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篇能力培养为导向的环境影响评价与教学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1前言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明确规定的一项法律制度,是建设项目批准实施前必须履行的基本程序,同时也是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加强环境管理、推动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1-2]。随着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发展完善,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和深度在不断拓展,环境影响评价编制的技术要求在逐步专业化和规范化,推动了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增,同时也对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环境影响评价是环境类专业学生的重要就业方向,通过环境影响评价课程的学习,掌握环境影响评价有关的基础知识,具备初步的报告编制能力,对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3-4]。环境影响评价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内容涵盖了环境法律法规、环境标准、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和技术方法、工程分析和各专项、要素环境影响评价,知识面广,内容较深,同时随着环评制度的不断发展,相关政策法规、标准、技术导则在不断更新[5-6],如何在有限课时内完成学生环境影响评价能力的培养,需要授课教师与时俱进,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不断完善教学组织设计。
2“环境影响评价”课程的共性问题
2.1教材滞后
近十年来,我国的环保政策、法规、环评技术导则和环境标准更新较为频繁。2016年更新了建设项目技术导则总纲和地下水导则;2018年更新了地表水导则、大气导则和风险评价导则,并推出土壤导则(试行);2020年更新了规划环评导则总纲;2021年更新了噪声和生态导则[7]。目前,地下水新导则正在征求意见,即将发布,土壤导则的修订已纳入规划。同时,在产业政策、分类管理名录、“三线一单”、环保政策、环评编制监督管理等方面不断有新的文件出台。随着我国环评制度的不断发展深化,环评相关的政策、法规、导则等仍将保持动态更新,同时可能纳入新的内容和要求,如与排污许可制度和碳达峰行动方案的衔接要求等。目前高校使用的环境影响评价教材,尤其是2016年以前出版的教材,在结构、内容和技术方法上已经与新导则产生了严重的脱节,即便是近几年新编的教材也不可能完全反映出环评技术、政策方面的新变化、新要求。环境影响评价课程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在授课时不能拘泥于教材,不能照本宣科,应紧跟最新动态,及时调整更新教学内容。
2.2能力培养和实践环节薄弱
“环境影响评价”课程内容庞杂,有大量的法律法规、标准、工作程序、导则等知识性内容需要传授,导致某些课程变成填鸭式教学,学生死记硬背,刷题库通过考试,但毕业后真正接触环评项目时却一头雾水,无从下手。环境影响评价课程要求学生具备建设项目工程分析、污染物源强核算、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和预测评价,乃至报告书文编编制、图件制作、软件操作等方面的实际动手能力,这要求课程结合环评实际案例开展教学,同时精心设计实践环节,收集各类有关资料,使学生在其能力范围内能够按照导则开展评价。学生没有案例教学和实践环节的反复训练,仅凭借基本概念、书本知识是无法胜任环评工作的。
3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改革
3.1OBE教学体系设计
OBE(Outcomebasededucation)成果导向教育是一种以成果为目标导向,以学生为本,采用逆向思维的方式进行的课程体系的建设理念。具体到环境影响评价课程,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应做到熟悉环评制度、法规,并能自主高效学习总结,适应政策变化,具备建设项目工程分析能力,能够按导则要求规范地开展评价工作,熟练掌握相应图表和预测软件,能够协作开展报告书(表)编制工作。为达成这一教学目标,学生需具备基础知识,工程分析和源强核算能力,现状评价和预测评价能力,文本编制、图表绘制和软件使用能力以及自我学习和团队协作这5方面的能力(图1)。从培养学生5方面能力入手,淮阴工学院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团队对原48课时理论课教学进行改革,课程设置方面改为理论课程32课时+上机实验24课时的形式;教学形式方面,在超星泛雅平台建设了课程门户,形成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方面,突出产教融合,与知名环评单位合作建设课程,精选环评案例进行教学,并在大作业和上机实验环节采用环评实例;在教学评价方式方面,采用平时作业(线上+线下)+大作业+上机实验+期末考试的综合评价方式。