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篇高职院校图书馆发展范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高职院校图书馆承载着重要的功能,属于高职院校建设发展中的重要一环,其所蕴含的丰富文献资源及学术资料可以为院校师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保障,体现其显著的信息中心功能。但是,受制于高职院校发展阶段特点,现阶段虽然处于高速发展期,无论是教学规模还是教学质量均处于发展的最佳状态,但从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上,可以看到其发展速度和图书流通量,仍然未达到预期的状态和水平,对于高职院校的综合发展产生制约。图书流通量也称为周转率,指在单位时间内的图书借阅量与图书总量之比,流通量的高低反映图书馆的服务功能和质量,因此,在实践中应重视图书流通服务管理,并结合新时代的建设特点加以优化,切实发挥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服务价值。
一、高职院校图书馆图书流通服务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知识信息时代态势已经形成,高职院校图书馆作为重要的文化服务平台,应当积极适应时代的特点及变革,积极发挥图书服务及管理的作用。图书馆图书流通服务,属于图书馆管理的关键内容之一,但受传统管理思维及方法的局限,其难以适应现阶段的发展形势,无法满足师生多元化的服务需求。比如,在传统图书馆管理模式下,图书的进出馆流程较为冗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师生的阅读体验,加之现阶段信息资源服务渠道的多元化,使得图书馆的吸引力大不如前,进一步削弱了图书馆的发展能力和空间,在这种模式下的图书流通服务已然面临严峻的现实挑战。为此,要想实现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同步发展,图书馆的图书流通服务模式必须要结合时势加强创新,尤其是在网络信息时代背景下,可以依托全新管理技术的融入,转变传统的服务与管理方式,推动流通服务管理进入高速发展阶段,特别是优化制度、简化程度、提升体验,努力提高读者的借阅和学习效率。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图书馆管理中的图书流通服务已然成为管理的重点内容和关键环节,需要致力于流通量的提升,注重服务理念及模式的转变,有效提高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服务水平。
二、高职院校图书馆图书流通服务的现状
1.流通管理模式方面信息时代的到来,深刻改变着师生的图书服务需求,高职院校图书馆作为服务的主体,必须要以需求为导向,注重流通服务管理模式的革新,发挥自身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落实好已知的分类、管理及维护,确保图书流通服务的优化升级。虽然,面对全新的时代环境及服务需求,高职院校图书馆已经开始重视变革,但受长期传统管理方式的影响,在实际的管理环节仍然存在诸多滞后,如在图书的借阅环节仍然需要对学生的权限由管理人员进行审核,以完成对图书流通的全过程管理,确保图书流通过程中的安全性和完整性。从整个流通服务管理的过程来看,在信息时代下仍然略显落后,难以提升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并难以缓解图书流通管理人员的工作压力和难度,如当学生未按照借阅要求进行书籍归还,则会导致馆内书籍管理的混乱,影响后续借阅的体验。另外,在高职院校图书馆的信息化转型中,流通服务与管理迎来全新变革,其管理模式趋于优化,但全新方式的融入需要一定的时间过渡,短期内难以形成体系优势。
2.软硬件设备设施管理方面高职院校图书馆在信息化转型中,需要涉及大量的信息化设备,其中包括软件及硬件等。事实上,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发展,重点在于适应师生全新的信息获取习惯,利用信息化管理方式提升图书流通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提升个性化服务体验优势。比如,利用图书信息管理系统可以为师生提供图书扫码服务,便利图书的借阅及相关信息查询,也可以利用师生所持有的校园一卡通实现信息资料的融合利用,实现图书的自动化流通及管理。但不可否认的是,要实现高职院校图书馆流通管理信息化,必须要加大在信息化领域的投入,包括资金、设备、技术及人才等。从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大部分高职院校图书馆的信息化发展仍然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无法全面发挥信息化服务管理的功能,严重制约了图书流通服务的潜力。例如,大量的硬件和软件设备与当前的技术要求无法匹配,未落实定期的维护及管理,当面对较高的服务频率和复杂的服务需求时,极易引发设备的停摆现象,浪费图书馆及师生的时间和精力。
