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篇高校食品安全管理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高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开设的主要目的是为食品市场培养各种专业人才,保障中国食品市场安全。鉴于该专业的重要性,教师在开展教学中既要重视食品相关专业知识教育,也要重视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即要在该专业进行课程思政实践,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由孙志河等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学法》一书,主要针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职教师资培养特色,遵循职教师资培养的目标和规律,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全面阐述该专业的不同教学法,对研究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思政的实践策略具有重要参考价值。《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学法》共包括10个章节。第1章从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基本概况入手,介绍高校该专业的发展情况和人才培养计划,并分析中职学校食品类专业开展现状和该专业对教师能力的要求。第2章分析中职学校学生特点和相关教育对策。第3章主要介绍中职学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体系构建、部分专业技能课程内容和教学建议、该专业对学生能力的要求。第4章围绕教学法内容展开,介绍该专业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法。第5~10章引入相关案例具体介绍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学中运用的多种教学法,涵盖任务驱动法、问题导向法、探究式教学法等。食品质量与安全问题是事关人们生命健康的大事,需要引起社会各界高度重视。高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师除了要强化专业教学、提升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外,还要重视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加快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为中国食品市场培养更多综合素养高的食品专业人才,维护中国食品市场安全。基于该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文中将从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1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思政实践的意义
(1)有利于强化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学效果,满足当前食品市场发展需求。近年来,食品安全事故频发严重影响了中国食品市场的稳定,给人们的生命安全带来了不利影响。食品市场这一问题的存在导致社会对于食品安全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有着急切的需求,这就呼吁中国高校食品相关专业加快人才培养步伐。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学直接关系着中国食品市场的稳定性,依靠专业教学确实能够培养大量食品专业人才,但学生职业道德素养难以得到有效提升。而开展课程思政实践能够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增强学生综合素养,从而强化该专业教学效果。具有职业道德且专业素质过硬的食品专业人才进入食品市场,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满足食品市场对于食品专业人才的需要,缓解食品市场面临的安全问题,对于保障食品市场安全稳定、维护人们生命安全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2)有利于推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改革。当前文化交流频繁,高校各专业教学都在根据现实环境要求进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改革,有效推动了高校各专业进步,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思政实践是该专业顺应中国当前食品市场现状的必然趋势,也是当前高校专业教学课程思政建设改革的必然要求。该专业通过课程思政实践,能够切实适应中国食品市场发展要求,为食品市场培养职业道德素质高的专业人才。同时,课程思政实践还能促进该专业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队伍和教学评价体系的全面革新,顺应高校课程改革发展趋势。
2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思政实践的策略
(1)革新专业教学理念。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属于理科教学,受传统教学理念影响,在各科目教学中,教师过分重视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教学,忽视了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这与当前食品市场发展、高校思想教育工作不相符。因此,为推进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思政实践教学就要革新传统教学理念。首先,高校要加快专业教学改革进程与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步伐,明确食品质量与安全课程思政实践的重要性,采取各种措施强化专业课程思政实践效果,实现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其次,专业教师要改变传统以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主的教学理念,在专业教学中,结合专业知识开展思政教育,不断挖掘专业知识中的思政内涵,将思政理念贯穿学科教学全过程,实现该专业课程思政实践要求,推动学生素养全面提升,以更好地满足当前食品市场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最后,学生要重视该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在各科目教学中积极配合教师完成专业知识和思政教育任务,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思政自我教育,树立正确的食品安全观,以便未来更好地从事食品行业。
(2)丰富专业教学内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思政实践必须要与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相结合,不断深挖专业教学内容,强化专业课程思政实践效果。首先,该专业各科目教师要认真分析教材内容,并学习思政教育基本内容和基本方式,做好课前准备,按照课程思政教育要求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并与专业知识相结合,在丰富专业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开展思政教育,实现该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其次,教师要擅于开展第二课堂教学,基于社会食品安全热点问题在课后、网络、校园活动中开展思政教育以丰富教学内容,实现思政教育目的。最后,教师要拓展实践教学内容,在实践教学中,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将学生实践技能训练与学生岗职责、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促使学生以高要求、高标准完成实践训练内容,强化自身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
