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篇高职院校语文教学研究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综合应用型人才的主要基地,都希望得到更多企业的认可与信赖,打造出属于自己的品牌特色。而现实社会中,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操作的学生并不是企业最需要的人才,企业需要的是具有良好道德品质、较高职业素养、具备创新精神的高质量人才。然而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依然停留在过去的教育思想观念当中,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忽略了学生道德文化素养、人文情怀等综合素养。不断减少综合素质课程,认为语文教育可有可无,从而导致语文教学观念和模式都十分滞后,课程教育作用和效果也不太显著。因此,在高职语文教学中运用课程思政时,为了全面促进语文教学效果的提升,不单单需要对教学观念和模式进行革新,更为重要的是渗透思政教育内容,结合现实情况因材施教。
一、课程思政教育渗透进高职语文教学中的要求
思政教育要在课堂教育中渗透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个方面的内容,并在专业学科教育中贯彻思政教育内容,发挥出思政教育的实际作用,促使专科课程与思政教育内容的有效融合,发挥出相互促进作用,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有力保障。然而到以往教学观念和模式的影响和限制,大部分老师都直接忽视了课程思政教学,在具体教学活动中也没有将全新的教育观念融入课堂当中,对教学效果和质量形成了十分不利的影响。从课程思政教学的实质性意义去分析,这种教育理念作为现代教育模式的重要代表,也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可以为高校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指明方向。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校不仅要对课程思政教育模式的广泛运用引起高度重视,还应该将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进行调整和优化,结合当前自身存在的弊端和不足,提出具备可行性发展建议与策略,确保学生始终对课堂学习保持着足够的兴趣[1]。高职语文教学也不例外,在实际教学中应该注重在课堂中渗透课程思政教育内容,在为学生提供良好学习环境的基础上,发挥出思政教育课程在语文课堂上的真正价值和功能,为高职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奠定基础。
二、高职语文课程思政教学的重要目的与作用
(一)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塑造
当前社会正处于高速发展状态之中,大学生作为社会进步与发展的核心力量,其人格的培养和发展与国家未来的发展息息相关。同时,再加上信息化技术的快速革新,各种先进的技术和设备都开始进入了人们的生活和视野当中。因此,高职院校也应该与时俱进,对语文教学内容、形式、手段进行革新,将各种丰富多样的教学模式融入语文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和价值观,进而促使学生在整个学习阶段让自身综合素养得到全面提升[2]。其次,老师要将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和培养放在课堂教学的重要位置,发挥出语文学科的主要功能与作用,通过教材中的名人名言、经典文章去感染和熏陶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生道德素养也会有所提升,在全面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时,也能在未来成长为一个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这才是语文学科显著的育人价值。
(二)有利于提升学生对思政知识学习的积极性
课程思政理论性较强,在以往思政教育过程中,很多学生都对课程思政知识提不起任何学习兴趣和热情。尤其是高职院校在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下,在实际教学中,通常都是以理论讲解的形式,给学生强制性灌输知识内容,讲解形式也十分枯燥乏味,基本上都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其所讲解的知识内容也与学生日常生活没有任何关系,这种单一化、机械化的思政教育模式直接让学生对课堂产生了反感和抵触心理,从而收获到的教学效果也并不明显[3]。因此,基于以上现状问题,为了更好地提升思政教育效果,可以在高职语文教学中,除了对理论课程和文学鉴赏引起重视,还应该将语文教学和课程思政进行有效的结合,并在教学中融入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这样不单单可以帮助学生提升学习积极性,还能进一步帮助他们提升语文素养。除此之外,在具体教学课堂中,语文老师还应该对学生的基本学习情况有所了解与把握,采取针对性的策略去感动学生的内心,促使师生能够在情感上形成共鸣,并在语文课堂中让学生能够接受并认可思政教育知识内容,从而促进语文教学质量得到提升[4]。
(三)引导学生构建正确的历史观,促使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目标
高职语文课程在最初选材时,都会将许许多多的经典文学作品放在其中,基本上都是出自某个历史人物或优秀的文学作品片段,还有很多都是著名文学人物智慧的结晶。因此,在高职语文课堂中,老师应该善于挖掘和应用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这样也能加深学生对语文教材内容的理解程度。最为关键的是还能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历史观,让他们感知到传统文化精髓时,也油然而生出民族自豪感。其次,高职语文教材中不仅涉及了大量的名人名言,还有大篇幅的励志性文章。对语文老师而言,除了对这方面内容进行挖掘和应用外,还要结合实际教学需求去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让每位学生都能主动加入语文教学活动中[5]。另外,老师还要加强指导和引导,将众多伟大人物作为学生奋斗与发展的榜样力量,引导学生以他们为参照物,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目标,不管是现在还是未来,都要树立起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发挥出思政教学的实际价值。
