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高校声乐教学研究范文

时间:2022-11-01 10:37:21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篇高校声乐教学研究范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高校声乐教学研究范文

高校声乐教学研究篇1

一、淮北梆子戏

地方戏曲是中国民族艺术的高度综合体现,凝结着某一个地域的民风习俗。淮北梆子戏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又被称为“安徽梆子”“土梆子”,是流行于皖北地区的艺术个性化比较强的地方戏曲剧种,也是安徽省具有较大影响的剧种之一,还是亳州最受欢迎的戏曲剧种。

(一)唱腔

淮北梆子戏起源于河南,根据历史考证是由河南梆子沿沙河流域传入皖北地区,吸收了沙河、祥符两种戏曲调式以及当地流行的坠子嗡、灶王戏、布袋戏、淮词、船工号子等淮北民歌和民间小调,经过艺人长期的革新创造,再加上淮北地区胡乡音土语的影响,逐渐衍化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戏曲剧种。“据艺人口述,演淮北梆子戏的初为民间业余玩会班,又叫玩散板,多在年节、祭祀、庙会和农闲时活动[2]。”淮北梆子戏的唱腔结构为板腔体,所谓板腔体是“戏曲音乐的一种结构形式。它以一对上下腔为基础,在变奏中突出节拍、节奏变化的作用,以各种不同的板式变化(如三眼板、一眼板、流水板、散板等)的联结,作为构成整场戏或整出戏音乐陈述的基本手段[2]”。淮北梆子戏沿用沙河梆子枣木梆子击节,表演者在演唱过程中咬字轻巧、腔调弯俏,讲究偷字、闪板,灵活多变,并且吸收了皖北地方鼓书艺人的唱法特点,先吐字,后放腔,十几句连唱后拖腔而完毕,不受7字、10字唱词限制。其唱腔吸取了当时皖北地区流行的淮词、布袋戏、灶王戏等民歌、小调,加上皖北地区的方言影响,在整体旋律中的音调走向、表演、道白等方面形成了高昂、粗犷、奔放的特点。淮北梆子戏的曲目大多使用的是七声徵调式,唱腔结构是上下二句式的,结束句的尾音会落在sol上,一般都会使用降E调。在音程走向上以级进为主,其音程的主要特征就是以大小三度和二度运用为主,在级进后会出现六度和四度上行接三度下行。淮北梆子戏的骨干音一般为sol、do、mi,且旋律线以上行为主。

(二)淮北梆子戏现状

淮北梆子戏最初在民间是由业余玩散会班在年节、祭祀、庙会和农闲时在涡河两岸、土台子上活动,所唱多是散段子和小调。当时所唱的梆子都是沙河梆子,正如流行的凤阳花鼓歌中曾唱道:“掉了腔、换了腔,掉了南腔换北腔。南腔唱的花鼓调,北腔唱的梆子腔。”在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期间,当时的亳县地区相继出现了很多梆子戏小窝班,这些民间班社在当时非常活跃,经常为老百姓“唱地摊”“唱堂会”。在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重视戏曲的发展,在工人、农民、戏曲爱好者中抽取一部分同志专门学习梆子戏,并在1953年成立了“工人剧团”,1956年改称为亳县梆剧团,1988年在体制改革时,亳州市梆剧团和亳州二夹弦剧团合并,就成了现在亳州唯一一个专业文艺团体——亳州市梆剧团[3]。剧团在组建之后,改编、创编传统剧目和现代梆剧有400多个,例如《洛阳桥》《柳荫记》《穆桂英挂帅》等。在当时的亳县就流传着这样的民谣:“亳县剧团很有戏,张羽煮海柳荫记,北门口的小八义,马俊芳的西厢记。”近年来,市政府对于梆剧的保护与传承也越来越重视,但不可忽视的是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发展,戏曲演出逐渐减少,地方戏曲文化在多方面都受到了新媒体文化的冲击[4]。淮北梆子戏作为传统的戏曲文艺体式,虽然极具特色,但其发展的空间有一定的局限性。

二、地方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现状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人们对音乐鉴赏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在西方声乐文化不断融入中国民族声乐教学的背景下,地方高校民族声乐教学面临着种种挑战[5]。

(一)教学内容单一

目前,很多地方院校的民族声乐教学主要还是以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为主,其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以及对学生审美的培养都偏向于西方声乐教学模式,“以意大利‘美歌’学派为标准来制定中国声乐学派的演唱方法和审美标准,这必然导致民族声乐落入‘千人一面、千歌一腔’的窘境”[6]。这种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掌握系统的发声方法,但也会导致演唱缺乏鲜明的特色。地方戏曲虽然不像一些歌剧唱段、艺术歌曲那样流行广泛,但是其中蕴藏着一个地区的特色区域文化、音乐元素和语言内涵,是一个地区文化的核心,如果在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加入戏曲唱段教学,那么学生既可以吸取戏曲唱段的精华,也对地方戏曲的传承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二)教学资料单一