3.人员综合能力方面伴随高职院校图书馆发展要求的变化,对其服务品质及功能均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在高职院校图书馆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人员的综合能力提升始终比较缓慢,尤其是在人员招聘时,往往对于其服务意识、专业技能、信息技术等不够重视,导致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不足。要想提升其综合能力,需要高职院校图书馆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即加强薪资待遇及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但这些问题往往受到其管理机制的局限,难以实现科学有效的转变。另外,高职院校图书馆发展需求紧迫,而流通服务管理工作又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流通人员在实施管理时,既需要掌握传统的管理方法,又需要熟悉新时代的图书管理要求,实现纸质化资料和数字化资源的统筹管理,切实做到心中有数,落实好图书馆流通管理的各项工作,达到最佳的服务和管理效果。因此,高职院校图书馆应当依据现阶段的人员综合能力现状,积极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升图书馆服务质量,促进柔性管理及刚性管理的有机融合。
4.流通管理平台方面高职院校在传统的图书馆流通服务管理中,重点在于实施线下的管理方法,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线上借阅平台也成为重要的服务渠道之一。但从现阶段高职院校服务的实际来看,虽然开通了线上借阅平台,但其功能仍然相对单一,部分功能无法真正发挥其作用,形同虚设。比如,在图书馆的服务意见反馈模块,由于其入口比较隐蔽及操作比较复杂,并且未设置专职人员对反馈信息进行收集整理,使之无法完成服务对象的信息联通,难以体现出图书馆流通服务管理的人性化。另外,在线上信息化平台的建设中,图书馆也未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在信息更新和平台维护上欠佳,不利于构建一体化阅读平台,也在无形中使得图书流通管理复杂化,使学生获取相关书籍难度增加,无法展现高职院校图书流通服务的系统性和规范性。
三、高职院校图书馆图书流通服务与管理策略
1.优化流通服务环境,适应师生阅读需求在面对全新的高职院校图书馆发展格局以及师生多元化的服务需求下,图书馆在优化图书流通服务与管理中,应当注重与服务对象心理需求的契合,明确其行为特征及心理特征,以掌握其服务诉求和服务规律,从而明确流通服务与管理的方向,提升图书馆的整体发展水平,实现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效益以及流通量的增长。据此,高职院校图书馆应当以流通服务环境优化为基础,重视师生在新环境中的服务需求变化,基于科学发展的轨道适应师生的阅读兴趣,如将优秀的图书作品利用各种线上线下渠道进行宣传推广,让更多的师生了解图书内容,使服务环境得到一定的拓展和优化,转变以往保守的服务模式。尤其是在流通服务过程中,必须要注重各个环节的优化,如在实施新图书引入和采购时,可以透过诸多渠道制定问卷调查,充分听取师生的意见和建议,依据其实际需求进行资源补充,加强图书资源的针对性,增强图书馆的人性化服务特色。同时,积极改善阅读及服务环境体验,加强内部设施的配备及环境的改善,为师生提供舒适、安静、明亮的环境,使高职院校图书馆焕发其应有的风采,提升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图书流通量。在此基础上,高职院校图书馆在图书流通服务与管理中,还必须注重现代化的管理融合,尤其是实现文献资源的现代管理。具体而言,即加强图书馆文献资源的数字化处理,将各类传统的图书资源进行电子化录入,依托专业化、现代化处理技术,对各类图书资源进行处理、编排及跟踪服务,注重与数字图书馆的整合与支持。同时,为满足不同的信息服务需求,还需要构建立体化、个性化的信息服务体系,利用数字终端的建设发展,加强与媒体资源的整合,丰富图书馆图书流通服务功能,满足师生信息资源获取的需要。
