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数学课程思政教学范文

时间:2022-12-09 10:35:45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篇数学课程思政教学范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数学课程思政教学范文

数学课程思政教学篇1

2014年上海探索实施“课程思政”,上海大学开设“大国方略”。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2020年5月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中提出:“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要增强每一位教师立德树人的意识,充分挖掘每一门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担负起立德树人的责任。

一、高职院校数学课程思政改革的必要性

(一)从高职数学课程的地位看

高职数学作为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通常从学生入学的第一年,各个专业都开设,开设的班级之多,时间之长,影响之大。高职数学课程思政必然在立德树人、培育时代新人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从学生方面来看

高职院校学生数学基础较差、学习习惯也不好,他们认为上高职校就是来学技术的,只要学好专业课就行了,其它课不重要;甚至有的学生对老师的说教不予理睬,不尊重老师。他们正处在人生的“拔节孕穗期”,身心发展尚不成熟,需要各科教师精心引导和栽培。因此对高职数学课程进行课程思政的改革,除了教给他们基本的数学知识之外,还要让他们明白诚信做人、认真做事的道理,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三)从教师方面来看

数学教师是高职院校实施数学课程思政的关键,有些教师认为课程思政是政治老师的事情,和数学老师没有关系,在上课时只注重数学知识的讲解,对学生的思想、听课效果并不关心,还有的教师虽然有课程思政的意识,但在教学中只是机械单纯地引入、零碎的拼凑,根本无法实现“随风潜人夜,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作为高职院校的数学教师,要认识到立德树人的重要性,提升课程思政的意识,挖掘数学课程中的育人元素,提升育人能力。

(四)从数学课程的特点来看

数学的教学内容一般是讲授数学概念、定理和解题方法,比较抽象、枯燥乏味,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缺少兴趣,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还采用平铺直叙的、黑板+粉笔的传统教学方式,就更难引起学生共鸣了。因此,高职院校的数学教师要从数学课程的特点出发,在教学中紧紧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内容,充分挖掘数学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把它们有机地融入教学,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真正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二、高职院校数学课程思政的路径

(一)教师言行方面

“‘师者,人之模范也,’师者为师亦为范。在学生眼里,老师是‘吐辞为经、举足为法。’”[1]每一位数学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深刻理解课程思政的内涵,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加强品行修养。在教学中以身作则,以坚定的理想信念感化学生,以良好的师德师风感染学生,以渊博的知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影响学生,用尊重、理解、宽容、友爱的品质改变学生,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在教学中严格要求自己,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做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

(二)学生意识方面

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课程思政的引导,强化学生的思政意识。加强对学生的管理,要求学生做到遵守学校的各项制度,端正学习态度,做到不迟到、不早退、不逃课、课堂上不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按时完成作业,字迹工整、解题步骤规范,培养学生踏踏实实做会一道题、做好一件事的认真态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品格修养。

(三)教学内容方面

结合高职数学的教学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利用相关数学史、数学家的故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爱国情感。在教学中,引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数学发展史和数学家的故事,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展示数学家们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积极向上、坚持不懈的品质和爱国主义情感。如:讲函数概念时向学生介绍函数概念发展史,介绍数学家们锲而不舍、追求尽善尽美的科学精神;讲直角坐标系时向学生讲述笛卡尔和瑞典公主的爱情故事,介绍著名的“心形线”,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可以介绍我国在数学发展上创造的成就和著名数学家的故事,如:讲二项式定理时介绍杨辉三角形,比欧洲的帕斯卡三角形早393年;祖冲之的圆周率比欧洲早了1,100多年;极限思想“割圆术”的刘徽;勾股定理弦图的赵爽;心系祖国拒绝美国优厚待遇坚持回国的华罗庚、情系桑梓的陈省身等等。通过具体的案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

2.利用数学的精神、思想、方法,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数学是以理性思维为主的学科,只有理性思维才能帮助我们认识事物的本质,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严谨的理性思维,领悟数学的思想、方法和精神实质;利用数学所蕴含的联系实际、对立统一、特殊与一般、量变与质变、实事求是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如讲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时,计算通过数的变化,让学生体会每天进步一点点,积少成多,如果每天退步一点点,就会损失惨重,培养学生“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德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是由一件一件的小事组成的,只有养小德才能成大德”,引导学生从小德做起。