当前很多地方院校的民族声乐教学使用的教材都参照了专业音乐学院的声乐教材,并且按照专业声乐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教学目标还停留在对传统声乐理论、声乐技巧的探讨学习阶段。中国民族声乐的教学内容应该是多样化的,既要有基础理论技巧教学,又要能够让学生掌握不同风格的民族曲目,拓展自己的演唱道路。许多优秀的地方戏曲资源没有很好地在教学中体现出来,这可能也与缺乏专业的戏曲教材有关。

(三)学习方式单一

地方院校的声乐教师都是科班出身,所以在教学中会将传统的声乐教学理念贯穿到声乐教学中,因此地方院校的声乐教学模式偏向西方化,学习方式较为单一。很多教学模式都停留在照本宣科的描红式教学,对于如何更好地让学生掌握演唱方法缺乏足够思考。民族声乐的教学形式应该与地方传统民歌、地方戏曲密切结合,高校声乐教师更应该对地方戏曲的曲调、唱腔进行深入研究,在教学中将地方戏曲演唱特色引入声乐教学中,才能更好地拓展民族声乐教学道路,让学生掌握更为广泛的学习方式。

三、淮北梆子戏唱腔对地方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启示

(一)淮北梆子戏唱腔中的“拖腔”对民族声乐教学的启示

在梆剧的唱段中,有些字上有很多音符,一句唱腔可以拖很长时值,这就是在戏曲中我们通常说的“拖腔”。拖腔的音符有时会有很多,也存在很多装饰音,特别是表演者会在最后一句唱词上增加甩腔来突出歌曲的情绪表达。例如淮北梆子戏经典剧目《花木兰·思乡》中“元帅做事太不对”中的“对”,“木兰我怎把那千金配”中的“兰”和“配”,这些字音都是先吐字,后放腔,十几句连唱后拖腔而完毕。这种拖腔的运用形象描绘出花木兰心中的焦虑。梆剧中的这种表现手段在民族声乐演唱中也经常出现,比如古曲和歌剧中都会有拖腔的表现形式。石夫先生根据汉乐府民歌《上邪》创作的古典诗词歌曲《长相知》中就有很多拖腔。在曲子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都出现了一字多音的现象,第一句中的“耶”字有9拍的拖腔,这种表现手法在整首作品中十分常见,特别是在每句的结尾之处。在演唱这些字音时,表演者可以结合梆剧中的“拖腔”唱法,注意发音要缓慢柔和、先强后弱,歌唱的韵味要到位,这样才能给人一种韵味悠长的感觉。

(二)淮北梆子戏唱腔中的“润腔”对民族声乐教学的启示

“润腔”是指在戏曲演唱过程中,表演者通过一定的演唱技巧给作品加以润色,使作品更有韵味。润腔在演唱中一般通过增加装饰音比如倚音、滑音等手段来增添歌曲的内在韵味,让戏曲音乐在人物形象塑造、人物内心情感表现方面都更加细致。在民族声乐演唱中,很多作者为了更好更细腻地表达情感,都会对装饰音进行标注。在演唱时,演唱者可以根据对作品的正确理解进行再度创作,通过润腔技术的运用可以让作品演唱得更加流利自如。再看古典诗词歌曲《长相知》第三句之后紧接着的五句排比,分别列举出五种不可能发生的假设条件“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来表现女子对真爱誓守的强烈愿望。其中“竭、雪、绝”这三个字都出现装饰音下滑音,更加突出了女主人公的决然。

(三)淮北梆子戏唱腔中的“颤音”对民族声乐教学的启示

颤音是戏曲唱腔中常见的一种唱法,哭颤、柔颤、慢颤、微颤等都是戏曲颤音中的唱法。淮北梆子戏经典剧目《花木兰·思乡》中多处运用了颤音,如“在军营十二载”中的“十”字,颤音的速度稍快、力度柔和、音色饱满,其后“花木兰就要快马转还乡”一句的“乡”字,颤动速度快,振幅较大,声音细腻,刻画出花木兰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心情。在民族声乐教学中,老师如果能够将梆剧颤音的灵活、细腻、丰富等特点融入教学中,将会提升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四、结语

中国民族声乐是一个传统与现代声乐艺术相结合的声乐体系,在地方高校的教学中,民族声乐的教学离不开与地方传统戏曲的融合。民族声乐与地方戏曲密不可分,又相互独立。它们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共同发展。深入探究淮北梆子戏唱腔与声乐教学的结合也是传承地方戏曲的一个主要方式,可以让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体现出更大的艺术价值。

作者:时楠 单位:亳州学院

高校声乐教学研究篇2

一、我国课程思政的意义

(一)课程思政的含义

当今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培养高素质人才,即那些既具备专业知识技能又在思想品德上积极向中央靠拢的大学毕业生。为实现这一教育目的,我国的高等教育应在平时教学中将思想政治教育加入进来,将教育属性从单纯的知识传授提升为知识与思想的全面教育。现在的课程思政让教师这个角色多了一重功能,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发起者和执行者,要求新时代的教师其自身思想是正直的,且能够给学生带来正确的方向引导,让思想政治教育伴随着每一节课堂。

