好数字经济下新型职业农民的问题,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回流与资本积累。根据《中国淘宝村研究报告(2009-2019)》中的数据,目前中国已经拥有4310个淘宝村,覆盖人口总量为2.5亿人,促进农民就业数量达683万人。随着电子商务形态的变革,越来越多的电商平台开始致力于农村经济发展,尝试通过推动农村农业经济复苏,寻求全新的经济增长点,以推动农村农民向数字农民转型[4]。另外,在“全民创业,万众创新”的倡导下,数字农民成为现阶段发展的重点领域,即利用数字经济与数字农民间的对接,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效能和活力。从农业农村部2019年数据显示,约780万农村劳动力返乡创业,民营企业数量约630万个,且各地政府依据数字经济发展特点,积极推动数字经济向农村的渗透,利用信息技术与资源优势,创建线上农村经济发展与服务平台,为数字农民转型与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关键助力。
二、数字经济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机制
(一)数字经济赋能农村质量变革
数字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保持着紧密关联。因此,农村经济发展中应借助数字经济优势,竭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转型,通过丰富的资源优势达到提质增效目标。一是数字经济优化供求信息。在数字经济源自网络信息技术发展,而信息技术则侧重于各类信息资源的整合,并在碎片化的信息资源中识别价值信息,以此作为经济发展的参考和依据。而由于传统农村经济发展中,始终无法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尤其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存在脱节,无法实现双方的直接交易,导致产品供应与市场需求不匹配。而在数字经济模式之下,可以通过信息资源的集中,帮助农村了解市场产品需求,减少传统交易中存在的供需矛盾,降低信息不对称所产生的影响,增强农村供应体系的完善性,再借助去中心化与服务多元化变革,打造农村与市场间的信息链。二是数字经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针对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资源配置问题,在数字经济模式中应当突破时空局限,对农村经济资源加以科学开发与利用,尤其是在产品经营中降低准入门槛,实现对农村优势资源的全面开发,拓展资源利用的边界和外延,使农村经济发展更加适应市场需求特点,及时实现农村经济战略的调整和优化,为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奠定基础。三是数字经济改变乡村治理体系。立足于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广泛创新经济发展渠道,在供给侧改变中优化治理水平,提升农村经济发展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二)数字经济赋能农业效率变革
以往的农业发展形态中,通常面临着诸多的发展瓶颈,缺乏经济发展的活力与渠道。而数字经济形态的构建,能够与数字农业之间产生协同效应,在降低农业投入的同时达到提升效率的效果。一是结合新农业生产技术实现变革。数字农业属于新兴生产方式,其具有显著的个性化、现代化与智能化的特点,能够与现代信息技术之间形成优势,改变传统的产品交易方式,实现业务服务流程的优化,促进农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对农业经济具有积极作用。另外,数字经济下的农业生产可以实现产业结构优化,通过大数据间的信息共享,创新农业生产体系与资源结构,让农业资源向普通民众渗透,如利用农村经济合作社的方式,提升农业规模化生产与企业化经营水平,推动农业生产效率与经济效益的升级。二是改造产业链协同机制。借助数字经济下全新的流通方式,大幅增强了数字经济与农业经营间的衔接性,在信息技术应用中打造可视化、数字化及信息化的管理环境,建立产品溯源与产品流通体系,建立生产、加工、经营、运输等产业链条,实现产销衔接、劳动力对接,推动农业产业格局的深度优化。
(三)数字经济赋能农民动力变革