3.利用相关的社会时政、热点问题,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了解社会,关心国家大事、社会热点,紧跟时代的步伐,树立主人翁意识,做新时代有参与感、责任感、获得感和幸福感的公民。如在讲函数的表示法时通过我国城镇居民每年恩格尔系数变化图,说明居民生活质量在不断提高,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学生社会主义制度的道路认同感,生活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自豪感;在函数单调性的教学中,用新冠肺炎疫情国内国外确诊人数的变化图引入,延伸到中国人民面对疫情表现的集体主义和利他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更加坚定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再通过本市的气温变化图,非常适合居住,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4.利用数学本身存在的数学美,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古希腊数学家洛克拉斯说:“哪里有数学哪里就有美。”数学的美随处可见,如在建筑、军事、艺术、人体中的黄金分割之美;在数的对称中杨辉三角的和谐之美;在椭圆、双曲线方程中的简洁对称之美;在正棱柱、正棱锥、正棱台的侧面积、体积公式的统一之美;在蛇前行时行进轨迹类似于正弦曲线的神奇之美;在自然界中花瓣个数恰好与斐波那契数列,又称黄金分割数列1、1、2、3、5、8、13、21、34、……有机吻合的数学结构之美等。当一个人能欣赏自己时就会变得自信,能欣赏别人时就会变得宽容,这是一种修养。通过数学课堂中挖掘数学的美,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美、欣赏美、感受美,提高个人的修养。

5.利用古诗文和诗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古诗文、诗歌是一道亮丽的风景,有时教师朗诵一句,学生就会自然地脱口而出,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如:学习直线时引入杜甫《绝句》中的“一行白鹭上青天”;在讲数列时引入《庄子•天下篇》中“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事不竭”;讲三角函数周期性时引入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解题中找到好的解题方法时“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终于找到解法时“千呼万唤始出来”;和学生一起朗诵励志诗歌《我是青年》“我爱,我想,但不嫉妒/我哭,我笑,但不抱怨/我羞,我愧,但不悲叹/我怒,我恨,但不自弃……”。结合教学内容恰当的运用,彰显了数学抽象思维和文学的形象思维的联系,引导学生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6.利用数学知识与专业的衔接,了解行业中的优秀人物,培养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强调数学与其它学科之间的联系,拓宽学生的数学视野。如:讲几何体延伸到医学影像诊断技术CT,从平面直角坐标系到贝多芬欢乐颂的五线谱,从数列到琴键中的等比数列,从导数到会计中的边际成本、边际收益等。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如学习分段函数让学生计算打车路费、家里的水费、电费,银行存款计算利息等,培养学生积极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同时帮助学生了解本专业最新动态,介绍本专业中的杰出人物,学习他们的职业精神、工匠精神,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如:为了比赛勤学苦练的汽车喷漆项目世界冠军蒋应成;面对疫情,永往直前的最美逆行者;诚实守信,不做假账,不为利益所诱惑、遵纪守法的会计人员等。培养学生职业精神、工匠精神,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塑造健全的人格和品行。

三、结语

高职数学课程是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在学生的德育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优势,数学教师要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充分挖掘数学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把它们有机融入数学课程教学中,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吸收,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作者:刘艾玲

数学课程思政教学篇2

教材不仅是知识的重要载体,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资源,更是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教材建设与课程改革之间是紧密相连、相互促进的,在深化职业教育改革过程中,做好教材改革建设工作至关重要。高等数学作为职业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具有重要作用。作为数学知识的重要载体,教材改革工作刻不容缓。

1做好高职数学教材建设的重要性

1.1培育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保障

高职院校作为职业人才的主要输出地,其重点负责培养优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具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能力。这项能力的习得,一部分来源于高职院校的专业课与实训课,另一部分来源于高职数学课。数学课程的学习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力、计算能力等相关数学素养。数学课堂教学离不开数学教材的支撑,因此一本好的高职数学教材是培育与形成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基础,是培养优秀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保障。

1.2开展后续专业课程研习的必要工具

在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常常会用到数学知识,如模具的构建,力学扭矩所需的导数、公式等,这些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够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奠定基础。由此可见,高职数学课程的最大作用就是贯彻于实践,辅助于专业课程学习。一本好的高职数学教材是学生开展后续专业课程研究的必要运算工具,对学生的学业进步与职业成长具有积极作用。

2高职数学教材存在的问题

2.1编写体例过于陈旧

目前,仍有不少高职院校依然沿用传统数学教材的编撰体例,重点突出每一个章节的逻辑性与严谨性,且众多内容与高中数学知识相互重叠,造成高职数学教材成为本、专科数学教材的剪辑版。虽然这种编写方式能够更好地突出数学知识结构,但由于高职学生数学基础参差不齐,很多学生会陷入吃不饱或吃不了的境地。通过调研分析,大多数学生对数学教材的编写方式持不认同态度,普遍认为数学教材的可读性有待提升。

