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篇互联网下会计发展研究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我国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影响着很多行业的发展方向。这一形势的转变也促进了传统会计行业的变化,在实际会计工作的过程中,需要使用到互联网技术来提高信息处理效率。然而这一形势也会让社会提高对于会计人才的要求,需要它们具有完善的信息素养和信息处理能力,能够综合应用人工智能、财务云、大数据等互联网技术与会计专业相结合,不断提高经济管理的综合能力。对此,高校在对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也应当不断转变形式。开发现代化的教学辅助工具,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促进行业的发展。
一、“互联网+”的概述
“互联网+”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其主要是利用信息通讯技术、互联网平台,实现各个产业之间进行融合,进而打造一种新的经济形态符合当前时代的变化,优化生产要素,推进企业不断实现创新转型。从当前来看,“互联网+”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融合性。“互联网+”能够改变传统社会、经济、文化结构与生物、能源、制造等行业融合起来,不断提高其效能;其次,创新性。若是采用传统的产业结构方式,在时代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不能够实现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互联网+”能够推进企业的创新转型,促进创新驱动更好地发展,达到创新的目的;最后,开放性。推进“互联网+”的建设能够促进资源的共享,建设开放式的生态,不断优化创新,给予人们更多的机会。
二、高校管理会计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经验不足
在当前高校中的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对理论知识的教学比较重视,教学中对实验知识的输出相对较少。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经验的不足也会导致实践教学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当前,学校管理会计专业的教师在他们接受高等教育时,信息技术还没有普及,因此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信息技术培养,他们所掌握的信息技术无法适应当前时代对于管理会计人才的需求,也不能在教学中很好地使用。然而,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雨课堂、学习通的教学软件层出不穷,高校在使用的过程中能够看到一些成效。但是,也仅仅是小部分教师使用,很大一部分教师仍然处于传统的课堂教学阶段,利用多媒体及板书的教学形式来开展,并没有将“互联网+”应用于实际管理会计的教学过程中,融合意识较为薄弱。
(二)教学体系不健全
当前高校由于管理会计专业的起步较晚,在发展过程中体系仍然不是很健全。在实际教学中没有一套完整的、针对性的教学体系。很多学校在教学实践中缺乏创新,使得培养出的学生不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没有足够的信息技术能力,难以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此外,高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需要不断加强学生们的信息素养的培养,丰富实践知识的积累。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校由于资金水平的限制,对会计专业实践基地的建设常常搁置。对此。学校会在教学中推出校企联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们去企业实践。但是,学生在没有任何实践基础就去企业实习,往往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不能够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专业课程与网络化技术低融合
在“互联网+”教学背景下,高校管理会计专业课程时效性在不断提高。通过将专业课程与互联网技术融合起来,构建双向交流体系,最终发挥互联网教学的优势。可以有效改变传统管理会计课堂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手段,让学生在新的教学环境下,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对所学到的知识进行结构的构建,最终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然而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虽然很多高校正在努力推动互联网建设,一些教师也在努力将互联网与管理会计专业课堂融合起来,然而成效并不明显。一些教师仅仅将互联网教学当成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手段,通过视频、图片等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而这种教学手段虽然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不能够深层次的让学生体会到管理会计中的相关知识点,尽管一些教师也采用了课前、课中、课后相通的教学模式,然而,结果却不胜理想,最终使得互联网教学仅仅流于形式。
三、“互联网+”应用于管理会计人才培养中的具体措施
(一)创新教学思维
