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建筑施工安全管理讨论

时间:2022-11-02 10:05:44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篇建筑施工安全管理讨论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建筑施工安全管理讨论

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篇1

建筑行业的危险性大、隐患多等特点是导致建筑行业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虽然行业主管部门提高了建筑市场的准入门槛,并加强了对建筑企业施工现场的安全监督检查力度,但伤亡事故仍然时有发生。作为建筑行业主管部门的一名工作人员认为,伤亡事故主要是由建筑行业的特点决定的。行业安全生产管理是一项专业性、综合性较强的工作,对管理者的专业水平要求也很高。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城镇化的快速提高,城市人口的逐渐增加,建筑项目的日益增多,给行业监管部门带来了新的挑战,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只有不断的提高安全管理水平,才能真正把行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做好。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加强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管理方面提出对策见解,探讨建筑行业安全监管方面的措施。

1突出危大工程管理,强化综合监管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规定》中明确危大工程包含:基坑工程、模板工程及支撑系统、起重吊装及起重机械安装拆卸工程、脚手架工程、拆除工程、暗挖工程、其它(如幕墙、水下作业、“四新技术”)等,针对危大工程,行业安全主管部门应建立健全完善的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机制,分级分类排查整治危大工程风险隐患,建立危大工程专家库,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领域内的超危大工程施工方案的咨询、评审和论证等业务,所需专家应从专家库中随机选择,同时专家的履责情况应接受社会监督。也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聘请具有专业技术能力的单位及人员对危大工程进行检查和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同时,行业主管部门可通过建立危大工程的安全隐患举报奖励制度,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及时发现危大工程安全隐患,有效防范事故发生,确保危大工程安全可控。突出防高坠专项治理,切实防范高坠事故发生。结合日常监管持续开展施工用电、消防安全、有限空间、钢结构施工等日常检查整治活动。

2科技治安,推广新技术、新产品应用

由于建筑施工工期都相对紧张,为了加快施工进度,塔式起重机、施工升降机超载、无资质人员操作等违章作业非常普遍,血的教训时有发生。例如塔式起重机在没有司索信号工或者司索信号工没有资质指挥的情况下吊装,而造成事故,由于吊装物捆扎不牢固导致吊装物散落造成人员伤害的事故等。若发生事故,塔式起重机驾驶员是直接的受害者,所以塔式起重机司机从主观上并不存在故意违章作业的意识,绝大多数是由于视觉存在盲区或者视线不好等环境因素造成驾驶员的误判,只能靠司索信号工传递的信息来进行操作从而导致事故的发生。为此进一步推广塔式起重机可视化吊装作业系统势在必行。通过可视化的视频吊装系统为单一的信号指挥模式增加了对视频辅助的判断,可以有效地增加塔式起重机吊装的安全性,进一步规范塔式起重机吊装“十不吊”行为,同时也提高了吊装效率,为项目安全管理提供了有力保障。建筑施工升降机因安装在户外,极易产生腐蚀生锈、结构开裂、螺栓松动等隐患,易造成梯笼冲顶,从高处坠落等情况的发生,安装、拆卸、加节等关键环节以及违章操作方面也存在较大的隐患。通过施工升降式安装智能监控控制系统,可有效解决维保人员流于形式、安全员疏于监管、操作人员违章操作等难点问题。通过在施工升降机轿厢内及标准节上安装传感器及智能摄像头,可以实时监测施工升降机的运行情况,对违章作业及时提醒、机械制止等,实现施工升降机运行状态、司机人脸识别管理等多项功能。借助人脸识别这一目前非常成熟的生物识别技术,传感设备甄别维保关键责任人员信息、维保项目细分、维保周期准时智能提醒等定制程序,从监管维保源头抓起,确保升降机等安全运行。