数字经济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虚拟空间,在农村经济数据的处理、传输中发挥积极作用,帮助农产品上行与工业品下行,增加农民收入与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对农村经济发展潜力的有效挖掘,增强农民参与生产的内生动力。一是发挥农民主体优势。在“三农”问题的解决中,核心是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破除传统经济发展中的落后问题,让农民在生产中获得希望,从而提升农民的主观能动性。在数字经济模式中,农民可以数字化网络功能,拓宽信息获取与交流的渠道,降低对外部支持的依赖性,逐步通过科学技术的学习与吸收,提升农民的职业化素养。二是提升上下行流通效率。共享机制是数字经济建立的基础,通过产品之间的上下行空间拓展,能够有效打通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为农民提供丰厚的经济收益,逐步改变以往的经营面貌,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显著缩小,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更多选择。
三、数字经济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思考与建议
(一)补齐短板以优化数字农村环境
农村经济发展与数字经济的融合,必须依赖高质量的发展环境作为支撑。第一,优化网络设施。在数字经济发展的进程中,网络基础设施是前提条件,为适应数字经济发展的节奏与需求,应当重点加强农村地区的网络建设,利用“村村通”工程、“三网融合”等项目为契机,积极拓展网络覆盖和应用率,为农村网络数字化发展提供支持。同时,要促进网络体系的优化,让农村居民熟悉电脑及手机等终端设备,破除传统的经济发展障碍,以接收更丰富的数字经济服务。第二,保障市场环境。即依据多元合作机制,加强在大数据、区块链等创新技术领域的渗透,通过多方市场合作模式鼓励农村企业,逐步建立资源信息平台。第三,健全农村平台。加大信息平台的开发和引入力度,获取更广阔的产品市场,借助专业化的推广以打通与市场的通路,逐步实现农村与市场的全覆盖。
(二)保障数字农业集群联动发展
数字经济除了需要信息技术支持外,还就要众多的实体产业作为保障,尤其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数字经济,更需要以高质量的产业集群为核心,突破传统发展中面临的诸多障碍,打造现代化的产业发展联动模式,促进农村高质量发展。第一,农业要素配置数字化。农村自然资源丰富,产业类型也多种多样,为适应数字经济中的资源开发需求,必须要针对不同要素进行分类管理,并致力于资源信息数据库的建立,通过信息共建共享的方式,全面掌握相应的生产要素,推动农业要素配置的数字化转型。第二,农业设施数字化。在现代农业的基础上,注重数字化农业的转型升级,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实施科学化、智能化和标准化的农业生产,实施农产品的动态监测与实时管理,规避传统农业生产中的风险,确保农产品的生产品质始终如一。第三,农业管理数字化。在农产品的种植、管理、加工及运输等环节,均应适用数字化技术,实现农产品的全过程管理,在保证其品质的同时满足溯源要求,实现农业全程数字化管理。
(三)多位一体优化数字系统平台
农村数字经济发展依赖平台优势,因此需要注重对在数据平台的打造,依据功能、内容及服务实施分类管理,切实与各平台之间保持高度适应性。同时,根据农业生产的需求和特点,建立农情监测采集系统、农田遥感监测系统、农田地理信息系统、农业专家系统、环境气象监测系统等,加强农村数字经济的科技水平,构建多位一体的数字系统平台。另外,要注重技术平台的渗透与实践,加强与种植产业、畜牧产业、渔业等产业合作,推动数字经济环境下的智能化发展,依托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与产业创新,逐步提升农村经济发展的数字化转型能力,推动农村产业向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发展。目前,结合智能农业的风口,还应结合农村经济发展优势和特点,积极融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云平台等技术,并在各产业集群中适用全新的技术能力,丰富现代农业发展体系。另外,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还可以加强一二三产业融合外延,将乡村旅游、健康养生、创意民宿等加入数字化发展行列,切实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数字化平台支持。
(四)注重数字化新型职业农民培养
新型职业农民是推动农村发展的重要举报,同时与农村数字经济发展之间保持着密切的关联。对于农村经济发展而言,应借助数字经济发展的大潮,全面加强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强化农业生产理念、管理能力与经营方法,使农民不再是单纯的生产者,而是涉及农业产销全过程的综合型人才。第一,加大农村数字化教育投入。国家及各地政府应注重实际,做好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规划,并在实践教育培训的过程中,积极融入数字经济的相关内容,拓展教育的广度与深度,并且实施专项的数字化技能培训,培养一批适应全新数字技术的农民群体。第二,加强数字农民培育力度。在教育培养中应切实依据经济发展需求和形势,加大数字农民的培养力度,做好数字技术的全面覆盖与深度渗透。要注重大数据、云计算及物联网技术的传导,使农民在生产经营中具备技术思维与战略思维,全面提升农民管理素养。第三,要加强“产学研”合作方式,通过人才培育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创造出更大的融合价值,从而完善农村经济发展体系。
