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篇高校舞蹈与民族舞融合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一、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现状分析
首先,高校民族民间舞蹈属于实践性较强的艺术形式,教师既要有相应的理论知识支撑,同时也要注重实践教学部分。实践教学能够对学生的理论学习效果进行检验,若只依靠课堂当中的技巧训练、动作学习,通常很难达到表演要求。学生必须要在实践当中磨练自我,积累丰富的舞台经验,与此同时还要尽可能多地接受观众检验,以提高自身的舞台表现力。但就实际教学现状来看,高校学生很少有机会参与舞台实践。学校为学生创造的舞台表演机会十分有限,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让学生在训练室完成舞蹈表演,加之高校对于民族民间舞教学的重视程度较低,导致舞蹈教学质量大大降低,不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1]。其次,舞蹈是表达情感的重要途径。在进行舞蹈表演的过程中,舞者的肢体动作能够将情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由此可见,舞蹈是肢体动作和主观情感的结合。民族民间舞蹈是各民族人民表达情感的重要途径,能够对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生活习俗、精神风貌以及社会历史进行反映,尤其是少数民族的性格特征和民俗风情。在当前的高校民族民间舞教学中,很多教师都会忽视对学生艺术情感的培养,过度注重基本功训练和舞蹈技巧学习,并且教师经常将注意力放在学生动作是否到位、规范和标准上,很少会关注学生的眼神、表情等细节表达。长此以往,学生在舞蹈表演过程中会出现肢体配合度低、表情僵硬、双眼无神等问题,不能充分展现舞蹈作品精神,同时也弱化了舞蹈表演魅力,不利于学生舞蹈专业水平的提升[2]。最后,从某种角度上来看,民族民间舞蹈其实是对少数民族人民群众生活和劳动的凝练,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不同民族的民间舞蹈表达了独特的丰富情感。在对民族民间舞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必须要对舞蹈背后的文化有所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在表演过程中将舞蹈内涵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与观众产生情感共鸣。但在当前的高校民族民间舞教学中,由于很多教师都缺乏对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内涵的了解,因而很难将舞蹈精髓传递给学生。很多教师都只对舞蹈特色和外在形式进行研究。导致学生在进行民族民间舞表演过程中出现有形无神的问题,无法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3]。
二、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改革的基本目标
高校的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改革,必须要以舞蹈特征为目标,通过再现民族民间舞蹈特征,提高学生舞蹈动作的启发性、灵活性以及创造性。首先就是要凸显民族民间舞蹈的启发性。舞蹈动作的形成往往要经历一系列复杂、繁琐的过程,因此在实际教学当中,教师必须要对学生掌握舞蹈动作的内在联系进行启发,对学生在学习舞蹈过程中的启发性思维进行培养,并能够将自己的情感和思维融入到相应的舞蹈动作当中,提高学生的舞蹈综合素养[4]。其次,要能够凸显民族民间舞蹈的灵活性,使学生能够全身心投入到舞蹈课堂学习当中,与此同时,还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舞台,以充分发挥学生个性,调动其学习舞蹈的积极性,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形成一种轻松愉悦的舞蹈教学氛围,通过舞蹈动作拓展学生学习思维,通过民族民间舞蹈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此外,通过对民族民间舞蹈的灵活性进行体现,还能对舞蹈教学内容和形式进行巩固,使学生能够结合相关舞蹈动作进行即兴改编和表演,将不同民族的民间舞蹈动作融合在一起,系统化地提高学生对于舞蹈动作的应用和掌握能力。最后,要凸显民族民间舞蹈的创造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意识,最终达到提高其舞蹈艺术表现力的目的。随着现在社会的不断发展,在传统的民族民间舞蹈当中,也出现了很多与现代文化不相符的内容,教师在对这些舞蹈动作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就是将那些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舞蹈动作剔除,但要注意必须要保留舞蹈动作的民族特色,之后再让学生融入自己的情感以及自己对舞蹈文化的理解,实现对民族民间舞蹈的再创造,赋予其全新的生命力和活力,这对于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很有帮助[5]。
