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篇高职数学教育范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1数学建模思想概述
数学建模是通过数学语言描述实际现象而构建的一个逻辑性、科学性的模型,是一种用于解决现实问题的数学手段。数学建模主要基于数学模型的全过程,是对实际问题进行抽象化、简化之后而得到的一个数学模型,专用于对实际问题进行检验、翻译和评价,最终得到问题的正确答案。比如在面对一个复杂的数学问题时,如果采用直接解题的方式就有非常大的难度,即便是得到了正确的答案,对于解题的过程也是一知半解,在这个时候就可以转换一下思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的方式对解题的过程进行探究,将直接解题的方式转化为间接解题的过程。就像“曹冲称象”中,曹冲为了称出大象的重量,利用船和水直接将大象变成石头,在称重过程中石头就可以看成是大象的模型[1]。在建立了模型之后,利用最简单的称重方法就能够得到大象的实际重量,完成了在当时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事情。也就是说在面对同一个问题的时候,解题的过程是非常灵活的,大象不仅可以用石头作为模型,泥土、水等都可以作为模型,而模型的建立又需要人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数学建模思想就是利用数学模型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并利用数学语言将实际现象描述出来。建模在数学学习中非常重要,是一种学与做相结合的方式,提升整体的数学研究效果的方式[2]。建模是用已有的旧理论去解决新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尝试改进旧方法。建模是一种发散思维的体现,是一种用创新的方法去解决一个领域难题的重要过程。
2高职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建模思想的意义
新时期高职教育重视对学生技能、知识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导向。在这一背景下,传统高职教育中重知识、轻基础的现象得到了改善,各学科的课时量得到了适当减少。所以在高职数学教学中,教师们更重视学生基础的巩固以及数学应用能力的提升,确保学生能够更好地投入后期实践、实习中。在数学走向应用的过程中,必须在实际问题以及数学之间搭建一个桥梁,并将这个实际问题转化成一个对应的数学问题,这也就是数学建模。在高职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建模思想,可以进一步推动高职数学教育体系的改革和完善,进一步促进教学与课程、理论与实践、方法与手段的融合,对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数学建模总共需要经历准备—假设—建立—求解—分析—检验—应用几个阶段,与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切实相符。通过数学建模的方式,学生不但可以学习到数学的演绎思维,还可以突破传统学习模式的束缚真正学会应用数学,让看似杂乱的实际问题变得清晰有序,让学生可以真实感受到数学的奇妙[3]。采用建模训练的方式,学生的数学基础能够得到巩固,其数学素养也可以得到相应提升。数学建模训练中,学生往往需要查阅大量资料,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写作、组织水平能够得到相应提升,同时学生之间还需要展开积极讨论,学生的交流沟通、语言表达等能力能够得到发展,同时也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参与数学建模训练的情况,有助于学生数学推理能力的提升,便于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与数学课程相关的知识。技能培养是我国高职教育的重点培养目标,而数学建模有助于高职学生利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现实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在高职数学教育中逐渐融入数学建模思想,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而且还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生人才培养方案的落实。
3高职函数教学建模思想的融入实践分析
3.1确定合适的建模思想使用时机
高职教育大都是和职业教育相关联的,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也要和职业相关联起来,这样才能让建模更加有效,提升教学的针对性。例如,现代汽车设计制造过程中,确定曲面块和边界曲线的问题,就可以通过数学模型建立曲面和曲线模型,最后通过形状值点确定曲面块和边界曲线。数控机床可以通过模型数据直接加工出所需的体表和体表的凸凹模型面。模型中的数据与数控机床更兼容。
3.2选择合适的函数应用建模问题
教师需要提升函数教学的针对性,提升整体的函数应用价值,例如,在什么情景下能利用好函数模型,教师就需要建立模型的思想,让学生认知清楚,教材中很多公式、定理和理论等都是数学模型的延伸,从而将数学问题转化为模型问题,实现教学的优化发展。一把椅子怎样在不平的地面上放稳,就是一个模型问题,椅子放稳本身是一个现实问题,通过抽象和简化可以转化成为椅子脚与地面的距离,这是一个数学问题,通过介值定理转化成数学解,通过翻译和检验,转化成现实问题的解,最终做出评价。
3.3强化实践与指导
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高职函数课堂中,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充分掌握数学建模的方法,做到“学以致用”,便于利用所学函数知识去解决生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比如学生在学习完函数知识以后,教师可以向学生布置一个与该章节知识相配套的数学建模任务,确保学生在保持高昂兴趣的同时,有能力去完成这项任务。数学建模任务可以分阶段完成。第一阶段是准备阶段,即教师将建模要用到的案例、材料提供给学生,并向学生们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督促学生们认真阅读材料,并自主进行思考。第二阶段需要对学生进行分组,将学生分成4~6人的小组,并由小组长带领小组成员进行交流、分工,安排成员进行资料查阅、收集并组织建立数学模型。第三阶段为汇报,表示各小组选出一名发言达标的人,将小组讨论的观点阐述出来,并代表小组成员向教师提问、质疑。第四阶段为评价,即小组合作结束后,教师结合建模训练的情况对各小组的表现进行评价,并结合评价结果对学生们进行指导,引导学生从更加全面的角度对建模案例进行研究和分析。当然评价也可以采取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的方式展开,通过这种实践训练的方式,学生不仅能够将函数知识真正应用到实践中,其对于数学建模的兴趣也能够得到有效提升,通过这种方式还将进一步深化学生的数学建模思想,对学生数学应用水平的提升有良好的帮助。
