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篇戏剧规定情境在戏剧教育课堂中的运用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一、规定情境——戏剧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舞台行动与规定情境是整个戏剧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任何的戏剧创作过程和呈现结果可以脱离这两者的存在,其重要性决定了其在表导演课当中不可替代的作用。规定情境,是在演出的创造中所存在的一切假定。它是由剧作家、导演和美术工作者共同创造出来的“艺术的虚构”。规定情境决定和制约舞台行动,舞台行动反过来展现、表达、描绘、说明规定情境。而这种“艺术的虚构”无时无刻不出现在我们的日常中,充斥在我们的生活里。每天我们都会出现在不同的场合,遇到不同的人,面对不同的环境,戴上不同的“人格面具”。如此种种都是由人的社会性所决定的,而人的成长往往也离不开社会化的过程。由一种身份向另一种身份的转变通常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与克服,这种行为对于身心未发育健全的孩子们来说会更加的艰难。从孩子们呱呱坠地到步入学校,从家里的“心肝宝贝”到学校的“三好学生”,这些身份的转变如何更加自然高效,可能和舞台上的规定情境有丝丝缕缕的关联。在舞台上,演员需要将规定情境仔细理解、深刻感受、牢牢把握,并用自己的想象去丰富它。只有这样,演员才能准确、真实、生动有机地行动起来。而导演则需要通过使用各种导演手段、艺术处理方法将规定情境可视化、形象化、尖锐化、具体化,让规定情境在导演的处理之下更加清晰,让人物行动更加积极。演员感受规定情境是为了激发出演员真实的行动,最终成功塑造出人物;而导演处理规定情境则是为了运用各种艺术手段和创作元素来组织体现舞台行动,在舞台上创造出行动的形象。因此,规定情境是决定演员在舞台上以角色的名义行动的一切外部条件,感受规定情境越具体、越深入,舞台行动就越生动鲜明、独具个性。
二、规定情境——教学过程的重要行课手段
戏剧的特征首先在于戏剧是由文学、表演、音乐、美术等多种艺术成分有机构成的综合艺术,其次将听觉艺术和视觉艺术这两种艺术形象在舞台上有机结合,第三是以行动为本质核心的二度创作艺术。可以这样说:戏剧是以人、人的行动为出发点、落脚点、立足点、中心点来有机展开的,在一定层面上戏剧其实是研究人、创造人、表现人、打动人的艺术。传统教学实现的途径和方法往往是教师在讲台上讲述知识,学生在座位上认真聆听。这样的过程缺乏了师生的互动性、交流感,长此以往难免会显得枯燥无味,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所挑战。而戏剧教育以其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别具一格的教学形式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度上卓有成效,同时让学生能跳出传统学习单向思维的桎梏,解放了学生思想,改善了学习方式,激发了学习兴趣并最终达到了教育的目的。正如前文所提到过的,学生在幼儿园至小学、小学至中学的过渡阶段都需要有一个身份的转换,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的社会环境下所需要达到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因此,将每个人的人生视作舞台,将整个人类社会视作规定情境,将学生的日常行为视作舞台行动,我们不难看出,学生的日常行为是需要在校纪校规的约束下进行的;学生的成长发展是要在一定的社会家庭环境下进行的。越早让学生们清楚地知道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身份下要做与之相应的事情,越能让他们对自身和周边的环境甚至是人类社会有一个更为完整的理解与认知。此想法实施在课堂实践中可以表现在某种时刻下身份的转变:成为一名小学生、少先队员、中学生、共青团员、遵纪守法好公民……或者是用于规范某具体环境下的行为:过马路时这样做,公共场合别这样,疫情期间请注意……诸如此类的运用可以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具体行课手段如下:教师以规定情境的基本原理为教学的大纲,以戏剧游戏、戏剧故事和形体操为教学媒介和手段,以此来达到教育的目的。在行课过程中掌握一定的主导权,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与表现力,给予学生充分的发挥和想象的空间。对于不符合教学目的的行为进行适当纠正,对课堂呈现结果进行总结归纳,最后形成记忆和习惯。在整个行课过程中,教师如同导演,学生如同演员。教师帮助学生接触了解我们生存的这个社会,让学生的成长更加良性有机,学生通过教师的教学同教师进行良性互动、教学相长,最终让整个教学过程变得高效高质。同时,规定情境这一概念与教育学中的情景教学法不谋而合,且有异曲同工之妙。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情境教学,是在对社会和生活进一步提炼和加工后才对学生产生影响的。诸如榜样作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课内游戏、角色扮演、诗歌朗诵、绘画、体操、音乐欣赏、旅游观光等等,都是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其中也就必然存在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通过生活展示情境、实物演示情境、图画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表演体会情境、语言描述情境使人的情感得到净化和升华。它剔除情感中的消极因素,保留积极成分。这种净化后的情感体验具有更有效的调节性、动力性、感染性、强化性、定向性、适应性、信号性等方面的辅助认知功能。同时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暗示或启迪,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