三、语文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主要思路与原则
(一)以能力素养提升为主开展课程设计
高职语文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除了给学生传授文化知识外,还要以能力素养为主,重视学生全方面能力的发展,为学生未来成长和发展提供服务保障。因此,语文教学应该从以往单一的知识传授形式转化为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与素养为主的多元整合型发展。开展具备可行性的活动任务,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自主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即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促使学生成为一个具备多方面能力和素养的人才,从而为高职院校培养综合素质能力的人才提供十分有力的保障[6]。语文课程的重新编排与设计,应该以作品鉴赏、任务与能力素养培养为主去调整篇章结构,从文化视野方面去探索能力素养和全面发展的有效融合点。
(二)以任务型教学为主开展思政课程
任务型教学作为现代教育的一种全新教育模式,重点强调了学生协作性和实践性能力培养,整个学习过程讲究的是主动,而不是被动地去接受知识。相关学习情境设计与创建,进一步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实践教学中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和培养。另外,将语文课堂作为思政教育的主要阵地,重点凸显出学生的主人翁作用,老师仅仅作为思政教育的引领人物,将思政教育元素融入整个教学过程中,在促进学生职业道德素养提高的基础上,实现了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也直接凸显出了课程思政在整个任务教学中的主要功能与价值。
(三)“以生为本”去实施活动任务的合理化设计
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体地位的情感体验与感悟。对他们进行潜能的全方位挖掘,给他们提供展现自我的机会,通过任务活动去充分意识到自我的价值和作用。因此,任务设计要重点给学生提供思考和讨论的机会,在自主选择和认同过程中,探寻到能力训练和职业素养发展的最佳契合点,在学生自主交流和学习中完成学习任务,而教师发挥的则是指导作用。促使学生在整个课堂学习任务中获取到快乐感与成就感,真正彰显出“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和价值。
四、高职语文教学中渗透课程思政内容的有效路径和方法
(一)教学目标的明确与优化,语文课堂中渗透思政教育理念
在现代教育背景下,为了更好地发挥出语文学科的思政价值与作用,首先老师应该对以往的教学的目标、理念、内容进行调整和更新,明确语文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在语文教案中融入思政元素。与此同时,要尽量保证语文课程思政的层次性和系统性,切记避免盲目性与随意性,这样才能实现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目标。其次,在差异化教学目标设计过程中,老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自我批评,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和行为习惯。在高职语文课程体系中,老师可以将职业道德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教育目标统统融入其中,将正确的价值观和理想理念传递给学生,实现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7]。
(二)语文写作教学过程中进行思政教育元素的渗透
高职语文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通过写作教学,提高学生写作水平。高职学生在不久后将直接步入社会,提升他们的写作技巧,对他们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助力。因此,老师在写作教学中,应该对部分优秀榜样例子进行宣传,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写作素材,促使他们主动加入写作教学课堂中,对写作产生一定的好感,也能让他们在写作时感觉到十分流畅和轻松。如电视新闻经常会提到“老人摔倒该不该扶”的问题,可以此作为写作前的讨论话题,将学生进行自由分组,分别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在课堂上让每个小组代表说出自己的感受,这种德育渗透模式,在帮助学生理清写作思路后,再让他们进行写作,无论是写作背景、还是语言逻辑性,都能体现出学生写作时的思想感情。可见,在语文写作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可以在释放学生思想的基础上,找到思政教学和写作教学的有效契合点,作文也成为师生之间沟通和交流的最好途径,也能有效地达到语文教学要求和目标。
(三)语文教学活动中渗透思政教育内容
