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培养

时间:2022-11-02 10:26:00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培养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培养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篇1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推进,以学定教的目标已然成为共识,给予学生学习支架至关重要。因此,“问题链”作为学生学习的支架,能够引领学生思维链式递进,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实现育人价值。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问题链”发展价值

(一)促进学生高阶思维发展

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是落实核心素养、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中之重。思起于疑,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指引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处发展。教学中问题链的问题,本身有其内部逻辑,同时克服记忆性、已知性问题,跟随教师设计的问题链的深入思考,学习者的思维得到全面发展。问题链教学搭建高阶思维能力支架,问题之间有着横向与纵向的联系,为学生思维生长发展助力。如若教师将简单的、杂乱的问题抛给学生,学生则会循着教师提出的问题按部就班地回答问题。这些简单、毫无设计的问题有时会打乱学生的思路,干扰学生的思维,也会使学生的思维呈现断条式发展,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弊大于利。而教学中“问题链”以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的组织方式,促进学生的深入思考,拓展学生的思考空间,给予学生思维发展的支架,将学生带入具有思考性的问题中来。学生以支架为起点,不断探究问题,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将学生的思维能够引向思维的深处,有助于思维的发展,进而发展高阶思维。

(二)积极地调动学生学习自主性

学生的学习具有个体发展内在的主观能动性。而这种内在的主观能动性为什么逐渐丧失?原因之一,与教师的教学脱不了干系。问题链教学基于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年龄特点,改变以往在教学中问题数量多的弊端,不再是细碎的满堂问,抹灭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而是教师精选了具有挑战性的、“学生需要跳一跳摘桃子”的核心问题,阅读问题链中的问题是依托内容逻辑关系设计,问题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以及一环扣一环、层层递进的形式,学生在问题的吸引下,积极主动合作探究,尝试解决问题,并不自觉被下一问题吸引或发挥主观能动性投入到更大的问题思考中,问题使学生充满兴趣,动力十足,并随着课堂教学的推进,教师通过引导或激励,辅以学生的主动思考,促使学生能新颖的、创造性地提出、发现问题。这些核心问题和发散问题的提出共同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下放给了学生更多的“权利”,为学生自主合作、深度思考和积极探索等提供机会,以此能够积极地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三)提高师生互动的有效性

无效的问题显而易见无法提高师生互动的有效性,即便学生回答正确,也仅仅是一来一往地对答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互动。又或者学生被迫圈在教师所营造的氛围里面,教师与学生的频率不在一个频道上,好像学生积极又互动,实则心不在焉。问题链教学以教师精挑细选的核心问题组成,每一个问题都是教师仔细甄别、筛选与设计,提高了问题的质量,激活了问题的有效性,使问题在程度上得以深化,教师能够有意识地将教学中最精彩的部分留给学生,增强师生互动的有效性。问题链教学中少而精的、与学生认知存在冲突的问题,给予了学生充分交流与表达的机会,有助于推动学生学习向深度发展,促使学生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地回应教师问题,达成真正意义上的深度互动。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问题链”设计的原则

(一)文本原则
文本是教师教学的首要抓手、第一工具。教师设计问题链,首先要遵循文本的原则,明确文本的要求,以文本为基础、轴心,实施有意义的教学。脱离文本的教学,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做了无用功,未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教学效率低下,教学效果欠佳。教师还要准确、认真解读、研读文本,深刻理解文本内涵与特点,理清文章脉络与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以此为基点设计问题链,避免随意发挥、以教师角度理解文本,整体挖掘文本的深刻价值,引领学生体悟文本之美之韵。部编本教材的编写是以“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结构,教师问题链的设计要注重各单元主题的特点,掌握文本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内在差异,强化文本整体意识,实现基于文本的多元多维化的阅读教学。

