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智慧图书馆现状与创新路径研究

时间:2022-10-29 09:06:01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篇智慧图书馆现状与创新路径研究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智慧图书馆现状与创新路径研究

1智慧图书馆研究现状述评

“智慧图书馆”(SmartLibrary)一词最早由芬兰奥卢大学的MarkusAittola于2003年提出,他认为,“智慧图书馆”是一个不受空间限制可被感知的移动图书馆服务;GaohuiCao等认为智慧图书馆的关键要素包括智能技术、智慧服务和智慧的人;YoungheeNoh认为未来智慧图书馆的新形态可以用4.0等关键词来描述。国外研究理论与实践联系紧密,为研究与实践提供镜鉴。相比于国外,国内智慧图书馆的概念在图书馆情报界出现大约有10年。代表性观点有:(1)1999年,林文睿从超智慧型大楼管理系统视角对智慧型图书馆的概念作了阐释;(2)严栋认为,“智慧图书馆﹦图书馆+物联网+云计算+智慧化设备,它通过物联网来实现智慧化的服务和管理”;(3)王世伟认为,以人为本、绿色发展和方便读者是智慧图书馆的灵魂与精髓;其外在的特征是泛在,内在的特征就是以人为本;(4)2018年,初景利等人在“智慧图书馆和智慧服务”文章中,提出智慧图书馆是数字图书馆、移动图书馆和新型图书馆的核心内涵,是未来图书馆的最高型态和主导模式。综上所述,当前,智慧图书馆已成为图书情报领域重要且热点的研究议题。时至今日,虽然学者对智慧图书馆研究产出不少实践和理论成果,引领国内智慧图书馆研究新潮流,但尚未形成一套完整体系,此研究路径鲜有涉略,仍处于初级阶段。为此,图书馆作为信息密集型行业,有必要也必须对智慧图书馆创新路径进行探讨,为用户提供开放、透明和绿色的精准服务、便捷服务。

2智慧图书馆内涵

分析学者观点认为,智慧图书馆是以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为基础,以智慧化设备为手段,通过物联网来实现智慧化的服务和以人为本的新型管理。智慧图书馆最大的挑战是观念上的,笔者认为,智慧图书馆的必须将以人为本的人与物的互联,需要在新技术支撑下,秉承“智慧工匠精神”,汇聚人的智慧和知识能力,让“物”变得更加智能,让人的智慧变得更加灵动,实现人与物融合互补和互促,体现出智慧图书馆服务更智能、高效和便捷的特色。

2.1从智慧社会角度来看

一方面要在资金和政策等方面加大对智慧图书馆建设的支持,另一方面,要推动整个图书馆服务领域的合作运营和管理,与智慧图书馆特点相吻合:(1)互通相联的新型图书馆;(2)“感知+高效智能”的图书馆;(3)门槛低而便捷的图书馆。在物联网、互联网环境下,智慧图书馆是以智慧与人文的融合,让用户分享体验深层感知、泛在、便捷、高品质的知识服务。

2.2从理念上来看

智慧服务实质上是一种现代人文智慧。可以说,智慧图书馆服务即智慧馆员必备精益求精的精神、敬业奉献精神、创新精神等。如图书馆能将其理念在智慧服务中充分利用,也可称之为图书馆智慧服务的新思维。

3智慧图书馆的创新路径探讨

图书馆生存发展的价值体现在智慧服务及其效益上,而要提升服务效用高级愿景,则需将“硬智慧”主要素和“软智慧”主要素进行融合与重构,从而推动智慧图书馆高质量发展。

3.1智慧图书馆创新理念模型

在智慧社会建设背景下,图书馆首先要遵循智慧社会建设的总体规划、发展愿景及智慧社会的创新发展理念,让智慧文化服务、智慧产业和智慧商务等都变得智慧起来,并要积极向社会公众开放,与社会共建数字资源。其次,要重视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让读者在利用与享受服务的过程中花更少的时间、人力与成本。因此,智慧图书馆是提供文化服务的一个重要部分,其数据和系统建设过程中的标准和规范应与智慧社会进程中的标准和规范相一致。第三,图书馆也要与联盟的机构形成一个新的共识,构建开放协同的大生态,为公众提供精准化与智慧化服务,并在单一的智慧图书馆整个系统中,各要素之间需要高效协同运作,最终,形成去中心化的智慧完整系统和智慧服务生态。

3.2创新“图书馆+”合作体系

如何借船出海,重构图书馆智慧服务新型生产关系?如何激发图书馆智慧服务活力?“图书馆+合作”为破解这些现实问题提供了新路径新方法。例如,全域服务的时空延伸,形成“智慧服务+N”的服务新业态,拓展提升服务层次与覆盖面。例如,创新“图书馆+书店”合作模式,实现图书馆业务、读者借阅、阅读研习活动等方面的无缝对接。如英国伦敦哈姆雷特区的“概念店”,就是一个典型个案,与社区的其他相关功能密切联合,形成集图书馆、培训机构、泛在智慧服务、绿色开放体系于一体的新型社区文化场所,为智慧图书馆建设提供了示范功用。图书馆在支持社会发展与用户科研中担当新角色,一方面要在“激活需求,激活知识,融入社会,服务社会”的思想引领下,把智慧服务拓展到社会发展的支持上,可通过馆政合作、馆商合作、跨界的社会化合作,推动智慧图书馆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图书馆要善于利用互联网开展联动合作,善于借船出海,可以借用其他馆或机构平台,也可以借用一些社会资源及外部的人力资源,促进用户需求与智慧服务的有机融合,将知识和智慧成果以更加个性化、智能化方式呈现给知识受众,满足其日益增长的精神和文化需要。

3.3智慧馆员能力培育

智慧图书馆与智慧服务为用户带来更多新体验和获得感。研究认为,从图书馆的演变发展历程来看,智慧馆员是实施智慧服务的主体,没有智慧馆员就难以实现智慧图书馆的飞跃发展。为此,图书馆要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不可一味追求“技术至上”偏离“智慧人”“智慧馆员”的核心能力。未来,智慧图书馆建设对馆员提出了新的要求,图书馆应乘势而上,从主要依靠空间和硬件投入向主要依靠科技、智慧馆员、用户素养提高等要素转型发展,关注智慧馆员的培育,强化馆员的信息素养、数据素养、技术素养,提升智慧馆员的新型服务能力和创新能力,构建以人为本、互通相联、开放获取的智慧服务环境,提升用户对智慧图书馆的认可度与依赖度。

参考文献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党建,2017(11):15-34.

[2]初景利,段美珍.智慧图书馆与智慧服务[J].图书馆建设,2018(4):85-90.

[6]段美珍,初景利.国内外智慧图书馆研究述评[J].图书馆论坛,2019(4):5-9.

[7]严栋.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图书馆[J].图书馆学刊,2010,32(7):8-10.

[8]王世伟.未来图书馆的新模式——智慧图书馆[J].图书馆建设,2011(12):1-5.

[9]宋生艳,段美珍.智慧社会发展背景下的智慧图书馆内涵、服务与建设路径[J].图书情报工作,2018,62(23):51-56.

[10]王世伟.图书馆应当弘扬“智慧工匠精神”[J].图书馆论坛,2017(3):51-56.

[11]夏立新,白阳,张心怡.融合与重构:智慧图书馆发展新形态[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8,44(1):35-49.

作者:宋生艳 杨晓辉 单位:山西大学商务学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