高职与高中教学生活还是存在很大本质上的区别,在大学生活当中,学生有大量的时间可以自由安排。因此,老师在语文思政教学中,可以将学生的空闲时间很好地利用起来,进行思政教育内容的渗透与融入,进一步提升学生对思政教学的积极性。老师要组织丰富多样的活动,如辩论会、演讲大赛等具有趣味性特征的语文活动,从当下社会现象入手,去激发学生的道德意识和观念。如在教学课堂中,老师可将“最美司机吴斌”为教育主题,给学生播放吴斌司机的日常工作影像,让学生感受到伟大人物的平时生活和工作习惯,吴斌在生命最后一刻将车紧急停稳,并将车上的乘客全部安全疏散到位,在进行报警处理后,最终抢救无效而死亡。在影像观看过程中学生也体会到吴斌崇高的精神并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形成的,而是在日常工作中对自身行为的控制与约束,才能慢慢形成,学生通过资料观看学习后,在心中也油然而生起敬佩之情。这时候,老师可以围绕“在生命危急时刻,以自己生命为主,还是以保护他人生命为主”开展辩论赛,引导学生搜集和整理更多的资料,根据自己的理解完善辩论方法,增强高职学生的责任意识。除此之外,老师要多组织一些语文实践活动,如在《胡同文化》教学过程中,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胡同文化的印象,提升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老师可以带学生走出课堂,深入城市周边的胡同中,这样在促使学生对胡同居民日常生活有所了解和体会的基础上,也能对胡同文化的内涵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并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在日常生活中对自己的行为加强约束,立志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8]。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前在高职语文思政课程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传统教育观念和方法的限制与影响,无法发挥出思政元素的价值和作用。因此,在思政教育环境下,语文老师应该在课堂中直接将思政元素、内容渗透到其中,不断挖掘教材素材和内容,在进一步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目标和理想的基础上,也能实现学生综合素养的显著提升,最终成为一个对国家和社会有贡献的人。高职院校作为培养综合应用型人才的主要基地,都希望得到更多企业的认可与信赖,打造出属于自己的品牌特色。而现实社会中,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操作的学生并不是企业最需要的人才,企业最需要的是具有良好道德品质、较高职业素养、具备创新精神的高质量人才。然而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依然停留在过去的教育思想观念当中,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忽略了学生道德文化素养、人文情怀等综合素养。不断减少综合素质课程,认为语文教育可有可无,从而导致语文教学观念和模式都十分滞后,课程教育的作用和效果也不太显著。因此,在高职语文教学中运用课程思政时,为了全面促进语文教学效果的提升,不单单需要对教学观念和模式进行革新,更为重要的是渗透思政教育内容,结合现实情况因材施教。
作者:尹莉莉 单位:湖南电子科技职业学院
高职院校语文教学篇2
中国自古就有“文以载道”的说法,文学作品的思想性、教育性和社会性对于育人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高职语文课程以人文素质教育为核心,承载着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学生理想人格、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使命,在培养家国情怀、育人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与思政课具有高度的同行同向性。因此,在“大思政”的背景下,推动高职语文与课程思政的融合,寓思政于高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全过程,使课程的育人功能真正得到落实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语文课程建设理念的建构
课程思政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同时发掘课程思政元素,并融入到课程教学的全过程,最终形成协同育人的效应。在课程思政建设理念上,需要根据课程本身的性质、特点、作用、教学目标等来科学设定。高职学生正处于“三观”定型时期,帮助他们传承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信、促进健全人格养成至关重要。语文教学内容中富含大量思政教育资源,精准的文字运用、生动的艺术形象、昂扬的人文精神等都体现着课程思政的特征。因此,应形成“以高职语文课堂为阵地,以优秀的文学作品为载体,涵育学生的人文精神、家国情怀和职业素养”的课程思政建设理念,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语文课程教学目标的设定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要深入研究不同专业的育人目标”,并将课程思政“落实到课程目标设计中”[1]。在课程建设实施过程中,将高职语文课程思政建设目标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根据各专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教学设计,在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关照学生的人格养成、价值塑造、专业发展和职业需求,使高职语文课程真正做到“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2]。因此,将思政元素贯穿于整个教学实施过程,能更好地解决课程思政与学科教学“两张皮”的问题,最终实现育人理念和育人目标的有机统一。具体目标设定如下:
1.将先哲优秀的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合并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用先进的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如《论语》的“礼之用,和为贵”“仁者爱人”“民无信不立”等体现着和谐、友善、文明、诚信等社会主义核心观,将这些思想提炼并融入教学中,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