(二)对话原则

阅读教学要能够吸引师生、生生主动对话、深度交流,积极合作。教师设计环环相扣的问题链要以对话为原则,能够引导师生、生生进行更多地对话与深入地思考,它不是传统教学一问一答的结束,学生等待教师的询问,学生之间对话较少,学生成为知识的被动接收容器。而是需要学生沿着教师设计的问题链脉络,增强学生主动交流对话,将知识转化为自身的理解。问题链设计遵循对话原则更关键的是学生的及时反馈,以反馈表达意见,增强对话的实质性,实现阅读教学中的“对话”。问题链设计要注重师生间的相互信任和平等交流,营造安全、和谐的“对话”氛围,提升学生的体验感。设计问题链的对话还要能抓住核心问题、关键问题,对话主题围绕教学的核心、关键问题开展。

(三)生本原则

问题链设计要遵循生本原则,设计的出发点要把教转化为学,遵从学生的认知规律,要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以学生的视角解读文本,问题的设置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在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阅读初体验,促进学生的深度思考,教师在阅读逐步探索的过程中抓住学生的疑惑点,及时并合理地剖析、解决问题,完成并丰富教学问题链的意义建构。问题链设计遵循生本原则,要有效整合课程中的精华,沟通编者、学生和教师,以学定教,问题的设计要唤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知情感、潜在的动力,调动学生原有的学习经验,形成学生的心理期待,促使学生积极主动探究与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在过程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梯度原则

部编本教材的编写、教学目标的制定等依据学生的特点,遵循一定的序列,按照梯度原则呈现。同样的,阅读教学问题链设计要遵循梯度原则,步步推进、循序渐进,从易到难。问题链设计要为学生搭建理解文本的桥梁,以前一个问题是后一个问题的基础,如此学生在聚焦清晰的梯度问题链之下,容易发现自身存在的知识疑难点,能够尽快着手解决,及时夯实每一步的学习结果,为下一步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促进思维达到了新的高度,促成学生内在思维品质的提升。问题链是由一个个问题构成,每个问题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跨度,所以教师要找准各问题的基准点,合理统筹跨度问题,就必须遵循梯度原则,由浅入深,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进一步地探索提供可能性。

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问题链”设计策略

(一)围绕核心问题,构建问题链

正如思维导图是由一粒“种子”发散成形,同样的,问题链中核心问题就是一粒种子,问题链的设计要围绕“核心问题”建构。核心问题是相对课堂中零碎的、肤浅的、回答时间短暂的应答式提问而言的,它指向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曹樱子(2021)提出,核心问题是在语文课堂上起主导作用和支撑作用,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析、创造的重要问题。由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程内容点多、面广的特点,想要学生能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获取必备知识与必备能力,在教学中需要教师梳理教材内容,突出教学的重、难点,由问题链串联课程内容的学习,并围绕核心问题构建问题链,有效形成层次清晰、有机串联的课程体系。围绕核心问题设计问题链,教师要理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注重知识的系统框架,以及知识所渗透的思想方法,有助于教师寻找核心问题。如此能够理清头绪,化繁为简,为教学增质提效,促进学生独立思考与探究的思维过程向纵深发展。以部编本教材一年级下册第17课《动物王国开大会》为例,本课核心问题是让学生知道发布通知要把时间、地点说清楚。可以设计如下问题链:“课文中一共出现了哪几个小动物呢?小动物狗熊一共发了几次通知呢?为什么直到狗熊发了四次通知才成功呢?你知道怎么发布通知吗?”以上四个问题是围绕课文核心问题——发布通知,所形成的前后有序、前后关联的问题链,将发布通知要把时间、地点要素说清楚内化在了四个问题中,有助于学生获得完整的学习经验。

(二)关注实际生活,构建问题链

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成长,实际生活带给学生发现、思考和快乐等等。学生的学习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建构、联系知识是建立在已有的实际生活中的,实际生活是学生建筑知识的桥梁,学生学习是基于实际生活生长的更深层次的理解与运用。问题链的设计关注实际生活,教师在教学中创设情境,将真实发生的生活场景与学习内容所组成的问题链充分融合,使教学目标突出、清晰可测,使问题链的问题能够点燃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使复杂的教学内容经过问题链的设计变得生动形象,减少了不必要的提问,使语文学习充满乐趣,实现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地灵活应用,有望达成在有限的时间内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能够激发学生对实际生活的热情。以部编本教材四年级下册第23课《“诺曼底号”遇难记》为例,课文教学目标之一是学生能结合哈尔威船长的英雄壮举,谈一谈自己对于生命的体会。可以设计如下问题链:“假如你就是获救的克莱芒、乘客、女服务员等,你想对哈尔威船长说些什么呢?在实际生活中,像哈尔威船长一样的人,你都能想起谁呢?结合实际生活,你能谈一谈自己对于生命的体会吗?”以上三个问题是基于教学目标,关注实际生活构建的问题链,将教学难点中的学生谈谈自己对于生命的体会轻松化解。