三、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一)加深学生对舞蹈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
中国民族民间舞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较强,能够将不同民族的文化信仰、风土人情、精神风貌等反映出来,具有十分深厚的人文内涵和底蕴。因此,在对民族民间舞蹈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必须要对舞蹈背后的民族文化有所了解,只有这样才能让舞蹈表演更有灵魂。鉴于上述情况,高校在开展民族民间舞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对学生的舞蹈技巧、舞蹈动作进行关注,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对舞蹈文化内涵进行研究,使学生能够对民族民间舞蹈的艺术风格特征有所认识。就实际教学现状来看,虽然很多高校在开展民族民间舞教学过程中,都强化了对于舞蹈文化背景知识的讲解,但大多是以灌输形式为主,这样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舞蹈文化背景知识了解不深入、不全面的问题十分普遍,因而很难将民族民间舞蹈的魅力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为了改变上述状况,教师可以尝试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共同对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探讨[6]。例如,在对藏族舞蹈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书籍等对藏族人民的宗教信仰、习俗文化、风土人情等进行了解,并将自己收集到的信息整理在一起,在课堂上与其他同学分享。为确保课堂教学的有序性和高效性,教师必须要充分发挥自身引导作用,结合藏族舞蹈特征展开提问,对学生的课前预习效果进行检验。例如,很多藏族舞蹈动作都以关节为主要发力点,这样的舞蹈往往能够带来强大的韵律感和颤动感。那么藏族人民在舞蹈过程中为什么会习惯用关节发力呢?在教师提出问题之后,学生们就会争先恐后地进行知识分享。例如,有的学生会说藏族人民的生活环境海拔较高,空气稀薄,人们经常需要背负各种生活生产物资,在这一过程中势必要依靠关节力量。因此,藏族人民在舞蹈过程中也会习惯性地用关节发力。这样既能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又能加强学生对于藏族舞蹈文化背景知识及特征的了解,为藏族舞蹈表演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二)强化情感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的渗透
现阶段,很多高校在开展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过程中,由于缺乏对于情感的渗透,导致学生在进行舞蹈表演时双眼无神、动作僵化,难以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与此同时,在实践教学当中,很多教师都会采取口传身授的方式,简而言之就是对舞蹈动作进行分解,再亲自示范和口头讲解。长此以往,学生很难领悟到舞蹈精髓。民族民间舞蹈通常比较考验学生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因此在今后的教学实践当中,教师必须要尝试创新教学模式,将情感更好地融入舞蹈动作中。不同的民族文化与当地自然环境、人文精神等具有十分密切的关联,很多舞蹈动作都来源于日常生活。因此,在实践教学当中,教师必须要结合这一特征,在课堂上对舞蹈动作进行最大限度还原,以提高教学质量。以傣族舞为例,其舞蹈风格十分独特,情绪内敛含蓄,舞蹈姿态的雕塑感较强。在正式教学之前,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傣族舞的图片或视频,以强化学生的视觉感受,加深学生对于傣族舞蹈的认知和了解,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对傣族舞蹈进行学习,使学生能够全身心投入舞蹈动作学习中,并融入自身情感。其次,教师还要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对教学情境进行创设,增强学生的代入感,使其能够认真投入地学习舞蹈动作。最后,教师还要通过精神共鸣引导学生将自己丰富的情感融入傣族舞蹈中。一般情况下,由于学生对于傣族人文风俗、精神风貌等了解较少,在实践教学当中,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播放一些关于傣族人民日常生活的短视频,以加深学生对于傣族人民精神意蕴的了解,从而更好地在傣族舞蹈当中融入情感。
(三)对于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安排