3.4用好竞赛模式打造开放性的评价系统
职业教学目前存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不相契合的问题,导致理论和实践两张皮。在实际的教学中,应当给予学生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将建模思想应用到教学过程中,是一种教学改革方式的优化,是一种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转变评价模式,当下数学教学延续的是理论教学评价为主的考核模式,逐渐转变这种方式,用好竞赛的方法,提升整体教学研究的价值。分数考核可以以理论为主,加上一部分数学建模实践的考察,平时作业的布置中就可以允许学生自行建立数学模型,这一部分实践学习也纳入考评中,以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4:6、3:7的比例分配,这样一来,能提升学生对于数学建模思想的参与程度。在高职函数教学中只有真正将实践落到实处,课程教学才能够达到理想的效果,学生才可以更好地利用所学数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4结语
高职院校所开设的数学课程,在教育理论与实践等方面还存在比较严重的“两张皮”现象,通过融入数学建模思想的方式,可以进一步拉近数学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距离,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可以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践、工作甚至学习中存在的各种难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的综合素养能够得到有效提升。
作者:肖文斌 单位:常州市高级职业技术学校
高职数学教育篇2
近年来,随着个人社交软件的发展进步,以及自媒体、网络社区的方兴未艾,意识形态传统的一元主导、单向传播格局已被快速打破,越来越表现出“去中心化”与“多元化”的特点。在这多元的社会思潮中,既有积极向上、促使人们进步的思想,也有腐化堕落、阻碍人们进步的思想。高校学子正处于建立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要做到精准甄别各式各样的社会思潮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单纯依靠教师在思政课中的教学实现学生价值观的引领,其局限性日益凸显[1]。因此,将思政教育融入高校各类课程之中,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落实立德树人成效,是顺应时代的要求。当前高职数学教育的发展正面临着诸多考验,传统单一的授课理念和教学模式、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极易消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难以应对新形势下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而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恰好为高职数学的改革发展提供了突破口。为此,教师要深入挖掘数学课程内容中的育人价值,仔细思考如何确定课堂的育人目标,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包括数学思想、数学观念、数学精神,如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如何评价课堂的育人成效,如何提高教师的育人水平,以便充分发挥数学课程的价值引领功能,重新树立数学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达到课程育人的最终目的。
一、明确思政目标,重视人文价值的引领
课程思政工作应当遵循学生发展规律以及学科特点,将思政元素融入各类课程之中,这需要教师精心制定相应课程的教学设计,其中结合课程教学目标,将情感价值的渗透、知识的传授以及能力的培养三者融为一体,制定明确的思政目标,将价值引领贯穿于教育教学之中则是这类教学设计的基础。因此,教师在日常授课的过程中,要充分挖掘高职数学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找准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间的切合点,认真梳理教学方法、考核内容、课程成绩和思政目标间的对应关系,对国家的大政方针、文化自信、工匠精神等思政元素的融入进行系统化、重构化设计,使其自然巧妙地渗透到专业教学过程中,在“润物细无声”中完成对学生的精神指引。例如,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中“数列极限”一节,教材内容的设计是列举关于数列的两个实际案例,即《庄子•天下篇》中引用的话“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以及刘徽的割圆术,通过分析对比这两个案例的共同特性,从而引出数列极限的定义,这种引出概念的过程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概括的能力,也可以让学生认识到逐步逼近的极限思想。由此可见,课本内容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思政资源。同时,教师可以利用这两个案例,向学生展示中国数学的重要成就,如在刘徽割圆术的基础上可以拓展介绍有名的“徽率”,进一步介绍我国在圆周率计算领域作出的巨大贡献,由此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弘扬中国文化,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因此,该节课的相关思政元素主要为极限思想、文化自信,从而确定思政目标为借助具体实例,理解极限思想;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增强文化自信。
二、挖掘数学内在的辩证因素,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