在“互联网+”的教学背景之下,管理会计专业的教师首先需要创新教学思维,将互联网作为教学的辅助工具。由于管理会计专业所使用的教材大都时间较长,不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对此教师可以从互联网中寻找教学资源并通过教学视频、图片、课件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让学生了解最新、最热门的专业知识。其次,教师还可以利用互联网来为学生们创建实训基地,教师可以依靠各种技术、软件,将文字转变为视频图片的形式,以此来加深学生的记忆。例如,教师可以将管理课程与工程技术专业相结合,创建实训教学平台。在此过程中,引入企业情况,创设真实的情境。在学校的会计系统中引入先进的互联网财务处理平台软件,充分利用互联网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此外,教师还应当在课程中渗透创新创业意识,利用项目化的教学方式,如不同行业公司纳税筹划、企业资金筹措与风险分析等,让学生开展讨论,从而加强他们的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二)应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在实际管理会计教学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在组织教学时需要从传统课堂教学角度出发,将各种教学软件利用于教学过程中,从而充分发挥互联网集成性、信息实时性的优势。将课堂与互联网技术紧密结合起来,促进课堂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教师可以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方式,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教师可以利用课上+课下的教育形式。在课堂开始之前,教师可以为学生们布置相关的教学任务,让学生们利用互联网来收集相关信息,学生通过主动收集处理信息,完成针对性的预习任务。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翻转课堂的形式将管理会计教学与计算机网络虚拟现实技术相结合,不断丰富教学方式,从而让师生之间的互动更为密切。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积极参与讨论,教师也能够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在课后,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对知识的了解程度,将知识利用微课的方式,通过移动终端来发送给学生。学生能够反复观看理解自己不理解的内容,从而强化学习效率。此外,教师还可以为学生们开展实训内容。教师可以借助仿真实训软件来进行实践学习。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们登陆仿真管理系统,为学生们布置相应的任务来让学生课后完成。针对会计专业的内容主要包括实际业务办理、会计业务操作、实际会计账务处理等。这样一来,可以强化学生对会计岗位的认识,为日后的就业奠定基础,也能够达到既定的实训目标。
(三)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
在对管理会计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专业能力和信息素养能够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质量。当前学校的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使用新型的信息技术,并在教学过程中灵活地使用这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对此,教师就应当不断强化自己的计算机技术能力,并将其与学科知识整合,融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会计学科所涉及到的知识点通过整理,将其与视频、图片相结合,制作成微视频,并在课堂开始之前提前发送给学生进行学习。此外,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了解整个班的学习情况,以此来做到因材施教。教师还应当做好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工作,能够为学生答疑解惑。在微视频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有强大的素材整合能力,制作的视频应当兼具实用性和趣味性,以此来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高校开展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发挥其最大优势。通过创建相关的技术软硬件平台,优化师资队伍,强化学生的实训操作,以此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
作者:朱霖 单位:黄淮学院
互联网下会计发展篇2
0引言
近年来,国家对高职教育予以了高度重视,高职教育体系的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果,高职院校成为技能型、复合型人才的重要培育基地。我国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调整在不断加快,在这一背景下,国家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高职教育表现出了更为重要的作用。进入“互联网+”时代后,新一轮的产业变革、科技革命正在加速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业态在会计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顺应“互联网+”时代的财务数字化转型要求,明确“互联网+”时代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升级与转型。
1“互联网+”背景下会计人才的诉求变化
