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中学美术教学研究范文

时间:2022-10-27 15:13:35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篇中学美术教学研究范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学美术教学研究范文

中学美术教学研究篇1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积累了宝贵的财富和知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珍贵财富,也是世界文化史中的宝藏。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非遗文化,但每一项非遗都是值得人们研究的。从教育的角度说,非遗对美术教学的开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美育是中学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对美术教育愈加重视。文章以锡绣为例,阐释非遗在中学美术课堂渗透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及措施。

一、美术教育的核心和锡绣的艺术形式

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在让学生发展视知觉、获得以视觉为主的审美体验、陶冶审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质等方面,具有其他学科难以替代的作用。美术学科具有不可替代性,学生能够感知、欣赏、体会到生活中的美,才能形成美术素养,成为为祖国建设和发展贡献力量的人才。

1.美术教育的核心

美术学科五大核心素养既具有不同的要求和目的,又共同为核心内容的呈现服务。五大核心素养分别是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这五个方面的内容不仅能够为美术学科的教学提出方向和发展步骤,而且能够对其他学科的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1]。从非遗的角度看,五大核心素养都与非遗有着间接或直接的联系。图像识读是对非遗的直观认识;美术表现是对非遗的分析;审美判断是对非遗的理解;创意实践是对非遗的深层研究;文化理解需要结合时代背景,对非遗展开全面系统的研究,挖掘非遗对现代文化和教育的影响。五大核心素养是相互促进、紧密联系的,其基础是视觉形象。在美术教学中,遵循将五大核心素养与非遗融合的教学思想,积极探索融合的方向和途径,并在融合的过程中呈现出五大核心素养的内容,是美术教育者需要深入研究的。

2.锡绣是中国刺绣艺术中特有的艺术形式

(1)起源

史料记载,明代中期盛行“十字挑花”和“堆栈纱刺绣”,锡绣正是以折枝花卉和图案装饰为主的无锡刺绣。再往前追溯,人们可以从汉代刘向的《说苑》中了解一二:晋平公当年派遣使臣到吴国访问,当使臣返回时,吴国举行了盛大的欢送仪式,“吴人饰舟以送之,左百人、右百人,有绣衣而豹裘者,有锦衣而狐裘者”。当时的吴中人就穿上了带有刺绣的服装。此时,吴国的都城设立在无锡梅里,这足以说明公元前6世纪,无锡就流行刺绣艺术了。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锡绣的源头或前身。

(2)兴盛

明朝中期,锡绣被作为贡品上贡朝廷,并于清末民初流行海外。尤其是清末“锡山绣工传习会”的成立,让锡绣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锡绣作品《山水绣件》《公鸡图》等均获国际大奖。民国时期,锡绣的观赏性和实用性得到了增强,字画、衣服鞋帽、被枕等都融入了锡绣元素,在展现锡绣精湛技艺的同时,将中国山水艺术与生活用品巧妙融合,既拓展了锡绣的延伸广度,又将生活必需品上升到艺术品的高度。

(3)绣法

不同区域的刺绣手法有一定的差别,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呈现出不同的特点。锡绣手工艺者主要采用不同的绣线、底料,通过运用多种手法,创造出风格各异的绣法,较为著名的绣法有堆纱绣、戳纱绣、挑花绣和列针绣。每一种绣法都讲究对针法的运用,如果将其融入教学,将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

(4)色彩

五行系统出现后,色彩与人们对五行属性的认知密切相关。秦代,水对应的是玄色,玄色即黑色,也是统治者衣服上的颜色。单纯的黑色有时难以显示天子的威严,所以要加上绣花作为衬托。因此,从秦代开始,手工艺者就不断将刺绣与色彩融合运用,以体现出需要表现的元素。

二、借力的重要性——非遗对中学美术课堂的促进作用

“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美术教学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实施的,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在教室里通过口头讲述、板书展示等方式传授知识。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群体特性的发展变化,以往的教育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时代的教学需要。因此,教师要寻找更适合的教学方式,让课堂更有活力,进而提升教学效率与学生的美术素养。

1.借力非遗的历史文化,展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美术教学要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让他们感知生活中的美。语言美、行为美、仪表美、容貌美、景色美等都属于美的范畴,而让学生感知历史文化的美,是教师首先需要考虑的内容。非遗往往是经过历史的沉淀形成的,将非遗融入教学,就是将历史文化融入美术课堂,这样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保证课堂教学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学术性。锡绣在汉代的文献中就能找到雏形,自明朝以后,锡绣大放光彩。学生整理锡绣的发展历程,有利于更好地梳理地方文化。锡绣的推广与发展,与无锡几位杰出的艺术家息息相关。在学习与了解锡绣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了解无锡当地的名人,通过纵向、横向比较,建立良好的地域历史名人关系网,进一步增强对无锡地方历史文化的理解。

2.借力非遗的艺术成就,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周源说:“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2]因此,美育不是独立的概念,而是关注学生内在美好品德的形成,以一系列循序渐进的方法、策略,促进学生审美意识形成的教育过程。地方文化的发展、人们文化品位的提升离不开非遗的推动,而非遗的传承与发展也需要借助教育。在中学美术课堂中融入地方非遗文化,是对文化的传承、对课程内容的拓展以及对学生美育意识的引导。在校本课程中融入非遗知识,将其与美术教学有效融合,有利于形成独特的校本文化。教师将美术学科五大核心素养的内容与非遗知识结合开展教学,对学生美育意识的形成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收集、整理非遗文化内容,提取与课堂教学相关联的因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将非遗作为课本知识迁移的方向,有效保证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在探究活动中,教师增强课堂参与的有效性、方向性、合作性,将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正确地理解非遗文化,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提升美术素养。而这一切正是构成美育必不可少的因素。因此,将非遗融入美术教学,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为德育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借力非遗的丰富性,培养学生对色彩的感知