四、结语
综上所述,伴随数字经济格局的形成,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成为数字经济的主要任务之一。尤其是农村受传统理念的局限,要想在数字经济环境中抢占机遇,势必需要注重农村、农业、农民的数字化变革,利用现代数字技术能力的渗透,逐步打破以往的发展局限,使农村的资源得到全面开发和应用。同时,借助数字化渠道打通与市场的连接,弥补在地理区位及经济基础上的不足,真正适应时代的农业经营特点,为“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提供支撑。另外,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享受数字经济的红利,应当在数字经济中赋能乡村振兴,激发农村经济发展的活力,真正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目标。
作者:符春红 单位:如东县洋口镇人民政府
数字经济下的农村发展篇2
在加快“数字乡村”建设进程中,通过以协作共生的农村产业链为基础,以优势互补的农业资源链为重点,构建产村一体、互利共生的农村创业生态系统,将有效打通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加快农业“产供销”生态链构建进程,更好实现农业增值、农民增收、农村增能的理想目标。
一、数字经济背景下农村创业生态系统的构建要素分析
(一)创业生态系统的环境氛围分析
良好的创业环境,是构建农村创业生态系统的基础,也是相关创业项目立项、生存及发展的核心要素。通过对数字经济背景下,农村创业所面临的政策支持、创业环境及市场环境进行整体分析,从而更好识别农村创业机会,并判断农村创业项目是否获得了完整、持续的创业支持[1]。其一,政策环境是驱动农村创业生态系统建设的核心要素。在乡村振兴、数字经济及创新中国等优势政策助力下,农村创业实践获得了广泛支持,使构建科学、合理的农村创业生态系统提供了现实可能。其二,文化环境是助力农村创业生态系统建设的重要因素。在数字经济环境下,农村创业氛围、创业抉择及协同理念不断增强,通过传播积极、正向的创业文化,树立农村创业典型,倡导正确的创业观,为全面增强农村经济创新活力提供有力支持。其三,市场环境是构建农村创业生态系统的关键要素。当前,大众对绿色农业产品的需求相对稳定,农村创业项目的竞争强度较低,积极开展农村创业实践,既有效释放了大众的现实需求,也使农村优势资源转化为市场资源。
(二)创业生态系统的功能分析
农村创业生态系统是以农村优势产业为主导,以市场化的农业创业项目为载体,推动农村资源、优质人才、智慧技术和现代金融等多种创业资源在农村环境中循环流动,从而带动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机生命体[2]。第一,助力优质人才流入乡村,夯实数字乡村的人才基础。在数字经济环境下,农村创业生态活力提升,国家及地方相继出台扶持政策,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金融扶持,带动大量优秀人才返乡创业,共同参与乡村振兴。第二,助力现代金融参与乡村建设,完善乡村发展的金融支持体系。在普惠金融、数字经济助力下,优质金融力量涌现乡村,共同服务乡村产业发展,有效缓解了以往乡村经济发展的资金难题。特别是部分金融机构针对乡村创业需求,开发、设计了相关金融产品,为开展乡村创业提供了持续、优质的金融支持。第三,助力发展新业态、新产业,完善乡村发展的产业基础。借助数字乡村建设的良好机遇,通过构建有机协同的农村创业生态系统,构建新的农村创业网络,持续推动产业优势、市场需求与创业机会有效融合。
(三)创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分析
农村创业生态系统是在数字经济推动下,多层次联动、持续发展升级的农村创业形态,是以农业全产业转型为导向,以实现多元效益为目标,通过借助数字经济平台,整合农村优势资源、市场需求、智慧科技和资本、人力等多种支持要素的互利共生系统。首先,农村创业生态系统是“机会识别—资源开发—产业建设”等创新链的生态体现。与传统农业经济形态的被动性相比,数字经济为农村创业提供了大量创新机遇。通过发挥智慧技术优势,积极收集、分析、研判相关市场需求,精准识别农村创业机会,为农村资源的高效、市场化利用提供了现实可能。其次,农村创业生态系统是“产业集群—产村融合”等产业链的集中体现。与传统农村经济形态不同,新的农村创业生态系统,以产业链思维为基础,通过探索符合地域实际、彰显特色优势的产业发展模式,集中打破乡村各类资源的融合壁垒,有效串联各类乡村资源,实现从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的生动升级[3]。最后,农村创业生态系统是“价值挖掘—价值提升—价值实现”等价值链的优势呈现。在数字经济、乡村振兴等时代机遇助力下,农村经济进入新形态,通过构建高质量的创业生态系统,吸纳优质创业资源参与乡村发展,将在优化乡村产业环境的基础上,弥补乡村产业发展短板。
