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高职机电人才培养探讨

时间:2022-11-02 11:30:30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篇高职机电人才培养探讨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高职机电人才培养探讨

高职机电人才培养篇1

已经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上升至突出的国家战略位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探索“岗课赛证”相互融合,把住“1+X”证书制度质量关,与行业龙头企业共同夯实改造提升专业和课程是高职院校贯彻落实重要指示和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任务清单”之一。高职机电类专业点多面广,是国内实现从制造大国迈向智能制造强国关键支撑,是高职院校的重点建设领域,将高职机电类专业“岗课赛证融通”作为研究对象,设计“岗课赛证融通”策略,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典型性,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际上的职业教育做得较好的有德国“双元制”、美国“CBE”、英国“BTEC”和澳大利亚“TAFE”。对比国内职业教育,德、美、英、澳将职业教育立足本国的实际情况,从市场需求出发,与校企深度融合,围绕产业行业企业办专业,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职业教育助力经济飞速发展,是大众化的高等教育主要路径,对我国职业教育探索“岗课证融合”,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具有借鉴意义。国内部分高职院校开展了“岗课赛证融通”探索与实践,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课证融通”、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的“赛教融合”和山东职业学院的“赛证课相通”三种模式具有较大影响力。但从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和山东职业学院的部分专业进行“岗课赛证”部分融合取得的巨大反响上看,目前国内高职院校大多是采用物理组合的“加法”,容易出现两张或多张皮现象,实现“岗课赛证融通”是热点也是难点。

二、当前职业教育存在问题

从调查情况看,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教育教学要适应类型教育特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职业院校的专业和当地产业不匹配,高职学校所开专业与当地产业匹配度较低,占比不足52.5%。二是职业院校学生就业后稳定率偏低,学生毕业一年内就业稳定率在80%以上的,仅占23.88%。企业认为影响毕业生就业稳定率的主要因素是专业对口、专业技能、职业道德。三是职业院校专业课程开设的效果整体上反映较好,选择“很好”和“较好”的人数达74.21%。四是“1+X”证书制度的深入实施还需要一定时间。对“1+X”证书制度“非常认同”“比较认同”“不太了解”和“完全不了解的”占比分别为13.09%、27.16%、46.34%和13.41%。五是高职学生对各类竞赛活动的积极性较低。对学校开展竞赛等活动的看法,教师和高职学生选择“有必要经常开展的”人数比例分别占72.53%和53.56%。因此需要根据行业企业的岗位标准、生产流程、确定职业院校的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评价标准,探索“岗课赛证融通”人才培养策略,突出就业导向、职业资格证书导向、专业技能导向,大力推进现代学徒制、“1+X”证书制度,扎实开展实习实训和企业实践活动,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技能为核心”的类型教育特征。

三、高职机电类专业“岗课赛证融通”的意义

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要面向区域产业链对接岗位链,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教育教学要有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一是“岗课赛证”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具体形式。二是“岗课赛证”模式是当前职业教育的方法指南。“岗课赛证”模式,涵盖了当前职业教育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技能竞赛成果转化等热点问题,就目前现状而言,各职业院校需要具体方法层面的指导,聚拢不同职教手段的合力,避免“多张皮”现象。三是“岗课赛证”各元素自身也需要不断完善。工作岗位与课程的对接需要继续深化,特别是在岗位能力分析层面需要夯实基础;当前正在推行的“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如何课证融通,在落实上还有较长的路要走;学生职业技能大赛在具体实施中与“以赛促教”的初衷尚存在一定的差距,职业院校在落实中需要不断地纠偏。因此,厘清“岗课赛证”内在契合关系、找到“岗课赛证”理念融到具体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着力点是当前职业教育的迫切需要。装备制造业产业是支撑国民经济飞速运转的“大动脉”,机电类专业是支撑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的“发动机”。一是通过开展机电类专业“岗课赛证融通”的研究有利于机电类专业更好对接地方产业,让机电类专业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二是通过相关有利于深化校企双元育人机制,理清产业链岗位链的新要求,实现岗位、课程的动态融合;三是通过“岗课赛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有利于技能大赛成果的落地,“1+X”证书制度进一步落实激发高职类型教育的活力,提升职业教育适应性。四、“岗课赛证融通”的策略按照“123456”理念设计“岗课赛证融通”策略。一条主线:高素质技术技能应用人才必须在生产过程中以培养为主线;校企双元:校企协同开展生产性学习;三个课堂:课前、课中和课后;四个融合:“岗课赛证”融合;五业联动:产业、行业、企业、职业、专业;六个环节:线上线下“感”素养、师生互动“知”素养、踏入车间“看”素养、实训实习“练”素养、操作生产“验”素养、进入企业“亮”素养。