3探索创建,提升安全生产标准化水平

积极探索引导建筑工地开展“红色工地”“绿色工地”“智慧工地”创建工作。“红色工地”创建工作能够进一步充分发挥建设工程中的党建引领作用,切实提高建筑企业党建水平。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红色工地”依据有组织、有制度、有教育、有活动、有场所、有标识发挥好的建设要求,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定期开展“三会一课”,以党建促工程建设,犹如一根“红色纽带”,将原本不熟悉的一个个党支部、党员们联系起来,也将管理者、建设者、工人们都联系了起来。通过深入推进“红色工地”建设,全力提高了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通过“绿色工地”创建工作,积极引导建筑企业转变发展观念,强化绿色发展理念,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减少对环境的影响。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实施新型建造方式,提高临时设施和周转材料的重复利用率、推行临时设施和永久性设施的结合利用、实行建筑垃圾减量化管理和资源化利用、减少施工工地现场污染物排放,实现绿色建造,充分推动建筑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智慧工地”是围绕建筑工程现场生产进度、重点设备、人员管理、绿色文明施工等各方面,充分利用物联网、传感技术、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高科技信息技术,对施工现场进行一体化的可视化管理,实现智能化的交互、高效化的工作。通过引导企业创建“智慧工地”,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监管部门,都能从中受益,真正实现“安全生产、科学管理、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理念及方针。通过引领企业积极开展一系列创建工作,进一步提升企业以安全风险管控、隐患排查治理为基础,以安全生产责任制为核心,以党建为引领,全员全过程参与的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持续改善工人生产、生活环境,全面提升安全生产管理水平,预防和减少事故的发生。

4严管重罚,加大信用惩戒力度

传统监管方式虽起到一定监管作用,但因缺乏监管手段,无法行之有效地解决项目监管过程中仍可能产生问题隐患的老毛病,因此,加强企业及从业人员安全生产、农民工工资支付、市场行为等不良行为信用惩戒力度就显得尤为重要。健全和完善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是加大信用惩戒力度、提高信用监管效能的前提,通过进一步完善优化建筑施工企业评分细则,不断完善信用评价标准,充分利用惩戒制度,营造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建筑市场信用环境。同时,应该摸索建立“红黑名单”制度,进一步规范建筑施工企业有关行为,健全和完善信用体系,对存在不良行为的建筑施工企业,将被列入“黑名单”,纳入重点监管范围,不得评优表彰,限制承接有关的建设工程项目。而对各方面表现突出的企业将列入主体诚信“红名单”,优先推荐企业申报创优工程项目和优先推荐部、省、市级的先进企业等一系列政策扶持。

5探索加强农民工实名制管理

建筑农民工实名制管理办法正式施行多年,由于建筑工人流动性强等特点,在实行实名制管理上存在一定难点。例如,由于施工作业点分散不能全面实现封闭施工和全面推行打卡制度,道路工程具有作业面长的特点,供水供电供气等一些抢险应急工程也具有点位多且较为分散的特点。这类工程作业点大多较为分散,施工线路长,不能全面封闭施工,农民工为节约路程时间在沿线出入工地,未能统一到打卡机设置点打卡考勤,无法全面实行打卡管理,只能通过纸质考勤,造成实名制打卡电脑信息不全面。工人流动性大不能集中统计民工在岗情况。因建筑行业工种特殊且人员存在不固定性,特别是一些专业的特殊工种一个月上班只有几天,而且通常要求现金结算工资,其余时间无固定的工作内容,导致工人流动性特别大,不能定人定岗,进驻施工项目的时间短,不能做到统一管理。还有些项目实施时间短,不能及时建设实名制打卡系统。因特殊工程实施时间较短,如一些维修改造项目、应急抢险项目等。施工时间少则一两周多则一两个月,从申请到完成可能施工已实施完毕,实名制打卡无法全面实施。还有些项目因为各种原因,工程款不能按月拨付时,施工单位应当垫付当月农民工工资,但由于约束条款不健全,施工单位不愿意支付当月农民工工资,导致存在拖欠民工工资风险。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认为应从几个方面入手。①从工程项目源头即招投标阶段进行控制,在招标文件和施工合同中对农民工工资发放做详细具体的要求。例如,约定增加对民工工资实行保障条款,项目工程款未到账时,应由施工总承包单位优先垫付农民工工资,明确农民工工资发放比例以及保障措施等条款,确保农工工资及时到位。②行业主管部门进一步明确建设项目推行实名制的范围,对于人员不固定、流动性大、工程作业面不集中、无法进行有效打卡考勤等情况,推行专人流动考勤表登记制度。每天由施工总承包单位安排专人负责农民工进出场考勤工作、并及时上报施工总承包单位专职劳资人员。③行业主管部门建立企业信用平台制度,对恶意拖欠民工工资或造成社会稳定隐患的施工企业,除承担相应法律法规处罚外,还应进入招投标诚信管理系统,以此作为招投标对企业信用考核项目。④行业主管部门加强对施工企业劳资专员进行定期的培训、考核,同时将劳资专员的配备纳入招标范围,对企业配备劳资专员提出明确要求。⑤要进一步完善农民工实名制管理各项制度,加强源头管控,推进农民工实名制管理和关键岗位人员管理,加强日常考勤管理,完善农民工实名制信用惩戒。