数学课程思政的实施是要挖掘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在强调传授知识的同时,需注重思想的渗透。在数学教学中,辩证思维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指的是运用联系、运动和发展的观点来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是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思维方式。因此,教师应当充分挖掘数学内在的辩证因素,引导学生利用辩证的思维方式考虑问题,不断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这既是数学课程思政的重要内容,也是在数学教学中实现育人目标的重要路径[2]。微积分中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思想[3],它涉及微分与积分、有限与无限、近似与精确、离散与连续、特殊与一般等矛盾的对立统一,是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重要素材。如,在定积分概念的教学中,其概念是通过求曲边梯形的面积和变速直线运动的路程两种不同类型的问题引入的,虽然这两个问题的具体意义不同,但它们的解决都涉及分割、近似代替、求和以及取极限的过程,其中便蕴含着近似与精确的辩证思想。因此,教师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可充分利用例题,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三、借助数学文化选修课,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数学课程思政目标的实现需要依托课程这一载体,将数学的思想、精神、方法等德育元素融入课程的教学中。当前高职院校数学教学仍存在着人文素养类的专业课程偏少的问题,按需适当增设与之相关的专业选修、专业拓展课程门类是促进思政教育渗透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数学文化”一词经常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从广义的层面来看,它的内涵不仅包含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数学精神和数学观点等,还涉及数学与社会、各种文化之间的关系。数学文化课程的开设可以帮助学生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人文价值,领会数学的理性精神,体会数学的魅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因此,教师可以借助数学文化选修课,实现思政目标的有效达成,可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列举具体的实例,多方面展示数学的魅力。例如,生活中用绳索编制的网形态各异,大小不等,但它们均满足相同的规律,即网格的结点数加上网格的网眼数,再减去边数,会等于常数1,这个规律在三维情形下就是多面体的欧拉公式。通过这个简单的实例,学生可以感受数学在刻画事物本质方面的巨大魅力。又如,数学公式eiπ+1=0,用等号把“e,i,π,1,0”这五个重要的常数联系起来,其中e,i,π分别代表了数学中的分析、代数和几何三大核心领域,反映了数学的统一美。二是通过讲授数学史,体会数学与人文的交叉。例如,数学史上的三次数学危机,每一次危机的产生都是由数学悖论的出现所引发的,而一次次危机的解决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中离不开无数数学家们坚持不懈的努力,正是这些努力推动了数学科学的发展,也推动了数理基础的研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体会到数学家们追求真理、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积极进取、勇于探索的理性精神。另外,在讲授第一次数学危机时,对于毕达哥拉斯定理的介绍部分,教师可以拓展知识,联系中国的勾股定理,介绍中国文献《周髀算经》中对于该定理的记载,让学生体会中国数学家在数学发展史中的重要贡献,提高爱国主义情怀。三是带领学生理解一些数学问题、数学典故和数学观点中所蕴含的数学文化。例如,我国古代名著《孙子算经》中“物不知数”的题目,即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这道题目的本质是由几个平行条件表述的问题,解决这类问题的一般性方法是单因子构件凑成法,它是把原本复杂的问题简化成若干个简单的问题先予以解决,最后再凑成题目的解答,从中可以让学生感受数学中的化繁为简思想。
四、优化考核方式,注重形成性评价
课程评价与考核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同时是观测教育教学效果、落实立德树人成效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高职数学课程的考核评价往往是采用期末笔试的方式进行,形式单一,题型基本以选择、填空和解答题为主,试题内容主要侧重于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缺乏对综合能力和素养的评价。另外,考虑期末考试的偶然性,考试成绩未必能够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因此,要落实课程是否达到育人的实效,还需要优化考核内容和考核方式,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以及能力的考核,倡导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使课程的考核评价发挥其应有的功效。形成性评价可以借助多种方式:一是可以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考核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是否愿意运用课堂知识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教师可设计恰当的加分项,鼓励学生主动结合所学的数学知识和专业知识思考问题、上台演示解题的过程,在课堂积极发言、参与课堂活动,增强学生的内生发展动力。二是可以通过课堂派、超星在线课程等网络平台,发布在线精品课程视频、体现课程价值的辅助视频等资源,引导学生建立对数学课程学习的认同感。除此之外,可以在线上发布课后作业、互动讨论题、随堂测试等任务辅助考核评价,题目内容需要注重能力目标的达成,侧重于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等综合能力的考评。线上平台的后台功能可以实现对学生在线学习情况的统计汇总,这种融合线上线下的评价方式有利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了解学生的学习难点,以便做出相应的调整,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程考核评价更具实效性和针对性。三是对于一些应用性较强的数学课程,例如数学建模,可以将班级学生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由小组自主选题,开展合作探究式学习,期末提交一份课程报告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这种形式不仅考核了学生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还考核了学生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也有助于班级形成正向激励、朋辈互助的良好氛围。除此之外,可采取学生、同学、教师多方评价等方式,发挥考核评价指挥棒的作用,提高育人的精准度。
