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篇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环境恶劣导致全球变暖等一系列的问题日益凸显,世界各国开始采取措施来共同应对这个棘手的问题。我国政府与党中央对此高度重视,党的十九大以来,党和政府多次指出要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共建人类命运同体,这就需要各地方高校向社会输送更多环境专业的人才。随着每年大学毕业生人数的激增与社会资源的有限性,传统的本科应试教育模式培养出的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也早已不满足当今社会和用人单位对环境人才的要求,因此,高校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需要得到改革与创新,培养出的学生不仅能够掌握扎实的多方面的专业基础知识,同时又有着创新的思维和能够解决实际难题的动手能力。如何建立一个有效的培养模式,以期培养出环境工程专业的复合型创新人才是值得各高校去深思与探讨的,例如:应小陆对财经类创新型人才培养展开了探讨[1]、张哲对公共艺术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2]、付净对安全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3],然而对环境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缺少相关探讨研究,该文将针对环境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展开研究。
1创新型人才的概念及特点
对创新型人才的定义国内外尚未有统一的说法,华东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朱晓妹[4]教授对此解释为: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事创新性活动,并能为社会和组织创造价值和贡献的人才。创新型人才要具有“博”“专”“新”三位一体的科学知识基础、强烈的创新意识、综合的创新思维、突出的创新能力和良好的创新人格[5]。与应用型人才相比,除了掌握全面的专业基础知识外,并且能够运用理论来指导实践,最重要的是能够在实践的过程中获得创新的方法或者创新的成果。
2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不足
2.1教学体系不够完善
首先,大部分高校的在教学知识结构和框架中强调了知识的层次性与一般递进关系,但忽视了知识之间的某些固有联系,例如:学生在选择选修课的时候满足了学校的学分要求,但却并不意味着所选课程能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6],有些高校在培养学生过程中的出发点选择不对,不应仅仅满足学校自身需要,而不考虑实际与市场需求,统筹规划,协助学生在高校期间构建合理且实用的知识体系与储备。其次,教学内容过于广泛,学生所学的知识广而不精,学校未能抓住专业核心知识和突出专业特色;在教学方法都采取传统的本科教学模式,基本上都是老师在课堂上以讲解的方式传授知识给学生,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学效率不高。最后,在教学过程尤为重要的课程的考核方式上偏向记忆的考查,学校方面仅仅关注理论知识的学习,往往丢弃的是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这也导致了教学效果不理想,例如:期末考试占比过大、专业选修课程的期末考核采用论文的形式等,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对问题的发散思考以及创新的解决能力培养。
2.2师资单薄,未能调动学生创新主动性
教师队伍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领力军、引导者,老师的好坏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发展,培养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是满足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先决条件,但从目前许多高校的教师队伍情况来看,仍存在许多问题限制着人才的培养。一方面,很多高校的教师都是毕业后直接上岗,又或者是非相关专业毕业,譬如由土木建筑方向的教师出任教学工作,在此之前并没有足够的教学经验以及良好的教学方法,这将导致在教导学生的时候大都是单纯围绕知识讲授来展开,进而没有办法做到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主动性以及积极性。另一方面,相关专业的教师虽然有充足的理论知识储备,却缺少实践知识,缺乏对社会和企业的了解和行业工作经历,不能及时了解新形势下社会对环境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的要求,高校培养全方面优秀人才的进展受到限制。
2.3偏理论知识教学,科研与实践环节较少
一些高校受限于师资水平、实验条件、科研经费等其他原因,对学生的培养更多会偏向理论知识的教学,科研实践环节少之甚少,即使是每周参加的实验教学也只是以单一的验证性实验为主,设计性的综合性的较少。学生都是按部就班、漫无目的地做实验,未能得到创新性的启发,也削弱了他们独立思考和动手的能力,更谈不上是创新能力了[7]。再者学校不能为学生搭建一个良好的实践平台,在进行实践教学时没有得到相关领域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师指导,没有做到及时了解目前市场的变化与现况,这将导致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市场需求有所脱节,学生得不到正确有效的锻炼和发展,所学的知识也就只能纸上谈兵了。
2.4教学条件匮乏、设施设备老化
教学条件与设施设备是学生科研与实验的重要保障。地方高校对此方面似乎没有加以重视,特别是在一些二本院校,教学设施设备与师资力量明显弱于一本院校,实验条件相对比较差,实验器材不齐全、工艺流程不完整、设施设备甚至会出现严重陈旧老化以及失修的情况,如若未能及时进行优化与更新,就会严重影响课程的教学,这也使得许多实验实践活动难以开展,学生没有办法更多地参加科研类竞赛,会导致学生缺乏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的能力等,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生未来立足于社会的发展,同时也不符合高校对环境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3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创新