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不同朝代呈现出的文化特征各不相同。以锡绣为例,学生通过了解锡绣的丰富性和多彩性,可以进一步感知色彩在中国历史上的演变。《周礼·冬官考工记第六》记载,白与黑谓之黼。古代礼服上绣有半黑半白的花纹,黑是深邃至极之色,静穆却又暗藏汹涌;白指月白,似清冷月光,于洁白中泛微蓝,是像月光一般澄净的颜色。这就让白色与黑色有了历史气息。学生在研究不同时代的刺绣时,要了解不同色彩的象征意义。因此,研究锡绣不同时期的色彩能够增强学生对色彩演变历程的了解。

三、行之有道——锡绣在美术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锡绣与苏绣一脉相承,以“精、微”见长,设色典雅精巧,光影变换丰富。无锡精微绣于2008年作为苏绣的扩展项目被列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锡绣的发展提升了无锡的城市品牌地位,相关人员有责任和义务传承与发展锡绣。将其渗透美术教学,是保证锡绣健康传承的有效方式。以下是具体的渗透策略。

1.走出课堂,发现锡绣的魅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想真正了解、学习、研究一项事物,就必须亲自实践。以往的美术教学往往将学生限制于课堂,虽然让学生参与了“学”“思”的过程,但缺少“行”(实践)的因素,难以体现“知行合一”的理念。要想将锡绣融入中学美术课堂教学,教师首先就要让学生了解锡绣这项传统艺术。让学生走出课堂,利用课余和假期时间进行相应的课堂实践,把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结合,能有效体现出“知行合一”的教学理念。其次,在收集、整理锡绣作品的过程中,学生全程参与,锻炼了个人素质。锡绣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有传统服饰、工艺美术品等,将其融入美术教学,有利于丰富美术课的内涵,把课程教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最后,锡绣有丰富的针法、繁多的色彩,学生要在了解锡绣的过程中归纳这些知识,进行对比分析,以此提升自身的美术素养。锡绣对无锡地区的文化发展影响深远,学生只有进行广泛深入的实地考察,才能更透彻地了解锡绣的艺术影响力。

2.学生鉴赏锡绣,走进无锡刺绣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在以往的教学中,部分教师虽然会将锡绣融入美术教学,但多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简单介绍锡绣的历史、成就等,以致一些学生对锡绣的认识相对有限,实践能力不足。由此可见,要想更好地传承锡绣,教师就要创新教学理念,突破固有教学模式、理念的限制,使学生近距离接触锡绣,进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要全面了解锡绣的技艺,从针法到颜色再到材料等,认真学习锡绣的构成部分,明确锡绣的整个制作流程。这可为学生近距离接触锡绣做好铺垫。教师可以锡绣作品为例,开展锡绣艺术鉴赏教学,在课堂上重点引导学生学习锡绣知识,结合锡绣的文化历史因素,对照相应的锡绣产品,了解锡绣的艺术特征。这样能让学生把课堂所学的知识运用到艺术品鉴赏中。由于锡绣的广泛融合性,学生在鉴赏过程中实现了艺术与生活的交汇,体现了学以致用的原则,有利于传承与发扬传统文化。

3.开设实践课,让学生在操作中感知无锡刺绣的魅力

每个地方、区域都有独特的艺术文化,挖掘、整理这些文化艺术形式进行再创作,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锡绣作为无锡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名片,更应该得到弘扬与发展,这需要一代又一代优秀传承人的共同努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开展动手能力训练,让学生了解并应用锡绣,进而提升教学效率,让锡绣真正走进中学校园。将锡绣融入中学美术课,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对锡绣有更为深刻的认识,并能亲手操作,躬身示范。为了有效地利用课堂上动手操作的机会,教师可以让学生先绣小块的图案,然后绣整幅图案;可以简单针法起步,然后应用各种针法;可以从单一的色彩图案入手,然后创作丰富多彩的图案。

4.引进课堂,邀请锡绣专家走进课堂

锡绣的传承离不开一代代手工艺人的努力。锡绣手工艺者或非遗传承人积累了丰富的艺术创作经验,学校可以定期邀请锡绣手工艺人,从锡绣的艺术成就、文化传承、技艺手法等角度为学生授课,让学生感受手工艺人的精湛技艺和在锡绣传承方面作出的贡献,以此激发学生对锡绣的热爱,给课堂注入活力。这样的活动也丰富了校园文化,能够让学生的课余生活更加丰富。

5.举办锡绣比赛,以榜样的力量促进非遗的传承

课堂教学的多样性需要在课后得到延续,如果学生只在课堂上学习,课后没有自发地完成巩固练习,将难以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要想让锡绣与中学美术课堂有效融合,促进锡绣的传承和发展,学校可以举办各种与锡绣相关的活动和比赛,如学生手工刺绣比赛等,以此让学生在课后积极实践,请教优秀的传统艺人,自发创作锡绣作品。随后,学校要评选出优秀的锡绣作品,让学生相互学习,借鉴他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提升课堂参与兴趣(图1、2)。学生的作品或许稚嫩,但创作是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良好方式。通过参加比赛,学生的自信心会得到增强,对锡绣的理解会更加深刻、全面。