1.1高级财务岗位人才需求激增
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迅速发展,大量企业引入了专业化的财务软件,互联网为财务数据处理奠定了技术基础,传统的财务模式无法满足“互联网+”时代的要求。利用财务软件既可以加快财务处理速度,还能够帮助管理层作出科学决策。人工智能能够替代原来会计人员的大量工作,减少财务人员的时间成本,规避人员处理的风险,让财务数据变得更为精准。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基础工作岗位财务人员的需求量减少,高级财务岗位人才的需求量增多。
1.2急需信息技术与会计结合的专业人才
企业会计工作的基本职责是对日常交易的核算、监督,通过会计人员的工作结果,企业管理者可以明确企业的发展情况,分析出其中的问题,帮助企业完善经营模式。在传统会计人员的工作中,会计人员是根据企业内部的经济活动原始凭证作为记账凭证,在“互联网+”时代,记录企业内部经济活动不再是收集企业信息的唯一途径,会计人员需要通过多个渠道掌握更多信息,因此,“互联网+”时代急需信息技术与会计结合的专业人才,帮助企业通过各类渠道收集到更为完整、精确的信息[1]。
2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育的现状分析
2.1教学目标定位不精准
当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缺乏完善、精准化的教学目标定位。在开展教学过程时,高职院校应该紧密结合学生们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制定出完善的人才培养教学目标,但是当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目标定位不精准。对于青春期的学生们来说,学习会计专业知识有一定的难度,会计专业知识不仅涉及很多专业术语,还涉及复杂的理论知识。缺乏精准定位的教学目标,导致教学效率较低,无法满足实际人才培育需求,降低了会计专业教学效率。
2.2教学方法相对落后
当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模式还是以教师的单向教学为主,容易导致学生产生依赖性,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传统单一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思考能力的培养。尽管各高职院校都在纷纷推进教学创新,但在教学模式创新的深度和广度上,还需要进一步扩展[2]。
2.3实训课程设置不完善
当前,学生们不仅需要具备会计专业理论知识,更需要具备扎实的实践知识,才能够与其他人才竞争,真正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高职院校普遍设置了实训课程,而多数实训是在高年级开展,课时比较少,学生对实训内容较为生疏,无法做到理论和实践的深度结合,这导致学生们日后走上社会缺乏必备的实践能力。在考核方式上,高职院校也是采用传统的分数考核法。该种考核方式只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理解能力,忽视了对学生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综合能力的考查。
3“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3.1重塑人才培育目标
2016年,人工智能财务机器人问世,并在会计工作中得到了应用。人工智能财务机器人可以替代传统会计工作的手工开票、数据统计、信息录入,能够按照既定逻辑来判断、识别、管理和监控。这让会计人员从以往重复、机械的会计工作中解脱了出来。从统计数据来看,我国会计从业人员的数量超过了2000万人,其中,多数财务人员的工作依然是以票、账、钱、表、税等基础工作为主。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技术不断发展,传统基础记账会计工作会被人工智能取代。人工智能可显著减轻会计人员的工作量,但对会计人员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满足企业需求,高职院校在会计专业人才的培育上需明确目标,从传统的会计核算人才向财务管理分析决策人才转型,确保人才能够利用大数据来实现业财融合,为企业管理活动提供决策支持,培育具备综合能力的管理型会计人才。
3.2改变人才思维模式
“互联网+”时代的会计人才,其思维应该更加开阔,具有创新性,能够用互联网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此,方可满足财务数字化转型的要求。所谓互联网思维,就是在把握互联网时代特点的基础上,从互联网角度分析、思考问题,在会计人才的培养上,需要致力于改变人才的思维模式,使之可以从平台思维、用户思维、交互性思维、大数据思维来解决问题。另外,在“互联网+”时代,企业财务活动开始以用户作为核心,因此,在育人过程中,高职院校要培养学生具备用户思维,以用户作为教学导向[3]。当前,很多企业都是采用平台化的财务组织结构,将各类信息、技术、人才、市场等资源整合起来。高职院校培育出的会计人才需要能够在自身领域发挥优势,利用大数据来挖掘、分析、提炼信息,为企业的运营、决策提供支持。现代化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树立以业务服务为主的思想,促进业财融合,让学生在具备扎实财务知识的基础上,熟悉会计实践知识,成为真正的复合型人才。
3.3锻炼学生职业判断力