在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以教材为核心,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与延伸,使舞蹈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入手,从而加深对民族民间舞蹈的认识和了解。例如,在实践教学当中,教师可以教材为基础,将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背景融入其中,强化学生对于舞蹈发展的认知,使学生能够在掌握基本舞蹈要领的同时进行改编创作,实现教学创新。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教材当中的不同民族民间舞蹈分类,开展对比教学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不同民族民间舞蹈之间的相似点和差异,加深学生对各种舞蹈文化价值和内涵的理解,提高学生对于舞蹈动作的掌握和应用能力。近年来,随着国际交流程度的日益加深,教师在对民族民间舞蹈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也可以适度地向学生介绍国外舞蹈文化,并引导学生对国内外舞蹈的差异和相似之处进行对比,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认识和了解民族民间舞蹈。
(四)采取多元化舞蹈教学模式
高校传统的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不利于学生专业综合能力的提高。鉴于上述情况,广大教师必须要强化对多元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以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和影响,调动学生的舞蹈学习兴趣。与此同时,在教学当中,教师还要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对舞蹈文化知识进行掌握。教师可以尝试应用小组合作教学、多媒体教学等多样化教学模式。例如,在对傣族孔雀舞进行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其重难点在于通过手指、手腕动作将孔雀舞的风情展现出来,要求动作柔软而有力量。实践教学中,教师可将学生分成不同小组,由各小组同学共同对舞蹈动作重难点进行探讨,成员之间取长补短,共同成长。四、结语综上所述,本文主要围绕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改革展开探究。针对当前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高校必须要强化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改革,首先要加深学生对舞蹈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其次要强化情感在舞蹈动作当中的融入,最后还要采取多元化教学模式,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安排,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民族民间舞蹈教学质量,为学生专业综合能力的提高奠定良好基础。
作者:郑岩 单位:重庆文理学院
高校舞蹈与民族舞篇2
教育部于2021年5月发布了《关于开展2021年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通知》。“高雅艺术进校园”计划向高校安排70余场民间音乐歌舞秀、戏曲等演出活动。同时,教育部在此活动基础上提出了“美育浸润行动计划”,支持高校整合优质美育资源,并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推动民族民间舞蹈、戏剧、戏曲等传统文化项目传承。而高校舞蹈教学是促进优秀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并且高校基于舞蹈教学培养出一批批专业、优秀的民间舞蹈传承者,有利于促进民间舞蹈文化传承人的队伍建设,进一步扩大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影响范围。高校推进舞蹈教学的民间舞蹈文化传承建设进程,是坚持教育指导方针的必然要求,也是满足学生文化生活需要的重要保障。因此,为寻求高校舞蹈教学传承民间舞蹈文化的有效策略,本文对其进行了深入探究。
一、高校舞蹈教学传承民间舞蹈文化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
民间舞蹈艺术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不但是我国文化发展与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相关专业人员针对少数民族文化发展进行研究的重要依据。因此,民间舞蹈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非常有必要的。在高校舞蹈教学中引入民间舞蹈文化,有利于创新高校舞蹈教学内容,促使学生群体积极主动的了解和传承民间舞蹈文化,且不少民间舞蹈都独具特色、极具地域人文内涵,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不同民族、地区的文化发展,才有了我国文化多元化格局的形成,进而促成了我国各地区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发展,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具有直接作用。学生在接触民间舞蹈文化的过程中,除了可以了解不同文化特色,还可以结合自身的需要“取长补短”,汲取民间舞蹈文化中优秀的部分促进个人发展,进一步夯实自身文化基础。