6.以美术课堂的微专题,对锡绣进行剖析式研究

对某项事物的研究越精微、越细致,往往越能把握其中的原理、精髓。近年来,微专题教学在各科目的教学中得到了广泛运用。为了让美术课更有趣味,实现课后教学对课堂教学的延伸,多方位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教师可以微专题的方式拆解、分析锡绣艺术。如,教师可以将“锡绣的色彩演变”“锡绣针法”“锡绣与生活”等有趣的专题与美术课紧密联系起来,提出具体要求,让学生开展分组学习,产出劳动成果,并在班级中进行广泛的交流。这种交流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交际能力、探究能力、审美能力等的提高,有效增强了美术课堂的趣味性,真正让美术课堂充满活力。教师还可以借助互联网补充专题知识,制作微课视频,使其成为校本特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教师要全面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使其形成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在美术教学中融入非遗文化,能够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认可,进而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同时,在美术课堂中融入非遗知识能够丰富教学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对美术的热爱,对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作者:钱俊

中学美术教学研究篇2

中国传统文化凝聚了哲学和艺术的结晶,充分地体现了中华先民所特有的审美情趣和精神状态,是我国宝贵的精神财富。而新一代年轻人对优秀传统文化理解不深,难以做到文化自信,无法承担文化传承和创新的使命。如何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美术课堂,实现传统装饰元素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传统装饰创新融入中学美术课堂的研究背景

本着立德树人理念和素养导向,2020年10月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强调,凸显中华美育精神,对学生的思想素质、人文修养、审美能力、精神境界全面培养,让广大学生在艺术学习过程中了解中华文化变迁,触摸中华文化脉络,汲取中华文化艺术精髓。[1]依据2022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版)》指出:“义务教育艺术课程包括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培养想象力和创新思维等的重要课程,具有审美性、情感性、实践性、创造性、人文性等特点。”[2]课标强调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包括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等,使学生逐步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同时指出教学实施要突出课程综合,以各艺术学科为主体,加强与其他艺术的融合。我国许多中学美术老师对优秀传统文化有一定的认识,但综观其教学活动和相关研究,所呈现的是老师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研究程度不够,对传统文化的美育渗透和创新缺乏经验和策略。美术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传统装饰元素背后的文化知识脉络进行梳理和理解,发掘传统装饰元素内涵寓意在现代语境下的契合点,努力探索传统装饰创新融入教学的途径,真正地做到发现传统、再现时尚,实现教育创新。

二、传统装饰创新融入中学美术课堂的意义

1.传统装饰是美术课堂的源泉活水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独特的脉络体系和文化语境,是我们美术学习创作永不枯竭的智慧源泉。如果将具有“中国味道”的传统装饰元素融入美术课堂教学,会极大丰富美术教学资源,有效拓展教学深度与广度,为学生提供多维度的审美体验,培养“内化于心”的传统审美情趣,提高艺术修养。

2.助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传统装饰创新融入课堂教学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助推剂。传统装饰元素所特有的内涵和寓意正是传承和创新的灵魂所在,学生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善于观察、捕捉和实践。在传承创新的探究中要学会溯本清源,扎根时代生活,找到传统与现代的最佳契合点。

3.有助于价值观的引导和文化自信的培养

传统装饰元素融入美术课堂的同时,可以将时代精神、民族责任融入其中,做到“润物细无声”,逐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文化自信,激发其学习热情和爱国情怀。

三、传统装饰创新融入中学美术课堂的策略

1.美术教师自身传统文化素养的提升

教师应在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上做个先知先觉的先行者,要率先树立文化自信,做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言人。基础教育阶段的传统文化教育,关键应该是师资的培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指出,“加强面向全体教师的中华文化教育培训,全面提升师资队伍水平”,对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提出了明确要求。教师要紧随时代步伐,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契机,以各种方式充实自己,点亮他人,做到推陈出新,精准施策,让学科核心素养落地。

2.传统装饰创新设计与美术课程思政结合

美术作为开展美育的重要学科,其图像化、易识别的特点在教育培养过程中有着其他学科难以比拟的优势[3]。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核心素养时代的学校教育亦要强调价值观的引导。以“立德树人”为出发点,美术教师要积极、主动地以优秀传统文化为研究主题,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健全的人格和积极进取的艺术精神。同时,在创新设计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注重绿色环保,本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设计的产品要体现人与周围环境和谐的观念。这对学生的创新意识、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的培养有着积极的作用。这个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沟通合作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提升学生积极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体验民族文化魅力的同时,增强文化自信,强化学生的责任和担当。

3.传统主题项目式推进与大单元教学结合

传统主题项目式推进与大单元课程的学习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前者是创新的源泉活水,是助力器,而后者为前者提供支持依据和足够的发展空间。

(1)传统主题项目式推进

教育领域中的项目是指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并引领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和获得知识的活动。[4]巴克教育研究所把项目式学习定义为一种系统性的教学方式,其目的在于促进学生通过深入探究真实复杂的问题和精心设计的产品与任务来掌握知识与技能。[5]相对于传统教学,项目式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整体实施过程以任务驱动为导向,理论与实践结合,以传统主题为切入点进行设计创新,最终以落实学科核心素养为目的。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大背景下,可以结合教材,以任务驱动的形式,采用项目式推进的策略,在历史积淀中吸取精华,培养学生传统文化的底蕴。立足人美版《美术》七年级“设计·应用”的《源于自然的美丽纹样》《把大自然穿在身上》和八年级“设计·应用”的《收藏与创造——旅游纪念品设计》课程,以传统文化元素为主线,用冬奥防疫创设问题情境,依托教材内容,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的方法,启发学生的创意思维,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确定传统装饰主题,分别以门神、云肩、七巧板、剪纸、饕餮纹和沙燕风筝为创作素材,运用已获得的知识技能构思创意,探索尝试以不同的表现方法进行创作,最后,展示交流和评价。这样的学习是高水平的认知,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其感知、思维、情感、意志、价值观全面参与,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是对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落实。