五、助推教师专业成长,促进教师素质能力的提升课程思政的提出强化了每门课程的育人要求,教师作为课程的具体实施者,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占据了关键地位。课程思政教学与教师的育人观念、知识储备、教育教学水平、自身素质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对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如今,高校数学教学在不同程度上还存在着生搬硬套、照本宣科的问题,导致教书与育人“两张皮”的现象。因此,要落实数学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效果,就要大力加强高校数学教师队伍的建设。转变教师以往重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轻思想和价值观引导的观念,增强合力育人、全员育人意识,确保数学课程发挥同行同向、协同育人的重要价值[4]。高校可以从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建设入手,推动课程思政在实践中落地生根。一要提高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度,转变教育理念。高校可将课程思政的内涵实质、建设要求、核心要义等内容纳入教师的常态化培训,定期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开展课程思政专题培训会,组织各个教研室共同研讨提升思政意识和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帮助教师正确把握课程思政的内涵,增强自身的思政意识。在此基础上,教师需要根据所教学科的特点,将专业教学理念和思政教育理念有机融合,实现课程教学理念的革新,发挥教学理念在课程建设中的指导作用。二要增强教师课程思政的教学能力,提高育人效果。对于教师个人而言,应当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自身能力的建设。在高职数学课程教学中,教师要认真梳理数学教材中蕴含的育人因素,结合数学课程特点精心设计教学,找准课程思政切入点,深入挖掘、有机融入思政元素,努力构建数学课程思政知识体系,实现教书和育人两者的优化整合。对于学校层面,应当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可以增设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教学能力比赛,考核参赛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和效果,鼓励广大教师积极投入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达到以赛促教的目的。还应当加强课程思政资源库的建设,培育一批精品课,提升教学质量,形成正向循环。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通过建立课程思政激励机制,增强教师课程思政的内在动机。将课程思政的相关要求纳入督导课堂听课评价指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贯穿课堂,考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教书育人和价值引领,合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的“三进”效果。
作者:石丽敏 单位: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高职数学教育篇3
数学是人类历史中传承比较古老的一种文化,是人类文化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人类发展至今的智慧的结晶和进步的产物,数学和数学文化在人类的思想和能力的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都是巨大的。随着新课程标准的不断改革与更新,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育制度已经满足不了当前社会教育教学的发展速度,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全面的教学,教育部门提出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科文化素养。在高职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其基本的目标就是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高数知识,为以后的专业课程或者是考研做出准备,因此,高职数学的学习,对学生今后是发展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但是,依据现在的教学反映的情况来看,大部分的学生都认为数学枯燥难懂,数学课堂无趣,导致数学是学习效果不佳,许多学生对数学望而生畏,而在高职的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文化,可以有效地让学生了解到数学的趣味性和文化性的一面,可以让课堂不再是单一的数字和符号,而是更有活力,让学生可以从数学文化中了解到数学的魅力,进而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知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对此,现代高职的数学教师要积极地将数学文化渗透于数学课堂,寻求有效的策略,以此来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1]。