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判断力指的是学生在掌握一定专业知识,具备一定的职业素养和职业经验基础上,根据国家的相关法规和准则,对企业经营特点、未来理财环境、企业现实进行综合分析、判断与决策,这是“互联网+”背景下会计人才必不可少的重要能力。为锻炼学生的职业判断力,高职院校需要更加关注实践教学。一方面,强化在校实践教育,改善传统教育体系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增加实践教学课程的比例,增设模拟情景,利用多方渠道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为其提供现场指导,锻炼学生的职业判断力。在实际教学中,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小组,利用实际职业判断案例教学,利用“互联网+”技术为学生提供引导与建议,让学生具备会计职业判断,通过丰富的课堂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职业判断力;另一方面,利用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新的教育平台[4]。在校企合作中,要建立共赢、长效的运营机制,共建实训基地,校企共商大计,强化交流,掌握“互联网+”时代企业对于人才的诉求,校企共同开发精品课程,确保培育出的人才可以满足企业岗位要求,充分彰显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紧跟业财融合发展趋势,让学生在企业氛围中积累理论与实践知识,锻炼学生的职业判断力。
3.4大力实施“1+X”证书制度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从2019年开始,在各个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中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即“1+X”证书,这为人才的培育提供了新的方向。从当前来看,尽管部分地区的企业还没有完全步入智能化时代,但是会计大数据、财务云的普及依然是一个重要方向。随着市场的规范与制度的优化,在会计专业人才培育上,高职院校需要提前做好技术储备,而“1+X”证书制度的推行是解决传统高职院校育人问题的有效方式,能够拉近学生与企业之间的距离。在教学活动中,高职院校需要将“1+X”证书制度融入实践教学活动,将实践内容做实、做细,与岗位群能力需求保持对接,开发“互联网+”时代所需的证书体系。同时,课程内容的设置要与职业标准对接,将“1+X”证书制度的各个模块嵌入课程内容中,让“1”“X”之间能够得到深度结合,实现课证之间的融合,由校企共同培育人才,让课程教学活动可以与证书开发形成合力。“1+X”证书制度的实施对教师的教学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需要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结合企业会计岗位发展动态来完善自身专业知识与教学能力,而高校需为教师提供更多提升自我、进修学习的机会,并利用顶岗培训来锻炼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让教师有更多契机接受企业前沿文化的熏陶,丰富教师的业财融合体验,让教师可以将实践内容汇编为真实案例呈现在课堂上,培育出更多的复合型人才[5]。
3.5优化教学评价体系
在会计专业的育人活动中,教学评价与考核是其中的重点内容,一个完善的教学体系离不开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教学评价是对教师所教、学生所学的反映,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良好的考核评价体系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考核方式的选择上,高职院校需要考虑到校内理论学习、校外实践的联系,采用高职院校、企业并重的双渠道评价方式,对学生的能力、知识、综合素质做出全方位评价。该种评价模式不仅要关注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获取情况,也要关注实践活动,避免出现以分数为主要考核模式的情况,不能单一关注成绩,需对学生的各项情况做出全面评价,包括实践能力、学习态度、小组合作表现等,将学生的表现评定为合格、中等、良好、优秀4个等级,充分彰显以人为本的教学评价理念。
4结语
“互联网+”作为新思维、新理念,对会计教育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在“互联网+”时代,企业对会计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基于企业要求,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育教学需要以时代要求为契机,促进人才培育体系的改革与创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职业判断力,搭建完善的校企合作平台,利用科学合理的校内理论教学和校外实践活动,为学生能力成长搭建学习平台,充分满足“互联网+”时代对复合型会计人才的需求。
作者:夏艺诚 单位: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互联网下会计发展篇3
0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互联网+”思维已经在各个行业中得到广泛应用。会计行业作为其他行业运行的基础之一,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互联网+”时代要求会计人员在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要能够对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合理且高效的运用。这使得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不能只停留在理论知识的教学和基础实操上,更应该与“互联网+”理念相结合,从而满足人才市场不断变化的需求。因此,高校教育与“互联网+”理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将成为会计人才培养的新方向。
1“互联网+”时代国内会计行业发展现状
(1)1994年到2000年,互联网技术正式被引入我国并得到广泛应用。1994年,我国接入国际互联网,这既意味着中国成为世界上使用互联网的国家之一,也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互联网时代。在国际互联网进入中国市场后,多家互联网公司应运而生,如网易云、腾讯、阿里巴巴等。互联网公司的成立推动了我国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超过8.54亿,相比于1999年增长超过284.66倍[1]。在这十几年里,互联网对我国居民的生活、学习、工作等方面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互联网+”概念的提出。2015年,在政府的支持下,我国正式提出“互联网+”概念,并支持互联网与其他传统行业相结合,大力推动互联网在我国各行各业中的应用。