(2)大单元课程的构建

“大单元”或“主题式”教学是课程统整教育理念在课堂教学层面的具体反映或实践应用。教师可以设立明确的教学主题和方向,然后对一些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以开放化的模式推进大单元教学的有效实施,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吸收教学内容,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6]大单元强调教学的“高站位”,一方面体现在对学科知识的上位理解和把握,对教学内容的整合或在更大范围内有效迁移。它是开放多元的,在一定文化语境下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另一方面,它以任务驱动的形式强化学习的目标指向,教学过程的设计由浅入深。这一过程学生不是一味地接收知识,而是不断反省、探究与发现的过程,能引发学生的深度学习,让学生获得丰富的艺术体验与感知。以传统装饰元素的创新设计为切入点,以“发现传统,再现时尚”为主题,整合人美版《美术》七年级“设计·应用”的《汉字的装饰设计》《源于自然的美丽纹样》《把大自然穿在身上》和八年级“设计·应用”的《收藏与创造——旅游纪念品设计》等课程。课程设计由浅入深,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大背景下,根据大单元教学主题为学生设计一些自主探究任务,如“冬奥里的文化传承(字体设计、美丽纹样)”“冬奥口罩设计(把大自然穿在身上)”“冬奥有我纪念品设计(旅游纪念品设计)”为任务驱动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发现、讨论和解决问题,以问题链的形式层层深入,在探究中建构知识体系,最终完成教学目标。

4.传统主题探究式综合设计实践与多学科融合

《美术》“综合·探索”学习模块的教学,要求教师寻找美术各门类、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现实社会之间的联系,开发出丰富多彩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探究发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坚持美术本位,打破学科界限,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任务驱动和传统文化项目式推进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人美版《美术》九年级上册《京剧元素再创造》一课属于“综合·探索”学习模块,教师教学中可以融入多学科融合的教育理念,充分地展现美术设计与生活、与传统文化、与各学科之间的密切联系,潜移默化地加强学生学习与其他学科的连接性。例如,课上可以采用《唱脸谱》的背景音乐,与音乐融合;京剧服饰展示与表演结合;京剧元素台灯设计与物理结合;绿植花盆设计与劳技结合;等等。在任务驱动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分配不同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与实践,完成主题项目,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如:任务一,用京剧元素设计环保服饰以及课堂现场京剧文创展示设计,任务二,为用京剧元素设计环保购物袋及台灯;任务三,用京剧元素设计口罩、花盆。在整个综合实践教学中不仅培养了学生探究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而且增强了学生的人文精神、艺术修养、审美品位和创新能力等综合素养。

四、结论

以传统装饰创新为切入点,让传统赶上时代步伐,古为今用;以学生为主体,结合生活经验,解决实际问题;以美术课堂为载体,引导青少年对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资源进行调研和梳理,对其历史渊源和精髓深入挖掘和领悟;以任务驱动项目化的形式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持久兴趣,树立文化传承的使命感和自豪感。在创新性教学的探索中,教师要以立德树人、落实学生核心素养为根本,尝试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搭建不同的创新交流平台,在创新教育模式的构建中加大传统文化的课程比例,从而达到更深的艺术境界,让中国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

作者:安雪梅 单位:北京教育学院 

中学美术教学研究篇3

新课程标准对中学美术的教学要求发生了变化,需要在课堂中加强对学生道德情操的培养。将民间艺术渗透其中,能够加深学生对我国传统艺术的了解,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近年来,美术教师在美术课堂与民间艺术相结合的过程中,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实践,逐渐深化学生对美的感悟,同时也很好地继承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1]。

一、在中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开展剪纸教学的意义

(一)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思维,为了将这种潜能充分激发出来,在美术教学中需要为学生多提供动脑以及动手的机会,而剪纸教学正好能够满足这一教学需求。剪纸教学的开展,能够有效提高学生欣赏美的能力,同时也能够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剪纸技能,从而更好地选择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创作,有效提高探究内驱力。剪纸教学不仅能够很好地起到对艺术的传承,还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感,对学生养成良好的品性也有一定的帮助,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创造力和想象力,还能增强学生的素质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

(二)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在我国的传统民间艺术中,剪纸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将人们最基本的艺术情感以及审美观念充分保留了下来,保持着纯真与朴素情感。同样,剪纸也是在民间生活当中经常被利用的手工艺品之一,它把生活当中听见的、看见的、经历过的甚至是想象的事物,通过剪纸的方式表达出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激发创作欲望。同时学生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在学习剪纸课程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充分体会到其中的艺术内涵以及深厚的文化,很好地领悟我国民族艺术文化当中的闪光点,从而增强对民俗艺术文化的喜爱之情,产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三)符合中学生的学习特点

在中学美术课堂当中添加剪纸教学,需要充分考虑中学生的学习特点、情况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课时安排。当前中学生学习时间较为紧张,通常会整天沉浸在紧张的学习当中,因此,要让学生进行适当的放松,更好地调整学习心情。充分了解各项情况,能够促进剪纸教学的开展。当前,中学生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以及家乡文化都希望有更加深层次的了解,因此,教师在实际的剪纸教学过程当中,要在了解学生需求的基础上,丰富教学内容,除了将剪纸的特点以及技巧等教授给学生,还可以引入剪纸的寓意以及不同风格,让学生对剪纸形成更加深刻的理解以及立体的感悟。