6加强从业人员培训

施工现场作业人员违章作业、安全生产意识淡漠、自我防护能力薄弱是导致建筑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行业主管部门应积极支持建筑施工企业通过积极创建农民工业余学校、建立集中培训实训基地等多种培训形式,提高建筑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技能水平。同时,应积极引导行业专业培训机构、技师技工学校、职业院校和社会团体等教学力量,积极参与建筑从业人员的职业培训,按照市场化要求,发挥优势和特色,构建与企业培训基地互为补充的培训网络。支持建筑施工企业积极与建筑类职业院校、技师技工学校对接,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新型试点,深化产教融和,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行业主管部门应通过各种手段加强对企业职业技能培训重要性的宣传,优化规范安管人员及特种作业人员的审批流程,支持鼓励培训机构采取形式多样的培训方式,优化题库编排,提高培训和考核质量,提升被培训人员的理论和实操水平。同时,应推进特种作业人员电子证照的实施,并加强监督管理。

7结语

建筑行业安全生产监管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工作,涉及社会的稳定、行业的发展、从业人员的生命安全,作为行业主管部门更应该管好管实,不断提高安全管理水平,才能真正把行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做好。

作者:强光彩 单位:芜湖市建筑工程管理处

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篇2

1引言

建筑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存在大量的人、材、机的流动,各个施工环节交叉作业较多,导致施工现场安全隐患较多,且控制难度较大。根据相关数据统计发现,2020年我国房屋市政安全事故共发生568起、机械伤害事故15起、起重事故共38起、坍塌事故65起、高空坠落事故254起、触电及其他事故共78起。在15起较大事故中,多个事故类型为土方塌陷和脚手架坍塌。建筑施工的安全事故不断发生给人们的生命安全带来巨大威胁,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如何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到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中,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率,将建筑行业向智能建筑、绿色建筑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1]。

2智慧工地的内涵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智慧工地理念逐渐兴起,在建筑管理方⾯,对建筑施工整个过程开展管理工作,可以促进工程质量的提升,同时,将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通信技术、大数据平台等手段融入安全管理中。智慧工地通过信息化技术手段,对施工现场的各种信息进行收集整理,之后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得出变化趋势,并且对其进行实时监测,提高数据的真实性。智慧工地系统通过借助互联网技术,建立数据共享平台,在现场施工环节,各个部门相互协作,创建信息共享平台,为相关部门提供了解数据的渠道,确保所提供决策方法的合理性。管理人员在对数据进行分析时,若发现安全隐患,应及时对其进行处理,防止出现可避免的安全事故,对工程质量造成影响,同时,应多和相关部门进行交流沟通,有效解决资源配制问题,为建筑施工质量提供保障。智慧工地的结构包括几个方⾯:①通过先进的物联网技术,手机、计算机等智能设备,对施工现场起到监控作用,并对现场施工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对施工现场的工作进行统筹协调,增强安全管理的效果;②智慧工地的安全管理通过对各个数据进行分析,对施工方案进行优化,运用大数据技术对数据进行加工,为建筑施工的后续环节提供准确参考,进一步增强施工效率;③智慧工地可以进一步提高安全管理的智能化水平,应用BIM技术等建立三维模型,深化项目施工的安全管理。

3智慧工地的技术支撑

智慧工地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主要利用智能技术手段对施工项目进行设计、模拟,将施工安全、施工质量、施工计划、施工进度集成数据平台,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实现建筑建造过程智能化和安全管理信息化的目标。

3.1大数据技术

智慧工地利用大数据技术,对项目施工中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深化分析,之后进行储存管理,得出数据的相关特点,且项目整个施工数据信息较多,导致数据信息采集难度较大,因此,将项目与大数据平台相结合,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一管理,防止数据出现遗失等现象,损害项目利益[2]。

3.2互联网技术

建筑项目的施工工期较为紧张,若在雨季等自然环境下进行施工,导致施工难度大大增加,为现场的管理带来更多难题,在建筑施工中利用互联网技术,并配合手机、计算机等智能设备,将施工现场出现的问题及时通过智能设备传输至互联网平台,管理人员能及时掌握事故的相关信息,第一时间提出解决措施,最大程度降低事故的危害性。