(二)声乐教学的课程思政意义

高等教育是一个人接受教育的最后阶段,学生在完成高等教育以后就要走入社会,所以高等教育对人的影响巨大。而且,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群体往往都是成年人,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更容易引起共鸣。声乐教学内容与课程思政一拍即合,声乐教学属于艺术类教学范畴,需要学生在学习时充分感悟教学素材中的情感状态,而课程思政的核心是让受教育者感受到历史环境中的民族情感。教师在进行声乐教学时可以充分融入课程思政的元素,让学生在感悟历史的同时完成教学目标,所以课程思政与高校声乐教学目标吻合,可以做到相互促进。另外,一些红色歌曲作为时代的记忆,在作品表现上带有特别的风格,蕴含着那个时代所具备的特殊意识形态,而这种风格与意识形态是现在的流行音乐所不具备的,所以从声乐教学内容上看,红色经典歌曲是课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是学生学习经典时的重要一环。由于红色歌曲的特殊创作环境和时代背景,很多红色歌曲的唱法中包含众多民歌特点,创作者的专业技巧也让这些作品具有大量的经典声乐知识值得学习,而且学生在学习这些知识的同时还能够体会到那个时代下的文化背景和红色精神,可以说声乐课程和课程思政是相辅相成的。红色歌曲本身就是极好的声乐学习素材,因为这些歌曲风格多样,形式具有鲜明特点,还具备当时同盟国家的音乐风格特点,整体编排较为规整,教师与学生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和二次创作。教师在进行红色歌曲教学时应该因地制宜,具备条件的课堂应该利用好地理优势,在满足日常声乐教学的基础上,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去实际感受红色文化。课程思政还为声乐教学的教学评价指导了方向,在课程思政理念下,教学评价应该从声乐教学和思想政治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要看学生在音乐专业知识方面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要看学生是否通过思政教育和学习红色经典歌曲在品格方面得到了提高。通过教学评价,教师就可了解自身的教学效果,进而制定以后的教学计划。

二、红色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一)课程思政教学的应用现状

笔者通过文献查阅和实际调查发现,当前高校在声乐教学的课程思政方面的教育观念还需要强化更新,很多声乐教师并没有完全理解课程思政中“立德树人”的含义,在课堂中没有很好地执行思政教学活动,使得声乐教学中的思政教学效果并不明显。部分教师在声乐课堂上依然沿用过去的传统教育观念,讲授的知识点依然停留在乐理基础、声乐技巧,思政方面的元素融入较少,并且大部分教师都没有充分发挥红色歌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年轻教师因为教学年限短,熟练度不足,在声乐教学的同时进行思政教育可能会有些生硬,没有和课程本身很好结合,使课堂呈现出一种割裂的感觉,即一部分是声乐的专业知识,另一部分是思想政治教育。然而,对于有些工作经历的教师来说,他们往往更加关注教学进度,因此在思政教育上也会作出一些让步,比如在课堂的时间分配上往往都是先进行纯粹的声乐教学,如果还剩有多余时间再进行思政教育,这种草率的思政教育往往不能形成很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师观念上,大都认为声乐教学应该重点强调音乐素质的培养,即便使用的是红色经典歌曲,也应将教学中心放在歌曲本身的技巧和乐理知识上,他们认为在声乐课堂上进行思政教育远不如学生在马克思主义课堂或专门的思政课堂上更有效。

(二)红色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对策

首先,进行内容新开发和教学形式创新。在原有歌曲的基础上进行内容整合与创作,通过研究经典曲目探究这些歌曲中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向和理念,将思政教育和声乐教学达成有机结合。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突破原有教材章节目录的限制,将可以结合的内容一同讲解,形成教材内容的反复记忆,也可以让思政教学更加深刻。内容表达相似但表现形式不同的歌曲也可放在一起,以比较的形式进行讲解。其次,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学工具,例如制作微课,可设置一节课十几分钟来普及歌曲的背景知识或者歌曲的一个小细节,作为课堂的补充。