二、数字经济背景下农村创业生态系统的构建机制
(一)农村创业动力机制
持续、完善的动力机制是成功唤醒村民创业意愿,有效消除村民创业畏难情绪以及助力农村创业的重要基础。数字经济为农村创业提供了更多可能,借助互联网媒介优势,发展农村电商,有效解决了以往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信息不对称、产品流通率低和市场转化困难等现实问题,也为乡村经济发展探寻到了新出路[4]。其一,以明确、清晰的创业目标,唤醒相关人员积极参与农村创业的内在动力。在构建农村创业生态系统时,要注重发挥龙头农业企业、新农人和农村籍返乡大学生等主力军的“主导”作用,通过制定完整的农村创业目标,持续唤醒相关主力的创业意愿,不断提高创业绩效,带动其他人员共同参与乡村创业。其二,以完善、全方位的创业支持,增强相关人员参与农村创业的内在意愿。为充分用好数字经济优势,确保相关项目成功创业,需要以完善的政策引导、保障为基础,通过为相关创业项目提供必要的投融资、保险基金支持,最大限度地保护相关创业者的创业热情,进而为农村创业生态系统提供持续动力,并带动其他人员萌生创业意愿。其三,发挥专业机构辅助创业的内在优势,助力农村创业项目孵化。数字经济背景下,农村创业风险持续增加,为减少和规避创业项目的盲目性,提高农村创业实践的规范化与效能度,需要注重引入咨询机构、科研院所共同参与农村创业生态系统建设,通过为创业项目提供个性化的咨询建议、人性化的创业指导服务,进而为农村创业提供必要的“辅助”动力。
(二)农村创业资源整合共享机制
在数字经济环境下,人才、技术及市场资本等资源高速流动,形成了新的协同、共享生态。在构建农村创业生态系统时,要以多方有机协同为基础,以资源整合共享为核心,通过汇聚创业力量、分散创业风险,降低创业成本,为农村创业生态系统发展提供持续动力[5]。一方面,聚焦农村创业规律,完善创业资源整合共享机制。围绕农村创业目标,综合创业项目需求,积极整合、共享创业资源。通过对农村创业资源进行详细盘点、合理分类,并建立科学共享、有序流动机制,将在合理配置各类农村创业资源的基础上,为开展农村创业实践提供完整动力。另一方面,关注农村创业实际,深化创业协同机制。数字经济既增加了农村创业机会,但也增加了农村创业风险。为推动农村创业项目做大做强,切实增强发展活力,需要以多方协同机制为保障,通过成立相关协会,共同分享市场信息、客户资源,共同分摊经营成本及经营风险,促进农村创业项目规范发展。在构建农村创业生态系统时,要注重凸显整个生态系统的开放性、包容性,通过设置共同遵守的规范标准,充分做好市场数据信息共享,促进农村创业生态系统内不同主体良性发展。
(三)农村创业项目的管理监督机制
结合农村创业项目的实际机会、资源优势看,创业项目大多依托农业开展。为此,在构建持续、可增长的农村创业生态系统时,要充分做好项目监管、市场调控及品质监督等工作,避免农村创业生态进入无序状态。第一,强化产品及服务质量的监督机制。对优异农产品进行加工和市场化开发,既是多数农村创业项目的拳头产品,也是其主要创业方向。与此同时,从食品安全角度看,要以严格的质量安全标准为基础,以农业产业链为基准,针对农产品及服务的各个环节进行质量监督,通过建立可追溯的农产品信息平台,充分保障产品品质,切实化解农村创业项目的风险。第二,强化农村创业项目的市场监管机制。要注重做好农村创业项目的市场监管、宏观调控等工作,通过优化供需结构,平衡创业项目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关系,化解农村创业项目的数量失衡风险。第三,探索农村创业项目的市场评价机制。通过构建科学、完整的客户评价机制,及时收集用户的消费体验,不断调整、优化农村创业项目的经营模式,始终保障农村创业项目的发展活力。要从多元效益出发,对农村创业项目的市场运行状况、社会反馈意见进行追踪,通过挖掘自身经营存在的问题,不断提升创业项目的运营水平。
三、数字经济背景下农村创业生态系统的实施策略
(一)强化政策支持,持续完善农村创业生态系统的支持体系
为适应新的数字经济环境,组织开展高质量的农村创业实践,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市场主导优势,通过制定科学扶持政策,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从资金扶持、政策保障和风险防控等多个角度,助力农村创业有序开展[6]。第一,要注重利用政策引导优势,挖掘农村创业的优秀案例、先进模范,营造积极参与创业的良好文化。通过凸显对村民参与创业实践的人文关怀,增强农村创业文化的区分度与个性化,挖掘农村创业的优势资源,构建新的创业文化生态,营造认可创业、尊重创业的农村创业新语境。第二,要注重出台合理、高效的农村创业扶持政策,优化农村创业政策环境。通过发挥政策工具的应用优势,强化政策导向作用,出台财政补贴、税收等多项扶持政策,有序引导相关人才、市场资本积极返乡创业,确保农村创业可持续发展。要注重做好创业政策绩效审计工作,并根据审计结论,适时调整、完善创业政策方案。第三,要注重完善基础设施服务建设,保障农村创业活动有序开展。要持续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注重建设完善的农村宽带网络、物流网络,通过建设发达、畅通的物流配送系统,稳定运行的信息网络系统,最大限度地支持农村创业项目良性发展、稳定运行。