2.完善基础服务保障,促进图书资源共享高职院校图书馆为适应新的时代要求,应当充分结合职业教育发展时势及专业需求,注重对自身能力的全面提升,尤其是针对流通服务领域的变革需要,利用自身能力及资源的拓展,达到最佳的服务质量和水平。根据目前的发展形势看,部分高校已经基本完成了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转型,且实现了校际图书文献资源共享,大幅提升了图书馆的图书流通服务能力,为师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为此,针对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流通服务与管理提升问题,应当从两个方面加以完善。一方面,高职院校图书馆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硬件设备的建设及软件的更新等,以此来保证图书馆的信息化转型升级。比如,在硬件设备的建设上,应紧跟时代潮流和紧盯技术前沿,积极引入各类先进的技术装备,以服务图书馆的信息化、数字化和网络化平台建设,提升信息化保障能力和满足实际需求。在软件系统的应用方面,高职院校图书馆同样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加强在软件领域的引进和开发,切实使用更新的信息管理系统,为图书馆的流通服务提供更全面的功能保障,适应现阶段用户的使用需求,能够真实反映图书馆信息化流通服务的优势。另一方面,在图书资源的整合上,应当以“资源共享”为发展核心,加强融合性的图书资源平台建设,加强与外部图书馆的合作,实现各类图书信息资源的交互,以逐步适应新媒体的发展环境,使图书资源流通服务更高效,打破传统流通服务中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做到文献资源的数据化融合及信息化共享。
3.贴合流通服务实际,优化人员管理能力高职院校图书馆发挥着关键的服务功能,尤其是图书的流通服务属于核心环节,其流通服务管理质量与图书馆整体管理质量紧密相关。事实上,图书馆流通服务质量主要依赖于馆员作用的发挥,要优化流通工作则应加强馆员培训及引导,切实提升其整体素质和服务能力,以提升为师生读者提供高质量服务的能力。在实际的服务过程中,应当坚持“以读者为中心”的核心理念,从思想上做好转变和革新,尤其需要从读者的角度思考问题,切实深入地了解其实际需求,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实现流通服务贴合于实际,达到人性化服务的效果,提升服务满意度。同时,高职院校图书馆的管理者也应注重人员技能及创新能力的拓展,严格落实相应的教育培训工作,增强服务意识、优化服务形象、提升服务能力,在流通服务过程中发挥其最大的作用,挖掘服务创新的潜力,改善图书馆管理的整体效率。基于此,高职院校图书馆在实践中应当注重图书馆馆员的专业能力培训,制定科学的培训方案,以提升管理的专业能力和服务素养。一方面,图书馆应优先关注馆员职业道德培养,以服务作为流通管理的核心理念,在实践中始终围绕读者的需求开展工作,以积极的心态参与服务,并在此过程中激发自身的创新能力和服务智慧。另一方面,需要落实好管理项目研究,贴合于流通服务的实际,落实好各项图书馆管理制度,提升全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优化和完善图书馆流通服务管理模式。同时,图书馆流通服务应注重与读者面对面沟通,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掌握读者的需求,以便推进流通服务能力的提升。
4.竭力创新服务模式,优化线上流通平台目前,伴随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高职院校图书馆线上平台逐步建立,成为图书馆的一种全新服务和发展模式。因此,在全新的需求环境下,图书馆应当注重线上流通平台的开发,转变传统管理中功能模块单一的问题,有效利用好目录分类服务、图书典藏服务等优质功能,为师生提供更丰富的服务渠道,实现图书资源获取的便利化、实时化和个性化,实现对线上流通平台的系统化管理。比如,基于图书馆线上服务平台的构建需求,可以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功能逐步应用于高职院校图书馆管理平台,借助不同技术特点和优势,提升线上流通管理平台的完善,让师生可以通过线上平台通道,获取全方位的信息资源检索和服务,在线获取相关的图书订阅资源,提升图书馆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另外,还可以利用校际平台合作,丰富图书资源以提升流通效率,提升线上平台的专业化服务能力,构建精细化服务体系,助力图书馆积极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图书馆的图书流通服务属于重要内容,尤其是面对高职院校快速发展的现状,更应当加强各个管理内容及环节的优化,突出图书馆的服务及教育价值,利用加强流通服务及管理的措施,逐步提升高职院校的图书馆整体发展质量,提升馆藏图书文献利用率,服务于广大职业院校师生,建立更加完善的图书流通服务模式,更好地发挥图书馆存储和共享知识的作用,为高职院校的健康发展提供助力。
作者:王凌
高职院校图书馆发展篇2