(二)有利于高校民间舞蹈教学改革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深入发展,各级院校的教育改革逐渐进入到新的高度。在此背景下,高校舞蹈教学也呈现出现代化特点。其中,舞蹈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一直是该专业的重点与难题,一些高校由于技术手段不足导致自身难以深入挖掘有效的教学资源。高校舞蹈教育融入民间舞蹈,并完成专项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能够促进我国高校舞蹈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对培养高素质的舞蹈艺术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在尊重不同类型的民间舞蹈文化差异的前提下,如何实现多元化舞蹈知识的灵活应用,是高校舞蹈教育改革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因此,教师为了保障民间舞蹈教学的实效性,需要在结合学生学情的基础上,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进行创新。
二、高校舞蹈教学传承民间舞蹈文化的现状
(一)汉族民间舞蹈文化
从我国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我国以农业生产为主,农耕文化在我国历史长河中属于关键性文化。在农耕文化中,汉族民间舞蹈的形体动作与人们的农耕劳作存在紧密联系,并且汉族民间舞蹈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舞蹈特征。高校在汉族民间舞蹈教学中,常常会选择灯阵、灯舞、秧歌、花灯、花鼓等代表性作品,对于一些“较冷门”、难度系数较大的舞蹈元素运用较少,一些教师教学中往往只是简单阐述,没有针对汉族民间舞蹈进行系统化教学。例如,部分教师在教授花鼓时,更加注重专业技巧的熟练度和学生舞蹈功底的培养,并不会针对花鼓舞蹈的产生背景、动作由来进行知识普及。另外,汉族民间舞蹈相比其他少数民族的民间舞蹈而言,地域人文特色缺少更加直观地体现,舞蹈的难度没有凸显出来。因此,一些教师和学生误认为汉族民间舞蹈缺少难度,只适用于训练学生的基本功。
(二)维吾尔族民间舞蹈文化
维吾尔族民间舞蹈一直深受学生的喜爱,是高校舞蹈教学中的“热门”学习项目。其中,与维吾尔族民间舞蹈相关的是绿洲文化。维吾尔族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特征和生活习惯,最终形成了集农耕文化、草原文化、商业文化等一体化发展的绿洲文化。因此,维吾尔族民间舞蹈中的风格、特色和人文精神具有较高的辨识度。维吾尔族民间舞蹈的特色不止于形体动作的感染和吸引力,同时也离不开欢快、热情的音乐基调影响。而高校大学生正处于热情洋溢的年纪,对这种音乐与舞蹈融为一体、整体呈现明亮艺术色彩的民间舞蹈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高校大学生对于维吾尔族民间舞蹈的认可度和学习热情也较高。
(三)蒙古族民间舞蹈文化
蒙古族民间舞蹈主要与草原文化挂钩,其形体动作主要是从“摔跤”“马术”等运动衍生而来,因此蒙古族民间舞蹈具有豪放、自信的风格特色。蒙古族民间舞蹈的代表作品主要有“安代”“萨满舞”“盅碗舞”等,其具有明显的地域人文特征,但是融入高校舞蹈教学中容易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喜欢蒙古族舞蹈的学生更容易掌握舞蹈精髓,对舞蹈的接受度也更高。但是,不喜欢蒙古族舞蹈的学生本身对舞蹈的学习热情并不高,因此对于蒙古族舞蹈的文化也知之甚少。就相关调查研究结果显示,男生更容易接受蒙古族舞蹈教学,而女生则认为蒙古族舞蹈形体动作不优美、舞蹈形式比较单一,因此蒙古族民间舞蹈教学存在男女比例失调问题。
三、高校舞蹈教学传承民间舞蹈文化的问题
(一)民间舞蹈内涵不明确
有学者向山东省开设了民间舞蹈教学课程的高校发放了网络调查问卷,针对民间舞蹈专业的学生展开关于民间舞蹈及其文化传承现状的问卷调查。此次共发放了500份问卷,回收了336份,除去无效问卷6份,最终有效问卷为330份。据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有73.43%的高校学生在舞蹈教学中对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内涵缺少具体、详细认知。有19.15%的高校学生虽然对民间舞蹈内涵有一定的认识,但是难以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教师在教学中只是对民间舞蹈的地域风俗文化等进行讲解,学生没有充分领会、掌握到舞蹈内涵的精髓。学生对民族民间舞蹈的内涵不明确是高校舞蹈教学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也是学生在舞蹈教学中主动传承民间舞蹈文化的核心任务之一。民族舞蹈内涵是影响民间舞蹈弘扬、传播的关键,有部分学者和舞者认为民族民间舞蹈的内涵是其灵魂所在。从民俗文化类型和民族文化底蕴来说,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汉族的农耕文化、蒙古族的草原文化、维吾尔族的绿洲文化。不同的文化底蕴造就了不同风格、类型的民间舞蹈,学生只有正确认识并充分理解独特的文化艺术内涵,进而对民间舞蹈的演绎才不会变成空有其表、有形无神。
