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篇运用社会学习理论进行民族团结教育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多元文化、思想、意识的渗透和交融,使成长于当代社会的大学生在思想观念上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教育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存在社会责任感不足、政治立场不坚定、理想信念模糊等问题。为此,将民族团结教育融入高校教育当中,通过优秀文化、正确思想、民族精神的熏陶,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水平和个人情操,增强民族团结意识,自觉维护国家统一。
一、社会学习理论简介
1.社会学习理论概念
社会学习理论代表人物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和自我调节能够对人的行为产生明显影响,强调人的行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社会学习理论包括观察学习、自我调节、自我效能和三元决定论等思想,提出以下论调:一是处于社会中的人,通过自主观察获取各类信息和知识,即环境对人的学习起示范作用;二是自我调节指的是自我建设、自我强化的过程,通过自主性的调节,实现对自身行为的控制。
2.社会学习理论逻辑结构
第一,观察学习论:社会学习理论将人的学习行为分为观察学习和亲历学习。其中观察学习的优势就体现在能够有效避免直接学习带来的失误、错误风险,提升学习效率、节约学习时间。观察学习论强调通过对环境、情感、价值的观测,形成引发自主学习的激励,是一种动态学习的过程。观察学习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即注意、保持、生成和动机。在注意和保持阶段形成学习行为,发生意识、思维上的变化。生成过程则是这种意识、思维的实践,是意志控制下行为的输出。而动机则存在于整个观察学习过程当中,在前三个阶段分别发挥指导、刺激和促进的作用。第二,自我能效论:自我能效论与人之间密切相关,通过衡量自我能效感,对人的主体性进行评价。人的主体性指的是一种主观能动性,即人对于自我完善、社会完善等活动中产生的主观能动。自我能效论视角下,高校民族团结教育不再局限于理论、思维、意识的单方向传输,而是要求通过情感、精神的熏陶和引导,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从主观方向激发对于民族团结的理解和认识。自主能效感则来自于人的主观臆断,是对本体能够完成某一件事或任务的信心,对任务目标设置、过程规划及成果实现其直接决定作用。例如,自我能效感高的学生,会给自身设置较高的任务目标或选择更具挑战性和难度的事件。而自我能效感低的学生欠缺自信,在做事时容易畏首畏尾、考虑过多。第三,三元决定论:三元决定论是社会学习理论的基础,其明确指出人的行为由什么因素决定,认为行为决定相互作用,人的情感、意识、认知等均是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在高校民族团结教育过程中,科学、完整的教育体系应同时实现对学生思想、认知、行为上的引导和规范,即实现思维层面与行为层面的相互协调、相互统一。此外,三元决定论还强调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要求通过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形式的创新优化,形成互动式的教育氛围,实现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的共同发展。
二、社会学习理论视角下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存在的问题
1.环境因素干扰明显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环境是影响高校民族团结教育有效性的关键因素之一,它通过干扰学生意识形成,达到控制行为的目的。随着00后群体逐渐成为当代高校教育的主要对象构成,这部分学生思想开放、思维灵活,对网络的依赖程度极高。信息获取途径的放宽虽然极大丰富了大学生的认知,但也让一些不良信息通过网络渗透到学生成长过程中。学生社会经验非常有限,价值观念、个人信仰等均未完全形成,还不具备有效抗击信息干扰的能力,民族团结教育面临不小挑战。
2.团结意识有待提升
教师队伍虽然站在社会学科知识的最前沿,但不可避免存在部分教师思想认知不足、对民族团结教育认识不够深刻的问题。民族团结教育的开展涉及学生知、情、意、行多个方面,对教师本身的思想水平和个人素养要求极高,成为影响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实施的一项原因。另外,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团结意识不够的问题普遍存在,在此背景下,将个体团结上升到民族团结,其理解更加不到位。一些少数民族大学生使用国家通用语言的能力水平偏低,不利于各民族互相交流学习。
3.教育方法过于陈旧
民族团结教育重视理论传输,大多情况下沿用单向灌输的传统教学方法。信息化工具应用程度不足、课堂教育形式缺乏创新,很难迎合学生群体的知识汲取偏好。对于严肃而沉重的民族团结话题,这样的教育方法导致整个课堂更加沉闷,难以激发学生对于国家、民族、团结、奋进等概念的思考,无法实现提高民族团结意识、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目标。
三、借助社会学习理论,提升高校民族团结教育有效性
1.观察学习论的应用:健康校园环境的打造