3.3虚拟技术

在建筑施工的安全管理中引入虚拟VR技术,提高施工安全管理的效果。虚拟VR技术可以对施工现场进行模拟,并结合BIM技术建立三维模型,将施工现场完全展现出来,给人营造身临其境的感觉,例如,模拟土方坍塌、高空坠落等场景。此外,应配备相应的音效等功能,为体验者增添紧张感,进而进一步提高施工安全管理意识。

3.4BIM技术

智慧工地的发展与BIM技术紧密相连,通过BIM技术将施工现场的信息进行整合,对数据进行分析时,保证施工方案更加合理。利用BIM技术对施工现场建立三维模型,之后对其进行合理布局,分析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科学性,完善现场的安全管理[3]。BIM技术可以搭建安全设计模型,避免出现质量问题。

4智慧工地结构组成

4.1感知层

智慧工地系统的感知层主要是利用各种设备软件,对施工现场信息进行数据采集。感知层可以全⾯采集现场数据信息及相关内容,为后续处理层进行数据分析提供有效保障。

4.2传输层

智慧工地传输层主要是工作管理人员对现场各种施工设备及系统进行连接,实现数据的全⾯分析处理,保障信息采集与处理之间的联系,满⾜智慧工地系统对数据的需求。4.3处理层智慧工地处理层主要是对采集的信息进行分析,实现现场人员与智慧系统间的联系。例如,将采集的数据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进行分析处理,主要传达现场的实时数据,加强信息传递的作用。

5智慧工地安全管理系统

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是通过智慧工地管理系统对人员管理系统、设备运维管理系统等各个安全管理的子系统实现施工组织和施工人员的交流,加强工程质量安全管理效果,进一步实现精细、高效监管。

5.1现场人员安全管理系统

智慧工地中人员安全管理系统尤为关键。首先,建筑施工现场利用大数据、互联网等先进技术,实现施工现场封闭式管理,利用虹膜门禁等智能设备,有效监管现场施工人员的流向,并为后期人员工资绩效提供材料支撑。然后,通过施工人员安全管理系统,实时了解施工现场人数,分析现场各个作业组的分配是否合理,例如工种组成、专业分类、性别比重等,实现施工现场的合理优化。最后,在现场人员安全管理系统数据采集到一定数量,且满⾜劳务管理系统的时程曲线分析的使用条件时,将会对所需时间段内的劳动力分配曲线进行模拟,并根据已生成的人力投入曲线进行对比,科学合理分配现场作业人员,实现人员分配最优化,最大程度避免出现安全事故,保证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此外,智慧工地中人员安全管理系统采用实名制管理,严格把控非现场人员的进入,避免施工现场出现安全隐患,进而保护施工现场人员及资源的安全。

5.2施工设备运维管理系统

建筑工程的施工阶段,施工现场的材料和设备数量众多,导致其管理难度较大,需要相关管理人员优化现场管理手段,对管理方案也需进行优化。建筑施工环节较多时,所需的材料种类及数量也会随之增加,若由于材料存放方式不当导致材料出现变质等问题,将会造成工程经济的损失。依照传统模式,施工材料的存放主要依靠人工进行清点,但传统管理模式不仅给相关人员带来巨大的工作压力,而且工作效率低,准确度也不高,数据的可靠程度低,因而,提高材料、设备管理的科学性,对材料的存放、使用等所有环节进行跟踪记录,各个环节相应建立电子档案,进而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也保证了数据的真实性。在材料的后续使用阶段,材料的分配将会更加合理,避免出现操作不规范的现象,同时,管理人员对现场施工设备张贴二维码等措施,可以随时扫码了解设备信息,防止设备丢失造成经济损失。

5.3电力供应安全管理系统

智能建筑中电力系统的管理非常重要,电力系统是所有智能设备运行的基础。建筑施工现场对电力系统进行科学合理优化,最大程度提高智能建筑工作效率,降低电能的消耗,推进智能建筑与绿色建筑的发展。在对电力系统进行智能管理时,通过智能监测技术对电力系统进行检测,建立电力系统数据库,提高电力系统故障检测的精准性。同时,依据电力设备相关评估标准,对各个时间段数据产生的差别进行判断,为电力系统的安全管理提供保障。