(二)统筹资源调配,持续优化农村创业生态系统的资源结构
面对日益成熟的数字经济,通过融入农业产业的数字化转型趋势,及时发现、精准识别农村创业机会,进而在有效把握农村创业目标的前提下,为农村创业项目提供必要的运营、营销等有力支持,成功助力农村创业。一方面,完善农村创业人才培训,鼓励优质人才流动,充分释放人才活力。要制定高效、完善的农村创业人才帮扶方案,通过利用远程教育、在线教育和线下培训等多种方式,形成长效化的创业学习、交流机制,不断提高广大农村创业者的数字素养和经营水平。要注重打通人才流动壁垒,鼓励区域内优质人才相互交流、高效流动,通过组织开展常态化的创业经验分享、人才交流活动,助力农村创业项目成功立项、稳健运行[7]。另一方面,完善农村创业的资金信贷支持,鼓励优质资本参与乡村创业,有序缓解创业资金压力。要注重为广大农户开展创业活动提供必要的金融信贷支持、启动资金,并引入保险体系,完善社会保障,有效消除、化解农户的创业顾虑,帮助农户释放个人创业风险。通过由政府部门牵头,成立创业风险扶持基金,建立农村创业融资平台,尽可能满足农户创业的多元化资金诉求。要加快土地确权、宅基地确权工作,结合农村地域实际,尝试开展经营权担保、抵押工作,着力化解农村创业的“信贷难”问题。
(三)加快要素集聚,持续增强农村创业生态系统的产业带动能力
面对开放包容、智慧多变的数字经济环境,在推进农村创业生态系统建设时,需要充分考虑农村环境、创业实践等双重要求,通过以创业项目规范发展为重点,推动优质人才、智慧技术与金融资金等核心要素有序流动,进而保持农村经济的发展活力,助力农村不断涌现新的产业生态[8]。一是要坚持以市场的实际需求为导向,合理确定农村创业项目。通过发挥智慧技术优势,精准筛选、识别市场需求,科学研判农村创业项目机遇,集中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切实提高农村创业项目的精细化、精准化水平,通过持续优化农业产业供需结构,切实保障农村创业项目的成功率。二是要坚持以区域内产业集聚、协同为支撑,做强做大创业项目集群。通过以“产业链”建设为导向,完善区域内不同乡村的产业分工、交流协作机制,通过发挥“数据联盟”优势,搭建新型协作网络,加快金融、智慧科技、互联网与乡村产业的协同集聚优势,有序减少农村创业项目同质化、无序化、低端化等问题,为农村项目创业提供持续动力。三是要坚持以乡村振兴为目标,推动创业项目与乡村融合发展。为实现农村创业的理想目标,需要以扎根乡村发展、植根乡村基因的发展理念,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利润分享模式,积极健全“联农带农”的绩效激励体系,确保更多村民、小农户深度融入创业项目,为农村创业项目健康、良性发展提供持续动能。四、结语数字经济赋能乡村经济,改变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模式、运行方式,既为广大村民提供了更加便利的生活服务,也为村民创设了更为广阔的创业空间。为建设结构合理、运行稳定和功能丰富的创业生态系统,要在价值共生、优势共享发展理念指引下,以创业功能有机关联为核心,通过合理、高效配置人才、技术及市场资本等各类农村创业资源,为乡村资源的市场转化、产业孕育奠定良好基础。
作者:吴昊
数字经济下的农村发展篇3
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经济将由高速发展模式向高质量发展模式转变。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数字经济在我国城市地区发展迅速,农村地区也受到了数字经济发展的影响,数字经济进入农村家庭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在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必然趋势[1]。
1数字经济影响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方式
1.1数字经济改变农村经济传统的发展模式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的发展模式也需要作出相应改变。在数字经济时代,人们的价值观悄然发生着变化。与过去的以生产为主不同,现在人们更注重以消费为主。数字经济与农村经济相结合,让农业生产者能直接对接市场,了解市场信息,掌握市场需求,及时对自己的农业生产活动和销售策略进行调整,从中获得更丰厚的报酬,减少不必要的损失。此外,数字经济也改变了传统的农产品销售模式。与以往通过中间商进行销售、农民获益较少的情况不同,现在农户可以通过网络销售平台直接对消费者销售农产品,更大程度地保障了农民的收益,增加了农民的收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销售,使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沟通、农产品运输、销售等环节都更加高效,提升消费者体验的同时,也提升了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