2.利用语文学科特点,在教学中渗透有关职业养成内容,坚定学生的职业信念,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社会关怀意识,助推其成长为高素质的时代工匠。如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要注重引导他们在多元而浮躁的时代中树立积极、健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出能胜任学前教育工作、能关心、尊重、爱护幼儿的未来幼师。
3.通过阅读、思考、讨论、辨析等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语言表达、信息处理、自我学习、团结协作、应用写作等从业必备能力,并能将所学的知识和方法与本专业课程相结合进行创造性的学习。
三、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语文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
高职语文内容涵盖中国文字、文学、文化的经典,具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教学中,应结合教材具体内容,按照课程思政建设理念和目标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教学过程中紧密“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3],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教材资源和教学目标,整合课程资源,遴选优秀篇目,设定教学内容,重组教学模块。
1.精神文化模块。将具有正确价值导向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引入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营造有品德、品质、品行、品位的“四品”精神文化,让学生汲取特定精神文化营养,内强素质,外塑形象,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4],成长为品质优良的人。如通过《论语》部分选则的讲授,提炼出孔子的自我管理之道、交友之道、孝道、为人处世思想等,让学生理解和体会“民无信不立”“仁者爱人”“克己修身”等儒家思想,并以此引导学生重孝道、讲仁爱、守诚信;再如通过《诗经•鄘风•载驰》《诗经•秦风•无衣》、屈原的《国殇》等爱国诗篇的讲授,厚植爱国主义精神。
2.制度文化模块。选取具有行为规范和养成教育的内容,引导学生辩证看待古代学者的教育观念、道德观念、贫富观念、经济观念等,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和自我管理意识。如针对教育学院学生,可讲授《礼记•学记》中有关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的内容,让未来的幼师明白尊重教学规律的重要性;针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讲解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序》,让学生通过其中所阐述的经济思想,得到有关当代社会经济科学发展的一些启示。
3.环境文化模块。深入挖掘和整合古今中外具有典型意义的有关环境文化的作品,让学生领略和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增强其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同时,引导学生在高雅环境文化熏陶下体悟人与自然的和谐,从而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4.艺术文化模块。选取既有文学性,又有艺术性的内容,以艺载德、以艺促智,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和艺术素养,提升文化自信。如通过《牡丹亭》的讲解,让学生感受古典戏剧魅力的同时获得有关自我意识觉醒方面的启示[5];再如,通过对《红楼梦》《聊斋志异》等作品中女性角色悲剧的分析探讨新时期女性权益的保护等。
5.行为文化模块。将先哲的优秀思想、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融入教学内容,指导学生思索如何不断地完善自己,超越自己,使其成长为“重品行、守诚信、有纪律、懂礼貌”的高素质人才。如通过苏轼的《定风波》引导学生感悟其处变不惊、豁达乐观的心态;通过《岳麓书院学规》的赏读,同时结合本校校训,引导学生以校训为准则,敦品励学;通过胡适的《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针对大学毕业生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及困惑提出对策和建议,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求学观和择业观。6.职场文化模块。将日常应用文书、事务文书、职业规划、求职面试、语言表达等纳入其中,体现职业教育特色,帮助学生树立现代职业教育新观念,以就业能力为导向,提高学生应用文写作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四、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语文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
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课程与课程思政之间是相容共通、水到渠成的关系。语文课程的思政教育蕴含在每篇文章的字里行间,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方式是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效手段,如果只是将具有思政元素的内容生硬地、贴标签般叠加进课堂,反而会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无法起到真正的教育人、培养人的作用,尤其是对于生源起点较低、学习主动性较差的高职学生来说更甚。因此,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要不断创新教学模式,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效果多维展现。
