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篇高校书院文化育人模式探索与创新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文化来源于先民的生产生活,是凝结着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形式和精神内涵的人类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中国高校的大学精神扎根于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融会于旗帜鲜明的革命文化、发展于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1],是实现高等教育社会功能的价值支撑。作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阵地[2],高校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肩负文化育人的责任,进一步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素质教育的理想目标。古代书院传承以德为先、治学成人的文化精神,对中国儒家思想文化的传承和传统教育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医学高校汲取古代书院的教育内涵,借鉴西方书院的办学经验,发挥“第二课堂”的实践特性,突出文化“滋养心灵、涵育德行、引领风尚”的功能价值,以文化浸润、感染、熏陶实现“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的效果,有助于克服专业趋同性弊端和人才功能“物化”趋势,培育医学知识与人文知识兼具、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双修的新时代医学人才[3],进而推动医学学科体系深入改革、医疗卫生行业全面发展。
1医学高校书院制文化育人概述
1.1高校书院制起源与发展
我国古代书院起源于唐朝,完善于宋朝,兴盛于元明,是集藏书、教学和研究为一体的民间教育教学场所[4]。书院既注重启发教育,主张门人自由表达学术观点和见解,注重养成式教育,以博学、明德、知理、思辨、修身为育人目标,侧重于“全人”的思想成长、行为塑造、人格养成和实践磨炼。书院有教无类的教育观念,打破了传统官学的门户之见[5],形成百家争鸣、兼收并蓄的鼎盛态势。现代书院参考中国古代书院和欧美寄宿制学院的办学理念,充分结合新时代因材施教的育人要求和高校个性化育人特色,依托专业横向交融、年级纵向贯通的社区型学生集聚模式,为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新思路。目前,我国书院制成果多集中在香港中文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综合性学府,这些高校有着天然的学科交融优势和通识教育基础,建设经验十分丰富[6],但医学高校书院制改革的成熟经验还略显匮乏。医学高校是从事医学及相关学科教育的专业复合型教育机构,有着鲜明的办学传统、学科优势和人才特质,但难免缺少丰富性和差异性。医学高校书院制改革旨在结合自身学科特点、整合地域文化资源、打造现代化育人平台,研究文化在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方面的创造性转化和发展,实现文化背景、属性、精神、价值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克服专业趋同性弊端,达到“文以明道,以文化人”的功效。
1.2医学高校书院制文化育人价值目标
古语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一所著名的大学不仅要有一流的物质条件,更要有一流的大学文化,有经过历史沉淀又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医学高校书院制文化育人的目标:一是全面贯通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经脉,挖掘优质文化的精髓和灵魂,加强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对地域文化的汲取创新、对伦理道德的感悟尊重以及提升对健康生活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增强学生的文化理解、认同、修养和自信。二是重点建设思想道德、科技创新、人文艺术、体育竞技载体,激励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身心素质、理性向善的价值观念、个性特色的审美理念和从善如流的道德情操,在专业教育和实践教育中充分发挥医学特长、人文素养和生命关怀,培育人文品位、创新能力、社会适应和个性魅力同样突出的宽口径、复合型优秀医学人才。同时,书院制建设开拓了教师职业发展的全新路径,激发专业教师突破医学学科教学局限,参与文化建设、挖掘文化力量、丰富文化内涵的精神动力,激励书院导师发挥文化价值引领、凝聚感召、规范约束、能力提升功能,用先进的文化成果塑造人、鼓舞人、引领人和培养人,增强特色文化教育的亲和力、感染力和针对性。进一步促进文化育人与立德树人深度融合,推动医学教育内涵式发展,并形成可供借鉴推广的工作经验,扩大医学教育的影响力。