5.4基坑监测安全管理系统

建筑深基坑工程是建筑行业中的高危工程,在深基坑的施工中,利用传感器等智能设备对深基坑进行实时监测,保护深基坑施工的整体安全,并采用锚杆应力对基坑周围的稳定性进行监测,将监测到的数据通过大数据技术传输至云平台,之后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对数据中的异常现象进行解决,保证深基坑的整体稳定性。在对深基坑的稳定性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监测时,主要有以下步骤:①利用数据、计算服务器构建基坑风险管理平台;②将基坑风险相关信息传输至风险管理平台;③将基坑的监测信息传送至服务器平台上;④将当前基坑信息与历史信息相比对,对其进行数据分析;⑤以基坑风险信息建立三维模型;⑥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判断,当出现异常时,向相关人员进行推送,并提供相应的对策。

5.5智能限电控制系统

建筑施工现场中相关人员的生活区是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重难点。工人私拉电线、随意改变电路都极易导致安全事故。建筑智能限电控制系统是从用电电压、用电时间、用电负荷上进行控制的。在用电电压方⾯,生活区的照明回路都设置为36V的安全电压,同时设置5V的插座仅供智能手机设备的充电;在用电时间方⾯,工人在上班期间,将对生活区自动断电;在用电负荷上,每个宿舍仅设置一个220V的插座,且每个插座一个回路,再利用电子限荷控制器进行控制,若出现超负荷将会自动启动断电装置,保证了用电的安全。

6结论与展望

综上所述,智慧工地是依据建筑整个生命周期建立的整套信息化系统,本文仅对施工现场安全管理进行分析研究。通过施工单位不断实践、总结,逐步分析出施工现场智慧工地的安全管理体系,提高了项目的管理水平,但是,智慧工地安全管理建设还处于发展初期,仅仅依靠单个企业对其进行完善是非常困难的,政府相关部门应大力鼓励各个单位之间相互配合,不断对智慧工地系统进行实际应用,通过区域范围推广等手段,进一步提高智慧系统的可行性、实用性,最终促进建筑行业的发展,实现城市的智慧建设。

作者:高正勇 沈鹏 冯永超 单位: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

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篇3

1建筑施工安全事故分析

1.1建筑工程施工的特点

建筑工程产品的特殊性决定了建筑施工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个动态过程,施工现场的危险因素随着工程进度和现场作业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变化、规则性较差,给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不断提出新的要求。

1.2安全事故统计分析

根据住建部2019年房屋市政工程生产安全事故情况的通报的数据,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发生生产安全事故773起,死亡904人,比2018年增加事故39起(图1),死亡增加64人(图2),分别增长5.31%和7.62%;由此可见,虽然我国已建立了建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系,但建筑施工现场的本质安全度水平仍需提升。

2施工安全事故的致因

2.1主观致因

主观致因是指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缺陷的集合,人的不安全行为就是导致事故发生的一些个体的主观性不安全行为或工作失误,主要表现为违章指挥、违规作业和违反劳动纪律;管理缺陷是指管理缺乏或管理混乱而造成的组织性管理失效,主要表现在管理的规章制度、监督管理的流程以及员工培训等方面的缺失。

2.2客观致因

客观致因是指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不良环境因素的集合,物的不安全状态是指施工现场生产系统中的机械、物料和作用对象处于一种不安全状态,这种状态随着建筑施工过程而存在,能由一种不安全状态转换为另一种不安全状态,也能由微小的不安全状态发展为致命的不安全状态,还可以在物与物之间传递,事故的严重程度随着物的不安全程度增大而增大,主要表现为施工机械带故障运行、作业对象状态不稳定等;不良环境因素一般是指施工作业环境质量或状态较差,主要表现为施工现场照度不足、作业高度超过2m、作业空间狭小或有干涉、天气情况恶劣等。

2.3事故致因的关联性

施工现场是由人、物以及环境组成的相对开放的非线性系统,人是系统中最重要的构成因素,人的意识活动在系统运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正是因为人的活动施工现场才会呈现出动态化和复杂性的特点,因此主观致因导致的施工安全事故也相对较多。通过对大量建筑施工安全事故的分析,可以发现当各种事故致因在时间或空间上存在耦合关系,安全事故的发生就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3施工现场安全评价

3.1危险源辨识与管控

危险源辨识的目的就是当危险尚未发生时先对危险源所做出初步辨识和定性评价,然后对危险源进行划分,找出存在的主要危险源对其进行动态辨识、管理和定量分析,有的放矢的投入危险源管控资源、制定防范措施;最终综合应用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消除危险源或者是将危险源进行隔离,实现对危险源的有效约束和限制,从而让施工事故发生的概率降低。施工现场危险源的初步辨识主要包括施工开始之前对整体危险源的辨识和施工过程中对的各个工序危险源的辨识。初步辨识完成后可列出项目施工危险源辨识清单,便于下一步实施危险源动态辨识、构建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和采取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流程图见图3,安全防范措施选择顺序图见图4。