2.2缺乏为专业服务的思想

目前,高职院校各专业使用的数学教材,在编写体系和编写内容上几乎一致。虽然少数院校为数学教材赋予了如经济数学、科技数学、文史数学等不同名称,但实质上教材内容未体现出各专业自身特色,缺乏为专业服务的思想,许多学生不知如何运用数学知识于专业课程和实际工作中。

2.3未体现学生的个性化差异

由于智力、心理以及所处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得学生在接受和理解全新事物的过程中存在较大差异性。目前,高职数学教材内容无法反映学生的个性化差异,造成许多学生在数学课程学习过程中缺乏融入感,无法实现学以致用。

3高职数学教材改革建设对策

3.1创新数学教材编写体例

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因此在高职数学教材的编写上也应体现出与本、专科数学教材的区别。结合个人从事数学教学工作的实践经验,采取了以任务为导向、案例驱动的编写形式,并将数学史穿插其中。这样可以使学生在数学教材的阅读过程中,带着问题思考,逐步理解数学教材中讲解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并以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开展数学课程学习,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充分体会学以致用的成就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积极性与兴趣。通过数学史的穿插可以让学生更加清楚地了解数学的发展进程,了解数学对整个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了解数学家们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从而增强教材的可读性,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

3.2突出数学教材的专业服务特点

为了进一步突出高职数学在职业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更好地体现出数学为专业服务的特点,在编写数学教材时,必须要处理好数学课程与各个专业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数学教师必须要积极与各个专业教师进行沟通,从而准确把握各个专业所需的数学知识以及对数学课程提出的具体要求,进而将夹杂在专业课程中的数学知识点加以统一,在数学教材中建立与之相匹配的索引,方便学生学习与查找。同时,还应根据各个专业的特殊需求,在数学教材的编改过程中适当拓增专业所需知识点,使学生通过数学教材的学习,培养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良好的数学思维方式,为今后的专业学习和工作提供有益支持,真正发挥数学的工具性作用。

3.3采用模块化方式编写数学教材

每个学生其自身的认知能力、学习方式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因此应做到因材施教,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采取分层教学模式,在数学教材的编写过程中,也应采用模块化的编写方式,从而更好地实现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的目标。在数学教材编写过程中,对整个数学教学内容展开模块化划分,将其分为基础模块、技能模块和拓展模块三部分。其中,基础模块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数学内容;技能模块是专业所需的数学知识点;拓增模块目的是为了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素养。通过模块化处理,既能够让学生清楚认识到必须要掌握的数学内容,又有利于让学生掌握与专业相关的数学知识点,做到有的放矢,从而有效解决部分学生吃不饱、部分学生吃不了的尴尬局面,从而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4结语

数学教材改革是一项十分艰巨的系统化工作,不仅需要考虑到时代的发展需要,还要结合高职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心理特征,根据各个专业的相关需求给予针对性定位。一本好的数学教材需要经历一个不断完善、不断探索的过程。在今后的数学教学工作中,教育专家、学者、优秀的数学教师们要勇于正视数学教材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勇于打破传统知识体系,能够结合职业教育的实际情况,积极改革与调整数学教材内容,从而打造出具有高职特色的数学教材,使数学教学真正服务于各个专业课,服务于职业教育教学工作。

作者:王迎春 单位: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

数学课程思政教学篇3

近年来,随着个人社交软件的发展进步,以及自媒体、网络社区的方兴未艾,意识形态传统的一元主导、单向传播格局已被快速打破,越来越表现出“去中心化”与“多元化”的特点。在这多元的社会思潮中,既有积极向上、促使人们进步的思想,也有腐化堕落、阻碍人们进步的思想。高校学子正处于建立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要做到精准甄别各式各样的社会思潮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单纯依靠教师在思政课中的教学实现学生价值观的引领,其局限性日益凸显[1]。因此,将思政教育融入高校各类课程之中,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落实立德树人成效,是顺应时代的要求。当前高职数学教育的发展正面临着诸多考验,传统单一的授课理念和教学模式、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极易消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难以应对新形势下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而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恰好为高职数学的改革发展提供了突破口。为此,教师要深入挖掘数学课程内容中的育人价值,仔细思考如何确定课堂的育人目标,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包括数学思想、数学观念、数学精神,如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如何评价课堂的育人成效,如何提高教师的育人水平,以便充分发挥数学课程的价值引领功能,重新树立数学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达到课程育人的最终目的。