(一)基于内在契合关系

“岗课赛证”耦合共进结构“岗课赛证”是产教深度融合、校企深度合作的载体。工作岗位、课程体系、职业技能竞赛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提供新的路径。首先“岗”既是来源又是目标。“岗”既是“课赛证”的内容来源,又是“课赛证”实施的目标所在,通过“课赛证”的实施,可以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其次“课”是人才培养的中心环节。“岗赛证”必须要融进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最终要落实到课程并经课堂教学实现。再次“赛”是检验教育教学质量的“试金石”,是职教改革的“指挥棒”。职业院校技能竞赛能全面考核学生面对典型工作岗位展示出的知识、技能和素养,全国职业技能大赛改革方案中提出竞赛规程要依据专业教学标准、企业实际岗位和“1+X”证书。最后“证”是行业的引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体现了行业企业在专业人才培养和评价方面的先进经验和成熟标准。(1)岗位标准对接课程体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融通课程体系。从三者外在表征可以看出,三者具有相互融通的基础,如下表所示。(2)技能竞赛融入课程体系。人才培养中心环节在于课程体系,技能竞赛和课程体系融合具有共鸣点。高职机电专业技能大赛特色鲜明,竞赛项目普遍具有综合性实训课题性质,可以较好地进行项目化、教学化处理,实现技能大赛竞赛项目体系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一一映射。如下图所示。(3)“岗课赛证”耦合共进。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岗课赛证”耦合共进机电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可找准岗位链衔接岗位需求,根据产业行业企业需求、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要求内容及时融入专业教学,动态优化课程内容,形成动态多样的校企双元育人模式,建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课程改革动态映射,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针对性。

(二)基于岗位技能标准

重构课程体系产业行业技术标准、岗位标准、用人需求,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行动指南。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链、岗位链直接映射地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链。只有校企深度合作,培养的人才才能精准对接产业行业企业需求,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因此,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针对性,要基于企业的岗位技能标准,使人才培养深度对接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基于岗位重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设置和实践教学设计要紧扣岗位技能标准。

(三)借鉴技能竞赛理念

“证课融通”对接行业标准,创新“岗课赛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从“产业—竞赛—教育”三层面,设计“岗课证赛融通”人才培养模式,健全教学标准体系,课程内容涵盖行业企业证书要求,融合技能竞赛内容。做好需求融合、标准融合、过程融合与评价融合实现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载体。校企双元针对专业岗位群设计课程体系,动态调整教学内容,课程标准对接岗位标准、大赛标准、技能等级标准,将课程学习与工作岗位、职业技能大赛、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融合在一起,促进学生学习能力、职业技能及职业素质的提高。一是要专业设置对接产业需求、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的要求,对接行业企业证书评价标准,持续更新并推进社会服务产业领域职业院校专业教学标准、顶岗实习标准、实训教学条件建设标准等的建设和实施。二是要以赛促学、促教、促评,赛项设备转化为教学设备、赛项任务转化设计为教学项目,将技能竞赛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赛项标准转化完善为教学标准、赛项评价转化为教学评价等,带动相关专业建设。三是结合产业行业企业标准,校企双元开发职业技能教育培训标准,动态调整职业院校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使毕业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或者技能等级证书,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相融合,畅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渠道。