2020年6月,教育部根据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全国的普通本科院校、高职高专学校、成人高校、开放大学、民办高校等根据教育部的纲要精神提出的核心要点,结合各自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纷纷制定了相应的建设实施方案和具体的推进步骤。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在学校党政领导的积极推进下,各个二级学院迅速行动,开展了顶层设计,进行了整体设计,构建了“三全育人”(全员、全程、全方位)、协同育人的工作体制与工作机制,教务处、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宣传统战部、学生工作部、团委、图书馆和各二级学院教学单位等相关部门加强协同合作联动,确保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创新顺利推进。在此大背景下,学校图书馆作为信息文化传播的中心,挖掘和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围绕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积极作为、大胆创新,找好着力点和发力点,助力课程思政建设[1]。当前,学校图书馆创新服务策略、提高服务质量,进而助力课程思政建设落到实处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要将其作为当前高职院校图书馆的一项重要的新任务。
1高职院校图书馆助力课程思政建设的优势
(1)丰富的文献图书资源为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开展提供了物质保障。课程思政是对高校学生开展思想政治建设的更深入一层的建设举措,是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一般而言,全国各个高等职业院校的图书馆馆藏资源十分丰富,拥有各个学科的文献资料、检索设备,不同的专业有其完整的、独有的文献资源保障系统,而且内容较为齐全,助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开展拥有强大的资源保障和技术条件。其涵盖了纸质图书、电子图书、音像制品、网络资料等一系列可供阅览、可供学习、可资借鉴的资源,充分利用馆藏的图书资源,依据各个学科的特点,用文献资料,从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挖掘各学科的课程思政亮点,使其发挥最大的助力作用。
(2)图书馆舒适安静,富有文化氛围,是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场所。高等职业院校的图书馆拥有丰富的图书资源,是公认的世界各地优秀文化和思想的聚集地。高等职业院校的图书馆是读者与知识间的桥梁,受众群体数量庞大,大部分教师、学生的课余生活、周末、假期等都非常乐意与书相伴,选择在图书馆度过。与其他教育场所相比,如菜市场、商场、超市等,图书馆具有宁静、温馨、安逸、恬适的典型特点,在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中,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会大大提高。
(3)网络资源平台为课程思政建设的开展提供了网络信息保障。目前,包括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在内,全国各地的高等职业院校均已经建立了互联网平台的图书馆虚拟系统,而且全国各地的大学城之间、职业教育城之间的高等学校间采用互通有无的方式,实现所有文献资源的共享、大数据库的网络共享,在极大程度上丰富了各校的图书文化资源。此外,校园文献资源建设保障体系使图书馆的延伸馆藏规模越来越庞大,资源越来越丰富,这使得图书馆成为广大师生获取信息资料的又一阵地,图书馆网站成为广大师生最喜爱的网站之一。在网站主界面设置专门的课程思政建设板块,融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库、课程思政新书推荐文库、优秀学生思想政治习作征文等,向读者广泛宣传思想政治类图书、报刊,引导广大学生阅读健康、积极、乐观、向上的文献,使广大师生在浏览时具有更好的针对性、目的性和导向性,从而助力课程思政建设的进一步开展[2]。
2高职院校图书馆助力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
2.1提升立德树人的成效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独具特色的传统项目和优势项目,是培养新时代人才的重要手段,与西方的公民教育有相通之处,又有我国独有的社会主义元素。课程思政的建设站在为国家培养人才、为社会培育栋梁的战略高度,课程思政担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性与思想政治的严肃性相结合,高校融入课程思政建设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内容具体生动落到实处,从而以点带面完成好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切实提升立德树人的成效。