二、剪纸教学在中学美术课堂的运用现状

(一)师资紧缺、素质不高

在美术剪纸教学中,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了教学的成果。当前中学美术课堂剪纸教学的过程当中存在一些问题:教师资源浪费以及师资匮乏,而且专业素质较低;教师薪资待遇较差等。这就导致美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缺乏一定的工作信心,很难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当中,这对学生美术情感的培养以及教育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当前的剪纸教学对课时以及制作工具的要求较低,而且在开展的过程当中每个阶段都会出现相应的问题,教师只能通过有限的教学课时将相关内容教授给学生,这就会导致新鲜的内容以及新颖的课程资源很难得到利用,同时也不能进行延伸。

(二)现有的课程资源与配套设施不完善

当前的美术剪纸课程教学,主要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这也是当前中学美术教育工作当中最为重要的目标之一,能够很好地吸引学生进行美术课程的学习。对于手工剪纸课程来说,配套设备以及课程资源是其最为重要的基础,也是学生接受剪纸教育的根本保障以及前提条件。但是在中学美术的实际教学过程当中,存在设施不达标的情况,如大部分学校没有设立专门的美术教室,同时也没有配备多媒体平台,学生平时学文化课的教室就是美术课堂,这就导致在实际课堂当中开展动手操作方面的活动时存在一定的困难。

三、民间剪纸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引导学生体验剪纸的魅力

学生在美术课堂学习剪纸的过程当中,首先要培养浓厚的兴趣,这样才能够对剪纸艺术产生一定的好奇心,从而更好地将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进而在美术课堂当中能有良好的表现。这也是学生学习剪纸艺术最为重要的基础。因此,教师在授课前,需要向学生简单介绍剪纸知识以及相关背景,这样能够使学生对民间剪纸有一定的了解,从而在实际操作的过程当中体会到其中的魅力。此外,教师也要给予学生相应的创作空间,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在坚持学习的过程当中体会不一样的感受。

(二)搜集剪纸资料,激发学生动力

教师在进行剪纸教学时,可以采取分组合作的方式,并且给每一组学生布置不同的任务,让学生自行搜集相关的资料。在搜集知识的过程当中,学生能够加深对民间剪纸艺术的了解程度。与教师的直接讲解教学相比,这种教学方式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并且学生对其内容的掌握也会更加牢固。可以搜集相关视频以及图片资料等,充分了解剪纸的操作步骤;可以将剪纸的样品打印出来,让班级同学观看到较为丰富的剪纸样式;也可以搜集影视作品当中出现的剪纸内容,其中包括剪纸的背景以及当时的情况,将剪纸作为重要的纽带,从而开展后续的工作。在材料收集工作完成后,就可以让学生在美术课堂上进行分组展示。不仅要展示资料搜集的结果,同时也要向同学介绍搜集的过程,包括在搜集的过程当中产生的相应的看法以及见解,这样学生才能够站在自身的角度对剪纸的技法以及历史进行综合分析,学习的过程也会更加轻松。

(三)给予学生良好的审美体验

传统民间剪纸艺术可以为学生的多层次以及全面发展提供重要的教育支持。首先,传统民间剪纸艺术自身具有较强的审美教育功能,能够从自然美、艺术美等入手,更好地培养学生鉴赏美、感受美以及创造美的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传统民间剪纸有较烦琐的花纹以及多样的图案,作为一种美的载体而存在。学生在学习民间剪纸艺术的过程当中,能够充分感受到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形式。其次,在中学美术课堂当中添加民间剪纸艺术,能够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充分展现出来。剪纸艺术在技法上就是根据自身所想要表达的内容进行剪刻和镂空。人们在长时间的劳动过程当中,将亲身经历的生活实践以及对艺术的认知通过剪纸的形式呈现出来。学生在初次学习剪纸这项技能时,通常很难掌握其中的镂空技能,因此在学习的过程当中要有足够的耐心。

(四)亲自动手剪纸,通俗易懂教学

不同的艺术形式有不同的表现方法。剪纸所需要的工具以及材料都较为简单,这也是与其他艺术形式相区分的重要特征之一。学生利用剪刀进行大面积图形剪纸较为简单,并且都有在家庭当中制作手工的经验,但是对大图形当中的较为细小的连接处以及关键点掌握起来较为困难,这也是目前学生在学习中常常出现的问题。例如,在学习十二生肖中兔子造型剪纸的过程当中,学生还没有等教师教授相关技巧,就自行开始动手操作,但由于对技法了解较少,导致在实际剪纸当中出现较多的问题,对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将所遇到的问题提出来,让组员进行解答,如果仍然存在相应的问题,教师可以给予一定的指导。在课后,教师也可以对学生创作的作品进行综合分析,可以挑选相应学生的作品作为创作的原形再进行后续的改造。

(五)引导学生创作,提升学生思维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剪纸技巧以及剪纸形式,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剪纸的表现方法以及创作特点。因此,教师可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对范画进行充分的讲解,之后再将剪纸的表现方法教授给学生。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艺术构思能力,在日常生活当中鼓励学生对身边的事物进行细致的观察,并且充分发掘身边有价值、有意义的事物,可以将其与剪纸艺术相结合,从而进行提炼和加工。同样,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可以将较难的技巧传授给学生,其中包括夸张和变形、取舍和组合等,也要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大胆进行创作,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拓展学生的思维,具有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四、结语