(四)在教学层面,以“岗课赛证”作为引领,“三教”改革的抓手

以“三教”改革为抓手,一是校企双元开发对接主流生产技术,融合岗位技能、通用技术等内容新教材;二是完善以学生为中心的多样化教学方法,推动“课堂革命”,适应学生个性化和多样化特点;三是教师团队“四有”好老师标准,积极钻研新教材、新教法,提高教学能力。

五、结语

高职机电类专业“岗课赛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接岗位群素养、知识、技能要求,涵盖技能大赛关键要素,融合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要点,序化课程体系,优化课程标准,调整课程内容,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和针对性。

作者:孙常华 李志敏 尹四倍 郝涛 孙向群 单位: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电气及自动化系 中国广电山东网络有限公司 日照莒县阎庄街道中心小学

高职机电人才培养篇2

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指出,与发达国家相比,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教育强国的要求相比,我国职业教育还存在着体系建设不够完善、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建设有待加强、制度标准不够健全、企业参与办学的动力不足、有利于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配套政策尚待完善、办学和人才培养质量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到了必须下大力气抓好的时候。那么现代的职业教育存在哪些问题?现代职业教育该如何改革值得我们去深思、研究和探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为我国职业教育提供了变革方向和指导思想[1]。

1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1高校教育占据主导作用

现在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依旧沿用传统的方式在进行,专业知识教学占据大量的教育时间。部分高校依旧认为专业知识是人才获得能力的重要的基础,从而忽视高校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2]。

1.2高校培育模式落后

当下的高职院校仍然采用“4+2”的模式。三年的高职教育生涯分为6个学期,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前两年的教育生涯中都沉寂在校园中学习理论知识,而第三年的时候学生才开始接触社会工作,在这一年中学生都在企业中度过。高职院校对学生的管理工作完全依赖于企业,相当于直接把接受完两年职业教育的学生安排到企业中去,提前让高职院校的学生步入社会[3]。

1.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程度低

当代高职院校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占据三分之二的教育时间,而实践教育缺只占据教育时间的三分之一。我国大部分职业院校为了方便管理都把理论教育集中在两年,实践教育集中放置在最后一年中,同时学生的管理也完全交由实习单位和学生个人。现代职业教育的实训教学还只是停留在见习阶段,部分高校导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带领学生参观企业生产环境和企业设备,完全就是走马观花一天之内结束所有的实践教学任务,把一周的实训教学压缩到一天之中,学生完全没有消化吸收的时间。理论和实践完全分开,无法让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达到“学中做、做中学”的目的,也无法让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4]。

2高职院校机电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2.1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在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教育体系发展过程中,整体教育模式正在不断变革,同时关于产教融合等各类理念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贯彻。对于各所高职院校来说,加强产教融合模式下人才培养制度运行也是非常有必要的[5]。

2.2现代学徒制的提出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度。实践证明,现代学徒制是产教融合的基本制度载体和有效实现形式。面对国务院提出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度,高职院校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把职业院校的学生安排到企业实习,找技术精湛的技术人员当学生的实训教师,相当于师傅带领徒弟手把手教学,让学生更快地了解和学习专业技能[6]。

3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规划

3.1机电一体化实训基地的建设

建设实训基地的根本目的是实现生产与教育相融合,让高职院校的学生在生产中学习、在学习中生产。实训基地的建设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现有的教育环境,为学生提供了实践的场所,将抽象的专业内容具象化,同时加深了相关知识的记忆,并将其运用到现实中去。实训基地建设初期应该合理规划布局以及规模大小,地理位置应该优先选择校园内部避免给学生管理工作增加难度,建设规模应该满足本校学生的实训教学需求[7]。实训基地使用和运营阶段应该制定完善的运营及管理制度,只有完善的运营及管理制度才能使实训基地高效且稳健的运作,同时也避免了混乱的实训环境给学生和基地设备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学生在实训基地接受教育的同时鼓励学生发明创造,开拓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同时也发展了同学的专业知识面。鼓励学生发自己的实践作品发布到交易平台进行售卖,合理获得收益用于购买自身消耗材料。实训基地内的教师可以接企业少量订单,合理获取收益用于基地设备维护更新。加强实训基地在职业教育规划中的位置,让实训基地成为培育机电一体化人才不可或缺的基础教育设施,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水平[8]。