(三)设置发散问题,构建问题链

阅读教学中学生注意力失焦,除了教学方式方法的老套、陈旧,教学内容的已知化也难辞其咎。当教学问题是学生早已知晓的内容时,学生的心思自然而然地不知道飘到了哪里。如若问题是能激发学生主动思考、交流和合作的开放性的发散问题,也许课堂上学生溜号、说话等现象也会减少。由发散的问题构建的问题链,能使学生的思维由闭合走向发散,能充分将多元的答案促进学生彼此交流合作,可以使不同水平的学生相互启发,互相分享自己的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等。发散的问题链还可以兼顾个体思维的差异,使学生的回答互为补充,塑造多元发散的智力品质,培养创新思维。以部编本教材六年级下册第13课《金色的鱼钩》为例,课文教学目标之一是感受课文情节,深化革命先驱的光辉形象。可以设计如下问题链:“老班长是什么身份?他又是如何说的、又是如何做的呢?他为什么要这么说、为什么要这么做呢?请你说一说老班长做的哪件事让你最感动呢?并说说让你感动的原因。”以上四个问题是聚焦发散问题所串联起来的问题链,老班长如何说与做、老班长说与做的原因和学生说一说感动的原因,都彰显了学生的个性化和差异化,能够使学生有更多自主发挥的空间,可以使学生从更多的角度思考问题。

(四)促进互动探究,构建问题链

教学中,我们要摒弃假互动假探究,要让学生的大脑在教学中完全互动起来,让学生的大脑进行头脑风暴式地探究,延伸探究的广度和深度,培植学生的想象力,利用互动探究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提升语文学习的综合应用能力。设计互动探究的问题链,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一串串引人思考的问题,在互动探究下容易生成独创性的想法,促进学生的语文思维由量变到质变。教师想要设计互动探究的问题链,在教学中,需要教师营造问题的、互动的、探究的情境,利用情境巧妙提出或预设问题,激活学生的学习动机,由学生自主互动探究解决,促使学生接近真问题。当学生在学习中遇见理解障碍或百思不得其解时,教师就应该发挥学生间的小组合作互动探究的作用。以部编本教材五年级下册第8课《红楼春趣》为例,课文教学目标之一是借助想象的画面,感受红楼春趣,激发学生阅读《红楼梦》的兴趣。可以设计如下问题链:“众人放风筝的场面是什么样呢?画面中的人物分别放了什么风筝呢?画面中的人物和所放的风筝有什么关系呢?宝琴放的是‘大蝙蝠’风筝,想一想这代表什么意思呢?你还知道其他放风筝人的命运吗?”以上五个层层递进的问题能够促进学生的互动探究,让学生乐学、会学、善学。

四、结语

问题链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意义建构的过程,推动学生建构知识间的关联,使学生的认识更为深刻,为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培养提供了内在的脉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围绕核心问题、关注实际生活、设置发散问题以及促进互动探究来设计问题链,将问题链真正用好用足。

作者:顾钰莹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篇2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教育部门对小学语文教育的要求也进一步提升,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综合能力之上,这需要教师努力改进教学形式,进而实现教学目的。对小学语文教育而言,阅读能力的提升在学生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教师如何采取措施,引导学生做到持续阅读,这也是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课堂上需要实践摸索的。阅读让学生的认识观更为完善,并且阅读将间接影响一个人的表达能力,因此强化学生阅读能力的持续发展,对提升教学质量有着积极的意义。教师不仅要从教学形式上变通,也要从教学内容上挖掘,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一、阅读能力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体现