(三)红色歌曲的选择对策

高校音乐专业的招生数量近些年来逐年递增,其中有不少学生在思想态度上不够端正,好高骛远,在对自身没有形成清楚的认识的情况下急于挑战难度大的曲目,对于经典红色歌曲这类年代较为久远的曲目直接忽视,造成的后果就是自身水平得不到明显提高,还会浪费大量的练习成本。教师应该给予这些学生以正确引导,通过红色经典作品让学生体会到情感给演唱带来的增益,平和的心情、富有饱满情感的状态再搭配上扎实的基本功就足以获得良好的表现力。红色歌曲大都带有丰富的情感元素,或是悲壮,或是欢快,并且内容真实富有意义,比当前大多流行歌曲更加富有内涵,非常适合准备终生从事歌唱事业的学生学习。在选择作为教学素材的红色歌曲时,应该从学生的能力水平出发,选择适应当前学生能力水平的曲目作为教材。声乐教学是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永远的主体,所以选择学生学习能力范围内审美水平上能够接受的曲目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高等教育中的学生不同于中学生,他们正处于从青涩走向成熟的时期,是正在经历巨变的一批人,所以在低年级时应该额外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让学生在赏析中体会到红色歌曲中蕴含的情感,让学生对眼前的内容产生兴趣,之后他们才会去主动了解歌曲的创作环境以及歌曲背后的故事。饱满的情感对于演唱来说十分钟重要,在进行歌曲选择时,应该尽量选择情感饱满、具有感染力的歌曲作为教学材料,例如主题为拼搏精神、坚持不懈、胜利的黎明等能直接形成影响的歌曲,能够培养年轻人的团队精神和奉献精神,在提升学生精神状态的同时也达到了课程思政的目的。另外,合唱曲目也是非常适合作为声乐教学素材的作品。

三、课程思政视域下的红色歌曲声乐教学策略

(一)建设专项师资队伍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执行者,其素质影响着专业知识教学和思政教学的效果。高等院校应该在课程思政的理念下进行专项师资队伍建设,成立专门的思政教学小组,形成校内专业的师资队伍,然后定期组织这些教师参加思想政治理论学习,让其在自己的工作环境中带动其他教师,形成榜样效果。如果专项师资队伍形成了规模,就可以定期在校、市范围内进行公开课,一方面加强教师对政治素质的重视,另一方面也给学生带来全新的思政教育体验。

(二)编写专项教材

专项教师队伍建设以后,教材内容也要与之进行相应配套。如果在当前统一教材基础上额外补充红色经典歌曲的声乐教学,可能会造成课程进度被打乱或思政教育不充分的情况。并且,当前教材中存在着革命元素占比小、思政教学内容匮乏的问题,需要教师在上课的同时时刻注意思政教育。高校可以根据当前所掌握的素材,选取合适的曲目进行红色经典歌曲教材编写,专门用于课程思政理念下的声乐教学。通过系统梳理以及整合,按照历史事件和时间进行编排,再结合当前流行音乐的元素进行歌曲改编,可以极大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关注学生兴趣

在进行教材编写和课堂设计时,学生的兴趣应该被作为一个素材筛选因素被考虑进来。建构主义要求学生主动进行知识的理解和处理,并且声乐练习中有一部分是进行口腔和发声肌肉的锻炼,其中肌肉锻炼也是建立在个体主动的前提下,所以教师应该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了解学生的喜好关注点。对于红色经典歌曲,教师应该了解学生比较喜欢哪种风格的表现形式和哪个年代的作品,包括这其中的关联,之后按照学生感兴趣的方向对这些经典曲目进行改编。另外要注意,在关注学生兴趣的同时不要过分强调学生的喜好而淡化红色元素的沉淀。

(四)开展红色校园活动

在具备了专项教师队伍与专项教材以后,学校可以开展丰富的校园活动来对思政教育进行补充。首先,可开展红色音乐电影节,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红色音乐背景。教师可以选取那些盛产经典的年代进行素材整理,然后给学生们播放那个时代的故事电影,让学生们充分了解当时的创作背景。其次,可开展红色主题校园歌手大赛,调动起学生对练习红色经典歌曲的兴趣。通过举办这类比赛,鼓励学生研究和学习演唱规定的红色歌曲。再次,可开展红色经典主题音乐研讨会,类似于红色主题歌手大赛形式,该类活动具有传承性和普及性,同时还可以融入当地民族特色。参会的作品可以是论文、演唱节目或者组织活动后记等,可以将评选出的比较优质的作品用于省市间的交流,形成大面积的研讨规模,既充分发挥了取长补短的作用,也为各地的思政教育提供了新思路。最后,可开展红歌音乐节,邀请声乐专业的学生编排各自擅长的曲目进行红歌表演,这既可以锻炼声乐专业学生的舞台表演能力,也有助于在全校范围内营造课程思政的学术氛围。另外,还可组织学生参观红色基地或者相关博物馆,让学生切身体会到革命精神的传承,由教师牵头让学生在红色基地进行合唱合影留念,通过活动展示出的红色精神可以伴随着节目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影响。