(3)创新专业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创新是推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思政实践的重要策略,创新教学方法能改变原先单一的教学方式,推动课程思政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实践,促使学生意识到所学专业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更好地接受专业教育,具备从事食品行业需要的职业素养。《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学法》一书介绍了6种教学方法,此处选取3种教学方法进行具体阐述。①实验教学法。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涉及诸多食品检验的教学内容,教师可应用实验教学法,在教学中严格实验步骤,力求实验数据准确性,并要求学生按照规定完成实验,该方法既能锻炼学生专业技能,也能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达到思政教育效果。②任务驱动法。该教学方法主要是以任务形式要求学生共同完成教学内容,既能激发学生积极性,也可通过分工合作使学生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以此开展思政教育。③参观教学法。该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在实训过程中,通过参观食品生产、安全检验等流程,将自己观察到的内容整理成报告,既能加强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认识,也能促使学生认识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以此开展思政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4)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教师队伍水平直接影响着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思政实践效果,对此,高校需要重点强化教师队伍建设。首先,高校要建立并逐步完善专业教师培训制度,尤其是开展思政教育能力的培训制度。一方面,高校可以组织思政教师开展思政教育专题讲座或者邀请思政教育研究专家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师进行思政教育能力培训,强化专业教师的思政教育理念;另一方面,高校可以学习借鉴其他高校在该专业课程思政实践方面的成功经验,并结合自身实际完善该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其次,专业教师可进行集体学习、备课,共同研究在该专业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教育实践的具体方案。同时不断借助网络资源学习在专业教学中开展思政教育的手段。此外,专业教师要深入到思政理论课堂中,学习思政理论知识和具体教学方法并运用于专业教学中。最后,专业教师要认识到教师言行举止的重要性,在教学中保持严谨的教学态度,展现精益求精的专业能力,以此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这是极佳的课程思政建设资源。
(5)优化教学评价体系。长期以来,受传统思想影响,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学评价过于重视学生专业知识,忽略了学生思想素质情况,影响了学生全面发展。为推动该专业开展课程思政实践,高校应优化教学评价体系,提升学生思政素养,促进学生专业和思想全面发展。一方面,教师要将学生思想素质作为教学评价的重要内容,既能强化学生思想素养水平,也能进一步推动学生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掌握更多专业技能。另一方面,教师应借助多元的方式评价学生思想素质,如自己观察、学生评价、其他教师评价等,进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提升学生思政素养和职业素质。综上,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思政实践不仅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食品市场的必然要求。高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要加快课程改革,推动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在教学各环节进行改革,以适应课程思政实践的需要。
作者:傅格
高校食品安全篇2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是我国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1]。在高校教学中全面融入思政元素是当代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食品生物化学”是介于食品化学与生物化学之间的一门交叉学科,该课程将生物化学的理论与食品科学、食品加工及相关领域的发展紧密结合,是食品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该课程内容涵盖了水分与矿物质、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酶、生物氧化、物质的中间代谢、物质代谢的联系与调控及现代生物技术在食品中的应用等,主要研究食品中各成分的化学组成、结构、性质、功能、人体内代谢以及在贮藏加工过程中的化学变化规律[2],是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必修课,对于培养高素质、创新型食品科技人才至关重要。“食品生物化学”课程中有丰富的思政元素,在教学过程中导入课本知识背后的故事可启发同学反思和感悟,培养学生不畏艰难、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再者注重将知识点的讲解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可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学科价值认同感、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为将思想政治教育切实融入到食品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实践中,本文探索了将“食品生物化学”与思政元素相互融合的可能性和具体实行办法,充分挖掘各章节中的思政内容,通过课前预习引导、课上师生互动、课下讨论与实践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完成专业基础知识学习的同时领会课程蕴含的政治智慧,突出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历史使命感。
1明确思政背景下“食品生物化学”课程教学目标
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传统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思政背景下“食品生物化学”确定了理论、技能、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在理论方面,掌握该门课程的核心知识,如食品原料中生物大分子的化学组成、结构、性质等,从分子水平认识和理解食品成分对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了解食品生物化学的发展趋势、最新进展和最新技术[2];在技能方面,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产学研相结合;在价值观方面,充分运用该门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思想教育工作开展于无形,对学生进行启发教育,培养有责任、有担当、有胸怀的新时代青年。
2“食品生物化学”融入课程思政的实施策略