3.1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
在面对当今环境问题恶劣的情况下培养环境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必须针对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做出对应的改革与创新,做出以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规划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路径,具体如图1所示。
3.2建设合理的教学体系
在目前高等教育学分制的体系中,高校应该为学生构建一个多样化的、课程的专业联系性强的知识体系,明确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结合高校的本土优势以及专业特色,从传统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变,并且将实践教学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改革教学内容与方式,教学内容应充分反映环境科学各个领域的新发展,重点突出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增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要用理论知识来指导实践,更要用实践的方式去验证理论知识,再创新性地应用于生活上;改革教学方法,根据各专业课程的特点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坚持以学生为本,有目的性地引导启发学生,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与探讨,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中来主动汲取知识;改革课程的考核方式,针对不同类型的课程,可以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不仅要侧重考查学生检索文献、写作表达、知识运用的能力,更要侧重于学生动手实践、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团队协作能力的考核[8]。
3.3配置优秀的教师团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建立一支优秀的教师团队有益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而优秀的教师团队不仅本身要具备热衷于教育事业的责任心、深厚的知识功底、洞察事物的超前眼界、敢于创新的决心,还要乐于钻研与探索,精于实践,更要注重对学生的培养,能及时地向学生传授最新的专业知识,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创新思维,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提高综合素质能力。高校应定期组织教师学习培训,并且鼓励青年教师到企业中去锻炼,积累行业的技术经验和知识的同时了解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达到更好的实践教学效果[9]。
3.4更加注重科研与实践的训练
环境工程专业是典型的应用型学科,其精髓是要多试验、多实践,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教师要把教学的重心从理论技术知识的讲授转移到技能训练、科研实践上,还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师的科研课题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竞赛中来,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宽相关专业知识范围,同时还能提高团队配合的精神以及创新意识。此外,高校还应提倡校企协同合作、共同培养,创建资源信息共享的平台,使学生能够真正进入社会中去,在专业技术人员的悉心指导下更加系统化地训练,从而掌握专业技能与核心技术。在熟悉未来工作内容的同时,让学生切身体会自身在高校学习期间的不足,更加清楚自身能力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让学生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升自我价值,使自身能够满足社会需求、企业需求。
3.5整合资源,及时优化教学软硬件设施
环境工程专业属于工科类专业,学校的学习资源与软硬件条件对工科类的专业极为重要。优化整合内部学习资源,可以采取多媒体的手段进行教学,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与网络信息技术灵活开展教学,提高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和专业综合知识;合理利用外部资源,选择优质的企业建立长远的合作伙伴关系,为学生提供实践实习的场地与技术支持,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对其今后职业生涯的发展是非常有帮助的。高校还要及时更新优化学校已经老化的软硬件设施设备,改造和充实基础教学实验条件,建设完善的工程实验中心,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实验环境,也为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安全的保障。
3.6小结
对培养环境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上几点创新与改革,各高校争取为社会培养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团结合作、社会责任感和创新型能力的综合素质全面高质量学生,以期为环境工程专业灌输更多人才以及活力,具体实施措施如图2所示。
4结语
综上所述,该文不仅提出了关于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设想,还根据高校培养模式的现况,列举出现目前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教育体系不够完善、师资队伍单薄等,且做出相关对应改革与创新的建议,需将新颖、创新的因素与课程体系、实践运用、教师队伍进行有机结合,目的是提高高校教学的效果及质量,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力求培养出环境工程专业复合型的创新人才。
作者:张永利 金骏鹏 徐颂 陈忻 陆冠尧 江学顶 李富华 黄金明 单位:佛山科学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