(五)歌舞剧表演是声乐教学中的一种高效教学手段

声乐教学需要学生掌握歌唱技巧,但唱歌需要融入情感,在教学活动中开展舞台剧表演活动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作为历史的“亲历者”去体会作品中人物的情感,获得对曲目情感与精神的共鸣。例如经典话剧《回春之曲》中媚娘曲的演唱教学,主人公的恋人经历了抗日战争的伤害失去了记忆,主人公梅娘在恋人床前伤心欲绝,带着内心极度的痛苦有感而发唱出了《梅娘曲》,主人公情感有开始反对父母阻拦时的勇敢,再见到恋人时的期待,发现恋人已经不认识自己时的难过,强忍泪水努力希望恋人康复时的表现以及最终接受现实后的伤心欲绝。作为一名饱受家庭压迫和国家被侵略的非典型劳动妇女,主人公梅娘身上带有非常复杂的情感,声音有坚定、痛苦、绝望,动作表现上有焦急、忍耐、失落、伤心等,对此教师要从多角度去引导学生体会主人公的情感。同时,歌曲所呈现出的几个不同阶段也值得学生细细品味,第一阶段是主人公对二人过去的甜蜜回忆,第二阶段是主人公面对残酷现实而产生的复杂情绪,第三阶段是主人公抑制不住内心极度的难过而产生的哭泣,这需要表演者一步一步地进行情绪推进。最后,学生表演结束教师应请学生进行心得分享,角色的情感体验和现实幸福生活产生的落差会让亲历者迅速获得情感共鸣,这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次非常沉浸的思想政治教育体验。

作者:胡启立 单位:宁夏大学

高校声乐教学研究篇3

传统音乐文化中蕴含丰富的思想和精神内涵,如果我国高校声乐教学中缺少传统音乐文化,则会阻碍学生个人修养和综合能力的提升。因此,高校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声乐教学相融合,展开教育与实践活动,显得十分重要,这也为传统音乐文化的弘扬和传承提供了新路径。

一、传统音乐文化的概述

传统音乐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意识和审美品格,是我国一代代青年创作音乐作品重要的借鉴内容,是促进我国音乐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每个国家都拥有传统文化体系,并且每个国家的传统文化体系都包含了诸多审美品格和文化内涵,而每个国家文化体系中的音乐文化都是体现国家文化特色和思想的重要载体。

二、探究高校声乐教学中传统音乐文化融入的意义

(一)弘扬传统音乐文化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各行各业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互联网发展的影响,不断优化发展模式,创新发展方向。网络技术是一柄双刃剑,其促进了我国相关产业的发展,也给一些行业带来了冲击。在思想意识方面,网络的便捷促进了多元思想的传播,这对一些青年学生的思想产生了影响。一些人一味崇尚西方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不屑一顾。为了巩固思想阵地,我国逐渐提高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高校将传统音乐文化与声乐教学深度融合,帮助学生正确了解传统音乐文化中的价值和思想观念,使学生对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产生正确认知,对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有着重要作用。

(二)丰富声乐教学内容

目前,多数高校教师仍采用传统声乐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和专业技巧的讲解,并且多数教师的教学观念相对传统,仍注重根据声乐基础教学内容制定统一的教学目标,统一对学生展开考核。每个学生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存在较大差异,并且每个学生对声乐课程的感兴趣程度不同,如果教师采用统一的教学形式和考核方式,会降低部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也会阻碍学生对声乐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而我国高校开展声乐教学,深入分析和研究声乐课程与传统音乐文化之间的联系,认识到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声乐知识和声乐思想,将二者有机融合,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热情,还能在声乐课堂教学中拓展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能够更深层领悟到声乐知识和专业技巧,更好地运用声乐知识和专业技能开展实践活动,这对提高学生专业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使学生深层理解音乐文化

高校在开展声乐教学的过程中,也开始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根据时代发展需求,将传统音乐文化与高校声乐教学相结合,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使教师掌握现代化教学方法。而传统音乐文化的渗透和融入,不仅为高校声乐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内容,还为传统声乐教学内容增添一定趣味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新型声乐教学模式,不仅能使学生深层次理解音乐文化和声乐知识,还能提升声乐教学质量和效率,使学生对声乐基础知识和专业技巧以及背后的文化内涵产生更深层次的认识。

三、探究高校声乐教学中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入现状

(一)忽视学生的传统音乐文化理论教学

目前,高校虽然重视我国教育事业发展需求,将传统音乐文化与声乐教学相结合,为学生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和思想,但音乐文化渗透和融入的途径相对传统、单一,并且多数高校教师对于音乐文化没有进行深入学习和了解,受应试教育理念影响,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对学生进行声乐知识和声乐技巧的传授,没有重视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开展声乐实践活动,学生虽然扎实掌握了传统音乐文化知识和相关思想,但在实践过程中,很难将传统音乐文化内容和相关技巧与声乐相结合,学生在今后进行音乐作品创作和表达的过程中,很难合理渗透音乐文化,也很难在音乐作品中体现出我国音乐文化的思想内涵和人文精神。

(二)学生对传统音乐文化学习兴趣不高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大部分高校学生来说,他们缺少对传统音乐文化学习和研究的兴趣,并且教师在声乐教学中,机械融入传统音乐文化,导致学生没有兴趣进行传统音乐文化的学习。此外,学生在课堂中通过教师指导,被动地欣赏传统音乐文化,会减少学生在学习和感受传统音乐文化过程中的快乐,久而久之,学生对于传统音乐文化的学习兴趣降低,不利于学生审美观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声乐教学音乐文化课时分配不合理