1.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任务

阅读能力的综合发展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目的,语文其学科性质使得语文具备其特有的功能,即为学生塑造更为健全的人格,健全的人格需要学生在相当数量的阅读中,进行正向观念的汲取,从阅读中汲取养分,从而塑造自己的人格。因此语文教学要发挥其功能,实现其目的,助力学生阅读能力稳步向上发展。

2.社会的期待与要求

无论是哪一门学科的教学,社会均对其有一定的教学效果的期待与要求,而对语文教学的期待与要求中,这一点要求就包含其中。因此,为了实现这一要求与目标,教师们一方面需要提升自身素养,还要引导学生向善发展。在完成阅读教育的融入的同时,注重教学形式的变革,追求更好的教学质量,就需要把握学生的脉搏,让其爱上知识的获取过程,实现综合能力的提升。因此,重视阅读能力的提升,是语文教育内涵中与社会要求相符的部分。

3.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现今,学生的培养方式开始逐渐走向完善,并认识到从阅读中进行知识的获取是学生未来立足的重要基础。因此要重视阅读教育,进而培养阅读能力。阅读教育能给学生带来天马行空的想法,奇思妙想的故事情节,这对于学生想象思维能力有着积极的锻炼作用,同时阅读的自我反思与自我满足,对学生个人素养的养成同样意义重大。为此,学生的全面发展是离不开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教师应该更加予以重视。

二、当前语文教学的不足之处

如今,以学生能力角度去看,个体素养虽然表现出较大的发展性,学生阅读能力较早期而言也有了十足的进步,对于文章的理解,知识点的掌握均有较大的提升。但是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其一为硬件设施的限制。学生的阅读要求正确的方法与合适的书籍,例如合适的阅读区、足够的阅读资源,乃至恰当的阅读活动的组织。这些对于学生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都有着重要作用,但是目前部分学校无法提供以上硬件条件,有的图书馆待建,有的书籍有限内容不足,种种因素都限制了学生阅读能力的进一步提升。为了提升学生的阅读质量以及效率,这些硬件条件需要进一步改善,从而实现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其二是教师教学方式。教师在课堂上的兴奋状态与教学的主要方法,以及学生听课的状态都会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但是二者之间的引导关系影响最大,教师的课堂节奏的把握与对学生的关注程度将直接影响学生,因此教师个人在课堂上的方式有着决定意义。不幸的是小学语文教师对阅读教育的投入不多,受其固定教学模式影响大。主要表现为对文章以背诵的形式为主,忽略了理解的重要性,同时忽略了学生自己的理解,这导致学生的阅读有其局限性,更不谈学生能力的培养。其三主要表现为学生自身学习欲望。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其喜欢阅读,这是学生真正能从阅读中有所收获的关键与核心,但是小学生阅历不足,因为对阅读的掌握还不足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这样的结果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法正常地将知识、方法输出给学生,其结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

根据前面分析,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既展现出其重要性,又表现出一定的发展问题,因此需要采取一定的方法解决其问题,主要考虑从下面几种方法着手。

1.营造良好阅读氛围,培养学生阅读爱好

阅读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其在学生能力培养中起着重要作用,而阅读的特殊性,使得单纯的灌输式教育无法实现其教学目的。因此教师应该以提升教学质量为目的,能动性地为学生创建出与之相符合的阅读氛围,以环境促进爱好的形成,进而以爱好作为驱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从而实现更佳的阅读效果。首先,可以考虑从各个方面进行环境的营造,例如以契合的环境进行阅读,并搭配上相应的语言与情感,使得阅读的体验感更为强烈。例如,在进行具体文章《找春天》学习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更有阅读氛围,更能感受春的气息,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在校内寻找春的气息,使得学生近距离感受文章所描述的内容。教师可以从文章中挑选与此时此景最为契合的语句,表达此时的心情,引导学生主动阅读文章,从而发现“春”,并匹配上现实中的“春”,实现学生学以致用的满足感。然后,教师发挥出引导作用,从课文内容上进行探索与研究,通过一些有趣材料的学习,让学生对阅读材料产生兴趣,进而养成探索阅读材料背后故事的习惯,从而养成阅读爱好。以《小马过河》一文为例,通过这样有趣的故事的阅读,使得学生感受行文魅力,同时可以展开一些小组活动,分享不同同学之间的阅读感受,开拓学生的思维,从而达到提升阅读能力的目的。产生自我探索的想法,进而促进阅读能力发展。