在实际教学中,授课教师对“食品生物化学”每一个章节的教学内容进行认真梳理,发掘课堂思政的切入点,在传道授业的同时启发学生思考,真正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的统一。
2.1课堂内容建设
为深入挖掘课程里的思政元素,做好教学内容的设计是当代教师必备的一项教学技能。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断涌现,教学和学习资源大大丰富,如慕课、学习通、超星等[3]。课前阶段,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平台以当代大学生更喜闻乐见的方式拓展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课外知识,在完成课程预习的同时了解更多知识背后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端正学生学习态度。课程一开始,鼓励学生踊跃发言,分享自己的感受,同时自然导入授课内容。授课过程中教师可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贴合教学内容,适时引入规范的教学案例,调动学生分析、讨论问题的积极性,见缝插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部分章节课程思政设计见表1)。课后借助网络平台开展线上讨论,学生可以就课堂上没能吃透的知识向老师请教,也可以就教学内容相关的某一主题表达自己的看法,这样老师既可以及时收到教学反馈,又能够以谈心谈话的方式对学生的讨论加以引导,一举两得。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外实践,学以致用,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互助协作意识,巩固课堂所学到的同时体验知识转化为力量的喜悦,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此外,还可以组织名人企业家进校讲学、学生假期实习等活动,让学生更近距离感受榜样和行动的力量,为思政教育提供更多契机,进一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积极探索的科学精神。
2.2教学效果评价
课程考核是评价教学质量与学习效果的主要手段,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4]。当代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和课程思政的深入开展使得传统的文化课考核方式终将成为过去式,迫切需要积极探索能够全面体现学生知识、技能和素养水平的考核方式和方法[5]。建立多元化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在学期的各个阶段以问卷调查、探究性开放作业,小论文等形式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实践动手能力、思想最新动态等进行综合评价,并纳入期末考核。这样既可以督促学生平时的学习,又可以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切实提高课堂思政的效果。课程测验也要改变以往只针对知识点的考察的局限性,加大对课程思政题目的涉及,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始终[3]。譬如,蛋白质由氨基酸组成,只有氨基酸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并形成特定的空间结构时才会赋予蛋白质功能。测试时让学生试述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并以自己和班级为例,谈谈如何将班级建设地更好。诸如此类,启发学生思考,树立集体荣誉感、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
3结语
新时期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这就需要结合“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特点,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考核等方面不断创新,提升课程活力和育人魅力。积极调动各种资源,充分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实现课程专业知识与思政的全融合,使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润物无声,启迪当代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立志用自己所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一份力量。
作者:侯春彦 杨留枝 闫溢哲 刘延奇 冀晓龙 单位:郑州轻工业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高校食品安全篇3
课程思政是高校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将多种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思想理论水平,达到高校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的目的[1]。食品微生物学是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等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开展好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思政,是食品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内容,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从课程思政的意义、面对的困难和挑战、有效实施路径等方面探索该门课程的课程思政。
1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思政的意义
1.1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思政的目的是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核心工作和根本任务,各门各类课程都要围绕这一根本任务,将思想政治工作贯彻整个课程,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随着高校课程思政的不断深入开展,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进一步为高校课程思政提供了制度保障,进一步强化了课程思政的重要性。有效开展课程思政,才能使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有机结合、同向同行,形成显性思政教育与隐性思政教育的协同发力,进而拓展思政教育资源,提升立德育人成效。
1.2食品微生物学具有较高的思政价值
食品微生物学是研究与食品有关的微生物以及微生物与食品关系的一门科学,其主要内容无论是有益微生物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还是有害微生物的预防,都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具有很强的知识性、实用性和适用性,对学生无论是学习期间还是毕业之后都具有很深远的影响。高校培养的是德才兼备的人才,专业课程也需要做到育人和育才相统一,课程思政就为这“双育”提供了高效的融合途径与模式[2]。食品微生物学课程的特性使课程思政能够将微生物学的专业知识与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社会道德、科学精神、科学技术史、公共安全进行有机结合,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专业知识与思政育人相辅相成的双赢效果。
1.3食品微生物学中蕴含科技伦理道德
食品微生物学是微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而微生物学又是一门古老的课程,人类很早就开始利用微生物生产加工各种发酵食品,正像一把剑的两刃,人类也很早见识到微生物的巨大危害。随着科学的发展,微生物学发展成为一门基础性学科,与生命科学密切相关,而科学伦理道德是生命科学研究经常涉及的道德领域。开展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思政,可有效提升学生的科技伦理道德,使之恪守科学道德和学术伦理,把所学微生物知识用于造福人民、造福社会。