2.2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课程思政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的系统、复杂、全面的工程项目。高职院校图书馆是学校文化信息传播的中心和集散地,是开展学科研究和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一,为学校全面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智力保障。课程思政建设与图书馆的切合点,归根到底在于图书馆要主动进行创新管理,开展创新服务。通过课程教学改革、教育教学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责任和使命,图书馆要根据学校、二级学院师生的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系列配套的资源和服务,助力课程思政建设落到实处[3]。
2.3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结硕果
高职院校图书馆要变静态为动态,变边缘为前沿,变零散为集中,积极有效地开展策划推广课程思想的系列活动。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通过信息素养大赛、影评大赛、“软件通”杯创意大赛、朗读比赛等各类比赛及读书月、优秀毕业作品与毕业设计展览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打造书香校园、文化校园。在活动的选题上,选择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切合课程思政建设核心内容和项目,引导学生将个人成长与社会进步国家命运相关联,让学生心灵受到洗礼,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新时代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助力课程思政建设落到实处、见到成效,形成良好的课程思政建设学习和研究氛围。
3高职院校图书馆助力课程思政建设的策略
3.1利用相关政策契机,推动信息化建设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要加强职业院校信息化建设。图书馆要紧抓住相关政策赋予的发展契机,将图书馆建设纳入学校的整体发展规划之中,向学校积极争取专项建设资金和建设,可定制用于课程思想建设的书籍文献和网络资源。当然,最理想的结果是能独立争取到校外资金的支持,也可以通过师生的职业技能竞赛获得的资金来支援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比如获得市、省、国家的文化项目专项拨款,与企业及社会力量共同谋划、合作共赢,推动数字资源的共建共享,对学校内外的相关专业信息进行整合等。另外,高职院校图书馆要使其更合理、更科学,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效能及服务质量。
3.2强化队伍建设,树立服务创新发展理念
为了更好地助力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高职院校图书馆首先要强化队伍建设,强化图书馆工作人员(包括在图书馆工作的教师和参加勤工助学活动的学生)服务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提高图书馆的团队意识。通过外出进修、课程组讨论、观摩学习、业务交流、专家授课、讲座等渠道和方式,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服务课程思政建设技能,增强政治理论素养、综合信息素养、专业的业务能力和教书育人的能力,发挥引领作用和带头作用,快速摸清课程思政建设中图书馆相关资源情况,更好地发挥图书馆服务课程思政建设的功能,助力课程思政建设的开展[4]。
3.3找准图书馆定位,提高专业服务能力