(二)形体动作混乱
学生在学习民间舞蹈时出现形体动作混乱,常见于学习初期,这也与学生不了解民族民间舞蹈内涵有一定关联。或者一些学生在学习完之后没有勤加练习,同时又缺乏对民族民间舞蹈的深刻理解,逐渐淡忘舞蹈动作和一些细节难点,导致学生在演绎民间舞蹈时有一种突兀感。例如,一些学生在学习蒙古族的民间舞蹈时,没有认识到形体动作的深层含义与来源,导致在做类似相扑、骑马的舞蹈动作时,非但没有“神似”,连“形似”没有,看起来不伦不类。形体动作是决定民间舞蹈演绎是否有“灵性”的主要因素,舞者的形体动作优美可以给观众带来一场视觉享受,再搭配音乐的律动,能够更好地使观众跟随舞者深入了解舞蹈的深层内涵。学生的舞蹈动作优美顺畅、肢体协调,是民族民间舞蹈内涵的直接体现。学生形体动作混乱无序,是因为学生没有从肢体动作中感悟出民族文化的深层内涵,对舞蹈动作的学习只停留于表面,所以才会出现肢体不协调、细节处理不到位、动作衔接不紧密等状况。
(三)舞蹈选择受市场环境影响
由于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学生选择舞蹈艺术时存在偏向市场趋势主导的问题。基于群众的文化需求和审美需求为导向的市场,对舞蹈艺术的影响力是非常明显的。同时,市场需求对舞蹈艺术的发展方向和表现形式的选择存在决定性作用,所以市场欢迎是舞蹈艺术的优先考虑的地方。一些舞者想要抓住市场需求对民间舞蹈进行了不规范变形,导致观众对此吐槽“除了服饰以外没有什么是与民间舞蹈相关联的”。所以高校教师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时,要注重引领学生的审美导向,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舞蹈艺术认知:舞者可以根据市场选择不同舞蹈类型,但是要基于对舞蹈文化的内涵进行创新,而非一味迎合市场需求。民间舞蹈艺术灵感来源于地域的人文风情、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劳动劳作等方面,是地域文化的结晶,民族民间舞蹈既有高雅的一面,也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无论民间舞蹈的表现形式如何变化,其文化内涵根基是不会轻易改变的。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民间舞蹈教学也逐渐脱离了原本的初衷,盲目迎合市场需求,甚至逐渐成为旅游行业等市场经济的附属。还有少数院校的民间舞蹈教学只是对其进行截取,没有充分将文化内涵表达出来,只保留了市场欢迎的部分,导致民间舞蹈教学与传承的本质发生了变化。
(四)教学注重技艺技巧而忽略文风体现
地方高校对民间舞蹈教学的节目选择中,整体呈现一种相对稳定、贯彻始终的民族民间舞蹈风格。这种舞蹈风格不仅对学生的艺术表演能力要求较高,还能综合反映出学生的真实能力。但是有些民间舞蹈的表演作品不像其他民间舞蹈那样会强调文化内涵的充分体现,更加注重舞者对高难度技巧的展示,例如,维吾尔族的民间舞蹈作品中,大多数舞蹈都需要舞者做出连续性的快速转圈等动作,舞者需要充分展示出“横飞燕”、原地旋转720°连360°、连续原地跳转等古典舞技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技巧的认知大于对维吾尔族民俗文化的认知,难以全面、深入了解民间舞蹈的风格性和深层内涵,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会导致学生在传承民间舞蹈文化的过程中产生观念偏差,不利于学生提高自身综合文化素养水平。还有部分高校的民间舞教学在探索创新道路中,会在原有的民间舞蹈作品基础上进行创编,但是创编后的作品缺乏民俗文化内容,使得民间舞趋向于现代舞,没有保持民间舞蹈原有的文化底蕴与内涵。
四、高校舞蹈教学传承民间舞蹈文化策略
(一)舞蹈教学增强区域特色民俗文化应用
教师要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内涵,可以通过引领学生深入认识区域民族特色文化,并将其应用到民间舞蹈教学中强化学生的认知。第一,要寻求民族特色文化风俗。各个民族的民间舞蹈多少都包含了婚丧嫁娶、春耕秋收、社戏等民间文化,教师要重视对学生普及民族文化,并且对每一支舞蹈作品所包含的特色民俗文化进行解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民间舞蹈文化内涵。例如,教师在教学与采茶戏相关的民间舞蹈时,可以向学生讲解肢体动作与采茶动作的关系及演变史,带领学生了解采茶的全过程,并对比舞蹈作品进行分析。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一些采茶的特色风俗文化,例如不同时节的茶与制作工艺的变化,以及与不同舞蹈作品的关联等等。第二,教师在民间舞蹈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民族文化内涵丰富自身舞蹈底蕴。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不同风格类型的民间舞蹈精髓,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的舞蹈表演更加有张力、活力和体现力。例如,教师在教授东北秧歌这类民间舞蹈时,可以组织学生学习辽南高跷的风格及其律动特点,指导学生保持体态前倾这一动作特征,然后对学生强化踢抬腿、膝部规律等动作要领的掌握和练习。教师还可以通过游戏等方式让学生体会东北平原人民豪爽热情的性格气质,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升华情感。如此,有利于学生对民间舞蹈的民俗文化内涵有更加具体、生动的认知。