(一)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提升学习教育成效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1]互联网时代,教师也应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现代化网络资源,在课程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过引用、自建等方式将优质的教学资源引入线上平台,构建课程教学资源库,实施“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效。如利用线上平台的讨论、头脑风暴等功能引导学生进行线上互动讨论学习,不仅对学习效果反馈及时,而且更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尤其是对于在线下不擅表达、不愿表达或者没机会表达的学生来说,比起实体课堂,他们往往更愿意在线上平台展示自我。如讲授孝道文化时,可让学生通过网络资源重温“二十四孝”故事,并在平台设置诸如“我看二十四孝故事”等讨论环节,引导学生感受传统孝道文化的同时,教会他们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二)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在课堂理论教学的基础上,还应注重利用学校及周边社区文化景观加强高职语文的实践教学,促进课程思政理论元素与校内外实践的有机融合,涵育学生的人文素养、思想政治修养与综合职业素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首先,通过学校广播、公众号、视频号、宣传栏、讲座、文艺汇演等多种校内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来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其次,通过学校周边各种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开发,如参观国史、党史馆,纪念馆、博物馆、名胜古迹等帮助学生增长见识、陶冶情操、传承红色基因。如针对摄影专业的学生,可让他们自行搜集有关摄影大师陈复礼先生在20世纪积极投身海外侨胞抗日救国运动和爱国爱港的事迹,并利用课余时间带领他们参观陈复礼纪念馆,感受一代优秀摄影艺术家带给我们的视觉和心灵震撼。第三,针对不同专业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实践训练方式,发挥其专业优势,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如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要加强口语表达能力训练、普通话训练、应用文写作训练,助推其专业成长。
(三)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提升课程思政融合度
过去的语文课堂教学,往往只注重知识的灌输,缺乏对学生情感体验、学习态度、价值观念等意识形态层面的关注,学习效果不理想甚至是无效学习。因此,在“大思政”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应探讨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有效融入思政教育元素,引导学生勤于思考、乐于实践,真正让思政教育入脑入心,提高教与学的效果。
1.讨论法。讨论法是大学语文教学常用的一种方法,学生需要分工收集资料、准备发言稿件或PPT演示课件、撰写总结论文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课堂所讨论的最好是内涵深刻、丰富并有时代意义的话题,如通过对“中国神话蕴含着怎样的民族精神”话题的讨论,同时结合冰雕连、邱少云、祈发宝等英雄事迹进行阐释,让学生从中感悟华夏民族勇于抗争、百折不挠的精神内核和价值取向。
2.情境模拟法。教学知识点往往是枯燥的,如果再生搬硬套,学生很难领会。情境教学能打破学习乏味的壁垒,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求职信写作”课堂教学中,可以推荐学生阅读李白的《与韩荆州书》,然后设置“如果你是韩荆州,你是否会录用李白”的情境,并展开讨论,让学生体会求职信的语言表达要有一定的分寸,之后顺理成章地讲解求职信的写作要求和关键要点,教学效果会更为明显。
3.比较分析法。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比较分析可以更清晰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如比较分析中西方的神话故事,可知中西方存在文化、精神和民族特性等各方面的差异,帮助学生了解各民族文化的起源、发展和走向,在增强学生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的同时树立学生的全球意识。
4.视频教学法。视频教学法相比传统的教学手段更直观,也更具吸引力。高职学生普遍存在“学困、心困”的特点,往往只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表现出积极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选择与课堂教学内容相符并具有教育引导意义的视频片段穿插其中,使得抽象、枯燥的知识有了画面感,可以更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五、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语文课程考评方式的转变