2.借助朗读丰富阅读整体氛围

阅读本身是需要多种方式协同,才能发挥出阅读的效果,从而提升阅读能力的。其中以朗读的形式更深层次体会文章,鉴赏文章同样是阅读文章的重要方式。借助对文章的朗读,使得阅读有声的辅助,对于理解文章的情节与情感有着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探索出更多的朗读的形式,丰富课堂氛围。以朗读强化阅读,同样需要讲究一定的方法,让朗读具备趣味性的同时其情感与文章更为贴近。教师可以展开一些课堂小活动,让学生扮演不同的文章角色,然后带入角色进行朗读,要求学生揣摩出其阅读内容的情感,进而表达出来。为了让学生们更能理解这种感受,在朗读前可以先放一段示范朗读的视频,引导学生阅读情绪的产生,然后教师示范性地朗读文章的一部分,作为引子引导学生情感表达,进而对阅读内容有更深的情感缔结。以《黄山奇石》一文为例,学生需要充分感受文章的思想感情,因此教师需要提出一定的问题,让学生在问题中阅读,在学生有一定的感受后,开始组织学生朗读,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让文章中的重难点内容凸显出来,而后教师指导学生断句以及各个部分的语气,并让学生感受节奏变化后,对感情的影响,从多角度感受这篇奇文的遣词造句以及情感表达。通过这种沉浸式的阅读,让学生理解黄山究竟有多奇以及作者在文中所表达出来对黄山的喜爱。通过朗读,感受文章、理解文章、吸收文章精华,是对阅读的辅助,让阅读不仅仅通过看去理解,更通过声去表达与拟合,这样才能实现阅读能力的更深层次提升。

3.优化教学方法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增强

不同的教学方式实现的教学目的的重点存在一定的偏差,因此想要进一步提升小学生阅读能力,就需要对教学方式进行一定优化。鉴于小学生本身的阅历较少,使得其思维与认知都有局限性。因此教师在教学方式上需要更为直白,尽量简洁化,在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后,再逐渐深入。为了让教师语文教学效果更好,需要教师多种方法结合使用,融入一些阅读方法,推荐部分文章,丰富学生阅读的宏观感受,逐渐具备一定的基础。同时设置一定的情境帮助学生感悟情感,也是在阅读过程中可以采取的一些措施。通过将阅读课程中一些细节的优化,与平时课程的渗入,将会使得学生逐渐提升自身的阅读能力。以《穷人》一文为例,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从阅读的角度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养成阅读时展开思考的习惯。其形式可以从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开始,并让学生进行一定的解释为什么喜欢这一段落,可以从语言、文字、表达方式着手,甚至从中可以感受到何种情绪,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为了进一步贴近文章情绪,教师可以在学生阅读时引入一定的背景音乐,这需要教师选择合适的音乐,从而促进学生情感迸发。在学生完成阅读后,教师在进行指导的过程中,重视思路并帮助总结出一定的规律,这样对学生下次展开阅读可以产生借鉴意义,这样的形式将会使得学生阅读能力进一步提升。

4.重视课本材料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技巧

语文教学离不开教材,阅读能力的提升同样要回归教材,因此需要重视教材的开发,进教材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之一,需要深度研究与教学,在潜移默化下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例如《小壁虎借尾巴》就是经过精挑细选的一篇文章,这样的文章无论从文章的内容还是写作手法上都是极其符合小学生思维特点的。教师需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小壁虎做了什么,结果是什么,是如何展开这样的故事的,以穿针引线的形式让学生自主学习文章,并具备一定技巧。通过对课本本身的探索,教师与学生一起进行深度分析,并稍微提点部分阅读方法,这样的学习主体仍然归于小学生,也就能学到更多的阅读方法。