(二)情境教学增强学生理解力
教师要让学生正确认识民间舞蹈形体动作背后的文化内涵,可以借助情景教学的方法加强学生实践,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把握民族民间舞蹈的奥义。教师要基于情景教学为学生打造浓郁的民间舞蹈文化的教学环境,创设具备真实性的角色、民俗仪式、场地环境等一系列教学场景。第一,情景教学的角色设计。教师要结合不同风格类型民族民间舞蹈及其文化内涵,设计整体环境下不同的舞蹈角色形象。个性部分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但是要强调角色的形神具备,充分把握各类舞蹈形态,例如花鼓灯舞蹈中的“兰花”“岔伞”等等。教师要指导学生充分体现“兰花”矜持、羞涩内敛的个性。第二,情景教学的仪式设计。民族民间舞蹈中有大量关于婚嫁、祭祀等仪式动作,教师也可以设计一些具有当地民俗文化特征的仪式性教学程序或内容。例如,教师在进行藏族民间舞蹈教学时,可以针对萨满舞中有关驱魔仪式、祭祀礼仪等对学生进行深入解析,并展开实践模拟,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民族民间舞蹈所蕴涵的文化底蕴。第三,情景教学的场地设计。教师可以利用灯光效果、壁画、背景音乐等元素,增强情景教学氛围。教师可以比照一些著名的且具有区域文化特征的景观,对舞蹈教室进行装饰,营造出强烈的民族文化气息,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深化对民间舞蹈及其民俗文化的认同感,还能促进学生准确把握民间舞蹈肢体表现力。如此,有利于促使学生的民间舞蹈动作规范实现手、眼、心融于一体,让学生的舞蹈表演更能凸显民族民间舞蹈的灵魂。
(三)拓展民间舞蹈艺术外延
其一,高校要向当地政府部门积极争取发展机会。高校要对市场需求、传承民间舞蹈文化相关工作的进程与成就、提供支持的政策文件等内容深入分析,然后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与各阶段目标,争取当地政府的投入与支持,包括设立专项奖学金、打造高校联合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等等,让学生重视民间舞蹈艺术的发展与传承,并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弱化市场经济对民间舞蹈的影响。其二,高校要拓展民间舞蹈教育外延。高校在开展民间舞蹈教学活动时,可以邀请一些专业、有声望、权威的民族舞蹈家或民间艺术家进行交流合作,深入挖掘民间舞蹈艺术的文化特征,与外校资源进行整合利用。另外,高校在加强内部建设的同时也要保证外部宣传,不断增强自身在社会环境中的影响力。高校可以借助新媒体平台宣发民间舞蹈文化传承的相关活动,邀请社会成员参与到活动中,深刻感受民间舞蹈文化的魅力,从而提高民间舞蹈艺术在公众视野的曝光度,进一步削弱市场经济对艺术教学的影响。其三,高校可以组织学生在中小学进行民间舞蹈的文艺汇演活动。由教师带领学生选材取材和创作,通过向低年级小朋友宣传优秀民族文化,从而唤醒学生的责任意识,让学生真正担起民间舞蹈文化传承的责任并付诸行动。
(四)培养学生精神气质增强灵动性
增强民间舞蹈教学的文风体现,需要从学生的内在建设出发,转变学生的精神面貌,从而增强民间舞蹈的感染力。培养学生的精神气质,并提高其表演的灵动性,需要让学生充分感知不同民族文化及其民间舞蹈艺术内涵的精神气质,辅助学生对民间舞蹈艺术的审美内涵形成具体、准确的自我认识,从而使学生自如地展现民间舞蹈精神风貌。例如,维吾尔族的民间舞蹈凸显了西北地区绿洲文化的浓烈色彩和意趣,维吾尔族的民间舞蹈具备俏皮活泼、脚步稳健、肢体动作优美等特征,人们在观赏的过程中可以充分感受到当地人文风俗与舞蹈精神气质。教师可以利用民族服饰让学生体悟每一个舞蹈动作的要领,及其包含的民俗文化风格,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转变自身精神气质,从而深化培养学生舞蹈表演的灵动性。而对于如何让学生的精神气质从民间舞蹈演绎中突显出来,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网络平台搜索、实地考察等方式,深入了解不同民间舞蹈的创造背景,挖掘舞蹈的意义和民族人文精神面貌。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开展民族文化节活动,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根据活动设定背景,自由创作交流,通过游戏化、娱乐化的形式深化民间舞蹈文化教学。
五、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舞蹈教学传承民间舞蹈文化需要明确民间舞蹈内涵,让学生充分了解民俗文化,并认识到肢体动作的由来。高校要借助外力推动民间舞蹈文化传承,预防市场对民间舞蹈教学产生过多干预,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精神气质,转变学生的精神面貌,从而使民间舞蹈有更强的感染力。如此,有望进一步实现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水平。
作者:邹鹏 单位:宜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高校舞蹈与民族舞篇3