长期以来,高职语文学期总评大多是以期末一张试卷定成绩的方式进行,这种考评方式对于实际教学质量高低的衡量有待商榷,对于课程思政的教学实施效果更是难以验证。因此,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语文考评方式的转变势在必行。首先,要深化并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建立过程化、信息化、个性化的多元激励评价机制。课程思政背景下的语文教学的评价应包括对学生的语文基本知识、语文运用能力(听说读写)、情感体验、“三观”态度等方面的综合测评。其次,在考核内容上,设置“思政元素”观测点并占有一定比例,如价值观导向、职业道德意识、工匠精神培育情况,同时兼顾平时作业和测验情况、期末试卷成绩、线上平台资源学习情况、校内外实践活动参与度、学生自评与互评、语文能力比赛成果等,综合测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汉语运用能力、鉴赏能力、思辨能力和实践能力。第三,在考核方式上,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实施基于成果导向的课程考核方式,转变一次性考核为多次的分段式考核,通过多段式考核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意识形态存在的问题,确保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坚定理想信念。
六、结束语
高职语文课程的思政教育元素蕴含在优秀文学作品的字里行间,在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中,应采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方式,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艺术文化、行为文化以及职场文化等方面,充分挖掘课程教学中蕴含的包括政治认同、民族精神、家国情怀、文化自觉、职业素养等在内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并构建课程教学体系,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提升综合素养,助推其成长为高素质的时代工匠。
作者:康芸英 位:泉州华光职业学院
高职院校语文教学篇3
0引言
在新媒体环境之下人们的生产、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学生有更多的途径去接触丰富的学习资源,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前高职教育更注重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语文教学作为理论基础越来越不受重视,相关教育工作者应该正确看待语文教学,认识到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并充分抓住新媒体平台的优势,挖掘可利用的教学资源,找准新媒体教学与高职教学的结合点,从而有效地拓宽教学思路。高职语文教师还应该充分利用新媒体教学中的信息资源,重新设计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从而创设以创新发展为导向的教学课堂,从而有效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为社会培养优秀的人才。
1高职语文创新教学活动的现状
1.1语文教学方式僵化
在我国教学改革的发展中,高职语文教学地位下降,部分教育工作者不太重视语文教育,没有对教学方式做出改革和创新。教师在教学中缺乏对课堂的灵活创新,提供的教学资源有限,学生接受语文知识的途径较少,并且教材一直未更新,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缺乏积极性。而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生活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社会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思想观念,这些思想中有很多国外文化元素,青少年被外来文化吸引,而对我国本土文化的关注却逐渐减少。要改善这种现状,语文教师应该丰富语文课堂内容,改善教学方法,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加强对我国本土文化的传播力度。
1.2语文教材陈旧
新课改要求教师所选用的教学内容要具备开发性和灵活性。如今教材中的观点和社会生活中的情况区别较大,与学生的接受范围不太相符,迫于考试的压力,教师会简单的讲解书中的理论知识让学生进行背诵,这种方式无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高职管理工作者应该承担起相应的责任,精细编排实用性强、欣赏性强的语文教材,从而符合高职学生的需求,并且起到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作用。此外,当前高职语文教师还是采取填鸭式教学的方式,教学模式单一且缺乏灵活性。这样难以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因此,课堂上会出现玩手机、开小差的情况。为了改善这种教学现状,应该尽快采取一定措施进行语文教学改革。
2新媒体背景下高职语文教育教学中创新对策
2.1提升创新能力
在新媒体背境之下,教师应该充分地利用多媒体平台,让学生更好地将语文教学与现实生活相接触,并通过平台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以及生活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开展情感教学,通过情感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帮助学生调整学习心态,从而赢得学生的信赖。教师还应将网络与以往语文教学方式联系起来,创设出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因为信息平台给教师提供了很多的技术支持,教师应积极学习有关技术经验,提高自身工作的专业程度。教师也应该充分地了解高职语文教学的特点,深入学习专业化知识,让教学有高度。随着信息技术走进课堂,教学手段也发生了变化。教师应该将现代化教学技术引入课堂教学中,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能够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知识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教学环境,使语文教学变得具体而生动,从而引导学生直观、全面地获取知识,并激发学生对于高职语文学习的创造性思维[1]。