5.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提升学生阅读效率

良好的阅读习惯非常重要,当学生培养了阅读习惯之后,学生的阅读效率会有大幅度提高,习惯成自然,并且养成习惯之后,学生能够将爱阅读的习惯坚持下来,这样能够提高效率,缩短阅读时间。有了良好的阅读习惯之后,学生的阅读能力也会提高,这样就能够对文章的内涵和意义以及想表达的意思阅读明白,并掌握中心思想。但是好的阅读习惯并不是简单培养而成的,而是经过长时间的历练和坚持养成的,这需要大量时间的阅读积累。想要培养好的阅读习惯,学生自身的因素也很重要,学生不仅要对自身要求严苛,更要有耐心,这样才能真正提高阅读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阅读量也会增加,但是在进行阅读时,不能只求量而忽略了质,要阅读高质量的文章,把控好文章质量和内容,这样才能积累出更多的经验和素材,也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而且对语文学科的学习也非常有帮助,学生能够快速地理解并消化课文内容,快速掌握文章中心思想,对学生的意义非常深远。小学生培养阅读能力学习语文非常关键,语文教师应该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并且对学生要了解,时刻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找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给学生树立自信心,帮助学生挖掘潜力,还可以在课程设置上进行改动,多增加一些阅读实践性的课程,或是举办一些阅读活动等,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四、结语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学生语文能力明显有了较大的发展,并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未来想要实现上述目的,教师可以从实际环境的塑造、借助朗读等形式展开语文教学。从而实现教师教学课堂质量的提升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作者:张亚强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篇3

现阶段,部分语文教师割裂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之间的关系。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作者情感等进行感悟,没有同步开展写作锻炼,导致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得不到培养。而在写作教学中,又与文本阅读所脱离,导致学生难以将文本阅读中习得的语言知识应用于写作实践中,阻碍到学生读写能力的提高。面对这种情况,语文教师要明确读写结合教学策略的应用价值,重构阅读与写作教学模式,深入融合阅读与写作环节,促使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得到同步提升。

一、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策略的应用意义

阅读与写作分别属于语文学习中的“输入”与“输出”,通过阅读学习活动的实施,学生能够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掌握相应的写作技能与方法,为后续的写作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而在写作训练过程中,又能够检验阅读成效,将个人思想感情更加准确地表达出来,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工具性是语文学科重要的特点,要求教师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与写作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关键途径,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够习得大量的语言修辞方法、文意表达技能,只有引导学生在写作环节尝试性地应用这些语言知识,方可以高效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要依托语文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阅读与写作能够帮助学生实践性应用习得的语文知识,有助于同步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技能。

二、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策略的应用路径

(一)革新教学观念,提高教学能力

读写结合教学策略的应用成效受语文教师读写结合观念及能力的直接影响。因此,语文教师要充分意识到读写结合在改善课堂教学成效、提升学生读写能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将读写结合观树立起来,深入学习读写结合教学方面的先进经验和做法,持续提高读写结合教学质量。在具体实践中,语文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原则,详细调研、了解班级学生的阅读基础与写作能力,依据学生读写能力的发展规律科学制定读写结合教学计划,将学生的读写主体地位体现出来,促使读写结合教学效果得到改善。同时,要积极参与观摩研讨活动,观察、借鉴、学习、吸收其他教师的读写结合教学思路与方法,结合班级学情,及时优化读写结合教学策略。此外,要养成勤于反思的良好习惯,定期反思读写结合教学策略的应用效果,梳理读写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针对性调整教学模式。