高职院校图书馆是高职院校办学的基础资源和重要支柱。例如,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积极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播放《长津湖》《我和我的祖国》《雷锋的故事》《霍元甲》等爱国主义教育经典影片,目的是弘扬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铭记历史和传承英雄事迹,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情感,让广大师生重温革命历史,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形成“依托馆、大思政、小支部、大作用”的图书馆政治思想教育新模式。高职院校图书馆工作人员要意识到“云物移大智”,信息化时代对他们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其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服务能力,才能为广大师生提供高质量的服务。高职院校图书馆工作人员要不断拓展自身的服务内容,从而助力课程思政建设有效落实。新时代图书馆不再是单一的资源储存中心,必须主动作为、迎难而上,更好地助力课程思政建设,高职院校图书馆要主动联系授业群体教师,了解他们所需,为他们排忧解难,减轻他们的备课压力,注重他们的科研成果,充分利用图书馆工作人员专业、高效的信息检索特长,为教师量身打造丰富多彩、内容深刻、融入自然的课程思政教育素材库,使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找到传统教学内容与思想道德教育的结合点,将法治教育、道德教育、创新精神、科学精神的教育有机融入教学环节,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还设立了专门的微信群,由专人负责,协助院校科研团队和教师搜索信息、下载文献等,多维度推送信息服务,为其提供适合的、需要的资源,提供精准服务,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拓展技术技能创新能力。
4结束语
高职院校图书馆要积极参与课程思政建设,助力课程思政建设人才培养这一系统、复杂的工程,发挥应有和积极的作用及重要价值,形成有机的图书馆课程思政教育生态系统。在信息资源管理方面力求创新,培养优秀的服务于课程思政的馆员,改变过去传统被动的思维,创新助力课程思政建设的服务,在日常生活中浸润思政理念,从活动中理解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观点,主动积极地引导学生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完成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担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作者:陆晓凤 单位: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
高职院校图书馆发展篇3
2022年5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正式实施,把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作为两种不同教育类型来定位,在强调同等重要、平等对待的同时,强调了两种教育的类型特点。这是中国教育理念的一次重大变革,是党和国家把握教育发展规律、职业教育办学规律、人的全面发展规律作出的一个重大判断,揭示了职业教育的独特作用和本质属性。作为高职教育的子系统,高职院校图书馆如何立足职业教育类型特点,突破现实难点堵点问题,优化对策路径,为在新时代“新赛道”上全速发展的高职教育提供优质的服务,是每个高职院校图书馆及其高职院校高度关注的问题。
1高职院校图书馆工作的现状
高职院校大多是从中专、技校升格而来,相对于普通本科院校而言起步较晚,并且关注重心主要都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上,对图书馆建设不够重视,很多高职院校的图书馆在管理理念、工作模式、工作流程,以及服务能力上,还存在着明显短板。从表象上看,是图书馆的业务问题,但本质上是学校内部治理问题。具体而言,首先是学校的发展战略规划问题。图书馆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和支撑,在学校的战略规划中被逐渐边缘化;对于图书馆的发展方向和建设目标以及实施路径等,学校亦缺乏顶层设计和专项规划。其次是学校组织机构管理问题。包括相关职能部门与图书馆在工作中权、责、利的来源与归属和关系的缔结等,都需要从根本上理清脉络走向。因此,高职院校图书馆走出困境、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关键,在于图书工作体制机制的变革。具体来说,学校应该从顶层设计着手,建立“大图书”工作格局,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发挥各自资源优势、整合互补性要素,分工合作开展图书工作,重构工作流程加以实施和保障。最终使图书工作从边缘化的角落里走到学校的主战场中来,为学校的人才培养提供优质的知识服务。高职教育的类型特点决定着高职院校图书馆不能仅仅是一个“看上去很美”的纪念碑式的建筑物,也不能只是守护着海量图书资料的“藏书阁”,而应该成为学校的学习中心、交流中心、活动中心、信息中心、双创中心、学科服务中心,丰富的活动和事件在这里发生并流动起来,持续不断地提供优质的知识服务。