1.2数字经济弱化城乡之间的壁垒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顺应当时我国的发展需要和加快工业化进程,国家一方面制定政策下调了农产品的价格,鼓励农民进城务工等,使农业在各个方面为工业服务;另一方面,大量农民涌入城市,虽然为城市带来大量的劳动力,推动了城市经济、教育、技术的发展,但是同时也导致城市与农村之间差异扩大,形成了城乡二元结构,在教育、医疗、卫生、就业、政策、保险等方面都体现了城市人和农村人之间的差异。这样的局面形成之后极具稳定性,很难被打破。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国家政策的支持,给农民带来了丰富的市场信息和更多的销售渠道,使农村居民在收入水平、生活质量、工作环境等方面得到提高的同时弱化了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异,优化了城乡之间的结构。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第一,改变了过去农村地处偏远、消息闭塞的情况,在农村与城市之间搭建起联系的桥梁。第二,政府通过互联网了解到各村镇的信息,制定相关的优化政策,而农民可以通过各种手机软件接收相关信息,掌握与自己相关的最新政策。第三,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一样,可以在网上购买需要的日常用品,也可以在网上售卖自家生产的农产品,还能在网上进行远程教育、沟通、医疗等服务,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同时缩小了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差异,弱化了城乡之间的壁垒。
1.3数字经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和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不同的是,数字经济为农业生产活动注入了新的活力。在传统的农业生产活动中,通过投入使用大量化肥、农药等,使得农产品产量在提升的同时往往伴随着投入较高、污染较大等缺点,给农民生活环境和自然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影响[2]。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农民对于生产和生活条件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农业可持续发展势在必行。在农业生产活动中,数字经济能够根据农户的需求提供精确的信息,在喷洒农药、农田灌溉等方面为农户提供正确的指导,在节约成本、改善农民生产方式的同时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2数字经济对于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机会
近年来,数字经济已经逐步走进农村家庭中,对改变农民生活方式、提高农民的生产生活质量、实现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在政府有关政策支持、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等条件的作用下,数字经济与农村经济之间的融合发展也越来越顺利。
2.1政府有关政策支持
当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被提出时,数字经济就进入了国家的视线,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保障数字经济与农村经济的和谐发展。第一,数字经济为政府制定相关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提供了帮助。在过去,由于科技水平和生产力水平有限,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带来的收益较低,也有农民生产出的农产品没有销路等情况的出现,就导致青年农民不愿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为了增加收入而选择去城市务工。随着政府公布的一系列政策,吸引了大量外出务工农民回乡工作。第二,政府财政资金向农村发展倾斜。一方面为农村地区的短板行业进行资助,帮助其跟上时代步伐共同发展,另一方面对进驻农村的企业进行资助,鼓励和吸引企业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带动农村经济发展[3]。