(二)依托阅读教学,培养写作能力

语文教材中所选的文本具有各不相同的语言风格与语言艺术,可依托这些“模板”帮助学生学习语言知识。同时,教材文本涉及的知识面十分广泛,涵盖生活、文化、历史等诸多领域,学生在阅读文本过程的中能够将大量难以直接经历的素材积累起来,为后续的写作活动打下基础。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应用读写结合策略时,要带领学生深入分析、感悟文本语言特色,挖掘文本中蕴含的文学文化知识以及写作技巧,引导学生在写作、生活中迁移应用,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1.细读文本内容。不同作者具备差异化的生活经验,因此创作出不同题材的文本故事。只要细心观察平凡的日常生活,就能够找到写作的灵感。目前,很多小学生缺乏生活观意识,不能够积极挖掘学校、家庭及社会生活中的写作素材,在写作训练中往往沿用“好人好事”的相同题材,导致文章的可读性受到影响。而通过阅读教学的深入实施,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学生在文本阅读过程中,能够吸收、积累作者的生活体验,促使自身的生活阅历得到增加;另一方面,阅读教学能够促进学生感知能力、鉴赏能力的发展,帮助其养成善于观察、体验生活的良好习惯,积累大量可供利用的生活化素材。因此,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挖掘、积累、消化课文中的素材,巧妙、恰当地应用于写作当中。同时,要引导学生细读文本细节性内容,包括关键字词、事件经过、人物性格等,这样学生能够对文本语言的丰富性、复杂性等进行深入理解,学会应用更具张力的语言。2.细读文本表达。一些学生虽然积累了大量的语言知识,但却难以创作出高质量的文章,甚至面对写作主题无从下笔。这一问题的出现,主要原因就在于学生写作方面的“间接经验”缺乏,而阅读中的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是“间接经验”的主要来源。陈述性知识主要对事物性质、状态等进行说明,字词句段、写作背景等皆属于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则紧密联系着写作,如开篇布置方法、遣词造句技巧等。在文本阅读教学中,教师需引导学生深入探索与掌握这些知识,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例如,部分学生的选材能力较差,教师可依托教材中的典型作品带领学生深入分析选材特点,帮助学生掌握选材技巧。同时,也可穿插讲解单元文本阅读内容与写作知识,发挥阅读对写作的促进作用。在文本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本特征、表现手法、重要词句的作用等进行深入分析和推敲,这样学生既可以充分理解文本内容,又可以掌握相应的表达技巧。以《母鸡》一文为例,作者用先抑后扬的方法将母爱的伟大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教师要带领学生深入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准确把握文本的过渡句。之后,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尝试利用此篇文本的写作方法描述自己较为熟悉的小动物,并深入思考可采用哪些文本阅读中所掌握的写作手法与语言表达技巧。3.细读作者思维。当前,部分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存在着内容空洞、语言贫乏等问题,导致读者难以准确把握文章的核心主旨。这一问题的出现主要原因就在于写作目的、写作方向缺乏,“为写而写”特征较为明显。面对这种情况,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带领学生对作者的“写作思维”“写作想法”等进行探究,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方向,促使学生的写作思维能力得到逐步提高。以《将相和》一文为例,作者将“完璧归赵”“渑池会”以及“负荆请罪”三个故事作为描述的重点,将蔺相如及廉颇的精神品质生动表现出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带领学生深入分析这些具体的故事,引导学生将人物的主要形象品质提炼出来。同时,鼓励学生思考在书写人物形象时,如何依托具体事例及材料进行呈现,将文本阅读中习得的技巧尝试性地应用于写作实践中,促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及写作能力得到综合提高。

(三)明确练习目标,深化阅读成果

写作训练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方式,在巩固阅读成果方面也具有较大的作用。因此,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写作训练的多重功能,综合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1.穿插教学。现行语文教材的每一单元皆设置了习作板块,各板块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既可以为教师的写作教学提供支持,又能够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因此,教师要充分重视和利用教材中的习作板块,科学设计教学方案。在具体实践中,教师需提前分析此单元习作板块的主要目标与关键知识,将写作知识要领穿插于单元文本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教材文本中涉及的相应写作知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完成文本阅读教学后,教师应鼓励学生依据板块要求开展写作活动,积极应用阅读成果。2.分点训练。每一单元写作课中涉及较多的写作知识与技巧,由于小学生尚未打好写作基础,如果单次训练重点过多,部分学生将难以充分掌握。因此,语文教师可应用分点训练的方式,集中训练某一种写作技巧。这样虽然训练次数会明显增加,但学生能够轻松、高效地理解和掌握,有助于改善写作训练成效。需注意的是,确定训练重点后,要在阅读课堂教学中依托文本深入讲解此种写作方法,充分体现以读促写的教学原则。