现阶段,我国高校开展声乐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更注重学生对现代多元音乐形式和音乐内容的欣赏并且传统音乐欣赏课时在传统声乐教学中占比较小,可能会使部分学生认为传统音乐文化中的音乐形式和音乐作品过时,这对传承和弘扬传统音乐文化有着一定的阻碍作用。

(四)教育理念陈旧,忽视传统文化融入

我国多数高校开展声乐教学过程中,虽然重视融入传统音乐文化教育内容,但多数高校没有为教师提供专门的培训机构。校内声乐教师没有专门的机构来学习传统音乐文化,在开展声乐教学过程中,只是根据学校提出的教学需求,机械地对传统音乐文化进行讲解,运用传统的方式对音乐文化和声乐知识进行教学,这会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学生学习效率与质量的提升。

四、探究高校声乐教学中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入路径

(一)提高声乐教学中的理论教学占比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领导者应该意识到,开展声乐教学活动,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扎实掌握声乐理论知识和专业技巧,提高学生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为学生今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而将传统音乐文化与声乐教学相融合,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学习声乐知识的过程中,能够加强对音乐文化的学习和了解,为学生带来更多的音乐创作灵感。提高声乐教学中的理论教学占比,是提高声乐课堂教学效果、传承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教育改革举措。高校要想改变现阶段声乐教学现状,应重视将传统音乐文化融入声乐教学中,通过传统音乐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学习态度和音乐意识,并且让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产生基础的认识。这不仅能为学生今后创作音乐作品提供丰富的参考内容,还能推动我国音乐人才朝多元化方向发展。提高学生传统音乐文化学习兴趣高校要重视将传统音乐文化渗透和融入声乐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对音乐文化和声乐的学习兴趣。声乐教学大多数理论知识枯燥乏味,只有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才能提升教学品质,让音乐文化在声乐教学中得到传承和弘扬。因此,声乐教师应分析学生对传统音乐文化内容不感兴趣的原因,将传统声乐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和改革,利用互联网技术,运用多元化声乐教学形式,使声乐教学增添一定趣味性,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感知到声乐教学中音乐文化的思想层面和精神层面,引导学生在今后学习和发展过程中,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例如,教师在声乐课堂教学中,可根据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和认知水平,融入不同难易程度的音乐传统文化内容和理论知识,将不同难易程度的传统音乐文化进行深层次讲解和剖析,在课堂中为学生预留充分时间,引导学生对音乐文化内容进行赏析,让学生在课堂中能够深刻了解和感知传统音乐文化为人们带来的精神力量。

(三)合理分配声乐教学音乐文化课时

高校开展声乐教学活动时,将声乐教学与传统音乐文化完美契合,合理分配声乐教学音乐文化课时,加强传统音乐文化在声乐教学中的占比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声乐教师要对声乐教学进行创新,加强传统音乐文化在声乐教学中的内容占比,努力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深入了解我国传统音乐发展历程及其中蕴含的历史文化,使学生受到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中审美观念和精神内涵的深刻影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使学生能够深刻感知到传统音乐文化内容中带给人们的精神力量。此外,教师开展声乐教学时,不仅要合理分配声乐教学音乐文化课时,还应利用互联网技术为学生播放传统音乐文化教学视频,让学生在观看视频过程中充分了解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特色,帮助学生丰富知识储备量,为学生今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也为我国传统音乐文化弘扬和传承提供人才保障。

(四)转变教育理念,重视音乐文化融入

教师的知识储备和教学观念以及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是高校声乐教学效率与质量提升的重要保障。因此,教师要提升自身对传统音乐文化的知识储备,提高自身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正确认识传统音乐文化对声乐教学起到的推动作用。教师要重视传统音乐文化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和作用,秉承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根据学生的个性需求,深入研究声乐知识和音乐文化知识的共同特点,将二者教学内容有机融合,针对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采用针对性教学方法,注重传授学生正确学习方法,加深学生对音乐文化思想和内容的理解,使学生在创作音乐作品时,能够将音乐文化融入其中,展现出音乐文化的魅力,继而促进学生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的不断提升。只有学生深入了解并掌握音乐文化中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思想,在学习声乐课程时,才能够更好地运用传统音乐文化进行实践,这对学生自身创新能力、思维的激发以及专业水平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五、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应根据时代发展趋势,积极将传统音乐文化融入声乐教学当中,使教师意识到传承和弘扬传统音乐文化的意义和价值,根据声乐内容和音乐文化内容二者共同特点,创新教学形式,使学生对传统音乐文化形成正确的认识,培养学生感知能力、创新能力和音乐思维,为学生今后学习和发展过程中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林钦 单位:贵州财经大学