2.2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点,通过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能够全面地展示学生的智慧与个性,使学生发展成为创新型人才。因此,提高职语文教师应该承担起这份义务与责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即将面临创业或就业的高职学生,处在一个创新意识形成的关键期,这一时期的学生个性张扬,思维敏锐,拥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接受新事物的速度快,兴趣广泛,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这一阶段的学习状态,通过多种方式调动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因为与传统枯燥乏味的教学方式相比,学生对于新颖的学习方式更有兴趣,高职语文教师应该结合新媒体教学的优势,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培养学生独立的思维以及良好的问题意识。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学生能够不断进行创造性活动。因此,在新媒体背景下,教师应该改善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手段,从而激发出学生的创造性,并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还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创设促进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的课堂,从而使学生主动学习语文知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2]。
2.3丰富课堂形式
在新媒体教学环境之下,以往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方式。为了提升高职语文教学的创新能力,促进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学习模式。教师在教学之中要融入新时代的教学内容,并且通过网络平台中多种信息沟通渠道促进与学生的互动交流,通过这种方式触动学生的心灵,打造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并且通过现代化学习工具能够实现资源共享,让学生充分利用多媒体平台进行学习[3]。高职教师在语文教学之中应该大胆融入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丰富语文课堂教学形式。目前,大学生正处在各种信息媒体并存的阶段,学生接触的信息资源远比在语文课堂上提供的信息资源还要多。因此,学生的视野得到了极大的拓展,教师不应局限于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可以通过微信、QQ、微博等发布信息,让学生提前了解课堂学习内容,充分地突出互联网的开放性与多元性,促进学生全面学习知识。此外,教师在课堂上还应该充分利用新媒体等先进信息技术与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从而营造一个开放性和多样化的学习平台,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设开放共享的语文课堂,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教师还可以在校园网上创设语文学习平台,使学生不受时空的限制,随时通过网络渠道进行学习,有利于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思考[4]。
3结语
综上所述,语文学科是学习其他学科的机会,通过高职语文教学能够教学生怎样去理解语境的含义,也能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与文化内涵,提升学生沟通交流的艺术,从而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是在传统高职教学中存在语文教学地位下降、教学方式僵化、教学内容陈旧等现象,导致学生对语文课程越来越不重视。而新媒体的介入不仅仅使高职语文课堂变得丰富有趣,使语文知识变得更加具体化,还能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将新媒体融入高职语文教学中能够满足新课程改革提出的要求。因此,高职语文教师应该对语文课堂加强创新,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社会培养优秀的创新型人才。本文提出了提升创新能力、培养创新意识、丰富课堂形式等新媒体背景下高职语文教育教学中创新策略,以期能够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帮助[5]。
【参考文献】
[1]邱菊花.新媒体时代下高职院校语文教育教学中创新探究[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20(3):30.
[2]王晓辉.大众传媒时代高职语文教育面临的问题与改善策略[J].现代职业教育,2020(10):126-127.
[3]叶倩虹.新媒体背景下高职语文情景化教学的策略研究[J].传播力研究,2017,1(7):202+204.
[4]马敏娜.新媒体背景下高职语文教育教学中创新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30(4):165-166.
[5]谢培培.新媒体背景下高职语文教学改革思考之手机的运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6(33):132-133+161.
作者:汪洋 单位:西安医学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