(3)在国家大力推行共享经济的背景下,各行各业都在积极创新并推行行业共享。为了顺应时代潮流,财务共享服务中心(FinancialSharedServiceCenter,FSSC)应运而生。根据中兴新云的统计,截至2020年,我国境内共享服务中心已经超过1000家。共享服务中心建设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这说明共享服务中心新模式已在我国得到认同和飞速发展,而财务云等一系列财务信息技术作为共享服务中心至关重要的部分更是得到极大关注。《2020年中国共享服务领域调查报告》中显示,在调查的所有企业中,半数以上的共享服务被用于公司总部财务部门及下属组织单位。因此,财务云等信息技术的出现推动了会计行业的发展,使公司财务部门基本上完成了财务基础工作的专业化、流程化、信息化及标准化变革。
(4)财务数字化已经成为国家进入“互联网+”时代的必然趋势,未来国家对新兴技术的投入也会不断增加。当前,国内最先进的技术主要有:机器人流程自动化(RoboticProcessAutomation,RPA)、智能识别、自然语言处理(NaturalLanguageProcessing,NLP)、知识图谱、大数据、可视化、高级分析等,这些技术不仅能使企业高效完成很多重复性的工作,而且能规避许多风险,并利用已知数据对未来进行预测。
2“互联网+”时代给会计行业及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带来的影响
2.1“互联网+”时代推动会计行业发展
在这个万物互联的时代,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等科学技术层出不穷。这些技术的出现不仅给会计行业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为会计基础核算类工作提供了更大的便利,而且能保障会计工作实现高效率、高质量开展。随着先进技术不断发展,电子票据可以直接生成,税务可以在网上迅速申报,会计资料不再以纸质的方式存在。所有的标准化、重复性、工作量大的财务工作也不再需要人工操作[2]。会计行业正朝着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的方向发展。
2.2“互联网+”时代,传统财会理论跟不上时代发展
互联网技术发展迅猛并全面渗透会计行业,这对会计理论发展提出了高层次要求,但是现代会计受传统会计理论影响较深,而传统理论又无法有效适应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导致会计工作无法有效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3]。
2.3“互联网+”时代对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出更高要求
互联网技术与会计行业不断融合,不仅使会计工作环境产生了极大的改变,而且也对传统会计工作模式产生了严重的冲击。因此,在“互联网+”时代,会计行业的从业标准和人才市场对会计人员的要求也不断提高。高校作为高质量人才输送的主战场,身负为国家培养先进人才的重任,所以高校必须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并根据行业先进理论、技术创新培养模式[4]。高校首先需要明确:智能科技与人工相互协调的工作方式肯定是将来财会行业发展的一大趋势,根据趋势分析出“互联网+”时代对会计职业能力提出的新要求,并根据要求创新培养模式。高校要将“互联网+”理念融入课堂教学,加强学生对新时代会计的了解,并开展相关信息技术培训,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共享资源,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学习检测和知识巩固,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并及时沟通。
3高校会计专业学生学习现状
3.1学生对“互联网+”时代会计发展不了解
当前,会计专业学生对“互联网+”的理解仅仅停留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大多只体会到“互联网+”在日常生活中各种场景的运用,如无现金支付、网络购物、网络冲浪等。但很少有人去真正关注会计行业在互联网的影响下已经发展到何种程度。提到财务RPA、财务云,大多数学生只知道它们与财务相关,但并不知道具体功能。
3.2学生缺少学习热情,对专业知识渴望程度低
很多学生在学习会计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显现出缺乏热情的状态,缺少对会计专业知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此外,由于传统式课堂互动机会较少,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感较低,这使得课堂教学无法达到理想效果,也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下。
3.3专业知识学习投入不够,知识遗忘程度高