(四)依托功能写作,发展阅读技能

阅读能够促进写作,写作必然可以促进阅读。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情况,积极融合写作与阅读,依托写作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技能,实现“为学习而写作”的目标。1.积累性写作。只有带领学生深入感受、理解文本内容,方可以顺利模仿、评价与创造文本。而通过应用积累性写作方法,可拓展学生的感受深度,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本内容。其中,缩写、概述、摘抄等常用的积累性写作形式中,语文教师既可以引导学生摘抄文本中的好词好句,又可以缩写或概述文本内容,这样既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又能够改善学生的阅读效果。以《少年闰土》一文为例,作者利用若干个小故事将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闰土形象刻画出来,体现了作者对闰土的怀念之情。针对这篇文章,教师可先组织阅读活动,让学生把握文本内容,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将其概述出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写作能力皆可得到锻炼和提高。2.模仿性写作。要想模仿文章“样本”,学生先要充分理解文章故事梗概与核心素养,且对文章的结构、文意、技法等进行掌握,以便将文章的“图式结构”顺利应用于写作训练中。在应用模仿性写作方法时,要依据教学目标科学确定教学思路。若为了达成阅读目标,教师先要带领学生细读文本内容和结构,再鼓励学生仿写、续写、扩写、改写文本,将凸显自身想法与特色的“另一篇”文章创作出来。也可从文章主题、句法等角度开展创造性写作活动,以便有效拓展学生的理解深度。而为了达成写作目标,则要求学生于写作过程中积极应用课文涉及的文体、写法、句法等写作知识。此外,在模仿性写作过程中,语文教师需将自身的指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向学生详细讲解文本的结构特点、表达方法等,之后再开展仿写活动,这样阅读与写作学习目标均能够得到顺利实现。3.评论性写作。只有读透文本,方可以对文本进行评论。为彻底弄懂作品的思想与主旨,教师需带领学生从内容、结构、语言风格等多个角度分析文本,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发表看法和观点,这样学生的读写能力、思维能力皆可得到提高。以《草船借箭》一文为例,完成阅读教学后,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感悟,谈一谈对诸葛亮、周瑜等人物的看法。学生要想客观、全面地捕捉人物形象特点,既要深入阅读文本中的描写类语句,包括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活动描写等,又要代入到故事情境中,体会、揣摩人物的真实想法,这样方可以完成评论性写作任务,学生的文本阅读成效也可得到进一步深化。

(五)利用读写评价,改善教学效果

为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需构建多元化的评价模式。在现有读者评价的基础上,积极引入小组互评、成长袋评价等多种形式,对学生的读写成果进行全面、客观地评价,帮助学生明确自身的不足,持续提高阅读与写作能力。1.学生互评。学生由于太过于熟悉自己的文章,容易陷入“当局者迷”的状态,无法客观公正地评价作品,难以将其中的缺点、不足等挖掘出来。而班级同学之间具有差异化的人生经验、思维情感等,能够从不同的角度评价作品,进而将有价值的修改意见提供出来。因此,语文教师要充分明确学生互评的重要性,依据科学的流程开展互评活动。在具体实践中,教师先向学生布置紧密关联阅读的写作任务,当学生顺利完成后,教师再打乱顺序,向各组学生分别发放。为帮助学生给出客观、有用的评价意见,教师可针对性地讲解评价标准与注意要点,如文本结构合理性、语言运用准确性等。学生依据教师所提供的标准认真阅读他人的作品,将作品的优点、缺点以及改进意见等书写出来。2.档案袋评价。为持续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教师在关注学习结果的同时,还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情感态度等进行评价,以便调整学生的学习态度,增强读写自信。在具体实践中,教师可将成长档案袋评价方法应用过来,引导学生自我评价读写学习情况,学生通过对阅读、写作过程中的成长足迹进行收集和回归,既可以了解近段时间的进步,增强学习自信,又可以深入反思,持续优化和调整。其中,习作文章、读书笔记、他人评语等皆可以纳入档案袋中,以便充分展现学生的学习过程。

三、结语

综上所述,读写结合教学策略能够打通阅读与写作两个环节,有助于同步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与新时代语文课程改革要求相符合。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积极学习读写结合方面的理论成果与先进经验,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科学、适宜的教学方案,切实发挥阅读与写作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综合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作者:李东太 单位:甘肃省静宁县阿阳小学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