2书院开展“第二课堂”教学的特点与优势
2.1“第二课堂”教学的形式与特点
“第二课堂”指传统课堂教学实践计划之外,高校贯彻以人为本的培养观念,满足学生多元化、多样性、多层次学习需求,组织开展包括校园文化、科技创新、文体艺术、学术竞赛、社会实践、公益服务等活动[7],是实现教育有效延伸、优势补充、顺时而进的教学形式之一。相比传统课堂,“第二课堂”有着鲜明的教学特点,一是形式更开放、内容更丰富,“第二课堂”教学不拘泥于高校教学场所,突破了文本教材的内容局限,可以整合校内外各类教育资源,充分发挥“三全育人”主体功能,体现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克服理论知识灌输的弊端,有效增强教学活动的趣味性、亲和性和渗透性,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丰富学习感受。二是时间、空间更灵活,“第二课堂”体现了不拘一格的教学路径和自主参与的培养模式,充分利用各类线上线下教学载体的资源优势,实现实时互动交流,突出学生自主性、参与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交流、思考、激励,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启迪思维、发掘潜质、培养个性、塑造梦想。三是方式更多样、效益更具有综合性,“第二课堂”教学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重点,学生在参与学科竞赛的过程中,可以培养职业伦理精神;在社会实践中,能够加强地域文化感悟;在志愿服务中,培养公益责任精神,并有利于提升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和心理素质,获得更加全面且自由的发展。
2.2书院开展“第二课堂”教学的优势与保障
现代书院的构建打破了原有院系、专业、年级、班级的界限,实现了中西贯通、南北碰撞、文理渗透的思维融合,具备一定的社会功能、凝聚功能和导向功能,有利于学生相互学习、开阔视野、丰富生活,培养职业素质、思辨精神和人文素养,实现更广泛的文化传承和更深刻的人文关怀。“第二课堂”以多元化教育为宗旨,在相同价值目标、素质能力及兴趣爱好的学生间形成全新的教学组合,在优化学生知识结构、提升科研水平、发展个性特质、培育创新意识、提高创业能力等方面具备独特的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重视和加强第二课堂建设,重视实践育人,要创新方式、拓展途径,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创造更多的机会和舞台。”一方面,书院建设能满足“第二课堂”环境共享、文化共享、师资共享、品牌共享的基本要求,深化校内外“产、学、研”一体化建设,构建“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协同推进、全员全程参与”的生态格局,增强“第二课堂”硬实力;另一方面,把“第二课堂”列入书院教学形式,有利于整合书院教育理念、方法、资源等各个要素,把握时代信息的脉搏,拓展文化融入的宽度、深度和效度,增强“第二课堂”课程内容的时效性、便捷性和辐射性,提升书院文化软实力,进而推动医学高校文化建设品牌战略的实施,构建完善的文化育人体系,让文化育人效用得到充分发挥。
3.1拓展文化广度,构建梯度分级的育人模式
医学高校书院应精准定位以文化人的发力点,契合不同年级阶段、学科专业、知识背景、兴趣特长的主体差异性特质,运用数字化手段和可视化技术进行需求调研,构建4个层次的育人模式,分类制订“第二课堂”目标、方案、内容、措施及考核模式,实现“第二课堂”系统化设计、规范化实施、个性化配制、专业化指导,为学生提供“定制—自选”式课程菜单,最大化满足学生“全过程”学习需求。一是通识层次,目标参与度为100%,以共青团创新引领为基础,统筹营造线上线下书院特色文化环境,满足全体在校生成长发展需求。二是大众层次,目标参与度为60%,以团学社科服务保障为抓手,避免过于专业化和竞争性,让大多数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效参与,激发学习兴趣,积累实践经验。三是精英层次,目标参与度为30%,以品牌活动能力提升为依托,挑选兴趣明确、能力匹配的学生,设定中长期任务目标,高标准地控制成果质量。四是核心层次,目标参与度为10%,以项目“金课”专业锤炼为目标,选拔具备特殊才能、特殊规划的学生,制订个性化的指导方案,实现特色领域顶尖人才的培育。同时,引导学生发现自身学习需求,促进其全面提升。
3.2挖掘文化深度,建设形式多样的教学资源