在全民教育政策的推广下,本专科生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导致全国高校会计专业学生质量参差不齐。很多高校会计专业学生基础相对薄弱,课上无法及时吸收专业知识。大多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弱,在课下也做不到及时掌握专业知识。同时,当前各高校会计专业开展课程数目较多,会计专业学生对已经学过的专业知识不能及时巩固吸收,导致学习专业知识的效率低,不能融会贯通相关课程知识,知识遗忘程度高。3.4实践程度较低,专业知识与实践操作无法相结合目前,我国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实践则是为社会提供复合应用型人才的最好方式。同时,实践也是检验专业知识学习是否扎实的重要途径。学生可以在实践过程中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巩固专业知识,提高使用知识的灵活性,并了解自己在专业知识掌握上的缺陷与不足。因此,这就需要高校组织开展实践活动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但从现状来看,由于纯理论灌输模式在教育界的根深蒂固,部分高校依旧只注重理论模块,未将精力放在实践部分。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高校整体教学设施较差,习惯于采用理论灌输模式讲解[5]。即使有些高校已经开始重视实践,但由于相关体系制度不完善,从而无法准确掌握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就无法达到“互联网+”时代对会计人才的要求。
4“互联网+”时代对会计专业学生素质的要求
《2020年中国共享服务领域调查报告》中显示,“互联网+”时代对会计人员有以下几点新要求。创造力(CQ):在新环境中灵活运用已有知识提出具有思维的观点。数字商(DQ):对现有的数字技术和功能的运用。情商(EQ):准确洞察并调动他人情绪,从而以更高效率完成工作。经验(XQ):充分掌握客户需求,把握客户思维方向,实现预期目标的能力。智商(IQ):运用已学习知识进行独立思考,推理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远见(VQ):通过当前数据和事实,对未来趋势进行预测,并以创新性思维填补其间空白的能力。因此,相较于传统会计时代而言,“互联网+”时代人才市场所提出的要求更加具有考验性。将“互联网+”时代对会计专业学生素质的要求与会计专业学生学习存在问题进行综合考虑,不难看出二者对会计专业人才的考虑究其本质而言不谋而合。因此,高校对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应该以上述观点为着手点,全面高效开展日常教学工作。
5“互联网+”时代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建议
5.1传输“互联网+”思维,构建“互联网+”会计教育新模式
高校将“互联网+”思维融合于日常教学中,首先让学生了解到“互联网+”时代的先进信息科学技术,并在课上运用先进的智能财务科技为学生进行讲解,让学生感受先进技术的魅力,提高学生对先进技术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自主探索和学习知识,构建起属于自己的知识框架,从而全面提升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2注重课程体系的关联性
高校对会计课程的开设要更全面,体系应该更完善,应注重科目之间的关联性[6]。例如,会计学、财务管理、国家税收等科目应该与信息技术、计算机基础等课程充分结合,合理设计会计课程结构,使课程更具与时俱进、无限共享和体系化的特征,为培养会计专业人才打下牢靠的基础。在课程开展的过程中,高校教师要注重案例和实操的讲解,使学生能够充分将理论运用到案例和实践中,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5.3增强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高校要大力发展“互联网+”的教育新模式,加强大学MOOK、翻转课堂等一系列线上教学手段的使用,将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7]。线上MOOK等教学手段之所以能够被推广,无疑是以下几个主要方面的优势:MOOK等新教学方法使用时的便捷性,MOOK等新教学平台上知识和思想具有与时俱进的先进性,以及其使用无限制的共享性。录制的视频和知识讲义可以被反复研读,这为学生及时吸收知识、巩固知识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5.4充分重视实践课程,增加实践课程在会计学习中的分量
在“互联网+”时代,会计人员的学习更加趋向于实操应用,这就要求会计专业学生在牢固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加强会计实操技能的训练和实操经验的积累。因此,高校应该增加对实践课程的投入,把实践课程的开展与考核作为人才培养的重点内容,在保证实践先进性的同时也要保证实践的质量,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习机会,让学生能够亲自体会会计人员工作全过程,让理论的学习与实践模块充分结合,为学生走上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8]。
5.5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培养机制
合格的大学生应具备的能力不仅包括对专业知识学习的能力,综合素质、创新能力等也是重中之重。高校应该开办更多专业竞赛,如会计职业模拟竞赛、纳税统筹竞赛、代理记账竞赛等,从各种竞赛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各类创新性比赛,从而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使学生能够从各个方面完善自身,以便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
6结语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是一把“双刃剑”,不仅给会计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给会计行业带来了各种机遇。同时,“互联网+”时代对高校的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高校应该充分把握市场对人才需要的动向,积极创新改革教育模式,完善会计专业教育体系,为社会培养具备专业思维和职业能力的会计人才。
作者:杨金宇 耿晓媛 单位: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