改革后的环境影响评价课程首先根据学科发展情况和业界对从业能力的要求凝练了课程的教学目标以及达成该目标所需具备的能力,针对不同的目标能力,重新设计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并采用针对性的教学评价方式,构建了以能力为导向、多元评价、学生为中心的OBE教学体系,经过近2年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2能力培养导向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环境影响评价理论教学主要培养学生3方面的能力:一、掌握环境法律法规、标准、环评制度、工作程序等基础知识方面的能力;二、培养建设项目工程分析和源强核算能力;三、按照大气、地表水、声、风险等导则开展现状评价和预测评价能力。我们在课程改革中首先采取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在超星泛雅课程门户中制作了16课时的教学内容,内容涵盖环境法律法规、标准、环评制度和工作程序、建设项目工程分析基础知识和大气、地表水、声、风险环境影响评价导则,课程内容主要为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学习要点。要求学生上课前完成线上学习和在线练习,建立本次课程的基本概念并初步掌握知识内容,将传统的课堂讲授进行前移。线下课堂上简单回顾知识性、概念性内容,主要讲授重点、难点内容,突出法律法规、标准、环评制度、工作程序等在环评方面具体应用,在工程分析及源强核算,大气、地表水、声、风险评价等方面大量采用案例教学,并留出时间进行课堂练习。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过程中,线上部分注重知识性内容,难度较低,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学完成,线下部分难度较高,具有一定挑战性,案例教学均为实际工作中的真实环评案例,突出了能力的培养,线上线下教学连贯而系统,深入浅出,学生学习积极主动,课堂气氛较为活跃。课程门户网站同时集成了试题库、资料库(汇集了环评工作中常用的环境标准、环评政策、法律法规、技术导则等)、软件库(常用的大气、地表水、噪声、风险、土壤、地下水等预测软件和计算工具)和案例库(以合作单位批复的环评报告书为蓝本),学生可以在做大作业、上机实验和考前复习时及时获取所需资料。
3.3产教融合型案例教学
为推动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深度融合,淮阴工学院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团队与南京大学环境规划设计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淮安分公司合作共建,由该公司资深专家任企业课程负责人,主要负责整理、收集最新的环保法律法规、环保政策、环境标准、环评技术导则;参与修订教学大纲,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时安排;精心挑选该公司主持编制的环评项目,将其删减修订为适合本科生教学的经典案例;安排2~3次专题讲座,主要讲解环评工作过程、评审要点和环评业务前景及从业人员要求,结合实例讲解建设项目工程分析方法及各环境要素预测评价技术方法。经企业课程负责人修订的教学大纲更加贴近产业发展动向、需求及战略规划,有效地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提升了专业素质水平。作为应用性很强的环评课程,应将案例教学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以实际案例展示和分项目的工程分析、源强核算、各环境要素和专题的评价全过程,并以实际案例开展大作业和上机实验,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更深入地理解环评工作程序和方法,帮助学生抓住环评要点,并培养学生文字组织、图表编制和软件使用等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可以说案例教学环节设计的好坏决定了环境影响评价课程的质量。环境影响评价课程的案例教学中,广泛的讲解不同行业项目的环评案例并不可取,教师从自身知识结构出发很难讲得深入透彻,学生没有相关行业背景知识也难以把握重点,同时蜻蜓点水式的介绍也会导致课堂教学枯燥沉闷。我们在课堂实践中,采用选取1至2类项目,进行从符合性分析、评价因子筛选、评价标准选取、工程分析、源强核算及各环境要素和专题环境影响评价的全流程贯穿式的案例教学,这更符合教学的一般规律。学生通过1至2类项目全流程的案例训练,能够更深刻地理解环评工作程序和把握评价工作重点,在今后的工作中也可以较容易地做到触类旁通,上手其他类型的项目。因此,我们采取由企业课程负责人在其主持编制的环评项目中主要选择化工和制药类项目进行修编,形成适合环境专业本科教学的案例。环境专业学生一般具有较好的化学化工基础知识,能够理解基本的化工、制药过程,且化工、制药类项目污染因子多,工艺流程复杂,经过化工、制药案例训练的学生,能够具备基本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能力,处理其他类型项目时会更加游刃有余。
3.4实践教学突出能力培养