民间舞蹈是经过几代人传承和发展的一种形式,虽然有很强的局限性,但还是具有鲜明特色、地域性和民间性,将民间舞蹈与高校舞蹈教育有机结合,才能充分发挥民间舞蹈的作用。但目前高校舞蹈教育发展中,对民间舞蹈的认识还不够,因此,高校领导和相关教育工作者必须将大众舞蹈融入教育,充分利用教师和高校的平台弘扬民间文化[1]。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舞蹈教育作为我国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高校开始将民间舞蹈付诸实践,本文就民间舞蹈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民间舞蹈艺术现状分析
民间舞蹈艺术是舞蹈发展的基础,也是我国优秀艺术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这一时期民间舞蹈艺术再现了当时当地的生活场景,包括不同时刻、不同地域的文化内涵,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新时代特色文化的到来,流行舞蹈在我国非常流行,但是在历史潮流影响下,艺术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舞蹈学校也对民间舞蹈艺术的教育缺乏重视,因此,为满足自给自足和自娱自乐的需要,各族人民纷纷投身于民间舞蹈艺术,且民间舞蹈独特的风格也会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有着重要影响[2]。现如今,我国高校舞蹈教育只有在对舞蹈动作的定位和记忆上,才能促进舞蹈教育的发展,而舞蹈表演的编排导致学生在舞蹈表演中简单规律的动作不能达到形式与精神的统一,各单位不重视民间舞蹈的保护。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东西方文化交融,越来越多西方文化传入中国,对我国民间文化产生了负面影响,越来越多人被流行音乐、嘻哈音乐和现代舞所吸引,喜欢民间舞蹈的人越来越少,且政府没有投入适当的资金来保护,为此,国家政府部门必须制定合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统计方案,在高校教育中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艺术的融合。
二、民间舞蹈在高校舞蹈教育中的必要性
(一)高校舞蹈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高校舞蹈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在高校舞蹈教学期间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借助舞蹈的形式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参考模式。高校舞蹈教学能够促使学生对舞蹈艺术有更好的理解,以丰富学生生活经验和艺术感,使学生具备参加职业课程的艺术成就,进而成为21世纪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舞蹈教学中存在一些复杂问题
民间舞蹈在高校舞蹈教育中能很好锻炼学生身体的协调性,使学生感到舒适,行动更加协调。一般来说,在舞蹈教学期间学生可以通过反复练习加强自己对动作的了解,以不断完善标准的舞蹈动作,从而有效加强对学生身体素质的锻炼。
(三)高校舞蹈教育有利于社会美育发展
民间舞蹈教育在高校舞蹈教学期间应基于当代社会的特点,以满足人们审美需求为主,通过舞蹈教学的模式可以有效培养人们高雅的审美情趣,让人们更享受生活。同时,高校通过加强对民间舞蹈的教育,可以促使学生对舞蹈艺术和美学也会有一定的理解,有利于促进学生社会美育的充分发展。
(四)促进学生对艺术和民间舞蹈文化的理解
高校舞蹈教育期间应充分融入民间舞蹈艺术的具体内容,在民间舞蹈教学的影响下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加深对艺术形式理解。同时,高校舞蹈教育也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化的多样性特点,通过与国内、国外民间舞蹈学习,能够了解不同舞蹈形式的文化特点[3]。此外,高校舞蹈教学期间融入民间舞蹈也可以促进舞蹈形式的多样化,从而有效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理解,增强其认同感。
(五)高校舞蹈教育内容更广泛
高校舞蹈教育中融合民间舞蹈的形式,可以在舞蹈形式与技巧教学期间让学生充分认知古典舞所具备的一种风格,以了解高校民间舞蹈的意识形态。民间舞蹈作为艺术的一部分,在高校舞蹈教学中应与其融合,从而形成一种学生学习舞蹈的全新形式,使舞蹈教育体系更加完善。
(六)利于民间舞蹈艺术的保护、传承和发展
民间舞蹈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组成部分,应加强对民间舞蹈艺术的保护、传承与发展。目前,由于外国艺术文化的发展,导致传统民间艺术得不到保护,面临着观众迷失的情况,使民间舞蹈面临生存困境。高校舞蹈教育中应将民间舞蹈形式融入其中,通过民间舞蹈艺术的融合能够促使学生充分了解舞蹈的形式,从而切实继承和发扬民间舞蹈中蕴含的基本艺术价值。
三、民间舞蹈在高校舞蹈教育中的传承形式