2.2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数字经济与农村经济融合发展,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也发生了新的变化。第一,农民可以通过抖音、淘宝等网络直播平台销售生产的农产品,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经营,增加收入的同时为消费者带来新的消费体验。第二,农民获取信息和农村农产品的销售渠道越来越丰富,降低了农民在农业生产时的成本。同时,与过去小而分散的农产品生产经营交易不同,农村数字经济的发展弱化了这一弊端,为农民提供了准确的农产品市场信息、丰富的销售渠道和方式,指导农户进行种植、生产、销售,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改善了农民的生活[4]。
2.3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和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变化。近年来,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购买商品渠道的增加和对高质量农产品消费欲望的增加。第一,大多数的年轻人由于工作生活压力较大,没有太多时间进行线下购物,而线上购物以其种类丰富、物美价廉、方便快捷、没有时间限制等优势,逐渐成为当代年轻人的主要购物方式。第二,随着2020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达成,人民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也有所提高。从过去的“吃饱就行”到现在的“吃得好”;从过去的“能用就行”到现在的“用得好”,从注重数量到注重质量,使人们更倾向于购买质量好的农产品。这一购物倾向也促使农户在进行农业生产工作时从注重农产品产量向注重农产品质量的转变。
3数字经济对于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挑战
3.1乡村网络覆盖率不高
导致我国乡村网络覆盖率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我国农村地区网络基站较少。虽然我国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单个网络基站所能覆盖的面积逐步增加,但是农村地区的网络基站数量却远远不够,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日常需求。这与地方政府对网络基站的态度有关[5]。我国中西部地区部分地方政府认为公路、铁路、桥梁等道路交通设施的建设更重要,农民对网络基站的需求没那么迫切。同时农村地区地处偏远、地势复杂,导致网络基站的建设高度较高,信号相对较差。网络基站的建设也需要政府部门投入大量的财政资金,而农村地区地广人稀,中老年农民占人口比例的大多数,人口密度小,素质相较于城市也偏低,建设网络基站使用率不高。种种因素都会导致地方政府对网络基站的建设不太重视。
3.2相关专业技能人才缺乏
人才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在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人才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鼓励,我国农村地区的数字经济人才逐年增加,但是与庞大的农村地区人口基数相比,还是只占了很少的比例。第一,数字经济人才在面临去城市还是去农村的选择时,因为发展前景、薪资待遇、生活环境等原因,往往会选择前者。第二,与数字经济人才的特性有关。数字经济人才需要进行大量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而且为了跟上日新月异的数字经济发展趋势,中青年占数字经济人才中的大部分。而农村中青年占总人口比例较少,中老年农民又无法掌握数字经济的知识和应用,导致数字经济在农村地区发展滞后[6]。
3.3农村电子商务人员培训不完善
电子商务在数字经济与农村经济相融合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在农村地区,电子商务培训存在不全面、不彻底的情况。第一,电子商务培训的内容较理论化,缺乏实际操作培训,而农村中的中老年农民占人口比例的大多数,对电子商务专业知识接受能力和在实际中应用的能力较差。第二,在农村地区的电子商务培训传授的内容趋于大众化,缺乏针对性和特殊性,没有根据农村当地的实际情况制订相应的培训内容。对于农民来说,通过培训解决实际问题、改善生活的希望落空了,参与电子商务培训的积极性也会降低。我国中西部部分地区甚至出现给钱请农民来参加培训的情况。
3.4物流产业链不完善
与城市相比,农村地区的物流产业链受到以下条件制约。第一,农村地区人口密度低,户与户之间距离较远,物流人员配送花费时间长、难度大、成本高。第二,农村地区铁路、公路等基础公共交通设施配套不齐全,部分偏远地区甚至没有公路,导致对农产品物流配送难度加大。第三,大多农产品需要冷链运输,而农村地区物流人员和车辆等条件无法满足大量的农产品交易需求,也是限制农产品及时运输的原因。
4对策建议
4.1提高网络覆盖率