在中学美术课当中开展剪纸艺术教育,能够使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传承以及发扬,也会对学生审美情操的培养产生一定的帮助,充分发现以及认识到生活当中的美,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于小燕 单位: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玉都中学

中学美术教学研究篇4

随着美术课程改革的深化,从知识立意转向素养发展,克服知识灌输与知识产生情境的脱节是义务教育美术教学改革的关键。项目式教学是新课程标准下培养学生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方式,能使学科教学与育人功能相融合,是一种系统化的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模式。从宏观层面看,它以项目为导向,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同围绕一个完整的项目而展开探究活动,将整个学习过程变成一个项目。从微观层面看,我们可以将其定义为问题导向学习,师生围绕一个个问题而展开学习。在以核心素养为本的教学中,项目式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在中学美术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很多教师不理解项目式教学、问题情境等,不知道该如何采用问题探究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项目式学习。大部分教师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以及知识讲授上,没有跳出“灌输式”教学的窠臼。以人教版七年级美术上册第四单元“描绘我们的校园”为例,对于“透视”内容,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如果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是很难深入理解透视原理的。因此,笔者采用问题导向项目式教学法,通过五个环节和五种问题层层推进教学,让学生深入理解与灵活运用知识,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一、项目式教学设计前的准备

1.明晰相关概念

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思路,发挥学科育人的功能,将以知识积累为主要目标的学习转变成促进学生深度思考与思维发展的学习。项目式教学有助于教师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让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以及应用迁移形成思维模式。因此,项目式教学设计要从问题入手,做到逐层深入,让学生避免按部就班地运用公式或者定义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让学生在深入探究中找到最佳的方案。

2.拓展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从人教版七年级美术第四单元“描绘我们的校园”为例,教师在教学中往往采用“焦点透视”“散点透视”“圆点透视”等原理,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生活中的现象,将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等规律传递给学生。学生被动地接受透视原理和知识,不知道透视原理产生的原因。在项目式教学中,教师应深度挖掘透视原理及其产生的原因,教学内容不能只限于教材知识,而要搜集与之相关的资料,形成概念知识网络,以大概念“图底关系”为核心,将“正空间”与“负空间”或“阳形”与“阴形”作为二级概念,引入中国的“三远”“散点透视”原理以及西方的“焦点透视”“平行透视”“成角透视”原理。教师可以运用负空间表达方法,引入中国传统阴阳合抱图与西方鲁宾酒杯-人面图,以“图底关系”构建概念知识网络思维导图,加深学生对透视知识与空间表达的理解。

3.分析教材

学生可以结合熟悉的校园风景,选择合适的角度进行速写创作,学会观察身边的美。教师参考书中提到了观察与探讨两个活动环节,分析了如何取景以及视平线高度的变化与取景构图的关系。在教学中,教师应选择合适的角度,运用“平行透视”“成角透视”原理来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通过对教科书以及教师参考书的研读,笔者认为,可以保持原4课时的教学时间,但要转换教学设计思路,改变以“以练代学”“知识记忆”为主的碎片化学习方式,采用基于问题解决的项目式教学方式,设计情境驱动问题,通过“五环五问”引导学生做到融会贯通,让学生体验透视现象的产生,通过不同路径来完成透视效果图,提高学生运用透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创作作品、展示作品、灵活运用知识,提升学生探究知识与重构认知空间的能力。

4.分析学情

在美术课堂上,教师要帮助学生理解空间观念。对于“透视”内容的学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焦点透视”原理来表现房屋的立体景深效果,将房屋侧面直线画成倾斜的线,而让学生理解房屋墙基的延伸线应连到天际线的一个消失点,这显然是比较困难的[1]。学生容易在生活经验与视觉表达之间产生矛盾和冲突。如果教师按照焦点透视成像原理教给学生近大远小、近高远低等规律,就相当于把学生的认知拔高到成人水平,这对于十二三岁的学生来说,他们是难以理解地平线、心点等透视术语的。正如贝蒂所说,正式透视系统最严重的问题是它太“左脑化”了。尽管透视非常有效,但是它一旦被当成一个系统,如同一个机械的公式,就会使艺术家看事物的方式失去活力[2]111。因此,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应转变教学思路,站在学生角度,选择适合学生认知规律且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开展以任务为导向的项目式教学,将“学”还原于“生”,让学生通过情境驱动问题,使自己成为学习的主持者。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来选择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调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获得真实的体验,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者。

5.项目式教学设计思路

项目式教学是指基于问题情境,教师引导学生探究知识原理,并在对问题的探究中深入理解透视规律及其现象的产生,不是教师将既定形成的知识原理单向地传授给学生,而是基于问题探究,在师生互动的基础上,还原知识形成的过程,帮助学生深度理解知识并灵活运用知识。项目或教学设计原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以大概念统领项目或教学设计,涉及多个知识点,虽然指向问题解决,但是学习内容零散。大概念指向学科透视教学的核心理论,属于上位的概念锚点,具有可迁移性,能够帮助学生将分散的主题、知识和技能联系起来。“图底关系”作为项目式教学的核心概念,学生应围绕此进行思考和探索。其二,依据杜威的问题解决思维五步骤,项目式教学设计思路可以根据“五环五问”来展开,即按照“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反思问题”的流程来设计。

二、“五环五问”项目式教学设计

经过系列学习和对教材内容的理解,笔者基于问题导向的项目式教学原理与实际教学课例,对人教版七年级美术上册第四单元“描绘我们的校园”一课就项目及教学的五个环节进行了设计,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大概念与项目问题情境

项目式教学基于问题而教学,笔者首先提炼出统领项目学习的大概念,即“图底关系”。格式塔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认为,“图底关系”就是判定哪些“形”从背景中凸显出来而形成图,哪些“形”留在背景中作为底。绘画由前景和背景两部分组成,前景即我们所说的图,背景便是底。著名的“图底关系”经典图例是中国传统阴阳合抱图和西方鲁宾酒杯-人面图,其中,图与底相互依存,拥有共生轮廓,形成了契合图形。契合图形由完全没有重叠且没有空隙的封闭图形构成。项目解决的问题即驱动问题:如何根据自己的体验与认知表现美丽的校园?