三、戏剧课堂——戏剧艺术的教化能量延伸
无论戏剧还是教育,其出发点与落脚点都是人。这两者或直接或间接都对人产生一定的教化与培养的作用,戏剧通过演员塑造舞台行动展现性格鲜明的人物角色来解释剧目演出的中心思想,给予观众以思想上的感染与教化;教育通过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学生配合学习思考来达到对学生各个方面的培养提升。虽然两种形式的实现方式和过程都不相同,但其出发点和落脚点终究还是人这个本体。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戏剧学与教育学作为不同的两门学科更应该吸收互鉴、互利共赢。一方面,教育作为一门综合的艺术类学科,其美学价值是普通学科没有的,戏剧不仅仅可以通过多形式多手段给予学生美学教育与熏陶;还能在学生思想、道德、性格、人格等身心方面的养成中发挥积极作用,从而帮助学校教育更全面、更有效、更多样化地实施。另一方面,通过教育手段,将戏剧带入中小学课堂,在一定程度上为戏剧的发展与普及提供了有利条件。戏剧不再是少数人才能接受和享有的艺术,有关戏剧的教育不再仅仅是“定向式”“精英式”的教育,戏剧与教育发展融合也为戏剧这一艺术带来了如沐春风的涅槃新生。假装、模仿、扮演是人类的天性,是人类与其他动物经过进化、发展、生存而产生的本质区别。人类正是通过这些行为才不断得到发展与提升,同时这些行为也深深地烙印在了我们的基因当中。在课堂上创设不同的情境作为教学手段,则能充分体现假装、模仿与扮演的过程与价值。学生通过对规定情境的理解与把握使用肢体创造出各种鲜明形象的同时,其实已经潜移默化地开始了表演。在课堂上进行即兴的面具与艺术作品创作,最终将这些作品加以形体来展示,这样既可以保留学生最原始的艺术创作力与感知力,也能训练学生综合艺术审美能力与表现力。戏剧是一门综合艺术,具备多项元素,涉及多个方面,涵盖不同学科。学生在参与戏剧课堂中所感受到的艺术熏陶是多层次全方位的。这不仅满足了学校美育的要求,更促进了学生美育全面发展。其本身具有的审美价值和深度内涵,通过戏剧表演和分析戏剧作品还能让学生获得独立思考、判断、分析的能力。因此,戏剧教育以它覆盖面广、形式功能多样等多种优势可以对孩子身心产生积极作用,进行优良培育。教学是有目的的行为,是儿童求得发展的有意义的活动。教学的目的,只有通过学习者本身的积极参与、内化、吸收才能实现。教学的这一本质属性决定了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其能否主动地投入,成为教学成败的关键。情境教学正是针对儿童蕴藏着的学习的主动性,把儿童带入情境,在探究的乐趣中,激发学习动机;又在连续的情境中,不断地强化学习动机。将规定情境添加在教学之中是戏剧教育独特优势的体现,是戏剧艺术独特魅力的体现,更是戏剧教育实践化过程中极具操作性和有效性的一步。
四、结语
“通过数千年的农耕文化与文明、工业文化与文明的发展,在物质富有的基础上,我们的幸福感开始转移。凭借现代工业和科技手段,人类已经可以花很少精力便可获得相当的财富和物质基础。此时,幸福感指标变得越来越高,精神层面的权重越来越大,超越了物质所带来的那部分满足感。净化感、崇高感——这些审美感,变得越来越引起我们关注——这时很多人都会发现物质的物化满足只是一种低层次的满足,因此,人们开始看重人与社会的审美文化需求。对于教育而言,到了审美文化的阶段,其目的是对下一代进行完善的人格塑造和博雅教育。”[1]而在当今提倡开放、创新、个性化与终身化教育的大背景之下,教师的角色也须顺势由知识的输出者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由书本知识的复制者转变为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者,由知识的给予者转变为学习方法的给予者,要由强调统一性的教育者转变为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者。在民主、和谐且充满活力的课堂中,教师被赋予了全新的角色内涵。在教学活动中,戏剧教师除了是课堂的主导者与指引者以外,更应该是情境的创造与深化者、参与者。戏剧教育授课模式区别传统的言传身教,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座位上听,而是加入了诸多艺术手段,其中戏剧情境与行动性的引入为课堂情境的创设铺设了广阔的时空,提供了更多可能性,赋予了师生双向交流的可能性与可行性。其可行前提是因为在现代教室这一全新的舞台之上,教师的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学习是在感性与理性交织的对话中交互生成的。此时的师生关系并非单纯的教师表演学生观看,在这一过程中师生皆是演员也皆是观众,课堂犹如一出浸没式戏剧,师生在和谐的互动中发现知识与建构意义。“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皆扮演着一定的角色,并通过“表演”的方式向对方传达符合角色定位的信息。教师的教育行为需要符合教师的角色定位,学生的学习行为也要符合学生的角色定位。从这一点来看,教师与学生在教室中的一切行为都可看作是表演性行为,教师与学生在这一刻皆可看作是演员。以表演和观看为基本活动形式的教育活动可以让我们的教师和学生有着全新的认识。”[2]戏剧具有崇高的审美,可以帮助我们感悟人和天地、人和神灵、人和灵魂、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我的种种复杂关系。戏剧的“卡塔西斯效应”,指的是人的灵魂从肉体欲望中的升华和净化。戏剧的“净化”概念的确立者,当属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他认为悲剧可以唤起人们悲悯和畏惧之情,使情感净化,获得无害快感,达到某种道德教育目的。正因为这样,戏剧教育就成为美育中一种不可或缺的形态。这种形态具有其他艺术教育形态难以企及的层面。
参考文献:
[1]陈珂.普及戏剧教育,审美文化时代的呼唤[J].人民教育,2016,(18):29-31.
[2]付钰.中小学教师教育戏剧运用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8.
作者:邹项来 单位:中央戏剧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