高校声乐教学研究篇4

地方高校的日常声乐教学对于推动地方民歌的传承与发展有重要作用。民歌是产生于特定区域的特色音乐艺术,在地方高校声乐教学中融入民歌教学,不仅能引导学生学习专业音乐知识,还能帮助学生了解不同地方的音乐特色与风土人情。普洱地区傣族民间歌舞《宣抚司礼仪乐舞》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彝族的《打歌》《大帮腔》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们的艺术价值较高,将其与地方高校声乐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能有效强化学生对普洱地域文化的理解,推动普洱民歌的传承与发展。

一、普洱民歌的艺术特点

普洱市是云南省地级市,位于云南省西南部,下辖1个区和9个少数民族自治县。普洱地域广阔、民族众多,这里生活着26个民族,其中,世代定居于此的少数民族有14个,按人口数量排列,傣族、佤族、彝族、哈尼族、拉祜族是普洱市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因而,他们被列为普洱市五大主体民族。普洱是普洱茶的故乡,也是民歌的海洋,有“歌舞之乡”的美誉,普洱各族人民自古以来就能歌善舞,在普洱,随处都能听见动听、优美的民歌,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让人流连忘返。笔者以下就对普洱民歌的艺术特点进行分析:1.普洱民歌分类。若根据历史时期对普洱民歌进行划分,主要有古歌与新民歌;若根据民歌结构对普洱民歌进行划分,主要有排曲和小调以及山歌;若根据演唱内容、场合、形式来划分,主要有叙事歌、习俗歌、情歌、山歌,还有儿歌、猜曲、茶歌和酒歌。2.表现手法。普洱民歌的表现手法十分独特,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普洱民歌采用大量的对比、联想和比兴,不仅寓意生动,而且情真意切,尤其是情歌,更是托物言志,采用贴切的语言进行比喻,十分形象生动。3.语言特色。普洱民歌的歌词语言既不粉饰、也不雕琢,具有言简意赅、朴素自然的特点,普洱民歌中有大量生活常用语,虽然言辞浅显、平白,但具有较强的感染力,自然而然地流露出纯朴自然的美感。4.音乐特色。普洱民歌的民族韵味十分浓厚,能有效地将民族艺术风格彰显出来。普洱民歌具有结构多样的特点,其曲调不仅通俗易唱,而且节奏强烈鲜明,旋律自由奔放,演唱形式灵活多变。曲调不同的歌曲,演唱风格也不同,常见的演唱形式有独唱和对唱,也有齐唱和重唱、合唱。叙事歌和习俗歌的音乐结构是反复变化的分节歌,具有舒展而又流畅的特点,山歌和小调音乐具有强烈奔放的特点,不仅旋律音程跳动较大,而且节奏跌宕起伏,对比十分强烈。而情歌和叙事歌具有优美舒缓和情真意切的特点,在扣人心弦的演唱过程中,自然流露出纯朴的情感,令人回味无穷。

二、地方高校声乐教学中融入普洱民歌的可行性

(一)应用普洱民歌的地方音乐特色充实高校声乐教学内容

我国当前正处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时期,对综合性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有大量需求,而改革教育体制的核心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审美素养成为人的基本素养之一,只有学会审美,才能更好地发现生活美,彰显艺术教育的魅力。地方高校作为培养综合人才的基地,在进行声乐教学时,既要引导学生学习经典音乐,掌握世界名曲的弹奏,又要引导学生了解普洱民歌的艺术特色,不断提高大学生的艺术修养,培养大学生的审美情趣。普洱民歌作为普洱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不仅有浓厚的音乐艺术特色,而且有丰富的语言形式,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将普洱民歌融入地方高校音乐教学之中,不仅能丰富教学内容,还能促进大学生音乐素养的培育。

(二)地方高校声乐教学目标与普洱民歌的艺术特点相契合

地方高校声乐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之间互联互通,具有较强的交叉性,从审美视角研究音乐,以培养具有较高艺术素养的全面型人才为目的,使音乐审美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之中,可以在音乐教育中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普洱民歌不仅彰显了特有的艺术魅力,而且体现了普洱劳动人民通过民歌来歌颂和赞美生活的生活方式,体现了普洱劳动人民内心的愉悦和对大自然的感恩之情。普洱民歌记录了普洱劳动人民的生活与成长历程,记录了普洱这一以茶文化为特色的区域的社会思想与文化,普洱人民把劳动意象转换成音乐符号,创作的民歌音乐具有鲜明的艺术特点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把普洱民歌融入地方高校声乐教学,可以丰富地方高校音乐教育内涵。

(三)普洱民歌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地方高校声乐教学

为推动普洱民歌传承与发展,需要通过地方高校声乐教学不断丰富普洱民歌的演唱与创作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并在学习中形成新的演唱与创作方式,对民族文化资源进行深入开发和创新,使灿烂的传统民歌文化得到进一步弘扬,保持普洱民歌历久弥新的生命力。