2食品微生物学实施课程思政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食品微生物学中蕴藏的丰富思政元素有较高的育人价值,但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的基础课程,受传统教学课程设计、教师知识结构、固有教学思维以及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理解能力、消化运用能力等制约,该门课程的课程思政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2.1原有课程设计的影响
食品微生物学主要采用知识点结合时政元素开展课程思政,时政元素的筛选与融入应与原有知识重点相契合,达到思政元素与知识点相辅相成、互相促进,避免互相影响、互相淡化。同时,食品微生物学的理论内容较为丰富,课时相对紧张,在紧张的课时中再加入思政案例,有些教师认为无形中增加了教师工作量,提高了教学难度。如若处理不好思政元素与原有知识点的关系,容易对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产生不利影响[3]。
2.2原有知识结构的影响
传统食品微生物学任课教师,对该门课程在专业领域上从上学到任教经历了长时间的学习和挖掘,知识结构容易偏向于单一化;如果教师对思政元素的理解不深、挖掘不透,会导致原有知识结构难以同思政元素有效融合与衔接,在知识结构与授课过程中容易造成生搬硬套甚至是片面理解,极大影响课程思政的效果。
2.3原有教学思维的影响
作为一门自然科学,食品微生物学课程的教学思维基本是通过理论讲解与实验操作,使学生掌握课程知识,容易忽略对其中社会道德、科学精神以及责任意识等元素的植入和讲解,即使有也可能不系统、不全面,在“立德”方面存在短板。
3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思政的有效路径探索
3.1加强专业课教师的思政素养
教师是是课程思政的关键,要提升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思政的成效,教师的政治意识、思想政治素养是核心要素。授课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实施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自觉主动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自觉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重要论述,自觉跟进学习党的创新理论成果,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水平,深刻领会课程思政的内涵,积极在课程讲授中运用思政元素[4]。
3.2精心组织教学设计
食品微生物学课程内容丰富、知识点多、知识难度较大,应精心组织教学设计,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师生互动成效[5]。要在课程教学中合理融入有效思政元素,优化教学方法,引入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翻转课堂等,要精确查找思政元素的结合点和切入点,实现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的有效融合。
3.3充分挖掘思政教育元素
食品微生物学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与实际生产生活联系紧密,适宜挖掘多种思政元素。一是引入科学思维,培养科学精神。如被称作“进入科学王国的最完美无缺的人”的路易斯•巴斯德,创立了一整套独特的微生物学基本研究方法——“实践—理论—实践”,利用科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为人类做出了重大贡献[6]。还有微生物学的开拓者列文虎克、提出纯培养概念和方法的罗伯特•柯赫等著名学者的事迹都是提升科学思维的良好素材。二是培植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信。如我国的著名微生物学家——“衣原体之父”汤飞凡自哈佛大学毕业后毅然回国,在艰苦的科研条件下,为研究沙眼,他直接将病原种进自己的一只眼睛,并且为了得到详实的观察数据,一直坚持了40多天,最终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分离培养出沙眼病原体并确证其为衣原体的人,引起了当时学术界的轰动。我国自主发明的维生素C二步发酵法生产工艺是一个伟大的创举,是微生物发展历程中永远铭记的辉煌,它是我国科研人员通过不断的艰苦努力和刻苦钻研,反复实验最终取得的成果。我国开创的两步法生产维生素C技术,大大降低了维生素C原来生产的高昂成本。通过类似这样的一些案例,可以很好地增强同学们的民族自信。三是强化伦理道德,提升社会责任心。食品微生物学与人类社会发展联系紧密,应强化对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为社会培养有责任担当的人才。比如讲解微生物的分离、纯化与接种时,提醒学生必须注意消毒灭菌,如接种环使用完毕要用酒精灯灼烧灭菌;带菌的培养皿、试管等在清洗前要先灭菌;实验中所用的活菌样品更是不能随意丢弃。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微生物操作习惯,提高生物安全认识和加强自我保护,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四是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我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和凝练了大量利用微生物的实例,在当时都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通过融入这些元素能够让学生切实体会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在无形中提升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如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早在5000年前就开始学会了曲蘖酿酒;北魏贾思勰的巨著《齐民要术》总结记载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与微生物相关的食品加工工艺,包括制曲、酿酒、酿醋、酿豆豉、面食发酵等[7],其中都蕴含了丰富的微生物运用技术。
4结语
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思政对专业课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讲好原有课程内容,还要有效融入思政元素,这就要求教师在思想素质、课程设计、教学思维等方面都要全面提升,进而发挥好专业基础课程的“立德树人”作用、发挥好课程的思政价值。
参考文献
[1]柳叶,胡佳杰,张胜威.自然科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探索:以微生物学为例[J].微生物学通报,2020,47(4):1168-1177.
[2]刘丽君,柴长斌,邵玲巧,等.青年教师提高医学微生物学教学质量的体会[J].微生物学通报,2018,45(6):1369-1374.
[3]何宏莲,魏名萱.“课程思政”推行中的若干问题及建设路径探析[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10):1-3.
[4]王春燕,张好强,李培琴.浅谈《微生物学》课程思政[J].高教学刊,2019(12):177-180.
[5]贺江,郭春秋,李娜,等.“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农产品加工,2020(12):98-99.
[6]刘丽君,李薇,柴长斌,等.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微生物学通报,2020,47(4):1178-1185.
[7]梁志宏,庞敏,郑浩.中国传统食文化融入“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的实践[J].西部素质教育,2020,6(7):57-59.
作者:张莉 张军 姜新杰 单位:青岛农业大学海都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