一、明确思政目标,重视人文价值的引领

课程思政工作应当遵循学生发展规律以及学科特点,将思政元素融入各类课程之中,这需要教师精心制定相应课程的教学设计,其中结合课程教学目标,将情感价值的渗透、知识的传授以及能力的培养三者融为一体,制定明确的思政目标,将价值引领贯穿于教育教学之中则是这类教学设计的基础。因此,教师在日常授课的过程中,要充分挖掘高职数学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找准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间的切合点,认真梳理教学方法、考核内容、课程成绩和思政目标间的对应关系,对国家的大政方针、文化自信、工匠精神等思政元素的融入进行系统化、重构化设计,使其自然巧妙地渗透到专业教学过程中,在“润物细无声”中完成对学生的精神指引。例如,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中“数列极限”一节,教材内容的设计是列举关于数列的两个实际案例,即《庄子•天下篇》中引用的话“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以及刘徽的割圆术,通过分析对比这两个案例的共同特性,从而引出数列极限的定义,这种引出概念的过程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概括的能力,也可以让学生认识到逐步逼近的极限思想。由此可见,课本内容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思政资源。同时,教师可以利用这两个案例,向学生展示中国数学的重要成就,如在刘徽割圆术的基础上可以拓展介绍有名的“徽率”,进一步介绍我国在圆周率计算领域作出的巨大贡献,由此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弘扬中国文化,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因此,该节课的相关思政元素主要为极限思想、文化自信,从而确定思政目标为借助具体实例,理解极限思想;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增强文化自信。

二、挖掘数学内在的辩证因素,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

数学课程思政的实施是要挖掘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在强调传授知识的同时,需注重思想的渗透。在数学教学中,辩证思维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指的是运用联系、运动和发展的观点来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是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思维方式。因此,教师应当充分挖掘数学内在的辩证因素,引导学生利用辩证的思维方式考虑问题,不断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这既是数学课程思政的重要内容,也是在数学教学中实现育人目标的重要路径[2]。微积分中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思想[3],它涉及微分与积分、有限与无限、近似与精确、离散与连续、特殊与一般等矛盾的对立统一,是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重要素材。如,在定积分概念的教学中,其概念是通过求曲边梯形的面积和变速直线运动的路程两种不同类型的问题引入的,虽然这两个问题的具体意义不同,但它们的解决都涉及分割、近似代替、求和以及取极限的过程,其中便蕴含着近似与精确的辩证思想。因此,教师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可充分利用例题,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三、借助数学文化选修课,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数学课程思政目标的实现需要依托课程这一载体,将数学的思想、精神、方法等德育元素融入课程的教学中。当前高职院校数学教学仍存在着人文素养类的专业课程偏少的问题,按需适当增设与之相关的专业选修、专业拓展课程门类是促进思政教育渗透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数学文化”一词经常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从广义的层面来看,它的内涵不仅包含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数学精神和数学观点等,还涉及数学与社会、各种文化之间的关系。数学文化课程的开设可以帮助学生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人文价值,领会数学的理性精神,体会数学的魅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因此,教师可以借助数学文化选修课,实现思政目标的有效达成,可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列举具体的实例,多方面展示数学的魅力。例如,生活中用绳索编制的网形态各异,大小不等,但它们均满足相同的规律,即网格的结点数加上网格的网眼数,再减去边数,会等于常数1,这个规律在三维情形下就是多面体的欧拉公式。通过这个简单的实例,学生可以感受数学在刻画事物本质方面的巨大魅力。又如,数学公式eiπ+1=0,用等号把“e,i,π,1,0”这五个重要的常数联系起来,其中e,i,π分别代表了数学中的分析、代数和几何三大核心领域,反映了数学的统一美。二是通过讲授数学史,体会数学与人文的交叉。例如,数学史上的三次数学危机,每一次危机的产生都是由数学悖论的出现所引发的,而一次次危机的解决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中离不开无数数学家们坚持不懈的努力,正是这些努力推动了数学科学的发展,也推动了数理基础的研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体会到数学家们追求真理、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积极进取、勇于探索的理性精神。另外,在讲授第一次数学危机时,对于毕达哥拉斯定理的介绍部分,教师可以拓展知识,联系中国的勾股定理,介绍中国文献《周髀算经》中对于该定理的记载,让学生体会中国数学家在数学发展史中的重要贡献,提高爱国主义情怀。三是带领学生理解一些数学问题、数学典故和数学观点中所蕴含的数学文化。例如,我国古代名著《孙子算经》中“物不知数”的题目,即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这道题目的本质是由几个平行条件表述的问题,解决这类问题的一般性方法是单因子构件凑成法,它是把原本复杂的问题简化成若干个简单的问题先予以解决,最后再凑成题目的解答,从中可以让学生感受数学中的化繁为简思想。