三、在地方高校声乐教学中融入普洱民歌的对策

(一)保持和发扬普洱民歌的艺术性和民族性

普洱民歌是普洱劳动人民在大自然中生产生活的智慧结晶,在地方高校教学中融入普洱民歌,首先要确保普洱民歌的特色和优势得到展现,确保其艺术性与民族性得到保持。所以,本课题在收集和整理普洱民歌时,始终以艺术原创性为前提,采取多种不同的方式对其进行记录和整理,再根据普洱民歌的艺术特点实施专业化的声乐教学处理,从而为引入课堂作好铺垫。例如,笔者在收集普洱民歌时,发现很多民歌音乐作品属于单声音乐,因此,要确保其音域在8到9度之间,而调式与旋律则完全保留普洱民歌自身的样式,通过采取多种不同的演唱方法,将原汁原味的普洱民歌尽可能地保留下来。笔者在进行普洱民歌教学时,始终注意保持普洱民歌歌词与旋律的完整性,没有对其进行随意创编,为促进普洱民歌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优化和完善普洱民歌的演唱方式

将普洱民歌融入地方高校的声乐教学,能有效拓展普洱民歌的演唱方式,从而契合大学生日益多元的审美需求。在传唱普洱民歌的过程中,演唱方法的作用十分明显,所以,在本课题的演唱实践中,笔者采取多元化唱法与跨界唱法相结合的方式,达到促进普洱民歌传唱的目的,使普洱民歌的固定唱法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由于这一方法的核心是多元并存,因此,它既能满足学生的情绪表达需求,又能满足学生多层次的审美需求,为推动普洱民歌的传承与发展拓宽了思路。在本课题的研究中,笔者对所收集的普洱民歌进行了多样化的加工与改造,使新时期的普洱民歌的艺术表现更加完善,并采取多元演唱的方式,契合新时代大学生审美需求,促进学生艺术创造能力的提升。比如,对情歌《情郎调》,笔者在改编过程中既保留了其含蓄和委婉的特点,也保留了其缠绵与抒情的特点,《情郎调》的歌词如下:男:隔河飘来桂花香,花香诱人人想花,妹是桂花香十里,郎想与妹成一家。女:露水浇花水灵灵,扒开露水进花林,只要郎心合妹意,手拉手来笑脸迎。在对其进行艺术改造时,笔者采用了跨界唱法,在男女对唱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深加工,深加工不仅彰显了民歌的原始魅力,而且融入了最新流行的唱法,同时,把这首民歌剪辑成抖音小视频,以情郎调为主题,要求学生组队传唱,每个组演唱的曲风不同,所表现的艺术特色也发生了变化。

(三)强化艺术认知,促进社会艺术实践活动的开展

在本课题研究中,为强化学生的艺术认知,提高大学生的音乐素养,培养并塑造大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促进大学生良好音乐素养的养成,笔者大力开展社会艺术实践活动,课题组成员时常带领学生在田间地头进行民歌采集,并向普洱当地的劳动人民学习普洱民歌,亲自感受普洱茶乡的民歌风采,由于学生有亲身经历,他们的自信心便得到了强化,同时,笔者组织声乐专业的学生深入普洱各地进行实习、采风,并参加普洱举办的各种民歌赛事,让学生深入理解普洱民歌的独特魅力,使普洱民歌的演唱效果与表现力得到了提高。

(四)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加强民歌演唱技巧的学习和应用

在方言咬字方面,普洱民歌的方言与云南其他地方的方言有较大差异,这是因为,很多民歌采用少数民族语言演唱,由于学生对普洱民歌的方言理解不到位,所以,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笔者邀请当地的普洱民歌传承人亲自为学生示范。同时,课题组成员还亲自研究了云南大学出版社普洱民歌研究与赏析编委会出版的《普洱民歌研究与赏析》,着重对佤族《来立代体扬体任》《对山歌》,哈尼族《节朱玉节》《阿迷车》,傣族《尤利金旺》,拉祜族《打猎歌》《蔓梨花开》,彝族《大帮腔》《打歌》等优秀的普洱民歌的演唱技巧进行了研究,尤其是《来立代体扬体任》,由于普洱地处边陲,佤族又是当地少数民族之一,该原生态民歌不仅采用了欢快的旋律,而且情绪热情奔放,在学习其演唱技巧时,笔者要求学生分析其调式调性、音乐结构,由于《来立代体扬体任》属于多乐句并列联合而成的非方整型单一乐段,在演唱时应有选择性地进行反复演唱与表演,同时,结合歌词结构,采取起承转合的曲式架构原则进行分析,这样一来,学生在演唱时就能更好地根据佤族的特点理解山歌调的元素内涵,进而将其原汁原味地演唱出来。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提出在地方高校声乐教学中融入普洱民歌,这一做法既能强化大学生对民歌艺术的认知,又能促进学生素质的提升,尤其能使学生的审美素养得到培育,并启发学生的学习创造性,在更新教学内容的同时,促进普洱民歌的传承与发展。因此,要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加强对普洱民歌的学习和传唱,以更加专业的声乐技巧将普洱民歌发扬光大。

作者:杨丽娟 单位:普洱学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