环评实践教学,可使学生综合运用理论课及先修课程有关知识,重点培养学生按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规范开展评价工作的技术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文字组织能力、图表制作能力和相关软件运用能力。实践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同样的思路,选取1个化工项目进行全流程模拟环评工作过程,受课时和软件限制,一般只进行大气环境影响和环境风险两个专题的评价。主要任务是:根据给定项目的概况,总平面布置,全套工艺资料,气象、地形等基础资料,完成工艺流程图的绘制,分析产排污环节和污染物成分,物料平衡计算,源强核算,确定评价因子并选取环境质量标准和排放标准,按大气导则开展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按风险导则判定环境风险评价等级和评价范围,最后使用AutoCAD软件绘制图件,编制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和汇报PPT。实践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讲解和演示物料平衡分析计算过程、软件使用方法,并进行答疑。工艺资料中给出每位同学的生产批次数、进料量均不同,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需自行查阅环境标准、技术导则、源强核算手册等有关资料,独立完成报告的编制,具有相当的挑战性。实践教学中还引入了角色模拟的教学方式,即实践教学完成时,每位同学制作汇报PPT,模拟环评单位上会汇报,其余同学进行点评,模拟评审专家和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实践环节较好地考察了学生理论知识、应用能力、文字组织、软件使用等方面的综合能力。通过1周24课时的实践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熟悉环评工作程序,深刻地理解环评工作内容和重点,并具备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综合能力。
3.5能力导向的教学评价方式
在教学评价方式方面,原先平时作业+期末考试的评价方式主要考查学生在基础知识方面的掌握程度,难以支撑图1所示的5方面能力的培养,现有评价体系下无法达成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改革后,采用平时作业(线上+线下)+大作业+上机实验+期末考试的综合评价方式,其对5方面能力培养的支撑如表1所示。表1中,掌握基础知识的能力,建设项目工程分析和源强核算能力,按照导则开展现状和预测评价能力,报告书、图表制作,预测软件使用能力,查找资料、独立学习和团队协作能力5方面能力在总成绩中的比重分别为20%、22%、38%、10%、10%,对于环境影响评价从业要求而言较为适中,各考核环节和评价方式有力地支撑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支撑了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
4结语
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一项不断发展中的制度,“环境影响评价”课程建设应该与时俱进,紧跟国家环保政策和技术动态,体现课程的创新性,反映前沿性和时代性。课程应以能力培养为导向,通过产教融合型案例教学和极具挑战性的实践教学,结合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能,培养学生环评技术能力和资料收集、文字组织、图表制作和软件使用等多方面综合能力,通过课程的训练,使学生能够胜任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参考文献:
[1]王慧雅.基于OBE理念构建环境影响评价课程的多维度教学体系[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1(21):107-110.
[2]涂宁宇,刘洋,杜诚,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环境影响评价课程的教学改革[J].广州化工,2021,49(20):154-156.
[3]李林,储小雪,李学军,等.翻转教学模式在《环境影响评价》课程的实践[J].广州化工,2021,49(18):133-135.
[4]饶清华,林秀珠,陈芳,等.“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21,39(2):214-218.
[5]付玲玲,石丽建.环保政策不断调整下的环境影响评价课堂教学思考[J].科技风,2021(7):54-55.
[6]庞丹丹,李洁冰,毛艳丽,等.环境科学专业毕业设计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措施———以环境影响评价方向为例[J].科技视界,2020(33):8-9.
[7]夏婷婷.《环境影响评价》线上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新通信,2020,22(21):176-177.
作者:吴剑 陈秀丽 彭林 魏航安 单位:淮阴工学院 化学工程学院 江苏省凹土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 经济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