四、优化考核方式,注重形成性评价

课程评价与考核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同时是观测教育教学效果、落实立德树人成效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高职数学课程的考核评价往往是采用期末笔试的方式进行,形式单一,题型基本以选择、填空和解答题为主,试题内容主要侧重于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缺乏对综合能力和素养的评价。另外,考虑期末考试的偶然性,考试成绩未必能够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因此,要落实课程是否达到育人的实效,还需要优化考核内容和考核方式,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以及能力的考核,倡导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使课程的考核评价发挥其应有的功效。形成性评价可以借助多种方式:一是可以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考核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是否愿意运用课堂知识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教师可设计恰当的加分项,鼓励学生主动结合所学的数学知识和专业知识思考问题、上台演示解题的过程,在课堂积极发言、参与课堂活动,增强学生的内生发展动力。二是可以通过课堂派、超星在线课程等网络平台,发布在线精品课程视频、体现课程价值的辅助视频等资源,引导学生建立对数学课程学习的认同感。除此之外,可以在线上发布课后作业、互动讨论题、随堂测试等任务辅助考核评价,题目内容需要注重能力目标的达成,侧重于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等综合能力的考评。线上平台的后台功能可以实现对学生在线学习情况的统计汇总,这种融合线上线下的评价方式有利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了解学生的学习难点,以便做出相应的调整,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程考核评价更具实效性和针对性。三是对于一些应用性较强的数学课程,例如数学建模,可以将班级学生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由小组自主选题,开展合作探究式学习,期末提交一份课程报告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这种形式不仅考核了学生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还考核了学生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也有助于班级形成正向激励、朋辈互助的良好氛围。除此之外,可采取学生、同学、教师多方评价等方式,发挥考核评价指挥棒的作用,提高育人的精准度。

五、助推教师专业成长,促进教师素质能力的提升

课程思政的提出强化了每门课程的育人要求,教师作为课程的具体实施者,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占据了关键地位。课程思政教学与教师的育人观念、知识储备、教育教学水平、自身素质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对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如今,高校数学教学在不同程度上还存在着生搬硬套、照本宣科的问题,导致教书与育人“两张皮”的现象。因此,要落实数学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效果,就要大力加强高校数学教师队伍的建设。转变教师以往重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轻思想和价值观引导的观念,增强合力育人、全员育人意识,确保数学课程发挥同行同向、协同育人的重要价值[4]。高校可以从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建设入手,推动课程思政在实践中落地生根。一要提高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度,转变教育理念。高校可将课程思政的内涵实质、建设要求、核心要义等内容纳入教师的常态化培训,定期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开展课程思政专题培训会,组织各个教研室共同研讨提升思政意识和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帮助教师正确把握课程思政的内涵,增强自身的思政意识。在此基础上,教师需要根据所教学科的特点,将专业教学理念和思政教育理念有机融合,实现课程教学理念的革新,发挥教学理念在课程建设中的指导作用。二要增强教师课程思政的教学能力,提高育人效果。对于教师个人而言,应当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自身能力的建设。在高职数学课程教学中,教师要认真梳理数学教材中蕴含的育人因素,结合数学课程特点精心设计教学,找准课程思政切入点,深入挖掘、有机融入思政元素,努力构建数学课程思政知识体系,实现教书和育人两者的优化整合。对于学校层面,应当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可以增设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教学能力比赛,考核参赛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和效果,鼓励广大教师积极投入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达到以赛促教的目的。还应当加强课程思政资源库的建设,培育一批精品课,提升教学质量,形成正向循环。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通过建立课程思政激励机制,增强教师课程思政的内在动机。将课程思政的相关要求纳入督导课堂听课评价指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贯穿课堂,考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教书育人和价值引领,合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的“三进”效果。

参考文献

[1]杨雪琴.对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路径的若干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2).

[2]李祎,黄勇.数学课程思政:发挥辩证思维的教学价值[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22(2).

[3]李伟.高中微积分教学中融入数学文化的初步研究[J].广东科技,2014(14).

[4]欧平.高职高专课程思政:价值意蕴、基本特征与生成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9(20).

作者:石丽敏 单位: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