2.制订项目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图底关系”产生的原因以及视觉认知特点,掌握正空间与负空间的表达方法;(2)学会画焦点透视和散点透视效果图,利用负空间表达方法创作校园空间视觉效果图;(3)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创作美丽的校园风景画。过程与方法:教师设置“表现我们美丽的校园风景”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绘图,以大概念“图底关系”作为核心,讲授正空间与负空间的表达方法,采用“五环五问”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进行创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不同观看方式之美;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表现自己对校园的热爱以及独特的内心感受;了解焦点透视与散点透视的思维方式与文化心理;理解“图底关系”构成的正空间、负空间及其在视觉中的意义;明晰视觉感知与视觉思维之间的关系。

3.“五环五问”教学环节

“五环五问”项目式教学是指在项目实施环节发现问题,引出项目式学习的核心主题;提出问题,深度激发学生的思维;分析问题,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由浅入深地展开分层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解决问题,通过作品展示验证观点是否可行;反思问题,通过反思深刻理解知识,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学会迁移应用知识。通过问题串联五个阶段的教学任务,做到环环相扣,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能力。

(1)第一环节:发现问题——寻找项目式教学的切入点项目式教学是基于问题导向的一种教学模式,要把新的信息和记忆中储存的信息进行关联或者重组,然后再解决问题。学生能否完成任务则取决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教师要从宏观上把握学生的兴趣点,从而找准问题的切入点。其实,焦点透视成像原理与此时期的学生认知特点存在冲突,这就形成了问题意识。教师应思考:如何提出问题,并基于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如何引导学生找到新的学习途径?提出的项目核心问题如何表现校园的三维空间?

(2)第二环节: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项目式教学是基于问题而展开的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美术教学模式,其主旨在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注重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及运用。好的问题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成为项目式学习的指路灯。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一个个问题来链接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只有问对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①创设问题情境什么是“图底关系”?在对立体空间画面进行表达时,我们的思维往往局限在平面画纸上,以此塑造三维立体形象,如图1左边的椅子图形。常规的思维是刻画物体形象,将其凸显在纸上,形成完整的轮廓。观察者容易忽略纸张背景,仅仅把轮廓线的作用看作物体的边界。我们应跳出这一思考模式,思考椅子的边界线将画面分成哪两个部分?分别是什么关系?根据人的视觉与知觉形成原理,轮廓线不仅是构成物体的边界,还可以将画面纸张一分为二,即一个由阴形和阳形组成的画面空间。图2是“图底关系”经典图例西方鲁宾酒杯-人面图。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图与底相互依存,拥有共生轮廓,形成了契合图形,画面的构成如拼图游戏般有趣。学生在思考和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对问题展开了研讨与探究。②创设情境游戏,激发学生思维根据图1与图2,教师可以让学生联想他们玩过的拼图游戏,让学生对两者进行比较并思考:观看椅子的阳形(图1左)与阴形(图1右),我们是否可以把阴形表现作为一种观看的独特视角呢?当学生对此问题感兴趣时,教师可以围绕表现椅子阳形(图1左)的焦点透视成像原理,分析阳形与阴形的构成,提出问题:如果我们把椅子的阴形图画出来,能否自然地凸显出椅子的造型呢?这一思考的理论根据是什么?它符合人的视觉与知觉原理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查阅格式塔心理学的相关文献,找到“图底关系”的理论依据,让学生对视觉与知觉现象有初步的了解,让学生针对问题查阅相关文献,初步找到答案。

(3)第三环节:分析问题,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教师可以根据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运用“头脑风暴”来展开教学,结合学生搜集与理解资料的情况,引入核心概念“图底关系”以及阴形表现方法,引发学生思考可以借鉴的负空间表达方法,通过对问题的逐层剖析,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①分析大概念“图底关系”“图底关系”通过共享轮廓线而形成契合图形。鲁宾酒杯-人面图的整体框架是圆形,共生轮廓使得酒杯和人面完美地组合在一起,可以说,由共生轮廓构成的“图底关系”就是一种契合图形。因为它们共同分享一条轮廓线,图形模式中的图与底都拥有图的属性,但都无法同时被两个图形所拥有。观察者的视觉不断地在两者之间进行切换,形成了“双重意象”。共享轮廓线富有意味性,它在图与底的视觉与知觉关系中充当了“桥”的作用。共享轮廓主要赋予图形以明确的形状和边界,同时又把图形和背景有机地组织起来,使之成为互为翻转的双重图像,形成了“图底反转”,形成了视错觉现象。“图底关系”能够帮助学生重新建构认知与观察的方式。②逆向思维与阴形表现方法逆向思维是与焦点透视画法相反的,焦点透视散点透视等画法着重刻画物体的造型,即在画纸上呈现阳形。逆向思维方式则反其道而行,对于给定的画面空间,不关注具体的目标物象,而关注物象之外的阴形,由于阴阳形共用一个边界,在把阴形画出来之后,阳形就自然凸显出来了。例如,要想画椅子,我们可以将注意力放在椅子的阴形部分,椅子的阳形就会凸显出来[2]36。鲁道夫·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中提出了“图底关系”[3],所谓的“图”,是指画面中“目标物象称作阳形”,而“底”也就是背景的“阴形”。美国学者贝蒂·艾德华在《像艺术家一样的思考》中提出了著名的绘画“五大技能”[2]89,其中第二项技能就是感知阴形的表达方法。逆向思维与阴形表现方法首次在美国学者贝蒂·艾德华的教学实验中运用,针对的对象是没有任何绘画基础的成人。这种方法打破了学科边界的固有思维方式,它另辟蹊径,改变了常规的观看方式,运用阴形方法高效地画出自己想要的任何图像,颠覆了人们对“绘画高高在上”的传统认知。笔者发现,没有任何绘画基础的成人的绘画水平和10岁儿童的绘画水平相当,他们面临的问题与转型期的儿童及为相似。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此种表达方式,向学生传递透视绘画的另一种表现路径。