3.2施工现场本质安全度定性评价

施工现场的本质安全度定性评价能够在宏观上反映现场安全水平和安全管理状况,指导改进管理策略,评价的一般顺序如下。(1)以本质安全度为总目标,以人员状态、现场的管理状态、施工机械和物料的状态及施工环境等四类要素为准则指标,以具体安全管控要素为评价指标对本文3.1节中建立的指标评价体系进行科学归纳,形式见表1。(2)使用施工现场本质安全度层次分析决策模型对安全评价指标进行定量研究,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层次分析决策法的具体做法为先用专家打分法对评价指标与准则指标之间的影响程度及准则指标与总目标之间的影响程度进行对比研究,并采用10分制对每项评价指标进行打分,分数越高表示指标越重要,为消除主观随意性的影响打分完成后在使用C-OWA算子对专家打分得到的权重进行有序加权计算。(3)构造判断矩阵,判断矩阵的构造顺序是先构造总目标和准则指标之间的判断矩阵,再分别构造每个准则指标与评价指标之间的判断矩阵,然后针对构造的判断矩阵进行权重值计算,其计算原则是计算各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及对应的特征向量,最后验证判断矩阵的一致性,当各矩阵满足一致性验证要求时,其对应的特征向量就是为下一层指标对上一次指标的权重。评价指标对总目标的权重就是评价指标对应的准则指标的权重与相应准则指标对总目标的权重的乘积。(4)获得的全部评价指标对总目标的权重影响结果后即可对当前建筑施工现场的本质安全状况进行分析并做出定性评价。当需要定量研究施工现场的本质安全度时可在定性评价的基础上通过未确知测度评价方法、模糊评价法、BP神经网络法,等方法进行深化研究。

4事故风险防控对策

4.1强化全文强制性规范的宣贯实施

全文强制工程建设规范的技术内容以“安全主线”贯穿工程建设全过程,规范条款仅包含必要的控制指标,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人身健康、工程安全的底线要求,是政府监督部门执法者依法治理、依法履职的技术依据,是工程技术人员必须贯彻执行的市政与建筑工程安全和质量的“硬约束”,市政与建筑工程项目的勘察、设计、施工、验收、维修、养护、拆除等建设活动全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在满足全文强制工程建设规范的项目功能、性能要求和关键技术措施的前提下,可合理选用与强制性工程建设规范协调配套的推荐性工程建设标准、团体标准,优化项目功能、性能。在安全管理工作中要加强全文强制规范的宣贯、实施和监督管理,提升工程技术人员对全文强制工程建设规范的掌握及运用能力,加强监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行政执法水平。

4.2强化安全风险预防与综合管控策略

首先依据《房屋市政工程生产安全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2022版)》、JGJ59-2011《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T429-2018《建筑施工易发事故防治安全标准》等专用标准规范结合施工现场本质安全度定性评价结果,采用主动防范的策略,按照全面覆盖和不交叉重复的原则有针对性的排查潜在风险源,重点监测和管控重大风险源,同时采用“化零为整,高度概括”的方法将零散分布于其他各类安全技术标准中的技术条款及相关技术控制要点分类列出,对施工现场多发、易发事故的风险点进行全面辨识判定,再按照“分部工程—子分部工程—分项工程—施工工序”的顺序对要防范的事故逐条、逐项列出,确定风险管控清单并同时提出预防、整改和控制措施。事故防范技术路线整体上应采用“人防+技防”,“被动变主动”的策略,首先应建立闭环管理流程,确保规章制度得到层层落实,然后在精准确识别施工现场潜在危险源和危险因素的前提下应用信息化手段、安全管理手段和安全技术方法提前消除或隔离事故隐患,最终提升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水平,预防各类施工安全事故的发生。

5结论

本文分析了建筑工程施工的特点和安全生产事故,归纳总结了事故致因、危险源辨识原则和危险控制措施选择顺序,研究了施工现场本质安全度定性评价方法,提出了安全事故风险防控对策。

作者:赵运生 孟竹 单位:河南省建设安全监督总站 北京建筑机械化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建设教育协会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