一、数学文化的概述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对各种文化知识的深入挖掘,形成了一种比较独特的理论体系,随着时间的推移,先人的实践理论和思维模式都融汇到数学文化中去,数学文化在历史发展和人才培养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简单来讲,可以从两个方面阐述数学文平,在教学活动中选用恰当的教学理念,搭建数学文化渗透机制,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2]。
三、数学教学活动渗透数学文化的积极影响
(一)高职数学加入文化渗透,有助于推动学生健康发展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渗透数学文化,能进一步加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实践能力。例如在学习“概率”方面的知识时,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引入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事物,例如一枚硬币出现正面和反面的概率分别是多少?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带一枚硬币到教室,并将硬币抛出,部分学生抛出了正面,部分学生抛出了反面,硬币只有正反两面,由此可见,学生投掷出正面和反面的概率分别是二分之一。由此可以延伸,教师可以让学生们思考一枚色子出现不同面的概率是多少?这和抛硬币的原理相同,色子一共有六面,所以每个面出现的概率就是六分之一。与之类似的方式就可以将数学概念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相连,通过加强数学文化的渗透,让学生了解概率的现实意义,这一方法旨在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不断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推动学生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加强数学文化的渗透,是推动人文学科的发展。就当前的教学情况来看,全面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新课标改革的不断深入,各项教育制度也在改革完善,各学校也逐渐加强素质教育,对部分逻辑性较强的学科进行补充,例如数学这门学科,在教学活动中渗透数学文化,有助于加强人文学科的发展,对高职阶段数学教学活动提供一定的补充和学习[3]。
(二)高职数学加入文化渗透,有助于养成学生发散性思维和想象力
数学文化的渗透在数学教学阶段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只有加强数学文化在教学活动中的渗透,才能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将人文精神和数学思维有机结合。作为从事数学学科教育教学工作人员,我们必须让学生明确数学的学习不只是学习课本知识内容,更重要的是,学习思考问题的思维和方式,所以我们在进行数学学科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中,通过文化渗透的方式传授给学生数学文化,让学生不仅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了解数学发展背景,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营造健康良好的学习氛围,还可以加强学生对数学这门学科的深入理解,偏重培养每一位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达到高效学习的目的。
四、高职教学活动中的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高职数学教学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在发展的过程中,素质教育的推进尚未成熟,还面临很多问题:高职阶段的数学教学并没有科学的课程设计、教学内容尚未完善;在教学活动中仍采用以往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在课程内容设计时过于单一化,有一定的滞后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缺少学习的主动性,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输送,从而抑制了学生学习主动性;这一阶段的教师教学水平参差不齐,专业素养水平有待加强,开展数学教学活动时,并没有加强数学文化的渗透,从而导致学生学习数学缺少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数学文化的渗透,长久以往,学生就会对数学这门学科产生厌烦心理,从而消退对数学学习的热情[4]。
五、教学活动中加强文化渗透的主要途径
(一)渗透历史文化史料,提高学生数学素养
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只有符号和数字的数学课堂不是真正的数学课堂,是冰冷没有灵魂的数学课堂,而这样的课堂也是满足学生现在所需要的。对此,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打破以往高数的教学方式,在教学的过程中渗透历史文化史料,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促进学生的积极性。对此,在具体的高职数学课堂中,教师可以依据符号的来源、公式的发展、定理的起源等角度来为学生灌输一些历史史料,增加课堂的数学文化,以此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和学习。例如,在学习“微分的中值定理”的知识点的时候,可以知道要学习的内容有“泰勒定理”“柯西中值定理”等,对此,教师就可以从这些定理的背景出发,向学生介绍相关的历史文化,以此来丰富教学素材,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5]。
(二)渗透数学文化之美,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