2高职院校图书馆要构建良性互动工作格局
图书馆要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服务意识,牢固树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工作理念,为党和国家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开放的工作模式是关键。图书馆要在更广阔的领域里,在更多方向上开辟图书工作阵地,做大图书工作平台。具体来说,要走出向上提升、横向联合、向下延伸、走出校门的路线,创新构建一个校内、校外双循环,双循环之间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的“大图书”工作格局。首先是向上提升管理。高职院校图书工作是全校性的工作,而不仅仅是图书馆的工作,“图书工作”与“图书馆工作”看似一字之差,却能够将其提升到学校层面进行顶层设计,从而形成“大图书”工作格局。具体来说,学校应该成立“图书工作指导委员会”(简称“图指委”),定位为专家组织,由学校主要领导担任主任委员,分管副院长担任副主任委员,吸收相关职能部门和一线专业系部负责人参加并担任委员。“图指委”与目前很多高校图书馆成立的“图书馆工作委员会”(简称“图工委”)有较大区别,后者由教师、学生代表组成,虽然人数众多,但管理松散专业性弱,而“图指委”相比较而言,站位更高,专业性更强,影响力也更大,足以担当把握全校图书工作的定位和方向的重任,从而使图书工作紧贴学校中心工作开展,为学校人才培养作出应有的贡献。其次是横向联合管理。图书工作是全校性的工作,也决定着相关职能部门有责任参与其中,从而使各部门能最大限度发挥资源优势,整合互补性要素,实现协同育人的倍增效应。举例来说,图书馆应该与教学科研管理部门联合,参与学校教学资源库建设,开展学科建设服务,助推人才培养。并与学生处、团委等部门联动,举办精品读书活动,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助力优良学风建设。与此同时,教学科研管理部门和学生管理部门也应该对图书馆提出服务需求,并与图书馆共享其专家资源和学生资源,反哺图书工作。再次是向下延伸管理。图书工作必须根植于一线专业系部,图书资源应该成为支撑学科建设的实际力量。具体来说,图书馆应该与一线专业系部合作,建立“一馆多库”的服务模式,对图书馆总馆和分库的功能进行合理分割,可将总馆改造成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校园文化活动的基地,而书库功能则下沉至各分馆,成为服务一线的终端,增加一线师生参与图书工作的积极性和获得感。与此同时,联合教学管理部门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指定阅读参考图书及课外学习资源,并体现在课程学习的过程性考查考核中;将参考书目及相关学习资源要求提供给图书馆,优先保障落实,形成与图书馆之间的良性互动。最后是走出去、引进来。图书工作需要走出校门,消除壁垒,做大工作平台。具体而言,高职院校图书馆之间应该组建校际资源共享的图书联盟,开展馆际合作,实现图书资源共享。同时积极参与社科团体的研究和实践活动,例如,参加中国图书馆学会和省、市图书馆学会的活动,获得专业工作指导,引入专家资源。此外,努力践行图书馆的社会职责,主动融入区域产业及地方经济发展,面向政府、企事业单位开展有效合作,尤其是与周边的政府和企事业单位,有针对性地创新整合资源,建立文献资源共享平台,促进产教城科技创新协同发展。与此同时,发挥“扶智”扶贫,建设“书香乡村”,促进乡村文明建设的功能,为学校定点帮扶单位筹建图书阅览室,开展科普讲座,助力巩固拓展扶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
3高职院校图书馆要搭建协同共享的工作平台
协同共享的工作平台是基础。在校内、校外双循环良性互动的工作格局下,需要进一步建立图书工作平台,即融合多方资源,优势互补,分工配合,形成图书工作的合力,充分体现协同共享的原则,最终为学校输出优质的知识服务。一是图书资源建设平台。图书资源建设是图书馆的中心工作,是图书馆开展一切服务的前提条件。高职院校图书馆应与教学科研管理部门和一线专业系部合作,以图书和电子资源采购项目为抓手,参与学校教学资源库建设,以及一线系部双创学院、产业学院建设,以其需求为导向,聚焦解决图书电子资源建设与专业建设相离散问题,使图书电子资源建设为学校人才培养助力赋能。二是学科服务平台。学科服务是助推高职教学科研工作向高层次发展的专业服务,高职院校图书馆可以按照“一系一品一特色”的原则,指导各专业系部建设二级分馆,设立专业馆员制,专业馆员以二级分馆为阵地,深入教学科研一线,去采集、跟踪、更新师生的现实需求,并根据需求灵活扩充丰富服务内容种类,为教师提供专业资源推荐,职业教育市场需求分析报告,为学生推荐专业信息资源、就业信息推送、精品课程推送、岗位技能解读等,并就相关信息资源使用进行指导培训。