网络条件的优劣决定数字经济发展的好坏,而农村地区地势复杂、资金缺乏、人口密度低、使用人数少等原因严重阻碍了网络覆盖率的提高。政府方面需要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吸引网络运营公司加大对农村地区的资金投入,同时划拨专项资金发展农村地区网络建设。网络运营公司要积极吸引各方投资,加大对农村地区的网络基础建设投入,同时将网络基站建立在科学、合理、使用效率最高的地区,提高网络的稳定性和覆盖面积,用最少的投入实现最大的效益。
4.2加强数字人才培训
数字经济人才是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而高校是数字经济人才的摇篮。相比于农村地区,青年更向往城市的生活条件、薪资待遇。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制定相应的政策,改善农村住房、水电、交通等条件,对留守农村、为农村发展助力的人才给予一定的补贴,同时鼓励高素质人才下乡工作或创业,带动农村整体的发展。还要着手培养农村青年农民,提高农民整体的科学文化素质,让数字意识在农村范围内的扩散形成趋势,才能持续不断地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数字人才缺乏的情况。
4.3完善农村电子商务培训工作
农村电子商务培训需要由产、供、销组成,这就意味着有很多环节需要补充。第一,要对农民进行相关的计算机和手机软件的培训,同时还要对其人际交往能力进行培训,使其熟练掌握计算机和手机软件的相关技能,并具备一定的商业沟通能力。第二,对经营不同农产品的农民,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农产品结构、保鲜期、产品优势等方面的培训,实现精准培训,从而达到更了解消费者心理、吸引消费者、增加销售量的目的。第三,要选用高水平、了解当地实际情况的培训者,对于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文化水平、不同需求的农民要制订相应的培训内容进行培训,避免因培训内容与实际需要不符,导致农民出现接受培训积极性下降的情况。而且授课内容要符合当地情况和农民知识水平,运用最少的理论知识解决最大的实际问题。第四,可以在交通便利的村镇设置驻点指导组,对在实际工作中遇到自己无法解决问题的农民提供意见和帮助等服务。
4.4完善物流产业链
完善物流产业链就是解决如何通过物流配送将农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问题。第一,农产品是一种具有时效性的特殊商品,需要进行保鲜,因此需要在农村地区提高对冷链物流的投入,增加冷链运输车辆,最大程度的保证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的新鲜程度,减少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造成的损耗。第二,应在各个村镇设置物流站点,对运输量大、有需求的村镇设置多个站点,各站点负责对应片区的农民,最大限度的保障农民的物流需要。第三,物流配送公司一方面要鼓励员工下乡工作,并进行一定的薪资或福利补贴,保障物流线路在农村地区的畅通,另一方面可以在当地招聘物流工作人员,不仅能够为当地农民提供劳动岗位,还可以招聘到熟悉当地路线工作人员,节约培训费用。而且可以与购物平台进行合作,从大数据了解到农村地区物流配送较多的地区,从而合理规划物流站点和物流路线,节约时间、成本。第四,政府要加快对农村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推进农村公路、铁路、桥梁等的建设。同时制定鼓励政策,鼓励企业加入到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进程中来,并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从而提高农村地区物流配送效率,实现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华金,林静.农村经济转型研究综述[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2(7):42-44.
[2]郑尽立.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与对策探析[J].财经界,2016(14):27.
[3]刘秀峰.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问题及有效应对策略[J].乡村科技,2021,12(31):38-40.
[4]滕磊,张恒,唐思思.普惠视角下数字金融创新与农村经济发展[J].调研世界,2021(12):34-42.
[5]温涛,陈一明.数字经济与农业农村经济融合发展:实践模式、现实障碍与突破路径[J].农业经济问题,2020(7):118-129.
[6]杨晓莉.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村金融变革问题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2,33(2):88-90.
作者:贺靖 文军 单位:广西大学农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