罗素曾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数学,如果正确地看它,不但拥有真理,而且也具有至高无上的美。”可见,数学是具有美的,美还是至高无上的,但是在现在的高职数学课堂中,很多学生却发现不了数学的美丽,认为数学是枯燥乏味的,导致学生没有学习的动力和欲望,同时,兴趣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最好的老师。我们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习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渗透数学文化之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可以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过程中。对此,教师就可以渗透数学的文化之美,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能够正确地面对数学的美丽。对此,在具体的教学课堂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历史文化中利用数学知识所构建起来的美丽,来让学生全面地了解数学。例如在学习“空间解析几何”知识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以黄金分割的知识来作为导入,然后为学生分析空间解析几何中的简单美、设想美等,来让学生有动力、有兴趣地学习这个知识点,以此来促进课堂的有效进行。
(三)渗透数学古今应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数学,从古至今,源远流长,之所以能够存在下来一方面是数学所蕴含的知识的伟大,另一方面在于利用数学知识应用之广泛。对此,教师要在中职数学的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渗透古今数学应用的相关文化,以此来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实效性,进而了解数学的魅力。对于中职的学生来说,数学知识了解得不是特别具体和全面,对一些知识的了解还停留在浅层方面,对一些数学知识的应用就更不知道了。对此,教师要弥补这样的缺陷,为学生补充这方面的知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深度。例如在学习“定积分”的知识点时候,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定积分在物理,生活中实际应用的相关例子,以此来让学生了解数学文化无处不在,数学知识的应用十分广泛,以此来学生对数学的求知欲,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数学水平的提高。
(四)通过数学文化的运用,创新课堂教学的模式
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化是比较常见的问题。以往的教学模式,并不能吸引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不能推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向前发展。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数学教师要巧妙地运用数学文化,积极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并结合数学实践和数学研究等内容,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学习数学。例如学习“三阶行列式”这方面的知识,对这一知识的学习方式有些单一。数学教师可以采用更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阐述。不仅仅是一种说话艺术,同时也是改革数学教学模式,将数学文化贯穿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的途径。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了解,不仅仅是抽象化的概念和定理,同时是注重思维逻辑和教学过程。数学文化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能够帮助学生了解数学这门学科,同时用向上的心态对待学习,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
(五)在教学活动中渗透数学文化之美
课堂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将数学文化融入课堂中去,并付诸实践。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对数学文化渗透的方式作出适当调整。高职数学教学,旨在加强数学知识的培养,不断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懂学会学,并探索个人最契合的学习方式。数学文化的渗透,是更好地践行数学教学的整体目标,在传达教学知识点时,教师要充分了解教学的目的,并以此为出发点,逐渐引导学生建立知识框架。适当引导学生数学文化的渗透,不能本末倒置。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注意的是,在增长知识储备和个人能力的同时,注重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有计划地开展文化渗透。综上所述,在高职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渗透数学文化,教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渗透历史文化史料,渗透文化之美,渗透数学的古今应用,以此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和实效性,提高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能动性,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依据教学情况来对自己的教学方式进行反思和总结,力求能够不断地将数学文化渗透于数学课堂,以此来促进学生数学素养,人文素养的不断提高,进而促进学生可以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昌喜.基于数学文化的高职数学教育改革[J].高师理科学刊,2016(2):62-65.
[2]陈业勤,谭静,刘嘉.高职数学教学中数学文化的融入探索与实践[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9):85.
[3]范彩荣.高职数学教学引入数学文化的实践尝试[J].高教学刊,2015(17):177-178.
[4]赵成辉.在高职数学教学中实施数学文化渗透的几点思考[J].数学大世界(中旬),2019(10):38.
[5]郜军伟.借助文化的力量发展:高职数学教学中的数学文化渗透探讨[J].数学大世界(上旬),2019(9):37-38.
作者:牛涛 位:庆阳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