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开设“大学生信息素养”课程,助力学生科研能力的提升。与此同时,教学科研管理部门和各系部也应该对图书馆提出专业服务需求,并共享其专家资源和学生资源,使双方资源在合作平台上无障碍自由流动,相互补充、融合并升华。三是读书活动平台。高职院校图书馆不能仅仅满足于成为学校的文献中心,还要成为学生的交流中心、活动中心,以及大学校园文化主阵地和学生第二课堂。具体而言,可将每年举办的“4•23世界读书日”读书活动届次化,图书馆应与学生处、团委、相关系部联动开展系列活动,并融入团委“第二课堂成绩单”体系,推进阅读学分制落地实施,扩大学生的参与度,增加活动的影响力。同时积极发挥文化育人的职能,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合作,参与学校“大思政”体系建设,探索开设阅读课程,推动红色图书进课堂,实现协同育人的倍增效应。此外,联系校内外阅读推广人、专家教授,引入成熟的学习类社团或俱乐部,开展同伴教育、专业辅导、技术交流、任务访谈、真人图书馆、阅读会等丰富的阅读推广活动,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养。四是技术创新平台。数字化和智慧化发展是高职院校图书馆未来的发展方向,信息技术应该成为助推图书馆发展的手段。为此,图书馆应与学校信息技术服务部门紧密合作,将图书馆信息化建设作为“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组成部分,逐步通过工具性、功能性的建设使图书知识服务覆盖全院,与此同时,与学校宣传部(融媒体管理中心)联动,探索融媒体背景下图书情报信息咨询平台的建设工作,共同打造新时代、新技术、新需求下的“互联网图书馆”智慧服务体系。
4高职院校要制定分级管理的图书工作流程
科学制定工作流程是保障。高职院校图书工作应该以学校人才培养主战场的实际运行为关注焦点,重构和优化图书工作流程,分层级对图书工作进行精细化管理,并制定相应工作制度、细则固化工作流程,从而使图书工作体系的持续发展得到落实和保障。首先是学院层面。高职院校可成立学校“图指委”,制定“图指委”章程,由学院主要领导担任主任委员,分管副院长担任副主任委员,委员为学院相关部门和一线系部负责人,秘书处设在图书馆,定位为专家组织,每年定期召开会议12次,由图书馆馆长汇报图书馆工作,听取委员对图书馆建设发展的意见与建议,研究图书馆建设与发展的重大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改进措施,审核图书馆建设的重大项目,提出项目建设思路和实施方案。其次是图书馆层面。高职院校图书馆对学校图书工作负主体责任,是学校图书工作和教学科研育人工作之间的桥梁。在设计图书馆工作流程时,应该以高度的自觉将图书工作流程的各个环节“嵌入”到教学科研育人的全过程,将两者有机融合起来。具体而言,应该将图书工作移至人才培养工作的前端,主动参与学校的课程建设,推动翻转课堂式的大阅读量的探究式、启发式教学方式,提高课程对图书文献资源的需求量。又如,图书馆可根据学校的课程表、人才培养方案,整理出课程需要的参考书目,优先保障到位。在采购图书和电子资源时,可以将采购经费指标分配到二级系部,由专业系部一线教师选择采购书目,并增加零星采购方式,增加系部的自主权,最后将采购加工后的图书交付二级分馆流通使用,将图书服务的终端延伸到一线老师的身边。再次是专业系部层面。高职院校还应该针对系部层面制定图书工作二级管理方案,将权力和责任分解下沉到系部,倡导系部将图书资源“注入”到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估、教学改革研究等各个环节中,及时为人才培养输入营养提供支持。二级系部还应寻求并接受图书馆图书资产和流通管理工作流程的专项指导,以及对分馆图书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保障图书工作顺利运行和可持续发展。我国已经建成世界最大规模的职业教育体系,目前职业教育正处于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机遇期和改革攻坚、爬坡过坎的关键期。高职院校图书工作必须立足职业教育特点,把握时代契机,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学校人才培养的工作理念的引领下,构建校内、校外双循环,双循环之间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工作格局,打造协同共享的图书工作平台,再造教学运行驱动和分级管理的工作流程,助推学校人才培养,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作者:李文华 梁晓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