3.2校企共育教学模式改革

单一的靠职业院校去培育机电一体化人才已经无法满足于现代行业的发展需求,那么就需要学校和接受学生的企业共同去培育人才。高职院校有完善的培育人才机制,企业有在本行业实践经验和独特的见解,那么在校企共育的教育模式下,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获得极大地提升。学校需要修改教育方案,参照学生和实训导师以及企业的建议,合理规划职业高校学生的理论只是学习以及实践教学的时间。以学期进行划分,第一学期在职业院校学习专业知识,第二学期到企业单位进行实习教学,以此类推。或者可以利用周或月进行划分,采用理论与实践教学穿插进行。实现产教融合,提高职业高校培育人才的教育质量和产出效率。企业和职业高校需要按照自身的情况去制定各自的学生管理方案,相互借鉴参考,用来保障学生在学习期间的人身及财产安全,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理论知识的学习来源于职业高校的职业教育,理论运用到实践的能力来源于企业教育,只有职业院校和企业共同孕育,那么两者共同培育出的人才才能在现代高速发展的社会中站稳脚跟,并凭借着一技之长为祖国事业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成为我国技术发展的栋梁之材。

3.3完善教学和实训导师“双身份”

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实践是理论的载体。学生理论知识的储备一方面反映了学生自己的学习能力,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职业导师的知识水平和执教能力。导师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基石,导师的水平和能力对高职院校的学生有着很大的影响。对现在的职业教育而言,导师的身影贯穿学生整个职业学习生涯。不同的导师对学生的影响是不同的,我们应该鼓励到理论知识教学导师参与或直接指导学生实训教学。打破理论导师和实训导师的划分,同时理论导师通过观察和指导学生实训练习了解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程度,有利于下次课程的补充与完善,也有利于发现自身执教的欠缺支持,提高自身的执教水平。我国提倡发展双师型教师,让导师不仅仅只是导师同时也是工程技术人员。推动“1+X”证书制度的运行。当导师获得技术人员职称证书后,首先通过自身的观察可以更好地了解当下机电一体化行业岗位所需要的人才。然后根据岗位现实情况培育出适应当下行业发展所学的人才。最后高职院校培育的人才投入岗位当中,推动本行业继续发展和进步。

3.4现代学徒制模式的校企运用

现代学徒制是更深层次校企合作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学校联合企业实施现代学徒制度。在现代学徒制度实施过程中,高职院校是理论知识教学主体,企业是实践教学施教主体。在职业院校为学生开展实训教学后,学校和企业开始共同承担培训人才的大任。职业院校的学生在接受实训过程中,企业安排技术精湛的技术人员充当学生在实训期间的师傅,通过学生自己的摸索和询问师傅了解机电一体化行业的理论知识和实施难点。通过研究与探讨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可以增加实践经验,提高动手能力以及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3.5引领工匠精神——培养大国工匠

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是一个人的职业能力、职业素养和职业品质的直观体现。也是一个人对一件物品或者工艺精益求精的精神品质,同时工匠型人才也是实现制造强国中流砥柱。在高职院校学生实训阶段,企业联合职业院校开展职业素养教育,激发、引导并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大国工匠精神,为后期学生发展成为工匠型人才做铺垫。职业素养教育的培养需要结合企业和高校实际情况开展,按照实际情况展开针对性教育。例如:邀请工匠型人才来校展开讲座、开展工匠型人才事迹演讲比赛等一系列活动。新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改革以及各种制度的推行,职业教育正在进行着改变。产教融合模式培养人才是现代阶段提出的一个新型的培养模式,在生产中教学、在教学中生产。就学校实情和社会环境而言,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即符合本校实际情况也符合现代机电一体化行业的发展需求。