医学高校书院要将学科特色与通识教育多元融合,开辟具有国际、民族、地域、专业特色的文化方向,从6个维度构建教学资源,创建集文学教育、文化培养、文艺实践、文创孵化于一体的“第二课堂”文化育人生态系统。一是校园文化维度,即依托校史校训、校徽校歌等标志,医学伦理、医生誓言等制度内容,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载体,营造医学特色文化环境。二是知识涵养维度,以毅师讲堂、青马培训、国学沙龙等形式,打造影响力大、辐射面广、传播性强的文化史学类、鉴赏类、实践类精品课程。三是素质拓展维度,依托书院书屋,举办名著耕读、诗词大会、影视欣赏、中西医魅力等有热点、有新意、有人气的文化交流体验活动。四是学艺竞技维度,建设中医古风堂、琴棋书画室、数字摄影室等文化功能室,开展文言雅行、礼乐数术、医药技艺等体验式活动。五是实践创新维度,建设多功能体验中心,举办文化大观园、革命史诗之路、民族非遗魅力、敬礼医药名家等文化展演。六是价值转换维度,打造高雅艺术、家园文化、医学风采等主题活动,结合科技支农、医药扶贫、文艺下乡等形式推广文化创新成果。
3.3涵养文化厚度,建设德艺双馨的教师队伍
医学高校书院要坚持“育人先育己”的理念,从3个方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切实提高“第二课堂”育人质量。一是队伍建设方面,应广泛囊括在职教师、退休教授、知名学者、企业导师、优秀校友等师资力量,形成名家大师、书院导师、专业教师“三师”合力。同时,“00后”大学生有着良好的素质教育背景,可以考核择优选入教师队伍,既能给学生提供释放潜力、展示自我的平台,又能克服医学高校师资特色单一的弊端,充分发挥朋辈教育的组织性和创造性。二是师德师风营造方面,要组织教师参加校内外研修培训,提升教师的道德品质、人文修养、教学艺术和礼仪规范,促进教师专业技能的优化,加强教师的专业成长和精神追求,打造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师资骨干队伍。三是专业能力提升方面,要制订科学的竞争机制,给课程适度的成长压力,以优胜劣汰的方式促进教学改良,从工作量认定、职称评聘、量化学分、考核晋升等方面入手,增强师生参与书院“第二课堂”文化建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实现教学相长,提升育人效果。
3.4增强文化力度,实施科学立体的制度保障
医学高校书院“第二课堂”应充分体现思想政治引领、素质拓展提升、社会实践锻炼、志愿服务公益和自我管理完善的功能价值,实施5个体系的制度保障。一是组织管理体系,要整体设计课程教学内容、管理机制和运行模式,结合不同课程培养目标和实践活动特点,出台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二是监督评价体系,要统筹制订课程申报遴选、审核评优、反馈申诉等考核规范,利用网络管理系统实时记录数据,客观公正地评价课程完整度、参与度、满意度等。三是激励保障体系,要促进“学—政—企”深度融合,完善教学经费管理和使用制度,协调推进课程宣传、平台搭建、项目供给等工作。四是资源共享体系,要打造个性化、专业化的资源平台,与各类信息系统相互兼容,实施组织、人事、教务、后勤、信息等部门集成化管理。五是“第二课堂成绩单”体系,要构建严谨、科学、规范、权威、实用的“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更好地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态度、学习收获、人文精神等进行量化评价,将量化考核、记录评价、实践成果、所获奖项等纳入学分项目,记入成绩档案,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过程性、阶段性、增值性成长。
参考文献:
[1]胡琦,章凡.文化育人视域下高校美育工作的机理及策略[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2(2):201-207.
[2]罗莎,熊晓琳.新时代高校文化育人实现理路探赜[J].思想教育研究,2020(4):135-139.
[3]徐红云,王黄磊.学院、导师、学生三位一体的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15(2):348-349.
[4]王建方,丁海奎.“书院制”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想引导工作的探索与实践[J].智库时代,2018(42):297-298.
[5]王萍.古代书院的教学特点及其对高校教学改革的启示[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20,29(4):76-79.
[6]何毅.现代大学书院的性质定位及其教育理念[J].大学教育科学,2018(2):61-67.
[7]陈少珍,辛增辉,何笑薇,等.第二课堂建设与高职中药学专业“双创”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20,38(23):11-12.
作者:莫云 林梦洁 单位:南方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