社会学习理论中的观察学习论强调学生从其所处环境中汲取情感、认知、价值等信息,这些信息构成学习理论体系,并决定学生的成长方向和成长高度。当代大学生成长于网络高度发达、信息化全面融合、物质条件丰富的时代,更优质的成长条件和学习条件也成为改变学生思维习惯、影响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因素。在此背景下,高校民族团结教育要充分迎合学生特点和时代特征,为学生营造健康、积极的成长环境。使其能充分接触客观世界中团结、友爱、统一等健康思想,尽量排除不良学习信息,并以优良成长环境的熏染,提高大学生自主判断、筛选、抵制不良信息诱惑的能力,营造健康的民族团结教育环境和学习环境。第一,净化网络环境:互联网高度普及,成为传播一些不良信息、思想、风气的重要渠道,大学生对网络工具的依赖程度又非常高,难免受到错误政治观念、反民族团结等思想的诱导。为此,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应对网络环境进行净化。例如,将网络融入到民族团结教育当中,通过微博、QQ、微信扥分享教学资源,开展线上互动交流活动,并通过学生使用网络留下的痕迹,把握学生思想风向。规范学生互联网使用渠道,丰富校园网络生活,进而促使学生正确使用、看待网络工具和网络信息,学会信息判断和筛选。第二,打造校园文化:社会学习理论指出,人、行为和环境之间存在交互关系,即优良民族团结教育环境的打造能够对学生的行为造成积极影响。因此在环境打造过程中,同时进行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各类团体活动的开展,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定期开展以民族团结教育为主题的讲座活动、征文比赛、结对融情活动,对活动成果进行总结。开展学习传统文化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活动,不同民族学生共同学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积极学习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相互交流、相互合作,培养健康、友爱的同学情谊,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第三,鼓励共学共居:通过实行民汉合班、民汉合宿制度,表彰“民族团结”进步个人、先进宿舍、先进班级,促进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通过开展结对融情活动,引导各族学生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让各族学生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
2.自我能效论的应用:主体自我能效感的提升
第一,教师层面:高校教师是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主体,其本身民族团结意识的高低、思想水平的优劣会直接影响其在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首先应提升教师群体的自我能效感。在有效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同时,树立学生榜样,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对于民族团结的深刻认识,进而提高学生的自我能效感。例如,积极开展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及“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对教师群体进行团结意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明确民族信仰、端正价值观念。配合教师评价机制,打造一支授课能力强、自身素质高的民族团结教育专业教师团队。第二,学生层面:学生自我能效感的提升需要通过榜样树立和教育实践来实现。例如,组织学生参与跨民族社会公益活动、提供社会公共服务。让学生提早接触社会,通过各类自主实践活动的开展,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感,学会感谢社会、回馈社会。利用情感手段,将学生思想中那些不利于民族团结、模糊不清、容易动摇的部分抽除,激发学生主观民族团结维护意识,坚定信仰、弥补不足,以友好、包容、共济的心态对待各族同胞。
3.三元决定论的应用:教育方式方法的创新
第一,丰富教育形式:教育信息化给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带来全新的教学方式,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应用极大扩充了民族团结教育课堂学习体量,借助视频、图像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示各民族和谐共荣、团结互助的美好画面,讲述新疆各族人民心连心、手牵手,共同艰苦奋斗的故事,描绘各民族同胞之间相互关爱、相互尊重兄弟情谊。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加入是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创新的必然选择,以往无法直接用言语描述和表达的画面、情感、精神借助多媒体终端呈现在学生眼前,形成民族团结思想认同,并逐渐将其转化到实践当中。第二,强调教育实践:观察以往本区域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存在较严重的重理论、轻实践现象。枯燥的理论单向输出并不能很好适应当前新疆地区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特点和学习偏好,产生的民族团结教育成效并不明显。为此,要求提高实践教学占比,例如,通过任务教学、情境演练、小组学习等形式,充分激发学生参与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热情。配合民族团结思想宣传、民族团结公益演讲及演出等以学生为主体的社会实践活动,给学生创造了解社会、推进民族团结建设的机会,拓宽学生视野、清除狭隘思想,实践思想意识与主观实践的相互匹配,提高民族团结教育有效性,促进区域大学生健康发展。
四、结语
本文将社会学习理论融入到新疆地区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优化研究当中,借助先进教育理念,通过教育环境优化、自我能效感提升、教育方式方法创新等途径,提高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实效性,把高校建设成为安定团结的模范之地。
参考文献:
[1]李瑛.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培养路径探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32(10).
[2]胡淑英.新形势下高校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途径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9,6(3).
[3]赵亚锋.新时代新疆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8(11).
作者:安妍 单位:新疆应用职业技术学院