作者:李侠 许志才 张荣升 单位:合肥财经职业学院

高职机电人才培养篇3

在我国的教育改革发展中,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教育理念发生了较大改变。目前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中较为普遍应用的培养模式之一,这种教育模式不但提高了院校教学质量,同时也可以满足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的更高需求。在高职院校改革发展过程中,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一直是教育的探索发展方向,通过更为先进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生的综合素养,向社会输送更多技能型实用人才,为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1现代学徒制概述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在产业结构调整转型过程中,高职院校所培养出的技能型人才已经无法适应社会与企业需求。目前我国的就业市场中出现者严重的供求结构不平衡化问题,随着经济结构的发展与产业升级,当前社会对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出了大量需求,但依然存在着大批量高职院校毕业生无法找到适合工作。出现该问题的最主要原因是高职院校对于人才培养与社会输送方面并没有真正实现产教融合,高职院校与社会与企业间的合作不深入,无法及时了解社会发展对于人才技能型需求,导致人才培养模式落后,学生所掌握的技能无法适应社会需求。在2014年我国所颁发的《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的文件中,明确表示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试点工作在我国教育事业中的全面开展,并逐步探索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校企融合的全新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通过与企业间的深度合作对人才培养模式做出及时调整,使高职学生可以更好地满足产业发展与经济升级的人才需求。现代学徒制于高职院校中的教学应用是教育创新发展的全新方向,但有助于我国高职院校教育发展,同时也有助于加强我国社会产业的整体建设。

2高职机电类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策略

2.1教育培养的双主体模式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与高职院校的引进,促进了高职院校与企业间的深度合作。在该人才培养模式中,高职院校与企业作为人才培养的双主体单位,需要通过校企间融合程度的不断加深,制订更为科学的人才培养计划。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具体实施过程中,学校作为对学生知识技能培养的校内教育主体,企业作为对学生实践培养的校外教育主体,以此来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知识运用能力。通过校企间双主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顺利地从院校学习进入企业发展中,学校与企业对于人才培养也贯穿至整个教学过程。根据机电类人才要求,企业可以作为主导,对学生制定更为准确的岗位职业标准,高职院校根据制定的岗位职业标准,以主导的身份完成人才培养职业标准计划,进而形成完善的机电类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策略。区别于其他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下的学生教育拥有双重身份,既是学校的学生同时也作为企业的员工,当学生完成高职教育阶段性学习任务后,毕业进入企业转化为员工的唯一身份。

2.2双导师教育模式

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中,高职机电类专业学生都会拥有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两位导师都会针对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作出全面的教育培养。学生在校学习时间期间以校内导师辅导为主,学生在企业实习参加实训期间以校外导师的辅导为主。高职院校通过与企业间建立合作关系,可以进行导师互聘,院校也可以为企业导师颁发教育聘书,共同参与到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并完成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课程标准的编制。企业也可以聘请高职院校的教师参与到校企合作项目研发中,教师通过在企业间的实践实习也可以加强教师对于岗位职业技能的掌握,更好地对学生实践作出指导,同时也可以优化课程教学方案。

2.3全面管理的教育模式

现代学徒制的教育应用要求高职院校与企业双方都需要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从教育招生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确定学徒,导师选拔等各项工作,都需要学校与企业的共同管理,通过校企间的共同管理,可以制定更为科学的规章考核制度,确保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高效率应用。在校企合作我是下所针对学生制定的教育考核标准,要做出更为全面的考量。在传统的高职教育中,对于学生的专业考核通常采取的是卷面考试形式,但这样的考核模式对于学生的素质判断是过于片面的。在新时期的教育模式中,在针对学生进行学习考核时,需要针对学生的各门专业课程,学习实践环节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考核。学校与企业双方针对学生学习状况共同给出成绩,当学生的考核结果符合企业用人标准时,学生可以不再经历面试试用期等工作前环节,直接成为企业的正式员工。