(4)第四环节: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学生可以通过对问题的分析,运用“图底关系”以及契合图形原理来进行实践。透视表现目标如果聚焦物体的阳形,我们就可以采用焦点透视或散点透视画法;如果聚焦物体的阴形,我们就可以采用“图底关系”理论优先表现背景的方法,凸显景物形象。我们要先确定绘画方法,再完成对立体空间画面的表达。由此可见,项目式教学是基于问题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它不再是传统的单一的教学路径,而是“阶梯型”课堂。在项目式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方法营造“登山型”课堂,让学生通过探究不同的路线达到“山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采用创新的方法抵达目的地。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本环节重点在于解决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技法问题,即空间表现与透视现象的运用。为了完成“美丽的校园风景”绘画任务,学生要先选择视点和角度,再思考运用什么样的空间原理和表现方法进行表达。本项目式教学以“图底关系”为大概念,旨在解决绘画中空间表现的问题,为学生提供了第三种学习路径,即负空间表达方法。教材上提供了两种路径:(1)运用焦点透视成像原理,让学生学会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表现方法;(2)采用全景式表现手法,以移动视点、移步换景的中国传统绘画的观察方式来表现。这两种方式从“图底关系”角度看,聚焦于画面的“图”,在背景中凸显“形”。第三种路径则聚焦于“底”,运用契合图像原理反衬的形式来表现,采用了负空间表达方法,以引起学生的表达欲望。教师可以运用阴形法来展开教学,比如,让学生画出室内一角的空间图。教师如果采用阴形法就可以避开投影、心点、消失点等复杂术语,这种方法就是贝蒂所说的“非正式透视”,即以十字准线作为辅助,选取一个基本单位,关注阴形的形状。笔者以室内一角为例,说明绘画练习的具体做法(图3、图4、图5)。①教师给学生准备一张室内一角的电脑效果图,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教师运用空间阴形法引导学生将关注点放在室内物体与立体空间正面的阴形形状上。②确定构图与角度,以十字形作为基本比例参照,注意房间的角度和相互关系。③选择一个基本单位,它可以是一扇窗或者墙边的柜子。④先画以窗子为基本单位的边缘线,再画它临近的边缘线,注意比例关系,把图像的各个部分像拼图一样组合起来,将阴影部分的颜色加深。

(5)第五环节:反思问题,注重项目式教学的过程评价教师通过对学生创作过程的观察和对学生绘画作品的分析,反思学生项目式学习的投入程度、态度与效率。在教学层面,教师运用了问题驱动法,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观看方式上,学生运用知觉的完形心理构建了一个“图底关系”类似于拼图的契合图形,在关注物体占据空间的阴形面时,凸显了物体的阳形,达到了画物象的目的;在表达技能上,学生可以忽略传统的严谨透视系统,把握好画面各个部分的比例关系即可;在学生层面,通过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以及作画过程进行观察与分析,笔者发现,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较高。学生对传统透视学习有畏难情绪,虽然能够明白近大远小的规律,但是在写生实践中却处理不好物体的透视变化,这种学习方式耗时长、效率低,导致学生产生了挫败感。学生在学习负空间表达方法的过程中,会觉得类似拼图游戏的绘画很有趣,探究欲望会增强,能够以简易、快捷的方式完成作品,获得成就感。在整个绘画过程中,学生会觉得很轻松。这种教学方式改变了传统的观看方式,降低了学习难度,有助于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物体的阴形上,从而很快地画出物体形象。

三、项目式教学的总结与反思

项目式教学可以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通过驱动性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学习内容上教师可以围绕核心主题来设置,有效实现学科跨界,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并迁移应用知识;在学习方式上,要改变以往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方式,开展项目式学习,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实现知行合一;在学习结果上,要注重学生的身心体验,鼓励学生创作独特的作品,重视作品展示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可以通过“五环五问”展开教学,让学生利用阴形与阳形的反转路径来解决问题。这种方式类似于拼图游戏,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对核心大概念“图底关系”的理解,有助于学生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式,对事物重新获取新鲜的艺术感知。教师通过对透视项目教学途径以及立体空间问题解决方法的探究,可以使学生获得深刻的体验,促进学生构图能力的提升。学生在运用负空间表达方法对阴形形状与阳形形状进行无缝对接时,必须考虑画面的整体空间关系。教师要培养学生整体与局部相协调的观察能力,使学生能够轻松地构图。另外,教师应利用项目式教学法来解决透视问题,让学生在绘画实践中理解不同的观看方式与思维方式会形成不同的表现方式。绘画重在观看与思维,教师要注意启迪学生思考,尝试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作者:郑娇娇 单位:信阳学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