民间艺术的本质来源于大众生活,但高于大众生活,是劳动人民精神需求的产物,源远流长。当代艺术院校和专业院校组织了相应的舞蹈课程,包括民间舞蹈和现代舞等,但现在高校开设的课程都相对简单,在课堂上只能学到舞蹈相关知识,而不能促使学生真正理解中国古典文化的精髓,因此,高校必须开设相应的课程,让学生充分了解民间文化、地方风俗和地域舞蹈,并结合现代舞和民间舞的特点让学生可以感受到更多舞蹈的表现形式。民间舞蹈在高校舞蹈教育期间应通过大量调研,通过参与民间地区的风俗活动,能够了解该地区的风俗习惯,主要以采风的形式真正了解当地人的生活习惯,随着当地民间舞蹈的发展和形成,只有最纯粹的工匠,才能真正理解最简单的舞蹈艺术,故我们要做好详细资料的整理,把系统性、完整性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使学生提高学习水平[4]。现代高校舞蹈课程是民间舞蹈运动的大方向,也是以提高教学效果为目的的,而对舞蹈动作的理解就是对舞蹈基本艺术的理解,让学生学习到真正的大众艺术遗产,在课程设置上,必须开设大众文化理论课和社会实践课,建立一门大众化的舞蹈课程。同时,高校学生在学习民间舞蹈期间应保持积极的态度,关注民间艺术的广度,促进民间舞蹈的发展,不仅需要学生了解大众舞蹈的文化习俗,而且还可以丰富高校舞蹈艺术科学的教育体系。
四、民间舞蹈在高校舞蹈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一)树立民间意识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化遗产,而民间舞蹈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它色彩斑斓,别具一格,反映了我国人民的艺术肌理和审美观念。作为舞蹈艺术的学徒,高校师生需把民间舞蹈作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高校学生还必须认识到民间舞蹈的价值,唤醒学生的自豪感,愿意像普通舞蹈演员一样传承民间舞蹈。
(二)改进职业课程
在舞蹈教育的长远发展中,舞蹈教育可以朝着正确的方向进行,但同时高校舞蹈教学在课程设置方面也有僵化的特点,缺乏灵活性和人性化,所以需要高校在实践中不断突破舞蹈形式的限制,完善和优化课程设置,并结合民间舞蹈的特点,积极编写教材,创新现行舞蹈教材,并加以整合中国民间舞蹈的发展过程、形式、内容和民间特色,为教学提供理论支持。同时,在课程设置方面,高校也必须积极借鉴外国舞蹈教育,优化实践课与理论课的比例,改变以往对理论课的忽视,促进学生舞蹈技能与艺术理论的均衡发展,并将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间舞蹈引入课堂,按照适当的布局原则进行界定,以缩短学生与民间舞蹈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三)创新教学方法
民间舞蹈具有很强的民间性和地域性特点,以往舞蹈教学方法并不完善,因此,教师在实践中需结合民间舞蹈的特点进行实践创新,改进教学方法。一是在高校民间舞蹈教学期间应按照元素、句子、动作、片段组合的过程进行教学,该方法的特点是灵活性和完整性,教师可以结合教学需要,理解教学目的,并对舞蹈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鼓励学生将所学的步骤、动作和姿势结合起来,优化教学质量[5]。二是应引入感性教育方法,在具体教育中,教师不能只注重情感在舞蹈技能的训练,还需要通过技能引导学生突出舞蹈所蕴含的情感,提高表演能力,并从舞蹈的底蕴、内涵和精神为出发点,促进学生的发展,高校学生必须对作品的生活习俗、情感内涵和时代背景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才能更好地理解。三是民间舞蹈即兴创作的强烈特征是大众艺术家根据自己的灵感创造出来的,因此,教师应结合自身特点,积极引入即兴创作鼓励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自由创造,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尊重民间舞蹈风格的基础上,发展和丰富民间舞蹈的表现形式。
(四)师资队伍建设
民间舞蹈教学质量与审美素质、舞蹈基础和师资队伍的教学能力息息相关,因此,高校必须根据民间舞蹈的特点,积极建立一支具有直接关系的技能队伍,这支队伍需要具备雄厚的实力[6]。同时,高校要积极邀请社会知名的民间舞蹈艺术家加入教师队伍,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提高民间舞蹈教育的针对性和效率,且高校必须加强对现有教师的职业培训,以提高其民间舞蹈素质和舞蹈专业技能,通过舞蹈激发学生学习民间舞蹈的热情,探究学生潜在学习动机。
(五)加强联络沟通
高校开展民间舞蹈教育期间,需要加强与世界各种民间舞蹈的合作,积极学习和吸收他们的优秀因素,把民间舞蹈带到国外去,让更多国家的人民能够欣赏到中国民间舞蹈的悠久历史。同时高校还必须与国外高校密切合作,组织民间舞蹈交流活动,促进民间舞蹈的发展。
五、结语
总之,民间舞蹈是我国民间文化的积淀和传承,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民间意识、使命感和自我意识,担负起保护民间文化、传承民间艺术的重任,在实践中加强教学创新,更好地发展和传承民间舞蹈。民间舞蹈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高校可以通过加强对民间舞蹈的教学,创新教育形式和内容,深化民间舞蹈的内涵。要想在民间舞蹈教学期间给公众带来视觉愉悦,就需要各方共同努力,让高校学生可以切实了解民间舞蹈的重要性,从而得到民间舞蹈艺术的传承。
作者:赵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