2.4工学交替的教育模式

工学交替是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的最主要特点,也是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最有效教育模式,工作与学习交替教学方法,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将所学习的知识与技能应用到岗位工作中,真正做到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在岗位实践过程中也可以及时地发现学习中的不足,岗位实践对于学生来说更多是学习的结果反馈。高职院校在实施工学交替的教学方式过程中要制定交替周期,交替周期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制定大交替周期,一学期在校内学习一学期在企业实践。小交替周期则以星期为单位,三天在校内学习两天在企业实践。通过周期性的交替可以有助于学生的技能掌握,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身份的转变。

3高职机电类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创新培养

3.1制定科学教育周期

工学交替是高职院校在应用现代学徒制度较为重要的教学环节,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是要求学生将校内知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因此在培养机电类专业学生时,应制定更为科学的教育模式规划。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高职院校需要确保学生可以在较短的学习时间内掌握准确的理论基础知识,并学习基本的技能技术,同时也可以根据学生专业特点邀请机电类专家进行主题讲座。在第二年院校学习时,高职院校应将对学生的知识培养转变为技能培养,该学习阶段更强调的是对学生技能的应用能力。在第三年院校学习时,学生则以学徒的身份进入到岗位实习,在企业岗位实习中校外导师对学生做出技术指导,确保学生可立顺利地完成岗位工作,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高职院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时,职业能力与道德素养也同样重要。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综合能力,确保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3.2加强校企合作平台建设

校企间合作平台的建设是确保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高质量实施的前提,高职院校通过与企业间建立良好的合作,拓展更多企业合作资源,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得实习岗位。而高职教育也可以吸纳进更多社会资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职院校在于企业间建立合作关系时,要对企业进行更为科学的考核,对企业人力物力资源,教育资源的综合评定来确定企业合作对象。校企合作平台的建设不仅是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更是为提高学生培养技术型人才的教育体系,通过加强资源整合,为学生学习提供更多教育资源。学生也可以在岗位实践中对于机电类专业有更多具体的了解,积累更多实践经验。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中学生更早地进入到企业岗位工作中,可以大幅度缩短学生的身份转变周期,学生可以更快地完成职业规划。

3.3加强对学生的岗位实习指导

当学生进入到企业岗位实习中,会有校外导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岗位工作。企业在制定校外导师时要最大程度利用教育资源,现有的指导教学模式分为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一对多的指导是学生刚进入企业实习中,针对工作流程的简单介绍,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对更多学生的工作岗位性质介绍。当学生正式进入工作岗位实习时,需要采取一对一或多对一的指导模式,在畜体导师数量选择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或学习内容要求进行适当选择。当学生进行用专业的技能训练时,则需要通过一对一的指导模式,最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3.4优化学生学习考核

目前高职院校对机电类专业学生的考核依然以卷面考核的形式为主,而忽略了对学生技能性的考核,这样会很容易让学生忽略技能提高的重要性,自然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无法满足社会岗位人才需求。因此优化学生考核制度,对于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的高效应用尤为重要。学校与企业在对学生培养室都要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理论学习的基础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结语

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与发展,新时期对于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不断加强对社会发展间的结合,确保人才培养符合社会时代发展需求。高职院校在完成人才培养教学目标时,通过与企业间的合作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变化趋势,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也可以加强学生更多的技能培养。区别于传统的高职院校教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将学校教育资源与企业教育资源相结合,通过对资源的最优化处理,探索校企合作的全新教育模式,打破教育体制的局限性,贯彻落实与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以此来促进高职院校教育的改革与创新。

作者:张华 单位:宝鸡职业技术学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